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九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共33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 危害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汇报人:2023-11-21•微生物污染概述•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目录•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未来展望01微生物污染概述微生物污染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定义这些微生物可以在各种环境介质(如水、空气、土壤)中繁殖,可能对人类、动物和植物健康构成威胁。
解释自然来源•土壤: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某些条件下可能导致污染。
•水体:自然水体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如未经处理饮用,可能引发疾病。
人为来源•工业废水:未经妥善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
•农业活动:过度使用肥料、农药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微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未经妥善处理排放,可能传播疾病。
01020304空气传播:通过飞沫、尘埃等颗粒物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
水传播:通过饮用水、食品等途径传播病原微生物,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
食物链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链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如禽流感病毒、疯牛病等。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病毒、皮肤真菌等。
以上是对微生物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传播途径的详细描述。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
010*******微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02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爆发,如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通过食物、水、空气等途径传播,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引发疾病某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
过敏反应部分微生物能够产生毒素,如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等,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中毒。
毒素产生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可能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食品腐败有毒物质产生食品中毒某些微生物在食品中代谢产生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生物胺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食用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36
五、微生物引起的硝酸盐还原对人体的影响 硝酸盐还原反应 硝酸盐还原酶 NO3-+2e-+2H+ NO2-+H2O NH3
37
1.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微生物 硝化细菌 R-CH2-CH2 NH3 NO3NH2 COOH 2.生成亚硝酸胺(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 硝酸还原菌 人肠道(NO3-) NO2-+R-CH2-CH2 亚硝胺 酸性 NH2 COOH
38
本文观看结束!!!
39
谢
欣
谢
赏!
40
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 如今已发现真菌毒素有300种之多。其中, 毒性较强的有黄曲霉毒素、棕曲霉毒素、 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毒素B、青霉酸等。 • 使动物致癌的有黄曲霉毒素B、黄曲霉毒素 G、黄天精等。
27
⑷ 藻类毒素 • 甲藻 产生毒素的甲藻主要是膝沟藻属的种类, 海洋赤潮中的甲藻多位此属。 • 蓝细菌 • 金藻
• 湖泊和水库(湖泊富营养化)
2
富营养化的标准: • P含量>0.03mg/L, • N含量>0.3 mg/L, • 细菌总数(淡水、pH值为7~9)达105个/mL, • 叶绿素(藻类生长量的标志)> 10mg/m3(10ug/L), • COD>10mg/L
3
水华(水花):藻类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 浮在水面上形成水华。 注意:特别是秋季容易发生水华现象; 夏季主要是蓝细菌; 秋季主要是硅藻、裸藻、甲藻; 颜色主要为绿色、黄褐色、棕红色。
6
2.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① 营养物质:20到30种营养元素,藻类分子 式C106H263O119N16P1 • 大量营养元素分别为C、H、O、N、P, N、P为制约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 注:在大多内陆湖泊中,因有固氮蓝细菌, 磷常成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在海洋中, N与P重要性相当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7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在环境中不仅有有利的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作用,某些微生物的存在与活动引起环境污染并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如藻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病原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代谢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7.1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好氧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在自然条件下,贫营养湖会演变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其进程极为缓慢。
而人为的富营养化,可在短期内实现,从而加速湖泊向陆地的演替。
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水质监测报告:全世界约有30%~40%的湖泊、水库出现富营养化。
我国湖泊、水库星罗棋布、类型繁多,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已中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安徽巢湖、无锡太湖、天津于桥水库等均遭此劫,已严重危及供水、游览以及经济发展。
沿海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也严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面积扩大。
渤海1998、1999年连续二年发生严重的赤潮,面积达6500km2,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严重影响海产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积面积超过104 km2。
7.1.1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7.1.1.1营养限制藻类生产量的物质是磷、氮及碳。
内陆湖泊中磷是限制藻类增殖的最重要的因子;而在海洋中,氮和磷同等重要。
当氮达到0.3mg/L以上和磷达到0.02mg/L以上时,最适合藻类的繁殖。
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是:含丰富氮、磷的农田迳流;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仍含大量氮、磷的出水;含氮、磷的养殖饵料。
目前,农业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大量氮肥流失,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 物可能通过空气、水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环境。
空气中的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 、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这些 微生物可能被携带到其他环境。
