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图片

合集下载

《边城》课件

《边城》课件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 人们,人们热情诚实。但是,作 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乡 民,人们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 彩。
这是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 性质决定的,所以人们内心流露出了 一种“孤寂”的色彩。
湘西之美:纯朴的人性美
主 题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 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 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 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 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 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 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 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 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补充说明:《边城》中翠翠的父母怎么死的 ?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 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 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 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 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 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 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 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 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 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 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 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总 而言之,他们是殉情而死。

沈 从 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 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 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 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少年正是读书时》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相关要求,学生需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策略、过程、效果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共三篇现代文、一篇古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处处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挖掘文章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感悟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时教材分析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少年正是读书时》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着眼于学生当下和未来的阅读实践,围绕“阅读”主题,提出三个活动任务,提供三则材料。

三个板块活动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资料夹”中资料的呈现出连续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性文本并存的特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倡导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阅读状况,找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制定改进措施。

二、学情分析(一)一般性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历,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本节课旨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展示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性学习者分析学生阅读基础稍弱,阅读面较窄,阅读方法不够,口语表达欠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学情,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逐步落实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共谈为什么读书和观看视频,学生感受“读书好”,打开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读书意义的思考与认知。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

《边城》
一、说教材
五、说板书
二、说教法
《边城》 说课
四、说教学 过程
三、说学法
(一)地位和作用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
① 这一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
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 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 能的伸展点。
4.指导颂读法和讨论法 4.指导颂读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祖孙两的对话,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祖孙两的对话, 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 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 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 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在留了预习作业的基 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碰 撞和交流) 撞和交流)
——引入歌曲《等等等等》 ——引入歌曲《等等等等》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我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我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叶圣陶提倡的“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叶圣陶提倡的“教是 为了不教”的目标。 为了不教”的目标。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 束需要被点燃的火种。”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是点燃火把的火种。 因此:
1、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 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
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 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受。

沈从文《边城》课件通用

沈从文《边城》课件通用

沈从文《边城》课件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相关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至第五章,包括:第三章《边城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第四章《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五章《边城的爱情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探讨小说的爱情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分析,对爱情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边城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的把握,爱情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边城的地理环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包括边城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以及爱情主题探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边城》2. 板书内容:第三章:边城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第四章: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五章:边城的爱情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小说内容,从人物心理、爱情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性。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匡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经去什么地方旅游过?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学生议论纷纷,互相问询“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师:凤凰可是个漂亮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无非——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学生大笑。

】师:无非,“凡事预则立”——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份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殊想去这个地方吗?生:(七嘴八舌)固然是去看风景啦!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份,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边城_百度百科

边城_百度百科
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名片活动 世界杯
编辑词条 边城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人物生平
地位影响
原型简介
内容简介
思想内容
人物生平
沈从文是上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编辑本段]文学鉴赏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高考图文转换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高考图文转换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高考图文转换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1.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

(不少于100字)插图一(《呐喊·药》)插图二(《边城》)【答案】插图一是《呐喊.药》中的情节:夏四奶奶给死去的夏瑜上坟,发现了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她想不出是谁来献的花,以为是夏瑜有冤情,今天特意来显灵。

树上停着一只乌鸦,夏四奶奶终于没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起身走了几十步远,那只乌鸦鸣叫一声之后,箭似的飞向远处的天空。

插图二是《边城》中的情节:端午节到了,边城茶峒有赛龙舟捉鸭子的习俗。

天保随了陆路商人送节货去了,故参加的就只傩送。

他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腰间插着红色小令旗,正准备指挥船前行参加划龙舟比赛。

船上十几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解析】【分析】插图一,根据画面中人物、坟头白花、树枝上乌鸦等画面信息联想《药》的相关情节进行概述;插图二,根据画面中河水、人物、龙舟、鼓联想到《边城》端午赛龙舟的情节,概述即可。

故答案为:插图一是《呐喊.药》中的情节:夏四奶奶给死去的夏瑜上坟,发现了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她想不出是谁来献的花,以为是夏瑜有冤情,今天特意来显灵。

