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e5399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1.png)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艾灸疗法也逐渐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介绍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灸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研究历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艾灸研究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中医医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艾灸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传统医学疗法的研究范畴中,艾灸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艾灸疗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还具有无创、经济、易于推广等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一)电子艾灸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艾灸逐渐成为当代艾灸疗法的一项重要创新。
电子艾灸利用微电流和磁场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无烟无火,操作安全方便,且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治疗,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
(二)艾灸贴膏的研究艾灸贴膏是一种将艾绒与中药精华相结合的新型贴剂,通过肌肤渗透,发挥药物的疗效。
艾灸贴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艾绒艾条,在方便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艾灸贴膏已经成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艾灸疗法的未来展望(一)发掘多功能效应随着对艾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5f8e1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6.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将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和挥发物质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艾灸的效应包括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肾固元等多种功能,而且在临床疗效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艾灸的原理及功能出发,结合临床研究现状,探讨艾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情况。
艾灸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二是挥发物质作用。
艾灸时,艾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力,这种热力可以通过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起到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的作用。
艾草在燃烧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经络系统和呼吸系统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起到祛风除湿、温肾固元等功能。
在临床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艾灸具有多种临床功能和作用机制。
针对艾灸的舒经活络功能,一些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从而改善肌肉松弛、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
有研究认为,艾灸可以通过局部温热刺激和挥发物质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
在温经散寒方面,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和挥发物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皮肤温度,缓解寒性疾病症状,如寒疮、寒痹等。
一些动物实验研究还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免疫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
艾灸的祛风除湿功能也得到了研究的支持。
部分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挥发物质的作用,促进体内湿邪的排泄,改善湿热病证。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风湿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温肾固元的功能,有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肾脏的气血流通,改善肾阳不足的症状。
一些实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5a8fb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6.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可调节气血、温通经络的功能,适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
艾灸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燃烧艾草时产生的热量和灸温作用对人体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热刺激,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
艾灸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 热量作用:艾灸时,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皮肤和经络组织,通过升温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
2. 灸温作用:艾灸的温度可以刺激人体的温感受器,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管扩张、疏通经络等,起到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3. 持久作用:艾草燃烧后释放出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以渗透到皮肤和经络组织深层,具有持久的药理作用,对改善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
艾灸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里通窍: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经络,促进气血通行,从而达到温里通窍的效果。
艾灸对于胃肠功能不佳、经行不畅、面色暗淡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2. 补益虚损:艾灸可以刺激经络,增强气血运行,具有温补作用。
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的调理。
3. 散寒止痛: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状。
艾灸对于寒湿性关节炎、寒疝等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
4. 通络活血: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适用于痛风、肩颈痛、痛经等疾病的治疗。
5. 祛湿消肿: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湿气排出,对于湿气停滞、水肿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目前,艾灸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改善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如颈椎病、胃肠功能紊乱、痛经等。
