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 《谈中国诗》课件 语文版必修5
编辑ppt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
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
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
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
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
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
编辑ppt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
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
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
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
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
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
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
编辑ppt
思考: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
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
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
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
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
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
这样才全面科学。
17.11.2020
编辑ppt
主题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
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
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
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
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
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
让读者回味无穷。 17.11.2020
19课《谈中国诗》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探讨》
像钱钟书这样,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好的活法。
1、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 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 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2、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 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3、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 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4、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 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 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 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 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 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他”指“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只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壹诗尽职。”贰会临或欣远时赏,期本只的国能特诗说点的明。人本,国不诗能某够个居宗高派
肆 叁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出场就是“抒情诗”,即巅峰,“早衰” 是指后来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指中国文化中一出场便是巅峰,致使后来发展受困 的情况。
(1)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 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即所谓“易尽”;在诗 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 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此所谓“无垠”。 (2) 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 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外在形 象“易尽”,内在感慨“无垠”,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 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问题4 (单元研讨任务) 二 1.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谈中国诗原文
谈中国诗原文谈中国诗原文作者:钱钟书文章来源:本站整理谈中国诗钱钟书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因为他把作者美丽半遮半露来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
这个譬喻可以移用在一个演讲外国文学者的身上。
他也只是个撮合的媒人,希望能够造成莎士比亚所谓真心灵的结婚。
他又像在语言的大宴会上偷了些残羹冷炙,出来向听众夸张这筵席的丰盛,说:“你们也有机会饱尝异味,只要你们肯努力去克服这巴贝尔塔的咒诅(The curse of the Babel)。
”诸位全知道《创世纪》里这个有名的故事。
人类想建筑一个吻云刺天的高塔,而上帝呢,他不愿意贵国纽约的摩天楼给那些蛮子抢先造了,所以咒诅到人类语言彼此?I格不通,无法合作。
这个咒诅影响于文学最大。
旁的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它们所用的材料有普遍性,颜色、线条、音调都可以走遍世界各国而不须翻译。
最寡陋的中国人会爱听外国音乐;最土气的外国人会收藏中国绘画和塑像。
也许他们的鉴别并不到家,可是他们的快感是真正的。
只有文学最深闭固拒,不肯把它的秘密逢人便告。
某一种语言里产生的文学就给那语言限止了,封锁了。
某一国的诗学对于外国人总是本禁书,除非他精通该国语言。
翻译只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
当然意大利大诗人贝德拉克(Petrarch)不懂希腊文而酷爱希腊文学,宝藏着一本原文的《荷马史诗》,玩古董也似的摩挲鉴赏。
不过,有多少人会学他呢?不幸得很,在一切死的,活的,还没生出来的语言里,中国文怕是最难的。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里,文理不通者还那样多。
至少中文是难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程度。
有位批评家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
中文可不是这样轻贱的小蹄子。
毋宁说它像十八世纪戏剧里所描写的西班牙式老保姆(duenna),她紧紧地看管着小姐,一脸的难说话,把她的具有电气冰箱效力的严冷,吓退了那些浮浪的求婚少年,让我从高谛爱(Gautier)的中篇小说(Fortunio)里举个例子来证明中文的难学。
《谈中国诗》ppt课件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 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是早熟的,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3.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篇幅短小
4、5.中国诗的特点之二:富于暗示性 6.中国诗的特点之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特点之四: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谈中国诗的立场是比较文学
中国诗 发展史 西洋诗
尖刻斩截
抒情诗——戏剧诗 史诗— 戏剧诗— 抒情诗 意味无穷
韵味 句式
节奏 内容
疑问语气结尾多
象吹芦管
疑问语气结尾少
乐队合奏
无甚差异
无甚差异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 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 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 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 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 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1966年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 , 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 钱钟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 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 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 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 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 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 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 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 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 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 得出合理的结论。
《谈中国诗》课件
02
中国诗的特点
语言特点
语言精练
01
中国诗歌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常常通过寥寥数语传达深邃的
思想和情感。
音韵优美
02
中国诗歌注重音韵之美,讲究平仄和韵律,读起来抑扬顿挫,
富有音乐性。
文化内涵丰富
03
中国诗歌语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常借用典故、成语、象
征等手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
主题特点
情感表达
中国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尤其是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主题, 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自然描绘
中国诗歌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山水、花鸟、虫鱼等的描绘, 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向往。
表现手法多样
中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比喻、象征、拟 人、夸张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中国诗歌更加 丰富多彩和富有创意。
03
中国诗的发展历程
古代诗的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反映了那一时期的 社会生活和人民心声。
唐宋高峰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 、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广为传颂。
中国将举办更多国际诗歌交流 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诗人参 与,促进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互 动。
世界对中国诗歌的 认可与赞誉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将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认可和 赞誉,推动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文学的前沿。
感谢观看
THANKS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界开始对本土文学进行反思和重 新评价。《谈中国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钱钟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 ,向读者介绍了中国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1945年12月6日,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进行了一次诗学演讲,后来作者把这篇用外文写成的演讲稿译成中文,这便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编目《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是一篇学者文化随笔,体现了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学者散文的一般特点。
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习惯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
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包容了钱钟书先生丰富而独特的诗学精神。
一、站在比较文学的高度方识中国诗的庐山真面目:钱钟书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用普遍联系的眼光来看中国诗,“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
单纯就中国诗而论中国诗的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他的眼光会为本国诗所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而割裂本国诗和外国诗歌的联系,所得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二、全球化中的中国诗:(一)中国诗缺乏逻辑性。
1.发展的无规律性。
西洋诗的发展遵循“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而中国诗一蹴而就达到“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缺乏逻辑性。
中国最初的小说从属于历史,归于史类。
而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诗经》要么是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要么是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要么是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
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诗发展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的早熟。
《谈中国诗》知识点
《谈中国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
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锺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代表作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写在人生边上》、《围城》。
二、写作背景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作品《钱钟书散文》,是根据钱钟书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原稿为英文,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三、内容赏析
