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_李承德
WO R KS O F DES IG N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5)收稿日期:2003-12-08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李承德提要/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工程,以一个复合型的核心建筑,交汇纵横方向不同高度、不同层面的空间序列,构成纪念性文化广场的主题空间,突出美院的精神实质,以体现水墨韵味的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与地域人文环境相协调。
意使建筑具有沉厚有力且历久弥新的观感。
关键词/复合型空间序列水墨韵味ABSTRACT/ Themed as a commemorative culture plaza, thisproject is a central building c omplex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space with different heights, l evels and orientations. Campus buildings are colored with the fundamental key of black, gray and white, like wash painting. Stressing the spirit of the Acad-emy of A rt, the campus should be harmonized with regional and humane environment a nd b ecome e ven newer as t ime goes by.KEY WORDS/ Complex type, Space series, Taste of wash paint-ing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杭州西湖东畔南山路地段,初创时名国立艺术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承认本科学历,中央主管部委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高等美术学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由于校园设施陈旧、规模狭隘,已无法满足教学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世纪之交开始制定校园整体改造的计划。
中国美术学院分析
言心转的象回 被保偏差山望 探持斜异新中 索,,性校国 性中场院园传 地国地落最统 转传原格终园 化统有局呈林 为园的。现院 大林农建为落 尺的地筑一式 度精、群系的 的致溪敏列大 淳诗流感“学 朴意和地面建 田与鱼随山筑 园空塘山而原 。间被水营型 语小扭”,
象山校区在建 筑材料上另辟 蹊径。周围青 山绿水,白鹭 满山。整个校 区的建筑只使 用四种建材的 原色:青瓦、 钢筋、水泥、 原木(竹),体现 了一种不同的 中国建筑营造 观,让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 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 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 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
象山校区依山而建,整个校区在青山绿水之中, 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给 人感觉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 环境保护。散落在自然环境中的各栋校园功能性 建筑看起来结合了中、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结 构非常奇特,完全打破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建筑 的基本印象,还有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 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过来,融入建筑 之中后,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别不每垃的 色中 是用个圾拆万建国 什看专抛房片筑美 么门业弃现不,术 专牌自的场同与学 业,己东收年山院 只的西集代水象 看教在到的构山 楼学这象旧成校 的楼里山砖别区 建都被,瓦致充 筑有巧这被的满 风自妙些从风艺 格己的可华景术 ,的利能东。气 就特用被各超息 能色。作省过的 辨, 为 特
300
人程位设国坐 的,的计美落 无代,术在 论表是学杭 是作确院州 体品立象南 量,王山部 和特澍校群 建别在园山 造是中一东 规象国、部 模山建二边 都二筑期缘 是期界工的 惊工地程中
体由廊设钱南约校 育公桥计塘北 园 馆共组,江两米用 使艺成 。侧,地 用术的 象绕两环 。学建年山过条绕 院筑底北,从一 、群建侧在西座 影,成的象侧名 视建,校山大叫 动筑是园东山“ 画面由一端流象 学积 期合来” 院约座工并的的 、万建程,小小 图平筑于蜿河山 书方与 蜒从, 馆米两 流山山 与,座年入的高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设计理念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理念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融合现代艺术教育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打造一个独特而具有艺术氛围的校园。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理念。
1.重拾传统文化:在校园的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的形式和布局中,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氛围。
比如,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传统的飞檐、斗拱等元素,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在庭院和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引入池塘、走廊等传统园林元素,营造一种静谧和沉思的氛围。
2.弘扬艺术教育:校园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求,更要创造一个激发创意和艺术表达的环境。
校园内应设立丰富的艺术展览和创作空间,如画廊、工作室等,供学生展示作品和进行艺术交流。
同时,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和雕塑等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和创作的灵感源泉。
3.提升可持续发展:在校园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校园内的绿化、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降低校园的环境影响。
4.创造良好的校园体验:校园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使用体验。
在建筑的规划和布局上,要合理划分教学区、居住区和休闲区等功能区域,以便提供一个舒适和便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校园内的交通设计要合理,便于步行和骑车,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提高校园的安全性和宜居性。
5.融合艺术与科技:在校园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个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比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无线网络和智能设备,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和教育资源。
