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本细读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
从教育视角看关于《背影》删留的争议
![从教育视角看关于《背影》删留的争议](https://img.taocdn.com/s3/m/f4dc45e0f61fb7360b4c6535.png)
证, 相关负责人 表示 “ 《 背影》 删 除说 ” 确 为误 传, 不仅是人教社 , 目前 多个 出版社 都未 发 出
“ 删 除《 背影》 ” 的声 音 , 出版 社 并 不会 因 为 “ 违 反交 规 ” 这一 点去 删 除一篇 经典 之作 。 笔 者为孙 、 王两位 先生 的责 任感 所感 动 , 也 为 问题一 直没 有得 到解 决 而遗憾 与 疑惑 。作 为 初 中教育 工作 者 , 笔者 以 为 , 之所 以会 有 这种 争
所 显示 出的父 子 之 爱 可 谓 独 特 , 令 人 动 容 。二 是 源 于写作 艺术 。 以新 颖 独特 的视 角 , 截 取 人
3 U
2 0 1 5・ 9 语 文 天弗
以《 膂影》 为例 谈 褪 中语文课堂情感教 一 - 学 。 ‘ 策略
王 国 锋
初 中语 文教 学 中的情感 教学 指 的是通 过 学
决。因为在《 解读语文》 一书出版数年后 , 对于
删 留争议 的历 史 又再次 重演 。
2 0 1 4年 5月 2 6日中 国新 闻 网转 载 了这 样
一
则新闻: 南大教授道歉 : “ 《 背影》 逐 出教材 ”
近 日, 南京 大 学 中文 系 教 授 王彬 彬 发 出 道
乃误 会 。前两 段 内容 如下 :
关 于这 一 点 , 笔 者 前 段 时 间在 加拿 大进 行 短 期
培训 时 , 对 此感受 尤 为深 刻 。 因此 说 , 学生遵 守 交 规 的意识 不光 没有 错 , 还应 该 给予充 分肯 定 。 这 应该 是讨 论 的前 提 。
5月 1 9 日, 北 京 青 年报 记 者 也 向人 教 社 求
其次 , 如何正确看待 《 背影》 的价值 。《 背 影》 被认为是经典 , 一是 独特 的思想感 情。写 母爱的文章很多 , 而写父爱的却很少见 , 尤其是
基于真实学情,遵循文本体式
![基于真实学情,遵循文本体式](https://img.taocdn.com/s3/m/e2fd0a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7.png)
基于真实学情,遵循文本体式作者:温丽芬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20年第08期《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朱自清的名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
九十五年来引起了众多研究者不同角度的关注,对《背影》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辟见解。
下面从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综述对《背影》的解读。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综述一、《背影》的主题1.深切的舐犊之情《背影》一文主要回忆了祖母去世后,失业的父亲为儿子送行,并攀爬月台为他买橘子的情形。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背影》主要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话》评价《背影》的主题思想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惜之情,而朱自清本人在《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时谈《背影》的创作起源是父亲的来信,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
直到21世纪,学者依然保留着这样的观点。
马天保在《再谈朱自清〈背影〉的经典》中认为该文章的经典之处在于“作者选取的是一个极其普通、极其琐细的生活片段,表达的却是中国文人不擅长表达的父爱主题,小事件承载着大情感,真实地道出了埋藏在作者和读者内心深处已久且极为柔软的父子之情”。
2.拳拳的儿女之心20世纪90年代,《背影》的深层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
蔡跃锐在《无言的感激——〈背影〉新探》中认为《背影》包含着绵绵的儿女之爱。
陈风华在《“背影”的人文精神》一文中也认同此观点,他认为时隔八年,朱自清收到父亲带着伤感的来信,想起父亲攀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时颓唐而笨拙的背影,以及自己年少的懵懂无知,此时同样身为父亲的朱自清,终于理解了含蓄而内敛的父爱。
3.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忏悔王荪、张晓云则进一步论述,认为《背影》的主旨并不单是停留在别离之情的叙写上,而是表示“一个不肖之子追悔莫及的忏悔和深深的理解与敬意”。
段崇轩也认为作者在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神和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传达出作者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和忏悔。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19432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7.png)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篇一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读了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我感觉就像在文学的海洋里捡到了一个神奇的宝盒,里面装满了对经典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剖析。
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书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解读名作嘛。
”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孙老师那犀利又独到的眼光,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把那些名作一层一层剥开,让我看到了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说,对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背影》,孙老师居然能从父亲那肥胖的背影中,挖出那么多深层的情感和人性的东西。
我之前读的时候,可能就是觉得感动,觉得父爱深沉。
但孙老师却让我看到,这不仅仅是父爱,还有父子之间那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
孙老师的解读,让我时而惊叹,时而沉思。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花园,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其实还有很多隐藏在角落里的美景等着我们去发现。
不过,我觉得吧,孙老师的有些观点可能有点太前卫了,让我一下子有点接受不了。
比如他对某篇诗歌的解读,我就觉得是不是有点过度发挥啦?但是转念一想,文学这东西,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谁能说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呢?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好像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
