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佩德拉古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方262公里处,
是“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音乐:《我的国家是美丽的》歌手:dalidá
据约旦古代文献记载,佩特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阿尔塔斯四世国王统治时期(公元前9年~公元40年)
是佩特拉的鼎盛时期。
4世纪初,佩特拉被东罗马帝国所占领,不久又经历了几次
大地震,破坏了大部分地面建筑,拜占庭人便遗弃了佩特拉。
纳巴特人也在漫长的时间里不知去向了。
直到1812年,一名化装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险家约翰。
伯克哈凭着一身地道的穆斯林长袍和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竟奇迹般地通过西克峡谷,在一位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座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石头城”,向世人揭开了她玫瑰色的面纱。
雄伟的建筑完全是刻在钙质岩石上
此故宫,只是众多建设在佩特拉钙质岩石上的一座。
在罗马人统治下,也把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带到了佩特拉。
于是佩特拉又出现了在石壁上凿出的希腊式廊柱和罗马式拱门的建筑。
在罗马人统治下,讲究秩序和奢华的罗马人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修建剧场,建造大街和拱形大门、石柱等。
佩特拉希腊文
意为“岩石”,在圣经《旧约全书》称其为“塞拉”。
新旧约《圣经》里写的许多神迹,在这块古
老的土地上可谓俯拾即是。
希腊风格的佩特拉寺院
仰观苍穹,石岩成缝,只见一线青天,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老的排水系统
这个广场,是希腊罗马式的风格,能容纳4.000观众。
请注意!石头上的颜色是天然的。
这座古城最独特的地方是它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在朱红或赭石色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的,在朝阳和晚霞照映下,闪烁着天然的多彩光泽。
然而在千年的岁月中,隐藏在群山峡谷之中的五彩建筑默默无语。
公元551年。
第二次大地震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城市,拜占庭人便遗弃了佩特拉。
“佩特拉古城大多数的建筑还都埋在自然沉积的沙中,一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考察。
佩特拉古城,是世界新的7大奇迹之一,景观让人震感。
佩特拉古城
——“嵌在岩石壁上的玫瑰古城”•所属国:约旦
•英文名:Petra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方262公里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穆萨谷地之间。
它不仅是约旦古代文明的见证,而且是中东地区的奇观和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有着“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
之美誉。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约旦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但对研究古代西亚的历史学家来说,约旦河谷东西两侧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博物馆”。
•约旦正式称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西亚阿拉伯国家,曾以“圣地”自居,这是因为新旧约《圣经》里写的许多神迹,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可谓俯拾即是。
沿着约旦境内西部的山地,由北到南散布着一串《圣经》中提到的历史名城——格拉森(杰拉什)、拉巴(今安曼)、塞拉(佩特拉)、尼波山、马代巴等圣地,这些历史名城,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摩西、所罗门王和耶稣基督的时代。
•佩特拉希腊文意为“岩石”,在圣经《旧约全书》称其为“塞拉”。
这座古城最独特的地方是它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在朱红或赭石色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的,在朝阳和晚霞照映下,闪烁着玫瑰红的光泽。
所以,后人便称它为“石头城”或“玫瑰城”。
•据约旦古代文献记载,佩特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公元前4世纪前后,有个早先过着游牧生活的部族纳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了约旦阿拉伯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狭长区域,当他们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之后,就在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建立了纳巴特王国的首都。
•即使在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打开约旦境内的地图时,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的纳巴特人选择佩特拉可谓独具慧眼。
我们都知道,约旦为沙漠国家,其境内的东部和东南部均为沙漠,沙漠占全国面积80%以上,而佩特拉地区却是四处群山环绕,牧场肥沃,清泉终年不断。
•由于佩特拉一半凸出,另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所以,纳巴特人在山岩中开凿出来的这座都城,四处都受到悬崖的保护。
古城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即使在古代烽烟四起的年代,敌人也无法集结大批的军队攻城。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佩特拉能相对处于和平和稳定的环境之中。
