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组病资料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名词解释1.外间充质2.鳃弓3.咽囊4.口凹5.口咽膜6.融合7.联合8.原腭9.奇结节10.Meckel 软骨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参考答案第二章名词解释1.原发性上皮带2.牙板3.上皮隔4.上皮根鞘5.颈环6.釉结7.缩余釉上皮8.引导管问答(思考)题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3.何谓成釉器中间层?有哪些功能?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球间牙本质2.前期牙本质3.修复性牙本质4.继发性牙本质5.管间牙本质6.管周牙本质7.罩牙本质8.透明牙本质9.(牙本质)透明层10.托姆斯粒层11.死区问答(思考)题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4.釉质中蛋白的种类及意义。

5.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7.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

参考答案第四章名词解释1.点彩2.主纤维3.上皮剩余4.束骨5.(牙槽骨)穿通纤维问答(思考)题1.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2.何谓结合上皮?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如何?临床意义如何?3.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4.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5.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参考答案问答(思考)题1.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2.口腔黏膜的功能。

3.口腔黏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有何区别?4.试述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的不同点。

5.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6.口腔黏膜基底膜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第六章问答(思考)题1.比较三种大唾液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别;2.比较浆液细胞与黏液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性的差别;3.比较闰管细胞与纹管细胞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差别; 4.涎腺上皮细胞再生的组织学表现。

口组病名词解释

口组病名词解释

1.神经嵴细胞: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一种过渡性结构,是在神经管建成时位于神经管和表皮之间的一条纵向的细胞带.神经嵴的预定部位可以追溯到早期原肠胚阶段.在神经板形成的时候,神经嵴细胞位于神经板的边沿,继而隆起为神经褶的主要部分。

2. 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颈窦(cervical sinus):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叫颈窦。

4. 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5.成釉细胞(ameloblast):釉母细胞,是成釉器中的内釉上皮中的内釉细胞分化而来,呈高柱状,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先定位(核远离基底膜,Gc靠近基底膜,RER 增多,Mit集中到靠近中间层),对釉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6. 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

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7. 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8.釉质新生线(enamel neonatal line):发育停止线,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新生儿期发育的乳牙冠部釉质上,可见到矿化程度低的横线。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

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以后。

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其为新生线。

9.绞釉gnarled enamel:釉柱近表面l/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完整word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重点

唇裂: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口凹 :在额鼻窦,上颌窦和下颌窦的中央,形成以个凹陷,称为口凹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

牙胚 :牙板向深层得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牙囊:包围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

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域。

蕾状期:在胚胎的第八周,在牙板的 20 个定点上牙板最末端膨大,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呈立方或矮柱状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游离龈: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腭裂:为一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合蕾状期 :(增殖期)胚胎第 9—10 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叶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釉板:是垂直压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条带状上皮牙内陷:指有釉质覆盖的牙冠或牙根表面出现深凹陷,可分为牙冠内陷和牙根牙内陷畸形中央尖:也称牙外突,指在恒前磨牙,磨牙的中央沟或颊尖舌侧嵴上的牙尖样突起双生牙:为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形成的牙有两个牙冠,但通常公用一个牙根和根管.Turner 牙 :是指与乳牙有关的感染或创伤去、引起继生恒牙成釉质细胞的损伤,导致继生恒牙釉质不全或矿化不全。

氟牙症:又称斑釉,氟斑牙。

在牙发育阶段,如果引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径摄取过多的氟,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钙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氟牙症四环素牙:四环素牙和骨有亲和性,在发育期全身性应用四环素牙可导致药物在牙硬组织和骨组织中沉淀形成四环素牙。

龋病 :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淀物,有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获得性薄膜: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过度角化 :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棘层松解:是由于棘层细胞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混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疱 :为黏膜或皮肤内储存的液体而成疱。

[资料]口组病名解

[资料]口组病名解

口组病名解1.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的交界处称神经嵴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联合: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4.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5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6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7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8.Serre上皮剩余: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9.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10.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11.上皮隔: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度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12.牙萌出:指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13.釉梭: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14.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15.釉板: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可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16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成直线,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绞釉17生长线: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本质的生长线又名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

口组-牙周组织病

口组-牙周组织病

上皮下浅部的结缔组织与基底膜之间为一正常固有层带,类似肿瘤周围的包膜 样结构,幼稚的白细胞不向固有层浸润,而侵犯固有层下方深层的结缔组轵。
结缔组织中的大量幼稚白细胞的聚集、 挤压,可使血管栓塞。 白细胞坏死致使牙龈形成坏死性溃疡。 浸润的肿瘤细胞周围及间隙中可见血管 扩张、充血或出血。 一般组织中的炎症不明显
口腔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Classification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1999
口腔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 I. Gingival Diseases(牙龈病) – A. Dental plaque-induced gingival diseases – B. Non-plaque-induced gingival lesions(损伤) • II. Chronic Periodontitis(慢性牙周病) (slight: 1-2 mm CAL; moderate: 3-4 mm CAL; severe: >5mm CAL) – A. Localized – B. Generalized (> 30% of sites are involved)
又称白血病性龈增大 gingival enlargement associated with leukemia
各型白血病都可引起牙龈增大,增大肥厚的牙龈并不 是龈组织本身的细胞成分,而是由大量未成熟的幼稚 白细胞浸润,取代了牙龈组织,形成了不规则的增大。
伴白血病性龈炎
【临床表现】 主要为颌骨及牙槽骨出现疏松,骨小梁纤细。 口腔黏膜可出现瘀斑,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牙龈增大最为明显。有些在疾病的早期,以龈增大为其首发的病征。 增大的牙龈外形不整,龈表面不平,常呈结节状突起或似山的峰谷样外形,颜 色不均匀,还可合并龈缘糜烂、坏死。 【病理变化】 牙龈组织中可见大量不成熟的幼稚白细胞,主要在黏膜下层呈密集浸润。