同时,校园内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工作室等设施也要与科技相结合,提高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总之,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打造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氛围浓厚、有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筑景观设计校园案例景观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
--校园规划
? 基地位于大学城的制高 点,因此场地上有较大 的高差。川美校园在设 计中利用这一优势,构 成有层次的空间。
四川美术学院
--校园规划
四川美术学院
--校园规划
? 理念:“十面埋伏” ? 即房屋建在山谷中,景观以坡地生态为背景的建设思想 ? 一是树立环境、绿化先行理念 ? 二是树立建筑可生长性理念 ? 三是土建、装修一体化理念 ? 四是校区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 五是低造价、大空间、有特色 ? 理念评价: 川美独到的“十面埋伏”式的建筑布局,营
中国美术学院
--校园规划
? 该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5万平 方米,总用地面积800余亩这 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
“象”的小山 。山高
约50m,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 小河从山的 南北两侧绕过, 在象山东端合并。蟋蜓流人宽 阔的钱塘江。
中国美术学院
--校园规划
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展 开。山北为一期工程,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 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或 朝南,既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 程的经验之上,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向犹如流动的 S 形,建筑与建筑 间通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 (整个校区室外公共空间根据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 变的设计,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 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校园简介பைடு நூலகம்
?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新校区位于大学城东西主轴线的西端,靠近缙 云山,东面是规划中的体育中心,南北分别与重庆大学和重庆师 范大学比邻。
中国美院大脑花园设计解析
中国美院大脑花园设计解析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脑花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术设计爱好者,我对这一建筑的设计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从建筑外观、内部空间、材料运用等方面对大脑花园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建筑艺术之美。
首先从建筑的外观来看,大脑花园呈现出了极富未来感的设计风格。
建筑外部采用了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整体呈现出简洁利落的线条,同时又不失庄重与稳重。
建筑的外部形状宛如一座略显抽象的巨大花朵,线条流畅,具有很好的张力和节奏感。
整体设计给人以强烈的未来感和科技感,与中国美术学院这一艺术殿堂的定位相得益彰。
其次,从内部空间来看,大脑花园设计独具匠心。
建筑内部采用开放式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线,使得整个空间明亮通透,同时营造出了一种轻盈的感觉。
整个空间采用了不少的曲线设计,无论是楼梯、通道还是天花板,都充满了动感和流畅感。
内部空间的设计形式迥异于传统建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场景供学生和艺术家进行创作和艺术交流。
再者,大脑花园的材料运用也是其设计的一大特色。
建筑外墙以及大量的室内装饰采用了玻璃和金属材料,抛开了传统建筑砖瓦的沉闷和厚重,让整个建筑呈现出了轻盈、透亮的质感。
同时,部分空间的墙面和地面采用了大面积的自然石材,这些石材给人以天然的美感,与现代感十足的金属玻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多元化且富有层次感。
材料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材料的传统认识,更是给人一种审美上的冲击和启迪。
综上所述,中国美院大脑花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外观设计简洁利落,内部空间开放通透,材料运用新颖有趣,给人们展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建筑美学。
作为一名美术设计爱好者,我为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样一座经典之作而感到自豪,相信这一建筑也将继续为更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赞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空间环境建构解析
姜鑫蓝(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摘要】摘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忽视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文化则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呈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来重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空间环境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王澍、隈研吾获得的普利兹克奖,则是世界对两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及理念的认可,基于此背景下,探索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的构成,并对空间进行解析,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建筑空间。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年(卷),期】2019(000)021
【总页数】2
【关键词】空间;材料;环境;建筑
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环境空间
1.整体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营造自然的校园环境和注重生态的保护,创造一个融合建筑、景观、生态为一体的校园总布局。
千亩之地竟有三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设计的建筑,王澍设计的校园、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西扎设计的国际设计博物馆。
所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象山校区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环境空间三个方面。
象山校区的美院集学习、生活、景观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复合型生活模式。
象山校区原是一片农田,王澍在设计时仍保留部分农田,种上农作物,亲近自然,展现田园风光。
美院象山校区与其他高校整体环境空间不同,中国大多数。
中国美院景观园林营造技巧赏析.
