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案例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案例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案例在当今社会,学术道德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培养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规范行为,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实践案例来阐述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一: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某大学学术道德教育中心组织了一次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学术诚信宣传片、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了解了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和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影响。
同时,活动还组织了学术道德守则的签署仪式,让学生亲自对自己的学术诚信进行承诺和表态。
这样的实践案例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能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加深对学术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并且,签署承诺书可以形成一种承诺和约束,让学生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
案例二:学术道德公益实践项目某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中心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学术道德公益实践项目。
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亲身感受学术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项目中,学生被组织到学术期刊编辑部和学术研究机构中担任助理工作。
他们需要协助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学术论文的审稿和排版等工作。
通过实际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也更能够理解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同时,在项目中,学生还可以与学术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修养。
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践,大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术道德,并将其付诸实践。
他们在项目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加深对学术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三:学术道德导师制度建设某大学建立了学术道德导师制度,每位大学生都配有一名学术道德导师。
学术道德导师是学术界的专业人士,他们会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在导师制度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学术道德意识。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典型案例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典型案例师德师风问题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和学术道德的提升,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对师德师风问题的认识和警觉。
以下是几个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案例一:学术不端的教师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因在学术研究中涉嫌抄袭和伪造数据而引发争议。
这位教师在发表论文时,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抄袭了大量内容,并伪造了部分数据,以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
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对学生的学术诚信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
此外,学术界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术研究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对于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
案例二:教师不尊重学生权益在某高校中,一位教师在授课中对学生态度恶劣,不尊重学生的权益。
他经常批评学生、讽刺学生,并在课堂上大声喧哗,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学生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了投诉,但校方却对此置之不理。
对于这种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扰。
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案例三:贪污腐败的教职工在某高校中,发生了一起教职工贪污腐败的案件。
这位教职工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学生贿赂,并违规利用校内资源牟取私利。
这种贪污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也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了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职工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体系。
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廉洁意识和责任感。
学术道德规范案例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03
危害与体悟
学术不端危害
为了提职晋升,为了毕业,为了名气,为了•••等等而发表学术论文 并没有错,但是为此不择手段便不应该了
为此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丧失学术道德,以抄 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如不加以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失去 了学术论文的意义,阻碍学术进步。
除了钟XX外,还有一名审稿人也是这样完成论文剽窃的。只不过他的操作是中译英。陈 XX抄袭剽窃了其审稿的两篇中文论文,应对抄袭剽窃负主要责任。这两位利用自己审稿人身 份玩“洗稿”的审稿人均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5年,并给予通报 批评。
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学术不端,在2016年教育部定义7种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 用他人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有偿发表论文、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为他人代写论文的; (七)其他严重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根据相关学术组织或 者高等学校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
2019年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XX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 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截止发稿时止,在最初曝出曹XX论文造假的国外 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XX的论文已超 过40篇。在这些以曹XX为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论文里,出现了两次实验结果图像完全一 致;一幅实验图中,局部点图多次“复制、粘贴”,两幅实验图中,部分一致,部分疑似 有增添、删减等PS操作的现象。《中国新闻周刊》查阅到这40多篇论文中的35篇,其中 曹XX担任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的文章有29篇。在这40多篇文章中,目前有4篇被更正 勘误,有一篇2008年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的论文被撤回
