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研究神学
爱因斯坦研究神学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理论为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爱因斯坦实际上也对神学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
尽管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对神学问题的兴趣也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一面。
爱因斯坦对宇宙的深刻思考使他开始对神学问题产生兴趣。
他认为,宇宙的存在和运行是如此的神秘和令人难以理解,以至于必须有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力量存在。
他表示,对于宇宙起源和宇宙的规律,他更倾向于相信存在某种超自然的造物主。
尽管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但他仍然对神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他质疑宇宙是否有一个目的和意义,以及是否存在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科学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超越科学思维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也非常有趣。
尽管他从不信任传统的宗教教义,但他认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心灵的必需品。
他认为,宗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意义。
他说:“科学只是说明,宗教却是感受。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宗教,都有难以言喻的真理和美。
”爱因斯坦的神学研究并没有达到形成一个具体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他对神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意义的思考,而不是宗教传统的从属。
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更倾向于相信科学的原则和证据,但他并没有排斥神学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的神学研究展示了他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尽管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并不排斥神学的重要性,而是通过科学和思考来寻找内心的安宁与意义。
他的神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宇宙和人类意义的角度,并鼓励我们在不同领域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
内容述评
一.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论点) 对生命价值的初误 对劳动的尊重 向往简朴的生活 反对阶级划分 这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
内容述评
二.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不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要遵循客观规 律叔本华) 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安 乐和享乐的猪栏的理想(庸俗的目标) 对社会的责任感——坚持独立思考(“孤独 的旅客”。保持科学家应有的思想,群众 往往是麻木庸俗的)
作者介绍
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 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学处分。1896年,他考进德国联邦工业大学师 范系学习物理学。大学四年,他很少上课,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正规课 程,而是自学一些名家的著作,靠看同学的课堂笔记,仍能取得及格 的成绩。1900年毕业时,由于学业成绩并不突出而找不到一个教职。 1902年,爱因斯坦终于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职 务。此时他利用工余时间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一年内(1905年), 二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共发表了四篇在物理学各领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 伟大论文。《分子体积的新测定方法》(有关布朗运动)一文使他获 得苏黎世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而《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 性观点》(有关光电效应)一文更使他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余的两篇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后人认为这是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 献。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鲁士科学院邀请爱因斯坦回德国 工作。1914年,他担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这 个教职给予了爱因斯坦经济上的支持,使他能够全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这是关于广义相对论 的第一篇完整的论文,也是对这项工作的总结。1933年因受纳粹德国 的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1940年取得美 国国籍,1955年病逝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他对佛学的评论也颇具深意,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洞察力。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的一些思考:佛学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它源于古印度文化,深深扎根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之中。
爱因斯坦对于佛学持有一种赞同的态度,他称之为“东方的哲学种子”,并认为佛学与现代科学承担着共同解答生命和宇宙之谜的使命。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佛学对于人类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佛学注重内心的觉察与修行,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超越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
爱因斯坦深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他也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深层需求。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佛学提供了一种内省思考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更加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乐趣。
其次,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赞赏还体现在其对佛学与科学的关联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佛学的“空”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佛学中的“空”指的是一种超越形而上的观念,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虚妄和变幻无常的。
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也指出,实体世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只是相对的,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存在形式。
这种类似性引发了爱因斯坦对佛学与科学之间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关联的思考,并为科学以外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批判与思考。
他指出,佛学中的“无我”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社会往往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性的竞争,导致了环境污染、社会冲突和人类精神危机等问题的产生。
佛学的“无我”观念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超越个人欲望的基础上,追求整体的和平、幸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爱因斯坦呼吁我们通过佛学的思想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盲目追求和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实现个体的内外在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指科学)里胜利前进中 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 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 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 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 度… …从宗教这个词的最高意义来说,我认为 这种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我以为科学不 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人论的渣滓,而且 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境界。”