我不禁想问自己:以前读的那些书,是不是都白读啦?哈哈,当然不是,只是现在有了孙老师的指引,感觉以后读书能看得更透彻啦!篇二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孙绍振的《名作细读》,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不就是解读名作嘛,能有多厉害?”结果呢,读着读着我就被打脸了。
孙绍振老师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任何名作在他眼里都无处遁形,他总能找出那些我们平常忽略的细节,然后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比如说《孔乙己》,我们以前可能就是觉得孔乙己可怜,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但孙老师可不这么简单地看,他能从孔乙己的穿着、语言、动作,分析出他的性格、心理,甚至还能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你恍然大悟:哦,原来孔乙己的命运是这样注定的!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_龚帅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_龚帅](https://img.taocdn.com/s3/m/7c9e76a2fd0a79563c1e7272.png)
“可热闹是 他们 的,我 什 么也 没 出问题。”⑥如果说通过还原揭示 面,如《记承天寺夜 游》可以通过
有”,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句, 矛盾是“提出问题 ”,相对应的做 对“闲”的还原,从“摆脱世俗苦闷
就无从还原出“客观存在热闹”与 好微观分析就是“回答问题”,分 的豁达”到“闲适的人生境界 ”的
“而笔下那般静谧”之间的矛盾, 析出 深层矛 盾中所反映出的,成 价值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 入 微 的 分 析 运 用 了 多 种 分 析 方 者以深刻的激发,并促成一门新
“分析”
法,并建构起了系统分析的七个 学科—— —“文本解读方法论”的诞
1.处于主体位置的“分析”
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 生。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 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
孙绍振的微观分析法具有原
文本读法
2015.04
学教育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龚帅
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 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 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 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 现出的特殊性内涵) 作比较并从 空洞的概念,把非常具体的、微妙
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 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 的内涵揭示出来。去蔽的过程就
型代表。
分析的空间。这就对解读 《木兰 保证了还原的可操作性,从而保
魏志宏 读后感
![魏志宏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969705f18583d0496459b0.png)
“背影”里的父爱————读《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有感南京29中致远校区魏志宏当身份由学生变成教师后,我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因此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今年暑假,我偶尔读了孙绍振所著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没想到还真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其中的《〈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
一篇发表在6月23日,名为“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的博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篇博文的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丁启阵在文中说,朱自清《背影》文中的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是违法行为,这篇文章应该从语文课本中删除。
随后,网友们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说《背影》是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篇难得的描写父爱的作品,他们认为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会理解父亲,体谅父亲。
也有不少中学生赞同丁启阵教授的观点,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
作为一名教师,我马上“推人及己”:如果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问我,我该如何回答?仅仅回答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体现了对儿子的爱似乎单薄了些。
这场新闻风波还引发了我的思考,造成学生对《背影》这样的经典之作产生隔膜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一文,我总结原因至少有两个:教师的理论水平欠缺和文本分析能力不够。
一、美学角度——寻求理论依据《背影》中的父亲是爱子的正面形象还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反面形象?在进行作品分析的时候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孙绍振教授的做法是从美学角度入手,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为理论依据。
孙绍振教授说:“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恶,遵守交通规则是善,不遵守交通规则是恶。
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的特点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
但是,情感和理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有矛盾的,情感太强烈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不实用,是不善的,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不但不是丑的,反而是很美的。
运用还原对比法 教出《背影》深层味
![运用还原对比法 教出《背影》深层味](https://img.taocdn.com/s3/m/c3acdca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8.png)
运用还原对比法教出《背影》深层味
杨宇鹏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背影》这篇文章,笔者曾执教过几次,总感觉教学是在文字的表面滑行,没有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
因此,学生除了获得了“父爱”这个抽象的主题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切身的触动。
