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合集下载

法学方法论(1)

法学方法论(1)



(十)社会学解释


法社会学的思维与法律形式主义的思维。 如果同样的法律,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 那么如何在其中做出选择,其实就是比较 哪一种解释方案具有更多的妥当性。这种 妥当性的判断,就必须结合社会学的分析。 考虑社会效果来做出解释。
总结

法律解释的操作性的技术。 首先确定解释所试图指向的目的,建构相 应的解释路径。 同时尝试进行解释立场上的“翻转”,从 攻击的角度寻找自己的解释策略中存在的 漏洞和弱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七)目的解释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解释技术。 法律是一种人类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论逻辑与因果论的逻辑的区别。 目的解释的基本切入点:这样来提问,“我们面 对的这条法律规则,立法者为什么要规定它,立 法者试图通过这条规则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对法律赋予的涵义,不吻合于立法者规 定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和执 行就必定是有问题的。
体系解释的局限性

在性质上,体系解释的效力依附于法律结构形式 的逻辑性。但是,法律的内涵的核心毕竟是具体 的规范意义,因此,不能把解释的落脚点完全建 立在体系解释的基础上。这最多是一个辅助性的 论点。 体系解释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法条之间的可能存在 的表面上的冲突,因此更多的是在理论研究中加 以运用。
法律的“目的”的判断

不同的层次:具体规范的目的;该法律的 目的;最广泛的整个法律体制的目的。


法律的“目的”与法律体系的基本价值: 从法律基本价值的角度去分析法律的目的。 安全价值,效率价值,正义价值等等。
(八)合宪性解释





关于宪法的规范性特征的争论。 宪法规范的“第三人效力”:直接效力说,间接 效力说。 中国宪法司法第一案。 未来的发展趋势:合宪性解释将要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合宪性解释的内涵: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与 宪法的精神相吻合的解释。另外,法律解释的过 程应该尊重宪法的价值判断。

《法学方法论》讲义【2013年】

《法学方法论》讲义【2013年】

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乡宦小民有贵贱之别,故曰
存体。若乡宦擅作威福,打缚小民,又不可以存体也。)‛ (来自,陈义钟编校:《海瑞集》[全二册],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117页。)
五、法律方法的概念

指将法律规范适用于事实的方法。
规范 „ → 事实
六、法律方法的基本模式:三段论

大前提 „ → 法律规范
?3解释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二法律解释学的理论发展?1传统的法律解释学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与可认知性主体的理性与一致性?2现代的法律解释学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体的有限理性?3后现代的法律解释学主体解释学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不确定性三法律解释学的核心命题?1解释什么
第一编 《法学方法论》导论
第一讲 法学方法论的一般理论

(1)“字面解释”的例子:
→刑法第14条第2款:“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
责任。”这里的“应当”,实为“必须”。

(2)“语法解释”的例子: →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规定:“损坏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 者折价赔偿。”这里,损坏财产为因,恢复原状 或者折价赔偿为果。

1、法意解释与目的解释?
2、是否存在当然解释? 3、纯粹的文意解释存在吗? 4、比较解释为何优于客观的目的解释? 5、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方法的适用是单一的, 还是复合的? 6、解释方法的划分,是否是结果导向的? „„

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

1、张明楷:《刑法学》、《罪行法定与刑法解释》、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1)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指
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的描述制定法
的某个条款的内容。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必须对语言使用方式 或规则的有效性进行证成。其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 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是公正、合理。

法学方法论要点整理

法学方法论要点整理

法学方法论要点整理■法学方法论含义:法律人将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适用于个案纠纷解决获得一个正当法律决定的过程中所遵循使用的方法。

■法律事实含义: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失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法律判断含义:是一种归类活动,将特定的法律事实归之于某一规范的活动。

■等置模式含义:法律判断的形成是被确认的法律事实与被发现的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事实的一种契合和等置。