2021年口组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1年口组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1年口组病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1. 下颌下腺是大唾液腺,属于 [单选题] *A.纯浆液腺B.黏液腺C.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正确答案)D.以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E.以上都不对2. 可能参与决定牙齿早期位置的结构是 [单选题] *A.釉结B.釉索C.釉龛D.釉结和釉索(正确答案)E.釉结和釉龛3. 牙本质龋多由牙釉质龋发展而来,但有其自身特点,其基本变化为 [单选题] *A.脱矿与再矿化B.脱矿与有机物分解(正确答案)C.再矿化与有机物分解D.脱矿与细菌侵入E.有机物分解与细菌侵入4. 牙釉质与牙骨质在牙颈部最多见的连接方式是 [单选题] *A.牙釉质少许复盖牙骨质B.牙骨质少许复盖牙釉质(正确答案)C.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D.牙釉质与牙骨质凹凸相嵌E.牙釉质与牙骨质不相接5. 根尖片上的骨硬板是 [单选题] *A.牙槽间隔的影像B.牙周膜的影像C.牙骨质的影像D.牙槽嵴顶的影像E.牙槽窝内壁的影像(正确答案)6. 钟状期牙胚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的为[单选题] *A.无釉柱牙釉质B.釉板C.釉索(正确答案)D.釉龛E.釉结7. 导致牙髓炎的主要病因是 [单选题] *A.细菌因素(正确答案)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生理因素E.心理因素8. 可进一步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的结构是 [单选题] *A.成釉器B.牙囊C.牙板D.牙乳头(正确答案)E.外釉9. 牙槽窝内壁的固有牙槽骨又称 [单选题] *A.基底板B.束状板C.硬骨板(正确答案)D.基板E.密质骨10. 最早形成的牙本质是 [单选题] *A.髓周牙本质B.球间牙本质C.罩牙本质(正确答案)D.管间牙本质E.修复性牙本质11. 以下关于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细胞形态具有一致性B.良性和恶性之间常界限清楚C.肿瘤内常见筛状结D.可见“溪流状”单层排列的细胞E.肿瘤组织内可见钙化和玻璃样变性(正确答案)12. 舌乳头中数目最多的是 [单选题] *A.丝状乳头(正确答案)B.菌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味蕾13. 牙龈固有层中胶原纤维最多的一组是 [单选题] *A.龈牙组(正确答案)B.牙槽龈组C.环行组D.牙骨膜组E.越隔组14. 牙釉质的基本结构是 [单选题] *A.釉丛B.釉梭C.釉板D.釉柱(正确答案)E.釉小皮15. 关于早期牙釉质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平滑面龋早期表现为灰白色不适明区B.早期病损脱矿主要发生在表层(正确答案)C.窝沟龋的损害性质与平滑面龋相同D.微晶的溶解可从晶体的中央开始E.扫描电镜下病损区釉柱间隙和晶体间微隙均增宽16. 牙周炎造成牙槽嵴高度降低,则牙槽骨的主要吸收方式是 [单选题] *。