《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但虽说是一篇演讲稿,但却有严密的论说文逻辑结构:。
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谈中国诗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根据内容和论述的不同主题进行段落划分。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这一段主要交代了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论中国诗需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
没有这种比较的视野,就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诗。
第二部分(第2段):这一段概括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作者指出,中国诗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同时,中国诗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三部分(第3至第7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
作者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包括中国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意象构造、抒情方式等。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第四部分(第8段):这一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对整个论述的总结和升华。
作者指出,虽然中国诗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但并没有特别的“中国”之处。
相反,中国诗与外国诗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具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
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文章赏析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是一篇深入浅出、富有洞见的文学评论。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钱钟书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热爱。
钱钟书在文中明确提出了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将中国诗置于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钱钟书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包括其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意象构造、抒情方式等。
他通过对中国诗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诗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演变,展示了中国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钱钟书在文章中还表达了对中国诗的热爱和敬意。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读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我深深被其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所吸引。
钱钟书以他一贯的博学与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诗的深邃世界的窗户。
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首先强调了中国诗的“富于暗示”的特点。
他引用了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评论“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中国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种“怀孕的静默”,如同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所写“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钱钟书也谈到了中国诗中“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以及那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如李白《怨情》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又如南宋诗人鲍照的“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诗意,耐人寻味。
钱钟书还提到了中国诗中“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以及“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的深刻见解。
他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这句话让人深感中国诗的深远内涵和艺术魅力。
钱钟书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他的博学和智慧,更展现了他对中国诗的深深热爱和独到见解。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诗的大门,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诗的韵味和魅力。
《谈中国诗》经典语句解读:“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在中国,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因此,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类似于宗教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心灵净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短小精悍。
中国诗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这种“闪电战”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诗的美妙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诗追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谈中国诗》
拔外 笔中 木国 力国 转: 清: 石淡 ,, 惊词 天气 动安 地和
作中 风西 暗诗 合内
容 同 ,
在中 内国 容诗 上和 无西 甚洋 差诗 异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 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 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 国的”成分。
主
气安和等。同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本位思想提 旨
出批评,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
世界文学艺术的总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 背
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菲薄,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 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景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 探
为英文, 是1945年12月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主要谈 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情势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及中
钱氏语言赏析
1、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钱氏语言赏析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比 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 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 薄,只像吹着芦管。
①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写出中国诗和西洋 诗之间的差别,中国诗笔力轻淡,西洋诗厚重。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形象说明了 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西洋诗像乐队合 奏那么浑厚,而中国诗像吹着芦管更加细腻。
明等特点。
②诗歌的情势:不是以句子
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贰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钱钟书《谈中国诗》
板书设计:
引子:
方法
比较
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
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 形 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 式 上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味长 )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 内容上 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第
24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第 14 页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 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 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 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 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 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 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 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 得最多。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第
27
页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 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 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 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 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 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第 16 页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 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 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 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谈中国诗--钱钟书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 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 逃出来。
《围城》
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 1935年携妻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 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后赴法国巴黎 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 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 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 任职。1953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文 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等。
《百喻经》一百篇譬喻佛教故事。 三重楼喻
拜伦,英国诗人 《春逝》
若我会见到你, 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 以眼泪,以沉默。
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 有良心的人全听的见
钱钟书(1910-1998) 代表作---《围城》
作家、学者、翻译家 妻子---杨绛
清华大学外文系 牛津大学 巴黎大学 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真实的钱钟书 民国第一才子 聪明好学 过目不忘 学贯中西 为人狂傲
阅读全文,作者最终表 达什么观点?(全文中 心句)
作者最终表达什么观点?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 国的地方。
找学 贯中西,学识渊博。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 1.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 卫你说话的权利。 2.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 责任 3.当一个人无话可说时,一定说得十 分拙劣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1.存在即合理。 2.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 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 训。
钱钟书围城_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中外古诗的区别
钱钟书围城_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中外古诗的区别,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下面是分享的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中外古诗的区别。
供大家参考!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中外古诗的区别在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时,文中的一句话“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2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樱桃核、2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都比喻中国诗人呢,还是樱桃核比喻中国诗人,2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比喻西洋的诗人?对于这不同的理解,我把它抛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过了一会,学生开始发言,两种理解都有支持者,并且都结合文本找理由,引经据典驳对方,争得简直不可开交。
问一个问题如此激烈地争论这在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是很少见的,于是,我让他们尽情争论,摆事实,讲道理,为自己的见解找理由,为驳倒对方的观点找论据。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激烈的争论仍在进行。
尽管这节课没有按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任务,但是我却看到了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的空前高涨,看到了学生不同观点交锋时的唇枪舌剑,看到了个性化阅读给学生带来批判质疑的精神。
