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日军队装备大对比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
![真实的中国抗日军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9421c284b73f242336c5f3a.png)
抗战时期,国军和日军作战,经常是一败涂地,这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腐败有很大关系,但和当时国军的装备有更大关系。
一、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抗战时,中日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在同一档次,可说中国当时就是个普通人,而日本却是重量级拳王!战前,中国钢铁产量不足十万吨,而日本是950万吨。
日本可生产从手枪到航空母舰的所有武器,中国能生产的不过是步枪和小炮;并且其产量和日本更无法比,质量充其量和日本差不多!中国不过是仿制,日本却是独立设计制造!日本有的武器达到了二战期间的最高技术水平,如它的零式战斗机和航母,连美国当时都害怕,何况当时的中国?拿什么和日军斗?像这样的两个国家交兵,谁能不败?我看历史上只有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做到了,谁能给我再举一个例子?……,当然,还有许多现代赵括能在纸上做到!二、三军总体实力日本久有侵略中国的准备,其战争初期可动员448万人的部队,中国军队当时总共有200多万人,并且其军队的训练水平中国根本没法比!日本海空军装备有2700架作战飞机,中国有300架。
虽然不是其全部飞机都在中国作战,但中国的天空确实是被日本所掌握的,大家去看看惨烈的重庆大轰炸,就知道有多厉害!事实上,中国没挨日本飞机炸弹的城市又有几个呢?特别是大后方的四川,每次大轰炸就是一次大屠城!当时的中国空军,左支右绌,堵截日本飞机都来不及,更别提支援陆军作战了!我想知道的是,在前线作战的中国陆军,遭到日机轰炸时该怎么办?他们能守得住阵地吗?日本海军中国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就不多说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日军是联合作战,中国是陆军单独作战,中国当时的海空军,在陆军的地面战斗中未起丝毫作用。
中国陆军在面对强大的日本陆军时,还要同时面对强大的日本海空军!三、部队装备编成日本军队的基本单位师团,有22000余人,下辖两个旅团。
装备计有5800匹马,汽车200多辆,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装甲车数十辆。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
![抗战中日武器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7706d2240c844769eaee11.png)
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
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
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
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
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
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手枪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笔者的姥爷及姑父都曾拥有此枪);当时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
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
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
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
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
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轻武器性能对比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轻武器性能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0ea13d6b14e852458fb573f.png)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轻武器性能对比日本军队使用的兵器一、6.5MM友坂三八式步枪:口径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
特点是枪机盖上有一防尘盖,随枪机前后进退,防止沙尘进入,所以又称“三八大盖”。
日本在侵华前曾向中国出口。
中国辽宁、太原等兵工厂也先后仿造。
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欢迎。
该步枪的瞄准基线长,所以射击精度较好,加之日军射击准确,给中国军队造成不少伤亡。
但该枪口径小,杀伤威力小,只要不命中要害,较易医治。
二、6.5MM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两枪口径都为6.5毫米,外形、结构相似。
该枪外形怪异,枪托偏右,俗称“歪把子”机枪。
采用漏斗式供弹。
该枪口径小,威力不大,故障较多。
其表尺射程均为150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
但装弹方法繁琐,实战中很难达到150发/分。
三、6.5MM三年式及7.7MM九二式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都仿法国的“哈其开斯”,只是将原8MM口径改为6.5MM,重新设计改进。
后在实战中发现威力不足,将口径改为7.7MM,定型为九二式重机枪。
该枪初速732米/秒,表尺射程2700米,射速500发/分。
由于采用30发弹板供弹,其实际射速只有200发/分,加之全重54.4公斤,在战场上机动时受到一定限制。
四、九五式军刀:在八年抗战中,中日军队经常进行肉搏战。
日本军队当时大量装备的是九五式军刀。
该刀在日军中俗称“曹长刀”,刀柄长230毫米,刀鞘长237毫米,刀刃锋利,制作坚固、精良。
日军用其与中国军队的鬼头大刀对阵,并没占到多少便宜。
但日军用该刀残杀中国平民,进行杀人比赛。