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如食品、饲料、化妆品等 也可能被微生物污染。
05
结论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
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品中毒、肠道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等,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微生物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微生物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和危害。
微生物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微生物污染会导致经济损失,影响经济发展。
应加强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工作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微生物污染概述 •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 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建议 • 结论
01
微生物污染概述
微生物污染的定义
微生物污染定义
微生物污染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它们的毒素、代谢产物等引起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于自然界,也可能由人类活动引入环境。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污染控 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体系,确保食品 安全和人类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加强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从源头控制微生物污染。
02
加强食品检测和监督
加强食品检测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03
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
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亚小范围( ﹤ 10min, ﹤ 100m)和小范围(10- 60min,
100m—1000m)传播。
一些病毒、孢子和芽孢能进行中等范围(数天,100Km)甚至 大范围(更长)传播。
3.沉降:微粒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沉积于物质表面的过程。
沉降机制有重力作用、分子扩散、表面碰撞、降水冲洗等。
疾病名称
细菌性疾病 肺结核
肺炎链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呼吸道感染 链球菌呼吸道感染 腥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白喉 百日咳 鼠疫 肺炭疽 军团病
病毒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天花 水痘 风疹 急性咽炎、病毒性肺炎等
其它疾病 Q热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奴卡氏菌病 组织胞浆病 隐球菌病 农民肺
病毒 流感病毒 鼻病毒等 腮腺炎病毒 麻疹病毒 天花病毒 水痘病毒 风疹病毒 腺病毒
其它病原微生物 伯氏考克斯氏体(Coxiella burnetii)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星状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asteroides)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 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干草小多孢菌(Micropolyspora faeni)
室内空气微生物:
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室外空气。在室内空气中, 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环境中不乏病原微生 物,如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感冒病毒等。
对空气微生物存活影响很大。
细 菌
G-菌:相对湿度较低 G+菌:相对湿度较高
更易存活
病 毒
有包膜:相对湿度﹤50% 存活时间长 裸露的:相对湿度﹥50%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
1 2
空气污染源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物, 以及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和昆虫等。
水污染源
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主要来 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等。
3
食品污染源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霉 菌、寄生虫等,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储存、 运输等环节。
05
结论与展望
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挑战
1 2 3
微生物污染的复杂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其污染源和传播途径广泛,增加了防控难度。
检测和鉴定困难
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和鉴定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 备,而且有些微生物可能存在潜伏期,难以被 及时发现。
耐药性问题
微生物对消毒剂和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污 染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加强基础研究
发展新型技术
深入研究微生物污染的机制和规律,为防控 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新型技术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提 高检测和灭菌效率。
强化国际合作
关注人类健康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微生物污染问题。
以人类健康为中心,开展全面的健康风险评 估和防控策略研究。
THANKS
微生物污染的预警与控制
预警系统
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和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的控 制措施提供依据。
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污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消毒、防疫、检 疫等。
03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控制
01
原料筛选与清洗
严格筛选原料,采用科学的方法清洗加工原料,去除杂质和有害微生
《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教学课件(衔接高职)

中职专业建设与中高职衔接分项目职业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环境微生物教学课件——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7.1 污水的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由有机物而引起的污染●污染程度:COD、BOD5、TOC等指标●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兼氧处理厌氧:DO<0.2mg/L 缺氧:DO0.2~0.5mg/L 好氧:DO≈1~2mg/L好氧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