阅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后,笔者尝试运用还原法、对比法展开教学,终于教出了《背影》的深层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杨宇鹏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 4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兼谈语文“三味” [J], 宋国现
2.教出生活味与科学味兼得的科学课 [J], 周洁
3.水泥深层搅拌法在深层软土地基运用探究 [J], 齐典永
4.运用对比法复习氧化——还原反应 [J], 鲁海林;沈燕燕
5.水泥深层搅拌法在深层软土地基运用概述 [J], 陈万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背影》美学价值意蕴新解
![《背影》美学价值意蕴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8e7e241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b.png)
《背影》美学价值意蕴新解
《背影》这部文学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中那种极端简洁、洗练精到极致的代表作。
由成克杰所著,阐述了山西老天安少年司棋对爱情、生活和文艺的演变过程,让读者印象深刻。
描绘了生活中求真、求实、求变的激情和抗争,它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简洁的美学表现形式。
《背影》蕴含的美学价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背影》的文学美学,贴近生活实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精湛,反映出无论怎样艰苦、复杂的生活仍然合理、有序而且有增进价值。
其次,《背影》的技巧上,抓住了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内容质朴内斂、表达潇洒凝练,让人们感受到浓烈的时代气息和文艺情结。
最后,《背影》勾起了人们一种感悟,熟悉的风光在逐渐变化,但是文学之美始终可以给人们以无限感慨和希望,用卓越的文学技巧描绘出深邃动人的故事来弥补人们的生活误差。
总的来说,成克杰的叙事精致凝重,生动缠绵,贴近社会实在,给人们带来非同寻常的文学视觉片段。
《背影》把现实生活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渗透着无穷的美学情怀,使人以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来领略缤纷多彩的社会现象,享受不一样的视觉快乐。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1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1](https://img.taocdn.com/s3/m/14c1d6fb700abb68a982fbce.png)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孙绍振一、方法问题:寻求一致性还是矛盾性:人们常常会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例如,讲《荷塘月色》,说是“四·一二”大屠杀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不能同流合污,又不能直接投身革命的矛盾心情。
这个说法,不能说错,但是,也不能说有多对,因为,第一,这与作品有些关系,并不是作品的真正内容,作品写的是“独处”的“自由”,孤独的美好;这里的自由不是政治概念,而是伦理概念。
第二,这样说,不能说明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本文对于诗意的追求。
文章内部的不平衡,哪些地方特别好,哪些地方比较一般。
第三,如果满足于作品与现实的一致,那么,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是不是行得通。
如,拿来分析冰心的诗就无从下手。
第四,例如,拿来分析《背影》,就更难办了。
《背影》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第五,方法问题,这种说法的特点,是寻求作品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的,这里就有一个原则问题了,从方法论来看,究竟是分析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还是寻求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统一性?由此可见:1.光是寻求作品社会意义是不够的,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深刻的方法。
2.即使找到了社会现实意义,也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因为《背影》的艺术特点,是不能从这种方法中得到解释的。
3.从理论上来说,所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
首先,从文学创作来说,就是现实与艺术的矛盾、差异,而不是统一、等同,如果统一等同了,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就成了对于现实的照抄,作家就没有创造的功劳了。
其次,从艺术本身来说,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同一形式的不同风格创造,都是以差异为特点的,也就是以矛盾分析为基础,而不是从统一性中所能获得的。
4、最重要的是,从分析矛盾的操作性来说,第一,矛盾是内在的,尤其是经典性作品,往往是天衣无缝的,因而,关键不在于要求分析矛盾而在于揭示矛盾。
而矛盾是潜在的,不是浮在表面上的。
第二,从方法的操作性来说,不能满足于一篇一篇孤立地讲作品,应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的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以便找出矛盾的切入口。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https://img.taocdn.com/s3/m/24e59d8e561252d380eb6ef5.png)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作者:龚帅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7期龚帅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这种解读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绍振文本细读还原分析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构建的背景(一)课程改革形势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
从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寻、体验人文精神的最主要途径是作品分析,语文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被花费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也自然成了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文本解读现状文本解读现状仍停留在“名作赏析”层面,在理论支撑与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上处于“集体模糊”状态。
在这样的境况下,伴随着“现代大学者关注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①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型代表。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概论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也称“还原分析法”,因为在这套文本解读方法系统中“还原”是进行文本分析的前提,而“分析”是文本细读法的主要环节,所以取这两个关键词来命名。
