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建筑学中的建筑文脉传承案例分析
建筑学中的建筑文脉传承案例分析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建筑、城市规划、景观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在建筑学中,文脉传承却是非常重要的。
文脉传承可以理解为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吸取精华,结合当代技术和现代思想,发展出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文脉传承的角度分析几个经典案例,探究建筑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从文脉传承的角度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
它座落在北京市中心,建筑面积为七十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群。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而故宫的整个建造过程也是建筑文脉传承的一个例子。
故宫建筑复杂、壮观,建造过程令人叹为观止,但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还有古代中国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和创新。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欧洲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是建筑文脉传承在当代建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还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二、建筑文脉传承的体现——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建筑学院之一。
在新世纪初期,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文脉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还有对古代中国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
举个例子,北京建筑大学设计了一个名叫“竖向城市”的项目,该项目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该项目的建筑形态和细节设计都非常出色,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个项目的成功表明,建筑文脉传承在当代建筑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文化传承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传统城市规划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现代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更注重文化内涵。
将建筑文化传承融入城市规划是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许多城市规划已经开始注重建筑文化传承,致力于打造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
新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7篇
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7篇5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第一篇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1.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
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
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
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
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
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
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
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3•【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3日)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国家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理念(一)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文脉延续的理念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
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
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
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文号】•【施行日期】2017.0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对城市文脉主义的认识
对城市文脉主义的认识摘要:文章介绍了文脉主义的概念和背景,发现当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城市特色消失、地方文脉中断的问题,提出城市文脉延续的必要性,分析认识城市建设中文脉主义倾向的案例,从中得到一些对于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文脉主义;城市;发展;保护1“文脉主义”的渊源“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文脉问题有了认识。
而“文脉主义”真正被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后现代建筑理论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潜藏在这种风格背后的割断历史、割裂文脉、重构价值取向的独裁者姿态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先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是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
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指出要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历史因素,以改变建筑单一、刻板的面貌,从而奠定了后现代建筑的历史折衷主义立场。
“文脉主义”的正式提出是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斯特恩在《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中将后现代主义理论概括为三个特征:①文脉主义;②引喻主义;③装饰主义。
文脉在语言学上的定义是用来表达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
广义上理解,它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在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文脉的研究,可以使建筑和城市内在联系的明晰性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此称为“文脉主义”,还直接运用于建筑实践之上。
2城市规划中“文脉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在城市规划“文脉主义”观点提出以前,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提出者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就强调了建筑的“语言”和“场所”,建筑不再被看成是放哪里都可以的、毫无血脉的“机器”和功利第一的“产品”,而是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
