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康复医学基础课件:03运动生理2-制动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呼吸系统 三、呼吸系统 制动久后患者呼吸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不易排出,
易致坠积性肺炎。卧位时,横膈上移,胸腔积降低,日久膈 肌活动降低,使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减少,最大呼吸能力下 降;呼吸表浅,呼吸频率增加,支管纤毛作用降低,咳嗽能 力降低,分泌物容易积聚。
9/4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心血管系统
康复对策: ①斜床站立训练。 ②对健侧肢体、躯干及头部做阻力运动,增加心搏
出量。 ③增加盐摄入,从而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直立性低
血压的治疗。
10/4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心血管系统
2.静脉血栓 卧床日久使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大为增加,最常见的有
32/4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康复对策: 通过有规律的等张运动、等长运动或斜床站立等,可预防或
延缓废用性骨质疏松。
33/4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关节挛缩和退变 关节制动过久,尤其当关节本身有损伤及肢体摆放位置欠佳时,容易造
成关节挛缩。制动后长期卧床的典型改变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挛 缩畸形,踝关节处于跖屈畸形。 制动超过3周,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变为致密结缔组织; 加之肌原纤维制动状态下缩短的缘故,容易导致关节挛缩。另外,滑膜 萎缩、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囊挛缩,也是关节活动障碍的常见原因。 长期制动还可引起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关节囊挛缩和关节持续摆放在某 一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变性,关节软骨水分减少,透明质酸和 硫酸骨素减少,软骨变薄,严重时软骨承重面出现坏死和裂隙。
37/4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呼吸系统 康复对策: 尽可能早期活动,并通过深呼吸、咳嗽练习,提高呼吸能力,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长期卧床或制动
长期卧床或制动常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 急性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者; 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
制动的临床表现很多,而且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很广。
代谢与内分泌
皮肤系统
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制动影响机体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一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肩关节为外展、前屈、内旋。肘关节为屈曲100°, 前臂为中立位。腕关节背伸30°,桡偏。髋前屈 10°~15°,膝屈5°~10°。
翻身与保持体位
二 制动对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血容量减少
卧位时,血液从下肢回到胸腔,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会使 右心负荷增加,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导致抗利尿 激素分泌减少,肾脏滤过率明显增加,使血容量减少。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五、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后由于每搏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 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及血液本身理化特性的改变,从而 引起血流动力学上的一系列变化。
六、血栓形成
制动后血容量减少,故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滞度明 显增加;血小板凝聚力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有所增高;动、 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以上因素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张超峰
目录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其他器官系统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制动对运动系统(骨骼肌、骨及关 节)、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难点: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警钟长鸣
人民日报: 每个人一生中有1/6的几率中风: 中国居民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200万; 全球每6秒会有1死于中风,每2秒会有1人发生中风,并且不分年龄和性别; 每耽搁1小时的救治时间,则将大脑变老3.6年; 全球3000万中风患者,多数因此留下残疾; 多数缺乏正确的康复观,长期卧床制动影响较大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局部制动(包括关节固定和神经瘫痪)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最大。
骨折或骨关节手术后均采用不同方式的关节固定,由此导致相当数量的患者在固定去除后发生肌肉、关节障碍,造成新的残疾。
康复医学工作者必须致力于积极参与早期康复治疗,避免这类残疾的发生,并促使其康复。
1、骨骼肌(1)肌肉废用性萎缩全身或局部制动均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
石膏固定后肌肉萎缩比卧床休息要明显得多。
正常人卧床时使用背肌和下肢肌肉翻身,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
而瘫痪和老年患者则会出现更多的肌肉萎缩。
健康人卧床休息卧床7天,大腿肌肉容积即可降低3%,一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10%~20%,二个月可能减少至50%。
采取单下肢悬吊,另一下肢负重作为模型,制动4~6周,大腿中部肌肉横断面积减少7%~14%。
石膏固定131天之后下肢体积减少12%,而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42%。
等长收缩运动可以减轻这种肌肉萎缩,但不能消除。