■法律解释含义;就是解释者将自己对法律文本意思的理解通过某种方式展示出来。

■法律推理含义:是指法律适用者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运用证据确认案件事实,选择分析法律规范,从而将确认的案件事实归属于相应的法律规范并援引相关的法律条款而导出判决结论的思维活动。

■推理概念: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位置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法律推理的概念: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适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所适用。

■形式法律推理概念: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引相关法律条文,严格按照法律条款的形式结构所进行的推理。

■实质法律推理概念:又叫辩证推理,是对法律规定的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的推理。

他是法官面临两个或以上相互矛盾的命题时所进行的选择过程,根本目的是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法律论证概念:就是通过一定的理由来为某种法律主张、陈述和判断的正确性和正当性进行辩护。

(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似真论证;结论具有可废止型)■法律漏洞概念: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违反立法计划的不圆满状况,换言之,关于某一个法律问题,法律依其内在目的及规范计划,应有所规定却未设规定的现象。

特征是(1.与立法目的相悖性2.内容上的欠缺性3.适用上的困惑性)■法律补充概念:对法律漏洞无完全规定或规定有矛盾的事项,采取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予以填补,即狭义的法律解释活动的继续。

■法律拟制概念:为实现法的价值,往往通过决断性的虚构事实,运用类比推理,将不同事物同等对待,以实现相同法律效果,或将相同事物不同对待以实现不同法律效果的法律方法。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根据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和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1)法学方法的概念与特征(2)法学方法的历史发展(3)法学方法的体系结构2. 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方法(3)比较分析方法(4)实证分析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法学问题分析中。

3. 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法学方法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1)讲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2)详细阐述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种研究方法,给出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学方法论》2. 内容:(1)法学方法论导论概念、特征历史发展体系结构(2)法学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规范分析方法与案例分析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答案:(1)法学方法论是指研究法学领域中普遍适用、具有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包括: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法律方法的名词解释

法律方法的名词解释

法律方法的名词解释法律方法是指在法律实践中,为解决法律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手段和程序。

它涵盖了法律实施、解释、审判和运用的过程,是确保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详细解释法律方法的各种名词。

一、法律规范归纳方法法律规范归纳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法律事实、法律关系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提炼出法律规范的普遍性规律和原则。

它包括搜集法律材料、分析法律规范、提出法律原则等步骤。

通过法律规范归纳方法,可以为判断具体案件适用哪条法律提供指导,进而保证法律的公正和统一。

二、法律解释方法法律解释方法是指通过对法律规范的解释,确定法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它有包括文本解释法、历史解释法、系统解释法、目的解释法和精神解释法等不同方法。

法律解释方法可以帮助法官和实施者理解法律的具体含义,保证法律的正确理解和适用。

三、法律推理方法法律推理方法是通过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运用,从而得出法律结论的方法。

它包括逻辑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方法。

法律推理方法在法律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法官和律师确定案件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从而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合理。

四、法律寻求方法法律寻求方法是指在处理法律事务时,律师或法官通过搜集法律信息、查找法律资料,以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它包括法律检索、法律咨询、法律研究等环节。

法律寻求方法对于解决疑难法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依据。

五、法律逻辑方法法律逻辑方法是指在法律推理和论证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以保证法律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法律逻辑方法包括事实判断、法律推理、论证和辩证等环节。

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方法,可以理清法律问题的思路,保证法律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六、法律比较方法法律比较方法是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对比法学的研究成果。