除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之外,文脉主义还强调空间上的延续性与整体性,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
文脉可以表现在由一种文化因素或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的一组建筑、一条街区,乃至一座城市之中。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址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传承;遗址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唐大慈恩寺;造园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50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eritage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 Case of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Chen Lu, Cai Yuwei(So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uins park not only carrie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ity. The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s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ruins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spatial layout and garden art of Tang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so 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e site park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ite park;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ang Daci’en Temple; gardening art遗址公园的保护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建筑、古遗迹和历史区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组织补救古迹遗址的消失或平庸化,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
城市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讨———以上海和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城市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讨———以上海和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翟立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但城市老公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休闲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缺乏与城市的有机联系,文化精神内涵丧失等。
分析了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造策略,从景观空间布局到具体改造方案分析,重塑景观空间,因地制宜整合提升,实现“旧园新面目”,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景观设计近年来,城市发展建设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遭遇破坏,另一方面是大兴土木让城市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所以,仅通过一次性规划去改造老城面貌变得步履维艰[1]。
为此,2016年上海市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城区进行“小而美”的更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空间形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及政策背景下,和平公园作为上海内环内最大型综合公园之一,其所处的区位位置条件突出,且周边如瑞红新城等高档小区建设、街景重塑、周边环境的改善,对和平公园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公园概况和平公园位于上海虹口区大连路1131号,历史可溯源自1958年的“提篮公园”。
曾在抗战时期,日军在公园内建造防空洞作弹药库;解放后,将公园改造成服务于百姓的幸福乐园;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公园更名“和平公园”,是一座以自然山水园林风格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
2公园现状及改造策略2.1公园现状和平公园北邻同济大学,南至虹口区区政府,四周多为居民住宅。
共4个大门,一号门设于大连路,朝向控江路;二号门设于新港路,朝向虹镇老街;三号门设于天宝路;四号门亦设于新港路,朝向瑞虹路。
游客出入方便,交通可达性强,但公园4个入口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公园整体形象;广场空间缺乏层次,铺装陈旧;植被缺乏季相变化,绿化郁闭度过高;水质不理想,驳岸形式单一,欠缺亲水性;山体步道缺少扶手,存在安全隐患;园区内建筑风格庞杂,便民购物及就餐点不足,服务人群未能覆盖全年龄段人群;健身设施简陋,缺少系统性健身跑道;座椅等休闲设施数量不足,宣传栏及广播系统老旧;游艺设施低龄化,未能考虑较大儿童的游戏需求。
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改造及对我国的启示
空间开放度是指建筑物或城市空间向公众开放的程度的。它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物理开放度、视觉开放度和使用开放度。物理开放度指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进 入性,视觉开放度指空间是否可以观察或感知到,使用开放度则指空间是否可用 于各种公共或私人活动。影响空间开放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包括城市规划政策、建筑设计、 土地使用、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等。
2、建立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体 系
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往往注重投入和过程,而忽视产出和效果。新公共管理 理论启示我们,应该建立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共服务的产出和效果,通 过绩效评估来推动公共服务的改进和提升。例如,在政府工作中,可以建立绩效 评估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从而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2、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建筑师在设计中注重提高空间开放 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
3、人才培养:加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空间开放度在建筑设计 中的重要性,提高设计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参与力度,使空间开放度 的设计更加符合公众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
