中级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合集下载

第一章 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中级无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  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中级无机化学课件)

质为碱
H2O中
非质子溶剂
指出:溶剂中增加的阴阳离子,可以是由溶质本身离 解产生,也可由溶质与溶剂发生反应而产生。 P.20
溶剂体系理论
评价:
优点:溶 剂可以不 涉及质子 包含了水离子理论、质子理论 缺点:只适于能发生自电离 溶剂体系
定义:
Lewis G N 美国物理化学家
酸碱反应实质: A + : B → A : B
拉平效应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区分范围常用溶剂的分辨宽度酸碱区分窗窗的宽度正比于溶剂的自电离常数若两种酸或两种碱组成混合物只要它们有一种落在这些范围之中就可把它们区分开
第一章 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
[基本要求]
1、掌握现代酸碱理论的要点及运用范围;
2、掌握软硬酸碱规则及其应用;
3、熟悉有代表性的非水溶剂(液氨体系、硫 酸体系及超酸等)的特征及其典型的酸碱反 应。
2、键的强度
3、酸根的X-稳定性
1、气态二元氢化物
HnX(g) D Hn-1X(g)+H(g)
△rHmθ
Hn-1X-(g) + H+(g) -EA Ip Hn-1X(g) + H(g)
△rHmθ =D+Ip-EA
Ip:相同
△rHmθ =D-EA
△rHmθ = D
- EA
△rHmθ = D - EA
2、二元氢化物溶液 P.35
+
离解焓 结论:
与气态变化规律相同
3、二元氢化物的取代产物
① HARn H+ + ARn-*
诱导效应
② ARn-*
①仅仅是氢质子 脱去,与A上电子 云密度有关
ARn-
R电负性比A大 (R是一个吸电子基团) R电负性比A小 (R是一个斥电子基团)

高中化学竞赛 中级无机化学 质子理论 溶剂体系理论及其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共24张PPT)

高中化学竞赛 中级无机化学 质子理论 溶剂体系理论及其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共24张PPT)

(酸)
2)3HCO3- +3H2O → 3H2O + 3CO2 + 3OH- (碱) 3)3H3O+ + 3OH- → 6H2O
1)+2)+3) :
Fe3+ + 3HCO3- → Fe(OH)3↓ + 3CO2 ↑
NH3 中
CH3COOH + NH3 → CH3COO- + NH4+ (酸)
KH + NH3 → K+ + H2↑ + NH2-
2. 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溶剂不能辨别不同酸碱相对强度的效应叫做溶剂的拉平 效应。
溶剂能辨别不同酸碱相对强度的效应叫做溶剂的区分效 应。
在水中为强酸的物质:如HClO4,HBr,HCl,HI 在水中不能存在 不能区分酸强度:把质子转移给H2O,形成H3O+
Ka > 1
pKa < 0
——强度被水“拉平”到水合质子H3O+的强度
NH4+ + NH2-
与水相似
K = 10-33
中和反应:
水:KOH + H3OI → KI + 2H2O
NH3: KNH2 + NH4I → KI + 2NH3
两性反应:
过量OH-
水:Zn2+ + 2OH- → Zn(OH)2 → Zn(OH)42过量NH2-
NH3: Zn2+ + 2NH2- → Zn(NH2)2 → Zn(NH2)42-
① 纯H2SO4
HAc、HNO3也显碱性 CH3CO2H + H2SO4 → CH3CO2H2+ + HSO4HNO3 + 2H2SO4 → NO2+ + H3O+ + 2HSO4-