艾灸还和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如针灸、推拿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不过,由于研究较少,受到科学方法和标准的限制,目前对于艾灸的临床研究还有待加强和深入。
灸法调研报告
![灸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50d3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9.png)
灸法调研报告灸法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灸法的发展现状、应用范围和效果,以及相关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灸法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疗法原理等。
2. 网络调研:通过搜索引擎、学术论坛等网络平台,收集灸法相关的案例报告和实践经验。
3. 专家访谈:与多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治疗中应用灸法的情况。
三、研究结果1. 发展现状: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目前,灸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与针灸、推拿等疗法相结合,形成了多种综合疗法。
2. 应用范围:灸法被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常见的应用包括针刺灸、艾灸、火罐灸等。
3. 治疗效果:灸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临床实践表明,灸法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痛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4. 安全性和注意事项: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灸法是安全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灸疗过程中要注意火源防控,避免烧伤。
对于孕妇、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群,应慎重使用灸法。
四、结论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灸法常常与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然而,在使用灸法时需要注意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以避免可能的烧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以进一步完善灸法的理论和应用。
学生灸的实验报告(3篇)
![学生灸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1c87a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6.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灸法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热能,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的重视,学生灸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学生灸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学生灸对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影响。
3. 为学生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三、实验材料1. 艾条:选用优质艾条,长度约20cm,直径约1cm。
2. 灸疗工具:一次性灸疗棒、火机、剪刀、计时器等。
3. 受试者:选取2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史。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操作:(1)实验组:学生在每天晚上睡前,取艾条一端点燃,将另一端放置于一次性灸疗棒上,然后灸治穴位。
灸治穴位为足三里、内关、百会等,每个穴位灸治时间为15分钟。
连续灸治7天为一个疗程。
(2)对照组:学生在每天晚上睡前,进行常规的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冥想等,时间约为15分钟。
连续进行7天为一个疗程。
3. 数据收集:(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学习压力、学习效率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2)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学习压力、学习效率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收集学生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学习压力明显降低,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方面均得到改善。
2. 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后,学习压力、学习效率、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方面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1. 学生灸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学生灸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值得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应用。
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与机理分析
![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与机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2fd1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8.png)
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与机理分析一、引言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中医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然而,对于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和机理分析,还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探讨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和机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探索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帮助。
二、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的针灸治疗实验研究逐渐增多。
这些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为其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1 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概况根据国内外现有的针灸治疗实验研究,针灸治疗可对多种疾病和症状产生治疗效果。
其中,以针灸治疗疼痛最为突出。
除此之外,针灸还可治疗神经、肌肉、骨骼、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针刺加艾灸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对于哮喘患者,针刺加艾灸可以显著缓解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和缩短发作时间。
对于头痛患者,针刺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使用药物的次数。
二.2 针灸治疗的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针灸治疗实验研究能够证实针灸治疗的有效性,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针灸实验研究缺乏可重复性。
针灸的治疗效果和机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状态、疗程、针灸点的选择和操作方法等。
但目前的针灸实验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不可靠,难以复制和推广。
其次,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经络、经血等机制,促进疾病的治疗。