(1)好氧生物法的基本原理CO2+H2O污染消除污泥•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污泥增加•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并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好氧处理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溶解氧、温度、pH值、营养元素比例●添加药剂:硫酸铵,硝酸铵,尿素(补充氮源);磷酸钠、磷酸钾等(补充磷源)●C:N:P=100:5:1(2)厌氧处理无氧,厌氧/兼氧微生物,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成甲烷等物质三大细菌1、水解酸化细菌2、产氢产乙酸细菌3、产甲烷细菌(3)兼氧处理●目的:将复杂有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方法:将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或酸化阶段●手段:改变环境pH值、溶解氧、温度产氢产酸菌:4.5-8.0,兼性厌氧产甲烷菌:中性6.8-7.2、绝对厌氧污水格栅除杂气浮池全自动格栅斜板过滤一级处理水的三级处理加氯消毒外排三级处理(膜、树脂技术)回用二级生物处理7.1.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回流污泥二次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初次沉淀池出水空气剩余活性污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图活性污泥系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与平面布置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初沉池二期曝气池二沉池(一)什么是活性污泥?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二)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性状颜色黄褐色、茶褐色状态似矾花絮绒颗粒味道土腥味,有霉臭味相对密度曝气池混合液:1.002~1.003回流污泥:1.004~1.006粒径0.02~0.2mm20~100cm 2/mL比表面积1、正常pH 略显酸性曝气池(二)活性污泥的性状供氧不足或厌氧黑色灰白色供养过多或营养不足1、不正常(三)活性污泥的组成1、栖息着的微生物大量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还挟带着来自污水的有机物、无机悬浮物、胶体物;栖息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以细菌为主体的群体,还有酵母菌、放线菌、霉菌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3
No
主要过程
Image
分子氮经生物固定为氨—生物固氮; 氨态氮氧化为硝酸—硝化作用; 含氮有机物分解形成氨—氨化作用;
硝态氮还原为氮气—反硝化作用。
完整版PPT课件
24
氮素循环
生物体有机氮
N H 4+
③硝酸盐 同化作用
36
可生物降解的塑料(PHA)
PHA就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聚羟基 烷酸。能合成PHA的主要微生物有:产碱 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甲基营养菌、固氮菌 属、红螺菌属等,它们分别利用不同的碳源 生产不同的PHA
完整版PPT课件
37
能降解PHAs的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如粪产碱杆菌、 勒氏假单胞菌、德氏假单胞菌和单纯青 霉等。
2005年6月9日浙江玉环海域发生 条带状的赤潮
பைடு நூலகம்
1999年7月16日辽东湾夜光虫赤潮
完整版PPT课件
11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产生毒素,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水质严重恶化,影响水厂供水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湖泊失去旅游观光价值
完整版PPT课件
12
1.产生毒素,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据报道,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束 丝藻、裸甲藻、原甲藻等20多种藻类产生 毒素。
PCB有毒,是一种致癌物,在环境中难 于分解,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态系 统构成严重威胁。
完整版PPT课件
39
降解PCB的微生物
细菌中的假单胞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 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产碱杆菌属 和不动杆菌属;
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小球诺卡氏菌属; 真菌中的白腐霉、根霉属、曲霉属及热带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其中,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体,不仅能够促进环境的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同时也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1. 污水处理领域:污水处理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重要环节,而微生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厌氧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废物降解为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好氧微生物则能够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
2. 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废物。
同时,一些微生物还能够吸附重金属离子,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3. 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养分,当水体过度富营养化时,会导致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群落快速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水华不仅会造成水体缺氧、鱼类死亡等问题,还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应对策略1.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微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微生物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加强对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监管,通过与微生物污染的关联分析,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动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其在土壤和水体修复中的广泛应用。
3. 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废水、废弃物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合理利用微生物降解能力,加强沉淀、曝气等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5. 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重金属的污染一直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9环境微生物学

3.生物除藻
通过人为增加某些能直接以藻类为食或间接抑制藻类 生长的生物,针对性地阻止水华的发生。这种方法利 用自然界生物的种间竞争、捕食关系来抑制藻的生长 。这种方法造成的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成本低,无二次 污染,作用效果好、时间长。因此应用前景较广。
(1)生物操纵法
生物操纵论者提出的治理对策是:强调生态学的“下行 效应”,即“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理化因子”, 通过浮游动物来控制浮游植物。主要是水生无脊椎动 物(如轮虫、枝角类和原生动物等)通过食物链产生影 响。现在国外流行“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以 改变鱼类的组成和多少为主要手段,借助滤食性的鱼类 对于小型藻类的牧食作用,直接遏制藻类的生长。
二、有害藻类水华的防治
鉴于有害藻类水华对环境及人类存在的危害性,对 其进行控制和消除势在必行。
蓝藻水华尤其是大型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的治理是世界 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N、P营养盐水平外,世 界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归结 起来有以下方法:
1.物理除藻
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声流和空化效应造成生物细胞 组织的损伤、断裂或粉碎,使生物组分发生物理和化学 变化,高效节能地破坏蓝藻天然复合物的关键组分,或 抑制其生物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抑制 蓝藻生长、防止水华暴发的目的
They also affect the local tourism
Eutrophication especially occurs in coastal waters near the shore where a large amount of nutrients are transported by rivers.