承担体重和步行的主要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
伸肌萎缩超过屈肌。
有研究发现17周卧床肌容积降低为踝背屈肌30%,股四头肌16%~18%,背肌9%,上肢肌无变化。
另一组研究证明35天卧床休息使下肢跖屈肌横截面减少12%,而背伸肌群则无明显变化。
下肢悬吊6周的研究发现伸膝肌的萎缩几乎是屈膝肌的2倍。
而上肢固定9天造成的肌肉萎缩仅为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肌肉横断面积减少,肌肉长期保持在缩短状态可导致肌节缩短,致使肌纤维纵向挛缩,这在制动后的关节功能障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还有肌肉-肌腱结合部的强度降低。
制动后慢肌纤维减少7.5%,而快肌纤维减少14.7%。
萎缩的肌肉蛋白合成能力降低,脂肪和结缔组织相对增多。
超威结构的改变包括:细胞水肿、纤维结构紊乱、细胞线粒体增大、钙激活蛋白酶增高等。
肌肉处于缩短位增加肌肉萎缩程度,因此肌肉牵张或者将肌肉置于延长位有利于减少萎缩。
等长或者等张运动可维持肌力。
运动学基础-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临床痉挛 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
包括三个方面: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
目前主要用于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后下肢
痉挛的评定,特别是踝关节,评定内容
包括跟腱反射、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和
踝阵挛。
其他评定
其他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评定(Barthel指数) 、功 能独立性评定(FIM) 、平衡评定和步态 评定。 电生理评定。 痉挛的仪器评定
皮肤组织挛缩 结缔组织挛缩
混合型痉 挛
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痉挛与上述类型的痉挛不同, 该 病常累及脑白质和脊髓的轴突,从而出现运动通 路不同水平的病变而导 致痉挛, 可表现为全身性(general) 、区域性 (regional) 和局灶性(focal) 痉 挛,具体表现由病情程度和侵犯部位决定。
肌性挛缩 神经性挛缩
康复评定
痉挛
改良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 表
此量表上肢痉挛评定优于下肢。
挛缩程度分级
挛缩
临床上按肌痉挛程度,将挛缩 分为三级:①轻度挛缩:快速 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 ROM的后1/4才感觉疼痛及阻 力。②中度挛缩:快速被动活 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 1/2就有疼痛及阻力。③重度挛 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 节正常ROM的前1/4就有疼痛 及抵抗。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七、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交感—肾上腺 系统反应不良、心脏压力反射能力障 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外周转移及静 脉回流不足等因素有关。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 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 状态为0.84。
如果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说明通气过度 或血流减少,表示有部分肺泡气不能与 血液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生理无效腔 增大;
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0,vol.22No.2P.125-126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倪国新【关键词】制动;关节疾病制动是骨关节病损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然而制动在保护受损组织的同时,也会对周围健康组织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研究表明:制动会引起肌肉生理、生化及生物力学等的改变,从而导致其功能的下降。
了解制动对肌肉的影响,对探讨制动所致肌萎缩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制动对骨骼肌的形态、生化、功能等的影响及相关因素以及早期预防的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
1制动对骨骼肌形态的影响MacDougall等将健康人的肘关节石膏制动4周后,前臂周径减少5%。
Hather等[1]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发现人小腿制动6周后腓肠肌的截面面积减少26%,比目鱼肌减少17%。
大量研究表明制动使得肌肉重量下降,但下降幅度与制动时间、动物种类、肌肉类别等密切相关。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制动后5~7d内。
倪国新等[2]将兔后肢制动4周,发现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湿重(musclewet weight, MWW)分别下降31%、29%。
制动同样会引起肌纤维的萎缩,但其程度与肌肉重量的下降程度并不一致。
Qin等[3]的研究表明:兔胫骨前肌制动4周后,MWW下降了19%,而肌纤维的截面面积却下降了26%。
这种不一致与制动后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胶原形成增多使得非收缩性成分增加有关。
1.1光镜观察制动48 h内,光镜下未见改变,明显的变化一般出现在制动7 d以后4,主要表现为: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某些区域可见非系统性病灶坏死,纤维内成份被巨噬细胞吞噬,卫星细胞被激活,分化成成肌细胞(myoblast),肌管形成,并发展成小纤维,这些变化表明了制动对肌肉的损伤[3]。
1.2电镜观察制动10 h时,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线粒体肿胀,并有结晶体形成,此种变化逐步发展,到36h以后开始逐渐减轻。
制动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和应用策略
制动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和应用策略引言:制动和运动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生理过程,对机体的影响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制动是指减慢或停止运动的过程,而运动则是指身体的活动和运动能力。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制动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用策略。
一、制动对机体的影响1. 能量消耗:制动过程中,机体需要消耗能量来减慢或停止运动。
这是因为制动涉及到肌肉的收缩和松弛,需要消耗ATP等能量物质。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制动会导致机体能量消耗过大,可能引发疲劳和肌肉酸痛等不适感。