3.科学需要自由,而信仰“人格化的上帝”
的宗教观却限制了人的自由 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客 观的,但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 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其特点却是主观的、 虚构的,“科学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 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这种虚构、自由创造的特征决定了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3.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对信仰是虔诚
的、超乎理性的 “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 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 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 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特点4: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自发的 不需要清规戒律和礼拜、洗礼等繁琐的
仪式。 特点5:这种宗教起着旧宗教无法起到的 道德教化作用。 “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之后,它所留下 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 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 一个重要部分。”
价值、目标以及伦理准则。至于表达感 情与伦理准则、决定道德目标等方面的 问题则是宗教的职能,而这一方面在我们 的生活中既是不可缺的,又是科学所无法 取代的。
“我们所谓的科学的惟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却是一个同它完全无关的独立的问 题… …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 身,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
爱因斯坦论文
爱因斯坦世界的第一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全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
”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
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
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坚守着“上帝掷骰子”的量子论诠释(微粒子振动与平动的矢量和)的决定论阵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这是牛顿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作为科学家,他是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将,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和缔造者。
他的诸多科学贡献都是开创性性的和划时代的。
按照现今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标准,他至少应该荣获五六次物理学奖(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理论、光量子理论、质能关系式、广义相对论,以及固体比热的量子理论、受激辐射理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宇宙学等)。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李醒民爱因斯坦坦言,他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人格化的上帝,而笃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或实体)。
他结合科学探索的实践经验和内心体验,沿着斯宾诺莎的思想路线前进了一大步。
他每每用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理解性、宇宙的和谐、自然的秩序、事物的规律性、现象的统一性、实在的理性本质等等作为他的宇宙宗教(cosmic religion)的信条,他也常常将其称为宇宙宗教感情。
爱因斯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徒。
他明确表示:“我是一个深沉的宗教异教徒”,决不会因年迈力衰而变成“神父牧师们的猎物”。
为此,他遭到教会和教徒们的强烈抗议和谴责。
他们呐喊,正是上帝的这种人格化因素,对人来说是最珍贵的。
他们发出警告:不许爱因斯坦这位“难民”干扰和贬损他们对人格化上帝的虔诚信仰。
既然如此,爱因斯坦为何还要用“宗教”和“上帝”的之类的术语表达他的思想和信念呢?他在1951年给索洛文的信中对此作了透辟的说明:你不喜欢用“宗教”这个词来表达斯宾诺莎哲学中最清楚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感情的和心理的态度,对此我可以理解。
但是,我没有找到一个比“宗教的”这个词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我们对实在的理性本质的信赖;实在的这种理性本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理性可以接近的。
在这种信赖的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
尽管牧师们会因此发财,我可毫不在意,而且对此也无可奈何。
确实,爱因斯坦的这种信赖感情和心态类似于宗教的信仰和态度,只有用“宇宙宗教”才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它们。
在这方面,杨振宁与爱因斯坦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说:“一个科学家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当他发现有一些非常奇妙的自然界的现象,当他发现有许多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我想应该描述的方法是,他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
”斯特恩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访问记中写道:只要爱因斯坦的的非凡心灵还活着,他就不会停止对宇宙秘密的最后的沉思。
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
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说:卍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卍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卍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卍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
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
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
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爱因斯坦:“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年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
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
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在宗教和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纷争不休的斗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或许没有人像爱因斯坦这样激烈地引起了这场斗争。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宗教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点被认为是相当不寻常的,他的观点避免了那些相信神的人和那些把信仰完全否认的人的两极化。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宗教和科学之间是可以共存的,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他强调了理性和宗教信仰的和谐性,并认为宗教是一种道德约束,科学则是一种关于世界运作方式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因为我意识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奇妙之处。
对我而言,这种信仰是对自然界最朴素形式的崇敬。
”其次,爱因斯坦不认为神是一个个人化的存在。
在他看来,神是不可知的、超越人类想象的存在,不是一个被我们可以认知的物体。
他说:“我的宗教信仰基于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情对绝对真理的信念。
这种宗教信仰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它不是由于我的知识而感受到的。
对我而言,‘我’的知识只是一个微小和无用的知识,比其他光和其他生命形式带来的光和生命形式更加微不足道。
”在爱因斯坦看来,宗教信仰是充满敬意和谦卑的。
他认为,通过我们的有限知识和理解,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万物背后的绝对真相。
这样,我们应该更谦虚地面对宇宙和自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奥秘。
第三,爱因斯坦强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的价值,但他表示,对于道德的规范,我们不需要宗教。
他曾说:“人们可以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却不必对这些规范有任何深入的宗教信仰。
如果有人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追求和表达道德规范,那么这种人就是我的真正英雄。
”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必要的,但它们不需要通过宗教来确立。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和理性来认知这些规范,并试图遵守它们。