法律比较方法有利于了解国际法律的发展和差异,有助于吸收外部经验,为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4-5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4-5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法律解释之林中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律解 释体系——法制日报20041125第8版)
1 1、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成为 具体行为的标准。 2、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解释才适用不断变化的社 会需要。(成文法的局限性、) 3、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补充漏洞、滞后性) 4、连接立法背景和司法现实的桥梁。(平衡立法 和司法的机制)
法律方法
概说
概念:法律职业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 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特点:专业性;法律性;实践性。
类型:立法、司法、执法、非诉讼法律 服务等。典型的是法律解释、法律推理、 法律论证。
法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对法律规范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 定义等所做的说明——大百科全书)法律之解释 者,乃澄清法律之疑义,以期正确适用。 特征—— 1、对具有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2、享有法定解释权的人或组织。 3、是立法活动的继续。 4、法律实施中进行。
法律解释方法
一般解释方法(黄金原则)
语法解释 逻辑解释 系统解释 历史解释 当然解释
特殊解释方法
按尺度分为
字面解释 扩充解释 限制解释
按自由度分为——狭义与广义 按主体分——法定和学理
法律推理
一、概念和意义
概念 意义
二、形式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推
三、辨证推理
概念 具体情况:
法律程序
概念和特点 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法律程序的历史发展 作用方式 法律程序的价值——秩序与正义;正当 程序;一般价值 诉讼程序——概述;诉讼结构;诉讼原 则。
我国法律解释的权限划分
1、立法解释-——人大常委会;国务院 及主管部门/省、自治区、市人大/国务 院各部委 2、行政解释——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 3、司法解释——审判解释/检察解释。 立法法的规定——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A、 一 般 解 释学确立的 意义
*独断性解释学与探究性解释学的划分 及其关系 *一般解释学让解释学从独断性解释学 中解放出来 *一般解释学对来自科学压力的态度: 要让人文科学(精神科学)和自然科 学一样有普遍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注:在启蒙背景中来理解一般解释学 的确立意义
B、一般解释学的原则、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




1、法律解释方法的命名方式 (1)以对象-目标要素命名:主观目的解释、原意解释、客观 目的解释、目的论解释、立法者意图解释、立法解释等等。 (2)以方法要素命名: 第一组固定命名:文义解释与体系解释(以逻辑为中心)。 第二组开放命名:历史解释、社会学解释、比较法解释、合宪 性解释等等。 (3)以其他方式命名:体系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 然解释等等。 (4)体系解释的三层含义:逻辑取向的体系解释、语境取向 的体系解释、主观目的取向的体系解释、客观目的取向的体系 解释。
名人名言


两说均有其部分的真理,因此都不能毫无保留地接受。主观论的真理 在于:法律与自然法则不同,它是由人类为人类所创造的,它表现立 法者创造可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秩序的意志。法律背后隐含了 参与立法之人的规定意向、其价值、追求,以及对于事物的考量。客 观论的真理在于:法律一旦开始适用,就会发展出固有的实效性,其 将逾越立法者当初的预期。法律个入---立法者当时不能全部预见的--多样且不断变更的生活关系中,对一些立法者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法律必须提供答案。一段时间之后,它渐渐地几乎发展出自己的答, 并因此远离原创者的想法。(是谁让它有了自己的生命?)….法律 是原创者---企图创设完全或部分规整之---意志的具体化,此中既有主 观的想法及意志目标,同时也包含----立法得不能全部认识之----客观 的目标及事物必然的要求。…..法律解释的最终目标只能是今日法秩 序的标准意义(其今日规范性意义),而同时考虑历史上的立法者的 规定意向及其具体的规范想法,而不是完全忽略它,如此才能确定法 律在法秩序上的标准意义。 ---拉伦兹《法学方法论》

法律解释方法

法律解释方法

三、法律解释方法(一)法律解释方法的含义“方法”的基本含义是“路径”,即从事某种活动的合理、可行的路径。

所谓法律解释方法,也就是法律解释操作的合理、可行的路径。

法律解释操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释法律,当我们面对一个法律文本考虑如何就其含义提出某种解释主张或论点时,也就面临了寻找和选择解释的适当路径的问题。

