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今的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着经济..而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逐渐富强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看见;当然有着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已有68个年头..我们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徘徊中前进的2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们国家已经改变了很多;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质的飞跃..从穿着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的衣服花色比较单调;普遍为蓝灰黑;人们穿衣服一般注重耐磨耐脏;款式比较单一;多以中山装出名;还有军装和工装;改革开放后;我们的衣服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层出不穷;颜色鲜艳亮丽;布料多种多样..而在吃方面;改革前中国物资贫瘠;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什么都是定量;食物供应不足;种类还比较少;人们要用粮票、油票去兑换;大家基本上过得是勉强温饱的生活;有什么吃什么;而到了改革后;物品丰富;市场上鱼、肉、蔬菜水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人民就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主食细粮化;副食品消费也从追求数量..在住房方面;户型从平房到楼房再到高层;住房面积从小到大;室内装潢从简单到讲究;房价从低廉到昂贵;无不体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水平提高;更加注重自己的居住环境..在行方面;改革开放前出行基本靠走;连有个自行车都成了奢望;自行车作为当时的四大件之一;只有比较富裕的家庭才有;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出行方式多种多样;汽车、轮船、动车、飞机;海陆空出行方式任你选择;大家开始注重绿色出行的方式;自行车还被开发出了共享单车的使用形式;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供人骑行..在玩乐方面;改革开放前只有文艺会演;后来改革开放后;有了广播;电视歌曲;再来进入网络时代;娱乐项目就更加丰富了..除了衣食住行外;改革开放还带了很多成就: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就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3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4、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6、GDP的大幅跃升;国际地位不断提升;7、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革命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肯定两个30年的成绩;才能鼓舞人民的斗志;积聚继续前进的力量;只有反思两个30年的问题;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反思;都应该建立在理性、客观和公正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对比策划文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对比策划文稿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对比策划文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一起看看它们的不同之处吧。
一、经济发展三十年前,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单一,国有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的体制逐步健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日益强大。
不仅国内的百姓看到了中国的成绩,国外的投资者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二、文化生活三十年前,中国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影视作品不多,互联网还没普及。
而现在,各种文艺作品已经涌现出来,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网络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国内外信息,保持更新的速度。
三、城市建设三十年前,中国的城市建设还处于落后的状态,道路拥挤,住房短缺。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速,许多新城市层出不穷。
高速公路、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之而来。
一些城市不仅人口数量增多,城市规划也更加地合理化,城市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环境保护三十年前,这是不会被人们提及的话题。
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的不断加强对环境的管理,许多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许多人们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总之,三十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是极大的,这些变化是由全国人民和政府共同努力所导致的。
当然,三十年来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例如城市化的过度、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但是,相信在每个人共同的努力下,中国的发展会一天比一天好,让我们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而努力。
谢谢!。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一、经济发展成就:1. 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平均每年约百分之九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贸易扩大: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 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4. 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制造大国,具备了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
5. 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由集体经济向家庭经济转型,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6.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人口和社会领域成就:1. 政策改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善了人口结构。
2. 教育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改善了教育水平。
3. 医疗卫生改革: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4. 扶贫工作:大规模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将上亿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5. 社保改革: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6.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并通过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三、国际交往与影响力增大:1.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大幅度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领域合作。
2. 外交突破: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互联网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4. 和平崛起:中国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董志豪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