口组病

口组病

口腔基础考研笔记(一)时间:2014-03-18 02:46:02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1.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胚胎期完成.腭部发育在胎儿期完成.2.N嵴C迁移开始的标志是C间粘附分子N-钙粘蛋白结合部位转化为H-钙粘蛋白结合部位3在模式发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Hox基因4面部的发育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至第7周的面突联合期5面部的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唇裂,面裂等6鼻腭N的通道:前腭突和側腭突联合的中心,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7腭部发育异常有:腭裂,颌裂8涎腺的上皮条索终末膨大区的C是干C,它们将分化为腺泡C和导管C.肌上皮C也来自这些干C并与腺泡C同时发育.上皮末端膨大区部分C最终分化为闰管C,成为腺泡C,导管C和肌上皮C的干C9腮腺导管的开口:最初在上颌第一乳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在3~4岁时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相对的颊粘膜;12岁时为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成人时在上颌第二恒磨牙相对的颊粘磨处10胚胎第12W后黑色素C和朗格汉斯C出现,梅克尔C出现在第16W11牙胚的组成: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2)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12凋亡在口腔颌面部发育的意义:1)在牙胚形成过程中,内釉上皮C凋亡抑制C过度增生2)在组织形成期,C凋亡起着清除衰老的C保持牙胚的正常活动3)在乳恒牙交替的过程中,牙周膜吸收也存在着凋亡4)在腭形成的过程中,腭突上皮C发生凋亡有助于腭突的相互融合,面突其他组织中也存在着凋亡13牙本质的形成:在钟状期的晚期,牙本质首先在邻近内釉上皮内凹面的牙乳头中形成,然后沿着牙尖的斜面向牙颈部扩展,直至整个牙冠部牙本质完全形成.在多尖牙中,牙本质独立地在牙尖部呈圆锥状一层一层有节律的沉积,最后互相融合,形成多尖牙牙冠部牙本质.牙本质的形成是由成牙本质C完成的14釉质形成包括两个阶段:即C分泌有机基质,并立即部分矿化;这一阶段完成之后,釉质进一步矿化,与此同时大部分有机基质和水被吸收15牙板的功能:1)乳牙的成釉器2)部分恒牙的成釉器3)形成继承性的牙板,恒磨牙的成釉器16成釉C突即托姆斯突,突起中含有:初级分泌颗粒和小泡,而C体仍含有丰富的合成蛋白的C 器17釉质矿化的调控是由成釉C调控18牙乳头诱导作用:1)外胚间叶组织诱导原始口腔上皮形成牙板和前庭板,牙板形成牙胚,前庭板形成口腔前庭沟2)内釉上皮诱导牙乳头C分化成牙本质C,进而形成牙本质3)牙本质C诱导内釉C形成成釉C,进而形成牙釉质4)上皮根鞘诱导牙囊C成为牙骨质C最后形成牙骨质5)牙乳头诱导非牙源性口腔上皮形成成釉器19上皮根鞘意义:上皮根鞘对于牙根的正常发育是很重要的,例如上皮根鞘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或在根分叉处上皮隔的舌侧突起融合不全,则不能诱导分化出成牙本质C,而引起该处牙本质缺损,牙髓和牙周膜直接连通,这时形成侧支根管.另一方面,如果上皮根鞘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发生断裂,仍附着在根部牙本质的表面,则牙囊的间充质C不能分化出成牙骨质C形成牙骨质.这样在牙根表面特别在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引起牙颈部过敏20牙萌出的过程分为:萌出前期,萌出期,萌出后期口腔基础考研笔记(二)时间:2014-03-18 02:48:20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21釉柱的起自:起自于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22釉柱的走行及排列:在窝沟处,釉柱由釉质牙本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23釉柱的形态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电镜下观察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头部朝咬合面方向,尾部朝牙颈方向.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不同部位釉质的釉柱横断面可有不同的形态表现24釉牙本质界方向:小凹突向牙本质,凹面向牙釉质25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结构;釉梭,釉丛,釉板26牙本质组成: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C突起和C间质所组成27牙髓的C有:成牙本质C,成纤维C,组织C和未分化间充质C,树枝状C,淋巴C28牙髓中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的分布:胶原纤维主要由Ⅰ型和Ⅲ型纤维以55:45的比例所组成,纤维交织成网状.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为纤细的纤维,主要构成是Ⅲ型胶原蛋白,分布于牙髓C之间,也有Ⅳ型和Ⅴ型胶原29根据牙骨质中的C分布和来源可将牙骨质分为:无C无纤维牙骨质,无C外源性纤维牙骨质,无C固有纤维牙骨质,有C固有纤维牙骨质,有C混合性分层牙骨质30无C牙骨质和C牙骨质的分布:无C牙骨质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C牙骨质所占据.C牙骨质常位于无C牙骨质的表面,或者C牙骨质和无C牙骨质交替排列.但在根尖部1/3可以全部为C牙骨质结合上皮的增龄变化:结合上皮在牙面上的位置因年龄而异,年轻时附着在釉质上,随年龄增长而向根方移动,中年以后多在牙骨质上31牙龈固有层胶原纤维可分为五组(包括分布,功能,走行):1)龈牙组:自牙颈部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广泛地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是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主要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2)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牙冠方向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3)环行组:位于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常与邻近的其他纤维束缠绕在一起,有助于游离龈附着在牙上4)牙骨膜组: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皮质骨骨膜,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5)越隔组:是跨越牙槽中隔,连接相邻两牙的纤维,只存在于牙邻面,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嵴,止于邻牙相同部位,保持牙弓上相邻两牙的接触,阻止其分离32牙周膜厚度为:0.15~0.38mm34牙周膜五组纤维的改变及功能:1)牙槽嵴组: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2)水平组:是维持牙直力的主要力量,防止牙侧方移动3)斜行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并可限制牙的转动4)根尖组: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N5)根间组: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35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及意义:1)分布:在牙周膜中2)形态:在光镜下C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观察上皮C有基底膜将C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C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和大量的核糖体3)意义: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36牙周膜成牙骨质C的形态及分布: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C扁平,胞核圆或卵圆形.C平铺在根面上,在牙骨质形成时近似立方状37牙周膜成骨C的形态及分布:在骨形成时,邻近牙槽骨表面有许多成骨C,形态为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静止期的成骨C为梭形38牙周膜破骨C的形态及分布:破骨C是多核巨C,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39固有牙槽骨的分布及结构: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牙周膜的血管和N纤维穿过小孔进入骨髓腔中40束骨的分布:组织学上固有牙槽骨属于束骨,由含有粗大纤维的编织骨构成,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牙周膜纤维即穿通纤维.在邻近骨髓侧,骨板由哈弗S所构成,其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N和血管通过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一)时间:2014-03-18 02:38:58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2绞釉的生理意义: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内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4釉质牙骨质界: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5)废用性萎缩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18牙冠牙内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二)时间:2014-03-18 02:41:17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等慢性炎C浸润.上皮型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可转变为根尖周囊肿.通过以下方式转化:A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进而发展成囊肿B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C被增生的上皮包裹的炎性肉芽组织也可以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肿4)有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X线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此称致密性骨炎28胆固醇晶体变隙见于:根尖周肉芽肿29牙髓坏疽病理: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称~这是因为坏死的牙髓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色.牙髓坏死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根尖周炎30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31剥脱性龈病损是哪些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癣,天疱疮,红斑狼疮或其它大疱性疾病32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C 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C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C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C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C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33白斑的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伴或不伴上皮异常增生.34上皮疣状增生的病理改变: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35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C.上皮钉突可伸长起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C,浆C 浸润,36癌前病变包括:白斑,红斑,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扁平苔藓37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1)上皮为不全角化层,在粘膜发红的部位,则上皮表层无角化2)棘层增生较多,也有少数棘层萎缩3)上皮钉突显示不规则延长,少数上皮钉突下端变尖呈锯齿状4)基底C层液化变性,基底C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明显者可形成上皮下庖5)粘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C浸润带,其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粘膜下层6)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粘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或称Civatte小体,为均质性嗜酸性,可能是C凋亡的一种产物7)电镜观察可见基底C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基底C和基膜间半桥粒数量减少,可见基膜增殖,断裂和脱位38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变化:1)上皮表面有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2)上皮棘层变薄,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3)基底C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庖,基底膜不清晰4)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C浸润,主要为T细胞5)cap扩张,管腔不整,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C浸润6)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7)基底膜区域有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又称之为狼疮带8)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检测患者自身循环抗体存在的情况及其滴度的改变39天庖疮与良性粘膜类天庖疮的共同点:1)都是口腔的庖性疾患2)上皮下都有炎症C浸润3)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点:1) 天庖疮:A庖剥脱后,结缔组织面有乳头形成及基底C层覆盖B有棘层松解C庖壁薄D有周原扩展现象和尼氏征(+)E自身抗体滴度高F免疫荧光呈翠绿色鱼网状荧光带G上皮内庖2) 类天庖疮:A庖剥脱后,结缔组织面无乳头形成及基底C层覆盖B无棘层松解C庖壁厚,灰白D无周原扩展现象和尼氏征(+)E自身抗体滴度低F免疫荧光:翠绿色荧光带沿基底膜分布G上皮下庖.40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病变分类: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HIV牙龈炎,HIV坏死性龈炎,HIV牙周炎,口腔Kaposi肉瘤,口腔非霍奇金淋巴瘤口腔考研组织病理学:牙体组织时间:2014-07-29 02:10:39 作者:研大考研来源:研大口腔考研牙体组织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