2. 肌肉损伤:制动过程中,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和拉伸,容易导致肌肉损伤。
特别是在高速运动或突然制动的情况下,肌肉受到的冲击力会更大,增加了肌肉拉伤、肌肉痉挛等风险。
3. 骨骼压力:制动过程中,骨骼也会受到压力。
特别是在运动时突然制动,骨骼承受的冲击力会增加,容易引发骨折、骨挫伤等骨骼损伤。
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1. 健康促进:适量的运动对机体有益,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等。
定期运动可以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肥胖症等。
2. 肌肉强度: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发展和强化。
通过运动,机体可以增加肌肉纤维数量和肌肉质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3. 骨骼健康:运动对骨骼有益,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通过运动,机体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应用策略1. 运动训练: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不同,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2. 制动技巧: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的制动技巧可以减少对机体的损伤。
例如,在跑步时减速时先用小步慢慢减速,避免突然停止;在骑自行车时,提前减速并使用刹车,避免急刹车造成摔倒。
3. 营养补充:适当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对机体的制动和运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蛋白质摄入可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
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未仔细核对,有疑问及时反馈)1.制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a)代谢影响:肌肉相对缺血缺氧,无氧酵解活动加强,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b)肌纤维变化: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非收缩成分增加c)肌肉形态的变化:肌肉的体积、重量减小,肌肉萎缩d)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皮质类固醇的水平升高降低了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e)肌力影响:导致肌肉单位面积的张力下降,肌力、肌耐力下降2.制动对骨关节系统的影响a)对骨骼的影响:骨吸收加快,尤其是骨小梁吸收增加;轴向应力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b)对关节的影响:长期固定后关节出现僵直,导致滑膜粘连,纤维连接组织增生,关节挛缩,产生严重的关节退变c)对关节韧带的影响:关节周围韧带强度降低,易于断裂,关节囊壁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与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d)对关节软骨的影响: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非接触面纤维化蛋白多糖合成减少形态,改变出现,软骨退变和损伤3.影响肌力大小的因素a)肌肉的横截面积b)肌纤维类型c)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d)收缩速度e)肌肉的初长度f)肌收缩类型g)个体因素:年龄与性别等h)其他力学因素:包括肌纤维走向、牵拉角度、力臂长度等4.MRC徒手肌力分级评定标准5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 四级与五级之间4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 三级与四级的中间水平,能抗重力及弱的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此级与4-只是阻力大小程度的区别3不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2+ 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2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 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1+ 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1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0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5.肌肉收缩的类型a)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1)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引起身体运动。
长期制动对患者的影响
• 尿潴留
• 尿路感染
• 长期尿路感染、反复尿路感染 形成脓毒尿症 肾功衰
严重者
运动疗法:改善运动组织的血液循环、 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 提高肌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
纠正躯体的而异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主动参与 • 全面锻炼 • 理想的运动治疗是保证在保证病情稳定的
步太不稳和运动
协调下降的主要原因。
对骨关节的影响
• 制动1-2天尿钙开始增加,5-10天内显著增加 • 大量的钙随尿液排出使血钙降低出现 • 低血钙促进了骨组织中的钙转移至血中
• 骨质疏松
制动超过3周容易导致关节囊的挛缩、 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关节内粘连等
关节活动障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血容量的减少:制动1-2小时血容量迅速减 少而血容量的减少会造成非心源性的循环 功能减退,对心梗的患者非常不利。
• 心率加快 • 容易形成血栓 • 体位性低血压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长期卧床可导致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无力,病人咳嗽咳痰无 力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由于制动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尿量 增加 随尿液排出的钙、磷、钾、钠等电 解质促进了尿路结石的形成。
前提下尽量减少制动时间和程度,避免发 生功能障碍或残疾。
• 降低组织和器官的能量消耗,以保护受损 的组织和器官功能。
但是制动是万能的吗? 对患者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呢?
