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勋伯格钢琴小品op19—1的音高组织形态》
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
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李卓越(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传统曲式分析中对音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和声以及材料上,而在无调性音乐中,伴随着调性的缺失,音高与调性分析被逐渐忽略,分析者更多的将观察点集中在节奏、织体等形态研究上。
音高体系无论在调性音乐作品还是无调性音乐作品的进行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强大逻辑性的。
本人将集中对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音高体系进行分析,并尝试进一步使用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试图发现在非调性音乐中更深层的逻辑网络。
【关键词】勋伯格;集合理论;转换理论【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于1908年开始进入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例如《三首钢琴曲》Op.11、《五首管弦乐曲》Op.16、独幕独角歌剧《期望》Op.17以及《钢琴小品六首》Op.19等作品均从多个维度对无调性音乐创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勋伯格个性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本文选取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中第一首与第六首为研究讨论对象。
其一,作品使用了“微型化”的创作技法,篇幅不大,更利于对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接触;其二,作品使用“无主题”风格来淡化主题作用,与传统调性音乐中动机贯穿的主题写法有较大区别,需要使用新的分析视角进行观察;其三,作品作为摆脱古典传统音乐,更为接近无调性的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自由无调性音乐并非是“松散”的,没有或缺乏结构力的,而是相较于传统调性音乐而言,这些表象的、易见的因素被隐藏起来。
尤其在该作品中,结构规模小,材料上的处理十分细腻。
例如在彭志敏先生所说“ Op.19的情况表明,勋伯格似乎要在无调性的环境下,去掉一切不必要因素,专一地探索无调性及其组织法和结构力方面的问题。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注释: [1]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兼论其 受勃拉姆斯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5). [2]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 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西安音乐学 院硕士论文,2011(5).
参考文献 [1]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 院博士论文,2008. [2]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D].上海音 乐学院,2009. [3]明虹.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 含的“结构对位”[J].黄钟,2010(2):34-43. [4]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 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D].西安音 乐学院,2011. [5]李如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图表分 析》齐鲁艺苑,2008(2). [6]张尧.新音乐中的传统继承性——试析勋伯格《钢琴 小品六首》[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79(4):35-36. [7]冶鸿德.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的技法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4):54-62. [8]胡超.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钢琴小 品六首》[J].黄河之声,2017(10):67. [9]陈俪月.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及《钢 琴曲五首》(op.23)的织体特点[J].乐府新声,2009(1):197-203. [10]刘舒.论一致性原则在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 (Op.19)中的体现[D].中央音乐学院,2010. [ 1 1 ] 刘 文 平 . 告 别 调 性 —— 勋 伯 格 《 钢 琴 小 品 六 首 》 op19分析札记[J].音乐探索,2004(1).
论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一)
论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一)论文关键词勋伯格无调性《钢琴小品六首》表现主义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一《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中的节奏型、段落分析、旋律特点及创作的理性化等,从而更加本质地理解勋伯格及其作品,拓宽新音乐创作的思路。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创作于1911年,是勋伯格短小精炼作品的范例,同时也是他早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其中的第二首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的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
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深刻的拒认这种调性,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
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来体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并为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创立及20世纪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20世纪后的其他音乐风格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勋伯格的创作经历及主要思想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1874-1951)作为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并且在“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十二音体系”。