中国美术学院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 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 风眠先生,选址杭州城西子湖畔,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 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 研究部,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开始 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建院八十多 年以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风风雨雨,历经沧桑。其间学院聚集 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艺术家 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
校园建筑和景观不仅为青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以及与人交往提供 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它还默默地扮演着“隐性课程”的角色, 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功能。某些景观要素的渗透是思维 的温床,缺乏气质与文化的校园建筑、景观、规划对大学生的思维开 发起到消极作用。下面这段视频将向大家展示有气质的校园究竟是什 么样的。
• 总体景观规划 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 ,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 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山北为一期 工程,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 ,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 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 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 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既活跃了建 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 的变化。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 的经验之上,更加自由活泼。整个 建筑群落的走向犹如流动的 S 形, 流畅摆动分布。单体建筑有着不同 的 形态,但放置在平面组成群落却 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带有书法的书 写性。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 连接沟通。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 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 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 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 统一。象山校区的建筑与景观统一 在一起不可分割。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景观园林营造技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浅析 中 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的环境 营造
■ 文 /王 立 群
- ≥ 摘要 :中国美院象 山校区是王澍先生 2 0 0 7年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 的校园建设实践。文章以中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作 为研 究
对象 , 从选址布局 、 材 料美学 、 空1 司处理 、 场所精神 等方面去分析校区 的环境营造 。
环境 , 同时也 能感 受到外 形多 变 , 立面 丰富 的建 筑 , 犹 如漫 步江 南水 乡一般 。青砖 、 白墙 、 竹子、 茅 草等材料在 整个校 园中多次 出现 。整个 校园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 传统的诗意和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
选址与布局
时, 眼前的景色可以幻化成纸上灵动的画面。校园中种着高粱地 , 种
一
大, 是 非常大胆 的设 计。在每一 个合院 中, 都用砖 块砌起一个 基座 , 来 达到地势 的变化 , 就 像一个下 沉 院落 , 将 空间进 行 了分 割。这些 下沉 的院落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 院落中或种着桂花、 或种着 翠竹 , 地面上铺着 青砖 , 很好 的营造 了一个传 统意蕴 的院落 。 空 间处理 得再好也需 要有校 园功能 ,这一 点象 山校区也是 做得 很好 的。因为这是 一所艺 术类 的大学 , 更需 要营造一 种优美 、 闲适 的 景观环境 来进行 艺术 的创 作 。当师生们走 在校 园中的小径 、 走 廊时 , 周 围的景 色能激 发f 电 1 门 的创 作灵感 , 当他们驻 足象 山脚下 、 建筑 外廊
坪上立着 的领 导人碑 刻 , 用火 车头改造 的咖啡馆 , 无不显 示 了校 园的 文化l 生。3 、 交, 庄l 生 与参与性 。同学 问 、 师生间 的交往 能促进 大家 对学 校的认 同感 和场所感 。 校 区内的设计非 常注重尺度 感和归属感 。 宽大 的草坪 、 笔直 的小 道都是大家 交流 的好 场所 。 不管 是合院式建 筑围合 出的下沉 院落还是特 别设 计 的蜿 蜒的建 筑外廊 都是学生 交流学 业 的 好去处 。 前 文提到 的建筑 屋顶也是一个 独特 的交 流场所 。 校 园内开垦 的几块菜地 , 院落 门前 种 的高 粱地 , 大 面积 的鱼 塘都能增 加学生 对于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王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00)摘 要:大学现在来讲已不是那么陌生,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也是百花盛开,百花齐放。
国内的大学不同于国外环境,我们的大发展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大学依然保留着建校时的老建筑,老的标志性雕塑,老校门等等,这些都是见证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大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设施、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独具特色,这也是依托学校优势,在整个象山校区的建设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材质与原生相和谐,整体与自然相和谐。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景观;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市(以下简称国美),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校园,象山校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7年分期而建的校区,是一处与杭州地区的山水美景相呼应的优美校园,在建设中校方也是本着“山水校园,人文校园”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也是不断追求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气息上有更大的突破。
这也是要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有机相统一结合。
在象山校区是著名建筑师,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老师团队创作建设而成,象山校区整体建设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独具特色,整个设计与建设之路可谓是工程量之大、设计之难、材料整理之复杂最终完成效果之震撼。
此项目全部使用回收废废旧材料,共用去了800万件回收旧材料,从设计到最终落成共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独具匠心。
走在校区中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本就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加诗意盎然。