然而,针灸治疗如果不慎操作,也可能会导致针伤、感染等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研究和安全性评估,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三、针灸治疗的机理分析针灸治疗的机理是指针灸治疗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前,针灸治疗的机理分析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e48ba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9.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艾灸的原理和功能,以及临床研究方法、结果和展望。
在讨论了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艾灸在临床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究艾灸的效应机制,丰富其临床应用领域,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促进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艾灸效应、原理、功能、临床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功能、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展望、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艾灸的基本原理。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以达到调节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艾灸的功能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
深入了解艾灸的原理和功能,有助于指导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对于艾灸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需要通过系统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实验设计,才能更好地揭示艾灸效应的机制和功效,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艾灸的原理及功能,以及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艾灸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艾灸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力,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艾灸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f136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b.png)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灸法,又称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灸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灸法的基本原理灸法起源于古代中国,主要使用艾绒或其他植物材料,通过燃烧产生热量,然后将其放在患处或特定经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据中医理论,灸法能够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选用不同的灸法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灸法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1. 风寒湿痹: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通过灸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肠胃疾病:灸法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胃痛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作用于胃脘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肠胃不适。
3. 妇科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灸法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适当的灸法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水平,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神经系统疾病:灸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神经痛、帕金森病等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其他疾病:灸法还可以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灸法作为一种天然疗法,被广泛应用。
三、小结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灸法作为治疗方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灸法并不是万能的,适用范围也有限制。
在使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应该遵医嘱,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总的来说,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灸法的现代研究
![灸法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5f9fae0029bd64783e2c9f.png)
灸法的现代研究灸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历代医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经络理论给予了精辟的解释。
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灸法越出了中医学的范围,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某些学科的发展。
灸法以温热刺激作用于人的经络空位,刺激范围仅限于所选定的经穴和部位,但却能影响和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这是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空位发挥治疗作用的结果。
现代研究认为温灸对人体,尤其是艾灸具有生物物理学作用,表现为产热辐射,增加生物电流,激发机体能量等,目前对灸法机制的研究以下四种学术观点:1、认为红外线的温热刺激是治病的关键因素;2、认为机体在艾灸温热作用下激活了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从而激活和加强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3、认为艾灸使机体产生了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而达到了治疗目的。
4、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芳香气味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而产生通经活络醒脑开窍安神的作用。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明确的阐释炙疗作用机制,灸法肯定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起了一种综合作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的免疫调控过程,都是灸疗产生广泛作用的基础,但对三者组成的调控网络之间的复杂关系,尚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
在研究灸疗机制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引入现代免疫学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工作。
开展这一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且对灸疗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望经络的实质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灸法治疗的中医原理《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叶药性是生温熟热,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故艾灸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涩:—涩滞不畅通《素问,五脏生成论》“血凝于肤者为?凝于脉者为?凝于足者为厥”。