中级无机化学

中级无机化学

CCl4难水解,是因C的价轨道已用于成键且又没有孤电子对之故。 NF3的分子结构与NCl3同,其中N原子也是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其上有一对孤 对电子。然而, 1 由于F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使得NF3的碱性(给电子性)比NCl3小,因而亲电水解 很难发生; 2 由于N是第二周期元素,只有4条价轨道(没有d轨道),不可能有空轨道接受水 的亲核进攻; 3 N-F键的键能比N-Cl键的键能大,不容易断裂。 这些原因决定了NF3不会发生水解作用。
第一章 原子、分子及元素周期性
第一节 原子结构理论概述 第二节 原子参数及元素周期性 第三节 共价键理论概述 第四节 键参数与分子构型 第五节 分子对称性与点群 第六节 单质的性质及其周期性递变规律 第七节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周期性性质 以上七节主要自学,要求掌握: 1 用徐光宪的改进的Slater规则计算电子的屏蔽常数 2 了解电负性的几种标度,理解环境对电负性的影响和基 团电负性的概念 3 键参数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对称性知识 4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 5 掌握周期反常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合理解释
习题:1,2,3,4,6,7,8,10,11,12,13,15,17
原子所带电荷
电负性与电荷的关系可用式 χ = a + b 表示。 式中为分子中原子所带的部分电荷。a、b为两个 参数。其意义是: a表示中性原子的电负性(中性原 子=0), b为电荷参数,表示电负性随电荷而改变 的变化率。大的、易极化的原子有较小的b值; 小 的、难以极化的原子b值较大。
分子

是 D∞h i i? 否 C∞v
直线型 ?

否 两个或多个 Cn(n≥3) ?
否 Cn ? 否 ζ?
T,Th,Td,O,Oh 是

高中化学竞赛 中级无机化学 酸碱强度

高中化学竞赛 中级无机化学 酸碱强度
HOCl<HClO2<HClO3<HClO4
二、气态二元氢化物酸度的判定
气态二元氢化物的酸性特征可以利用该类化合 物的质子特征来描述。即
H = D + Ip - Ea

D 是从气态分子氢化物中移走一个氢原
子所需要的能量,即为X-H解离能;
• EA是Hn-1X(g)的电子亲和能;
• IP是氢原子的电离能。
例5. 判断Fe3+与X-形成配合物时稳定性最大的 是[FeF]2+还是[FeBr]2+,为什么?
• 分析问题:
结合的难易用软硬酸碱理论来判断 答: Fe3+电荷高、半径小为硬酸,F-的半径小于Br-的半 径,所以F-的硬度大于Br-的硬度,Fe3+易与F-结合 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故稳定性最大的是[FeF]2+。
总述:
• 在同一族内,二元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变化
趋势与气相的变化趋势相同,即从上到下 酸性增强。 •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水溶液的酸性增加更 显著,但相应气相氢化物酸性增加却并不 如此明显。 ΔH hyd 与X半径成反比。
四、二元氢化物的取代产物
二元氢化物的取代产物可用其通式 HARn 来表示,
它们相对酸度可用下式反应来衡量: HARn→H++ARn这一过程的能量变化包括下面两个过程:
θ 如硫酸 (O)2S(OH)2 ( m=2, n=2 )的 pKa 3 ,
1
而 pKaθ 2 。这些规则的成功可由下表提供的实例
2
得到支持,估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仅约±1。
m=0
m=1
m=2
m=3
六、路易斯酸碱强度
1、 Lewis酸强度的概念

中级无机化学第一章

中级无机化学第一章

习题:1,3,7,15,17
1 原子的性质(property of atom)
(1) 屏蔽常数(shielding constant)
Slate屏蔽常数规则(Slate’s rule)
将原子中的电子分组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等。
化合物 ClO2 (Cl-O化合物) HCl 电负性元素 O(3.44) Cl(3.16) 电正性元素 Cl(3.16) H(2.20)
▴ 电负性有不同的标度,因而会看到不同的数据表.例如 Mulliken 电负性标度,Pauling电负性标度(以热化学为基础)和 AllredRochow 电负性标度.
N
NO
NO的分子中有一条键, 一条2电子键, 一条3电 子键, 键级=(6-1)/2 =2.5 :N…O:
NO NO+ +e
NO+离子有二条的总电子数为10,CO与N2为等电子体. 但是,C原子和O原子的电负性差较大(△= 3.5-2.5=1)。能量上:
轨道:原子轨道以肩并肩 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电子云对称分布于通
过分子键轴的平面, py-py和pz-pz都 可构成重叠。
轨道:对称性匹配的d轨道以 面对面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分布于与键轴垂 直的两个平面, dx2 -y2 与dx2 -y2 构成 重叠
位于某小组电子后面的各组,对该组的屏 蔽常数=0,近似地可以理解为外层电子 对内存电子没有屏蔽作用; 同组电子间的=0.35 (1s例外,1s 的=0.30);
对于ns或np上的电子,(n-1)电子层中 的电子的屏蔽常数=0.85,小于(n-1)的 各层中的电子的屏蔽常数=1.00;