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二、分析《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1音乐分析传统音乐中的调性是结构力,现代无调性音乐则通过音程形态、序列形态、节奏形态、力度形态以及音色形态等因素来作为它的结构力《钢琴小品六首》OP19-2是勋伯格创作于1911年,属于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曲共9小节,根据节奏型变化的形态,全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G—B大三度的左手固定音型持续不断的隐含着大调音乐的因素。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勋伯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作品为钢琴独奏和室内乐。
Op.19 No.5是他的《六首钢琴小品》中的一首,这首作品在音乐界备受赞誉并被广泛演奏。
本文将对这首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分析这首作品的结构。
Op.19 No.5是由勋伯格创作的一首独立的钢琴小品,其结构简洁明快,包括了前奏、主题、发展和结尾。
整首曲子的时长大约在三分钟左右,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小品作品。
勋伯格在这首小品中,运用了轻快的旋律和变化多端的节奏,让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轻盈和愉悦的情绪。
我们来分析这首作品的旋律。
Op.19 No.5的旋律简洁而优美,以丰富的音乐表达方式展现了勋伯格作为作曲家的才华。
这首小品的旋律由一系列优美的音符构成,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展现其丰富的内涵。
在这个旋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勋伯格在旋律构思和表达上的独特风格,以及他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我们来分析这首作品的节奏。
Op.19 No.5的节奏变化多端,交替出现快速和缓慢的节奏,让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动态的变化和韵律的流畅。
勋伯格在这首小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节奏手法,通过音符的排列和组合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使得整首曲子具有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张力。
我们来分析这首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Op.19 No.5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节奏和动人的情感展现了勋伯格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魅力。
这首小品在音乐界备受赞誉,并被广泛演奏,成为了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们的经典曲目之一。
通过对这首小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感受到他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_No.1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简介(一)作曲家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典型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门德尔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平静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浪漫风格。
门德尔松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钢琴作品方面,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2. 在交响曲方面,为标题交响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仲夏夜之梦》等,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3.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4. 在音乐教育上,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无词歌》Op.19 No.1作品简介钢琴曲集《无词歌》又名《无言歌》,这是在伴奏音型衬托下,形成了旋律如歌的音乐作品,一共分8次出版,每次出版6首。
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是第一次出版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抒情性较强,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被命名为《甜蜜的回忆》。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体结构包含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其中还包含引子与结尾两个附属结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参见表1所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特征分析文 / 罗浠匀〔摘 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 No.1流传度较广,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主〔关键词〕《无词歌》;曲式结构;和声特征;音乐主题|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2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织体特征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旋律声部在高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音乐主题性强,和声声部在内声部形成上行分解和弦,运用十六分音符,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
半音为表、调性为本——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l音高组织思维
半音为表、调性为本——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l音高组织思维作者:刘奇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刘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基本动机”(Grundgestalt)的特点以及“展开式变奏”(Developing variation)手段的分析,指出作品在星罗棋布的半音和全音技法的外表下,传统调性观念为本源的音高组织形态,揭示出其介于晚期浪漫主义时期自由无调性以及序列音乐无调性之间一种复合的音高组织思维。
此外,笔者对新的音高组织思维带来的一系列结构力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贝格尔/钢琴奏鸣曲/基本动机/展开式变奏/结构力[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贝尔格的这首钢琴奏鸣曲Op.1创作于1907~1908年,是贝尔格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