中国军队使用的兵器一、7.9MM“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9毫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
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为多。
该枪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弯折的寇刀——中日常德会战步兵武器对比
![弯折的寇刀——中日常德会战步兵武器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d1d350590c69ec3d5bb75a4.png)
弯折的寇刀——中日常德会战步兵武器对比前言:常德是湘西的重镇、川桂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常德成为重庆大后方的唯一物资补给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发动常德作战,期望摧毁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主力,为进攻重庆扫除障碍并掠夺这一地区的战略物资,以切断重庆的物资补给线,达到其以战养战、以战逼降的战略目的。
1943年10月,日军第11军以5个师团的兵力及从其他师团抽调的5个支队加上日飞行第44战队及辎重战车部队、毒气部队、伪军一共10万余人,成牵行攻势,实施常德会战。
国民党军队以第六、九战区为主,第五战区配合,共调集20余万兵力进行抵抗。
常德会战是续淞沪会战和台儿庄会战之后,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驻防常德的是国民党74军57师计8500多人,代号为“虎贲”,在国民党军队中以勇猛善战而著称。
整个常德会战历时近2个月,常德一度失陷又收复,战事惨烈,中国守军付出了重大牺牲,基本上粉碎了敌军的原定作战计划。
正义的一方总是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但武器装备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因素。
本文作者访问了曾参加过那次战斗的幸存于世的一些国民党老兵,试着就常德会战中双方步兵武器装备的优劣做一番比较。
刺刀的争锋30年式刺刀一直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冷兵器之一,为二战中最著名的军用刺刀之一。
该刺刀全长52.5厘米,刀体长40厘米,质量0.69公斤。
中国部队和日军一样,把冲锋拼刺刀作为一种很正常的战术运用。
国民党军队使用的刺刀都在50厘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刺刀最长。
中正式步枪枪身较短,为其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达到了57.5厘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厘米,比M1898及M1924步枪刺刀的全长还要长(两者全长分别为38厘米和42.5厘米)。
但中正式上了刺刀,仍比日本三八式步枪上的刺刀短了10厘米左右,以致在肉搏战中,许多中国军人因此饮恨牺牲。
在常德会战中,57师士兵顽强的拼刺意志、娴熟的拼刺技术令日军闻风丧胆。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3d0d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e.png)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XA:满洲,1931年-32年A1:一等兵,第2步兵师,1931年这名一等兵戴最普通的用于大陆作战的早期01式钢盔,它绰号“樱花”,这源于它顶部铆着的金属物的形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就已驻扎在满洲的部分地区,并在1931年占领全境。
这名士兵外穿毛加衬冬季外套,内穿90式(1930年版)毛料制服。
他的行军装备包括早期版本的皮制背包和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1905年造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直到1945年,这种步枪一直是日本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之前新的7.7毫米口径99式步枪已经被采用。
A2:二等兵,第1骑兵团,1931年1931年后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内陆的作战中广泛使用骑兵。
二等兵作为部队中低等的军人其军衔通过90式毛料冬装上的肩章得以显示,绿色(代表骑兵)燕尾型领章上的铜阿拉伯数字则代表他所在的团。
图中的大盖帽是当时军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将被野战帽所取代,而当时陆军所有兵种的这种大盖帽都采用红色帽墙和棕色帽顶滚边。
下面军人穿着裤腿掖在带马刺的棕色皮靴里的冬季骑兵马裤。
他的轻型装备包括和他的旧款30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相搭配的单体骑兵子弹包和比标准版本稍长的骑兵军刀,这种军刀可让军人在骑马时获得更远的杀伤距离。
A3:伍长,第6步兵师第13步兵团,1932年这名伍长戴第二个重要版本的钢盔,这种钢盔1930年后有限地在日军被试验性使用,其样式有些类似加宽加平的德国M1935式钢盔。
此外,伍长还在钢盔下面戴了顶有皮毛护耳的冬季军帽。
当时两种版本的钢盔同时使用(参看图A1),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排都会看到这两种钢盔。
这名军人的军服是1930年基础版毛料冬装,被帽子护耳遮挡住的领章上有铆上的黄铜色阿拉伯数字13,这是他所在团的番号。
另外其轻型野战装备包括斜跨的一条帆布背带、另一侧斜跨的早期版本放在帆布包里的防毒面具和水壶。
注意这种帆布背包没有背带,腰带上则固定着可以完全装满有坂38式步枪120发子弹的子弹袋。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中日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d525fc8360cba1aa811da45.png)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70ceb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2.png)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我们通常所指的日本军队,因该是日本陆军,而不是日本海军。
甚至应该是日本陆军的地面部队,而不包括日本“陆航”(二战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
我们现在一提起抗日,必说我们的装备不如日军。