无机化学第一章 PPT课件

无机化学第一章 PPT课件

若溶液由溶剂 A 和难挥发非电解质 B 组成:
* * pA = p* (1 x ) = p p A B A A xB
* Δp = p* p = p A A A xB
在稀溶液中:
nB nB nB xB = = = bBM A nA + nB nA mA /M A
由以上两式得:
Δp = p MAbB = kbB
(a) 在生理盐水中
(b) 在低渗 NaCl 溶液中
(c) 在高渗 NaCl 溶液中
图 1-2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的形态示意图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高于 320 mmol· L-1 的 高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 胞逐渐皱缩,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质壁分离。
例题
2.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 由小分子和小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 晶体渗透压力。 由大分子和大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 胶体渗透压力。 血浆的渗透压力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力,而 胶体渗透压力很小。在 37 ℃ 时,血浆的渗透压 力为 770 kPa,其中胶体渗透压力仅约为 4 kPa。
(二) 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1877 年,弗菲尔发现如下两个规律: (1)在热力学温度一定时,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2)在浓度一定时,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 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1886 年,范托夫归纳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 透压力与浓度和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电解质稀溶液,渗透压力的计算公式可 以改写为:
= cos, B RT
例题
(四)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 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是 以血浆的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为标准来衡量的,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 280~320 mmol· L-1。医 学上规定渗透浓度在 280~320 mmol· L-1范围内的 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于 280 mmol· L-1的 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 320 mmol· L-1的 溶液为高渗溶液。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为 280~320 mmol· L-1 的等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 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低于 280 mmol· L-1 的低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 细胞逐渐胀大,最后破裂,释出血红蛋白使溶液 呈浅红色,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溶血。

无机化学课件

无机化学课件
• 无论采用系统取得最低能量还是最大混乱度作为自发过程的判据,都不太全面,将 两者结合,才最具有实用性和正确性。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目标】

•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定义,掌握对同一反应式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

反应速率的方法。
• 2.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了解化学平衡概念,掌握平衡常数Kc、Kp的表达式,并能应用平衡 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 4.了解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工生产中应用时必须注意的几项原则。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三 章 化 学 反 应
•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 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相差很大,有些反应进行得很快,几乎在一瞬间就能完成,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爆炸反应,有些进行得很慢,甚至经长年累月也察觉不出有什 么明显变化,例如在常温下氢与氧化合成水的反应。
化 学 基 础 知 识
•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都是以实验为依据的,不可主 观臆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依下列步骤进行。
•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在右边。
• (2)注明反应条件 如加热(温度)、压力、催化剂、光照等,常温、常压通常省略, 生成的气体和沉淀通常分别用“↑”和“↓”标明。

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类型和一般方法,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及书 写方法。





第 一 章 化 学 基 础 知 识
第一节 物质的量
• 一、物质的量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是通过将|Ψ|2的角度分布部分,即|Y|2随 θ、Φ的变化作图而得到的(空间)图像,它形象地显示出在原子核 不同角度与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关系。图1-1(b)是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剖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与相应的原子轨道角 度分布剖面图基本相似,但有以下不同之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 图带有正、负号,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习惯不标出正 号);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相应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要“瘦”些, 这是因为Y值一般是小于1的,所以|Y|2的值就更小些。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五、 多电子原子结构
多电子原子指原子核外电子数大于1的原子(即除H以外 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多电子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是如何 分布的呢?要了解多电子中电子分布的规律,首先要知道原 子能级的相对高低。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是根据光谱实 验归纳得到的。H原子轨道的能量取决于主量子数n,在多电 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除取决于主量子数n外,还与角量子 数l有关,总规律如下:
无机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一、 原子的组成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 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 子核跟核外电子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很小,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更小,它的体积约为原 子体积的1/1012。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则原 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因此原子内部有相当大 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无机化学 第一单元-绪论 PPT课件