《灵枢、官能》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温灸有引导气血,提升中气的作用。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e02962f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e.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
艾灸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促进机体生物反应和调节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预防和保健等多种效果。
艾灸效应的临床研究现状表明,艾灸在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等各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艾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液供应和代谢。
同时,艾烟中所含的各种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呼吸道、毛孔和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整个机体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艾灸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组织再生,抑制肿瘤和炎症等病理过程。
此外,艾灸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等方面具有治疗效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艾灸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艾灸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艾灸对降低血压、心率、心肌缺血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艾灸还可以改善血脂代谢,减少血液粘稠度,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艾灸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艾灸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倒流、胃痉挛等症状。
此外,艾灸还可以促进胆汁排泄,改善消化功能,预防和治疗胆石症、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艾灸可以缓解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等疾病,促进呼吸肌肉的协调工作,增强肺活量和氧气摄入能力。
艾灸还可以改善鼻塞、流鼻涕、喉咙炎等症状,提高机体抵抗力。
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艾灸可以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平衡和代谢平衡。
艾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对于脑缺血、脑梗死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艾灸在中医传统疗法中被广泛应用,其临床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艾灸的治疗原理和功能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机体生物反应和调节生理功能来达到治疗、预防和保健等多重功能。
灸法调研报告
![灸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fed6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9.png)
灸法调研报告
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燃烧的中药物质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产生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灸疗法在当代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疗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曾经尝试过灸疗法,其中多数受访者对其疗效持肯定态度。
受访者主要选择灸疗法的原因包括: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等。
同时,部分受访者也提到了一些灸疗法的副作用,如局部红肿、疼痛等。
进一步调研显示,灸疗法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有糖尿病的受访者表示,灸疗法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的需求量。
类似地,一些患有慢性肩颈疼痛的受访者表示,灸疗法能够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调研结果也显示,目前对于灸疗法在医学领域的认可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部分受访者对其疗效持怀疑态度,并认为其只是一种辅助疗法,不能替代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
此外,一些受访者也表示,灸疗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
综上所述,灸疗法在当代医疗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虽然受访者对其疗效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疗效持肯定态度。
未来应该加强对灸疗法的研究,探索其
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此外,也需要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以保证灸疗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艾灸法的现代研究
![艾灸法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48a7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4d.png)
艾灸法的现代研究艾灸法的现代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对灸法原理开展了实验研究,60年代以后,有关研究越来越多。
(一)艾灸的作用机理现代研究证实,燃艾时生成的物质的甲醇提取物,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施灸部位皮肤中的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
说明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
另外,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它可使人体穴位内上午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通过经络腧穴系统这一特殊传递途径,可使能量到达病位和全身,较快地起效应。
说明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二)艾灸效应的影响因素1.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作为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
发现氦氖激光灸的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
并各具规律与特征。
如不同灸法穴位皮温变化各期时城的关系为:潜伏期:隔姜灸着肤灸悬灸与聚光灸;上升期:隔姜灸着肤灸悬灸聚光灸;回复期:悬灸与聚光灸隔姜灸着肤灸。
施灸强度等同时,不同灸法对深部组织温度水平的影响不同。
两两比较其升温均值,其关系为:皮下温度:悬灸与聚光灸隔姜灸与着肤灸;肌层温度:悬灸聚光灸隔姜灸与着肤灸。
2.不同灸质、艾质、方法、灸量对皮温的影响:用热电偶测定传统艾灸、微小灸、远红灸三者的表面温度及抵达深度。
发现:(1)表面温度曲线:艾灸上升开始缓慢而后急剧,下降开始急剧而后缓慢;微小灸上升下降都缓慢,远红灸上升开始积聚而后缓慢,下降缓慢。
抵达深度以微小灸为最,艾灸与远红灸无差异。
持续时间长短顺序依次为微小灸,远红灸和艾灸。
(2)透热灸有刺激作用,而温灸具有加温作用。
(3)小艾炷施灸时,其壮数增多所致热刺激的增加比以大艾炷施灸为明显。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a780b7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1.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指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及烟雾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治疗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艾灸有着独特的药物疗效和理疗疗效,是一种综合的疗法。