下课后,我让争论双方整理自己的思路和论据,选出代表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用文字表达出来。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两篇小论文。
关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一句话的不同理解高2015届5班窦浩关于近日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中的一句“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2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我有着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樱桃核是“樱桃核的雕刻者”的缩写,比喻的是中国诗人,而“2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指的是西洋诗人!首先,樱桃核是生活中所吃的樱桃的核,是一个直径大约在5毫米的类球体,而2寸象牙方块,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作为英寸来理解,1英寸约为2.5厘米,2寸象牙方块就是长宽高均为5厘米的立方体,体积与樱桃核相比相差了1000倍,而第2种理解方法是作为市寸来理解的,一市寸约为3.33厘米,以此来作为参考的话,相差的就更多了。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导读一、文章概况《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作品《钱钟书散文》,根据钱钟书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原文为英语,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钟书先生的著作起到了很好的中西文化交流作用.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还有一说为“文化昆仑”)。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认真阅读文本,勤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考后与附的参考答案比对,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1、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注意与外国诗作比较)2、品味文章的语言要求:赏析下列语言①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②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
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
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
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 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 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 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
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
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1 页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 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 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 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 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 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 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 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 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
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 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5页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 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 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 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① 比喻的谜底
② 博喻
③ 曲喻
④ 一喻多意
⑤ 分喻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7 页 ⑥ 反喻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说过:“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
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
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
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
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
第8页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
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 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 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 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 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 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 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 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 论2021年述4月,14日星只期三有这样才全第面9 科页 学。
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18 页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
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 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 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 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 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 《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 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 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 该20事21年物4月1的4日各星期个三 方面,而且也第 没19 有页气势和力量。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7页
板书设计:
引子: 方法 比较
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
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
形 式
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
上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味长 )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
内容上 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
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
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
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
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
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5 页
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 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 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 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 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 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 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 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 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 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主题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
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
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
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
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
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
让读者回味无穷。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0 页
思考: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1页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
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
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
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
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
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
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
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
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
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
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3 页
思考:“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 是 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
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 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 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 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 “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 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 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 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第三层,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6页
第三部分(第3段至8段)。重点 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9段)。论说中国诗 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 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 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 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 诗歌。
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
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
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2页
著作: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
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
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
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
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
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
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20 页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
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 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 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 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 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我 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 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 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 “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 方早归。)“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 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 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 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 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 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4 页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第 12 页
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
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
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