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城市文脉,人的 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要重视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让公共空 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城市更新政策要保证连续性、全面性和公平性。连续性意味着政策要 有长期的规划,避免出现短视和应急性的决策;全面性是指政策要考虑到城市的 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公平性则是指政策要惠及城市的各个 阶层,避免出现贫富差距。
一、研究现状
巴塞罗那建筑师的空间开放度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探讨空间开放度对城市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尽管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对空间开放度与其他城市要素的 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提高空间开放度的具体策略。
探析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化——以贵州省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为例
探析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化——以贵州省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为例【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古城历史文化延续和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不少城市为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大力进行城市更新建设,在这样的城市建设下,这些城市的古城历史文化逐渐减弱和消亡,这不仅会影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就需要城市规划人员在城市更新注重古城历史文化的延续。
本文主要以贵州省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了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相关问题。
【关键词】城市更新;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现阶段,不少城市多遵循以城市化发展为龙头的经济带动战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这些城市大力进行更新规划,虽有效推动了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城市精神文明的进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就需要城市规划人员转变自身对于城市发展的理解认知,认识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探寻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他促进了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与历史建筑风貌的有机统一,本文主要以其为例,总结了城市更新中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相关的问题。
1.延续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及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古城历史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些历史文化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不仅能激发人们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能激励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然而,为促进城市取得更好的发展,不少城市大力进行城市更新规划,城市的更新规划给古城历史文化延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促进现代城市更新发展与古城历史文化延续协调发展,就需要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遗留下来的古城历史文化与城市的现代及未来有机统一在一起,一方面能有效保留城市古建筑的遗迹风貌,另一方面也需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才能促进古城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并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1]。
公园设计中的文脉表达探讨
的文 化影响 和 历 史资 料 , 自此 , 国江 陵端 午祭 成 为 韩
世界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缺失 文 化传 承 、 千城一 面 的城 市景 观建设 , 它影 响着人们 深层 的价值 观和 道德 体 系 的形 成 , 使得 中国缺 少感 动世 界 的文化 精 神 。如 何重 塑人 文精神 ( 文脉 ) 景观设计 中 , 在 已成为 了我 国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 而在 城市规 划过程 中, 市 公 园的规 划建 设 占据 城
文化 自身所 特有 的历 史延续 性 造就 了文 脉 , 以 所
文 脉首要 的构成要 素也是 其最 突 出 的要素 , 即பைடு நூலகம்史 性
要 素 。每 个 城 市 都 有 着 独 一 无 二 的 发 展 历 史 和 历 史
文 化积淀 , 在发展 的过程 中 日渐形 成 了 自身 的文化 传 统 。不 同的城市有 着不 同 的文脉 构成 , 它们 必须 以 但 自身 的历史 文化遗存 为背 景 , 将 其做 为 文脉 构成 的 并 素材 。例 如西安 市 的文 脉构 成 就 是 以其 曾经 作 为 历 史古都 为背景 , 用遗 留下来 的大 量 的文化 历 史遗 存 利 为素材 。 地域性 是 文脉 构 成 的 另一 大要 素 。某 一 特 定 的 自然地理 环境 是 一 个地 域 文 化产 生 及 发展 的基 本 前
摘 要 : 出 了公 园设 计 要 想得 到 持 续 发 展 , 指 需要 积 极 吸 收 城 市 历 史文 化 中 的精 华 , 陈创 新 , 富 公 园 文 推 丰 化 的 内涵, 以便 更 好 地 延 续 和 发 展 城 市 文 脉 。 着 重 研 究 了现 代 城 市 公 园设 计 和 城 市 景 观 设 计 中 的 文 脉 表 达 , 述 了文 脉 的 含 义 与 内容 , 公 园设 计 和 城 市景 观 设 计 分 别进 行 了 简要 的 文 脉 表 达 。 简 就 关 键 词 : 园设 计 ; 公 文脉 ; 市 文 脉 ; 脉 表 达 ; 市 景 观 设 计 城 文 城 中图分类号 :U 8 T9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9 4 (0 2 0 -0 70 17 —9 4 2 1 )80 3 -3
浅谈公园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浅谈公园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作者:陈妙如凌宁来源:《广东园林》2015年第06期摘要:以江苏省淮安市古城墙遗址公园为案例,介绍公园设计的背景、景观设计的构思、主体空间设计、植物配置等,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对历史元素传承及延伸。
最后总结出通过对现有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保留、文渠的修复、破损城墙砖的再次应用以及文化碑林长廊的展示等方法,对淮安历史文化起到了传承及延伸的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设计;古城墙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48-031 项目背景公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大道和南巽路交界处,占地面积约65000m².是淮安市东南入城的轴线焦点。
基地地块之西北向,毗邻旧居民区,建筑破旧且杂乱。
东南及西南向为大片农田,视野开阔。
基地内西北角有历代残留的城墙遗址,西面为古城墙门楼,北面有一小山丘连着城门,并有遗留下来的大片黑松Pinus thunbergiio南向地势较为平坦,空间开阔。
