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挑战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思路。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地区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这种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仅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那么,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和优化呢?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的力度,推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应该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掌握更多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规模,促进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中 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备受瞩目。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核心目标。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是一个突出问题。
过去,我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些产业的附加值逐渐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涉及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
部分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技术瓶颈和资金短缺的困境,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时间来培育和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转型。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大挑战。
尽管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例如,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等领域,我们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还较高。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和完善的创新生态。
然而,我国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也有待完善。
这使得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但目前,能源结构的优化、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这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仍然存在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隐患。
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人才流动的单向性以及市场发展的不协调。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1.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安全隐患。
2. 研发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 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研发与产业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体系建设。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1.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
我国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2.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
3. 地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
三、人才短缺1. 高素质人才短缺。
我国在高端人才、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制约了产业体系建设。
2.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3. 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部分高端人才、技术人才流向国外,对产业体系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1. 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2. 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艰巨。
3. 绿色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绿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产业体系建设需求。
五、国际竞争加剧1. 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过程中,我国部分产业面临“断链”风险。
2.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存在摩擦,对产业体系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3.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其中,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产业结构也相对较为先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也相对落后。
本文旨在对中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较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较为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金融方面,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这些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
1.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需求的调整,东部地区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
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1 金融发展情况中国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这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加快了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产业空间不断收缩,因此,在中西部地区,我们面临着产业转移方面的重大挑战。
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区的资源和产业起源机制不完善。
由于地区资源和传统产业条件有限,因此,产业转移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撑。
其次,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财政政策落后。
缺乏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设备,加上政府对于对外投资的限制,也限制了地区的发展可能性。
因此,要有效地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改善地区的物流系统和公共设施,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政府应加强关税政策和减税减费政策,以有效地吸引和支持外国投资者的进入。
此外,开放更多的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放宽贷款条件,使中西部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更高的产业水平。
另外,学校和公司也应该密切合作,加强联合培训,提高地区内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改善人才的素质,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效的策略来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策安排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
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一)相关研究综述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
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原创】“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生产力的基本结构的提高,促进文化的密切交流,也改善了基础设施。
本文结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供有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机遇与挑战引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外部通路,对欧洲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些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近45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
一带一路覆盖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
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棉花产区,也是主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东部沿海发达,中西部欠发达的不均衡状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产品输出,扩大对外投资,加强与同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逐步完成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进而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政府加大了对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了交通运输和水电资源利用条件,提高了物流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这为中西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政府积极引导外资和内资的流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内资企业进驻中西部地区。
同时,中西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成本优势,积极争取制造业的转移,培育和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
第三,中西部地区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突破。
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中西部地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政府加大环保投入,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这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
然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大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此外,中西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综上所述,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中西部地区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改革,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1. 产业结构偏重,高技术产业占比低。
我国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导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度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附加值较低。
3.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二、创新能力不足1. 研发投入不足。
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
2. 人才短缺。
高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3. 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存在瓶颈,导致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1. 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协同不足。
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承担大项目、大工程,产业链协同能力较弱。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研发投入,创新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 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四、生态环境压力1. 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叠加,生态环境恶化。