艾灸疗法逐渐成为极具亲和力和准确性的中医疗法之一,其与西医的结合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艾灸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功能,并探讨其临床研究现状。
一、艾灸的基本原理艾灸疗法因其原理独特而广受欢迎。
艾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燃烧艾草来产生的温热与高温烟雾刺激穴位,并通过人体的生理反应来改善疾病表现。
1. 热能作用艾灸疗法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利用燃烧时放出的热能对穴位进行热刺激。
因为热量的传递是需要介质的,艾灸在治疗时会借助艾条的热气、烟气和火热,共同对穴位进行作用和刺激。
穴位中存在着很多毛细血管和淋巴组织,热能作用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流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穴位所处部位的代谢物质的分泌和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化学作用艾草本身具有很强的化学反应性,当烧烤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香气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艾草燃烧时也会产生一些活性氧,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
这种化学作用有助于改善皮肤病和皮肤老化,起到很好的治疗和美容作用。
3. 生理作用艾灸疗法还具有生理作用,包括调节神经兴奋、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改善免疫力、促进胃肠系统蠕动等。
这种生理作用有助于改善整个人体的生理指标,增强体质。
二、艾灸的功能艾灸的功能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祛寒保健艾灸治疗的首要作用就是祛寒。
通过热量刺激,加速血液循环、代谢,缓解肌肉疲劳等,达到了祛寒作用,缓解了寒性病症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2. 健脾益胃艾灸还可以调理人体脾胃,帮助人体增强消化能力,调理内脏和神经系统,改善饮食不畅,脾胃虚弱等症状。
3. 缓解疼痛艾灸还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包括痛经、关节炎、肌肉僵硬、神经痛等疾病,有很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
4. 促进睡眠艾灸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概率,使睡眠更加深沉和舒适。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4ffca4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e.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指在特定穴位或部位用艾叶进行灸烧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艾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疗法被认为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有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艾灸效应的原理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调整气血等,而临床研究现状也证实了艾灸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
艾灸效应的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温经散寒艾叶具有辛温的性质,燃烧后可以产生温热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经络对外界环境的寒热十分敏感,寒邪侵袭可以导致经络阻塞,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各种疾病。
而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效果,疏通经络,散除体内的寒邪,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疾病康复。
二、活血化淤艾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的流动,有助于消除淤血、瘀血,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有助于各种炎症、肿块的吸收。
三、调整气血中医认为温热可以温通经脉,散寒通络,有助于调和气血,改善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而且,艾叶本身含有挥发油等成分,可以通过经络、经血的传导作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基于以上原理,艾灸疗法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一些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
一、疼痛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症状,对于各种慢性疼痛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淤,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
二、妇科疾病艾灸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调理,调节子宫血流,改善子宫肌肉活动,从而有助于调整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症状。
三、消化系统疾病艾灸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脏腑功能的调节,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灸法调研报告
![灸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a4776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7.png)
灸法调研报告灸法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和背景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灸法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以及了解人们对灸法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灸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施。
问卷包括灸法的了解与接受程度、灸法的应用情况、灸法的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80份。
三、调研结果分析1. 灸法的认知程度在调查中,90%的受访者对灸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60%的人表示是从亲朋好友或医生处了解到的,40%的人表示是通过网络或媒体了解到的。
2. 灸法的接受程度在受访者中,有70%的人接受过灸疗,其中40%的人认为灸疗对他们的健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0%的人认为效果一般,但仍然愿意尝试。
而30%的人对灸疗持怀疑态度或不接受。
3. 灸法的应用情况在接受过灸疗的人群中,有50%的人是因为某种疾病或不适而接受灸疗,40%的人是出于保健目的而进行灸疗,10%的人则是为了舒缓压力或改善睡眠而选择了灸疗。
4. 灸法的效果评价根据受访者的评价,80%的人认为灸疗对他们的疾病或不适有一定的缓解或改善作用,其中40%的人觉得效果非常明显,40%的人觉得效果一般,20%的人则觉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灸法在受访者中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仍然有部分人对灸法持怀疑态度或不接受。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灸法时应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灸法的认知,增加其接受程度。
2. 灸法的应用情况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和保健两个方面,但还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一种舒缓压力和改善睡眠的方法。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灸疗方案设计和推广。