华西口腔口组病总结

华西口腔口组病总结
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
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生长局限于牙龈。
可与表面上皮无联系。
肿瘤实性,质地韧,有沙粒感
表现为单囊性颌骨改变,类似于颌骨囊肿。
肿瘤较小,包膜完整,生长局限。切面呈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腔内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腔内可含牙。
囊肿壁较薄,囊腔内常含有黄白色发亮的片状物或干酪样物质,有时囊液较稀薄,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类似瘢痕组织结构。
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及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
病变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及组织变性,坏死形成的污秽假膜。
结缔组织纤维水肿,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变最表层为细菌螺旋体。
病变部位浆细胞密集浸润。表面上皮多为完整。
上皮下粘膜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浆细胞弥漫浸润,片状过灶性聚集。
肉芽组织形成
可形成脓肿甚至牙髓坏死
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
穿髓孔表面为炎性渗出物,食物残渣及坏死物覆盖。
其下方为炎性肉芽组织和新生的胶原纤维。
深部:血管充血扩张,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
牙髓息肉呈暗红色或粉红色,自龋洞突向口腔
溃疡性:
外观:红色/暗红色探之易出血
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移位或脱落。
疼痛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
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肿瘤一般较小,大多数发生与骨内,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牙龈(外周性)。
病人多无明显症状,多在常规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表现为:颌骨膨大,肿瘤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肿胀,伴瘘管形成时可有脓或液体流出,有时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或神经麻木等症状。

口组病口腔黏膜病

口组病口腔黏膜病

02
常见口腔黏膜病介绍
口腔溃疡
01
发病原因
口腔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
病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免疫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02
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常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等部位,表现为局部黏膜
充血水肿,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进食和说话。
03
治疗方法
口腔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如消炎止痛药、促进愈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洁牙;避免局部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不良修 复体等;戒烟限酒,避免嚼槟榔等不良习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积 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免疫力等。
重要性
口腔黏膜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还可能引起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口腔黏膜病的发 生率,对维护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不良问题解决方案
评估营养状况
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了解营养 不良的程度和原因。
监测营养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营 养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营养计划。
制定营养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营养计划,包括饮食调整、口服或静 脉营养支持等。
心理干预在并发症预防中作用
减轻焦虑和恐惧
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焦 虑和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
其他类型黏膜病
过敏性口炎
由于过敏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表现为充血、水肿、溃疡等症状。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进行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疼痛等症状。需 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全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名词解释1.外间充质2.鳃弓3.咽囊4.口凹5.口咽膜6.融合7.联合8.原腭9.奇结节10.Meckel 软骨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参考答案第二章名词解释1.原发性上皮带2.牙板3.上皮隔4.上皮根鞘5.颈环6.釉结7.缩余釉上皮8.引导管问答(思考)题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3.何谓成釉器中间层?有哪些功能?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第三章名词解释1.球间牙本质2.前期牙本质3.修复性牙本质4.继发性牙本质5.管间牙本质6.管周牙本质7.罩牙本质8.透明牙本质9.(牙本质)透明层10.托姆斯粒层11.死区问答(思考)题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4.釉质中蛋白的种类及意义。

5.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7.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

参考答案第四章名词解释1.点彩2.主纤维3.上皮剩余4.束骨5.(牙槽骨)穿通纤维问答(思考)题1.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2.何谓结合上皮?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如何?临床意义如何? 3.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4.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5.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参考答案第五章问答(思考)题1.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2.口腔黏膜的功能。

3.口腔黏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有何区别?4.试述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的不同点。

5.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6.口腔黏膜基底膜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第六章问答(思考)题1.比较三种大唾液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别;2.比较浆液细胞与黏液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性的差别; 3.比较闰管细胞与纹管细胞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差别; 4.涎腺上皮细胞再生的组织学表现。

病理描述

病理描述

口组病实习图片(标题号即标本号)1.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①表层不全角化或无角化;②颗粒层明显,棘层增生;③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故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严重者可形成上皮下疱;⑤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⑥胶样小体:存在于上皮棘层、基底层或黏膜固有层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直径10μm左右,为均质性嗜酸性。

2.白斑(leukoplakia):★①表层过度不全角化;②颗粒层不明显;③棘层增生,无非典型细胞;④上皮钉突伸长、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完整;⑤基底层完好;⑥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有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类天疱疮:上皮下疱形成,上皮内无棘层松解。

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4.天疱疮:★①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②天疱疮细胞(Tzanck细胞):即疱内松解的棘细胞,细胞间缺乏细胞间桥,游离为单个或数个成团的细胞,细胞肿胀呈圆形,核染色深,常有胞浆晕环绕核周围;③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上方,在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突起呈绒毛状,这些乳头表面均排列着单层的基底细胞;④固有层可见中等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