学术不端案例
学术不端案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信誉。
学术不端案例屡见不鲜,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学术不端案例。
首先,有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抄袭是指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或文字,而不加以引用或注明出处。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
抄袭不仅在学术界中不被容忍,在法律上也是受到惩罚的。
因此,学者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务必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抄袭行为的发生。
其次,有学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篡改数据或者捏造研究结果。
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任何对数据的篡改和捏造都是对科学的严重背叛。
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者们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务必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和研究方法进行,绝不允许篡改和捏造数据。
最后,有学者在发表学术论文时,采用了投机取巧的手段,通过行贿或者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发表机会。
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学术竞争的公平性,损害了其他学者的合法权益。
学术界应该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任何不正当手段的使用都是对学术界的伤害。
因此,学者们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务必要遵守期刊的投稿规定,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发表机会。
综上所述,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信誉。
学者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规则,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共同维护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形象。
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百例
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百例随着科研工作的日益深入,学术道德问题也成为研究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培养学术道德意识、传承学术诚信精神,对于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促进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特整理一份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百例,以供学习参考。
一、数据及实验处理方面的问题1.论文造假某研究生在论文中篡改实验数据,以证实其研究结论。
结果发表后被发现,严重影响了研究领域的信誉。
2.数据篡改研究生为了达到预设的结论,故意篡改实验数据,掩盖了实验中的问题,导致结果失真。
3.未保留原始数据研究生在实验结束后没有将原始数据及时保留备份,违反学术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可复制。
4.实验室安全问题研究生在实验室中因为忽视安全规定,导致实验人员受伤,引发一系列的责任问题。
二、学术交流方面的问题5. 抄袭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大量抄袭他人成果,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也丧失了学术独立性。
6. 数据重复发表研究生将同一组数据分别以不同的研究结果发表,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学术诚信问题。
7. 恶意评审研究生在匿名评审时,恶意诋毁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品格,损害了同行间的学术互信。
8. 假冒他人成果研究生利用他人成果冒充自己的研究成果,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
三、团队合作方面的问题9. 不公平分配研究生在团队合作中不遵守合作协议,恶意捞取功劳,导致团队内部矛盾激化。
10. 私吞经费研究生在团队项目中私自挪用经费,严重损害了团队的合作氛围和声誉。
11. 不负责任研究生在团队研究中不负责任,经常缺席或推卸责任,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研究进展。
12. 拒绝合作研究生在团队研究中拒绝与组员合作,严重阻碍了团队的科研进展。
四、导师指导方面的问题13. 学术造假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利用虚假数据发表论文,导师未能履行指导职责,造成严重学术后果。
14. 学术诚信导师收到他人赠与的研究成果或资金,未能正确处理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
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
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案例名称:高校学术不端案例的探讨背景介绍:该案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高等学府,涉及到某位教授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侵权,所有人物姓名和引用将被省略。
案例描述:教授X是该高校的一位资深学者,自其加入学校以来在研究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于数年前获得了教授职衔。
最近的调查揭示了教授X多年来在其学术成果中存在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
1. 重复发表:调查发现,教授X在过去的几年中,将同一研究项目的成果分别发表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并未在文献引用中提供相应的标注,使得这些研究看起来像是独立的研究成果。
2. 数据篡改:进一步的调查揭示了教授X在其研究中存在数据篡改的问题。
通过改写、删除或伪造研究数据,教授X编造了一些结果,并以此支持了其研究的假设和结论。
这些数据篡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其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3. 抄袭行为:教授X还存在大量的抄袭行为。
在其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教授X无视引用规范,摘录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使原创性和学术诚信受到严重质疑。
后续处理:一旦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高校立即展开了内部调查。
调查结果确认了教授X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暂停教授职务、取消部分研究经费资助,并对已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撤稿处理。
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术研究的监督,并发布了严格的学术诚信和研究伦理指导方针,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行为。
结论:该案例揭示了学术界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问题,并强调了监督、教育和处罚在维护学术诚信和保持学术研究的可信度方面的重要性。
高校和学术界应加强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的培养与教育,建立透明的学术评价机制,以确保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知识。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等过程中,违反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行为。
学术不端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成果的真实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学术不端案例,来探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学术不端案例,抄袭。
抄袭是指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中剽窃他人的观点、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达而不注明出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损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的权益。