3. 对于接受过灸疗的人群,大部分人对灸疗的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有一定的缓解或改善作用。
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效果一般或无效,这可能与操作方法、灸具材料、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
灸法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灸法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75ac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7.png)
灸法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灸法,又称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节身体健康。
它源自古代中医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逐渐成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灸法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目前,灸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灸法一直是主流医疗疗法之一。
传统的灸法通常使用艾绒或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艾条”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促进气血循环和调整气机。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灸法在形式和方法上也得到了创新和改进。
在现代医学研究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支持了灸法的疗效。
据报道,灸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系统等。
同时,灸法还被应用于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对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有积极的疗效。
这些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灸法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并激励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灸法的形式和应用逐渐多样化。
传统的艾绒灸与现代医疗器械的结合,创造了电子灸、激光灸和红外灸等新型疗法。
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刺激穴位,并提供不同功效的治疗。
例如,电子灸可以通过调节电流的频率和强度来模拟传统艾灸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更加安全方便的特点。
激光灸则能以非接触的方式刺激穴位,避免传统方法中火烧的隐患,并且适用于特殊病患和敏感性皮肤的人群。
这些创新形式的灸法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改善了灸法的适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未来,灸法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主流的健康疗法。
首先,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传统医学和自然疗法的热潮推动了灸法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药物疗法的效果和优势,而灸法作为一种自然、安全的疗法,具有无副作用和可持续性的优势。
其次,灸法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和临床验证,这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灸法的信任和接受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灸法机制和疗效的研究成果。
灸法——作用机理
![灸法——作用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3b02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0.png)
灸法——作用机理1. 引言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中草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灸法的作用机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疗法。
2. 暖病祛寒灸法主要以热刺激为特点,可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温度,进而传导到深层组织,以达到暖病祛寒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寒为一种致病因素,容易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
通过灸治,可以活血运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寒邪引起的病症。
3. 疏通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灸法的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穴位,进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通过神经途径调节内脏功能和平衡机体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4. 固本培元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脏腑、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灸法可以通过热刺激作用,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平衡。
例如,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温热灸疗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这种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5. 祛湿化痰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灸疗可以通过热刺激,促进湿邪的排出,改善体内湿气积聚的情况。
同时,灸疗还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排湿的能力,从而实现祛湿化痰的效果。
6. 其他作用除了上述主要作用外,灸法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可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酸痛;可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症状等。
7. 结论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作用机理包括暖病祛寒、疏通经络、固本培元、祛湿化痰等。
此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灸法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疗法,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以上是对灸法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97d20f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1.png)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指使用艾叶进行灸烧治疗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艾灸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的原理在于燃烧艾叶时会产生很多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渗透皮肤进入体内,对人体进行调理。
艾灸的作用主要包括调整体质、刺激经络、散寒解毒等。
艾灸效应的原理艾叶在灸烧时可以产生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挥发油、甾醇、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
这些成分会通过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发挥调理作用。
艾灸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包括热效应、电效应、化学效应等。