长期制动产生的不良生理效应
• 对骨骼肌的影响:在制动的最初几个小时
内,肌蛋白的合成速度便开始下降,制动
45天毛细血管的密度降低长度缩短导致肌
肉组织局部的血流量减少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知识讲解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知识讲解制动是将运动物体停下或减速的一种行为或过程,对于机体来说,制动是一种重要的力学现象,不仅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运动状态,还可能对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力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去解释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首先,从力学角度来看,制动是通过施加外力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的。
当机体受到制动力的作用时,机体会产生惯性,即向前的运动趋势会使机体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制动力的大小及施加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制动力太大或施加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机体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出现刹车冲击或抛物线式的突然停止,从而对机体的结构产生影响,甚至引起机体的损伤。
其次,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制动的两个重要功能组织。
骨骼系统通过关节的活动,使机体可以控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在制动过程中,骨骼系统需要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平衡,以保持机体的姿势和稳定性,防止不必要的扭转或倾斜。
同时,肌肉系统需要提供足够的力量和反应速度,以适应制动的要求。
如果机体的骨骼结构或肌肉功能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制动力无法平稳传递,从而影响机体的运动效果和稳定性。
再次,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制动是设计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需要协同工作才能实现有效的制动效果。
制动器负责产生摩擦力,传动系统负责将制动力传递到机体,控制系统负责监测和调整制动力的大小和施加时间。
对于机体来说,制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不仅会影响制动力的大小和施加时间,还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能效和运动控制的精度。
总之,制动对机体影响很大,不仅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运动状态,还可能对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保证机体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在力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设计。
只有在制动系统能够有效地传递制动力的同时,也满足机体的生物力学需求,才能实现良好的制动效果,避免对机体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和损失。
运动学基础-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血容量减少 卧位时,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会使右心 负荷增加,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增强 ,从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 脏滤过率明显增加,使血容量减少。
二、心率增加 心率增加与血容量减少、每搏量下降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三、心排血量下降 神经病变导致肌瘫痪时,由于肌泵作 用降低,致使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 脉顺应性增加,加之循环血容量减少 ,导致心室充盈量下降,每搏量减少 。 四、有氧运动能力降低 制动对VO2max的短期影响主要与心排 血量减少和血容量减少有关,长期影 响则主要与肌萎缩、肌功能容量减退 、肌力和耐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制动的利与弊
ACL重建后的制动与运动
认识制动对机体的利弊 处理好制动与运动的关系
制动
制动对运动系 统的影响
肌代谢障碍
最初数小时:肌蛋白合成速度下降,非肌蛋白成分相对 增加;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肌细胞线粒体肿胀。 制动30天:肌细胞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致葡萄糖利 用降低。 制动45天:线粒体密度减小、氧化酶活性降低、总毛细 血管密度降低、毛细血管长度缩短进一步缺血缺氧。