2 淮安的历史文化楚州(原县级淮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块沃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楚州儿女,名人辈出:文学家有汉赋的创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唐代诗人吉中孚、赵嘏,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明代著名传记小说集《剪灯夜话》作者瞿佑,《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2.1 古城墙历史演变古城墙遗址公园自古便是一座城池,淮安三联城,型制特别,雄伟坚固。
建制如云,外围犬牙交错,古有江淮平原重要军事堡垒。
解放后,淮安三城逐渐拆除,现存巽关以北约500m 的土堰高约2m、长约80m的庆城门(西门)砖墙基,庆城门门洞仍依稀可辨。
这些都是研究古城淮安及中国城市建设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2 淮安在南漕北运的重要性淮安是历代南漕北运的重要中枢,是“漕运通乎七省”漕运总督驻节之地。
城市公园文脉表达研究
城市公园文脉表达研究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空间构成要素,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载体。
不同城市的公园文化承载并塑造了不同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习俗、传统精神品格以及现代居民的精神面貌。
如何将城市文脉中重要的文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城市公园,是本次论文主要思考的主旨。
在新时代中国大规模城市公园建设活动急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现代化过程在新的审美观下会有一批旧城市公园被新城市公园替代,也会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公园进行维护与更新,涉及到这类公园的更新,改造活动尤其值得关注对很多拥有厚重文化底蕴城市公园的保护。
城市公园在建设与更新过程中都要受到城市文脉的制约和指引,梳理好正确的文脉系统,可以有效保护和发扬城市地域文化。
本文在研究诸多城市公园,地域文脉案例的基础上,以“有机更新”、“文脉延续理论”、“景观意向理论”等多科研领域为研究的理论做支撑,总结归纳城市公园建设更新过程中城市文脉表达和传承的具体模式和措施。
本文通过对文脉、城市公园和城市公园文脉表达进行概念界定,理清城市公园文脉建设基本内涵、内容、建设目标以及基本指导原则,并对城市公园进行调研总结分析,从城市公园类型、城市公园景观特征、城市功能景观的应用及城市公园文脉景观功能四个方面认识城市公园景观,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在校期间跟随老师做巢湖市洗耳池景观改建提升项目实践,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巢湖市洗耳池公园的改建过程中,针对性的详细介绍巢湖市洗耳池公园文脉表达的设计理论,地域性的彰显和空间功能的作用,结合改建更新过程中的的设计创新得出城市公园文脉表达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本文选取巢湖市洗耳池公园作为实证研究,系统的探究城市公园中如何表达文脉并将其放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在洗耳池公园改建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介绍洗耳池公园在改建过程中文脉的调整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更进。
最后通过实践理论的结合,得出可以为以后城市公园建设时对文脉的表达和形成起到借鉴意义,为其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生态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将就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设计理念、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背景及意义西安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应体现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
通过合理的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生态美感,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西安的历史文化。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如植被的多样性、水体的自然流动等。
2. 文化传承原则: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城市的文脉。
3. 功能性原则:公园应具备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4.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考虑长远发展,注重公园的可持续利用和未来扩展的可能性。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践1. 植被设计:在植被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和本土化,通过合理的配置,形成多样的生态群落。
同时,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选用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种类,如古槐、柏树等。
2. 水景设计: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人工湖、喷泉等形式,营造出宜人的水景。
同时,应注重水体的自然流动和生态净化。
3. 文化元素融入:在公园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中,融入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建筑风格、历史雕塑等,使公园成为展示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4. 功能分区:根据公园的规模和市民的需求,合理划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区域,使公园能够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将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以武汉市中山公园为例
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整修时期(1949—1998年)、现代建设时期(1999年至今)[1-4]。
关于中山公园建设的历史变迁梳理如下。
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于其宅址“刘园”以西建造私人花园,面积约2 000 m 2,故名“西园”。
园内除花圃林木外,不过一座小喷水池、一座茶社——它便是汉口中山公园的前身[5]。
1927年,北伐胜利后,汉口市政府没收西园,充作公产。
1928年夏,汉口市政府在西园基础上扩大兴建汉口市第一公园,该工程由留英归国的工程师吴国柄(1898—1989)负责设计修建。
1929年10月10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汉口中山公园”,以纪念“民国之父”孙中山。
扩建完工后,园区有湖山置石、喷泉瀑布、桥梁山洞,还有照相馆、茶馆等设施。
1931年,公园曾遭洪水淹没,仅存湖、山和游泳池之平台,后陆续修复添建,是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园[6]。
1932年,公园仍由吴国柄主持整顿修建,再次扩大面积,此时已具备城市大型公园的雏形。
1937—1949年,受战争影响,园区景观设施多有损毁。
1949年,武汉解放,公园整修后向公众开放。
195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公园全面整修,面积扩大至34.3万m 2,成为市民的休闲游览中心。
而后,公园由原武汉市建设局主持修建,并由陈俊愉规划后区的苗圃和动物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新的需求,公园建设了游乐区,并购置大量游乐设备;1985年,动物园迁出至汉阳;1998年,建中山公园展览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大型集体游园类建筑被陆续拆除。
