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专题一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 小说阅读_《红船女子》
复习任务群二 小说阅读:《红船女子》
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 借了麻将带上。
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 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查。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 的建议被采纳;湖面
退了。
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
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
→王会悟示警,了解 情况后解除警报,会
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 议继续进行。
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
好培养。”
复习任务群二 小说阅读:《红船女子》
→嘉兴南湖的一艘红 船上
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放哨。这个秘密
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人物:王会悟、李达
及与会代表、巡捕房
密探、巡捕
复习任务群二 小说阅读:《红船女子》
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
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的后门闯入 【理情节】
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 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
复习任务群二 小说阅读:《红船女子》
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 【悟主题】
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 本文通过叙述王会悟
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 协助中国共产党第一
次代表大会参会人员
了,一抹红彤彤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2023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 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 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 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 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 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 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 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 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 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 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 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 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 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 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一、快速梳理论证结构 1.抓住文体特征。 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 灵魂,起统率作用。要厘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 进、对照)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 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 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 表明承接递进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 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
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重点考查理解与信息整合、筛选能力(2)重点考查对全文的论证分析能力(3)重点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综合能力(一)考查重点1.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揭示段意的中心词、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主旨、情感的概括性词句。
③在揭示脉络层次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词句。
2.分析综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个子考点,这些考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信息”,主要是指选文涉及的知识、消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区分,把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做到“事到理合”。
“事到”就是要搞清文本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
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主要从重要的词语、重要的句子和文本运用的材料中获取。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考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检测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
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专题01 现代文阅读Ⅰ考前梳理与指导(选择题)-2023年高考语文专项分类考前梳理(全国通用)
● 例【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 张冠李戴 T2-D
● B.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 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 【解析】 【原文】“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 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 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 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不是学术 界,而是“我”(作者) 。
● 常考点:“只有…才…”与“只要…就…”是有区别的。可以由“只有课堂认真听讲,才能提高 学习成绩”,“只要课堂认真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两句进行逻辑推理,就会发现,“只有 课堂认真听讲,才能提高学习成绩”逻辑关系是成立的,因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是“课堂认真听讲”。但“只要课堂认真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逻辑上是经不住推敲的,因 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条件是多方的,“课堂认真听讲”只是一个重要条件,有了这一条, 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成绩”这一结果。
●04.张冠李戴 对象错误
●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 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 说成另一时间、地点。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 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 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意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 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这”“这些”“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 01.强加因果 颠倒因果
● 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命题人或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或强加因果关系。在选项出现 “由于”“因为”“导致”“所以”“因此”这样的词眼时,要小心提防。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小说阅读_《中国地图》