5.良性淋巴组织瘤:不考。

6.疣状白斑:①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②表层有过度角化;③颗粒层增厚明显;④棘层增生;⑤上皮结缔组织内可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7.纤维结构不良:★①镜下见肿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边界不清,疏松的细胞性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组织;②纤维组织背景下可见呈均匀分布、形态不一的编织状骨小梁,骨小梁彼此缺乏连接,无层板结构,纤细呈弓形或分支状,类似O、C、V、W等英文字母形态。

③骨小梁的周围缺乏成排的成骨细胞。

④骨小梁之间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或呈旋涡状。

⑤成纤维细胞大小一致,呈梭形或星形。

⑥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于血管,有时还可见到骨样组织、软骨岛、破骨细胞、泡沫细胞等继发性改变。

口组病

口组病

整理了一些口组病的重点,需要的同学可以背背呀牙的发育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有哪些功能?答案要点:钟星网状层之间有2~3 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

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数量不多。

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

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答案要点:釉质的基质由成釉细胞分泌,主要的有机成分为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釉基质很快矿化。

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

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

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的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

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

牙本质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主要为胶原纤维和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的矿化由成牙本质细胞控制,其中罩牙本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小泡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

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簇地分散在突起的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

晶体继续长大并互相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

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

成牙本质细胞不再产生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形成各种的晶核进行矿化。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答案要点:(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3)牙体组织形成。

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4)牙的萌出。

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龋病在牙本质龋治疗中,脱矿层和细菌侵入层各有何意义?答案要点:脱矿层因无细菌侵入而在龋治疗的窝洞预备中可以加以保留,由于细菌侵入层内已有细菌存在,在临床窝洞制备时应彻底清除该层组织,以免今后发生继发龋。

口组病1-27

口组病1-27

第一章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节牙体组织牙体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矿化的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一一牙髓所构成。

一、釉质〈一〉理化特性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有机物和水所组成。

按体积计,其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占2%,水占12%。

釉质的无机物主要由含钙(Ca2+)、磷(P3一〉离子的磷灰石晶体和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等组成,是含有较多HCO3-根的生物磷灰石晶体。

这些晶体内往往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有的可使晶体具有耐龋潜能如氟,其他具有耐龋潜能的元素有硼、钡、镁、钼、锶和钒;另外的一些元素和分子可以使牙釉质对龋更敏感,它们包括碳酸盐、氯化镉、铁、铅、锰、硒、锌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牙釉质晶体形成时,最初形成的矿化物碳磷灰石。

而且牙釉质晶体的核心较外周区含有较多的碳酸盐,晶体核心部位较多的碳磷灰石使晶体容易自晶体一端的中心开始溶解。

釉质中的有机物约占总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

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

釉原蛋白在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熟釉质中则基本消失;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和釉丛蛋白等,具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釉基质蛋白酶包括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等。

目前认为金属蛋白酶主要参与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分泌后的修饰与剪接,而丝氨酸蛋白酶则主要在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为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2 (二〉组织结构1.釉质的基本结构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enamel rod,enamel prism)。

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贯穿釉质全层,达到牙齿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釉柱的直径平均为4~6μm。

由于釉质表面积比釉牙本质界处的大,因此,釉柱的直径在表面者较深部的稍大。

《口组病》

《口组病》
脱矿层:无细菌
细菌侵入层: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
坏死崩解层: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坏死崩解的残留组织和细菌等。
3.牙骨质龋
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表层下脱矿,而表层矿化相对增高
九、牙髓病
1.牙髓炎
(1)急性牙髓炎的病理变化
1.具有浆液性炎症的特征
2.急性化脓性牙髓炎:中性粒细胞充满整个牙髓腔,使整个牙髓组织迅速液化坏死,
2.黑色素细胞树枝状细胞
3.朗格汉斯细胞树枝状细胞。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与黏膜的免疫功能有关。
(2)基底膜、固有层、黏膜下层
1.上皮和基底膜以半桥粒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2.固有层的基本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
(3)有角化的口腔粘膜:牙龈
无角化的口腔粘膜:舌腹粘膜
2.口腔黏膜的分类
(1)咀嚼黏膜
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承受咀嚼压力
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1.牙髓钙化常见于根髓内,
2.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
3.常常是由于牙髓血供不足、
4.细菌及其毒素刺激、
5.洞形制备的创伤或刺激性充填材料的刺激。
十、根尖周炎
1.急性根尖周炎
(1)急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
早期可见根尖周区的牙周膜血管扩张充血,浆液渗出,组织水肿,
随炎症继续发展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局部组织坏死液化,脓肿形成,并向邻近骨髓腔扩展,产生局限性的牙槽突骨髓炎