许多研究者,如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克劳斯·施魏策尔(Klaus Schweizer)、莫斯克·卡尼尔(Mosco Carner)和道格拉·贾尔曼[1] (Douglas Jarman)等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这部作品已具备贝尔格成熟风格的两个特征,其一,主题的“整合”:即曲式的各个部分具有强有力与主题的相互关联性,作品的不同材料可以明确找到作品起始句的“内容”;其二,速度对曲式划分的功用:补充调性语言的巨大扩展以及平衡主题(动机)的有机性,曲式的划分是通过分配不同速度加以暗示。
而贝尔格在创作这首钢琴奏鸣曲时,已跟随勋伯格学习(1904~1910)了三年的时间。
尽管在1914年勋伯格撰写的《为何新的旋律如此难以理解》(Why New Melodie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2] 一文才明确地提出“基本动机”(Grundgestalt)、“展开式变奏”(Developing variation)[3]这一词汇。
但事实却是贝尔格在跟随勋伯格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早期练习还是创作(无论什么样的器乐形式)都是围绕勋伯格一直坚持倡导的展开式变奏创作原则来写作的[4],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尔格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已完全掌握了老师勋伯格的作曲理论。
《作曲》课(首都师范大学博士专业课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0p.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勋伯格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 《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分析
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分析2013级理论作曲系研究生皮坚学号:20161408029一、关于《钢琴小品六首》之二奥地利人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作为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并且在“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十二音体系”。
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创作于1911年,对于初创十二音体系的勋伯格而言此时的钢琴小品创作带有很强的实验性或检验性。
十二音体系的音乐思维提出,是对于传统调性的强烈挑战,是对传统音乐思维的颠覆,所以作者不得不慎之又慎。
而钢琴作为近现代作曲家的创作利器,以其覆盖最全的音高范围,完整的音域,多音色的模仿功能,就此成为勋伯格十二音序列音乐创作思维的重要载体与开路先锋。
《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总计9个小节,标志着勋伯格告别后期浪漫主义走向序列音乐创作的转型,在这短短的9个小节中彰显了勋伯格力求微型化音乐结构的理念。
通过极致地压缩音乐结构,使钢琴音乐变得“干净、纯粹、灵活、简便”,从而找寻出不依赖过多的附加因素,通过重组音这一音乐本源来发展音乐,同时实验新的音乐语言——音高序列。
二、《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9个小节可视为三个部分,具体图示如下:a4 + b2 + a’3首先是第一乐句1-4小节,左手在高音谱表作大三度音程弹奏,这一音程一直持续到第4小节第二拍才被打破,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的主导动机。
右手部分从第二小节开始出现,音高从上至下流动,构成了覆盖左手音型之上的旋律线,并于第4小节融入左手形成一个完整的乐句。
左右手音高的交融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是第二乐句,5-6小节。
右手声部使用了和弦,音响加厚,音乐由此激动起来,左手依然是三度音高叠置保持以往的音型弹奏,持续到第6小节第二拍处左右双手以一个多音级叠加和弦结束本乐句,构成音响上的强大共鸣和紧张度,此处正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全曲的高潮在此产生。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摘要:
1.勋伯格的钢琴小品简介
2.六首钢琴小品的特点和风格
3.六首钢琴小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
4.勋伯格钢琴小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勋伯格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六首钢琴小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六首钢琴小品的特点是旋律优美,和声复杂,表现力强。
勋伯格在这六首小品中,运用了他独特的和声技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同时,这六首小品的曲风多样,既有深沉悠扬的抒情曲,也有活泼欢快的舞曲,充分展现了勋伯格的音乐才华。
具体来说,这六首钢琴小品分别是《晨歌》、《夜曲》、《小咏叹调》、《玛祖卡》、《布尔莱斯卡》和《波兰舞曲》。
其中,《晨歌》以清新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展现了早晨的生机和活力;《夜曲》则以深沉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小咏叹调》以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展现了勋伯格独特的音乐风格;《玛祖卡》是一首富有波兰民族风格的舞曲,旋律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布尔莱斯卡》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曲,旋律悠扬动人,和声丰富多彩;《波兰舞曲》则是一首典型的波兰民族舞曲,旋律活泼欢快,节奏明快。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和声技巧和音乐风格,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摘要】勋伯格的钢琴小品Op.19 No.5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该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情感表达、演奏技巧和演奏指导建议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将揭示出该乐曲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其音乐特点。
我们还会展望该乐曲在演奏与研究上的价值,为日后的演奏与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并对Op.19 No.5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勋伯格, 六首钢琴小品, Op.19 No.5, 音乐分析, 音乐元素, 曲式结构, 情感表达, 演奏技巧, 演奏指导, 音乐特点, 演奏与研究价值.1. 引言1.1 介绍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共有六首曲子,其中第五首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
这首小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而闻名。
作品中充满了勃艮第风格的特点,展现了勋伯格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这首小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旋律构思的精妙和和声的丰富多变。