还原、比较、分析的过程就是走入文本的过程。
这套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也意味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能性。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还原”1.作为前提关键的“还原”“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
②不难理解,还原就是将“作品中的、在具体情况下的”先放在一边,想象出“原本的、最普遍意义上的”,再将二者作以比较继而寻找差异性。
例如,还原就是把原来的观念(以“英雄”的观念为例)与经典文本中的观念(在《木兰辞》中的“英雄”表现出的特殊性内涵)作比较并从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分析的空间。
传统经典【经典解读: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超越-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经典【经典解读: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超越-初中语文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7b1f9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42.png)
传统经典【经典解读: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超越-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经典解读: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超越-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对《背影》中“父爱”的深层解读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中国现代散文经典并不多,加之经典文本因多种原因所产生的审美疲劳,以及众多名家对经典文本的经典解读,无不影响着教师对经典文本的个性解读与创造性解读。
而教学参考书又将众多的名家解读融合,在解读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传统。
于是,经典文本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成了传统解读与名家解读的“传声筒”。
对《背影》的解读差不多也是如此。
虽然在《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一书中,杨剑龙先生从“一帧展现父子情深的悲凉画幅”的角度来解读《背影》,王玉宝先生从“被‘死亡’照亮的世界”的角度来解读《背影》。
另外,季羡林先生从“父慈子孝”的角度解读,孙绍振先生从“美学”的角度解读。
但是语文课堂上师生的解读首先是从传统的角度——“父爱”开始的。
正如肖川先生所言:“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
”借鉴名家解读与传统解读,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超越传统。
试以《背影》为例。
“传统”认为,《背影》中只有一条线索就是“背影”。
其实,除这条明晰的线索外,《背影》中还有两条暗藏的线索,这三条线索,明暗交错,凸显着“父爱”。
《背影》中除“三次背影”这一条显而易见的明晰线索外,还有两条暗的线索。
一条暗线是越来越浓厚的父爱,一条暗线是儿子对父爱的体验过程。
其实,一篇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大多数都有两条以上的线索,这是因其情感的丰富和生活的复杂所决定。
从这三条明暗交错的线索中,我们看到父子之间有隔阂,但父爱弥久愈浓,“月台买橘”后的八年,父爱已不单是车站送儿读书时的依恋、疼爱,因为生活与生命的交错碾压,从而使父爱呈现出丝丝缕缕的悲怆与凄凉。
“父爱”这条线索是对“背影”这条线索的极好补充,“父爱”这条线索愈加丰满,则父亲的“背影”形象更加感人。
儿子对父爱的体验过程这一条线索包括儿子对父亲从淡漠到感激,再到隔膜,最后再到愧疚与追悔。
摭谈多元解读的策略——由孙教授的《〈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一文想到的
![摭谈多元解读的策略——由孙教授的《〈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一文想到的](https://img.taocdn.com/s3/m/2d73690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6.png)
摭谈多元解读的策略——由孙教授的《〈背影〉背后的美学
问题》一文想到的
管喻萍
【期刊名称】《学生之友:童花果》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孙绍振教授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六期上撰文《<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启阵教授针锋相对,写了篇《我赞成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里删去》。
接着,二位从《向孙绍振教授讨教四个问题》到《我看他
【总页数】1页(P9-9)
【作者】管喻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摭谈多元解读的策略——由孙教授的《<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一文想到的[J], 管喻萍
2.初中语文教材的多元解读摭谈 [J], 赵静
3.“个性”何处安放?——摭谈《背影》教学解读 [J], 张伟丽
4.简约·多元·现代--摭谈文本解读的三个策略 [J], 周露;王菲
5.中学语文经典文本的多元解读及策略——以《背影》为中心的讨论 [J], 黄勤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至美应知文不旧--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至美应知文不旧--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9d703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9.png)
读书诗歌教学,无论在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是一大难点。
迷离的意象,破碎的语法,隐藏于文字中的诗人情感,混乱的学习过程遮蔽了自然的情思涌动,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感受。
诗歌的教学从来不是难在让学生理解诗歌。
学生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赞颂秋天的红叶比红花还美,也知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说西湖美。
但除此之外,学生似乎就难以产生其他的见解了。
为什么美,美在哪,是否真正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呢?《名作细读》中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解读作品的目的,不但要体悟自然之美,而且要体悟诗情之美和形式之美。
”目前的古诗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展开,换句话说,就是止步于对自然之美的体悟。
像杜牧的《山行》将秋日的山景描绘得如此亮眼,成为千古名句,必然有超人之处,可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教师不加指点,学生不仅不会沉浸诗中体会美,甚至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有了孙绍振先生的解读,我明白了此诗的好。
