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一、基于工作工程职业描述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三、课程目标设计

四、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五、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案

六、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

七、实施建议

一、基于工作工程职业描述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等化学成分的统称,如多肽、多糖、生物碱、黄酮、抗生素类等天然存在的化学成分。天然产物生产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如提取、分离、干燥)将天然产物加工生产成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加工原料或半成品过程,是与企业生产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为了适应我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岗位层次改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本课程标准是以天然产物生产过程分解能力培养体系,参照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等国家职业标准,按工作任务模块形式,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组织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把企业工作情景与学校上课元素有序衔接,为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构建一种真正体现高职特色教学模式。

本课程适用专业有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化制药、植物生产技术等。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立足于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类企业生化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岗位。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干燥生产操作、生产方案设计与工艺优化技能,锤炼学生团体协作与创新意识;课程前续课为基础化学、基础生化、药用植物学及文献检索等,并由天然产物化学、仪器分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基础;为后续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课程提供技术手段、生物产品开发与工艺创新课程搭建素质拓展平台。

2.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衔接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与生产实践贴近最紧密的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桥梁纽带的地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立足于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类企业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产品干燥工岗位,重点培养学生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及组织实施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干燥技能,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和专业文献进行常规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并能组织

实施。

1.知识目标:

(1)了解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主要性质,掌握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及干燥常规方法。

(2)掌握网络信息和专业文献检索方法,熟悉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设计方法和方案优化原则。

(3)熟悉天然产物中试生产的操作流程,了解天然产物生产企业大生产相应操作规范。

(4)熟悉工作汇报撰写格式与操作要点,掌握PPT制作方法与汇报条理及技巧。

(5)熟悉天然产物生产过程中原料成本核算方法,学会统筹兼顾节约成本原则。

2.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设备,并会利用该设备提取、分离及干燥天然产物。

(2)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和专业文献进行常规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技能。

(3)利用提取、分离、干燥等单元操作技能,与团队合作开展常规天然产物小试、中试生产操作技能。

(4)学会对试验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对遇到问题尝试解决,并对阶段性成果能够以PPT形式公开汇报。

3.态度目标:

(1)诚实、谦逊、宽容,善于相处,团队协作意识强;

(2)监控自己的学习与进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态度;

(3)自尊意识强、自我价值感、接受感及其自我定位准确;

(4)热爱专业,刻苦、勤奋、好问、善思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生产过程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干燥工等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典型工作为载体,真实工作环节为依托,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教学融合企业工作过程和学校集中授课的典型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行动导向、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包括班前例会、任务分解、边做边学、班后总结、工作汇报及视野拓展等环节,企业元素全程渗透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2.课程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6

7

4. 教学进度表

8

9

10

五、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案

1.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2)理实一体化,分组教学

2. 考核方案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考核由课堂检查、项目考核、实训考核及期末综合鉴定按一定比例组成。各类型考核的分值比例和标准如下表所示。

六、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

1. 教学设备

2. 课程资源

1)教材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张星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参考资料

(1)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2010年精品建设课程;

(2)卢艳花.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冯年平.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4)安树林.膜科学技术实用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李占勇译.先进干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工,2005

(6)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等.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7)季宇彬. 中药多糖的化学与药理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刘吉成,牛英才. 多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高祖新,韩可勤. 医药应用概率统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王锋鹏. 生物碱化学[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8.

(11)史作清. 吸附分离树脂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刘海光. 海带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3)肖旭霖. 食品机械与设备[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4)徐成海,张世伟,关奎之.真空干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5)赵华,黄运喜,钟英. 芦荟活性成分研究及其应用[M]. 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9.

(16)何仲贵. 环糊精包合物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7)王喜忠,于才渊,周才君. 喷雾干燥[M]. 北京: 化工出版社,2003.

(18)冯骉. 膜分离的工程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19)许海琴等.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0)赵剑,周睿,陈虎等. 茶黄素的功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1)陈晓敏. 茶黄素固定化酶生物合成及其稳定性研究[D].杭州:浙江学,2007.

(22)郑建仙. 功能性膳食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3)周坚,肖安红. 功能性膳食纤维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4)中国植物提取物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25)提取物中国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26)植物提取行业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27)植物提取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CN/

(28)中医中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zy/index.htm

(29)中华制药机械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0)中国食品制药机械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1)中药中国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2)中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3)药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4)中国中药协会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5)中草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6)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37)中国干燥行业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index.asp

(38)中华过滤分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2686611.html,/

七、实施建议

按照“任务订单”的生产执行设计学习过程。天然产物的生产基本上包括“提取→过滤→分离→浓缩→干燥”等环节,每个“任务订单”的完成过程就是这5个环节的有机组合,为此,按照“任务订单”的生产执行设计学习过程,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生产任务实施中训练职业技能,彰显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可塑发展潜能。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处理生产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只做现场指导及技术顾问。

以“模拟股份制公司”承载经营活动。以企业真实的“任务订单”要求为项目蓝本组织教学,以“模拟股份制公司”为切入点,教学全过程模拟企业活动,从教学流程和形式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精神以及对技术的钻研热情。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除了固有身份外,同时还是公司(部门)领导或公司普通员工的双重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营造一个相互竞争的教学情景,每班设二个公司,下设生产部、研发部、业务部、协调部等,学生按每股5元认购股份)、为了与

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教师也认购股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总工程师”的角色,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贯穿教学全过程,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方式,概括如下:

准备阶段:教师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为主要指导内容。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一个企业化工作氛围,更好进行工学结合。

启动阶段:教师指导以引导“完成任务”为主要指导方式,首先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生产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使学生学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

实施阶段:技术操作先由教师示范指导,然后学生演练,教师要检查学生设计的全部项目实施方案,对不正确或不恰当时指出,予以更正;在操作中教师进行监督检查,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操作予以纠偏,教师此阶段重点是督查学生的责任感,是否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总结阶段:教师指导以“点评”作为主要指导方式。指导技术报告的撰写,制定评估标准,对学生的生产成果进行评定,包括产品成果评价和点评、技术报告批改和点评;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