第七章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 皮肤卫生状况的下降可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 ❖ 大面积压疮使白蛋白减少,组织渗透压下降,造成液体向组
织间隙的渗出,从而引起皮肤水肿。
第七章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于梅
制动对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 短期制动可出现注意力下降。 ❖ 长期制动,因社交活动减少会产生感觉剥夺和心理社会剥夺。 ❖ 长期与社会隔离,感觉输入减少,可产生诸多复杂情感,如 焦虑、抑郁、恐惧、情绪不稳,或情感淡漠、胆怯畏缩、挫折
长期制动可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韧带和关节囊的病变, 使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产生关节挛缩。
三、关节退行性变
长期制动使骨承重应力改变而引起关节囊挛缩、关节软骨面受 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
第七章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于梅
制动对骨骼与关节的影响
四、异位骨化
在软组织中出现成骨细胞,并形成骨组织,包括关节周围的 异位骨质增生和肌中的骨化性肌炎。
第七章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于梅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七、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心脏 压力反射能力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外周转移及静脉回 流不足等因素有关。
第七章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于梅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上肺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减小,产生动-静脉短路;下肺 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增加,使肺泡无效腔增加,从而影响正 常的气体交换。
三、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
长期卧床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无力,支气管纤毛的摆 动功能下降,不利于黏附于支气管壁的分泌物的排出。由 于制动后咳嗽反射减弱,加之咳嗽、咳痰无力,不能有效 地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使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大大增 加。
运动与制动
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
(一)运动对循环的调节
等张收缩:心率↑、回心血量↑、外周阻力↓、 收缩压↑、舒张压不变、心肌摄氧量↑ 等长收缩:血压↑、心肌摄氧量↑、心率↑、心 输出量↑
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
(二)心率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第一个可测反应是心率增 加,心率增加是心排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60 ~70%)。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康复对策: 瘫痪肢体要尽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练习,肢体 摆放于抗痉挛体位,及时发现和降低肌肉痉挛。 早期使用夹板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异位骨化 是长期制动的常见合并症,包括关节周围的异 位骨质增生或肌肉中的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 主要关节周围,以髋关节附近最为多见,膝、 肩、肘少见。 康复对策:处理较难。早期宜对症处理,限制 活动。晚期有手术适应证时,可手术切除异常 骨块。
3.心功能减退 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能 导致心动过速。进行直立活动时心率著增加。 长期卧床使心每搏输出量减少,左心功能减退, 基础心率加快,可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心血管系统
康复对策: 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血管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有利于提高心功能,并应尽可能进行适当的常 活动,最轻微的日常活动便可抵消绝对卧床休 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高强度间歇性直立 位训练或水平位躯体下部负压状态下的训练, 每日30min,能促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恢复, 并增加每搏输出量,减心功能减退。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心血管系统