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和进步发生在各个方面,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一些突出成就。
一是经济发展的飞跃。
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平均高达8%,跃居全球第二位。
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辟了沿海地区、特别经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开放的区域,也成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的高地,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的新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地位。
二是民生改善的显著进步。
我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都是由政府单一机构或部门掌握,与市场化经济相差较大。
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民众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仅逐步废除了大规模的公有制,而且还允许私有企业进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增加了公民在人生路径上的自由意志。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城市化进程日益扩大,大量农村居民得以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居住环境更加宜居。
三是科技创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领先的科研技术和机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我国也在空间发展、核能、航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际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了世界重要国家之一。
此外,在国际贸易、反恐、环保等多个领域,我国也大力参与和倡导,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实现了强劲而平稳的发展。
总之,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也为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必须看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还需综合推进,特别是在落实与改善民生、推动创新发展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中国成立至今已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可分两大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简称前三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简称后三十年)。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认清这两个时期的关系,成为正确认识新中国六十年伟大历史实践的重要一环。
开天辟地的前三十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随后,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边疆斗争的胜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教、科、文、卫、体等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和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然而,往往伟大的事业总伴随着曲折——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探索中发生了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年困难,而错误尚未纠正时,“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
这两次大的曲折,让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结束了十年浩劫,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同志早已对前三十年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
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
”1985年他又指出:“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07年249530亿元;从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下:
经济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国有企业垄断市场,经济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推行市场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迅速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社会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封闭,人们思想受限,生活水平低,教育匮乏。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人们思想解放,生活水平和医疗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
文化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面临挑战,在意识形态上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面临多元化趋势,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政治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体制高度集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向改革开放道路转向,政治改革从一党专政向多党制和民主制度转化。
外交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以自我封闭为主,经济贸易只集中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
的经济贸易和交流取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Correctly evaluate the history of the two thirty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2017.6.17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Correctly evaluate the history of the two thirty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指导老师:胡子祥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便开辟了新纪元。
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大致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
前30年(1949—1978)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前三十年中国收到了重大挫折、而后三十年则取得了骄人成就。
但是要想客观、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讨论。
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一、承认前30有着重大挫折,但不能忽视这个期间取得的成果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前30年,中国刚刚成立,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还遭受了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因而,“文化大革命”后对我国造成的挫伤可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
在我身边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根本不会搞经济建设,只会搞阶级斗争。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发展的误读。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成就: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国内出口和产业增长迅速,经济增长迅猛,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保持着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脱贫攻坚: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中国成功实施了大规模的脱贫计划。