可实际情况是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军在轻武器方面大大强于日军,在早期,仿制德制毛瑟98k的中正式步枪,对人员的杀伤远强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装备部队的“三八”式步枪,而闻名世界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更是远胜日本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的歪把子)。
而中日战场上被轻武器杀伤的占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讲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是轻武器。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这方面强于日本陆军。
当然,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装备上远弱于日军。
引起我们不是武器上不如敌人,而是我们在后勤供应上不如日军。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军事体系,其后勤已经做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我们每一种单兵武器都强于日本,但凑在一起就不如人家了。
什么捷克造、德国造、意大利造、苏联造、中国仿制的、英国造、法国造、美国造……像个万国博览会。
武器口径更是五花八门。
别的不说,就连钢盔都不统一。
在滇军一些著名的抗日照片上,他们戴的是英式头盔,而中央军经过德国顾问训练过的戴的是德式头盔,而另外一些照片中(具体部队不太清楚,我估计是西南军阀或是东北军)戴的则是法式钢盔,战争后期中央军戴的又是美式钢盔。
这样的后勤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吗?另外,日军的运输基本上是靠汽车加抢劫来的牛车、马车完成。
有航运的地方还有船只来运输补给。
而国军、八路军则基本靠民夫的肩扛手推来完成的。
士兵受伤后不能及时的送到现代化的野战医院治疗,补给经常跟不上。
日军是大米加罐头,我们是找到什么吃什么,八路军是一袋小米。
这样的后勤差距注定了我们抗战的困难和长期性。
美国人战胜日本人靠的就是强大的后勤,三吨多的炮弹加其他弹药的大量消耗打死一个日本兵的比例,使整个二战各交战国最高的。
美军的登岛战凡是前期炮火准备不足的,损失必然大。
山地重锤——抗战期间中日山炮部队PK
![山地重锤——抗战期间中日山炮部队PK](https://img.taocdn.com/s3/m/681c67137c1cfad6185fa7df.png)
山地重锤——抗战期间中日山炮部队PK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8期殷杰山炮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但在几十年前,作为轻型榴弹炮的一个分支,重量较轻、既可用骡马拖曳,又可分解后由骡马驮载或人力搬运的山炮,以其独特的适应山地作战的优势,而在火炮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抗日战争期间,因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落后,机动灵活的山炮远较野炮、榴弹炮、加农炮更为适应中国的战场环境。
该炮种在中日炮兵中所占比例都不低,在历次大规模交锋都有参战记录。
山炮在抗日战场上运用范围之广、发挥的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二战其他战场。
编制PK:队属炮兵VS预备炮兵侵华日军的预备炮兵中,编有独立山炮兵联队。
联队下辖3个大队,共拥有3 699名官兵,马3 600匹,36门山炮。
每个山炮兵大队拥有999名官兵,720匹马,12门山炮。
每个山炮兵中队编有195官名兵,138匹马和4门山炮。
侵华日军序列中的独立山炮兵联队数量不多,其山炮主要装备于各级队属炮兵。
抗战初期,侵华日军陆军常设野战师团分为挽马制和驮马制两种编制。
每个驮马制师团下辖1个炮兵联队。
该炮兵联队辖下的4个炮兵大队中,有3个大队各装备12门山炮。
无论是挽马制还是驮马制师团,其辖下的各步兵联队均编有1个山炮兵中队,装备4门山炮。
四单位制的驮马制师团共计装备有52门山炮,挽马制师团拥有山炮16门。
随着抗战的扩大化和持久化,侵华日军开始编制大量的独立混成旅团,主要用于后方警戒,必要时也作为野战部队使用。
每个独立混成旅团下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及1个炮兵队。
炮兵队由山炮、野炮各1个中队组成,山炮中队装备4门山炮。
各独立步兵大队的大队部编有2门山炮,每个独立混成旅团总计拥有14门山炮。
侵华日军的山炮大多装备于队属炮兵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抗战之初,中国陆军共编有1 83个步兵师又42个独立步兵旅,骑兵9个师又5个独立旅;由于国力孱弱,进口和自行仿制的火炮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中国陆军70毫米口径以上的各型火炮(追击炮除外)主要装备预备炮兵,山炮也是如此。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装备差距有多大?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装备差距有多大?](https://img.taocdn.com/s3/m/548f6c6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9.png)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装备差距有多大?枪、炮方面的写的已经很多,本文来看看其他方向。
装备差距大,既是工业国碾压农业国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是因为我国抗战组织领导不力,主观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差距,或者说本可以弥补的差距。
1.鞋袜问题。
正面战场的中国官兵排长以下都需要自己打草鞋,更别说袜子了。
而军人没有正常鞋袜,可不只是军容问题,更致命的是对行军能力会巨大的不利影响。
这是蒋军嫡系的一位战士在为自己打草鞋日军1939年战场着装这是日军39年使用的牛皮作战靴,有后跟,足弓部分提供支撑,鞋底有防滑钢钉41年后获得南洋橡胶,鞋底用橡胶替代,降低成本,日军士兵还有一到两双胶鞋,在沙地和松软地面情况下使用现代社会对于草鞋、布鞋的缺点很少有体会——但长期穿草鞋会导致扁平足,使人失去长距离行走的能力。
直到今天解放军的征兵身体条件中,一个极其严格的身体指标,就是应征青年应“非扁平足”。
另外,新草鞋会把足部打出很多条形伤口,导致反复感染,长期穿草鞋工作和作战会严重威胁士兵身体健康。
2.伙食问题。