原来这首《山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在于它的创新,在于它用花比叶、用春衬秋,在于它拉开了诗人现实所在的时空距离,令人从现实触手可及的美景中进入了一个想象的美景中,而这种心灵的想象美正是我国古典诗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情待物,以情为支点,探索玄妙的美的境界。
经过这番学习,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于诗歌的解读还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未能真正从名句中挖掘出有意义的内涵,读出不同之处。
“诗缘情”本就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观点。
在对诗歌进行解读时,如果不能领悟到诗人的情思情语,以及他抒发情感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古诗解读难免落入俗套。
显然,我们现有的诗歌教学是照着一条比较省力的思路来设计的,因为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思,理解诗人表达情思时的新创,是十分吃力的。
即使我们将孙绍振先生的结论照搬给学生,他们也依旧读不出《山行》的好。
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足以支撑理解的层次,还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缺少一定量的课外阅读。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52264532b160b4e767fcf99.png)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
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
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
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
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也许在工作上他们“独立支持,做过许多大事”,但他们在表达感情上是木讷的,不善言辞。
因此,年轻的朱自清曾暗笑父亲的“迂”和他讲话的“不大漂亮”。
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可谓“惜字如金”,可是,这木讷的语言传出的却是拳拳的父爱。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轻描淡写,把眼前困难虚化得仿佛如一缕青烟一吹即散,让人听了会充满希望,感觉精神忽然有了依靠。
可是这仅仅是安慰儿子而已,“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由此可见,亲人辞世,失亲之痛;举债发丧,生活之困;赋闲在家,事业之窘,这一切的巨大压力,父亲选择了独自承受,给儿子的是安慰和鼓励。
这样的爱,是大爱。
又如,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只是两字“不好”,却是生活重压之下一个普通父亲的婉转爱子之情。
为什么说不好?“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怕是担心“我”无暇照看行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怕是担心“我”路途行坐不够舒适?“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临行前还要去给我买几个橘子,怕是担心“我”路上会挨饿受冻?一个独立谋生,干过很多大事的父亲,却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如此这般细心,对孩子诸多不放心,那只是一个父亲对业已长大的儿子不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眷恋与不舍啊!原来,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也能传达出人间大爱。
孙绍振解读背影
![孙绍振解读背影](https://img.taocdn.com/s3/m/600d8dad5a8102d277a22f0c.png)
孙绍振:《背影》的解读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
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祖母的死亡的性质,是“不堪承受”朱父亲如此不堪的行径的打击。
此事发生在1917年。
八年后所写《背影》大体记实,但是也有所隐晦。
文章前半部分所写对父亲的百般关爱,颇不领情,且有所顶撞。
表面上说是觉得父亲“迂”,说话不漂亮。
实质上隐含着,内心对父亲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来自于现场,而且来自于父亲的放任导致的后果,不但是祖母逝世,而且是经济的破产。
《朱自清年谱》这样说:朱自清从北京先到徐州会合,然后一道回扬州,父亲借钱才办了丧事。
经此变故,朱家彻底破产。
朱家原本相当殷实,怎么惨到“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的程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对此采取了淡化、虚化的手法,只是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说父亲交卸了差事,似乎是职业上的交接,并无多少不正常。
但是,在字里行间却留下了矛盾:给朱自清的感受却是与祖母的过世一样是“祸不单行”?交卸差事,怎么成了“祸”?在一般情况下,再转任或者再找别的差事就是,怎么给朱父造成面临“绝人之路”的感觉?朱自清此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交卸差事,怎么会“满院狼藉”?想起祖母流下了眼泪,当然会想到祖母是怎么会死的?祖母是享受过荣华富贵生活的。
“祖父朱则余曾任海州承审官,主管全州民刑案。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66349c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5.png)
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浅析《背影》中的教学与审美教育《背影》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背影》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读书笔记
![《背影》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65f9d64c281e53a5802ff8d.png)
《背影》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镜头》读书笔记朱自清的《背影》书写父子之间的亲情,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其实,初读文章,甚至教了好几回,可能很多读者就像我一样,对于作者着力描写的“背影”,谈不上什么感动,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但是这篇文章怎么就成了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了呢?随着岁月的磨砺,阅历的增长,渐渐地明白文章淡淡的文字中渗透着浓浓的父子情,那轻轻述说的语言就像是一首忧伤的曲调,有阅历的人大多懂得其中滋味……教授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当然有很多范本,大多紧扣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情感,归纳文章中心等,未免俗套。
而有些课堂看似热闹新颖,但是细细分析,教学设计完全是隔靴搔痒。
好的课堂还是要找角度、扣语言、抓细节,紧扣文本深挖掘,贴近学生求共鸣。