通过推行农村改革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中国成功解决了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识字率和受教育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
4. 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了大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和物流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一体化。
5.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并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航天技术、高速铁路技术、5G通信等。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国家之一。
6.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政府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并扩大了社会救助的范围。
这些措施提高了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相信中国的成就将继续增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30年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30年的不同阶段和取得的成就近年来,改革成为了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三十年前的时候,中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今,改革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趋势,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改革从未停步,从而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经济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因此,政府开始探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激活经济的发展和发挥社会的潜力。
1980年代,中国国家开展了派遣团队赴国外考察学习的计划。
在当时这样的计划是十分前卫的,当时政策制定者深谙“走出去,引进来”的道理。
这一计划促进了中国人的投资和贸易事业,吸引了大量国外公司的参赞,同时还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1990年代,改革又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政府开始宣布实施各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推出全新的企业法、股权法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走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政府推进改革的同时,社会也迎来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变革。
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权益得以保障,公民社会开始成形,素质教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各种基础设施开始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安全以及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好,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这一切都让社会开始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中国政府开始着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着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政府还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发展,引导人们体验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充满情感的历史。
同时,中国的高科技研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前景还格外乐观。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在力求深入实践自身的改革计划,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实力、科技的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10.1%和5.9%。
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
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
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
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
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
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共八大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
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1)开展大跃进的舆论准备。
(总路线)(2)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
走向辉煌
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立到今天,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
90年历程,根据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革命,打天下,夺取政权。
第二件,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件,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三个三十年来概括一下这三件大事:第一个三十年,革命。
第二个三十年,建设。
第三个三十年,改革。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考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当时社会主义是边缘化的思想,没有人信服它,梁启超认为搞不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孙中山也认为搞不成。
因为他们都觉得,中国不存在成功的建立共产主义或者苏维埃政府的条件,当时共产国际和苏俄的领导人斯大林、列宁等也认为搞不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只是当时中国社会300多个政治团体又多了一个党派而已。
当时的中国,每天成立的政治组织和每天解散的政治组织一样多,谁都不知道这个新成立的党能持续多长时间,甚至连参加者都不知道。
党的创立可概括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中共建党,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人物是不容忘记的。
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绞杀,英勇牺牲,年仅38岁。
他是一个正面的革命烈士。
相比较而言,陈独秀的生平思想则复杂得多。
传统的教科书给我们很多人的印象是,陈独秀是机会主义者,叛徒,开除了党籍。
这些说法,今天基本上被否定。
这是尊重历史的表现。
其实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就公开说,“陈独秀创造了党,有功劳,今后我们讲党史的时候,还要这样讲”。
在陈独秀、李大钊的积极酝酿、筹备、组织下,党的创建工作进展得还是比较顺利。
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
党的“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开天辟地”这样一个大事件是哪些人掀起的?“一大”代表中,毛泽东28岁,刘仁静最年轻,19岁,最年长的何叔衡是46岁。
改革前后30年对比
年经济发展