•佩特拉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控制着中东地区当时沙漠商队运送货物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善于经商的纳巴特人给从此地过路的商队提供方便并向他们征收税款,积累了不少财富。
公元前2世纪时,佩特拉日益富强,当时的纳巴特王国不仅在铜的冶炼业、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商业贸易也很发达。
佩特拉成为埃及、叙利亚与希腊、罗马之间商路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
•公元前65年左右,当时的纳巴特国王阿尔塔斯二世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在阿尔塔斯三世统治时,其王国的版图由大马士革一直伸延到红海地区。
•阿尔塔斯四世国王统治时期(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佩特拉的鼎盛时期。
当时纳巴特王国不仅人口发展到数万人,他们还修建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修建了5个皇家墓室和女儿宫。
•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地区。
公元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之后,佩特拉城市和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但它也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再度繁荣起来。
讲究秩序和奢华的罗马人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修建剧场,建造大街和拱形大门、石柱等,也把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带到了佩特拉。
于是佩特拉又出现了在石壁上凿出的希腊式廊柱和罗马式拱门的建筑。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商贸和货物运输是佩特拉走向日益富强的“血脉”,但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和陆地贸易都开辟了新的通道,南北商路逐渐打通,越来越多的货物直接从红海出入,商队也就不再通过佩特拉,这使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为削弱。
•4世纪初,佩特拉被东罗马帝国所占领,不久又经历了几次大地震,破坏了大部分地面建筑,拜占庭人便遗弃了佩特拉。
•7世纪,佩特拉被阿拉伯人所征服,但由于它远离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已无法再现往日的繁华,后来竟成了叙利亚到埃及或阿拉伯半岛驼队经过的落脚点。
此后,佩特拉再次被人遗弃,纳巴特人也在漫长的时间里不知去向了。
•此后的岁月中,隐藏在群山峡谷之中的佩特拉古城默默无语,荒芜和沙漠埋没了她昔日的一切辉煌,像历史上很多被荒弃的城市一样,约旦古国的这座玫瑰城被人们遗忘得无影无
•踪,只有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英人,还记得它存在于大漠与高山之中。
但他们也只是把城池内的墓地和洞穴当成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外界几乎无人知晓。
•直到1812年,一名化装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险家约翰。
伯克哈,凭着一身地道的穆斯林长袍和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竟奇迹般地通过西克峡谷,在一位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座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石头城”,向世人揭开了她玫瑰色的面纱。
•约翰。
伯克哈进入古城时发现,当时的佩特拉只有少数的贝都英人居住,但大部分建筑依然十分宏伟。
这些雕凿在石壁上的建筑虽然在2000年中饱经风霜,却仍屹立不摇、熠熠生辉。
约翰。
伯克哈感到十分震惊。
从佩特拉回到开罗后,他将关于佩特拉的见闻记录在《叙利亚圣地旅行记》一书中。
•此后的100多年,这座“荒漠古城”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冒险家、探险家、考古学家和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通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发掘、整理和开发,今天的人们再来到这座石头城前,已对城池中的建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展现在游客们眼前的佩特拉古城,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中,整座城池散布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谷、山坡、山顶上,城池中的每一座居处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进入佩特拉,游客们必须徒步、骑马或乘马车穿过一道高耸而狭窄的地峡,也就是说,这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是进入佩特拉遗迹的惟一通道。
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的裂缝仅两米左右,岩危壁峭之下,只能容一人通行。
峡谷通道的两侧是由岩石自然断裂而成的峭壁,高达100余米,人行其中,顿感肌骨透凉,仰观苍穹,石岩成缝,只见一线青天,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令人无法想像的是,这条崎岖不平的峡谷裂缝中,在两边如同刀削斧砍般的崖壁上,不仅雕凿有众多的洞窟和岩墓,还排列着两条为城池输送饮用水的水槽,有的地方用陶制水管连接。
史前时代的纳巴特人和后来的罗马人,就是将进入佩特拉之前山上的穆萨泉水,用这样的水槽,引到“宫殿墓室”上方的储水池里,供城里居民饮用。
•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利有弊。
公元106年,罗马人决心进攻佩特拉,而要想进入古城,除了这条高耸巨石的狭窄裂缝,并无任何入口。
罗马人久攻不下,后来竟意外发现,供给佩特拉城的水源在地峡的外面,于是便切断了城中的水源。
这招“断水计”果然给了佩特拉致命的一击,当城内水源枯竭之后,佩特拉军民不得不放弃抵抗,终于被罗马帝国吞并。
•“一线天”峡谷裂缝的末端形似一个巨大的钥匙孔,从这条裂缝中走出来,就到了一片较为宽阔的广场,广场正面是佩特拉最负盛名的建筑——卡兹尼宫。
卡兹尼宫刻凿于公元前1世纪,是纳巴特王国阿尔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