康复对策: 抬高下肢和经常活动下肢可降低静脉血栓形成 的发生率,但不宜在膝下垫枕头,以免因局部 压迫而影响血液回流。 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 还可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运动,以踝关节为 中心,使足部做上下30度活动,发挥腓肠肌的 作用。
运动的生理效应与制动的不良影响
34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康复对策: 瘫痪肢体要尽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练习,肢体摆放于抗痉挛
体位,及时发现和降低肌肉痉挛。 早期使用夹板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35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异位骨化 是长期制动的常见合并症,包括关节周围的异位骨质增生或
肌肉中的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主要关节周围,以髋关节附 近最为多见,膝、肩、肘少见。 康复对策:处理较难。早期宜对症处理,限制活动。晚期有 手术适应证时,可手术切除异常骨块。
40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泌尿生殖系统 康复对策: 充分饮水,坐、立位排小便,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治疗方法: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腹压排尿等。
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如,骨折固定早期进行等长肌力训练; 脊髓损伤所致四肢不全瘫,早期床头摇高、呼吸肌训练、直 立床站立等,以后逐步选择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肌力训练 及减重步行等。神经肌肉电刺激也可减轻制动导致的肌力下 降。
27
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 肌肉骨骼 2、肌肉废用性萎缩 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而瘫痪患者和老年
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 运动训练对肌腱的结构与力学性质有长期的正面效应。
长期制动及长期卧床的不良生理效应
长期制动及长期卧床的不良生理效应作为功能训练的主要方式的运动疗法,对慢性病及残疾患者具有重大的康复价值。
患者康复是从离床步行活动和运动治疗开始的,这样的活动性处理对于防治长期制动及卧床引起的功能衰退及病态反应极为重要。
这一点恰好是提倡康复治疗的根据之一。
长期制动和卧床休息对机体的多种功能有不良的影响。
(一)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影响1.关节挛缩肢体和关节长期制动,尤其是当关节本身有炎症或肌肉瘫痪,或肢体放置位置欠佳时,容易造成关节挛缩。
由于制动,肌肉维持在短缩状态下5~7天,就会显示肌腹变短: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会变得致密,因此而导致关节挛缩。
2.肌肉萎软无力在完全卧床休息状态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如卧床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废用性萎缩,在股四头肌、背伸肌处尤为明显,肌耐力也逐渐减退。
3.骨质疏松长期制动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肌腱牵拉和重力负荷作用于骨骼,以及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骨质的钙和羟脯氨酸排泄增加,导致骨质疏松。
(二)心血管系统改变1.体位性低血压正常人从卧位坐起或站起时,体内血流立即重新分布,约有?00m1血液从胸腔流至双腿,足踝静脉压从仰卧时的1.47kpa增至直立时的11.76kpa。
由于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可使动脉收缩压平均下降约1.87kpa。
此时,正常人能通过活跃的交感神经反射,使血浆正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从而促使肾素和血管紧张素,释出,又使下肢血管和肠素膜血管较长时间收缩,从而得以迅速恢复正常的血压。
正常人完全卧床3周后(有严重疾病、损伤者及老年人则在完全卧床休息数天后),这种适应能力就完全丧失,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在恢复期及早运动,有助于克服这种现象。
2.心功能减退长期卧床可使心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左心室功能减退,导致静息时心率增加。
完全卧床静息时,心率每2天增加1次/分。
心脏对定量负荷的反应也变差,如在踏车上作30分钟的步行试验(每小时3.5英里,步行平面10%坡度),其心律反应比正常人高35~45次/分,离床后经26—72天的连续活动,才能恢复到卧床前的水平。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形态改变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SO: 制动可以减少关节的负荷和运动,但可导致
关节软骨的萎缩和退变。 长期制动可以产生严重关节退变。
(兔关节炎模型制作:将兔腿伸直固定50天)
精选ppt课件最新
16