然而,仅此来理解法律解释方法的基本含义还不够。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法律解释的实际操作若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不能不考虑以下四个相互关联、互相包含的问题:解释的可行路径问题--以什么方式、从什么角度进行解释或者说提出解释主张或论点;解释活动的规范问题--进行解释活动应该遵循什么准则或规则;解释结果的形态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解释主张或论点,以及解释结果的理由问题--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解释。

因此,法律解释方法的基本含义可以表达为以下四个方面:1、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操作的合理、可行的路径;2、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操作所应该遵循的准则;3、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解释操作结果--法律解释论点或主张--的形态;4、法律解释方法是支持法律解释论点或主张的理由。

当然,虽然在逻辑上可以把法律解释方法的基本含义一分为四,区分它的四种“面相”,但在实践中却经常需要将它们“合而为一”来对待:法律解释方法既是解释操作的可行路径,又是解释操作所应遵循的准则,同时还是法律解释论点或主张的形态,以及支持法律解释论点或主张的理由。

因此,在表达中,法律解释方法与解释路径、解释准则、解释论点的形态或解释理由是可以相互置换的;在含义上,这四种不同的主题词用语是相互隐含、内在关联的,明示其中一种,也就蕴含着其他三种。

例如,如果解释者提出某种形态的法律解释论点(如普通含义的解释论点),那么在这种形态的解释论点中就蕴含着相应的解释路径(普通含义的解释路径或方式)、解释准则(普通含义的解释准则)和解释理由(普通含义的解释理由或论据)。

揭示了法律解释方法的四种基本含义,也就同时说明了法律解释方法在法律解释操作中所具有的四种基本意义或重要价值。

司法考试《法理学》必知考点:法律解释的方法.doc

司法考试《法理学》必知考点:法律解释的方法.doc

2017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必知考点:法律解释的方法undesirable);第四,过去与现在的情形的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 在目前的情形下不会出现:因此,第五,该解决方案在目前也许不被称赞。

①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而且要对“F是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命题进行证成。

比较解释是指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如果说历史解释是利用历史上已发生的法律状况证成某个解释结果,那么比较解释是利用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法律状况证成某个法律解释结果。

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法院,都有利用外国的立法情况及判例学说解释本国法律的例子。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规模地移植其他国家法律制度及法学的国家的法制实践来说,比较解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

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它的具体形式是指对某个法律规定的解释结果Rl与已被承认的有效的其他的法律规定的含义R2相矛盾,那么Rl必须被承认为无效的。

也就是说,它是利用逻辑中的矛盾律来支持或反对某个解释结果。

因此,也被称为逻辑解释。

客观目的解释是指根据“理性的目的”(rationalaims)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prescribed)的”目的即法的客观目的,而不是根据过去和目前事实上存在着的任何个人的目的,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理性的目的”和“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的目的”是什么?拉伦茨认为:“其一涉及被规整之事物领域的结构,质言之,连立法者也不能改变的实际的既存状态,假使他要合理地立法的话,在作任何规整时,他都必须考虑及此;另一类是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其隐含于规整之中,只有借助这些原则才能掌握并且表达出规整与法理念间的意义关联。

”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分析:家政服务纠纷中的法律责任认定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一、教学内容本教程依据《法律方法论》教材第四章“法律解释的方法与技巧”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标准,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以及法律解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理解各种解释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解释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以及各种解释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解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以及各种解释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演示如何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法律解释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

2. 法律解释的方法及其应用。

3. 案例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参照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合理的法律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如司法解释、立法解释等,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法律解释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案例选择与运用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能够引起学生对法律解释问题的关注。

在运用案例时,教师应详细阐述案例背景、涉及的法律条文及争议焦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和方法。

补充说明:1. 案例应涵盖不同类型的法律解释方法,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解释与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解释与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解释与法学研究方法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解释与法学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核心,起着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法学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法律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法律解释和法学研究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读者理清概念,认识其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法律解释的基本概念与种类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进行理解和说明的过程。