2. 能源消耗高。
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较大,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
3.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生态补偿力度不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五、政策体系不完善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部分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 产业政策协调性差。
产业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导致政策效应难以发挥。
3. 体制机制不健全。
部分领域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产业发展。
六、国际竞争加剧1. 全球产业链重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面临更大挑战。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点。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以及相应的战略。
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以激励企业投资建设。
政策的出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
2.地理位置优势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是连接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理位置优越,对于扩大内外贸易、开放合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如著名的川渝盆地、黄土高原、盆锅山地、青藏高原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4.人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农业、能源、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时,应该紧抓新技术、新业态与新业务,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挥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以打造产业链和价值链为核心,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的附加值。
2.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建设公路、铁路、水运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水平,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极具潜力,发挥人才优势是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要加西部地区人才储备充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4.改革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质量、效益和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金融支持,促进投融资活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中西部地区是指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五个省区的部分区域。
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普遍在7%以上,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依然以传统的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外部投资和国家支持的优势也逐渐凸显。
另一方面,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三、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大力实施区域产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议:(一)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身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
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智能制造、国防和医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特别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打通区域内的交通瓶颈,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加强合作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共同开展有效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此外,应积极拓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谋求经济发展。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探讨
方 面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由于 要 素 成 本 上 涨 因 素制
约 ,传 统 制 造 业 正 逐渐 丧 失优 势 ,根 据产 品 生
命周期理论 ,处于成熟阶段末期 的产业在 相对
府的积极 响应 , 《 国务院关于 中西部地区承接
作者 简介 .刘 王 曹
永 ,男,财政部财政 科学研究所 审计专业研究 生,研究方 向:审计理论与 实务。 聪 ,女 ,华北 电力大学 ( 北京 ) 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财务管理 理论与实务 。 英 ,女 ,中央财经 大学经济学院经 济学研究 生,研究方向 西 方经济学。
7 3
产 业 转 移 的指 导 意 见 》 的 正 式 印发 为 我 国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产业 往 中西 部 地 区 转移 勾 画 了整 体 框 架 ,强 调 了中西 部地 区承 接 产 业转 移 的指 导 思 想 和 基 本 原 则 。各 地 政 府 为 了抓 住 经 济 腾 飞 的 机 遇 ,纷 纷 邀请 专家 进 行 调 研 ,制 定一 系 列 的 承接 产 业 转 移 规 划 , 改善 本 地 区 软环 境 ,制 定 优 惠政 策 吸 引 外 资进 入 ,希 望 借 此机 遇 能带 动 当地 经 济 的起 飞 。
产 品生命 周 期 理 论是 由美 国哈佛 大 学 教 授 雷 蒙德 ・ 弗农 ( R a y m o n d V e r n o n ) 提 出 的 。该 理
( 二 ) 研 究 目的 与方 法
的是本 地 的区域优势和 创新 能力 的提 高 。
二 、文献综述
( 一 ) 产 业转 移 理论 整 体概 述 “ 雁 型 模式 ”是 由 日本 经 济 学 家 赤松 要 在
1 9 3 2 年 根据 日本 棉 纺 工业 的发 展提 出 的 ,这 一 理论 为早 期 研 究产 业 转 移 理 论 提供 了基 础 。该 理 论认 为 一 个 国家某 一 产 业 的发 展 要经 历 “ 进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趋势。
重工业和农业经济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科技和服务业开始在当地发展。
例如,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成为了国内外技术公司的新热门,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进驻。
但是,尽管中西部地区风景优美、人文历史悠久,其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中西部地区的优势1.1 地理位置优势中西部地区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不仅趋近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而且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直接面向亚太地区,在东南亚及欧洲与中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合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1.2 人民群众优势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劳动密集型、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产源地。
1.3 自然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繁多,同时总面积较大,所拥有的资源也非常丰富。
例如,中部地区在白色物质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优势,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能源和矿产资源。
二、中西部地区的挑战2.1 产业结构单一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农业、重工业等行业持续下滑。
这些传统行业的萎缩,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产业结构单一。
当地经济相当依赖唯一的主导产业,使经济发展缺乏多元化。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力度较小。
例如,道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会延缓商品运输速度,阻碍信息技术与能源等领域的升级,严重限制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
2.3 人才流失和难度增大中西部地区的大量高校留学生和优秀人才,往往是通过就业、外出创业等方式选择离开中西部地区远征东部、沿海地区或外国。
这种人才流失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潜力,也影响了该区域的科技和文化创新活力。
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3.1 投资环境优良政府部门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逐年加大,增长的潜力日益凸显。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地域结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加大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涌入这些地区,城市产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以及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都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引进外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服务业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1、多元化在各地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重点打造的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重庆为例,其特色产业已由传统的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而且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风险分散的发展模式,注定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加充沛的发展动能。
2、服务业化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因为服务业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简单的技术要求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等特点,而且也与我国战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像重庆、成都等地曾经专注于制造业,而现在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
因此,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将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不少的机遇。
3、技术密集型随着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正在爆发式增长。
以成都为例,其以“天府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培育了一批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启动了许多支持科技公司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迭代,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需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内生型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重点。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引擎,但是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增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开始得到发展。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这里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可行的对策。
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机遇,但是城市化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首先是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筑,这些都是严重污染源。