在学术界,抄袭不仅会导致个人声誉受损,还会造成学术成果的失真和学术交流的混乱,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其次,还有一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数据造假。
数据造假是指在学术研究中篡改、捏造实验数据或调查结果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规范,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数据造假不仅会误导他人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还会影响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和发展。
因此,严肃对待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维护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是指将已经发表过的学术成果再次发表在其他期刊或会议上,以获取多次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学术界对知识的认识和传播的扭曲。
重复发表不仅会导致学术成果的重复计算和评价,还会影响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学术不端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成果的审查和监督,共同维护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学术交流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学术成果的健康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良性循环。
物化生专业的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教育案例分析
物化生专业的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教育案例分析在当代科研领域,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基石。
作为物化生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意识,追求真理,扶正祛邪。
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和科研诚信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发展和科研信誉。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物化生专业中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数据篡改在科研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然而,在某些科研项目中,研究人员可能为了追求研究成果,故意篡改或伪造数据,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结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欺骗了科研社区和公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物化生专业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数据管理培训。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习惯,如保存原始数据、及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并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督。
此外,科研机构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核和审查,对有问题的数据进行严厉惩罚,提高违规成本。
案例二:抄袭剽窃抄袭剽窃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常见表现,也是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重要考验。
在物化生专业的研究中,一些学生和研究者可能因为懒惰或者时间压力过大,采取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未经充分引用和批注就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实验数据。
防范抄袭剽窃的一种方法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抄袭的认识。
学生在各个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上应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接受同行专家和教授的审查。
同时,学院和研究机构要建立起严格的学术审核机制,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检测,排查抄袭和剽窃行为。
另外,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可以设置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案例三:无实验伦理,动物实验乱象物化生领域的研究中,一些实验需要使用动物进行研究,但存在一些人将动物作为实验工具而忽视其权益。
例如,在某些研究中,动物可能被过度使用、盲目施加痛苦或未经合理的伦理评审。
这种行为既违反了学术道德,也违反了对动物权益的尊重。
道德法律热点案例大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法律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愈发凸显。
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重要基地,其道德法律问题的解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推动教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大学校园中的道德法律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学道德法律教育提供借鉴。
二、道德法律热点案例分析1. 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如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数据等。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学术不端案例:案例:某大学研究生张某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大量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并在论文中未注明引用来源。
经查实,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被学校开除学籍。
分析:张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不仅损害了他人权益,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
该案例警示我们,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
2. 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在大学校园中时有发生,如殴打、辱骂、恐吓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例:案例:某大学男生李某因与同学王某发生争执,将王某打成重伤。
经调查,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既有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加强校园暴力防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途径。
3. 网络谣言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在大学校园中传播迅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案例:某大学女生赵某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虚假信息,称某知名教授涉嫌学术不端。
经调查,赵某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被学校开除学籍。
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个人名誉,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是维护网络环境健康的重要措施。
4. 校园贷问题近年来,校园贷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愈发严重,许多学生因过度消费、还款困难等问题陷入困境。
科技处报告学术不端案例河科大
科技处报告学术不端案例河科大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为进一步落实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月活动的安排,研究生工作部特开展“学术道德不端案例警示展”主题教育活动。