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精准把握,使得整个曲子在音乐发展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在钢琴演奏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钢琴家们必备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首小品的演奏要求极高,需要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术功底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这首小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2. 正文2.1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元素分析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钢琴作品,其音乐元素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首曲子中,勋伯格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语言和复杂的旋律结构,展现出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勋伯格(1874-1951)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音乐表达。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从作曲背景、曲式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作曲背景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创作于20世纪初,那个时期正是音乐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维也纳学派”兴起的时期。
勋伯格是维也纳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是勋伯格在音乐探索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要成就,它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曲式结构《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曲式结构非常简洁明了,整首曲子采用了A-B-A的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A部分的主题优美、委婉,表现了内心的柔情;B部分的主题则更加深沉、内敛,情感更加复杂;最后再回到A部分,以柔美的旋律结束整个曲子。
三、音乐特点1. 和声体系勋伯格的音乐语言非常独特,他在作曲中采用了复杂的和声体系,这为他的音乐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中的和声运用非常丰富多变,通过和声的变化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
2. 手法运用在作曲技巧上,勋伯格运用了丰富的手法,如分解和弦、琶音、三连音等,使得整个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B部分的主题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琶音和和弦的变化,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3. 音乐表达四、音乐欣赏《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它既在曲式结构上具有严谨和完整,又在音乐语言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想象力。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感受:1. 情感表达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
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一(Op.19,Ⅰ)
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一(Op.19,Ⅰ)
刘楠
【期刊名称】《乐府新声》
【年(卷),期】2007(025)004
【摘要】<钢琴小品六首>(Op.19)是勋伯格第二个创作时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
重要作品.本文将从结构和音高材料两方面对<钢琴小品六首>中的第一首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创作特点的理解.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刘楠
【作者单位】烟台鲁东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分析 [J], 皮坚;
2.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及《钢琴曲五首》(op.23)的织体特点 [J], 陈俪月
3.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J], 郭佳媛
4.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J], 李卓越
5.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 [J], 龙嘉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合材料在音乐中的结构关系
集合材料在音乐中的结构关系作者:廖轲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勋伯格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调性束缚,促进了无调性音乐的发展,他的钢琴代表作之一《钢琴小品六首》也被后人作为无调性的代表作品而广泛分析与研究。
本文就以《钢琴小品六首》op.19no.3为例,运用集合理论进行音乐材料的结构分析,从而探索出集合材料在该音乐作品中的内在结构关系,并发掘出其在如何推动音乐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音级集合;截断;集合材料;结构关系引言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位音乐大师,其对当代音乐的贡献使得他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调性音乐统治着音乐界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然而这一情形被勋伯格最早打破,他摆脱了传统调性音乐的束缚并开启了无调性音乐时期,后来经过不断了探索,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十二音序列音乐写作的模式,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然而从调性音乐剑无调性音乐的发展,这个改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巾,勋伯格不断的打破传统音乐的理论束缚,不仪在和声上还是在曲式结构等方面,可以说勋伯格完全是在颠覆传统音乐的理论理念。
但经过不断的摸索,勋伯格最终找到r适合自己的一套音乐体系,他的努力也成功的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r巨大的贡献。
《钢琴小品六首》op.19则是勋伯格的代表作品之一,而本文分析的是其中第二首,分析的方法采用的是音级集合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发掘音乐内在的结构关系,从而更为客观的分析出音乐的材料运用和音乐的整体与细微之问的联系。