“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 我国著 名藻类专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在滇池 采集蓝藻水华样品。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环境污染的源头中,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不仅可以自然地降解有机物,还可以参与化学反应,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微生物在分解和降解有机物上具有重要作用。
有机物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等。
微生物具有高度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例如,细菌和真菌能分解油类物质,如石油和石油产品,从而减少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分解农药等化学物质,降低其对土壤和水体的毒性。
其次,微生物参与了地球的氮、磷等循环过程,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但过量的氮和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等问题。
微生物通过硝化、脱氮和固氮等过程调节氮的循环,通过磷酸化和磷酸盐的合成,参与磷的循环。
微生物的参与和调节能力对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此外,微生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有害物质的去除和净化。
很多微生物具有耐受和吸附重金属的特性,并能将其还原或者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通过还原态微生物在污染土壤和水体中铀的还原溶解,从而降低了铀的毒性。
微生物也可以通过一些代谢途径将有害气体,如甲烷和硫化氢等转化为无害或少有害的物质,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
然而,虽然微生物对环境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亚硝酸盐、氨等,这些物质有时会导致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此外,微生物也可能带来人类健康问题,例如,致病微生物的存在会引起传染病的爆发。
因此,针对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
首先,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大量有机物和化学物质的释放。
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处理这些废弃物,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需要进行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使用和污染。
环境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4.藻类 土壤中藻类的数量不多,不到微生物总 数的1%,一般生长在土壤表层,多为单细胞 绿藻和硅藻。藻类为光合型微生物,能利用光 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产生氧气,但受阳光 和水分影响较大。
四.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一)水体富营养化 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
质进入水体,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增殖,水 体透明度和溶氧下降,鱼类及好氧生物大量死 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因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往往使水体呈红色、棕色、兰色、乳白色等。 由于海洋富营养化时,水体通常呈红色,所以 称为“赤潮”;而江河湖泊中的富营养化被称 为“水华”。
准GB/T 14848—93Ⅲ≤104 Ⅳ≤2·104 Ⅴ≤4·104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 总大肠菌群(个/L) A类≤104
. GB 12941—91 粪大肠菌群(个/L) A类≤2000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水分不 足,温差较大,有强的紫外辐射,因此空气不 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大多数微生物在短时间 内就会死亡。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可以存活几 天、几周甚至数月,但最终要沉降到地表。所 以微生物在空气中都是短暂停留。
5.原生动物 通常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存在, 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以吞食各 种有机物的碎片、藻类、菌类为生,一般每克 土含几十个至几十万个。
土壤微生物可以转化土壤中各种物质的状态, 改变土壤的理化结构,它们是构成土壤肥力的 重要因素。由于土壤有团粒结构,又栖息着数
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使土壤具有很强 的吸附、过滤和生物降解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九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第九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第一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危害大气微生物污染•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所在地区人口密度、植物数量、土壤和地面的铺垫情况以及气温、大气湿度、气流和日照等因素有关。
室内微生物较多。
微生物污染空气,可使空气成为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媒介,造成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主要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方式:尘粒传播和飞沫传播室内空气细菌卫生标准(个/m3)(前苏联)空气细菌卫生标准(个/血)(日本,沉降法)防止大气微生物污染的措施:o室内通风o空气过滤o空气消毒:物理法和化学法•水体微生物污染水体微生物污染是指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或某些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或影响渔业生产。