案例一【时间】2002年7月【人物】美国国家实验室维克托.尼诺夫【关键词】伪造数据【事件】1999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学术刊物《物理评论通讯》上联合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他们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
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
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的结果。
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即与超重元素衰变相伴产生的大量阿尔法粒子,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有关研究人员为此在2002年7月出版的《物理评论通讯》上发表声明,宣布撤回他们3年前的研究结论。
尼诺夫是15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在最初的研究中主要负责数据的分析,目前已被该实验室开除。
案例二【时间】2006年12月【人物】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关键词】学术造假【事件】2005年底,韩国最高科学家“克隆之父”黄禹锡关于干细胞的论文被揭发造假。
韩国首尔大学就此组成调查委员会,并于2006年1月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科研小组除成功培育出首条克隆狗之外,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
其研究小组于2005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关于人体干细胞研究的论文部分完全属于造假,将两个干细胞系夸大为11个干细胞系,而且这两个胚胎干细胞也并非体细胞克隆于干细胞,而是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同时,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以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黄禹锡事件严重违反了科学家应该遵守的基本的诚信原则,给国际科学界和韩国科学、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打击。
违反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案例
违反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案例1、四川某高校黄某抄袭论文案2007年12月,四川某高校接到关于该校副校长黄某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问题的举报后极为重视,责成研究生院着手调查。
研究生院联系了国内外6位该学科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于2008年3月20日左右返回,其结论是抄袭成立。
依据学校学术委员会关于黄某博士学位论文*问题的定性结论,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于2009年7月10日下午召开九届六次会议,专题研究处理意见。
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取销黄某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
2、四川某高校李某抄袭案2011年8月初,四川某高校接到来自台湾的苏先生举报,称该校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某2009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中国先秦之信仰与宇宙论:以<太一生水>为中心的考察》一书第八章严重抄袭台湾师大郑倩琳小姐2003年硕士论文《战国时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论》。
接到举报后,该校立即责成社科处进行调查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经2名校内专家和1名校外专家认真鉴定,一致认定李某抄袭属实。
对专家鉴定结果,李某本人表示认可,并对自己的抄袭行为写了书面检讨。
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召开会议,认定李某的行为是一起严重违反该校学术道德规范的抄袭行为。
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和校务会研究决定,给予李某如下处分:(1)解除对李某的副研究员聘用,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2)给予李某开除公职留用察看一年的行政处分;(3)撤销李某已申报立项的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并追回拨款;(4)建议四川省社科联撤销李某因《中国先秦之信仰与宇宙论:以<太一生水>为中心的考察》一书获得的一切荣誉和奖项,并追回全部奖金。
为严肃党纪,经该校纪律检查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经该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决定给予李某开除党籍处分。
3、上海某高校陈某抄袭案陈某是上海某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拥有博士头衔和教授职称,并且是上海某大学学术带头人,曾主持完成中国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重点项目共四十一项,获取中国国家和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奖项十六项,一九九三年任上海某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此外还兼任了上海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粮食经济学会会长、上海亚太财经研究中心主任等众多职务。
学术道德案例
一、天津外国语学院沈履伟剽窃案沈履伟为申请正教授职称,在其出版的论文集《求是集》中严重抄袭。
对此沈履伟所在的学校仅对沈履伟做出“给予该同志通报批评,并责成本人做出深刻检查,消除不良影响”的处理决定。
后沈履伟认为天津语言学会举报内容严重失实,以名誉权受到侵害为由将语言学会和学术批评网告到法院。
2005年5月30日,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沈履伟不是剽窃,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
2006年01月05日,天津市二中院作出终审判决,最终认定沈履伟在其出版的专著《求是集》中收录的涉案13篇文章构成了对他人作品的剽窃,撤销原审法院判决,判决天津市语言学会胜诉。
二、上海大学博导论文抄袭事件上海大学博导论文抄袭事件是指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湛匀发表在2007年第6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上的《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和发表在2007年5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的两篇论文,抄袭率约为25%以上。
后陈湛匀被免去了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和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
三、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事件是指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刊登署名为“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注销了杨伦的学位,同时给予他记大过处分。
四、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事件指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教授的2篇署名论文,被举报涉嫌抄袭或过度引用。
2009年6月6日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黄庆教授博士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
2009年7月10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取销黄庆教授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
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分析
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几点思考一(汉芯造假事件2002年8 月,前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从美国买来10片MOTO- free scale 的56800芯片,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全部用砂纸磨掉,然后找浦东的一家公司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虚假的DSP芯片磨好后,陈进通过种种关系,加上了“由国内设计(上海交大)、国内生产(上海中芯国际)、国内封装(上海威宇科技)、国内测试(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假证明材料。
