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含答案)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9 桃花源记有答案
9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1、注音:豁然( ) 俨然( )阡陌( ) 垂髫(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邑人( ) 间隔( )语云( ) 诣( ) 太守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5.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遂与外人间隔..8.无论..魏晋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说如此..二、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文中有哪些成语?四、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21 桃花源记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复前行:5.不复出焉: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13.黄发垂髫:14并怡然自乐:15.乃大惊: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讯: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间隔:22.问今是何世:23.为具言所闻:24.皆叹惋:25.延至其家:26.便扶向路27.及郡下,诣太守: 28.说如此: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向所志: 32.寻病终33.处处志之:34.遂迷:35.后遂无问津者:36.世外桃源:37.无人问津:38.豁然开朗:二、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扶向路()向敌人开炮()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三、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问所从来:四、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3.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是以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具体是2.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句子:4.桃花源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原句):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2
遂:____
间隔:____
(14)皆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6)此中人语.云 (17)便扶.向.路 (18)及.郡下 (19)诣.太守 (20)欣然规.往 (21)后遂无问.津.者
叹惋:_____ 延:_____ 语:_____ 扶:____ 及:_____ 诣:_____ 规:_____ 问津:______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二、选择题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 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含答案)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都,全)C.才.通人(刚刚)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5.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记叙桃花源人来到此处的原因的语句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3课时8页,有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FI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桃花源记》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问题。
3.完成所有练习需要的时间20分钟。
【预习自学】1.《桃花源记》作者是2.本文选自。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朝代)人诗人(人名),字,著有豁然()俨然()• •阡陌()• •怡然()垂辔(• •)郡下()诣太• •守()刘子骥()•4.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预习自测】1.《桃花源记》作者是(朝代)大诗人(人名),字,著有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以下句手的划出正确的节奏(1)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吋乱。
(3)------- 此人为具言所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 • • • •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 • • • •5.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其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屮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Z。
【我的疑问和收获】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环节设置导学步骤预习反馈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重申目标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积累3、熟读课文.1、情境导入.2、纠正预习错误.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根底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缤纷..落英甚异.之欲穷.其林〔2〕重点句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再读课文,思考:〔1〕概括本段的意思.〔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第二课时■课堂小测.〔另附试卷〕■课堂教学.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仿佛..假设有光才.通人屋舍俨然..属.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阡陌交通..自乐..并.怡然〔2〕重点句子.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再读课文,思考:〔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熟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重点词语.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邑人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延.至|其家辞去.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2〕重点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2、再读课文,思考:〔1〕哪些句子表达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3〕桃花源人和渔人谈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5〕文中哪些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2、完成学案.第三课时■课前小测.■课堂教学.一、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熟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重点词语.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2〕重点句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后遂无问津者.〔2〕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5〕作者生活的时代 ,赋役繁重 ,战乱纷起 ,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 ,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6〕出自本文一直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哪些?试解释它们的含义.■课后检测.〔一〕阅读<桃花源记> ,完成问题:1、以下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遂与外人间隔..〔互相通达〕..〔隔断 ,隔绝|〕B.阡陌交通C.乃不知有汉〔副词 ,竟 ,竟然〕D.缺乏为.外人道也〔介词 ,对、向〕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 "异〞字 ,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 ,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 ,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 ,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 ,一环套一环 ,一气呵成 ,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答:6、根据本文内容 ,恰中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3分〕武陵渔人 "忘路之远近〞 ,发现了桃花林 ,甚是好奇 ,就 "□□□□〞 .进入桃花源 ,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 .离开桃花源时 ,他 "处处志之〞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7、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表达.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搅,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竭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 ,曰: "子之哭也 ,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 "轼〞 ,车前的扶手横木 ,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 ,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 ,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 ,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答复〕〔4分〕<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一一、填空.〔5分〕1、陶渊明,一名,字, 〔朝代〕著名诗人.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2、本文选自.二、解释加点词语.〔6分〕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甚异.之欲穷.其林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二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4)皆叹惋.:3、在选段中找出与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4、以下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4分〕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桃花源记>小考卷之三阅读全文 ,答复以下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3分〕〔1〕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仿佛.. ,鸡犬相闻..假设有光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 "缺乏为外人道也〞是因为.〔2分〕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4分〕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 ,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分〕7、文中哪些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分〕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 "桃花源 "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 ,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答案:1.D〔 "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 ,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 ,又继续往前走 ,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 ,〔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17.〔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 "邀〞③你④繁重 ,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比照〕〔各1分〕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 ,远离战争 ,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 ,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 ,祥和幸福 .〔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 ,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 ,更令人不堪忍受 .〔2分〕〔意对即可〕 .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熟背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其次,积累文言字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和多义词。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并进行翻译。
最后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线索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回头复习: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众妙.毕备(名词,妙处)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众宾团坐.(动词,坐下)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学习新课: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
2、掌握第一、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解释。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准字音。
二、细读课文,参看课下注解,把第一、二段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写在括号内,并开口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夹着溪水两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
渔人甚(很)异(对……感到诧异)之,复(又)前行,欲穷(穷尽)其林。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有光。
便舍(丢弃)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相互听得见)。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都)如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快乐的样子)自乐。
课堂练习:重点语句翻译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中间(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
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课课练及答案.docx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2)仿佛..若有光()(3)阡陌..交通()(4)咸.来问讯()(5)便扶向.路()(6)诣.太守()(7)欣然规.往()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部编八下语文9 《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并背诵全文,具体来说,即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而不仅仅是翻译全文或简单地记忆。
参考答案:东晋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一次,他出去捕鱼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
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
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
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
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
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比较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并体会这两种景象给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
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
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
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省略部分,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艺术特色来理解。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班级姓名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读导航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散文家。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三种。
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阅读指导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阅读时,应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进而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特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2.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说说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这篇文章寄托了陶渊明希望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活的社会理想。
课堂实践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垂髫.(tiáo)衣着.(zháo)缤纷豁然开朗B.屋舍.(shè) 间.隔(jiān) 武陵鸡犬相闻C.俨.然(yǎn) 阡.陌(qiān) 惋惜无人问津D.仿佛.(fú) 遣.送(qiǎn) 绝境佁然自乐【解析】A项,衣着.(zhuó);B项,间.隔(jiàn);D项,怡然自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2、通假字便要.还家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妻子..古义:交通今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古义:开朗..古义:无论今义:今义:今义: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解释加点的词。
(16分)(1)缘.溪行便扶.向路(2)豁然....欣然..俨然..怡然(3) 缤纷..(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10)便扶向.路(11)诣.太守说如此(12)欣然规.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王欲舍.所携人(丢下,抛弃)去后乃.至(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2、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学案(含答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一1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3解题: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4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其次是桃源中人。
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理想社会: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6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文章脉络7全文按情节的开展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局部(2-2段):故事的开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局部(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3解题: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4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其次是桃源中人。
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理想社会: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6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文章脉络7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
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思考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 ①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6、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7首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8渔人离开桃源后,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检测题: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1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
(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