本文分析象山校区从中体会学习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自然、生态”在整个校区的设计中是没有高楼大厦的,但却是让象山校区整体坐落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运用的回收废旧材料、石头、原木料、竹子等等天然的材料并在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混净土结构创作出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有现代风格的、自然生态的且形态不同的各式功能性建筑,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ji建筑浅析
像这种窗户格式不是很常见,墙上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的创意。
此建筑完全有钢结构搭接而成,这在中国也是很少见到的,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挑檐形式增加了这栋建筑的艺术风格,水平的瓦作密檐再次强化了建筑物的水平趋势,与山体相比为一种水平建造。
全部用木材构成的墙面和窗户又是另一种创意,很好的保护了环境。
与象山融为一体。
当我见到这栋建筑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激动和感叹。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栋建筑的楼梯的设计。
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屋顶不是像一般建筑一样用防水卷材防水。
而是采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
栏杆采用的是复古环保材料-竹子,既环保又降低了造价,也增加了建筑整体了品味与风格。
大量采用回收的旧砖瓦,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少了混凝土的炙热,在这炎热的夏天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又充分应证了环保的理念。
此种奇葩的建筑造型增加了整栋建筑的特色。
墙面采用此种装修做法更是应证了整体设计的风格,朴素但不失品味。
校区的设计风格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卫称赞。
他们学校的建筑毕业展特别值得的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学习。
不能只是简单的局限在纸上设计,而更应该通过实践。
培养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全局考虑的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1. 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
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
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
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
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
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3.1 教学楼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
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
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
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
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
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4.1 运动场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4.2 食堂象山校区的食堂设有多个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
食堂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会议中心校区内的会议中心是校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议中心设有多个会议室,配备了现代化的音视频设备,满足了会议和活动的需求。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一、引言我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国美术学院的一个分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西湖景区附近。
该校区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而闻名,这些建筑都是由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所设计。
王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我国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浅谈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包括简约、生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在设计我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深度挖掘了校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将简约与生态融为一体,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他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三、深入探讨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 简约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以简约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建筑的美感。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运用了简洁而不失美感的设计语言,让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一种平和、和谐的感觉。
2. 生态王澍先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尊重了原生植被和地形地貌,力求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他也倡导使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使建筑更加环保、节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先生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他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建筑的外观形态到内部空间的布局,都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王澍先生在设计建筑时,始终保持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先生尊重和保护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同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校区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象山之印象
象山之印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谓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
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给我的直觉。
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境。
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
也体现了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据了解,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自然观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方式与表现途径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自然观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方式与表现途径作者:赵潇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4期摘要:自然观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景观建造当中,从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手法中的体现,到现在广泛应用于现代高校的园区建设中,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演化发展。