无机化学 第一单元-绪论 PPT课件


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 “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 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 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 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 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 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 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 最早发明者——德米特里· 伊 万诺维奇· 门捷列夫。
原来,这个由大量钟乳石和石笋构成的岩洞,石灰岩岩洞。这 里,长年累月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 酸钙,它在地下深处受热分解而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 高 温 CO2↑ 产生出来的二氧化碳又和地下水、石灰岩 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 CO2+ H2O-- Ca(HCO3)2 当含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出地层时,由于压力降低,碳酸氢 钙分解又释放出二氧化碳,并从水中逸出: Ca(HCO3)2-- CaCO3 ↓ +CO2 ↑ +H2O 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于是就聚集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 度的二氧化碳层。当人进入洞里,二氧化碳层只能淹没到膝盖,有 少量的二氧化碳扩散,人只有轻微的不适感觉,然而处在低处的狗, 却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层中,因缺乏氧气而窒息死亡,这就是屠狗 洞屠狗而不伤人的道理。
第一个飞人之死
在18世纪80年代初,热气球刚在欧洲出现不久,人们对这 种飞行器还不十分相信,当时人们已经用热气球成功地把鸡、 鸭、羊送上了天空,但从来还没有人乘气球离开地面。1789 年法国国王批准了科学家第一次用气球送人上天的计划,并 决定用两个犯了死刑的囚犯去冒这个风险。 这件事被一个叫罗齐埃的青年知道了,他想人第一次飞 上天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荣誉不能给囚犯。决他定去作一次 飞行,于是便找了另外一个青年人向国王表示了他们的决心, 国王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在1783年11月21日,他俩乘坐 热气球,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用热气球载人的飞行。 那次共飞行了23分钟,行程8.85公里,罗齐埃由此成了当时 的新闻人物。

无机化学第1章课件

无机化学第1章课件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3、根据操作原理和方法 : 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 法 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方法。
化学分析法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重量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为基础,并利用特殊仪器进行 分析测定的方法。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
仪器分析法种类:光学、电化学、色谱、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同 学 们 好
玫瑰之梦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 分析化学的定义 : 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 含量、结构信息的科学。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二. 分析化学的任务:

1. 定性:鉴定物质组分
2. 定量:测定组分的含量
3. 结构:测定物质的化学结构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三. 分析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①工农业生产及科研之“眼睛”; ②让人们“放心”的科学; ③打击“伪科学”和“防伪打假”的
科学;
④打击犯罪的科学;
⑤认识“未知”的强有力手段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1、根据分析的目的,任务: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2、根据分析对象: 无机分析(无机物)和有机分析 (有机物) 无机分析:组成和各成分含量 有机分析:官能团分析和结构分析
第一章
3.计算机应用:
分析化学概论
使分析化学向一门信息科学转化。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①提高灵敏度 ③智能化 ⑤微观化 ②提高选择性 ④自动化