_【赏标题】“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
第二步:找设错点,回读分析。A项,“皱着眉头”出现在文章第⑪段,根据文章第⑮~⑯段内容可知,“皱着眉头”是小兵想带爷爷去榆林看一看,给他一个惊喜而故意为之,并不是“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B项,“禹迹图”出现在第⑫段,根据后句爷爷的话语“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可知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C项,“爷爷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出现在第②段,“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出现在⑭段,前后形成呼应,表现祖国山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D项,需联系全文进行分析:爷爷提问—小兵回答—爷爷疑惑—邀请爷爷实地察看—爷爷感叹变化之大。第三步:判定。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判定选项正误。
第二层(④~⑬段):孙子小兵为爷爷解答关于新《中国地图》中的疑问,并要开车带爷爷到榆林实地走访。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比对判断,答对客观题专项复习课件(共67张PPT).ppt
判定 技巧
①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等表示时 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 ②如果文章或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 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的词语,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 淆的错误。
〔对点训练〕
1. 根据原文,判断选项正误,并分析原因。
原文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 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分析: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 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样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对点训选练项〕错误。“强立名义”是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目录学史的缺点,而非姚名达
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 本功。
选项错误,关系混乱。选项中“是因为”使两个分句形成了因果关系,从原 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来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文内信息推断
〔考点解读〕
文内信息推断即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此类题目要求对文本 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推断。命题人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致性、 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断过 度、强加关系等,侧重考查考生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 逻辑推断能力。
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
原文
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 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否能
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
专题01 现代文阅读(一)-【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议论文直接阐明理论,有的议论 文则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问题。
语言的概括性
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理论性越 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
写法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的写法就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 理,才能使读者信服。
命题分析
●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 ● 1.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传承。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家庭伦理中的“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
含意的变化;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 ● 2.注重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
(三)文艺评论
概念 特点
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的文体,是学术论文的 一种。 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 对其有关方面做一定的交代。
(四)时评
概念 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命题分析
● ◎试题考查要求: ● 1.考查要求 ●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
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 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等。 ●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 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湖南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第1类社会热点一、(2021猜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8分)故宫为何不积水单霁翔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患病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20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
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呈现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殊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消灭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力量。
紫禁城建筑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制造了有利条件。
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从前皇家地位的体现。
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浩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
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
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
地下暗沟纵横交叉、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合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
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致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是主要..排水口...。
专题01 现代文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