3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山公园为例3.1中山公园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传承中山公园从最初的古典私家园林到现代的城市综合公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贯穿公园建设始终,从最初对西园景观格局和后来的湖山景区、几何式花园格局的保留和创新,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山公园建设历史演进的梳理,分析归纳出公园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并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西方文化对园林建设的影响、纪念文化等在公园中的表达方法这几个方面探究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在文化传承方面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公园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在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延续文脉传承调研报告
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在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延续文脉传承调研报告标题: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在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延续文脉传承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延续文脉传承,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历史记忆保护的现状分析,探讨如何在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实现文脉传承。
二、城市历史记忆保护现状目前,许多城市在更新和重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历史记忆的保护。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道、公园等被拆除或改建,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丧失。
同时,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城市的文脉断裂。
三、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性1.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文脉传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质。
2. 增强城市凝聚力:历史记忆是城市的共同记忆,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的凝聚力。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文脉传承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在城市空间更新与重构中实现文脉传承1. 制定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政策,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确保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道、公园等应加强保护,避免随意拆除或改建。
同时,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
3. 融入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文脉断裂。
例如,可以在新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元素和文化符号,或者在新的公园设计中保留原有的树木和地形等。
4. 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
应加强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参与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的文脉传承——以绵阳市南山公园为例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M o e n Ag i u t a ce c s d r rc l ur lS in e
VoI 5 No.1 .1 1
No . o 8 v 2 o
浅谈城市公 园改造提升中的文脉 传承
— —
以绵 阳 市 南 山公 园为例
K e o d ct r k;c lu e a d h so y;r c n tu to fp k y w r s: i pa y ut r n itr e o sr c in o a r
1 南 山公园简介
绵阳市南山公园位 于涪江 、 昌江 、 安 芙蓉 溪三江 汇流处 的南 山之巅 , 总面积 136 1m2 8 7 。公 园始建 于 15 9 5年 , 命名 为南 山烈 士陵 园,00年更 名为 南 山公 园。2 0 20 0 1年 3月开
始免 费开放 , 为绵 阳市 继人 民公 园后 的第 2个 开放 式公 成
园, 主要 职责也从褒扬烈士和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扩展 为融 其
宣传教育 、 闲娱乐 、 休 游览观景为一体 的城市公园的职能 。 南山公园内部 有气 象局等单位 办公用房 以及 对外开 展 业务工作的商业性公墓 ( 流芳 园公墓 ) 外 部与美丰 公司 、 , 轻 化工技校( 航空专业 学校 ) 南 塔一社 、 、 印染厂 、 南塔 六社 、 长
— —
I i g Na ha r sAn a p e l n ns n Pa k a 【 Ex m l
LIJa h n i_0 g
( a sa ak Minag Scu n6 10 ,C ia N nhnP r , ayn , i a 2 0 0 hn ) h
旧城更新中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再生--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
旧城更新中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再生--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吴欣玥【摘要】The old district, embracing so much historical memories of a cit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is also the shelter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urban dwellers. Shaocheng has been part of the"most important districts"in Chengdu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engdu,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o its unique spatial pattern, street scale and people's life condition, leaving the road network preserved completely. Ex-plor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Shaocheng, the planning proposes strategies of protecting and regener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morphology, ecology, industry, culture and traffic. The goal of"regenerating and integrating with"modern urban functions is achieved while lasting and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relics and folk customs.%旧城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传统风貌特色,同时也是成千上万城市居民的栖身之所。
试论公园设计中的文脉表达