其次是城市的人口问题。
城市化可能会导致人口的聚集,造成人口和资源的过度集中。
最后是城市的治安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治安问题也愈发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中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是环保。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严格执行力度。
其次是人口问题。
政府应该实行人口分流政策,调整人口资源,减缓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
最后是治安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治安防控力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保障市民的安全。
二、资源的问题中国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是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一些资源比较缺乏,因此资源利用效率也低。
例如,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煤炭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需求市场相对较少。
中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是资源整合。
政府应该把中西部地区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改进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次是资源创新。
政府应该加强关于资源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推广先进的资源技术,为资源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是市场竞争。
政府应该加强中西部地区与大城市的市场竞争,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流通。
三、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使得政府处理地方经济问题的机会和能力不足,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这个地区的国际接触具有相对不利的向度,其国际交往的频度较低。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这些地区以其资源丰富和潜力巨大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前景,并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中西部区域经济现状1. 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相对欠发达,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差距。
然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这是得益于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区域政策的调整。
2. 优势资源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农业和工业的需求。
3. 基础设施改善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更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区域的经济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如煤炭、钢铁等资源密集型行业。
这些产业在环保和效益方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优秀的人才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发展。
这导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问题,影响了该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或留在该地区。
3. 资金和技术支持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技术支持相对较少。
这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该地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1. 产业升级与转型中西部地区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
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培育人才和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培育人才和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中国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行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增长、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和渔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逐渐降低,而林业和畜牧业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
其次,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的支柱。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许多国际制造业协作都是通过中国来实现的。
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得益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再次,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尤其是金融、房地产、商贸、交通和餐饮等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技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
然而,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环境资源。
这种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需要转向以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制造。
其次,产业结构不平衡。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制造业占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平衡。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次,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提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质量。
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模式选择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模式选择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也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但是,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中仍然偏重于传统制造业,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老化、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也进一步妨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走具有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落地的区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再次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
然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转型,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此外,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为荒芜的环境和低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得环保和节能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环保和节能的重大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占比较大,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受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而轻工业加工性质的产业往往更容易屈从于国际竞争。
而现代化的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和高端产品的支撑。
这样一来,在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先前相对滞后的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就比较大。
其次,中西部地区环保和节能成为了发展的必要方向。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护环境既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又为此提供了机会,意味着环保和节能成为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方向。
此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挑战也非常突出。
现代产业体系挑战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一、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脱节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仍不够紧密。
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制约了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产业结构偏重。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过大,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2. 产业链不完善。
部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整体安全风险较高。
3.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三、人才短缺与素质不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人才短缺与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高端人才短缺,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现有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资本投入不足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本投入,但我国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创新项目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创新企业融资需求。
五、政策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引导力度不足。
部分政策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2. 政策协同性不足。
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政策协调不够,导致政策效应相互抵消。
3. 政策激励不足。
现行政策对创新主体、创新项目的激励力度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论WTO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何维达(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指出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地区工业趋同化严重,此外还存在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
其原因主要有布局不合理,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进程缓慢等。
因此,在加入WTO背景下,本文中西部地区产业调整应重点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和深加工工业,同时强调科技在产业高级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同时要大力改革现有体制,培育市场,重视人才建设。
关键词:WTO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近几年中西部地区GPP三次产业的构成,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2)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特别是西部各省市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如2001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占GPP比重分别为19.6%、44.0%和36.4%,而全国平均水平则为15.2%、51.1%和33.7%,即在第一产业中,中西部地区高出4.4%,在第二产业中,中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出7.1%,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