精选ppt课件最新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活动9周 强度逐步恢复 恢复正常值
韧带 -骨复合体
固定9周 强度急剧减弱 下降至
正常值33%
活动9~12月 强度逐步恢复 升高至正
精选ppt课件最新
常值80~90% 13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制动后,缺乏应力(压应力、牵 应力)刺激,韧带附着区骨骼强度 很快下降,在恢复期漫长的时间里, 此区域为薄弱环节,易发生撕脱损 伤。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异常 痛阈↓ 焦虑、抑郁、情绪不稳、神经质 认知能力↓ 判断力↓、记忆力↓、警觉性↓、学习能力↓
消化系统 胃液分泌↓→ 食欲↓营养物质吸收减少,营养不良 食物排空缓慢、卧床习惯改变→便秘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泌尿系统
排尿增加→排出钾↑、钠↑、氮↑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最近阅读的一篇科普文章写道:
“只要在国际空间站里呆上5个月,即 使你每天都在跑步机上锻炼,你仍可能 失去12%的骨密度,损失40%的肌肉质 量,这相当于在几个月时间里,你从20 岁变成了60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局部制动(包括关节固定和神经瘫痪)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最大。
骨折或骨关节手术后均采用不同方式的关节固定,由此导致相当数量的患者在固定去除后发生肌肉、关节障碍,造成新的残疾。
康复医学工作者必须致力于积极参与早期康复治疗,避免这类残疾的发生,并促使其康复。
1、骨骼肌
(1)肌肉废用性萎缩全身或局部制动均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
石膏固定后肌肉萎缩比卧床休息要明显得多。
正常人卧床时使用背肌和下肢肌肉翻身,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
而瘫痪和老年患者则会出现更多的肌肉萎缩。
健康人卧床休息卧床7天,大腿肌肉容积即可降低3%,一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10%~20%,二个月可能减少至50%。
采取单下肢悬吊,另一下肢负重作为模型,制动4~6周,大腿中部肌肉横断面积减少7%~14%。
石膏固定131天之后下肢体积减少12%,而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42%。
等长收缩运动可以减轻这种肌肉萎缩,但不能消除。
承担体重和步行的主要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
伸肌萎缩超过屈肌。
有研究发现17周卧床肌容积降低为踝背屈肌30%,股四头肌16%~18%,背肌9%,上肢肌无变化。
另一组研究证明35天卧床休息使下肢跖屈肌横截面减少12%,而背伸肌群则无明显变化。
下肢悬吊6周的研究发现伸膝肌的萎缩几乎是屈膝肌的2倍。
而上肢固定9天造成的肌肉萎缩仅为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肌肉横断面积减少,肌肉长期保持在缩短状态可导致肌节缩短,致使肌纤维纵向挛缩,这在制动后的关节功能障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还有肌肉-肌腱结合部的强度降低。
制动后慢肌纤维减少7.5%,而快肌纤维减少14.7%。
萎缩的肌肉蛋白合成能力降低,脂肪和结缔组织相对增多。
超威结构的改变包括:细胞水肿、纤维结构紊乱、细胞线粒体增大、钙激活蛋白酶增高等。
肌肉处于缩短位增加肌肉萎缩程度,因此肌肉牵张或者将肌肉置于延长位有利于减少萎缩。
等长或者等张运动可维持肌力。
早期站立也有利于减少肌力下降。
肌肉电刺激可以减轻制动导致的肌力下降。
(2)肌力下降制动后姿势肌(背肌)或者抗重力肌(下肢肌)影响较大,上肢肌力损失较小。
卧床导致肌力完全卧床休息肌肉力量降低速率为每天下降1%(0.7%~1.5%/天),每周10%~15%,3~5周内肌力下降可达20%~50% (平坡)。
健康人卧床休息一个月最大伸膝力矩降低21%。
石膏制动6~7周,肌力下降为:屈肘肌6.6%,屈肩肌降低8.7%,踝背屈肌降低13.7%,跖屈肌降低20.8%。
膝关节手术后27~43天股四头肌肌力降低40%~80%,在主要肌群中,腓肠肌力下降最为明显(20.8%), 其次为胫前肌(13.3%), 肩带肌(8.7%)和肱二头肌(6.6%)。
肌力下降不仅与肌肉横截面减少有关,也与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密切关系。
制动后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单元募集明显减少,EMG显示肌电活动减弱。
肌力和神经功能减退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降低。
恢复活动1周后肌力恢复50%,肌电恢复正常。
(3)肌肉血管密度降低30天卧床休息可以造成腓肠肌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38%。
实际上维持毛细血管密度的运动量可以很小,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在停止训练84天后,毛细血管密度并没有减少。
(4)肌肉代谢障碍卧床休息30天后腓肠肌和股外肌β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和鞠缘酸合成酶显着降低,但糖酵解酶无改变。
卧床42天使肌肉线粒体密度减少16.6%,氧化酶活性降低
11%,总毛细血管长度缩短22.2%。
制动后肌肉疲劳性提高,与ATP、CP和糖原储备降低,利用乳酸和脂肪酸的能力降低有关。