宫殿正面宽约30米,高43米,整座宫室凿在陡岩上,分上下两层,依山雕凿,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直至洞顶。
柱与柱间是神龛,供奉圣母、带翅武士等神像,虽多残缺,仍不失本来神韵。
正殿后壁龛肃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
左右殿壁的壁画,色彩暗淡,但粗犷的线条依稀可辨。
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
•据说当时的佩特拉古城富庶一时,作为国王的陵墓,这里面藏有无尽的宝物,而宫里顶端的瓮就是藏财宝的地方。
所以,后人称它为“卡兹尼”(阿拉伯语藏宝室的意思)。
•穿过卡兹尼宫前面的小谷,是一座因形就势沿山石而凿成的露天剧场。
剧场紧靠山岩巨石,剧场的舞台和观众席也都是从岩石中雕凿而出,共34排,有几千个座位,周围有四根粗大的石柱。
这座宏大的剧场是公元前后阿拉斯塔四世国王统治时期修建的。
•南面半山腰的欧翁宫似是王室殿宇。
拾级而登,只见半山岩石几乎被完全掏空,几百平方米的大殿不见一根柱子。
后面的配殿肃穆而阴森,从此地沿台阶而下,错落排列着纳巴特王国历代国王的皇家墓室。
宫殿的两侧是密如蜂巢的石窟群,分别作为寺院、住宅、浴室、墓窟。
墓窟内部红白相间的细砂岩纹理变化丰富、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大自然造就出如此精美的岩石实在令人叫绝。
•史前的佩特拉古城,南北均有城墙。
纳巴特人在那里用石头铺就的宽达6米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二层的建筑,罗马人占领后,在街两侧加了石柱,所以佩特拉大街现叫“石柱街”。
大街北(右)侧原建有拜占庭塔和飞狮神殿。
神殿建造于公元27年,但后来遭遇大火,公元363年,当地又发生大地震,这座旷世之作成了一片废墟。
•位于佩特拉大街西端的是佩特拉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佩特拉出土的纳巴特人和罗马人时代的陶器、铁、铜和玻璃制品令人赞叹,而馆内的人兽雕塑更是美不胜收:绰约多姿的顶水坛少女、盛气凌人的壮硕武士、咆哮的雄狮、温顺的绵羊,一尊尊呼之欲出。
•佩特拉博物馆设在纳巴特人挖凿而成的石室中,还在大门上方开了五个窗洞。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负责对佩特拉遗迹进行管理、发掘和保护的文物部门可谓独具匠心。
•博物馆北面的五公里处,是佩特拉著名的“代尔修道院”,沿着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梯形盘山道拾级而上,须爬1800个台阶,途中怪石林立,两侧隆峰峭壁。
代尔修道院是纳巴特人建的一座神殿或皇家墓室,沿山劈凿而成,正面宽50米,高45米,前面有8根巨大石柱,是佩
•特拉最大的石凿建筑。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
•佩特拉古城反映了纳巴特王国五百年繁荣时期的历史,古城多数建筑保留了罗马宫殿式的风格,表明古纳巴特人曾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
因此,从古城的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古纳巴特文明,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罗马文化,是罗马文明研究的重要参考。
•虽然已是旅游胜地,但在许多方面,佩特拉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使人难于理解。
•首先,佩特拉的原住民,那有着高超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纳巴特人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从哪里来?佩特拉古城被遗弃之后,他们又流落到何处?
•2000多年前曾经森林繁茂、牧场肥沃、清泉绕峡的绿洲为何变成了今天酷暑枯涸、寸草不生的沙漠荒原?
•有关佩特拉的真正用途,至今也是不解的谜。
•佩特拉方圆几十公里内,四周的山壁雕凿有许多的建筑物。
有的壮观,有的精美,有的简陋,有的还不及摆放小神像的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
一般认为它们是神殿、庙宇和祭坛。
但有人却对此提出疑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房间里却没有任何的祭祀标记?
•有人据此进一步提出,佩特拉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它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或者说寺庙。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亡灵之城”。
然而,假如它果真是纳巴特人的墓地,为什么从未发现过有关丧葬的物品,如石棺、尸骨?
•还有,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城为什么早早就被人遗弃了呢?•1991年,有些科学家们发现,早期的纳巴特人时代,佩特拉四周的山地曾密林四布。
然而到了罗马时代,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森林匮乏。
到了公元900年,环境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又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一地区渐渐沦为沙漠。
也就是说,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
•也有人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
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
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遇到强烈地震。
连续的地震使它损失惨重,因此走向衰落。
•1994年,又有一位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人们看到的佩特拉只是古城的一小部分,“佩特拉古城大多数的建筑还都埋在自然沉积的沙中,事实上,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
虽然人们认为他的话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但谁也不敢轻易作否定的结论。
一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考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