同时,陈进依托交大背景,利用无锡意源公司投资控股的上海交大创奇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的经济实力,骗取了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等方面的信任,并通过种种手段“搞定了”集成电路行业国内知名专家,召开所谓的研讨会。
研讨会一致鉴定:“汉芯一号”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
2003年2月26日,陈进蒙骗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邀请了国家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同行等在锦江小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汉芯一号”就这样诞生了,成为所谓的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DSP 芯片。
接下来,“汉芯二号”、“汉芯三号”、“汉芯四号”直到2006年1月17 日,一个神秘人士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
该神秘人士表示,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一些嗅觉敏锐的媒体很快介入,进行了艰难的追索和求证。
在举报人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2月18日,该事件的调查组得出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
陈进利用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的噱头,骗取了巨额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有关媒体通报表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案例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案例在如今高等教育领域,学术道德教育被广泛认可为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术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学术品质和道德品格。
为了更好地实践学术道德教育,各大学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方法,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经典案例来展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成果。
案例一:学术诚信教育某大学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名为《学术道德与职业规范》,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
在这门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强调课程作业的原创性和引用规范。
每个学生都要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含自己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会通过反复强调学术诚信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术行为习惯。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开始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恪守学术诚信准则。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他们尝试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减少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剽窃,并能够准确地引用、注明他人的成果来源。
这种学术诚信教育使学生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树立了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案例二:科研道德实践在某高校的实验室,教师们积极探索科研道德教育的创新模式。
他们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在进行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学术道德和科研过程相结合,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注重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过程的规范性。
每个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都要提交一份科研报告,其中必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研成果的阐述。
教师会对学生的报告进行仔细检查,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会进行纠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
通过这样的科研道德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更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诚信的科研品质。
案例三:学术道德培训在某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中心,校方开展了一系列学术道德培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目标,并掌握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
列举5种违反学术道德的案例
列举5种违反学术道德的案例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
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
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
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
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
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学术不端案例
学术不端案例标题:学术不端案例:科研诚信遭受打击的事件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以欺骗、抄袭、篡改数据等手段违背科学道德规范,损害学术诚信的行为。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起学术不端案例,展示该案例发生的时间、事件的细节,并附上律师对此案例的评述。
案例一:诺贝尔获奖物理学家欺诈行为被揭露时间:2002年事件细节:2002年,曾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在其领导下的研究团队中进行欺诈行为的事件被揭露。
中村教授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蓝光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研究中,涉嫌篡改数据和虚假宣传。
中村教授利用修改实验数据的方式,使蓝色LED的研究显得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团队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声称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然而,一位研究者怀疑其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进而揭露了这一事件。
调查发现,中村教授在他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频繁修改实验数据,以此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中村本人的掩盖,这一欺诈行为得以长期维持。
然而,一旦真相被揭示,中村教授迅速失去了他过去的辉煌,名誉扫地。
律师点评:这起学术不端案例不仅损害了中村教授的学术声誉,同时也对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诚信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中村教授的行为无疑违背了学术界的核心价值观,对他未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学术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建立。