卧床短期内就可以发生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3天卧床休息即可使胰岛素受体敏感性迅速降低,葡萄糖耐量异常,口服葡萄糖后诱发高胰岛素血症。
这种改变将增加成年人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
(5)肌肉改变的可逆性制动后的肌肉功能减退可以通过渐进康复训练而迅速恢复,但恢复肌力的肌肉质量所需的时间以及超威结构的改变是否能完全恢复,目前尚无研究证实。
对于骨关节固定的患者,最好在固定期间一直坚持等长收缩运动,可减轻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
(6)运动训练停止后训练适应性改变的逆转能量代谢酶:2~4个月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使肌肉线粒体的酶活性增加20%~40%,但停止训练后在28~56天期间迅速逆转至训练前水平。
然而训练10年的运动员停训前骨骼肌氧化酶活性为无训练者的2倍,停训后酶活性显着降低,但仍比无训练者高50%左右。
酶活性降低50%的时间为12天。
长期运动训练与数月的训练不同,其酶学适应性改变只是部分丢失,因为保持的部分主要是快肌纤维的酶活性。
肌肉毛细血管: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即可增加毛细血管密度(20%~30%),减少弥散距离,在停训8周后毛细血管密度仍然高于训练前水平。
高强度训练可使毛细血管密度增加40%~ 50%,但停训3个月后未发生逆转。
2、骨钙代谢和骨质密度维持正常骨质需要原有骨质的吸收和新骨的形成达到动态平衡。
骨骼的密度和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
因此骨质丢失最明显的为抗重力的下肢和维持躯干姿势的骨骼。
制动与失重(常见于宇航飞行)均可以产生同样后果。
年轻者的骨质丢失更为明显长期卧床或制动可以导致骨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平衡发生紊乱,表现为相对或绝对骨质吸收超过形成,结果为骨钙丢失或骨质疏松。
(1)骨钙负平衡卧床早期即可发生,并可持续36周。
这与肠道吸收减少也有一定关系。
在血钙尚未增高之前,尿钙、磷和羟脯胺酸显着增加,导致钙负平衡。
尿钙分泌在制动7周时达到高峰。
卧床休息30~36周,体钙丢失的总量大约为4.2%。
一般认为内分泌与制动所造成的骨钙丢失无关。
但是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甲状旁腺和调节骨代谢的主要因子1,25-二氢维生素D的活性受到抑制。
(2)骨矿物质密度(BMD)减低BMD降低主要发生于承受体重的骨骼,机理是破骨活动增加,而成骨活动减少。
患者的BMD降低比正常人更为明显。
脊柱侧弯患者严格卧床休息脊柱BMD每周降低0.9%。
但是正常人卧床119天脊柱BMD丢失仅为3.9%。
跟骨是承受体重最大的骨骼,正常人卧床17~18周,跟骨的BMD降低10.4%~49.5%。
BMD降低的程度与制动程度有关。
急性脊髓损伤后6个月,完全瘫痪肢体的跟骨BMD丢失可以达到67%。
而健康人卧床休息(制动相对不完全)在同样时间脊柱骨BMD减少仅为0.3%~3.0%,跟骨平均为1.5%。
3、关节退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缺乏活动还促使骨关节的退变。
制动30天可以造成严重的关节退变,关节腔内可以有结缔组织的纤维脂肪性增生(fibrofatty proliferation),同时有关节滑膜萎缩和骨骼退变,关节软骨的承重面出现坏死和裂隙,老年人的关节边缘出现骨赘。
其原因可能与关节囊挛缩和固定位置,造成关节软骨面受压,软骨水分减少,从而使软骨发生退行性变性。
骨赘的形成与骨骼承重应力的改变可能有关。
由于肌纤维纵向挛缩、滑膜
萎缩、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囊挛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临床上由于石膏固定造成非损伤关节发生关节挛缩畸形的情况屡见不鲜,便是例证。
制动后长期卧床的典型改变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挛缩畸形,踝关节处于跖屈畸形。
上肢挛缩畸形少见。
可见手指屈曲畸形、肘关节和腕关节屈曲畸形、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
卧床11周关节软骨厚度降低9%,异常的发生率高达42%。
4、异位骨化异位骨化是长期制动的常见合并症,包括关节周围的异位骨质增生(heterotopic ossification)或者肌肉中的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tion)。
其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明了。
骨关节改变的可逆性短期制动所致的改变可以较快逆转。
但长期卧床休息所导致的骨钙负平衡的恢复时间比制动的时间长5~10倍。
宇航飞行员的骨质丢失在5年后仍未完全恢复。
脊髓损伤患者(慢性期)麻痹下肢采用电刺激肌肉的方法可以增加局部骨质密度。
在制动期间进行运动锻练(包括等长运动,等速运动和动力性运动)可以减轻骨质改变,但是尚无研究证实是否能够阻止这些制动的负作用。
关节固定时如果给予小范围(5度左右)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产生严重功能障碍。
对于关节手术后的患者,给予持续性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可以降低术后关节活动障碍的机率。
预防制动导致的骨质疏松需要早期负重和活动。
每天安静站立数小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钙丢失和高钙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