本文试图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景观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筑形式、空间处理等方面加以论述自然观如何合理应用于高校建设,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象山校区巧法自然校园景观检索:Abstract :As the main gardening technique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view of nature is widely applied to all kind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ought in the gardening of embodiment, now widely used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evolv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overall planning, spatial processing aspects of natural view of reasonable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o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Keywords :View of Natur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Xiangshan Campus, Learning from Nature, Campus LandscapeInternet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总的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一、调研主题分析本调研报告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调研分析对象,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主要想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在今天的范式。
校区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
校区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湾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王澍在象山校区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中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二、调研具体过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
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
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象山校区里,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原本平坦的场地被顺山形水势改造为这一带典型的低丘,连续、突然转折、高低起伏且不断分叉的步道系统使这里成为一种水平绵延的漫游场所。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中国美院--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
中国美院**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中国美院__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摘要:中国美院的__校区是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__校区的建构试图从审美角度去解析中国美院__校区的总建筑师__对建筑的理解从__校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来分析其设计理念旨在从中国美院__校区的建构分析中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__校区;建构;审美分析;自然;和谐统一一、中国美院__校区概述 1.1校区历史中国美院__校区位于__转塘镇其地理位置优越周围清一色都是青山绿水。
中国美院总共设有三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中心和传媒动画学院。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美院__校区是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一。
但鲜有人知的是__校区的总建造师王鹏__在建造的同时回收使用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被视做垃圾的旧砖瓦所以__校区的建造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中国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在20__年中国美院__校区的一期工程荣获了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这不只让中国传统建造文化再次被世界瞩目更让传统建筑思想中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引起人们的重视。
1.2设计特点在设计之初__作为总建筑师他的理念主要就是“天人合一”既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性又要兼顾中、西方大学的特点从而建设成集空间自然环境和园林绿化于与一体的校园。
校园不仅仅是学生的一个学习环境更是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象牙塔对大学校园的建设除了实用这一项功能还要要求其在美观方面有所建树__校区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美让无数人叹为观止在人们的认知中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校园更是一个艺术品般的存在。
它简洁、自然的风格让人们认识到了艺术之美打开了人们对建筑物的想象之门。
谁规定建筑物就一定要死板地遵循旧章有山有水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物。
在__校区建设过程一直遵从着简洁和高效率的特点旨在让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尤其是美术生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对其艺术方面的熏陶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__校区富有艺术气息的建设就非常合乎情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院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
中国美院某某校区的建构审美分析
摘要:中国美院的某某校区是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某某校区的建构,试图从审美角度去解析中国美院某某校区的总建筑师某某对建筑的理解,从某某校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来分析其设计理念,旨在从中国美院某某校区的建构分析中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某某校区;建构;审美分析;自然;和谐统一一、中国美院某某校区概述 1.1校区历史中国美院某某校区位于某某转塘镇,其地理位置优越,周围清一色都是青山绿水。
中国美院总共设有三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视觉艺术学院、根底教育中心和传媒动画学院。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美院某某校区是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一。
但鲜有人知的是,某某校区的总建造师王鹏某某在建造的同时回收使用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被视做垃圾的旧砖瓦,所以,某某校区的建造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中国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在2005年,中国美院某某校区的一期工程荣获了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这不只让中国传统建造文化再次被世界瞩目,更让传统建筑思想中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引起人们的重视。