它有助于确立法律的具体含义、界定法律适用的范围和解决法律争议的问题。

法律解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文字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1. 文字解释文字解释是指从法律文字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法律的字面含义来理解法律的规定。

这种解释方法相对简单明了,能够使法律适用变得有规可循,但也容易忽视法律的背景和目的。

2.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强调法律的历史背景,通过研究法律的制定目的、变迁过程和司法实践等方面,来解释法律的含义和目的。

历史解释有助于理解法律的演变脉络,但在处理现实问题时需要谨慎运用,以免过度依赖历史对当代问题的适用性。

3. 系统解释系统解释是指从法律体系的角度出发,将某一法律规定与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相结合,进行全面解释和解读。

系统解释能够使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发挥更强的协调和一致性,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扩大解释的过度使用。

二、法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与应用法学研究方法是指用于解决法律问题、制定法律政策、进行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途径。

正确运用法学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法律研究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阅读法律文献、法律条文和法学著作等,系统掌握和理解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制度。

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以科学的方法验证法律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效果。

3.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时期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为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法学方法论讲义

法学方法论讲义

法学方法论讲义胡兴东第一讲导论重点与难点:本章首先概括介绍法律方法的含义、内容和基本特征,然后论述法律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重点掌握法律方法的含义和特征,深刻体会法律方法在实现司法公正、保障法律自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比较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异同。

引言:从一个案件中的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讲起案情梗概:所谓“泸州遗赠案”(2001年)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

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

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

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扶养义务。

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遗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

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

”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

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拒绝。

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依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

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

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

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

问题所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背后的法学问题引出论题:如何认识“法律学方法论”?一、两个术语: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一)术语内涵的比较经常运用的术语中,与“法律学方法论”相对应的主要是:“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

法学方法论课件

法学方法论课件

法学方法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法学方法论教材的第五章,重点讲解法学研究方法、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以及法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法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2. 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等;3. 法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预测、法律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2. 培养学生运用法学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学研究方法和学术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法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法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法学方法论在法律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法学方法论分析问题;2. 讲解法学研究方法:介绍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各方法的运用;3. 讲解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阐述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法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解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预测、法律评价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法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2. 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3. 法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预测、法律评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运用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学方法论的重要性;2. 答案: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能够明确法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法学方法论在实际案件中的作用。