从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来看,劳动力就业构成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低。
具体构成情况可见表7—1。
值得指出的是,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企业下岗人数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1)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初级产业部门,农业发展落后既是其他产业部门不能很快发展的原因,也是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的表现。
中西部地区农作物产量虽然占全国产量的很大比重,但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2)基础产业滞后中西部地处内地,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历来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基础观念根深蒂固,并受各自地区利益的驱动,不注重基础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相辅助行业的发展,而竞相盲目发展投资少、短期回报快的一般性行业,这加深了产业结构性的矛盾。
2、地区工业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目前,中西部的轻重工业结构、加工工业结构以及工业产品结构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大国经济特征所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地区工业结构趋同是指工业部门构成比重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地区之间工业增长水平的接近。
另外,工业结构趋同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这妨碍了行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易引起过度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
改革开放前,我国各地区在强调建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都要求产业齐全,产品样样都有,排除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
20世纪80年代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不惜花费巨额投入,追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造成了大量低效的重复建设。
如20世纪80年代末,当东部沿海地区从事电视、冰箱、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生产而获得高回报之后,中西部地区也竞相从国外引进相应的生产线,结果造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竞争激烈,最后导致很多企业破产。
这种不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地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工利益和规模效益的双重损失。
3、高效益的经济综合区尚未形成改革开放后,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区际流动趋于活跃,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和联合本可得到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习惯于自我循环和封闭运转,并通过财政、投资、税收等手段来加强对地方经济的保护,这就限制了区域间的要素正常流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大型经济综合开发区的发展,使其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目前存在的中西部产业发展区,如三峡开发区、西南“三江”资源开发区等,与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另外,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并呈粗放型发展。
目前,中西部地区缺乏具有核心功能的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也不足。
主要表现在:(1)在中西部城市中,基础型重工业部门占相当比重,这些行业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2)城市土地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中西部城市化发展仍处于所谓的“集中城市化阶段”,即表现为人口、资本、技术等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由于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城市建设呈简单的平面式拓展,而基础设施却不配套。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得原本不足的城建投资效益低下。
4、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和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形成了中西部经济独特的“双层二元经济结构”,即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和中西部地区内部城乡差距二者并存的局面。
总之,中西部工业发展是国家指令计划建设的产物,不是地区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
在“二五”到“四五”期间,国家对中西部建设大幅度倾斜,但由于受原有的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尤其是受“三线”建设方针的影响,区内工业布局比较分散,各类工业区不能在地理上联成有机的整体,结果是中西部工业化在自我封闭中进行,与农业发展相脱离,不具有现代工业增长的扩散效应。
在中西部二元总体二元结构的内部,还存在着独特的第二层二元结构。
这表现在:第一,在以城市为整体的现代工业中,中央投资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地方投资兴办的地方工业并存,二者形成相互封闭的系统,中央企业和三线企业的下游产业链设在区外的东部加工区,其发展独立于西部地方区域经济的运行,与地方工业投资主体缺乏分工协作联系;第二,在以广大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村工业和传统农业各自为阵,且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部门的关联度不高,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效率比较低。
这种“二元封闭结构”机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转化。
(三)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的成因1、产业布局政策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的计划色彩浓厚,致使不少产业在向市场机制转换中的难度加大,适应能力差,竞争能力弱。
从1953—1978年,国家实施了以建设内地为主的平衡战略,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中西部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内迁了许多大中型项目,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工业项目没有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并远离经济发达的城镇,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之中,同当地的经济关联度效应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梯度发展战略的逐步展开,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集中在东部沿海,从“六五”到“七五”期间,东部沿海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从42%上升到52%,东部沿海地区还新建了许多机制灵活、产品市场潜力大的新项目,而中西部地区所得到的政府投资相对较少,加上许多企业观念陈旧,机制僵化,因而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正常发展。
2、工业化水平滞后建国后中西部地区作为全国战略的大后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全国地域分工中为东部地区服务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多属于增值程度相当低的采掘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因此,重工业在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且工业化的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都不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中西部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轻工业和深加工工业,但仍扭转不了工业化水平落后的局面。
一些传统产业遍地开花,砖瓦水泥、钢材木材、小印刷厂和小纺织厂充斥于城乡。
这些由地方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如一些拖拉机制造厂和面粉加工厂等,当它们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时,这些低水平的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有很多已濒临破产。
目前低层次的工业化水平使中西部在新经济形势下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所有制结构中国有成分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活力与生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空间。
由于东部地区改革力度较大,这一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迅速实现了多元化,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发展很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若将全国各省区所有制结构相比较,1999年以国有经济为主的省(区、直辖市)有14个,除北京、辽宁外,全部在中西部地区;而以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的省(区)则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江苏的集体经济达56%以上,浙江的民营经济达70%以上,其国有经济比重较低;以其他经济类型(三资、股份制、联营)为主的省(区),也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如上海、广东、福建和海南等,而处于内陆的陕西仅占8.2%。
近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不活,没有及时进行资产重组和技术改进,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
这对该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素。
4、市场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市场化进程一直比较迟缓,这突出表现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上。
与东部沿海比较,中西部地区市场流通不畅,商品、生产资料、期货、金融、证券、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产权和市场中介组织等各种市场建设比较落后;另外,由于生产资料能源及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多年来未走出双轨制范围,供给主体部分仍处在计划经济控制之下,造成了区域间受益的差异性,即中西部作为资源禀赋丰裕的地区,其利益大量流失到东部,而资金、技术则很难从东部流入中西部,这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合理发展。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由于各省(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因地制宜,要以国内外市场为背景,客观地认清各省(区)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趋势。
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加入WTO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注重资源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应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中西部地区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适当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如资源密集型加工业等。
但我们也应看到,过度的资源利用必将导致资源的枯竭耗尽,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地区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资源观,即应重视人才、科技、品牌、信息、市场投资环境等无形资源,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力度,为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其目标就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人民生活水平太低,进而导致整个地区经济处于低水平状态,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富民为本,即不仅应着眼于增强本地区经济实力,更应注重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