一、多条线索多品味福建厦门的蔡鸿菲老师在通过“背影”这一线索熟悉和梳理了课文内容后,追问学生:这篇文章还有其他线索吗?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往往受到很大的束缚,很难出现有效的扩散性思维。
蔡老师的追问让学生扩散了思维,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发现,“父亲对我的爱”也是文章线索。
教师追问理由,学生找到了一些:父亲很忙还要送我;帮我找座位;用紫毛大衣为我铺座位;努力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扩散思维的课堂带来的效应很明显,有学生答,“我对父亲的情感”才是文章的线索,因为徐州见到父亲,看到父亲爬月台,找不到父亲的背影,看到父亲来信时,我都流下眼泪。
师生讨论,这“情感”是对父亲的理解。
而“两年不相见”、轻易流下眼泪,“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些细节性的语言体现出的是父子之间有隔阂,而作者与父亲正是在有默契地试图消除两人之间的隔阂。
所以从这样的情况看,文章的线索又可以是“父子之间的隔阂”。
蔡老师带着学生从“背影”外走到“背影”内,从表面的线索一直挖掘,找到了文章深处的线索——父子之间的隔阂。
既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爱,又体悟了而我对父亲的深情,更能具体地感动于父子之间情感隔阂的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孙绍振一《背影》中对父亲的爱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
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的人性。
2003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相当低,中学生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
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
据说这一消息引起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义愤。
教科书的编者又连忙出来“辟谣”,说是该新闻失实。
《背影》已经决定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一场新闻风波就此平息。
但是,为什么要放入下一册,教科书编者并没有任何解释。
尤其重要的是:对于“违反交通规则”和“不够潇洒”没有正面回答中学生的质疑。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美学问题。
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
遵守是善,不遵守是恶。
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
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
“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
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
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
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风景了。
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你不是为了三百两银子吗?我百宝箱里有的是。
可是你背叛了情感,我就不但财宝不要,连命也不要了。
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
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
这就是诗意。
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
对《背影》进行到位的教学,对于青少年进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帮助的。
当前语文教改课堂上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问来问去,平面滑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都是对的。
《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也是对的。
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
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放任这一切,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其实,就是接受美学,还有一个“共同视域”范畴。
在一定的历史语境当中,还要看你是不是达到学科前沿,有一个相对而言哪一个比较深刻正确的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在他的《混沌阅读》中指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耳王。
”教师有一个如何把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导的任务。
当学生把《背影》的精华当成糟粕的时候,语文课本编者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不仅是对美学观念的考验,而且是对思想方法的考验。
《背影》的语言,和朱自清同时期的许多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不像《春》《梅雨潭的绿》和《荷塘月色》那样采用华彩的语言、排比的句式,不作大幅度的渲染,直接抒情的语句都被压缩到文章的结尾去了。
在作者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用的是比较朴素的语言,几乎全是叙述。
这是很见功力的。
朱先生早期常用的抒情和渲染的办法,其实并不是文章成熟的表现,留下了比较稚嫩的痕迹。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先生的文风,一洗铅华,回归朴素,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是叶圣陶、唐弢、董桥早已指出的。
二《背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写出来,直到今天,80多年期间,文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观念,更迭颇为频繁,但是,对于《背影》的解读,却并没有多少进展。
其最佳者,照搬叶圣陶先生上个世纪前期所作的论述:作者笔下的父亲把大学生的“我”当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圣陶先生还提出,全文含蓄地表达了做儿子的深情,省略了许多多余的直接抒发的成分。
今天客观地推敲,圣陶先生的说法还是比较表面的,没有真正抓住《背影》中父子感情的深刻和独特的表达。
我们来看这句话:我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被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怕别人看见,还有道理,怕自己的父亲看见,就有点特别了。
这里明白地显示了,儿子对父亲之爱和父亲对儿子之爱的不平衡,或者错位。
对父亲的爱,儿子在起初并不以为然,对父亲随时都要加以保护的姿态毫不领情,甚至是厌烦和拒绝的。
但是,父亲在儿子种种明显的抵制下,却依然故我地事必躬亲,没有丝毫感觉,直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
这里不可忽略的有以下几点:第一,面对父亲那么多正面言语和行为,儿子都没有被感动,却被父亲并不优美的、笨拙的、没有诗意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这种感动,是偷偷的,不能让父亲发现的,因为自己对父亲有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在当时,是一种懊悔(两次提到自己当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过分了”)。