抗战时期大部分时间里,国府主力部队的伙食标准是相当于每人每天24两未脱壳小米的粮食,自行脱壳。
而这24两未脱壳小米不光是士兵的食物,还是部队各级军官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办公经费来源,加上原粮脱壳的损失率大约40%,每个士兵每天获得的主食当然就不足了。
同时由于极度缺乏食用油和肉类,使得正面战场部队绝大部分士兵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
普遍体格瘦弱,营养不良的蒋军军人对比明显的侵华日军士兵而侵华日军在战争前期和中期,依靠在占领区的残酷压榨,一直有比较稳定和高水平的食品供应。
日军战前的伙食供应标准,是每天870克精米(相当于1.5公斤未脱壳原粮,相当于国民政府所属部队主食标准的1.6倍),或与之热量相等的面包、饼干、压缩干粮、精谷物。
除主食外,还有熏肉、鸡蛋、盐渍或糠渍酱菜。
为保证盐摄入,每天还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盐或调味汁。
同时,肉食供应还可以定期“现地调达”,也就是抢。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日军的装备差距到底有多大听日本老兵怎么说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日军的装备差距到底有多大听日本老兵怎么说](https://img.taocdn.com/s3/m/21175e1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3.png)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日军的装备差距到底有多大听日本老兵怎么说我们知道在我国的历史上八年抗战是大家印象深刻的战役,对于我国近现代社会来说也是影响非常的深远。
这场对于我国军民来说非常艰苦卓绝但却意义重大的战役持续的时间也是非常的长,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这段血泪历史。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二战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日本想要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日本方面的种种举动都表明他们想要扩张和侵占中国的意图。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还挟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想要借此来达到同志中国的目的。
不过很显然他们的目的落空了。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日之间的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在中国和日本的对战中其实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在物资和武器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之下,坚持和日军作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无数先烈为了赶走侵略者,为了挽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么当时我国的装备究竟有多差呢?在当时有很多照片和历史资料显示,当时八路军的情况是非常的艰难。
我们在游击队歌曲中所唱出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由那敌人送上前”,这样的场景其实都是根据当时真实的情况所写出来的。
我们的物资是相当的匮乏,战士们经常都是没有吃穿,忍饥挨饿。
而且当时的弹药也是很少的,有的时候没有弹药,战士们就在枪弹袋里面放一些玉米杆子之类的来伪装,其实一般只有在临上战场的时候,才会给每位战士配备3到5颗子弹,外加几枚手榴弹。
然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又是什么样的装备呢?日本士兵上战场没人一次性分发120枚枪弹,用完以后还可以申领。
在战场上面武器的先进也意味着更强的战斗力和更多的生存机会。
不过我们的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带怕的,在战争结束以后曾经有采访日本老兵的视频,几位日本老兵在言语中都表达了当时八路军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恶劣情况,他们认为如果当时八路军的装备能够稍微好一点的话,那么日本军队在战场上面将会输的更快。
抗战时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悬殊
![抗战时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悬殊](https://img.taocdn.com/s3/m/a5517af4524de518964b7da4.png)
抗战时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悬殊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8年,战场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寻究或许才是对先辈浴血奋战的最好纪念。
《讲武堂》特推出《中日军队技术对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对比,中日两军炮兵火力差距更为悬殊,这令中国军队很难正面抵挡日军攻势。
抗战时期国军最好的火炮——德制sFH18/L32式150毫米榴弹炮上一期《讲武堂》对比了中日步兵部队的火力差距,中国军队普通部队一个师仅能敌日军一个大队。
但在抗战中,中国军队往往集结了更为巨大的数量优势,为何还是难挡日军的正面进攻呢?这其中主要因素是中日两军的炮兵火力差距更为巨大。
中日炮兵的装备差距先看国军炮兵的装备情况。
中国军队在抗战爆发之前,从德国购入了一定数量的105毫米和150毫米榴弹炮,这些火炮是具有30年代中后期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兵器,性能优于同期的日本火炮,很多时候也被人作为中国炮兵技术装备并不弱的证据。
但这只是一种虚妄的自大而已,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比步兵部队火力差距更为明显,日军在炮兵上的巨大优势使得其在1944年前几乎所有的大规模会战都能取得巨大的火力优势。