结论: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领域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学术界和科研机构有责任制定和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确保科学研究的诚信性和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每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应该保持高度的科学道德和诚信意识,时刻谨记保持真实和透明的原则。
近五年学术不端案例
近五年学术不端案例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扰。
以下是近五年来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不端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学术造假、抄袭、篡改数据等不端行为。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案例。
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的时间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彭庆福涉嫌伪造研究数据,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在SCI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虚假的学术论文。
这一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彭庆福因此被开除并受到法律追究。
201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盛昌伟在其硕士论文中使用了大量抄袭内容,其中涉及40篇被他抄袭的研究论文。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根据调查结果,撤销了盛昌伟的硕士学位,并展开了进一步的整改措施。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文亮涉嫌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团队在多个研究项目中伪造了数据、篡改研究结果以及虚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等。
这一事件震动了学术界,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专门调查组,最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处理。
2018年,复旦大学副教授钟南山涉嫌抄袭文章一事引发热议。
这起事件被认为对心理学学术界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丰文因涉嫌学术不端,其多篇论文被曝光存在数据篡改和重复发表等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界讨论,并引发了对学术研究机构的审查和改革的呼声。
这些近五年涉及学术不端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足以阐明学术不端问题的严重性及对学术界造成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了学术诚信,也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和公信力。
为了维护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首先,学术界需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评审制度,加强对学术成果的审核和评估,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完整)“科学道德” 学术不端 案例
学术不端行为案例一、学术不端行为学术界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权威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学术领域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所谓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存在的一种与科研和学术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
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5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这些定义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
其主要表现有:伪造和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论文、虚假注释、虚假署名、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垃圾等等。
二、学术不端案例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不端无缘“导师”。
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该校学术委员会结论,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确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宣布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及研究生导师资格,但这个处理结果却整整迟到了2年。
2007年7月,黄庆被举报两篇署名论文存在抄袭行为,由此引发抄袭门事件。
此后,西南交大虽然组织了专家进行调查,但外界却迟迟未得到该调查结果。
西南交大负责此事宣传的工作人员曾红表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只是对其论文是否抄袭进行论证,至于行政职务的变动,需要等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被曝抄袭门始于2007年7月,举报人在新语丝网站及一些高校学术论坛发帖,称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
举报者称,2000年6月,黄庆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论文。
学术腐败案例
学术腐败案例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界内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和违规操作。
这一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包括科研、论文发表、学术评估等。
学术腐败破坏了学术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对整个学术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讨论几个典型的学术腐败案例,以期引发对学术道德的思考,并呼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一、科研造假案例科研造假是指科研人员在研究中故意篡改数据、伪造实验结果或者故意省略不利于自己研究结论的数据,以获取不当的研究成果或荣誉。
2018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师骆建华因在多篇论文中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行为,被撤销学术头衔,并受到终身禁用科研经费的处罚。
这一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揭示了某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二、论文抄袭案例论文抄袭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学者未经充分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将他人的研究结果、观点或者文字直接引用为自己的创新成果。
2013年,德国科学杂志《自然》发现多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存在大量抄袭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案例是一篇论文的超过80%的内容被疑为剽窃。
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也引发了论文抄袭问题的广泛讨论。
三、学术评估腐败案例学术评估腐败指的是在各种评选、评审活动中,学者通过行贿、拉关系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评价和地位。
2019年,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团队在“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领导力与管理现代化计划项目”评选中,因行贿评审专家被查处。
这一事件揭示了学术评估过程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公正性与公信力。
四、学术圈权力滥用案例学术圈权力滥用是指学术上位者利用其职权地位对下级学者进行打压、排斥等行为。
201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学术圈知名人物因滥用职权和性骚扰下属而引发丑闻。