•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 以忽略不计。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 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 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 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 的3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 业化。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 多。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 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 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这一切几乎 是从零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 回顾与展望
•
• • •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 思主义。” 关于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 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这两句话不仅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 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见,今后,中央对改 革开放只会加强、只会扩大、只会深化,不可能倒退,不可能停滞。所以,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阐明的一个全面的、发 展的、深刻的改革论和开放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 得巨大成功
• 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 为 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 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 亿元; 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 211923亿元,折2.7万亿美元。 • 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 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 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 。
请论述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请论述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答:
前后两个三十年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很多人在认识上还很模糊,常常对立的去看待这两个时期,这些看法往往是很片面的。
对于这个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两者是不能相互否定的。
第一,后三十年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并推进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如果没有前三十年间的新中国建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改革开放是很难进行的,也就更不要谈取得这么多成就。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思想指导、政策方针、实际工作上都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对立的。
很多前三十年没有条件去落实的正确主张,改革开放后都得到了真正贯彻。
不同的时代,经济条件、社会制度都不同,所以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去要求前三十年。
第三,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和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今的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着经济。
而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逐渐富强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看见,当然有着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已有68个年头。
我们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徘徊中前进的2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经济发展得与失茅于轼改革以来的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论对中国友好的,敌视的,谁也不能否认。
我们身历其境的中国人更有亲切的体会。
除了年龄小一点的人,凡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看了这个变化。
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改革。
但是改革前的三十年,1949-1978,中国的经济如何总结,却有不少争议。
一方面是年轻人没有切身的体会,也由于这里牵涉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不容易弄清楚。
应该说,1949到1955的七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很成功的。
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搞得中国遍体鳞伤,经济非常困难。
1949年和平来临,大家终于盼来了重新建设国家的机会,全国一片欢呼声。
那时候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专心致志,形势非常有利。
三年恢复期之后迎来了1952-1956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苏联的无私援助,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我们建设。
计划中的156项建设项目能够顺利执行,人们生活得到快速改善。
每年都能够加工资,幅度达5-10%,物价有小幅度的通胀。
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尽管1950-52年的抗美援朝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经济建设并没有遭受太大的阻碍。
可是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此时也开始冒头。
1952年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农村经济受到一定影响。
先是粮食统购统销,以后推广到棉花,油料作物,再后包括了鸡鸭鱼肉,三年灾荒后全面实施计划供应。
布匹,棉花,茶叶,肥皂,手表,脚踏车,几乎一切商品全都凭证凭票供应。
1954年以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农民被迫参加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生产积极性。
未等初级合作社巩固,接着组织高级社,生产资料统统都要入社,受到农民很大的抵触。
反对高级社的邓子恢被指责为小脚女人,毛泽东组织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组织大家学习。
最后就是1959年更激进的人民公社运动。
事实上到1955年农产品已经供应趋紧,小城市买不到猪肉,大城市也时有时无,1956年形势更差。
1957年的反右树立了以后二十年的左倾路线。
彭德怀认为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庐山会议本来是为了纠正冒进的,后来扭转了会议的方向,坚持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超英赶美的不切实际的路线,大跃进的错误愈走愈远,结果是发生了大饥荒,同时经济也走进了死胡同。
中央不得不接受陈云的调整政策,用市场手段,出售高价肉,高价点心,挽回了危局。
但百姓的储蓄都花在吃的上面,用来挽救饥饿之躯。
同时实施了分级别的副食品的优待办法。
国家领导人有特供优惠,凭证可以到特供商店买东西,主要是副食品和烟酒,一般高级干部有定量的肉蛋供应(其中又分两个等级),一般中级干部有糖豆供应,每个月可以买三五斤糖和黄豆。
工人和普通干部没有优惠,有时候给一点人造肉,或卖几斤蔬菜。
香烟的供给是分级别的,高级干部供应牡丹牌和中华牌的,糖豆干部有前门牌,恒大牌的,等而下之就是杂牌的了。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的事不会再次发生,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现在的年轻人都认为活着是很自然的事,死亡是很遥远的。
但是在前三十年却不是这样的。
三年灾荒中断了五年计划,改为1963-65的三年调整。
当时的口号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由于借助于市场手段,1965年调整结束时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再次回到了起跑线上。