热效应:艾灸时由于温度的升高,会产生热效应,使得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加速组织修复。
同时,温热刺激还可以改善局部疼痛和肿胀,促进炎症消退。
电效应:在灸烧时,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离子化,使得局部组织产生电效应。
这种电效应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艾灸的科学原理和临床效应。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当前艾灸的临床研究现状。
1. 艾灸的疗效评估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可以评估艾灸的临床疗效。
现有研究表明,艾灸对脑卒中后患者、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等患者的康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艾灸还可以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等方面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作用机制多样复杂,但目前的研究侧重于其通过温热刺激、电效应、化学成分等方式对人体的调理作用。
很多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这些作用调节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艾灸虽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其安全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正确施灸操作下,艾灸不仅安全可靠,反而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但若操作不当,仍有可能出现皮肤灼伤、疼痛、过敏等不良反应。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08a82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5.png)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 目前,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
本文对近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主题词] 针灸原理;艾条灸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
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
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对近10年来国内外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1]。
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2],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3]。
小林和子[4]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
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 红 外 为 主 的 光 谱 , 峰值 在 35x 附 近 。 同 时 因远 红 外 照 射 能 引 起 其 .I m
分 子 和分 子 中的 原 子 旋 转 或震 动 加 强 , 能 引 起 分 子 动 能 的 改 变 , 而 并 从
产 生 热 , 而 指 出 热 辐 射 是艾 灸 疗 法 中起 主 要 作用 的 因素 。 进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将 上述 两 点 整 合 归 纳 的 话 , 以概 括 为 热 效 应 和 若 可 非 热 效 应 。虽 然 红 外 辐射 作 用 于 机 体 时 不 是 热 刺 激 , 其 一 部 分 作 用 但 是 通 过改 变 分 子 动 能 产 生 热 而发 挥 灸 效 的 。非 热 效 应 包 括 红 外 辐 射 作 用 于机 体 后 引 起 细 胞 产 生 的光 生 物 物 理 、 化 学 和 光 生 物 化 学 等 一 系 光 列 的 复杂 反 应 和 红 外 辐 射 共 振 作 用 。 人 体 既 是 一 个 红 外 辐 射 源 , 是 又
比 皆是 , 只 有极 少 处 论 及 针 法 。 《 急千 金 要 方 》 , 法 有 50首 左 而 备 中 灸 1
右 , 法只有 5 针 0首 左 右 , 千 金 翼 方 》的 针 灸 专 篇 中 , 法 有 50 首 左 《 灸 6
右 , 法只有 9 针 0首 左 右 … , 些 足 以说 明 灸 法 的 兴 盛 。 但 灸 法 也 曾 因 这
部 浅 表 性 疾 病 。 近 红 外 光 波 短 、 量 高 , 光 子 被 组 织 吸 收 后 , 引 起 能 其 会 细胞 的光 生 物 物 理 、 化 学 和光 生 物 化 学 等 一 系列 的 复杂 反 应 , 产 生 光 并
一
些 活性 物 质 , 组 胺 、- 色 胺 和 P物 质 等 , 着 血 液 循 环 至 靶 器 官 如 5羟 随
面入 手的结论。探讨其他学科对灸法作用机理研究的影响, 出灸法作用机理研 究的新方向。今后应 加强机体反应对 灸法的的红外辐射作用机理以及灸药及灸药生成物对灸法灸药性作用机理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 灸法; 作用机理; 综述
d i1 . 9 9 jis . 0 38 4 2 1 . 5 0 0 o :0 3 6 / .sn 10 —91 . 0 0 0 . 1 6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一5 0 0 —2 1 0 —9 4 2 1 )0 —9 00
“ 药 轻 灸 ” “ 针 轻 灸 ”的 思 想 而 不 为 世 人 所 重 视 。 近 年 来 , 法 凭 重 、重 灸 借 良好 的 临 床疗 效 , 广 泛 应 用 于 内 、 、 、 、 官 等 各 科 中 。 现 代 被 外 妇 儿 五
研 究 表 明 , 法对 免 疫 系 统 、 环 系 统 等人 体 各 系 统 有 着 良好 的 调 节 作 灸 循 用 , 外还 具 有 抗 感 染 、 癌 等 作 用 。 在 相 关 报 道 中 , 代 用 灸 法 治疗 此 抗 现
( 隔物 灸 ) 不仅 有 远 红 外 线 辐 射 , 有近 红 外 线 辐 射 。 时 还
但远红外线辐射和近红外线辐射 在灸效发 挥的作用 上孰重孰 轻 ,
目前 尚存 在 争 议 , 进 一 步 深入 研 究 , 需 目前 主 要存 在 以下 观 点 :
杨 华 元 等 认 为远 红 外 线 辐 射 为 热 辐射 , 红 外 线 辐 射 为 光 辐 射 。 近 同 时指 出艾 灸 的 光 谱 中 近 红外 线 占主 要 成 份 , 且峰 谱 在 15 . m附 近 , 因 此 仅 以热 辐 射 来 解 释 艾灸 的全 部 生 物 物 理 性 质 远 远 不 够 ; 反 , 光 辐 相 其 射 更 为重 要 。研 究 者 认 为 , 中 、 红 外 线 照 射 机 体 时 , 产 生 的温 热 当 远 其 虽 然 有 时 会 通 过 组 织 的 传 导和 血 液 循 环 影 响 全 身 , 绝 大 多 数 光 子 被 但 反 射 或 被 浅 层 皮 肤 组 织 吸 收 , 透 组 织 的 深 度 一般 不 超过 2 穿 mm, 远 红 且
而发挥相应的作用。 与此 不 同 的 是 , 文 学 等 ’ 认 为 艾 的 光 谱 是 以靠 近近 红 外 并 以 洪
研 究 灸 法 的作 用 机 理 , 热 刺 激 ; 次是 考 虑 灸 材 的药 用 效 果 。但 是 借 即 其 助 现 代 医 学手 段 进 行 的 相 关研 究 表 明 , 法 的 作 用 机 理 除 了 这 两 项 之 灸 外 还 有 非 热效 应 ( 效 应 ) 灸法 疗 效 的 取 得 是 一 个 多 因 素综 合 作 用 的 光 。
・
9 0・ 0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5月 第 2 5卷 第 5期
C GMCM Ma 0 0 Vo 5 5 J y2 1 . l 2
.
【 研进 展 】 科
灸 法 作 用 机 理 的研 究 现状 与分 析 ; l :
杨 莉 杨金 生 李亮 朱兵 中国 中医科 学院针 灸研 究 所( 京 10 0 ) 北 0 7 0 摘要: 通过对近年来对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的分析, 得出现阶段研究主要从灸热刺激、 灸的红外辐射和灸材的药用性三方
的病 种 多 达 16种 , 中 优 势病 种 达 3 8 其 4种 _J 2。本 文对 灸 法 的作 用 机 理 进行分析, 以期 拓 宽 对 灸 法 的研 究 思路 。
鉴 于 灸法 的起 源 和 主 要 适 应 证 , 们 主 要 从 灸 热 对 人 体 的 刺 激 来 人
外 光 波 长 、 量 低 , 而其 产 生 的 效 应 是 一 般 的 热 效 应 , 用 来 治 疗 局 能 因 多
灸 法 在 我 国 已有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 在 《 枢 ・ 能 》 早 灵 官 中就 有 “ 所 不 针 为 , 之所宜” 灸 的提 法 。《 医学 入 门》 有 “ 之 不 入 , 之 不 到 , 须 灸 也 药 针 必 之” 的论 述 。灸 法 自产 生 后 , 不 同 的 朝代 有 着 不 同程 度 的 发 展 。 唐 代 在 是 灸 法 发 展 历 史 上 的一 个 兴 盛 时 期 。 《 台秘 要 》 有关 灸 法 的 论 述 比 外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