集合理论作为现代音乐的一种分析手段,最早由美国理论家弥尔顿·巴比特(Milton Bahhitt)提出,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形成,经过艾伦·福特(Allen Forte)的总结发展,渐渐成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不过集合理论的发展远未停止,许多音乐理论家不断探索和研究,丰富着集合理论体系。
音级集合在作品对比材料中的意义——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为例
、
向前进的动力。
勋 伯格 ‘ 琴 小 品 六 首 》之 六 ( p1 . oe 钢 o .9N l
关键 词:集合 关系;最小相似性 ;对比材料 ;对比关 系
引言
奥地 利作 曲家 、理 论 家和音 乐 教育 家 阿诺 德 .勋伯 格 可谓 是 2世 纪西 方现 代音 乐最 耀 眼的 明星 ,不 仅 是2世 纪 新音 乐 的开 路 O 0 先锋 ,还 是世 界音 乐 史上 最具 有影 响 力的 作 曲家之 ~ 。调性 音 乐 统治 了几个 世 纪之 久 ,在勋 伯格 的手上 被 正式打 破 , “ 无调 性 ” 作 品的 出现让 音 乐界发 生 了翻 天覆 地 的变化 。不仅 如此 ,这 位 多 才 多 艺、敢 于 大胆 尝试 的作 曲家 还创 立 了2 世 纪最 重要 的作 曲技 O 法一 十二 音技 法 ,这种 技法 直到 2 世纪 的今 天仍 占据 着 重要 的地 1 位 。从调性 到无 调 性 ,勋伯 格绝 不 是一 步到 位 ,在这 个 漫长 的路 上 , 他作 了各 种各 样 的尝试 , 调性 音乐 以功 能和 声 作为 结构 力 , 那 么调 性打 破后 ,依 靠 何种 方式 作 为作 品 的结构 力 ?勋伯 格 并没 有 马上 找到 一个 稳定 的技术 基础 作 为支 撑 。在十 二音 序列 技 法成 形 之前 ,他 广泛 地使 用 一种 与传 统作 曲技 法 截然 不 同 ,直 接 以摆 脱 调性 为 目的 的技术 一 自由无 调性 。 …10 年 到 11 年 ,是 勋伯 98 91 格 自由无 调性 时期 的开 始 ,其 中 《 琴 小 品六 首 》0 . 9 这个 钢 p1是 时期 的代 表 作 ,作为 整套 小 品的 最后 一首 ( o6 N . ),此 曲既 没有 旋 律 曲调 ,也没 有律 动音 型 ,更 不像 是一 首 专 门供 “ 钢琴 ”演奏 的小 品。 对于 这 首作 品 的研 究 ,大 多分析 者 都着 重 于分 析作 品 起 统一 作用 的音 级集 合 ,统 一关 系在 作 品 中固然 重要 ,对 比关系 也不 甘示 弱 ,集 合分 析 的 目的 ,是为 了说 明集 合 与集 合之 间 的关 系 ,彼此 无 关联 ,则 视 为音 乐作 品 的对 比材料 ,因为 有对 比的材
勋伯格音乐的音高组织与结构思维——以《勋伯格三首钢琴小品》Op.11第一首为例
101师占成(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 要:勋伯格的《三首钢琴小品》(op.11)是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也是他从成熟的调性创作时期向无调性创作时期过渡的作品。
该作品第一首虽具有自由无调性音乐的特点,但调性思维、三度结构的和弦、属七和弦的意义、主调与复调对位织体的形态等传统创作观念随处可见,但材料和音乐的发展过程又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结构观念。
在结构过程中,音高材料与织体形态采用一种主题--动机的重复、变奏与发展并贯穿于整部作品的不同于传统功能调性体系的独特的结构力方法,来保证音乐陈述的连贯性,且塑造出一种不同的音响色彩。
关键词:调性思维;结构思维;音高组织;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3-101-09收稿日期:2018-09-10项目基金: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7年科研课题”建国以来内蒙古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调研报告”(项目编号:项目编号:NJSY17675)系列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师占成(1972-),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方 向在读博士。
勋伯格的《三首钢琴小品》(op.11)是他于1908创作的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也是他从成熟的调性创作时期向无调性创作时期过渡的作品。
[1](7)这首作品在创作中,主题核心材料以重复、变化重复(变奏)、发展重复的手法贯穿在各个声部。
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追求材料的对比与统一以及织体音响的色彩变化是这首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作品的一个结构原则。
作品中主题-动机的发展过程是材料的对比与统一过程,材料的对比与统一过程也是音乐的结构过程,结构过程体现着作曲家的结构思维,这种结构思维就是传统的二分性与三分性的结构原则。
下面将从音乐的音高组织与结构思维两个方面对该作品展开论述。
一、材料的对比与统一该作品主题(1-3小节)是由旋律与和声两层的织体材料构成。
简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6
简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钢琴小品六首》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判断作品的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并对比分析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的演变与发展,讨论新材料元素的出现与核心音高材料以及基本集合之间的关系,标签:勋伯格作品19之6;音级集合理论;集合结构;主题贯穿引言《钢琴小品六首》是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开始阶段的代表作,整套钢琴小品的最后一首NO.6,无论旋律曲调还是节奏律动,似乎都是“松散的”、没有逻辑的。
但勋伯格创立十二音序列技法之前,“自由无调性”是他彻底摆脱传统作曲技法的主要创作技术,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
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对勋伯格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
一、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全曲一开始出现的6-Z12是由两个三音集合构成,分别是3-7和3-9。
这两个集合在全曲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第1-2小节、第3-4小节、第5小节与第9小节。
全曲共9个小节,有6个小节都在呈示这个材料。
从其分布的位置及呈示的次数来看,无疑6-Z12是全曲的核心音高材料,这也将在本文材料的演变与发展部分做出更进一步的论证。
根据这一点将全曲划为五个部分,分别为a,a1,a2,b,a3,见图一。
其中,a1,a2,a3是在a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而b是与a形成对比的部分。
这一结构形式,类似于传统曲式中的“起承转合”结构。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值得推敲的现象。
勋伯格从有调性到无调性做了各种各樣的尝试,调性音乐以功能和声作为结构力,而在他的十二音技法成熟前,并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技术基础作支撑。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是否在这一作品中,勋伯格采用了一种典型的曲式结构作为全曲统一的结构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整个作品的音乐织体,将其分为六个截断,分别为6-Z12,8-Z15,7-33,4-4,9-4,8-1。