可是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迎来了十年内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大倒退。
国家干部从1955年以后再也没有加过工资。
新录用的员工都是低工资的。
工人试用期月薪36元,定级后一律是二级工,月薪42.5元。
大学毕业生都是56元。
这点钱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勉强,更谈不上养家,工人尤其困难。
就全国的平均工资而言是每况愈下,因为新录用的职工都是低工资的,而老职工的工资一点也没涨。
物价虽然没有涨,但是供应严重不足。
这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计划经济能够在宏观上保持平衡,因为投资是根据储蓄安排的。
而储蓄和投资都在国家控制之下。
所以能做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但是在微观上由于价格固定,不能反映供求,一方面有大量积压产品,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产品供不应求。
由于微观的不平衡,不得不发票用实物来平衡。
到文革时期几乎一切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
价格虽然很低,但是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极差。
就拿供应的粮食来看,粗粮越来越多,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平时以玉米,高粱,薯类为主。
解放前的一百年里,工商业很薄弱,人口中约十分之九都是务农的。
国民收入主要靠农业。
我国的农业不但养活了那时候的四亿人口,还有若干剩余可供出口。
满清政府几次战争失利,割地赔款,总数超过十亿两白银。
这些负担最后大部分都落在农民身上。
满清政府被推翻后,连续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这些冲突也变成了农民的负担。
抗战八年,我国的农民做出巨大贡献,军饷,兵源,最后都是农民的贡献,八年中基本上保证了全国人民的粮食供应。
抗战中交通瘫痪,商业联系被破坏,再加日本人搜刮军饷,农民生活困难,经济负担极重。
但是全国没有出现全局性的严重粮食问题。
抗战胜利后一年开始了三年内战,粮食并没有出现全局性的严重供不应求。
解放之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是土改,后来又动员农民参加合作社。
合作社还没有巩固,接着要求成立高级社。
大跃进后要超英赶美,农业也要大干快上,成立了人民公社。
土改是为了消灭剥削,出发点是好的,强迫加入合作社,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其后果却不尽如人意。
从1949到1978的三十年农业越走越困难,几乎陷入绝境。
政府想尽了办法,提出“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全民搞粮食”,但是统统都不见效。
改革开放后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签了生死合同,搞包产到户,这才改变了中国农业倒退的形势,走出了困境。
住房是家庭消费中的一个大项目。
在均衡市场中这部分开支要占家庭总开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由于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住房盖得很少。
但是人口在增加。
1950年人口是5.3亿,到1978年人口达到9.6亿,增加了80%多。
而住房充其量只增加五分之一。
所以人均住房日益拥挤,两三代人挤在一间屋里是很普通的事。
私搭乱建是另一个解决办法。
走道里,天井里,搭了许多窝棚。
办公室里也住人,白天卷起铺盖,晚上搭起来做宿舍。
无论从吃,穿,用,住房看,生活水平大大地不如1952恢复期末。
这是城市人口的情况。
至于农村,自从三年灾荒以后很大一部分农民长期没有达到温饱水平,一直到1982年包产到户,才重新吃饱饭。
总体上看,农民生活的降低更甚于城市人民。
所以按全国的人均GDP计算,估计文革结束时不到1952年人均GDP的一半。
从就业看大量城市人口没有工作,不得不动员学生上山下乡,减少城市人口。
有人用生产了多少吨钢铁,水泥等计算GDP。
这是错误的。
GDP 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钢铁,水泥都是中间投入品,不计入GDP 之中。
只有吃穿用和住房才计入GDP。
同样地,认为国家建了许多工厂,矿山,是GDP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出最终产品,都不能算对GDP有贡献。
特别是文革中进行的三线建设,把东部地区的许多工厂搬迁到内地的深山峻岭中,交通极其不便,运转成本极高,造成巨大浪费。
改革后这些工厂不是关闭就是再次搬迁回来。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GDP的数据也是不可用的。
因为价格是混乱的,GDP 的计算没有正确的价格是算不出来的。
就好像苏联时期百姓有大量存款,但是价格自由化后,猛烈的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存款大部分都损失了。
因为凭票证购买的货币,其真实的价值远不及能自由购买的货币。
从票证货币转换成能自由购买的货币时,物价一定会上升。
所以在一个凭票证购买的社会中GDP是没有办法正确计算的。
这是一切计划经济国家的共同弊病,不可能有GDP的精确数据。
虽然不能计算但可以估计,从吃穿用等方面,按人均消耗的资源来估计是可能的,当然谈不上精确。
人民币现在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一旦成为国际自由兑换货币,仅这一点人民币还会升值。
吃穿用住房之外应该计入GDP的只有国防建设,它是属于最终产品。
但是这部分占多少,没有可靠的数据衡量,只能存而不论。
好在它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很小。
按理说,除了吃穿用等之外,投资也是GDP中的一部分。
拿投资来看,这一时期干了许多费劲而无效的努力。
例如大炼钢铁,全民都投入炼钢铁,热情极高,但是从目标到方法都是错的。
为了完成1070万吨钢的任务(2008年我们的钢产量是5.6亿吨,是那时的六十倍)大家把铁锅砸了去炼钢。
还动员农民去炼钢,本来炼钢是需要设备,技术,经验的事。
号召全民炼钢就变成了政治任务。
大炼钢铁那一年,许多山上的树木都被砍掉去炼钢。
最后目标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国家更穷了。
大炼钢铁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有客观规律的。
为了实现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必要的服务业。
结果是国家更穷了。
这个三十年中,百姓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可是产出往往是负的。
当初马寅初就看出工业化口号的问题,他提出要均衡发展,要农业,也要商业,它们能够帮助工业。
改革以后我们没有提出类似赶超的目标,只是瞄准了“市场化”一个目标。
在实施中转变为千军万马奔赚钱。
赚钱是对的。
我们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没有战天斗地,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因为全社会因赚钱而增加了财富。
前三十年的经济当然也有其成就和贡献,这一点也要客观看待和承认。
这一时期中国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主权的独立,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尽管这一体系的建立付出了很大成本。
我认为这一段时期经济的最重要成就是在教育和健康方面。
从文盲率和平均寿命来看中国的数据远高于同样人均GDP的国家。
当时平均寿命达到六十多岁,是国际上人均四千到五千美元的水平。
文盲率也一样,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毛泽东批评当时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只顾城里人的健康。
这个批评是很恰当的,而且至今也没有过时。
当时农村的医疗虽然很落后,但是有赤脚医生和起码的医疗保障,农民看病的问题还好一点。
总起来看,前三十年突出了平等,忽视了效率,结果是穷平等。
现在则相反,只强调了效率,忽视了平等。
前三十年的经济,其教训是值得汲取的。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它的有利的一面就是为以后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公社化以后的农民不能自由流动,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有些温饱也难以解决。
改革以后农民能够进城打工,尽管收入很低,但是他们感觉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很少抱怨。
这是中国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十年中我们盖了那么多高楼大厦,道路桥梁,机场码头,还挖了二百多亿吨的煤,赚了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民工的劳动。
这一特点和文革中创造的一个超低水平的起点密切有关。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不是吃不饱的农民,而是有更高要求,有权利意识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