第五讲法律解释方法

第五讲法律解释方法

诠释学循环(Hermeneutischer Zirkel)
❖ 文本(Text)与先前理解(Vorverständnis)之 间的交互作用。
❖ 部分 (Teil)与整体(Ganze)之间的关联。
❖ 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穿梭。
❖ (1)文本与先前理解的循环: ❖ 发表黄色小说是否受到宪法第35条言论自
由的保障?
这时侯❖,赵正从外面玩耍回家,倒退着行至水桶旁,被水桶的耳子刮着毛线裤,跌人开水桶中,致使赵正左背部、臀部及双下肢烫伤
❖ (1)言论自由应受保障。 ❖ (2)药商某甲刊播药物广告。 ❖ 试问: 某甲刊播药物广告之行为是否受言论
自由之保障?
❖ (1)言论自由应受保障。
❖ (2) 商业上之意见表达亦属言论之一种。 ❖ (3) 刊播药物广告属于商业上之意见表
达。
❖ (4)药商某甲刊播药物广告。
❖ 某甲刊播药物广告应受言论自由之保 障。
法律解释与法律论证
❖ 法律论证的两个面向: ❖ 内部证立( internal justification): ❖ 所主张的法律效果是否可以从论证的
前提透过逻辑推论而出? ❖ 外部证立( external justification): ❖ 论证的前提正确性或真实性如何证立?
法律解释与内部证立及外部证立 之间的关系
❖ 诠释学: 理解事物之意义的学问。 ❖ 字源: ❖ hermeneuein=陈述、解释、说明、翻译 ❖ Hermes:希腊神话中传达神意的信使。 ❖ 诠释学研究的对象: 理解的方法与理解的结
构。
❖ (a) 方法论(methodology): 解释的规则与 技巧。
❖ (b) 结构论(structure theory): 理解的条件、 理解的可能性与理解的过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对客观价值之认识(时间)
客观目的(世界-存在-客观价值) 社会科学-解释学
立法者现在面向未来 对客观价值之认识(时间)
n
生活世界(习惯与伦理)
n 重新思考法律解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逻辑-体系、主观目的(历 史) 、客观目的、合宪性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名人名言
n 萨维尼就已经区分文法、逻辑、历史和体系的解释因素。
n A、为人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n B、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
解精神。--实证主义者出去! n Erklaeren—Verstehen(Auslegen) n C、理解与解释作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体验与生命,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经验。 n D、人是解释学的动物:将人文世界看作文本,施氏解释
(1)解释对象的要求。 文字是死的,目的是活的。
(2)解释方法的要求。 通过历史的方法(立法资 料、社会背景),发现立 法者意志;
(3) 解释权限的要求。 立法者的意志不容司法者 篡改。
反对意见: “让死人来统治活人” “立法原意不可求”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客观说: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法律意志说
司法理论的无声序言。 n 2、法律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n 格雷: n “法律就是法官所宣布的东西;制定法、先例、
博学专家的意见、习惯和道德都只是法律的渊 源。” n 霍姆斯:法律就是法官在法庭上的所作所为。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目标
1、主观说:向后看的立 法原意说。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3、法律解释的要素类型
n (1)解释对象-目标要素:主观目的与客观价值。 n (1.1)主观目的:立法者原意,立法目的,历史目的。 n (1.2)客观价值:客观目的,客观价值秩序,宪法秩序。 n (2)不变的、核心的解释方法要素:语言与逻辑 n (3)可变的、开放的解释方法要素:历史、比较、社会、
与规则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解释学基础
(一)解释学的历 史
1、从应用性专门方 法论的专门解释学 到人文科学一般方 法论的一般解释学
(1)作为专门解释 学的文献解释学、 神学解释学与法律 解释学的根本特征
A、被解释对象的教条性与权威性 B、被解释对象创制者的崇高地位 C、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及其创制
方法应用范围的扩张。 E、局限性:依然受制于主客体分离的实证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从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学到存在论的解释学
(1)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 论与此在解释学
A、此在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 的前提
B、前理解结构(先有、先见与 先知)作为理解的先行条件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名人名言
霍姆斯:法官是缝隙立法者。 桑斯坦:好的判决胜过好的规则。 德沃金: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他们是赫拉 克勒斯。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功能
n 1、法律适用的前提。没有法律解释,法律 没有可能被运用到个案之中。
理解是重构作者的思想: 读者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作品(两种可能 性)
理解与解释的同一性。
方法 :
语法学方法与心理学方法 。
启蒙精神的另一个儿子, 与自然科学并列的地位。
从独断论中解放出来的同 时也就放弃了对解释中的 真理性因素的探究。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3)狄尔泰的《人文科学导论》与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一般 方法论的一般解释学的完全确立
B、文本与先理解之间 (主体维度)
C、规范与事实之间 (世界-存在维度) D、历史、当前与未来之间
(时间维度)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概念、特征、功能与目标