口组病名词解释

口组病名词解释

1.神经嵴细胞: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一种过渡性结构;是在神经管建成时位于神经管和表皮之间的一条纵向的细胞带.神经嵴的预定部位可以追溯到早期原肠胚阶段.在神经板形成的时候;神经嵴细胞位于神经板的边沿;继而隆起为神经褶的主要部分..2. 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3.颈窦cervical sinus: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叫颈窦..4. 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5.成釉细胞ameloblast:釉母细胞;是成釉器中的内釉上皮中的内釉细胞分化而来; 呈高柱状;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先定位核远离基底膜;Gc靠近基底膜;RER 增多;Mit集中到靠近中间层;对釉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6. 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7. 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8.釉质新生线enamel neonatal line:发育停止线;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新生儿期发育的乳牙冠部釉质上;可见到矿化程度低的横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以后..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其为新生线..9.绞釉gnarled enamel:釉柱近表面l/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10.釉小皮enamel cuticle:釉质形成以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的一层没有结构的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的有机物薄膜..细胞通过半桥粒与它相连..11. 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12.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13.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故称为骨样牙本质..14. 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15. 结合上皮junctionaljunctionalepithelium: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表面..16.主纤维:牙周膜中的胶原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在细胞外聚合成纤维;汇积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主纤维..17.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见有基底膜将细胞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和大量的核糖体..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18.牙髓息肉: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发生在乳磨牙或第一恒磨牙..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根尖孔粗大;牙髓血运丰富;使炎性牙髓组织增生成息肉状经穿髓孔突出;又称之为牙髓息肉..19. 篮细胞basketcell;学名肌上皮细胞myoepithlial cells..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通常每个腺泡有一个肌上皮细胞..也可以有二三个..常规切片中;此细胞难以辨认..若新鲜腺组织经过锇酸处理;则肌上皮细胞清晰可见..因其胞浆内含有活性很强的ATP酶和碱性磷酸酶..故针对此酶的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肌上皮细胞的典型形态:光镜下;细胞体小;形态扁平;发出4~8支分支状突起;该突起呈放射状包绕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basketcell..其胞核较大呈扁圆形;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电镜下;仅见散在分布的线粒体与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通常位于核周部分;微吞噬小泡位于胞浆膜内侧;有时可见脂滴..在细胞突起内充满着纵形排列的细丝;直径约6~10nm;常聚合成致密小体;此结构与平滑肌细胞相类似称肌微丝..20. 半月板demilune:在混合性腺泡中;浆液性细胞呈新月形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称为半月板..21. 天疱疮pemphigus: 为慢性皮肤、粘膜大疱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及红斑型;侵犯口腔粘膜者属于寻常性天疱疮..据统计;65%以上的寻常性天疱疮病例先累及口腔粘膜;然后累及皮肤..22. 天疱疮细胞Tzank细胞:对天疱疮进行细胞学检查;用钝刀轻刮糜烂面并涂片;然后固定、染色;可以发现细胞间桥消失的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在核周较空;在细胞周缘较密..这种细胞为天疱疮细胞或Tzank细胞..23. 肌上皮岛myoepithelial island: 上皮细胞在某个组织器官内部的某个区域;像一个岛小丘;周围平坦似海洋一样;突出的上皮丘增生..——上皮岛..一般在肌上皮多见;叫肌上皮岛..24.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是牙周炎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牙龈的肿胀或增生使龈缘位置向牙冠方向移动;使龈沟加深;形成假性牙周袋;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其冠方部分与牙根表面分离使龈沟加深;则形成真性牙周袋..牙周袋进行性加深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不断破坏;致使牙齿逐渐松动;移位;使牙间隙逐渐增宽;甚至使牙齿脱落..在临床上可发现牙周袋部位的牙龈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牙龈发红或呈暗紫色;牙龈肿胀;松软;点彩消失;龈缘圆钝并与牙面分离;用探针探查或进食时;牙龈易出血;轻压牙龈;有时有脓液溢出;病员可自觉有口臭..牙周袋是由于长期存在的慢性龈炎向深部扩展而形成的..25.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又称为滤泡囊肿;是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出牙的牙冠并且附于牙颈部的囊肿..肉眼观囊壁薄;里面有牙冠..26.牙瘤odontoma:是成牙组织的错构瘤或发育畸形;不是真的肿瘤..肿物内含有牙釉质、本质、牙髓、牙骨质..可分为混合性牙瘤、组合性牙瘤.27.混合性牙瘤complex odontoma:好发青少年;以下颌前磨牙和磨牙多见..镜下见肿物内组织排列紊乱;相互混杂;没有典型的牙结构;其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28.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好发于上颌切牙尖牙区;镜下见肿物由许多牙样结构构成;不同于正常牙;但釉质、本质、牙髓、牙骨质排列如正常牙的方式..29.牙槽骨alveolar bone: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又称牙槽突.. 与其他骨组织相似;其生长有赖于牙的功能刺激..可分为固有牙槽骨、密质骨、松质骨..30.天疱疮细胞:天疱疮时棘层松解;松解的棘细胞没有细胞间桥;细胞肿胀呈圆形;核染色深;常有胞浆晕环绕着周围;这种游离为单个或数个成团的细胞;称之为天疱疮细胞..31.玫瑰花样结构rosette-like structure:牙源性腺样瘤上皮可形成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由梭形或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其中心部可见嗜酸性物质沉淀..32.影上皮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清楚;胞质红染;胞核消失而不着色;在胞核部位出现阴影;故称影上皮细胞..出现在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组织中..。

胚胎学(口组病)知识考点整理

胚胎学(口组病)知识考点整理

胚胎学(口组病)知识考点整理●人的发育●增殖期(受精——2w)●形成三胚层胚盘●外胚层●中胚层●3w——额鼻突●4w——鳃弓(6对柱状弓形隆起)●内胚层●胚胎期(3w——8w)●口腔颌面部发育●初具人形(8w)——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完成●胎儿期(9w——出生)●腭的发育●神经嵴=外胚间充质●来自外胚层●进入内胚层(外胚间充质)●不能形成成釉细胞(釉质)来自上皮●鳃弓●第一对——下颌弓(最大)●耳前瘘道●第二对——舌弓●颈窦●颈部发育过程中生长最快的是第二腮弓,覆盖了第二、三、四腮沟和第三、四、五腮弓,形成的囊性结构称为颈窦●上皮残留➡️鳃裂囊肿、鳃瘘●第三对——舌咽弓●鳃弓的形成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的增殖。

相邻的鳃弓之问有浅沟,在体表侧者为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

●面部发育●发育时间:胚胎期(3w——8w)●过程●分化(3w——5w)●额鼻突(3w)●来自:前脑下端●下颌突(3w)●来自:第一鳃弓●上颌突(24d)●来自:下颌突●中鼻突(4w)●来自:额鼻突●侧鼻突(4w)外侧鼻突●来自:额鼻突●球状突(5w)内侧鼻突●来自:中鼻突●面突分化完成●畸形●单侧唇裂是由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所致●斜面裂是由上颌突和侧鼻突未联合所致●大口畸形是由上颌突和下颌突联合过少所致。