质谱和放射化学分析法。
第一章
分析化学概论
4. 根据分析试样的用量和操作规模: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杂化状态对电负性的影响是因为s电子的钻穿效应比 较强,s轨道的能量比较低,有较大的吸引电子的能力。所以杂 化轨道中含s成分越多,原子的电负性也就越大。例如,碳和氮 原子在杂化轨道sp3、sp2和sp中s成分分别为25%、33%、50%, 相应的电负性分别为2.48、2.75、3.29和3.08、3.94、4.67。
0.35 0.31 0.29 0.00 0.00
np 1.00 0.97 0.98 0.90
np’ 0.41 0.37 0.31 0.00 0.00 np’ 1.00 1.00 1.00 0.94
nd
1.00 1.00 1.00 0.35 0.00
nd 1.00 1.00 1.00 1.00
nf
1.00 1.00 1.00 1.00 0.39 * 1s对2s的σ=0.85。
一般所取碳的电负性为2.55,氮为3.04,分别相当于sp3杂 化 轨 道 的 电 负 性 。 当 以 sp 杂 化 时 , 碳 的 电 负 性 值 约 接 近 于 氧 (3.44),氮的电负性甚至比氟(3.98)还要大。
② 键联原子的诱导作用
一个原子的电负性可因受周围原子诱导作用的影响而发生
变化。例如,在CH3I中的碳的电负性就小于CF3I中碳的电负性 。其原因在于,F(3.98)的电负性远大于H(2.2),在F的诱导作用
下,CF3I中碳的电负性增加,甚至超过了碘。结果使得在两种
化合物中C-I键的极性有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H
在 δ+
C δ-
H
I
H
F
δ-
中碳带正电,而在 C δ+
F
I
F
中碳带负电。
I: 2.66
考虑到如上述CH3和CF3基团的中心原子受其他原子影响而 改变了电负性值,从而提出了基团电负性的概念。
一个特定的基团有一个特定的电负性值(表)。
如B的价轨道是1条2s和3条2p, 但B本身只有3个电子,不能给每
条轨道都提供一个电子。这样的原子称为缺电子原子。这些原子形 成分子时,
一方面可由其他原子提供电子来填充,如BH4-。 另一方面,当自己成键或形成网状结构时,并未获得额外的 电子, 这时形成的分子就是缺电子的。如B2H6, 如果有H3B-BH3 的结构需要7对电子,但实际 上只有六对, 因此,这种分子 是缺电子的,事实上,在B2H6 分子中, 形成了两条3c-2e键。 而在如 B6H62-离子中, 还含有 闭式的三中心二电子硼桥键。
三 多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多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也可用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形成。
但是
在组合成分子轨道时,必须先将配位体原 子 轨 道 进 行 组 合 得 到 配 体 群 轨 道 “ group orbits”,然后将这种群轨道当作单个原子的原 子轨道,使之与中心原子相同对称性的原子轨道 组合得到成键和反键的分子轨道,其余对称性不 匹配的轨道则成为非键轨道。
子有二条2电子键,一条键,键级为3,成键能力显然比NO高。
CO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CO的总电子数为10,N2分子的价电子总数也为10,CO与 N2为等电子体,其结构应该相似。但是,C原子和O原子的电 负性差较大(△=3.5-2.5=1)。能量上,O的2s 轨道的能量低 于C 的2s 轨道的能量12.92 eV,而C 原子的2s 轨道比O原子的2p 轨道能量仅差3.54 eV,前者低仅3.54 eV。
对于ns或np上的电子,(n-1)电子层中的电子的屏蔽常数 =0.85,小于(n-1)的各层中的电子的屏蔽常数=1.00;
对于nd或nf上的电子,位于它左边的各组电子对他们的屏 蔽常数=1.00。
பைடு நூலகம்
徐光宪改进的Slate屏蔽常数规则
主量子数大于n的各电子,其=0;
主量子数等于n的各电子,其由表1.1求。其中np指半充满前 的p电子,np’ 指半充满后的p电子(即第4、第5、第6个p电子);
8 Doug1as R.E., McDaniel D.H, and Alexander J.,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organic Chemistry”,2rd ed., Wiley New York, 1983 9 Jolly,W.J.,“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New
2 共价键分子的成键理论 2.1 几种典型分子轨道
轨道:原子轨道头对头方 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重叠的电子云呈园柱型对称分
布于键轴,s-s、s-p、px-px都可
构成重叠。
轨道:原子轨道以肩并肩 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电子云对称分布于通
过分子键轴的平面, py-py和pz-pz都
可构成重叠。
Slate屏蔽常数规则
将原子中的电子分组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等