n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n 1、一般概念: 特定主体对法规范之涵义的 阐明。
n 2、两种重要的法律解释之广义和狭义之分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n A、理解的历史性 n B、成见作为理解的前提 n C、视界融合(主体间的历史对话) n D、适用
PPT文档演模板
Hale Waihona Puke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二)通过解释学的历史理解解释学对于法律解释学的意义
n 1、从法律解释学到解释学: n 法律解释学对于解释学的贡献 n 2、从解释学到法律解释学: n 一般解释学对于法律解释学的意义
(1)解释对象的要求。谁 的目的,何种目的?
(2)解释方法的要求。 探索立法目的方法不止于 历史方法,社会学方法、 比较方法等等都可以。
(3) 解释权限的要求。 三权分立的新理解,对司 法权限的新理解。参与式 民主与多数主义民主的区 别。
“文本一诞生,作者就死 了?”
------伽达默尔还是罗兰. 巴特?《真理与方法》 还是《作者之死》?
n (1)个案取向的司法解释与抽象的法律解 释
n (2)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法律论证、法 律决断的分与合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名家名言
n 法律解释与法官的法的续造并非本质截然 不同之事,毋宁视其为同一思考过程的不 同阶段。此意谓:如果是首度,或偏离之 前解释的情形,则法院单纯的法律解释已 经是一种法的续造,虽然法院多未意识及 此。另一方面,超越解释界限之法官的法 的续造,广义而言,也运用“解释性”的 方法。-------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
n B、意图论:(主观)原意解释与(客观)目的解释。
n C、语境论:动态法律解释 。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欧陆法律解释理论
A、回顾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 的四要素说:
文义、逻辑、历史与体系 B、新四要素说: 文义、逻辑-体系、历史、目
*一般解释学对来自科学压力的态度: 要让人文科学(精神科学)和自然科 学一样有普遍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注:在启蒙背景中来理解一般解释学 的确立意义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B、一般解释学的原则、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原则:
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技艺 (作者与文本为中心): 哪儿有误解,哪儿就有解 释学。
目的解释、目的论解释、立法者意图解释、立法解释等等。 n (2)以方法要素命名: n 第一组固定命名:文义解释与体系解释(以逻辑为中心)。
n 第二组开放命名:历史解释、社会学解释、比较法解释、合宪 性解释等等。
n (3)以其他方式命名:体系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 然解释等等。
n (4)体系解释的三层含义:逻辑取向的体系解释、语境取向 的体系解释、主观目的取向的体系解释、客观目的取向的体系 解释。
并且也已经提及:这些要素不应个别地发挥作用,毋宁应 互相合作。我们即将要讨论的---部分与萨维尼之理论重叠 的---解释标准,并非---像很多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解释方 法,毋宁是一些解释观点,任何主张其解释结果正确者,
对这所有的解释观点都必须一并考量。然而,不同的解释
标准,经常还容许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有些解释标准有时
n
---拉伦兹《法学方法论》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要素、方法与规则
n
(一)法律解释的要素
n 1、含义:构建与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和规则时所需围绕的 基本解释要素。
n 2、理论回顾:
n (1)英美法律解释理论:三要素说,即文本、意图和语境。
n A、文本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
者的敬仰
D、解释方法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的混合性
E、解释目标中真理问题与意义问 题的划分及其整体性
F、解释结果在功能上的应用性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施莱尔马赫与一般解释学确立的开端
A、一般解 释学确立的 意义
*独断性解释学与探究性解释学的划分 及其关系
*一般解释学让解释学从独断性解释学 中解放出来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 讲法律解释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第五讲 法律解释
本讲目标 通过讨论法律
解释的解释学 基础,来理解 法律解释的概 念、特征、功 能、目标、要 素、方法和规 则。
本讲内容
一、法律解释的解释学基础 二、法律解释的概念、特征、
功能与目标 三、法律解释的要素、方法
C、理解是解释的前提 D、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理
解作为人对存在的一种“倾听”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续上:
n 基础存在论的基本结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
• 世界:
•实际性的他人、物等
n
•此在:思 •文本
时间
•存在: •可能性的他人、物等
n 注意基础存在论各存在要素之结构上的整体性
宪法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具有时间变动性的,但要么有利于 探求主观目的,要么有利于探求客观价值。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运用解释学原理理解法律解释要素:文本-主体-存在(时间)
n
以宪法为中心之法律体系(合宪性)
n 主观目的(主体-主观价值)
n
历史
语言
n 立法者过去面向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