第一单元 二.《大战中的插曲》语言特点朴实无华,以小见大。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 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 三.《别了,“不列颠尼亚”》 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 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四.《县委书记的榜样》写作特色鉴赏: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五.《抗疫大事记》多角度看问题,写法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情感,引用名言诗句格言,使文章 充实、厚重,具有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单元 九.《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 (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手法:想象、幻想、象征、隐喻;情节:虚幻神秘;叙述:从未来角度回忆现在的倒叙;构思:圆形循环的时 间结构。 1.想象与虚构的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往往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与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 在节选部分中,对吃土症的描写,就有荒诞的色彩。 2.象征的运用。象征主义在《百年孤独》中也作为魔幻的一部分而出现。拉美地区的传统因为西班牙的殖民统 治而毁灭,而布恩迪亚家族的毁灭则是因为费尔南多这个被西方宗教浸透的人物。小说没有直接批判西班牙殖 民者对印第安文化的毁灭,而是用一个被西班牙宗教思想浸透的人物来象征,使小说在魔幻的色彩上增加了现 实批判的成分。 3.意识流手法:叙事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和梦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而不是按传统小说有一定的情节发展来 叙事。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暑假阅读】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专题0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现代文阅读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审读题目,感知文章内容。
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六要素。
3、摘录重要事件和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问题】1.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2.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3.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游览建议——坐木船。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__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练透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二轮任务结合一轮备考情况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选择题:第1题理解与分析内容,筛选信息有偏差;第2题分析与推断观点,不明逻辑比对方向;第3题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本观点模糊,文本内外不会关联。
2.主观简答题:(1)论证分析类题——不明论证特点的答题角度,把握不准行文脉络;(2)信息概括类题——特定信息找不全,不能深入分析推导;(3)开放创新类题——情境审读不准,结合文本不紧密,不会信息迁移与运用。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对此类问题逐个突破。
信息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我知道新高考的“非连续性的信息类文本阅读”,虽有多则材料,但各材料都会涉及同一个问题,只是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我知道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题考理解与分析内容,第二题考分析与推断观点,第三题考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3.我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项很敏感,凡是过于绝对的话语,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进行大概括的词语,我会特别敏感并表示怀疑4.对于信息筛选类的题目,对那些摘抄原文较多、和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我不会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会轻易否定5.对于推断题,我会做到三看:一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二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三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6.对于文外论据的判断,我会首先弄清楚文内的论点是什么,然后,我还会去理解文外论据的含义,两者结合再作出判断7.对于论证方式题,我会从整体方面把握,并进行恰当切片对比。
我能准确区分论证思路题和论证特点题8.分析文章的思路,我会从文章的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写作训练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类别二 小说
【理顺序】 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小说的第⑪段属于插叙,具有补充主要情节的作用,解释了___________的根本原因,为下文_______________做了铺垫;也丰富了人物性格,突出了黑子_____________;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
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
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3分)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答案] 该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子改过自新的决心,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的主题。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撒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2) 读完小说,请你结合具体情节,说说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①黑子内心良善,看到天林在雨夜奋勇救人时,放弃了抢劫的念头,改为和他一起救人。②黑子为人坦诚,面对天林的质疑,他坦言自己最初有抢劫的想法,并和盘托出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获得了天林的理解。③黑子勇于改过自新,在天林雨夜救人的善良感召下,果断放弃恶念,积极参与救人,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一【考点明析】现代文阅读一主要考察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具体涉及到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三个考点,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文本涉及到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形式,选材一般源于课外篇目。
【方法解析】考察点:文本一般选自自然科学或人类科学类,考点考信息的筛选、整合运用1. 要点概括(整体或局部的概括能力):考“结构的切分”(或“结构板块”)和整体内容的理解。
要点:侧重于各层次之间的内容梳理。
方法:关注过渡词,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
(1) 说明文:内容、层次(对文本有宏观把握),要关注标题。
(2) 议论文(随笔式的):中心论点(要点直接从文本中提取或标题的核心词)2.文意把握(着重考查文本细节部分的文意把握):要点:侧重于微观的信息把握。
方法:不在用词上“计较”,只求信息上“吻合”(认真比对)(1) 说明文:从具体段落中“核实”原文。
(2) 议论文: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分论点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注意:1.信息源于文本 2.辨别微观信息3.内容探究(着重考查由文本向生活迁移或对文本本身的探究):“考查学生阅读的细致度”(理解深度)。
(1)要点:1.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逐层提炼中心句;2.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3.情景推理有依据。
(2) 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或“甄别”。
(3) 体型:1.文本前后整合:结尾一般有议论性的句子(归纳)2.文本与生活的整合(甄别)一 榉树冯 倩在日本,榉木是身价最高的木材,被视作装饰木材中的珍品,常用于雕刻佛像或做佛龛,以及神宫的柱材。
20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木材商人看中了云南广南县深山中的一株榉木巨树,向村民提出愿出10万元人民币购买此树,准备拿去雕刻佛像后进行供奉,由于这株树是当地村民信奉的“神树”“风水树”。
日本商人的要求被村民拒绝了。
榉树为榆科榉属植物,该属有10种,分布于高加索至东亚地区,我国有3种。
因其心材红褐色,边材微红淡棕色;年轮线明显,纹理美观而被称为金丝榔、鸡油树、血榉,又因其叶面被毛而被称为毛脉榉等。
榉树为高大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至深灰色,呈不规则片状脱落;小枝密被柔毛;单叶互生,有短柄,叶厚纸质,长椭圆状卵形,叶背浅绿,密被柔毛;雄花簇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雌花或两性花常单生于小枝上部的叶腋。