这种内疚和懊悔的性质,并不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贯的”。
其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双方感情不同步。
开头对父亲的感情的不理解、不珍惜,是无声的,父亲并没有觉察,故懊悔之情也不便提起。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情感的转折,依然毫无感觉。
儿子不领情也好,被感动也好,父亲都不在意。
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是做完了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心里很轻松”了。
“背影”是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转化为平衡的关键,忽略了这个词语的内在含量,就无从把握《背影》的情感特点。
它并不是从父亲那里单向发出的,而是和儿子双向互动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把儿子“当做小孩子”,是一种真诚的意向,在父亲虽然是一贯的,在儿子却是从不接受到被感动的。
《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
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觉察,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而儿子的爱则是在条件逐步作用之下才升腾起来。
儿子的爱是一种激动状态,而父亲的爱则是平静状态。
这里就显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
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在五四新文学中亲子之爱是很普遍的主题,冰心的母爱曾经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消逝之势,而《背影》不论在内地还是在港台,仍然是众多课本必选的经典,原因可能就在于《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
三到这里为止,还只是分析了当时父子感情的变化过程。
但是,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作在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
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例如,文章中写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事实是,从那以后,一直没有成功,也就是长期失业。
这就导致了家庭经济近于破产的边缘。
当时的情感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回忆中获得了程度上,甚至是性质上的改变。
文章结局的“背影”就超越了当时当地,而是转移到了写作时间上,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变化: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当时的悔懊变成了如今的忏悔。
然而,忏悔什么却并没有交代。
是忏悔当年对父亲的不领情吗?似乎不是。
先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背影”分别在开头、情感的高潮和结尾出现三次,背影第三次出现时,是忏悔中带着对父亲的回护和原谅。
文章强调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有一些苛刻的读者认为,“《背影》一文素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
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矛盾。
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不好”从何而来呢?从朱自清的传记材料看,不难找到答案。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每月薪资七十元,寄一半回家。
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颇为压抑。
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
偏逢校长系父亲故旧,薪资全送父亲处。
又去职,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
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
直到1925年,朱自清终于在清华谋职成功,乃将生母及妻儿接往北京,形势显然进一步僵化。
转机是,其父考虑到朱自清孩子众多(五个),教育不便,乃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及其生母接回扬州。
父子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每月邮扬州家用,其父均无回音。
故到1927年7月,放暑假了,还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回家探看双亲。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是朱自清忏悔的缘由。
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在当年,也就是1917年,朱自清还是个大学生,这些触他之怒的事情尚未发生,对父亲的回护原谅,又从何说起呢?从《背影》来看,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
再来看看文章的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背影》中写的就是“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的感受。
当时,朱自清在北大读预科,《朱自清年谱》(1917年冬)有如下记载: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
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年,第13页)原来,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
作为20岁的大学生,他对父亲此等说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
在此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
说得客气一点,至少认为父亲是不高明的。
可是到了车站,父亲却处处做出高明的样子。
儿子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给自己丢脸。
正是因为这样,后来看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才分外感动。
经典总是历史的,理解经典文本,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
不回到朱自清所处的历史语境,就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被父亲爬月台的姿态感动,自发性的感受只能是感到“不潇洒”“违反交通规则”。
《背影》中对父亲的爱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
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的人性。
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但,并不是不可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