技 术 能在 很 大程 度 上 反 映 其所 处 地 点 、 时 代 以及 使 用 者 的文 化 , ( 2 ) 多样 性 原则 。 公 园 是 人们 娱 乐 、 放 松 身 心 的地 方 , 因此, 这 其 所 表 现 出来 的 和 周 围环 境 的 和 谐 及 其 所 蕴 含 的 时代 信 息 , 能 就 要 求 公 园 具 有 多 方 面 的功 能 ,城 市 公 园景 观 具 有 多 种 多 样 的 使 人 们 对 城 市 文 脉 的存 在 和 演 变 有 更 深 入 的认 识及 体 验 。人 们 形态 , 它 在 很 大 程度 上 反 映着 人 们 生 活 及 物 质 的 多 样 性【 。因此 , 通 常 把 具 有 某 种 历 史 文 化 性 的 建 筑 物 称 作 历 史 性 建 筑 物 ,它 的 对 城 市 公 园 进 行 设 计 时 ,应 尽 可 能地 根 据 根 据 各 地 段 的 具 体 情 范 围主要包括 :国家相关法律 规定的各级文物保护 单位 以及未
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 、 改革及建设时 , 必 须 高 度 重视 城 市 文 脉 的 4 . 1 物质 文化 类型 传 承及 发 展 。公 园设 计 的 文 脉表 达 , 能 在 很 大程 度 上 使 城 市 景 观 ( 1 ) 自然 风 貌 。城 市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是 城 市 文 化 景观 的重 要 的 构 建 更 具 代 表 性 ,才 能 使 城 市 的 魅 力 及 地 域 特 色 得 到 更 充 分 组成部分 , 多 种 多 样 的 地 理 环 境 共 同 形 成 了 文 化 景 观 的多 样 性 , 的 体现 , 进 而 才 能 使 城 市文 化 得 到 更 好 的传 承 及 发 展 。 此 外 , 自然 环 境 在 历 代 人 类 的 改 造 作 用 下 也 产 生 了 别 具 特 色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园由于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产生了“综合性老化”的现象。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变化,我国城市公园面临着重大挑战。
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城市公园的历史文脉,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
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当然也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以上海市中山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城市公园所表现
的文脉传承进行探析,为其它地区的公园改造提出文化传承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
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
风格凸显。
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
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
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
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项目中,主要对公园的绿化景观、水体驳岸景观、水质改善、园路系统、给排水系统、围墙改建、桥梁修缮、园林街俱小品等内容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技防照明系统,应急避难设施。
并在改造过程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修复、修缮、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
恢复公
园十二处景点,新增四处景点(花圃温室区域、月季园区域、樱花林区域、大理石亭)。
增设四处小品雕塑(音乐台、铜亭、铜钟、四不像雕塑)。
在整个改造方案中,从地面铺装、围墙、园林街俱小品及灯具等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典型英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形式,对公园英式园林风格和传统中式园林风格进行传承和提升。
公园具有英式园林景观区域: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温室花圃(旧园遗韵)区域、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
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区域:桃花林区域、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
针对每个景区特色和历史文脉,采用保留、再现、转化等文脉表达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重塑的空间环境中借鉴了古典英式园林风格布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中式园林概念,通过适宜性选择和表面材料与色彩上的整修,将大理石亭、露天音乐台、四不像雕塑、铜钟、铜亭变成了公园精致的标志物。
让人们在享受当代休闲乐趣的同时,寻味到红色年代的空间痕迹,在不同角度上感悟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异常魅力,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文脉。
中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是公园整体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对公园的园景综合改造与调整是在尊重前人“治园理水”的理念上,主要通过植物造景特色的恢复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景色最美的城市公园。
公园绿化改造遵循原则:调整、丰富、挖掘、科普、保护、安全调整:尊重原有植物群落,充分保留原有大树,适当清理中下木;特别是植物标本园和自然山水园及后山区域植物过密,对原有上中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在自然岛式花坛内增加诸如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夹竹桃、马鞭草、罂粟花等自然生长灌木地被,形成步移景异视线观赏点。
丰富:进一步丰富、充实、提高每个景点观赏效果,提高林下地被和灌木质量,增加色叶植物和观花闻香植物及特色造型树,品种如银杏、皂荚、洋槐、棕榈、石榴、木本象牙红、麻叶绣球等,在林缘及路口增加花境,选择耐荫的特色地被,如赤胫散、云实、紫金牛、花叶络石、玉簪和扶芳藤等。
挖掘:结合公园的特色树种,如银杏、水杉、樱花、桃花、竹园、杜鹃花、樱桃、腊梅等,形成特色植物观赏区域,如观花区(月季园、桃花林、樱花林、梅林)、芳香区(桂花林、温室花圃)、色叶区(银杏林、水杉林、杏林、槭林及竹林)等,增加植物铭牌,又能起到让人们掌握了解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保护:保护公园内百年古树和特色名贵树种,如古刺楸,针对古树地理位置及特性,采用树下满铺松鳞、半径3米外周围设置座椅和布置花镜提高古树名木观赏性。
安全:考虑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性要求,严格控制户外活动区内带刺植物的种植,同时调整人群集中活动区域内带有毒性植物的种植。
整个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中,充分挖掘公园历史文脉,修复公园历史小品,保护英式园林风格,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精品公园。
三、结语
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认同,除了它的物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公园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用恰当的文脉表达来形成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使公园能够作为表达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积极地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才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质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
[4]工飞,城市景观与文化特色[j],城市,2006(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