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
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高畅【摘要】文章选取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作为本文相关论述的音乐范例.文中首先对一些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20世纪三大经典分析理论(即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和转换理论)对该作品所作的经典分析案例进行解读,进而结合相关分析对这三大分析理论在后调性音乐分析中的分析步骤、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评析,最后提出笔者一些关于后调性音乐分析的思考和设想.【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1页(P109-119)【关键词】后调性音乐分析;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转换理论;勋伯格作品19之6【作者】高畅【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在西方音乐理论界,20世纪以来相继产生的申克分析理论(Schenkerian analysis theory)、音级集合理论(pitch-class set theory)和转换理论(transformation theory)(包括常作为其分支理论来看待而实际上已经自成一体的新里曼理论neo-Riemannian theory)①无疑是20世纪最经典的、最体系化的、影响也最为广泛的三大音乐分析理论。
诚然,这三大理论是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而产生的,其中20世纪初产生于奥地利,30年代传入美国并随之风行于英语国家的申克分析理论主要是针对17~19世纪的“共性实践”的调性音乐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音级集合理论则主要是针对自由无调性音乐的;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产生的转换理论则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适用于任何音乐的②。
尽管这三大理论的产生根源和哲学基础不同,以及其分析原理和所分析的基本对象不同,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与这三大理论相对应,在西方20世纪以来的音乐理论研究包括音乐分析实践中,尽管20世纪之前的调性音乐和前调性音乐仍然是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但后调性音乐作为20世纪以来的产物无疑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分析研究。
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
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
勋伯格的《色彩》这部作品中,音高的运用富有特色,而通过集合的基本截断分析可
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点。
本文将对勋伯格的《色彩》这部作品中的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
进行讲解和探究。
首先,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集合,其中尤以六声部和弦集合为多。
在这些
集合中,有许多具有基本截断的特点。
所谓基本截断,指的是一个集合中所使用的音符从
未跨越整个八度。
勋伯格在使用这种基本截断的音高集合时,往往能够创造出充满紧张感
和不稳定的旋律,从而使听众产生兴奋和激动的情感。
其次,勋伯格还善于利用基本截断的音高集合来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和弦效果。
比如,
在某些时候,他会使用仅包含3个音符的基本截断集合,来创造出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和弦。
这种和弦通常是由属七和弦和m7b5和弦共同组成的。
这样的和弦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往往能够在音乐中创造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最后,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也运用了许多不同的音高集合,包括对比鲜明的六声部和
弦与单音符旋律的结合。
这种对比鲜明的运用方法使得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动态对比效果,
从而大大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和深度。
这样的运用方法使得勋伯格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他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意图。
总之,勋伯格的作品中音高集合的基本截断分析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集合的基本截断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思想和表现手法。
同时,
这样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类似作品的音乐,在音乐创作和表现方面提供有
益的参考。
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6期MODERNMUSIC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刘雪铃[摘㊀要]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小品»时常被作为研究音高集合的典型范本ꎮ本文选择其中第三首«色彩»进行解析ꎬ在了解作品配器㊁曲式的基础上ꎬ细致地分析了乐曲当中横向ꎬ纵向三音㊁五音的音集集合ꎬ并列出分析过程ꎬ以供参考ꎮ[关键词]勋伯格ꎻ«色彩»ꎻ配器ꎻ曲式ꎻ基本截断[中图分类号]J61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95-02[收稿日期]2020-02-11[作者简介]刘雪铃(1994 ㊀)ꎬ女ꎬ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广州㊀510000)㊀㊀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小品»是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之一ꎬ也是近现代音乐中无调性音乐的代表作之一ꎬ属于勋伯格创作分期的第二阶段的作品ꎬ这一时期勋伯格的创作方向正从调性音乐向序列音乐也就是无调性音乐过渡ꎮ起初这部作品的乐器编配比较大ꎬ到了1949年作曲家又把这部作品改为了常规编制ꎬ这五首管弦乐小品其实是五个乐章连接成一个组曲但又分别独立ꎮ其中第三首«色彩»(Farben)在三音和五音音集集合方面有其自身特点ꎬ它们共同作用体现出这首作品横向和纵向的音乐旋律和结构的特征ꎮ一㊁音高集合概念所谓音高集合ꎬ是指任何三个以上的乐音所结成的整体ꎮ[1]音高集合其实在传统乐理中就有涉及ꎬ比如ꎬ三和弦就是三个音的集合㊁七和弦就是四个音的集合㊁九和弦就是五个音的集合ꎬ但是传统乐理的音高集合都是按照三度叠加的方式进行结合ꎮ现代乐理则有很大的不同ꎬ任何三个音㊁四个音甚至多个音都可以自由组合叠加ꎬ组合叠加方式有三种方式ꎬ分别被称为 基本截断交叠截断复合截断 ꎮ 基本截断 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单位的独立结构ꎬ例如有明显的旋律线条㊁纵向和弦㊁固定音型等ꎻ 交叠截断 是在音乐结构中系统地㊁连续摘取一些从属组成成分ꎻ 复合截断 