1935年,国民政府在武昌设立了陆军整理处,其炮兵整理部门将其可管辖范围内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火炮统一整编为预备炮兵部队,可以用于野战的火炮仅有567门,其中110门过于老旧被裁汰,剩余456门可用;装备战斗部队的包括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以下就是1935年国民政府军中央系部队预备炮兵的全部家当:1、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门;2、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门;3、炮兵第6旅装备德制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L/29)72门;4、炮兵第8旅装备国产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L/30)72门;5、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门;6、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门;7、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国产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L/12)16门;8、独立炮兵第17团装备国产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L/12)16门;9、独立山炮第1、第2、第3营每营装备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12门;10、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装备德制克虏伯式75毫米野战炮(L/29)12门;在进行对比分析前,我们需对山炮、野炮、榴弹炮的技术分类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1、野炮野炮,即野战炮,具有较高机动性的中口径加农炮,口径一般为65~80毫米,采用便于战场机动的轻便炮架。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https://img.taocdn.com/s3/m/7ab492c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f.png)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抗战时期中共、国军及日军的武器装备详情
![抗战时期中共、国军及日军的武器装备详情](https://img.taocdn.com/s3/m/512eb7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2.png)
日军日军战术单位通常为师团,一个师团标准配置为: 士兵21945人,马匹5849匹,步骑手枪9476枝,576具,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 你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汇总表)轻武器: 1. 军刀篇:32式军刀(俗称32马刀):日本陆军军刀采用传统“阵太刀”的形式日军2战98式军刀2. 手枪篇: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估计没有几个听说过。
但是如果提起“王八盒子”手枪,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此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
他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王八盒子”,臭名昭著的王八盒子。
94式手枪,该枪杀伤力与极度凶残。
3.步枪篇:“三八大盖”“三八大盖”。
与王八盒子一样臭名昭著。
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鬼子的大盖枪”呢!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重武器:1,轻机枪,歪把子:。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
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
2. 九二式重机枪被日军称做除了重量偏大以外没有任何缺陷的重机枪,是整个战争时期日军最重要的重机枪,战场上这种重机枪,号称枪响人亡绝非夸大3 .迫击炮、山炮:日军60式迫击炮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
支援火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具有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高端武器:坦克:三式中型坦克,重约18吨。
四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30.8吨飞机:川崎九一三菱九六国军国民政府武器装备概况:国军一般以师为单位,以精锐的中央军为例,一个师10923人,步骑手枪3831枝,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9门)。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比较之火炮篇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比较之火炮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685f5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3.png)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比较之火炮篇日军九二式步兵炮1、侵华日军的火炮侵华日军的火炮种类很多,分别依据作战规模、攻击距离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较多的是:九七式迫击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九七式迫击炮是侵华日军使用较多的火炮,被中国抗日军民称为“小钢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针对中国华北、华中战场多是山地、丘陵和城市,步兵炮无法发挥有效威力,中国军队配备的步兵支援火力——迫击炮多于并优于日军的状况,在性能一般的九四式迫击炮基础上,改进出的一款新式81毫米迫击炮,于1938年开始配发部队,定名为九七式81毫米迫击炮。
该炮弹道弯曲,死角小;体积小,重量较轻,由九四式迫击炮的150公斤减至67公斤,便于机动;发射硝烟及炮声较小;射速快,每分钟达20发。