●面部的联合和融合(6w——8w)●融合——腭●口凹(原口)(4w)●形成●上-额鼻突●上-下颌突●两侧-上颌突●腭的发育(融合)●腭部的发育来自于前腭突和侧腭突。

●前腭突(6w)●来自:中鼻突●侧腭突(7w)●来自:上颌突●中心连接(8w)●生长方向改变(8w)●垂直➡️水平●腭裂(9w——12w)●一侧侧腭突与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舌的发育●舌体来自于第一鳃弓●舌根来自于第二、三、四鳃弓●胚胎学●胚胎的发育●人的发育●口腔颌面部发育三个(连续的)阶段●增殖期(受精——2w)●形成三胚层胚盘●外胚层●中胚层●3w——额鼻突●4w——腮弓(6对柱状弓形隆起)●内胚层●胚胎期(3w——8w)●口腔颌面部发育●初具人形(8w)●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阶段完成●胎儿期(9w——出生)●腭的发育●神经嵴=外胚间充质●来自外胚层●进入内胚层(外胚间充质)●不能形成成釉细胞(牙釉质)来自上皮●鳃弓●第一对——下颌弓(最大)●耳前瘘道●第二对——舌弓●颈窦●颈部发育过程中生长最快的是第二腮弓,覆盖了第二、三、四腮沟和第三、四、五腮弓,形成的囊性结构称为颈窦●上皮残留➡️鳃裂囊肿、鳃瘘●第三对——舌咽弓●鳃弓的形成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的增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龋病的分类:(简答:分类和依据)1.依据病变进展速度:(1)急性龋:又称猛性龋(2)慢性龋:缓慢进展性龋(3)静止性龋:病变速度逐渐变慢,最终呈静止2.依据部位:平滑面龋(邻面龋、颈部龋)、窝沟龋、根龋;3.依据齲病与治疗的关系分类:原发龋,继发龋4.依据病损程度:浅龋(冠部/根部)、中龋(牙本质浅层,快,刺激痛)、深龋(牙本质深层)5.依据受累组织: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

2.平滑面龋病理变化:最重要的龋,尤其是未成洞者,常发生在邻面接触点下,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病理变化:1.肉眼:白垩色不透明→黄色棕色、褐色,暗灰色,如墨浸状→表面粗糙,龋洞形成。

2.光镜:病变大多为三角形,底部向釉质表面,顶部向釉牙本质界。

早期釉质龋磨片用观察,可分四层: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问答)(1)透明层:(轻度脱矿)1)组织学改变:釉质最早期病变,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出现率50%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体积增多2)超微结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见晶体直径在25-30nm之间,而正常为35-40nm,提示由于晶体边缘溶解导致晶体直径缩小(2)暗层:(脱矿与再矿化)1)透明层上方,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出现率85-90%。

偏光镜下为正双折射,此层丧失矿物盐约6%。

当病损体部已达釉牙本质界时无暗层。

2)超微结构:一些晶体直径达 45-100nm(3) 病损体部:(脱矿造成)1)最大一层,釉质龋病的主要部分,每个釉质龋均出现,100%,此层釉柱横纹及釉质生长线明显。

孔容积边缘少,约占釉质容积5%,中心部则增至25%或更多。

偏光为正双折射。

丧失矿物盐为24%。

显微射线上透射,硬度降低。

2)超微结构:晶体直径可减小至10-30nm(4) 表层(surface zone):(再矿化)1)在龋病损表面有一较为完整的表面,在显微射线上较深部阻射,一般厚为20-100μm,90%出现此层。

偏光见负双折射,孔容积为5%,矿物盐丧失1-10%。

2)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3.牙本质龋(成洞后)的病理变化1.透明层(硬化层):最深,最早出现1)位于病变底部和侧面,呈均质半透明2)形成:小管内先有较多的针状和(或)多边形矿物盐沉积,晶体先沉积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内或突起周围,逐渐增多,最终将小管堵塞3)电子衍射:晶体为白磷钙石或磷酸八钙,有一定脱矿2.脱矿层:1)位于透明层表面,无菌。

2)在细菌侵入之前酸的扩散导致的脱矿改变3)电镜观察: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磷灰石晶体数量减少,胶原纤维结构完好。

小管结构完整,管周可出现少量大的晶体,表明同时也有再矿化的发生3.细菌侵入层:1)位于脱矿层表面,小管内充满细菌,小管脱矿2)有机基质如胶原纤维变性,破坏3)牙本质小管破坏,融合,排列呈串珠状4)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内有基质残屑和细菌。

应彻底清除该层组织,以免今后发生继发龋。

4.坏死崩解层:1)最表层,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2)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3)龋洞开始在釉牙本质处形成4.急性牙髓炎的病理变化1.急性浆液性牙髓炎:牙髓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组织水肿,沿血管壁周围有纤维蛋白(素)渗出。

2.急性化脓性牙髓炎:也称不可逆性牙髓炎。

牙髓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减少或消失,局部或全部,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心坏死,脓肿形成或牙髓坏死5.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病理变化特征牙髓息肉:患牙穿髓孔大,根尖孔大,牙髓血运丰富,使增生的炎性牙髓组织增生呈息肉状充填龋洞或经穿髓孔突出。