位于某小组电子后面的各组,对该组的屏蔽常数=0, 近似地可以理解为外层电子对内存电子没有屏蔽作用;
同组电子间的=0.35 (1s例外,1s的=0.30);
原子组成的分子轨道十分类似,两元素的价
N
NO
电子总数为5+6=11。依次填入分子轨道, 显
然, 最后一个电子填在反键上, 不成对, 因此,
在NO的分子中有一条键, 一条2电子键, 一条3电子键,
键级=(6-1)/2 =2.5
因为有成单电子,NO分子具有顺磁性, 可以自聚合成为 N2O2 双 聚分子。而且也可预料, NO 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NO+,NO+离
团电负性的概念 3 键参数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对称性知识 4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 5 掌握周期反常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合理解释
习题:1,2,3,4,6,7,8,10,11,12,13,15,17
第一章 原子、分子及元素周期性
1 原子的性质
(1) 屏蔽常数
基团
CH3 CH3CH2 CF3
CCl3 CBr3
CI3
NH2
电负性 2.30
2.32
3.32
3.19 3.10
2.96
2.78
NF2 N(CH3)2 OH 3.78 2.61 3.42
CN COOH NO2 COOCH3 C6H5
3.76
3.36 4.32
3.50
2.58
③ 原子所带电荷
电负性与电荷的关系可用式χ=a+b表示。 式中为分子中原子所带的部分电荷。a、b为两个 参数。其意义是: a表示中性原子的电负性(中性原 子=0), b为电荷参数,表示电负性随电荷而改变 的变化率。大的、易极化的原子有较小的b值; 小 的、难以极化的原子b值较大。
表1.1 n层对n层的屏蔽常数
表1.2 (n-1)层对n层的屏蔽常数
被屏蔽电子
屏蔽电子
被屏蔽电
屏蔽电子
n≥1
ns np np’ nd nf 子n≥1 (n-1)s (n-1)p (n-1)d (n-1)f
ns
0.30 0.25 0.23 0.00 0.00
ns
1.00 0.90 0.93 0.86
np
-pz相互作用,此时z 的能量低于x和y; 而 Li2 、 Be2 、 B2 、 C2 、 N2 都属于N2的类型,这种 类型的特点是原子轨道
的s和pz能量差较小,s 和pz轨道产生了一定程 度的相互作用,因而造
O2
N2
成z高于x和y。
二 异核双原子分子( NO和CO)
NO和CO的分子轨道能级图可作为异核双原子分子的代表:
2p 2s
C
2p
2s O
5.17 eV 3.54 eV 12.92 eV
近年来,用原子轨道先经杂化,然后再组合成键能够满意 地解释CO与N2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性。
C原子的2s和一条2p轨道进行sp不等性杂化,O原子的2s和 1条2p轨道也进行sp不等性杂化,各形成2条sp不等性杂化轨道, 然后这四条sp杂化轨道再组合成4条分子轨道,即1条成键的4 ,1条反键的6,2条非键分子轨道3和5。C和O各自未参与杂 化的两条p轨道进行肩并肩重叠组合成2条成键的分子轨道和2 条反键的分子轨道。结果,在CO分子中形成了一条(4)和2条 键(1),键型和N2分子相同。、
主量子数等于(n-1)的各电子,其由表1.2求。
主量子数等于或小于(n-2)的各电子,其=1.00。
(2) 电负性
电负性 表示原子形成正负离子的倾向或化合物中原子对成 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并非单独原子的性质, 受分子中所处 环境的影响)。有多种不同定义方法,定量标度也各不相同。
① 原子的杂化状态
以BeH2为例,根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可以推得BeH2分子为
直线型结构。按分子轨道理论的观点, 参加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 轨道有两个H原子的1s和Be原子的一条2s、三条2p轨道, 共6条轨 道。很显然, 两个H的两条1s可以同Be的2s头对头重叠组成s、s* 分子轨道、两条1s也可以同Be的2px组成重叠良好的x、x*两条 分子轨道,但H的1s不能与Be的py、pz进行有效的重叠,所以Be的 2py、2pz成为非键轨道。BeH2分子有四个价电子, 依次填入两条成 键轨道,在非键和反键中均没有电子, 因此, 该分子是稳定的。该 分子键级等于2。而且电子都已自旋成对, 分子具有反磁性。
轨道:对称性匹配的d轨道以
面对面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分布于与键轴垂
直的两个平面,
与d dx2-y2
x2
-y2构
成重叠

2.2 几种简单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一 同核双原子分子
O2和N2代表了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两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