树上停着一只乌鸦,夏四奶奶终于没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起身走了几十步远,那只乌鸦鸣叫一声之后,箭似的飞向远处的天空。

插图二是《边城》中的情节:端午节到了,边城茶峒有赛龙舟捉鸭子的习俗。

天保随了陆路商人送节货去了,故参加的就只傩送。

他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腰间插着红色小令旗,正准备指挥船前行参加划龙舟比赛。

船上十几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少年时期读《边城》,总是会为了翠翠的爱情而惋惜,为结尾傩送的归期不定而惆怅。

年少不知愁滋味,现今再回过头翻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翠翠的爱情,还有更多人物的温情与感动。

很多人都说《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人到中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是的,如果说当年只看到了悲的一面,现在却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温情与美好,一种人文情怀、浪漫主义与美学交融的柔情之美。

自然与风俗之美沈从文在《边城》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分别描写了湖南湘西边界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像是砸开了一道门将读者们引入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依山傍水、渡船买办、生活宁静。

自然天成的山石瀑布,源源不绝的溪水河流,南北往来的船只,两旁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山间浓密的翠竹,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不让人神往。

还有当地传承多年的民间习俗,元宵佳节家家户户亮灯出户、鞭炮烟火、舞龙耍狮,好不热闹;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提鸭,好不欢喜。

一条渡船、一个老船夫、一个小女孩翠翠、一条小黄狗,就这样的出现在了山水间,诗意、自然、美好,同时代表着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故事走向。

李健吾老师曾评价《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服可口的良药。

边城中山美、水美、人美,还有一种就是超现实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追寻而又寻觅不到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西,自小被家乡的山水浸染,其文笔也如山水般自然和幽美,《边城》的成功可以说是他心中自小的一方天地,加之浪漫主义和英雄情怀的追求,所以才能将心中的那山、那水、那美,跃然纸上,让人无比向往。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沈从文本是湖南凤 凰县人,他在《边城》中极力描写了家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在那与世隔绝 的世外桃源般的边城里,无论外界是什么样的状态,也不管其他地方是怎样的动荡不安,那里的 人民始终保持着善良美好、自然和谐的民风,这里的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 相待,相互友爱。无论是这里的传统风俗还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文中表现出的湘西人的生 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隐含作者着对人们身上拥有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淳朴、善良、和谐的 美德的极力讴歌;表现了在充满功利主义的现代社会,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讴歌与 向往,以及对正直淳朴的自然人性的赞美与呼唤。
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表达 析
的内涵。本篇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学生在课前提前了解整本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本课十分重要。

高二下期的学生们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阅读概括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都有较大的
情 提升。即使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们也能通过自主阅读较好地理解它。再加上这篇课
问题 3: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景美,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哪些美呢?对了,刚刚听到有同学说翠翠 很美,翠翠只是长得美吗?傩送美吗?祖父和天保呢?请大家谈谈小说有那些美的人吗?你又是 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中的人也是极美的,他们淳朴善良,有一个如湘西山水风景般 纯净美丽的心灵。这些美概括起来,也就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人美:文中出场人物 祖父: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有情有义、疼爱孙女 是边城劳动人民理想美德的化身 翠翠:美丽动人、天真善良、单纯娇羞、有着青春少女特有的活泼烂漫的热情生机,也有着少女 的细腻心思与害羞性情。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内外皆美。 傩送:英俊潇洒、勇敢、善良淳朴、敢于追求 心思细密 灵活机敏 忠诚 谦让之美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大度 爱情成全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边城》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边城》课件
傩送: 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 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 情。
语 言 特点
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 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 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
内心刻画
翠翠的“哭”: 外公的担心:
作者简介 解题 分析文章 沈从文图片
点 击 图 片 进 入 相 关 内 容
苗族女子 凤凰夺翠楼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 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 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 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 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 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 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 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 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沈从文
分析文章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内心刻画 文化内涵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 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傩送的爱 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是一个理 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外公: 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 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 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 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 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 开并以湘西为背景的小 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
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边城》中的城乡对比 - 教案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边城》中的城乡对比 - 教案