这样,宗教不是道德原则的建立者,而是一种帮助人们寻找道德价值的纪念物。
第四,爱因斯坦并不赞同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信仰一个特定的宗教。
爱因斯坦生前:“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
爱因斯坦生前:“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一、引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
”爱因斯坦说这话,是因为他不肯接受量子物理中的一些颠覆性的说法,比如不确定性原理等。
爱因斯坦说出这话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误读,认为爱因斯坦相信上帝存在,更让不少宗教人士借此宣扬宗教。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相不相信上帝呢?科学史中还有哪些谜团?让我们跟随方舟子,用科学的眼光解读科学史中的著名谜团。
科普书推荐:方舟子著《爱因斯坦信上帝吗?--方舟子解读科学史著名谜团》。
二、以例导读案例1:爱因斯坦信不信上帝李鸿文《官员迷信并不代表缺少科学素养》(《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8日)中说到:“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我们总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说他缺少科学素养吧?”类似还有不少人说出类似的话,似乎爱因斯坦已经成了迷信的护身符了,而且在爱因斯坦“见上帝”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言论。
其实,爱因斯坦生前多次澄清过,他说:“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
如果在我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他还说:“对我来说上帝一词是人类弱点的表达和产物,而《圣经》则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气的’。
”爱因斯坦还认为,宗教和迷信并无区别,所有的宗教都是最幼稚的迷信。
尽管仍有个别科学家相信上帝(据说美国科学院院士有7%的比例),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别的科学家相信上帝而大书特书,毕竟科学家缺乏科学素养也是会有的。
而超级牛人牛牛顿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素养,这就不展开说他的故事了。
其实,在说理的时候,应当就事论事,不能借人说事。
没有哪个人是没有错误的,就算是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就算是最伟大的伟人,也都不会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难道我们有必要借着名人的不好那一面,来为自己或别人做的不好的事情开脱吗?案例2:密立根油滴实验是否有假高中理科生几乎没有不知道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因为高考要考(跳转《高考必备 | 物理学史》)。
爱因斯坦谈未来的宗教
爱因斯坦谈未来的宗教爱因斯坦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
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
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
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
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
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
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原文如下:“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与弗洛伊德的意念实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两位世人敬仰的大师。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思想爱因斯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道德宗教的宗教道德,形成了作为他的哲学的宇宙宗教,从而使科学与宗教在他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对科学与宗教的共同追求,把爱因斯坦导向高度的个人自由,这种自由成为爱因斯坦具有超常创造力的源泉。
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道德宗教拟人化的上帝概念,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逻辑思维净化道德宗教,可以给人类留下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是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尽管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笔者看来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
笔者本人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爱因斯坦思想的,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曾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他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谈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与宗教在爱因斯坦身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体察和感悟,最早发生在他四五岁时对“罗盘问题”的思考,“惊奇”于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的现象,以及在这种现象背后所深深隐藏的某种东西。
这种“惊奇”竟然强烈到使年幼的爱因斯坦“激动得‘浑身颤抖,还发起冷来’”,它不仅给了爱因斯坦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而且那只罗盘的磁针也“指出了这个着迷的孩子的道路”。
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说:“小时候父亲给我看过一只小罗盘,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爱因斯坦没有明确说出“罗盘问题”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究竟有多大,也没有告诉人们这个“很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给爱因斯坦的幼小心灵带来了重大影响,使他产生了对深深隐藏在那只罗盘背后、决定着那只罗盘的指针以确定的方式行动的那种未知的东西的强烈敬畏感情和恐惧心理。
否则,他就不会激动得浑身颤抖,而且还发起冷来。
而浑身颤抖和全身发冷,是人在极度恐惧时的一种剧烈应激反应。
爱因斯坦宗教观
爱因斯坦宗教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相对论理论至今仍在物理学中深受重视。
但是在爱因斯坦的许多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而且贯穿了哲学和宗教。
本文将探讨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1. 宗教和科学在爱因斯坦的眼中,宗教和科学不是对立的两个领域,他们是互补并且相辅相成的两者。
虽然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但是他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他的观点是,人类的理性和经验是有限的,所以科学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而对于那些无法用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宗教便是解答的工具。
2. 爱因斯坦的上帝观虽然爱因斯坦被认为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是在他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他对上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爱因斯坦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的秩序中。
他的上帝是一种宇宙的能量,或者说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力量。
他说:“我认为上帝是对一切事物运作的构造以及人性的存在体现。
”爱因斯坦把上帝看作宇宙中一切现象的制造者,人类所探索的所有科学原理都是上帝在宇宙中的表达。
3. 爱因斯坦的宗教态度虽然爱因斯坦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并不信仰一种特定的宗教。
他认为,不同的宗教仅仅是表达偏好,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多次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尊重,然而他从来没有归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4. 爱因斯坦的道德观爱因斯坦认为,道德标准不是来自于某个宗教的教导,而是由人类自身所决定。
他曾说:“人类的价值观应该是自由、平等、公正和仁慈”,这几乎是所有宗教都强调的价值观。
他认为,人类应该在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生活,而这些基础,是他从科学和哲学的思考中得出的。
5. 总结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是非常开放的。
他认为科学和宗教有各自的领域,它们是互补的两部分。
虽然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没有信仰任何一种特定的宗教,并且认为道德的标准不是宗教所确定的,而是人类自己所制定的。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人科学家之一。
他的双亲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机关的灌输,儿童时代的爱因斯坦还是深深地信奉宗教。