日军一线官兵对于该炮给予良好评价,但因高射速导致的弹药浪费,与日军一贯追求的以最低弹药消耗取得最大战果的作战目标相违背,后被陆军部限制生产。
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它是侵华日军自认为“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因定型生产于1932年即日本皇纪二五九二年而得名。
该炮为70毫米口径,全重仅212公斤,对运输要求低,既可畜力或人力拖曳前进,也可分解运输,对步兵大队的作战行动可提供较及时、准确、有效的支援;炮身矮小,易于藏身,可隐蔽部署在距作战目标较近的地点,突然、猛烈地压制目标;结构简单,便于使用和维护。
日军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及重型火炮日军相对于中国军队,在大口径重型火炮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占有压倒性优势。
其野战重炮兵联队就装备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150毫米重型加农炮、240毫米重型加农炮、120毫米重型加农炮、240毫米重型榴弹炮等多种重炮。
作为75毫米以上口径的重型火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准度高等特点,是日军师级以上作战规模的炮火支援主力,在多次较大规模战役的攻城略地中发挥重要作用。
南昌战役,日军投入7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0门150毫米重型加农炮,102门75毫米山炮野炮,进行了超过4个小时的炮击,彻底摧毁了中国军队的阵地,大量杀伤了有生力量。
抗战时期中日军队装备大对比
![抗战时期中日军队装备大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db35826b90d6c85ec3ac6bc.png)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被众多人认为是国军德械师强大无比的证据,看了看也是1个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的家伙,连个火炮都没有的东西,好象国军有10个,在上海,南京都被日军火炮给爆了。
国军火炮类型繁复,光绪时期的山炮,各地军阀自己生产的火炮,进口的火炮,最先进的就是44门德国150MM榴弹炮,大约90来门德国105MM榴弹炮但是数量太少,凇沪会战始终被日本海军战列舰,巡洋舰上的巨炮和陆军重炮群压制,一开火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就立刻招来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攻击,损失不小。38年以后炮弹,零件供应断绝。在战场上在日军的远程重炮和航空兵2重打击下,损失很大,3次长沙会战以后就基
日军95式轻战车,装备了锻压合金装甲,时速40公里,装有94式37MM反战车炮,7.4吨。完全可以包打国军那些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的轻型坦克。无论火力,机动力还是装甲,发动机,投入战场的数量都要超出。
等到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97式中战车,就更加厉害了,国军基本上是不具备反装甲能力的。对付这种体重15吨,有25MM锻压合金装甲,时速38公里,还装着1门57MM反坦克炮或者1门47MM反坦克炮和7.7MM机枪,拥有不俗越野能力的97式中战车基本上是没有任度部队开始装备美国火炮,其中有炮兵1个团还装备36门155MM重型榴弹炮,1个完整的4万多人的全美械军拥有12门105MM榴弹炮,下属的3个步兵师还有36门75MM山炮,36门81MM迫击炮,36门37MM战防炮,162门60MM迫击炮,1400多挺机枪。但不是所有美械军都有这种配备,应为美国只援助了39个师的装备,到46年夏季装备完毕,国军却装备出了64个师。只有5大主力才能有上面这种水平。这样的40000人的军在压制火炮上比日军1个14000人的师团一样或者强点,对比是48门75---105MM火炮VS36-48门75---105MM火炮,但是在团,营级别火炮上占有优势。
老照片:抗战时的中日武器差距究竟多大
![老照片:抗战时的中日武器差距究竟多大](https://img.taocdn.com/s3/m/d51aca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2.png)
老照片:抗战时的中日武器差距究竟多大
八路军在造土地雷(欢迎转发,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欣赏更多)
榆木大炮。
图为河北省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门民兵用土大炮;它长2.98米,直径28厘米,炮身为榆树树干,内部掏空嵌上铁管,外以铁丝缠绕加固。
虽然简陋,却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攻打过日军的炮楼。
国军被日军缴获的克虏伯120毫米榴弹炮。
(欢迎转发,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欣赏更多)
中日双方武器对比。
常德会战国军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
(欢迎转发,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欣赏更多)
国军缴获的日军武器。
国军缴获的日军武器。
(欢迎转发,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欣赏更多)
抗战时的八路军。
抗战时期的大刀队。
(欢迎转发,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欣赏更多)。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2b9ac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7.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侵略行动的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变中,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分析,以揭示当时战局的发展及原因。
一、地理优势与兵力规模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军事基地,拥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而中国军队在东北的部署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抵抗日军的入侵。