教案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边城》中的城乡对比教案1.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

1.1.2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

1.1.3通过描绘茶峒小镇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1.1.4同时反映了城乡差异下人们的不同命运和生活状态。

1.2作者介绍1.2.1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2.2生于湖南凤凰,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1.2.3沈从文的创作多关注乡村生活,擅长细腻描绘人物心理和自然景观。

1.2.4《边城》是其文学成就的高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3教学目的1.3.1通过学习《边城》,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城乡对比主题。

1.3.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3引导学生关注城乡差异,思考其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3.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知识点讲解2.1城乡对比主题2.1.1《边城》中的城乡对比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2.1.2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而乡村则象征着传统和自然。

2.1.3小说通过城乡对比,揭示了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困惑和抉择。

2.1.4城乡对比主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深刻思考。

2.2人物形象分析2.2.1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纯朴善良的乡村少女,代表着乡村的美好与纯净。

2.2.2天保和傩送兄弟分别代表着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命运。

2.2.3老船夫则象征着乡村的坚守与传承。

2.2.4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2.3文学手法运用2.3.1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刻画。

2.3.2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2.3.3文学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2.3.4学生应学会分析文学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沈从文《边城》优秀课件

沈从文《边城》优秀课件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 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 无彩之画。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那最 好的就是: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 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 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 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 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 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 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 意义的人却很少。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 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 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 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 美,我们通过学习《边城》一起来发现它,展 示它,品味它。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
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
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
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
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爷爷
人性 之美
顺顺
翠翠
傩送 天保

【 优 美 健 康 】
清 纯 古 朴 自 然
风景 画卷
边城风俗之美
端午节:龙舟竞渡,追鸭子; 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 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元宵节: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 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迎婚送亲:给船夫“红包”,船夫不得推辞 。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认识。

3. 通过阅读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章:小说的背景与主题1.1 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1.2 分析小说的背景:边远山城的生活与文化1.3 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的纯真与悲剧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主人公翠翠的形象特点:天真、善良、坚韧2.2 天保和傩送的形象对比:兄弟情与爱情的选择2.3 爷爷的形象:慈爱、宽容、传统观念的束缚第三章:情节发展与分析3.1 翠翠与傩送的相识与相知3.2 天保的离开与傩送的矛盾心理3.3 爷爷的病倒与翠翠的成长第四章:文学手法与鉴赏4.1 自然环境的描绘与人物情感的烘托4.3 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第五章:文化与道德思考5.1 边城社会的传统与现代冲突5.2 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传统与个人的选择5.3 从小说的结局思考人性的悲剧与希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小说的背景和情节。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学生对小说中的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资源:1. 小说《边城》的文本或电子书。