o细菌▪肠道细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等)o钩端螺旋体o病毒肝炎病毒、呼肠弧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o其他微生物o防治水体的微生物污染主要措施▪加强污水处理,主要是加强医院、畜牧场、屠宰场等部门的污水处理。
▪加强对饮用水的处理,保证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符合水质标准。
•土壤微生物污染土壤微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节水体富营养化耗氧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o由于微生物的好氧呼吸,造成水体的DO下降。
当水体的DO降到3-4mg/L,鱼类会窒息死亡,对养殖业将造成严重损失。
o由于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大量氮、磷等无机养分,使水域发生富营养化。
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进而死亡,腐败分解,生物残体的难降解部分在微生物等各种因子作用下转变成腐殖质,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o若DO进一步下降,造成缺氧环境,使厌氧微生物迅速生长,对有机物(底泥)进行发酵分解,产生腐胺、尸胺、H2S、CH4、NH3等物质,使水质发臭;H2S与Fe作用产生黑色的FeS。
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环境(2学时)

二、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
(一)微生物毒素对环境的污染 (二)微生物其他代谢物对环境的污染
(二)微生物其他代谢物对环境的污染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为常见的一般化合物, 当在环境中累积达到较高浓度时,造成环境污染, 也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种类:挥发性气体、重金属甲基化合物、强氧化 剂等
(一)富营养化微生物种群
特点:在富营养化阶段,水体中出现最多的生物 主要是蓝藻和微小藻类;与贫营养化相比,其种 类减少,数量却猛增 引起湖泊水华的主要藻种:以蓝藻为主,如微囊 藻、鱼腥藻、颤藻等;除此之外,还有甲藻、硅 藻、鞭毛藻、栅藻等 引起海洋赤潮的主要藻种:以甲藻为主,如裸甲 藻、膝沟藻、多甲藻等
[小结]
名词解释:水体富营养化 试述空气传播和水体传播微生物的防治措施? 简述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 举例说明引起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一般代谢物产生 条件、危害特点及其防治? 试将贫营养湖泊与富营养湖泊中微生物存在状况 作一比较?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成因及影响因素?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 (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 (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
(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
土壤是微生物栖息生长的最适环境:土壤中存在 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各种微生物,它们构成 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 土壤的微生物污染源:未经处理的粪便;未经处 理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含有病原体的工业废 水;传染病医院未经处理的污水;病畜尸体处理 不当 病原菌在土壤中多为暂居微生物:微生物形成芽 孢、孢子等各种休眠体,在土壤中越冬
2、大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室内通风:借助气流来稀释和排除室内的微生物; 影剧院、礼堂、会议室等人员拥挤的场所,均应 采取这一措施 空气过滤:对空气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场所,如手 术室、无菌实验室等,可采用过滤器过滤空气, 以除去带菌尘埃 空气消毒:用物理法或化学法杀灭空气中的微生 物;如紫外线(240~280nm)照射,喷洒或熏蒸 环氧乙烷、甲醛、臭氧、次氯酸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第一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危害
大气微生物污染
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所在地区人口密度、植物数量、土壤和地面的铺垫情况以及气温、大气湿度、气流和日照等因素有关。
室内微生物较多。
微生物污染空气,可使空气成为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媒介,造成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主要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方式:尘粒传播和飞沫传播
室内空气细菌卫生标准(个/m3)(前苏联)
空气细菌卫生标准(个/血)(日本,沉降法)
防止大气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o室内通风
o空气过滤
o空气消毒:物理法和化学法
∙水体微生物污染
水体微生物污染是指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或某些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或影响渔业生产。
o细菌
▪肠道细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病原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等)o钩端螺旋体
o病毒
肝炎病毒、呼肠弧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o其他微生物
o防治水体的微生物污染主要措施
▪加强污水处理,主要是加强医院、畜牧场、屠宰场等部门的污水处理。
▪加强对饮用水的处理,保证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符合水质标准。
∙土壤微生物污染
土壤微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节水体富营养化
耗氧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
∙
o由于微生物的好氧呼吸,造成水体的DO下降。
当水体的DO降到3-4mg/L,鱼类会窒息死亡,对养殖业将造成严重损失。
o由于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大量氮、磷等无机养分,使水域发生富营养化。