这一案例暴露了学术圈权力滥用问题的存在,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并对整个学术界的信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科研经费管理失职案例科研经费管理失职是指负责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的机构或个人滥用、挪用科研经费。
北大高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案例
北大高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案例案例:北大学生论文抄袭事件在北大某学院,一位学生在论文中抄袭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
该学生的论文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其他研究人员发现他的研究结果与之前已经发表的一篇论文高度相似。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确实发现该学生存在论文抄袭行为。
该事件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学校立即展开调查,并对该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学术诚信课程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还积极与学生沟通,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还对该学生进行了惩处。
学校认为学生的抄袭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严重损害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誉。
学校决定对该学生进行严肃学术处分,包括取消其论文发表资格、给予严重警告等处理措施。
此外,学校还要求该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道歉,并进行学术道歉公开声明。
该案例的处理结果向全校师生宣示了学校对学术道德问题的零容忍态度,强调了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案例,学校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和学术界的意义和影响,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校还加强了对学术道德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学校将继续加大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积极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活动和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学术研究的评价和审核,加强学术论文的查重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的保障。
这个案例展示了北大高校对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视和态度。
通过严肃惩处抄袭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宣传和教育,学校向全体师生传递了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实验道德伦理与案例
一、动物实验与伦理
据《nature》报道,麻省总医院-哈佛医学院Sam Lee教授一篇《nature》论文因实验小鼠肿瘤直径过大而发布修改通知。
《nature》发布修改通告称,实验中一些小鼠成瘤的直径超过动物福利准则规定的1.5厘米。
该动物福利准则是由美国麻省总医院动物保护及利用协会(IACUC)制定的。
《nature》一篇社论称,《nature》期刊要求作者控制肿瘤的直径,使其不违反动物使用制度委员会制定的准则。
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原则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原则,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胚胎干细胞获得方式包括:
1.体外受精时多余的配子或囊胚;
2.自然或自愿选择流产的胎儿细胞;
3.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获得的囊胚和单性分裂囊胚;
4.自愿捐献的生殖细胞。
等原则。
生于1953年的黄禹锡,5岁丧父,母亲为养活6个孩子,放牛养家。
黄禹锡孩提时代帮母亲照顾生病的牛,从而立下做兽医的志向,并埋头苦读,誓要做个成功人士。
对他来说,成功就是一切。
他埋头苦读,终于考上首尔国立大学兽医系,29岁便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更成为韩国首尔大学的教授。
他将一切精力、时间都投放到实验室,
韩国克隆先锋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小组曾报告使用了来自16名女性捐赠的242个卵子。
黄禹锡的研究小组获取卵子存在问题,捐献者中包括其手下的研究人员。
此外他还涉及学数据造假,夸大数据,黄禹锡表示就此事道歉,并愿辞去校内外一切职务。
【1】
三、人类基因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发明出来后,被首先应用到果蝇、斑马鱼、植物中,然后是人。
目前,在人体上进行的基因编辑试验更多是针对体细胞而非生殖细胞。
而对生殖细胞的改写,在任何国家都已被明令禁止。
2015 年,来自中山大学的黄军就教授带领团队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统,将胚胎中地中海贫血症相关基因敲除,完成世界上“首例胚胎编辑”实验。
然而实验结果并不完美,这种方式出生的胎儿将面临未知的风险。
有关首次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的论文最初是投给《自然》与《科学》期刊的,但由于道德问题,论文被期刊拒绝。
英国生物学家Edward Lanphier向《自然》杂志表达了他的批评。
他说,我们要暂停这一研究,并确保我们就前进的方向进行广泛的讨论。
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妇志愿者参与实验。
为规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实施辅助生殖的相关规定,策划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指使个别从业人员违规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
该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针对当前法律对人体基因保护不力的现状,有关人士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首先,在法律上确认基因隐私权,将来法律应规定个人的基因隐私应该如生命权、健康权以及姓名权、肖像权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2】
四、论文抄袭
2019年春节期间,微博热搜有关翟天临的话题从“不知知网”开始,贯穿始终。
2019年2月10日,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北京电影学院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
北大光华学院发声明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做出处理,北京大学发布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同意翟天临退站,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
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关于“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调查进展情况说明,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导资格。
陈浥,翟天临的博士导师,只有本科学位。
北京电影学院明文要求的博导条件,陈浥一个都不符合。
在任职期间没有发表过期刊论文。
学术专著,陈博导也只有主编的身份而非第一作者。
翟天临事件的发生,与其组织结构中导师方面存在漏洞也有关系。
说明北大存在学术把关不严,审核不足的问题。
【3】
五、虚造数据、擅自修改图片
SCI插图的基本要求:
1、清晰、整齐、美观
2、达到高分辨率要求
3、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可修复瑕疵
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
,在最初曝出曹雪涛论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
对于这些质疑,曹雪涛于15日下午回复《中国新闻周刊》时表示,“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
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
”
这些伦理问题中有些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约束,但是随着我国法律的发展,法律在学术道德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学士道德分论第一讲:学术规范和学术学做规范,动物实验与伦理.
【2】学士道德分论第一讲:学术规范和学术学做规范,学士道德分论第一讲:学术规范和学术学做规范.
【3】新浪网,翟天临学术不端调查:硕士论文被指抄袭陈坤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