分型:分溃疡型和上皮型1.溃疡型:肉眼:红色,易出血镜下:溃疡结构:炎性渗出坏死,肉芽组织,胶原纤维2.上皮型:肉眼:粉红,较坚实,不易出血镜下: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炎症较轻表面有复层鳞状上皮(口腔黏膜上皮脱落/龋洞临近的牙龈上皮)6.慢性根尖肉芽肿的基本病理变化与转归1.病理变化1)早期:一般慢性炎改变;2)炎性肉芽组织:周界清楚,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浸润的各类急慢性炎症细胞构成,3)还可见泡沫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及多核巨细胞。

4)肉芽组织外周常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5)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有吸收。

根尖肉芽肿内可见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相互交织呈网状2.病理转归1) 病变缩小病变扩大2) 转化急性牙槽脓肿变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 转化成根尖囊肿4) 转变为致密性骨炎: X片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7.简述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的病理改变1.根尖周脓肿1)根尖区牙周膜内脓肿形成,中央为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外周为炎性肉芽组织肉芽外周有纤维组织包绕。

2)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可见破骨细胞3)若拔除患牙,可见根尖有污秽的脓性分泌物粘附,根尖粗糙不平。

4)脓液穿破牙槽骨及粘膜或皮肤,形成龈窦管或皮窦管。

窦壁有复层鳞状上皮衬里,上皮可来自Malassez上皮剩余,也可由口腔粘膜或皮肤经窦口长入。

上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其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

2.根尖肉芽肿1)早期:一般慢性炎改变;2)炎性肉芽组织:周界清楚,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浸润的各类急慢性炎症细胞构成,3)还可见泡沫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及多核巨细胞。

4)肉芽组织外周常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5)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有吸收。

根尖肉芽肿内可见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相互交织呈网状3.根尖囊肿8.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指已经出现牙周袋及牙槽骨吸收时的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改变。

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牙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

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上皮向结缔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一部炎性细胞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

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细胞取代。

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

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

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9.简述上皮异性增生的表现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分化紊乱导致形态学改变,与非典型性不同。

表现: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上皮钉突呈滴状4)上皮层次紊乱5)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6)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7)细胞多形性8)核浆比例增加9)细胞核浓染10)核仁增大11)细胞粘着力下降12)角化不良,即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分轻、中、重度10.白斑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1临床表现1)部位:颊、舌粘膜最为多见口腔内高危险区:口底、舌腹部及舌侧缘2)性别:男性多见(13.5:1)3)外观: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界清,与粘膜平齐或略为高起,舌舔时有粗涩感。

4)分类(据临床表现分):均质型: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非均质型: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2病理变化1)上皮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混合角化2)粒层明显或不明显3)棘层增生4)基底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5)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6)部分白斑伴有上皮异性增生: 分为上皮单纯性增生和上皮疣状增生11.舍格伦综合症的镜下改变镜下: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

①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间,将腺泡分开,病变发展使腺泡破坏消失,被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

②病变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

③小叶内缺乏纤维组织修复,这种表现可区别于腺体的其他慢性炎症。

④小叶内导管增生,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质性上皮团块,•称为“上皮肌上皮岛”细胞有泡状核⑤上皮团块内可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

⑥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导管上皮可被压成扁平上皮或上皮衬里变性液化而残缺不全。

⑦少数患者可发生恶性变: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可发生恶性淋巴瘤;上皮异常增生可发展为癌。

12.简述多形性腺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变化特点及生物学特点1.组织发生: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①→肌上皮---化生--→黏膜、软骨--②→腺上皮----------→导管2.病理变化:1)肉眼观察:形状、包膜情况、剖面、囊性变、坏死①形状:不规则结节状,表面光滑②包膜:多完整,粘液多/小涎腺不完整③剖面:实性,灰白色,可有囊腔,腔内有透明粘液。

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组织,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偶见出血和坏死灶。

2)光镜观察:组织结构复杂,细胞类型多样基本结构:腺上皮、肌上皮、粘液、粘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①腺管样结构:a.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或矮柱状;核圆形,空泡状,b.外层肌上皮细胞或基底细胞:前者小而核深染,细胞梭形,有时单层,有时细胞增生成片状,胞浆透明。

管腔内常见粘液。

②肌上皮结构:实性条索与团片。

形态变化多样:a.浆细胞样:最多,片状或弥漫排列,细胞圆,核偏位,浆红染,b.梭形:束状,细胞梭形,似平滑肌c.上皮样:巢状,条索,细胞圆,核位于中央d,透明:多边形,细胞界清,胞浆透明,内为糖原③鳞状上皮化生:常见,细胞间桥,角化珠,囊腔形成,偶见菊花团结构④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与上皮逐渐移行粘液样组织细胞多少不一,呈星状,疏松,胞浆突起互相连接呈网状。

软骨细胞酷似透明软骨,大小不一,浆空泡状,有的位于软骨“陷窝”内。

⑤间质结缔组织不多,有时可见玻璃样变、脂肪组织,钙化或骨化或出血。

⑥肿瘤的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

病理总结组织像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

1.上皮细胞呈腺管样排列,有时细胞增生成片状,胞浆透明。

管腔内常见上皮性粘液。

2.肌上皮细胞形成的实性条索与团片。

肌上皮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或浆细胞样。

3.鳞状上皮化生在瘤组织内颇为常见。

4.上皮团块间见片状之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粘液样组织细胞少,呈星状,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

酷似透明软骨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5.间质结缔组织不多,有时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

6.肿瘤的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

3.生物学行为1)良性肿瘤2)包膜有时不完整、有时见瘤细胞浸润3)瘤细胞易种植生长,切除不彻底易复发4)病程长者或多次复发易恶变5)恶变指征:生长突然加快、出现神经浸润症状、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破溃等(>5-10年,>4cm)13.简述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变化特点病理:1)肉眼:低恶:无包膜,剖面灰白或粉红,有小囊腔,高恶:无包膜,界不清,剖面灰白,实性,囊腔少,常伴出血坏死2)镜下:肿瘤由表皮样细胞、粘液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