1.2设计特点在设计之初,某某作为总建筑师,他的理念主要就是“天人合一”,既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性,又要兼顾中、西方大学的特点,从而建设成集空间自然环境和园林绿化于与一体的校园。
校园不仅仅是学生的一个学习环境,更是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象牙塔,对大学校园的建设,除了实用这一项功能,还要要求其在美观方面有所建树,某某校区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美让无数人叹为观止,在人们的认知中,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校园,更是一个艺术品般的存在。
它简洁、自然的风格,让人们认识到了艺术之美,翻开了人们对建筑物的想象之门。
谁规定建筑物就一定要死板地遵循旧章,有山有水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物。
在某某校区建设过程,一直遵从着简洁和高效率的特点,旨在让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尤其是美术生,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对其艺术方面的熏陶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某某校区富有艺术气息的建设就非常符合情理。
某某本人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抗议建筑材料的浪
费现象,他的作品中频繁地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废弃材料”。
【1】
从中国美院某某校区,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所坚持的环保的理念,从地板到屋檐,无数的细节表达了他对环保的推崇。
二、中国美院某某校区的建构分析建构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现
在主要是指从建筑设计到建成过程中,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
特征,同时也符合从艺术审美角度去审视其自身所应具有的美学法那么,加之能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征的过程。
通俗地来讲,
建构就是设计与艺术的产生手段,即“形式”,也就是“招儿”。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
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建构的解读方式是感受,所以下文讲以某某
校区中的某某和合院为例来体会某某校区的建构。
2.1某某中国美院某某校区,被称为带着时间的校园。
因为在这
座校园里,一般是建筑物,另一半那么是自然环境。
校园的中心地带
那么是温婉的某某,之所以用温婉如此拟人化的手法,是因为某某本
身就存在,但山体并不大,所以能够与校园景观相互映照,成为一个
完整和谐的整体。
山脚下是一条小溪,顺着小溪的流向,两岸排列着
整齐的建筑物。
建筑物的风格随着山体改变,与山体之间自成一派。
根据某某本人的说法,某某脚下的这片空地原本是一片水稻田,
但是某某巧妙地运用了了平地起坡的技法,顺势而为作出了坡度。
因
为在中国传统的建造文化中要讲求在山的北面地势北高南低,北边的
房子要高。
2.2合院作为校园,图书馆是不可防止的一项元素。
因为图书馆
的建设特色而闻名的校园并不在少数,所以某某校区的图书馆自然也
是独特的一景。
在图书馆这座合院中,某某并没有拘泥于传统,他把
合院面向山的一面彻底翻开,在这个围合缺口处种上了一棵树,随着
时间的流逝,树会逐渐长大,寓意着莘莘学子在学校里的成长成才,
而且,学生们也可以在树荫下看书写字。
试想,在如此美如画卷的学
习环境中,学生的心境自然也是更适宜于学习的。
除了图书馆这座合院,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合院,诸如教学楼等,某某的总体思路是防止采用传统的闭合形式,让所有的合院都有一处
缺口,在缺口处点缀不同元素的建筑或者植物,让诗情画意与学习和
生活紧密结合,可以有效防止学校建筑形式单一的缺点。
学生们生活
在这样环境优雅的校园中,自然心情舒畅,也能更好地致力于学业。
三、建构的审美分析在某某校园中,随处可见简化处理之后立面,从中不难看出设计者希望与自然亲近交融为一体的良苦用心。
校园内
甚至普遍种植燕麦,来表达中国风格。
事实上,相对于文化而言,自
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比方说,古代的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橘
子生长在南方就又大又甜,生长在北方就又小又酸。
这只是南北方之
间的差异,更遑论不同国家之间的悬殊差距,所以在校园中遍植燕麦,更能够表现出地道的中国特色。
黑瓦、石墙和泥土这些朴素的建筑元素,点缀着某某校区淡远的
荒疏。
具有线条感的灯、具有水泥质感的屋顶,这一切都印证了某某
校区回归自然的本意,没有现代化建筑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冰冷,这个
校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舒适,其中的景观仿佛天然存在不加人工修
饰一般,让人会不由自由被其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所打动。
四、某某校区建构所表达的含义 4.1建筑材料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在某某校区的建筑过程中,某某采用了大量废弃的建筑材料,来提倡
环保的理念。
除了这一点之外,某某校区建筑材料上也是与众不同。
为了符合周围青山绿水的场景,让校园不至于显得突兀,整个校区的
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以下四种原色的建材,分别是青砖、水泥、钢筋和
原木〔竹子〕。
不同于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的千篇一律,这四种原
色的建筑材料的使用,让某某校区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性,给人耳目
一新之感。
虽然建筑物鳞次栉比。
但并不会给人错综复杂的冗杂感,
而是让人觉得错落有致,明快鲜亮【2】。
某某从建筑垃圾中收集了700万块的旧瓦片砖头,把这些建筑垃
圾变废为宝,作为了某某校区的瓦檐。
因为是在南方,所以每当下雨
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从窗户观察雨水从瓦檐滴落的场景,个中浪漫
滋味不言而喻,除了意境美,这些瓦檐还有着实打实的作用——相当
于一个天然空调。
瓦片与瓦片之间交叠,自然会形成缝隙,天气炎热
的时候,风会从缝隙中吹出来;天气寒冷的时候,缝隙会对风自动调节。
这样冬暖夏凉的效果也是瓦檐的妙用之一。
这种巧妙转化的思想,让原本的废弃物成了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2选址与布局在总建筑师某某的认知中,建筑与山的关系是一
种共存的关系。
所以在某某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把山和水这些自然的
元素应用进来,是布局的关键【3】。
校园的整体建设风格曲折而自由,各个建筑物尽量让其依山傍水,营造出唯美的自然感觉。
在选址方面,在未建设之前,就已经选定了一座不大的山存在于校园中,而其他的
建筑物那么是以这种山为中心来环绕四周,建筑群随着山体的趋势而
扭转改变,所以整体的建筑风格就显得非常完美和谐,堪称是巧夺天
工的设计。
路面和围墙的原材料都是青砖,这个设计细节也与环保的
主题遥相照应,还有屋顶不是一般的防水卷材,而是环保的中空混凝
土现浇厚板屋顶,栏杆采用的不是铁而是更加具有艺术气息的竹子,
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点点滴滴的小处汇成了一个某某为壮观的
建筑奇迹。
某某校区的选址居布局,无不表达了设计者在小处着眼的
用心,也为整体的建构再次添彩。
其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正是某某本
人对建构独具匠心的运用。
五、总结总的来说,中国美院某某校区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
校园。
从它的设计理念到它的建造过程以及建造完成后所呈现给我们
的状态都让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中国传统建造文化的精髓,那就是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4】。
在这座以“某某”为中心的校园中,每
一个建筑物都像是一种文化,在向我们展示着某某校区的设计理念,
让我们可以像与某某在面对面交流一般。
某某校区作为某某的代表性
作品之一,就像是某某本人思想的一张名片一样,形象地向我们展示
着某某对于建构的理解。
某某的建构思想与近年来流行的“工匠精神”在很多地方都有共
通之处,我想,二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回归。
工匠
精神希望建筑从事者们能向先贤鲁班学习,而某某那么是主张向古代
建筑追求自然的风格靠拢。
我认为,建构既是方法论、价值观,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
手段。
中国美术学院某某校区的建构,大致是回归传统文化,以“天
人合一”的思想来指导设计,而这种自然的设计理念,正是近年来所
缺失的。
我想,这就是某某校区所成认和推崇的原因,因为在它身上,集中表达了我国数千年以来积攒的建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