2. 与小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

3.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5小时。

2.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分配2-3次课时。

3. 安排一次课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六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6.1 翠翠的形象分析:独立、自尊、自然美的代表6.2 小说中其他女性角色:传统的束缚与个人的追求6.3 女性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女性的悲剧与希望第七章:小说中的兄弟情与爱情7.1 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责任、牺牲、家族的期望7.2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心灵的契合与现实的阻碍7.3 兄弟情与爱情在小说中的冲突和抉择第八章:小说中的传统与现代8.1 边城社会的传统观念:家族、道德、婚姻8.2 傩送的新思想:追求自由、个人价值的体现8.3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第九章:小说中的自然与环境9.1 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描写与象征意义9.2 自然环境与人物情感的关系9.3 自然环境与小说主题的关联: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与冲突第十章:教学总结与拓展活动10.1 对小说《边城》的整体理解与评价10.2 学生个人对小说中的情感、文化、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受10.3 拓展活动:学生自选一个与小说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第十一章:小说中的民俗文化11.1 边城地区的民族风情与民俗传统11.2 小说的民俗描写与人物塑造11.3 民俗文化在小说主题表达中的作用第十二章:小说的叙事技巧12.1 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简约、自然、含蓄12.2 叙事视角的转换:内外视角的运用12.3 叙事节奏与情节发展的关系第十三章:比较阅读13.1 将《边城》与其他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13.2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共同主题与差异13.3 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边城》的理解和鉴赏第十四章:创作与表达14.1 学生尝试创作以《边城》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或散文14.2 学生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进行再创作或改编1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学生对整个《边城》教案的参与感受和学习收获15.2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和改进方向15.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表达能力2. 学生作业:分析报告、创作作品、拓展阅读笔记3. 学生自评: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自我评价教学资源:1. 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2. 网络资源:关于沈从文、边城地区的文化背景资料3. 参考书籍:沈从文的作品集、文学评论集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5小时2.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分配2-3次课时3. 安排一次课进行课程总结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沈从文的《边城》这部小说,包括其背景、人物、情节、主题、文学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命硬汉形象 摆渡老人 水手 (生命中的韧性和刚性,平凡生命中燃烧的光和 热)
人物活动的以湘西为背景的“舞台”:
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短篇小说:《丈夫》、《三三》 长中篇小说:《长河》、《边城》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 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 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 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 绘制了一部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 “神庙”的地基。
沈从文人性“神庙” 里的 湘西人物
• 女性形象
生动健康的少女形象 “健康,优美,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
衡 阳 县 一 中
聂 仲 生 09 10.

今天,我们一起去拜访中国 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山青青
这里
水碧碧
这里
韵依依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
国现代小说大师。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 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作品着力描 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 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 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 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风景 画卷
体味:文中风景画卷的内涵
湘西明净自然之风景,衬托了湘西人的心 灵之明净。也是边城人们古朴自然富有人 性美的健康优美的爱的象征。
思考: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 爱与美 • 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
• 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 情美 •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清纯古朴 自然有人 性之美
这些爱令人心醉,使人动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 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 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这种种的 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 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 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 相待,相互友爱。 至此,作者已经“为人类的‘爱’字
文中的狗象征什么?
• 一种神话崇拜 • 暗示人如要追求更高的美德,就一定要保留如动 物一样的原始自然的天性不可。
这些景人物情构成了“边城的世界”,沈从文要用“边
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质朴的、纯真自然的爱才是优美健康的 爱的浅薄 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应该批判: ;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 景画于一炉,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 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 然的才是健康的美的。
解密:“爱”的故事里的隐语 爷爷
顺顺
翠翠
傩送
天保
故事写到了人物之间的哪些“爱”? 翠翠
傩送
自然的男女之爱
翠翠
爷爷 顺顺 爷爷 纯朴的祖孙之爱 古朴的邻里之爱
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应该重建
课后拓展
1、请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边城”不只是一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 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 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 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 这引发了他的乡情,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 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那最 好的就是:

“爱”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 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 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 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 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 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 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 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 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 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 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 潭中浮着------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 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 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 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3、阅读《胡同文化》《北京的符号》《又见桃源》 《达坂城》之一,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 看法。 4、请用一句话评点《边城》
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 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 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 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 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 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 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 京闯闯……。
这一“闯”,他先成了中国公学的国文 教师,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们,大多逃避政权的干预, 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 沈从文也是这样。 朱光潜评价其作品时曾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 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
《边城》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 这种生活(1933-1934)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 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 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凄凉感。
2、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 回来吗?……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故事情 节续写一篇文章。
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了”。
作者“说明”了什么?
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 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 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相互友爱。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 一种
“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爷爷
人性 之美
顺顺
翠翠
傩送 天保

【 优 美 健 康 】
清 纯 古 朴 自 然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 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在力求回答“什么样的爱是 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 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细心探究。
探究:美的风景中的秘密
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 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
是的,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 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 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 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 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 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好像在等待人们理解自己的创作动机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 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 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 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 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 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