是由一些邻近的或者其他某些方式连接起来的截断或从属截断而形成ꎮ学习音高集合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阿伦 福特的«集合表»ꎬ这个表出现在阿伦 福特的«无调性音乐结构»一书中ꎬ表中归类列举出十二个半音阶所能构成的所有三音到九音的集合ꎬ并将这些集合进行编码ꎬ标出其音程内涵ꎮ音高集合的分析和查找方式可以分很多步骤ꎬ下文会通过基本截断的方式以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小品»中的第三首«色彩»为例进行分析ꎮ二㊁«色彩»作品结构«色彩»这首作品的乐队编制为:短笛和长笛各两支ꎬ双簧管㊁单簧管㊁大管㊁小号各三支ꎬ一支英国管ꎬ这些乐器在这首乐曲中主要演奏旋律声部ꎬ所以它们承担乐曲的主奏部分ꎻ四支圆号ꎬ圆号音色比较圆润ꎬ在作品中作为连接管乐器和弦乐器的过渡乐器ꎮ一支低音大管㊁一支低音大号㊁弦乐组ꎮ这些乐器演奏伴奏声部的旋律ꎬ是辅助乐器ꎮ钢片琴是打击乐器ꎬ但是在这首乐曲中出现较少ꎮ竖琴是色彩乐器ꎬ在乐曲中增加音响的丰富性ꎮ如此不同数量和种类的乐器配置ꎬ很好地表达了乐曲的乐思ꎮ刚开始是两支长笛㊁一支英国管㊁两支单簧管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出忧郁的音乐旋律ꎬ此时的铜管乐声部和弦乐编配为圆号㊁小号以及中提琴㊁低音提琴ꎮ连续演奏16小节之后两支短笛加入ꎬ短笛音色比较明亮ꎬ演奏音符带休止ꎬ且比较短暂ꎬ使音响变得具有跳跃性ꎮ乐曲演奏到了25小节以后大部分乐器加入ꎬ整个音响听起来有一种混杂之感ꎬ这种听觉感受一直延续到乐曲结束ꎮ这段作品只有短短的44小节ꎬ按照结构的划分方法ꎬ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ꎬ见下图:1 14小节为第一部分ꎬ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段落ꎬ第一段落从开始到11小节ꎬ这一段落是第一部分的基590本结构ꎬ第二段落从12小节到14小节ꎬ这一个段落有D音这个 先现音 出现ꎬ先现 下一部分15小节的D音ꎬ所以这一段落已经显示出下一段落的影子ꎬ是一个连接乐段ꎮ第二部分从15小节到29小节ꎬ若要从奏鸣曲的角度分析ꎬ相当于整个乐曲的展开乐段ꎮ第三部分从30小节到结束ꎬ这一部分是第一乐段的再现ꎮ三㊁音高集和解析:基本截断该作品的动机集合从全曲分析并查询阿伦 福特的«集合表»得出为:3-1(12)㊁5-Z17(12)ꎮ具体分析如下:首先看乐曲开始八小节的一个基本截断ꎬ把每小节的音都摘取出来ꎬ找出这些音之后第一步是:整理排列次序ꎮ通过基本截断发现ꎬ在1 11小节中ꎬ每个声部只出现三个不一样的音ꎬ将这些音可以单独列出来ꎮ见谱例1:这六组集合的音高数依乐谱的顺序依次分别为:9ꎬ10ꎬ8ꎻ4ꎬ5ꎬ3ꎻ1ꎬ2ꎬ0ꎻ11ꎬ0ꎬ10ꎻ8ꎬ9ꎬ7ꎻ0ꎬ1ꎬ11ꎮ现在可以按照从小到大向右顺序分别排列起来:8ꎬ9ꎬ10ꎻ3ꎬ4ꎬ5ꎻ0ꎬ1ꎬ2ꎻ0ꎬ10ꎬ11ꎻ7ꎬ8ꎬ9ꎻ0ꎬ1ꎬ11ꎮ然后进行标准排列ꎬ也就是把各音集集合在尽可能小的音程内排列ꎬ下面以第一组集合(8ꎬ9ꎬ10)为例进行讲解(下同)ꎮ为了便于分析必须要把这个音高集合的所有可能的按顺序一一列出ꎬ列的时候用循环排列法ꎬ这个过程中各数移向右边即提高了八度ꎬ所以要加12ꎮ列举结果如下:A:8ꎬ9ꎬ10B:9ꎬ10ꎬ8/20C:10ꎬ8/20ꎬ9/21然后比较哪一组排列两端音程最小ꎮ具体做法右边减左边ꎬ得出A组(10-8=2)最小ꎬ所以第一行的是 8ꎬ9ꎬ10 就是标准排列ꎮ第二步是求集合原型ꎮ首先要在这些无序的排列中找出最基本的形态ꎬ这就是集合原型ꎮ集合原型一般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ꎬ约定第一音的级数为0ꎬ如果不是0则认为是原型的移位ꎻ其二ꎬ约定集合中的最小音程在左端ꎬ如果在右端则认为是逆反音型ꎮ具体的操作口诀为:原型左端小ꎬ各数减左端ꎻ逆反右端小ꎬ右端减各数ꎮ[2]根据这个标准得出上例中的标准排列 8ꎬ9ꎬ10 为逆反型ꎮ分析如下:左端相邻两数的比较:9-8=2(左端较大)右端相邻两数的比较:10-9=1(右端较小)由 逆反右端小 的原则得出其标准排列为逆反型ꎮ下面就是按照 右端减各数 的原则进行移位ꎮ分析如下:㊀㊀㊀㊀㊀10㊀10㊀10㊀㊀㊀㊀㊀-8㊀9㊀10㊀㊀㊀㊀㊀㊀㊀2㊀1㊀0那么此集合的逆反型就是ʌ2ꎬ1ꎬ0ɔꎬ它的原型就是ʌ0ꎬ1ꎬ2ɔꎮ然后通过查阿伦 福特«集合表»得出ꎬ原型ʌ0ꎬ1ꎬ2ɔ是3-1(12)号集合(三音的第一号集合)ꎬ它的音程涵量是[210000]ꎮ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ꎬ上述其他五组的音集原型都是Pcs3-1(12)ʌ0ꎬ1ꎬ2ɔꎬ见下图:那么它们的集合为3-1(12)ꎮ因此乐曲的A段以集合3-1(12)为核心动机ꎮ通过上述A段基本截断(横向)的分析可看出ꎬ集合3-1(12)在A段以同声部横向的方式平稳进行了11个小节ꎮ此作品若用交叠截断㊁复合截断分析B段和A 段ꎬ用同样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可以得出此集合像 动机 那样拆解于不同声部ꎬ以不同的音色㊁不同的节奏型㊁不同的时值㊁错开的进出方式贯穿于整个乐曲中ꎮ结㊀语每一个音乐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征ꎬ当然这些特征的存在离不开每一位作曲家的努力和付出ꎮ勋伯格作为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ꎬ他在作曲技法的创新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ꎮ这部«五首管弦乐小品»是实践无调性创作理论的重要作品之一ꎮ分析音高集合是研究无调性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ꎬ笔者希望本文对第三首作品音集集合的基本截断解析ꎬ对研究这部作品的其他乐曲或者其他无调性音乐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ꎮ当然这也是此次写作的初心所在ꎮ注释:[1]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ꎬ2003:217.[2]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ꎬ2003:216.(责任编辑:崔晓光)690当代音乐 2020年第6期。
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
勋伯格《色彩》之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之一,他被称为“音乐的先知”。
他是十二音音乐的先驱,通过他对音乐的革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
他的作品《色彩》(Farben)是他的作品《五首管弦乐曲》中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展示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革新理念。
本文将对勋伯格《色彩》中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音高集合基本截断。
在音乐理论中,音高集合是指一个包含有限个音高的集合,而基本截断则是对该集合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两个子集合里的音高没有重复。
在勋伯格的《色彩》中,他运用了基本截断的方法来构建和组织音乐材料,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很多不同的影响,包括他对维也纳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对十二音体系的创新。
在《色彩》这部作品中,勋伯格使用了基本截断的技巧来对音高进行组织。
他将12个音高分成了四组,每组包含有三个音高。
接下来,他通过基本截断的方法,将这些音高分成了两个子集合,每个子集合包含有六个音高。
这种对音高的组织方式使得勋伯格能够在作品中创造出新颖的和声和旋律。
在《色彩》中,勋伯格对音高的组织不仅体现在和声上,还体现在旋律上。
他运用了基本截断的方法来构建旋律,使得旋律在不同的音高之间产生了新的关系。
这种对旋律的构建方式使得《色彩》的旋律非常富有变化和张力,同时又能够保持音乐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
在《色彩》中,勋伯格还运用了对位法和复调的技巧来展现音高集合的基本截断。
通过对位法和复调,他能够使不同的音高集合在音乐中产生交错和重叠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音乐表达。