核果淡绿色。
花期在4月,果期为每年的 9-12月。
榉树在我国分布于秦岭、淮河流域以南,长江中下游各地,南至广东北部、广西东部和北部;西至云南,贵州、西藏察隅等亚热带地区。
在广西资源县中峰乡肖家院子后龙山脚海拔390米处,生长着一株据传是该村祖先在明景秦元年(1450年)到此定居后保存下来的榉树。
该树高达28米,胸径130厘米,被誉为“榉树王”,是当地的风水树,也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一株榉树。
作为享誉世界的特种珍贵用材树种,榉树的心材为红褐色,边材微红淡棕;年轮线明显,射线淡红;结构致密坚硬,纹理美观,材质重,每立方米木材干后还重达970千克,不易伸缩和反翘,耐水湿,耐腐,有弹性,可塑性强。
油漆性能优良,为制作高级家具、装饰用材、造船、桥梁的优良用材,是雕刻大型佛像、人像的最佳用材。
在我国江浙一带,人们习惯将榉木用在船舶的首尾柱、船粱、龙骨等重要部位。
它也是目前市场上紧俏的珍贵硬木之一。
榉树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树皮在中药中名榉树皮,我国古医书《名医别录》中记载其功能为清热解毒、止血、利水、安胎。
主治感冒发热、血痢、便血、水肿、妊娠腹痛、目赤肿痛、烫伤、疮疡肿痛等。
榉树叶也有药用价值,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就有榉树叶“夏日作饮,去热”的记载。
将其捣烂外敷还能治疔疮。
榉树树冠广阔,树形优美,叶色季相变化羊富,秋叶会变成褐红色。
且其适应性强,抗风力强,耐烟尘,极少发生病虫害,是城乡绿化和营造防风林的重要树种之一。
此外,榉树茎皮纤维含量达46%,为制造人造棉、绳索的原料。
虽然榉树适应性较强,分布广泛,但由于材质优良,商品价位高,产区大多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已被过度采伐。
现存野生资源中的大树非常少见,除庙宇周围及水源林保存有少量生长较好的大树外,大多数野生资源均为发育不良植株,天然更新能力弱。
近年来,榉树树兜被开发后,分布区的村民常采挖榉树树兜,更加剧了榉树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自然更新的困难。
(选自《百科知识》)1.下面是对此文内容的概括,其中最全面的一项是( )A.介绍榉树材质的优良、分布的广泛、价值的巨大。
B.介绍榉树的树种特点、分布情况、珍贵价值、生存现状。
C.介绍榉树的材质、种植、功用,以及人们对它的破坏。
D.介绍榉树这一树种的珍贵和榉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榉树为高大落叶乔木,因为其叶面被毛而被称为毛脉榉。
B.目前国内已知的最大的一株榉树在广西资源县中峰乡肖家院子后龙山脚。
C. 榉树是特别珍贵的用材树种,耐水湿耐腐,弹性好,是软木中的精品。
D. 榉树的茎皮纤维含量很高,所以也是造绳索的好原料。
3.下面做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日本的寺庙喜用榉树雕刻的佛像和佛龛,是因为榉树是神树,弥足珍贵。
B.暑期军训归来,林华的腿部长了疗疮,爷爷将榉树叶捣烂研碎为他外敷伤口。
C.为了防风造林,村支书引进了很多榉树,他说这树抗风力强又很少发生病虫害。
D.家里装修时,爸爸选用了榉木地板是因为榉木不易反翘,耐水湿耐腐。
二 五官并非“各自为政”徐风我们的五官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前,我们通常觉得他们是“各自为政”的,实际上情况不这么简单,我们的五官工作时并不是在“单干”。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几种感觉常常会发生“交叉”,甚至是听觉和嗅觉、听觉和味觉这类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知觉,也会令人惊异地“互相辅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航班上提供的饭食常常成为乘客投诉的对象。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高分贝背景噪音影响人的味觉敏感度,导致人在进餐过程中觉得食物没有味道。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噪音增大,受试者感受食物甜度和咸度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他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降低。
噪音可能影响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或者因为噪音分散食客的注意力。
研究还表明,嘈杂的嗓音使人的味觉变迟钝,愉悦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用餐体验。
这一发现能够帮助各类餐馆有的放矢地选择背景音乐,让食客充分享受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
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
研究人员发现当噪音强度达到90分贝时,有近40%的人出现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当噪音达到115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长期处于嗓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同时,嗓音还会使人的色觉发生改变。
如美国的苏达矿业和机械公司曾对过去在9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下作业满5年的46名员工进行视力检测,发现他们中94%的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双眼视敏度下降、眼痛眼花、怕光流泪、视物模糊和辨色能力减退等眼科病理改变。
噪音对视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反映,且大部分人都有亲身感受。
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
而在吵闹的环境下购物,往往烦躁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颜色和人们的食物之间有很大关联。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将3个房间喷涂成红色、黄色和蓝色,然后让3名测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房间,并给他们提供等量的食物。
实验结果表明,三人在相同的时间吃掉的食物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蓝色房间里的测试者吃掉的食物只有其他两个房间里测试者的三分之一。
心理学家解释说,在自然界中,红色和黄色的食物不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蓝色食物更多,于是这两种颜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4、 下面是给文章的三个段落概括的小标题,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觉影响味觉B.听觉影响视觉C.视觉影响味觉D.视觉影响听觉5、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航班上提供的食物常常遭到投诉,是因为噪音影响了食客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也分散了食客的注意力。
B.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但是对辨色能力没什么影响。
C.安静明亮的购物环境能增添购物者的愉悦感,消费时会更冷静更细致。
D.红色、黄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将之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6、下面做法不符合此文所讲科学道理的一项是( )A.戈雅西餐厅环境优雅,顾客的耳边回荡着柔曼的音乐,就餐的顾客低声絮语,就餐环境很愉快。
B.小面馆坐落在工地对面,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面馆老板的听力和视力都出现了衰退现象。
C.家乐福超市广播不断播送着促销活动的宣传,专柜服务员大声叫卖新鲜的食物,以帮助顾客理性购物。
D.麦当劳餐厅常常用大面积的鲜艳的红色来装饰,强烈地刺激着小朋友的食欲。
三 堆石的布置 楼庆西 堆石,常见于园林和住宅的庭院里。
在世界园林史中,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水型的园林,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完全由人工创作的园林,追求的都是一种具有自然山水、植物的环境,因此园林中形成了用土、石堆山,用片石造景的传统。
堆石要成为可供观赏的景观,如何布置很重要也很讲究。
堆石所用的石料讲究瘦,瘦石之立要劈立当空,孤峙无依,不论立在地面或座上,都要以小头雀下,大头在上。
《园治》中讲到"峰"和"岩"的堆砌方法时都强调了这一点,"峰石一块者……理应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
"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人们观察自然山势,山脚在下,山巅在上,上小下大,所谓"稳如泰山",这也是人们习惯了的稳重形状。
但久而久之,这种形象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河北承德市武烈河东岸的磐锤峰上有一高三十多米的天然巨石,形如洗衣服用的棒槌,因此俗称为"棒槌峰"。
奇特的是此石上大下小,如棒之倒立,这一不寻常现象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成了承德市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种出奇制胜现象在艺术欣赏中经常起着重要作用。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何出名,就在于它不同寻常的斜。
塔都应该是垂直于地面的,唯此塔独斜,而且斜而不倒,反常规而行之,所以游人纷至沓来,欣赏这一奇观,这就是堆石所以讲究上大下小的美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