此外,从兵力规模上来看,日军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中国军队,具备了较大的优势。
二、军事实力装备在装备方面,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事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他们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使其在军事装备方面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而在中国军队中,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限制,装备相对较为落后,无法与日军相抗衡。
三、作战经验与训练水平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军队在对外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参与过多次战争,如日俄战争和一战期间与德国的战斗。
这些经验使得日本军队具备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和统一指挥风格。
而中国军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由于多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其作战经验和训练水平与日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四、政治与外交因素除了军事力量对比,九一八事变中的政治和外交因素也对战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政府采取了秘密行动并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而中国政府则在反应上较为迟缓。
此外,日本还利用国际形势对中国进行施压,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支持相对较少。
五、民族情绪与士气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入侵威胁,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
这激起了广泛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士气逐渐振奋。
而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残暴行为和侵略行动引起了部分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
六、总结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中,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明显不平衡。
日本军队在地理优势、兵力规模、军事实力装备、作战经验与训练水平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而中国军队则相对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军精锐74军58师在38年也不过是6门大清光绪年间的75MM山炮。和其他国军共15万在兰封围攻日军第14师团的2万多人,激战数日难以进展,当然进展不了,日军常设第14师团除了原本的第14野战炮联队和步兵联队的100多门37MM-120MM火炮。还有野战重炮第6联队,2个战车大队,2个野战高射炮队。大大小小的重炮,野战炮,高射炮,掷弹筒,多达500多门。火力压不住,干冲锋,国军纯粹就是去送死。
日军1个常设野战师团在37年---39年,大多是携带2个野战炮兵联队出战的。拥有96门75MM---150MM的山炮,加农炮,榴弹炮。再加上联队,大队的47MM--75MM速射炮,步兵炮,山炮。262辆汽车。
那1个日军常设师团的火炮就达到了接近200门。鉴于日军火炮口径大,射程远,威力大,实际上日军1个师团的炮兵火力和半个国军的炮兵火力是一样的。起码也等于10个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
ZB26轻机枪由于价格较低因此进口数量较大,加上结构简单仿制要求不高,国内各地也均有仿制生产,仅在战争时期国内就有40000多挺的产量,加上战时战前的进口量以及战前的仿制数量,总装备量达100000挺之多,绝对是中国当时当之无愧的主力机枪。ZB26轻机枪进行单发点射或短点射时射击精度高,很有威力,但长连射时由于控制困难精度较差,此外ZB26轻机枪的散热性能有缺陷,进行长连射扫射,打不了几匣子弹枪管就会过热,枪管过热后所发射的子弹将失去稳定性,毫无准头的四处乱飞,并且飞不了多远就会落地,对敌几乎毫无威胁。ZB26轻机枪绝不是国军性能最好的轻机枪,更没什么突出的高性能,只是因价格低廉,取得容易,才使得缺乏资金,工业能力落后的中国选择它做为主力轻机枪,一句话不是因ZB26轻机枪性能最好,而是当时中国别无选择。
轻武器:
鸥哥对这个有研究就照抄他一段了。二战时期国军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就在后勤保障方面成了噩梦,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国造短枪管中正式步枪则精度更低准确射击距离只有150米左右,尤其是战争中期以后国军已经无法保障有足够的标准7.92mm×57mm重尖弹与7.92mm×57mm轻尖弹供应,标准子弹只能优先保障无法使用杂牌7.92mm子弹的7.92mm轻机枪使用,而用大量的杂牌7.92mm供给Kar.98b卡宾枪使用,那时的Kar.98b卡宾枪精度更低,尤其是短枪管的Kar.98b卡宾枪,战场上的准确射击距离竟通常只有100米左右,很难对日军构成威胁。也就是中期苏联进口的莫辛.纳甘和后期的M1903步枪还不错,可是数量有限。
1,2旅瑞士75MM卜福斯山炮。6旅克式75MM野炮,8旅辽宁仿奥地利百露14式77野炮,独立4,6团是日本38式野炮,8,17团辽宁造14式150MM榴弹炮,9团是克式75MM野炮,重迫击炮各1个营,独立14团是24门德国SFH18式150克式75MM榴弹炮,41,42团是20---37MM高射炮。江阴炮台有12门以上德国88MM高射炮,另外各个炮台还有清朝遗留的阿姆斯特郎和克虏伯前装,后装大炮,但是这个19世纪的东西在外国都是博物馆的藏品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很多人感觉日军战车,太轻,装甲薄,火力弱,但是日本是1个海权国家,军舰船舶和飞机才是命根子,就是有10万辆重型坦克摆在海边也没用。也无法保护运输线和夺取石油,资源。而且日军的对手中国装甲力量基本是0,南洋地形复杂,灌木丛生,在日军看来也是不适合使用重型战车的地方。所以日军没有必要制造重型战车,直到45年本土防御提到议事日程上,才开始开发重型战车。
就是只有3.5吨的,92式骑兵战车都比国军那些超轻纸壳好用,起码还有1挺13.2MM重机枪,1挺7.7MM机枪火力超过。