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进而死亡,腐败分解,生物残体的难降解部分在微生物等各种因子作用下转变成腐殖质,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o若DO进一步下降,造成缺氧环境,使厌氧微生物迅速生长,对有机物(底泥)进行发酵分解,产生腐胺、尸胺、H2S、CH4、NH3等物质,使水质发臭;H2S与Fe作用产生黑色的FeS。
因而使水体发黑发臭。
思考题
假如河流或池塘发臭,如何能使其在短期内解决发臭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o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和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其指标为:水体含氮量大于0.2-0.3mg/L,含磷量大于0.01-0.02mg/L,生化需氧量大于10 mg/L,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达10万个/m l,叶绿素a(藻类生长量的标志)大于10µg/L。
o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主要生物种群
海洋赤潮中主要是一些微型藻类,已知有60多种。
湖泊水华中以蓝藻为主,约20多种。
o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影响因素
▪营养物质:C106H263O110N16P1
▪季节与水温
▪光照
▪pH值
▪其他生物影响
o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
▪光合作用(P)强度与呼吸作用(R)强度之比
P/R的比值
▪藻类生产潜力(AGP)
o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面,使景点的功能变差,透明度下降,水色不良,表面有水花。
▪消耗溶解氧。
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给水产养殖带来危害。
▪某些藻类产毒素,引起水生生物病变或中毒死亡。
▪产生气味化合物,使水体散发不良的气味。
▪给水的影响,污染自来水源,造成运行成本增加。
▪加速湖泊衰亡。
o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切断外源,防止氮、磷进入水体;减少外来污染物的带入(饲料、垃圾)
▪控制藻类的生长
▪底泥疏浚
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的污染
生物毒素
o细菌毒素
肉毒梭菌毒素
o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按照毒理学标准,半数致死剂量(LD50)<1 mg/kg的毒物即属特剧毒物。
黄曲
霉毒素B1的半数致死剂量为0.294 mg/kg,因此它是特剧毒物。
▪黄曲霉毒素产生菌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 parasiticus)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的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1966年的标准为30 µg/kg,1970年降为20 µg/kg,至1975年
再次降为15 µg/kg。
我国标准是: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不得超过20
µg/kg;大米及其它食油不得超过10 µg/kg;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
超过5 µ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
o藻类毒素
o放线菌毒素
∙气味代谢物
o产生气味代谢物的微生物
o气味代谢物的化学本质
∙耐酸细菌与酸性矿水的污染
o黄铁矿、斑铜矿等无机矿床内都含有硫化铁,硫化铁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然氧化产生FeSO4和H2SO4。
缺水时:FeS2 + 3O2→ FeSO4 + SO2
有水时:2FeS2 + 7O2 + 2H2O → 2FeSO4 + 2H2SO4
o通过氧化硫亚铁杆菌(Ferrobacillus sulfooxidans)和氧化亚铁亚铁杆菌(F.
ferrooxidans)等铁氧化细菌的作用,使硫酸亚铁氧化成硫酸高铁。
4FeSO4 + 2H2SO4 + O2→ 2Fe(SO4)3 + 2H2O
o硫酸高铁是强氧化剂,它与黄铁矿继续作用,产生更多的H2SO4和FeSO4。
FeS2 + 7Fe(SO4)3 + 8H2O → 15FeSO4 + 8H2SO4 +2S
o产生的元素硫在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作用下生成硫酸。
2S + 3O2 + 3H2O → 2H2SO4
以上过程表明,经化学氧化使矿水变酸,在酸性条件下促进了耐酸细菌的发育,通过这
些耐酸细菌,加剧了矿水的酸化。
通过化学氧化与生物氧化的反复作用,形成大量硫酸,
使矿水极度酸化,pH可降至1.5-0.5。
o防治措施:
▪加纤维素物质使好氧分解菌发育,造成厌氧环境,促使反硫化菌活动,使硫酸盐还原成硫和硫化物沉积下来。
▪加硫杆菌抑制剂(如a-酮酸类和羧酸类)防止硫氧化。
▪层层覆盖,防止FeS2的自然氧化
▪加石灰,提高pH,并形成CaSO4沉淀。
甲基汞
o生物体内的甲基化反应
▪与SAM(S-腺苷甲硫氨酸)有关的反应系
▪与THF(N15-甲基四氢叶酸)有关的反应系
▪与甲基钴胺素(即甲基维生素B12)有关的反应系
o汞的甲基化
在汞的生物甲基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甲基传递体的存在,甲基钴氨素(即甲基V B12)中的甲基是活性基团,易被亲电子的汞离子夺取而形成甲基汞。
汞的甲基化过程如图所示。
o参与汞的生物甲基化的微生物
▪匙形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cochlearium
该菌以甲基钴胺素作为甲基的传递体参与反应。
而且该菌只能从水溶性的汞化合物生成甲基汞,而不能从HgS(不溶性)生成甲基汞。
o甲烷生成菌;萤光假单胞菌;草分枝杆菌;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黑曲霉;
短柄帚霉;酿酒酵母;粗糙脉孢菌等。
∙硫化氢
微生物产生H2S的主要途径:
o反硫化弧菌(Desulfovibrio)等厌氧菌将硫酸盐还原为H2S;
o异养型微生物分解有机硫化物释出H2S。
反硫化弧菌广泛存在于污泥、水洼及排
水不良的土壤中。
第四节微生物的风险评价
∙风险与风险评价的概念
∙风险评价基本内容
∙危害识别
∙暴露评价
∙暴露-反应关系评价
∙风险表征
∙微生物的风险评价
∙微生物危害的识别
∙微生物的暴露评价
∙微生物的暴露-反应关系评价
∙案例分析
∙简述大气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什么是水体微生物污染?引起水体微生物污染的常见的病原菌有哪些?
∙什么是土壤微生物污染?土壤病原体危害人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种群特点以及评价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生物毒素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其危害。
∙简述酸性矿水的成因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