这种对位法和复调的运用使得《色彩》的音乐结构更加复杂和丰富,同时也展现了勋伯格在音乐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在学习和理解勋伯格的音乐作品时,对他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技巧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色彩》中的音高集合基本截断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音乐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音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勋伯格钢琴小品op19—1的音高组织形态》
作者:邢莹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1期
【摘要】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呈现出多风格、多流派并存的现象。
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开创者,打破传统创作规则的同时采用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法。
本文以他的《钢琴小品
op19》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旨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
【关键词】无调性音乐;音级集合;倒影关系;潜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西方音乐史上,20世纪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勋伯格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自由无调性风格时期是他第二创作阶段的重要创作方式,《钢琴小品op19》全曲运用了无调性的音乐语言,是勋伯格早期音乐创作所使用的技术手法,力图摆脱调性音乐的束缚,突破传统和声的功能体系及音高结构。
本文将深入到作品结构内部分析音高材料,分析没有调性统一的情况下,音高结构是如何被具有逻辑性的控制,并且这一结构元素是如何对作品产生结构力的作用。
一、音级集合
通过对作品中的音高材料进行截断取样分析发现,全曲主要由两个集合控制9-3、9-4.音程涵量分别为767763 与 766773它们的音程级仅一音之差,为最大相似性关系,这两个集合在作品中不断交替出现。
A部分的音高材料来自由两个相同的集合9-3,音响效果是完全统一的。
B部分由9-3与9-4两个集合构成,中间插入9-1音程级只有两音相同使音响上具有较强的对比性,C部分由9-3、9-4组成,音响效果相似。
D部分则使用了两个相同的集合9-4。
在第八至十二小节中,低音声部以震音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演奏的三个音d-e-g音级集合为3-4,这个集合在第 1小节中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结束部分的15至17小节高声部持续的和弦也是这一集合。
由此可见集合3-4是这首乐曲的“核心细胞”在全曲中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
二、主题动机多种形态的立体化运用
勋伯格认为作品的可理解性、逻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因素就是动机展开。
在这部作品中,乐曲的开端部分即蕴涵了两个动机细胞。
左手声部的A-C-G-升G与右手声部的b之间包含三度以内所有的音程关系,这些音程关系在后面的发展中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一)倒影形态
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贯穿在整部作品中,乐曲开始低声部的A-C与高声部的B以B为轴使A、C形成倒影关系,这种运用倒影关系获得音高关系的方式在后面的乐曲发展中也频繁出现,这里列举几个作品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实例。
第一小节:以g为轴,两边为非严格倒影关系
在对称轴g两边的音高,外部形态上成倒影关系而音程关系并不相同,左边升d-e-g的音程关系为1-3,而右边g-b-c的音程关系为4-1,由此可见它们之间呈非严格倒影关系。
这种形式也作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出现在作品后面的发展中。
第二小节:以降D为轴,两边为严格倒影关系
运用等音关系,以降d为轴的两边音程关系是1-3和3-1,所以无论是从音高的外部形态还是内部音程关系都是对称的严格倒影关系。
第三小節:连续两组倒影关系
这一小节中,出现了连续两组严格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
第一组以e为轴两边呈纯四度倒影。
第二组以升g为轴,两边呈小二度倒影。
第五小节:运用双对称轴的方式
这十二个音高既可以看作是以降b或e为轴形成的楔形对称,但就高声部旋律的走向来看,更倾向于降b为轴。
作品中其他小节出现的以某一音为轴形成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类别都包含在上述列举的这几种形式中,不再一一赘述。
(二)聚合性音型化织体形态
纵观全曲会发现开始的低音声部出现的以四个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具有动力性音型化织体遍布在作品的各个声部,成为统一全曲具有凝聚力的重要音乐元素之一。
一开始弱起低音声部动机音型a-c-g-升g采用音型化织体并包含了大量音程关系,这些音程也是全曲音高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它们进行标准序排列得到g-升g-a-a-c,之后隐含在作品中的这种音型化织体都与这个排列有密切关系。
第一小节低声部的音型化织体与此排列呈现非严格的倒影关系。
它们的外部旋律形态为倒影关系,但内部音程结构不是严格的倒影,g-升g-a-c音程关系是1-1-3而第一小节中的音型化
织体音程关系是1-1-4.这里大三度的出现是由于在第一小节开始的旋律声部b-升d所构成的新的大三度音程关系。
后面所出现的音型化织体均有此特点,虽在外部形态上具有倒影、移位、反演的关系,但音程关系并不都是严格的。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弱起低声部开始时出现的具有动机特性的音型化织体通过倒影、移位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中,每次出现时音型化的织体形式都基本一致。
而深入到音高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即统一又对比的特点。
勋伯格认为音乐中如果没有重复,要理解它似乎是不可能的。
不加变化的重复容易产生单调,而关系疏远的要素的并置又容易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当缺乏一些起统一作用的要素时。
这里音型化动机在全曲中的运用即体现出了这一观点。
第一小节、第八小节中动机的集合与弱起中动机原型的集合相似性为极大相似性关系,它们在音响上效果相似,材料具有很强的统一性。
第十小节前半部分直接采用了原始动机T10的移位,音响效果和材料完全相同。
第二、三小节以及第十小节后半部分则加入对比性因素。
通过对该作品音高组织形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创作技法。
从对作品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调性音乐对于传统调性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勋伯格使用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法的同时隐含了传统音乐中的、过去未呈现出明显结构作品用法的音乐表现要素从而取得新、旧材料的平衡,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