12岁那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伯恩斯坦(A.Bernstein)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使他了解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他还爱不释手地阅读丁毕希纳的《力和物质》,这部受到反对教会疯狂攻击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著作,对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切,使少年爱因斯坦的心灵豁然开朗,促使他断然与宗教信仰决裂。
他认识到,《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以及对所有权威、对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持一种怀疑态度。
爱因斯坦当时就觉得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温饱而参与社会上的追逐,因此他在失去宗教天堂后认识到,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的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于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他的心目中。
他同时也意识到,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他从来也没有为选择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爱因斯坦毅然决然地抛开了使他得到首次解放的世俗的宗教天堂,但后来却在通向科学天堂的道路上皈依了他所谓的“宇宙宗教”,并且具有强烈的“宇宙宗教感情”。
这第二次解放中的宗教“复归”,固然是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de Spinoza)和德国哲人科学家普朗克(M.Planck)的明显影响,但主要还是科学研究实践促其使然。
在本章中,我们将力图弄清爱因斯坦宇宙宗教的内在涵义、表现形式和外在功能,并进而论及他的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观点。
爱因斯坦论佛教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这种似乎很难理解的一致性与亲和性背后的深刻原因。
爱因斯坦认为,与科学相冲突的宗教,无论是出乎恐惧,还是出于道德的需要,尽管本身有高下之分,其“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但是,某些“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大大超出这个水平。
……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作宇宙宗教感情。
……宇宙宗教感情的开端早已出现在早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比如在大卫的许多《诗篇》中,以及在某些犹太教的先知那里。
佛教所包含的这种成分还要强烈得多”。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爱因斯坦对这种形态的宗教大加赞赏,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正是受到这种感情的激励,牛顿、伽利略等最伟大的科学家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探索宇宙的内在规律。
爱因斯坦满怀深情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
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的一种信仰:相信那些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正统宗教虽然在最根本的世界观层次上,否认科学的真理性;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都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甚至鼓励信徒研究科学。
所以正统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不会构成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甚至会有促进作用。
最新整理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docx
最新整理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关于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思考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信仰是坚定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坚信宇宙的秩序可以通过这些规律得到揭示,而人类可以借助理性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爱因斯坦强调过“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1〕爱因斯坦有着深挚的宗教情感,但在他的宗教里不存在上帝。
他的宗教情感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是对那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它与那种使自古以来宗教天才们着迷的感情非常相似。
一、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表明了自己的宗教观:“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
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产生了宗教。
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1〕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爱因斯坦真正的宗教感情,使他满足于去窥见生命永恒奥秘的一鳞半爪、领悟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使用上帝这个词的频率很高,但这个上帝不是那个人格化的上帝或任何诸如此类的神,而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幼年时期深深地信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神学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他接触了一些通俗的科学书籍之后就终止了,他不再相信《圣经》里面故事的真实性。
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阅读了斯宾诺莎的著作,“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1〕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认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认为上帝存在于每一处自然事物中。
否认人格化的上帝的概念,所谓上帝的意志实际上就等同于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强调自己有着真正的宗教情感,坚称存在离开人而独立的实在,有某种不为我们所洞察的东西存在。
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
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
爱因斯坦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上帝的看法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他对上帝的观点和解释:
1. 宗教信仰:爱因斯坦在私人生活中是一个宗教信徒,但他对宗教信仰的具体内容保持低调。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信仰来理解上帝。
2. 自然宗教:爱因斯坦更倾向于一种自然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通过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奥秘的探索来表达。
他认为自然界的美妙和复杂性是一种上帝存在的迹象。
3. 上帝与科学: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冲突。
他相信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但他也认为宗教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4. 上帝与人类: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但他对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给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类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善世界。
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复杂的,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献中可能有所不同。
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当时的科学和哲学背景的影响。
对于爱因斯坦对上帝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 “佛教具有未来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点:它
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避免了教条和神学,它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植根于对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经验,以此为宗教信仰的灵感。
”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和他在的学术上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而这都需要有一个极度冷静客观清醒的大脑,我认为这也是他唯独愿意接受佛教的原因之一。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
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
佛教徒在世界上信仰的人数反而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少,这既和政治有关系,也和其教义太深有一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