国军那些铁皮一样的战车,连日军机枪的重弹都挡不住,想来实在是没必要购买,还不如多卖机枪,野战炮来的实际。
日军在河南战役,湖南战役,松沪战役,南京战役,长沙战役,武汉战役都发挥出了掩护步兵突破,战场追击和挺进穿插的作用。可以说是性能很不错的步兵支援类型的战车。日军的1式战车才是已反坦克为任务的战车,没有投送到海外战场。
到了43年国军远征军和驻印度部队开始装备美国火炮,其中有炮兵1个团还装备36门155MM重型榴弹炮,1个完整的4万多人的全美械军拥有12门105MM榴弹炮,下属的3个步兵师还有36门75MM山炮,36门81MM迫击炮,36门37MM战防炮,162门60MM迫击炮,1400多挺机枪。但不是所有美械军都有这种配备,应为美国只援助了39个师的装备,到46年夏季装备完毕,国军却装备出了64个师。只有5大主力才能有上面这种水平。这样的40000人的军在压制火炮上比日军1个14000人的师团一样或者强点,对比是48门75---105MM火炮VS36-48门75---105MM火炮,但是在团,营级别火炮上占有优势。
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几百辆战车无论性能,还是数量都远超国军战车,而国军的反坦克能力又是2战联军最差的。
[2]火炮:
这个就更没的比了,37年7月国军200万陆军,才拥有各种火炮800来门,其中400门火炮是在1934年到1937年进口的。20个装备最精良的德械师,也不过就是1个师12门老款架退式75MM山炮,3000/4000只中正,汉阳,毛瑟24式步枪,396挺机枪,44门迫击炮。没有现代化的汽车和其他运输工具。
1945年中国远征军的战士
操控美国山炮的远征军士兵。
转了那么多,这可是国军精锐部队的配置,占大多数的其他部队,则更加次,那些四川土造步枪,北洋军阀时代的步枪,重点说说这个老汉阳造,这个步枪是德国1888年开始制造的,1897年就停产了。清朝捡剩货,在1895年开始仿造,这个步枪是漏夹弹匣,很容易卡夹,使用圆弹,这个步枪是49年以前中国产量最大的步枪,到1944年总共生产了100来万只,其他甚至还有是光绪时代的江南造,全上来了,由于使用时间太长,保养不足,膛线磨没了,打出的子弹都是打着弯的。瞄准设施也是一团糟。
但单独1个师炮兵火力还是逊于日军1个师团。这种美械军只参加过印缅滇反攻,在国内只参加了45年抗战最后1战的雪峰山会战,应为直到44年国内[除云南的远征军]也没有美械国军。内地美械国军是44年年底到46年夏季装备出来的。
日军除了野战师团拥有的火炮,还有方面军,军直属的炮兵包括:
抗战中期国军的最强的主力师的装备通常也就是3100只各色步枪,216挺机枪,36门迫击炮/掷弹筒,6门山炮,4门反坦克炮。
这个时期的日军师团是3-4单位的野战师团,通常是师团直属12门105MM榴弹炮,24-36门75MM野炮或山炮,下属步兵联队8门步兵炮/山炮,速射炮,大队还有2门步兵炮,上百门47---75MM火炮和200多个-300多个掷弹筒,炮兵火力还是远远超过国军。
日军89式150MM重型加农炮。
野战重炮兵联队,主要装备:96式150榴弹炮14年式105加农炮89式150加农炮92式105加农炮
重炮兵联队,主要装备:45式150重加农炮7年式150重加农炮45式240重加农炮加式120重加农炮96式150重加农炮96式240重榴弹炮
1937年的国军战车主力就是53个卡登·洛伊德”超轻型战车,那东西根本就是玩具。才1.5吨重,装了1个7.9MM机枪,最可气的还是水冷机枪,没事还要带着大桶凉水。没有狗屁的防御能力。机枪都横扫它。16辆英制“维克斯”MkE坦克倒是有1门火炮,但是才6.5吨,装甲薄的像纸一样,行动能力又弱。还有20个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3.15吨,最大速度13英里/小时,装甲最薄才6MM,乘员2人,装备2挺8mm机枪,还不如现在家用轿车抗打。这些纸皮垃圾在上海和南京都被日军的37MM/47MM速射炮打西瓜一样爆掉了。
国军火炮类型繁复,光绪时期的山炮,各地军阀自己生产的火炮,进口的火炮,最先进的就是44门德国150MM榴弹炮,大约90来门德国105MM榴弹炮但是数量太少,凇沪会战始终被日本海军战列舰,巡洋舰上的巨炮和陆军重炮群压制,一开火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就立刻招来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攻击,损失不小。38年以后炮弹,零件供应断绝。在战场上在日军的远程重炮和航空兵2重打击下,损失很大,3次长沙会战以后就基本上没有战斗力了。国造火炮,炮钢质量低劣,火药水平不灵,技术落后,射程近,威力小,没有太大作用。
日军95式轻战车,装备了锻压合金装甲,时速40公里,装有94式37MM反战车炮,7.4吨。完全可以包打国军那些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的轻型坦克。无论火力,机动力还是装甲,发动机,投入战场的数量都要超出。
等到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97式中战车,就更加厉害了,国军基本上是不具备反装甲能力的。对付这种体重15吨,有25MM锻压合金装甲,时速38公里,还装着1门57MM反坦克炮或者1门47MM反坦克炮和7.7MM机枪,拥有不俗越野能力的97式中战车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中国正面战场的日军战车部队。
国军只有在印度得到的美制M3A3[2个营]和美制M4A4“谢尔曼”[不到1个营]。是最有实力的。在反攻缅甸,云南的战役中作用很大,掩护,突破,保护都可完成。但并没有在国内正面战场使用过。而且数量也太少,才2,3个营,对于1个拥有200多个师的国军陆军来说实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被众多人认为是国军德械师强大无比的证据,看了看也是1个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的家伙,连个火炮都没有的东西,好象国军有10个,在上海,南京都被日军火炮给爆了。
38---39年苏联贷款,国军购买了苏联火炮,但是大多是二手货,那80门115MM榴弹炮根本就是垃圾,射程还没有日军的75MM山炮远,最可气的是还很笨重,关键时刻上不去,也撤不下来,国军哪个部队都不要,用那玩意和自杀没什么区别。也就76.2野炮还可以,有个13公里的射程,重量合适。是国军精锐部队在抗战中期的主力火炮,国军直到内战还有6,16团使用这种火炮。但由于苏联卖的火炮大多是二手货和1战的淘汰产品,所以报废率很高。到了抗战后期就所剩不多了。
有战事就必然要有武器装备的损耗。仅以国军主力第75军为例,从1939年12月至1944年9月,该军参加了10场战役,共损耗步枪2,402枝、轻机枪167挺、重机枪19挺、手枪101枝、掷弹筒165具、迫击炮10门、山炮3门、平射炮1门、步机枪弹11,090,383颗、掷榴弹21,410颗、手枪弹82,508颗、手榴弹98,612颗、迫击炮弹43,512颗、山炮弹2,529颗、战防炮弹3,168颗、火箭筒弹3,168颗、战防枪弹166颗、刺刀3,450把。而这些都是难以补充的。很多部队只能是越打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