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地震记录-2 GeoFrame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作业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程序设计(一)、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原理:地震记录上看到的反射波波形是地震子波在地下各反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形成的。
反射波的振幅有大有小(决定于界面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有正有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的地震反射子波叠加的结果。
如果地震子波的波形用S (t )表示,地震剖面的反射系数为双程垂直反射时间t 的函数,用R (t )表示,那么反射波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在数学上就可以用S (t )的R (t )的褶积表示,即某一时刻的反射波地震记录f (t )是:)()()(t R t S t f *=其离散形式为:))(()()(1t m n R t m S t n f M m ∆-⋅∆=∆∑=如果大地为多层介质,在地面记录长度内可接收的反射波地震记录为:))(()()(11t m n R t m S t n f Mm N n ∆-⋅∆=∆∑∑== 式中,n 为合成地震记录的采样序号,n =1,2,3...N ;N 为合成一道地震记录的采样点数;m =1,2,3...M ,为离散子波的采样点数;△t 为采样间隔。
这种褶积模型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过程进行了简化:1、在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地的吸收作用,所有薄层的反射波都与地震子波的形式相同,只是振幅和符号不同。
2、假设地震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并原路径返回。
3、假设地层横向是均匀的,在深度(纵向)方向上假设密度为常数,只是速度发生变化。
4、不考虑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透射损失。
(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1、 反射系数序列在有速度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计算反射系数序列。
在没有速度资料的情况下,可根据干扰波调查剖面分析的结果设计地质模型。
如设计的地质模型如图a 所示,图中H 为层厚度,V 为层速度,根据下式计算反射系数: 11)(--+-=N N N N N V V V V H R 式中H 为反射界面的深度,N 为反射层序号,随深度变化的反射系数序列如图b 所示。
地震资料解释之合成记录制作
How To Do Troubleshooting?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 skills ! Think about your trouble ! Always use your head to think and always use
your hands to do it !
地震记录 合成记录
声波曲线
最终得到一个较好的合成地震记录
五、怎样判别合成记录的好坏
相关系数:通过求取合成记录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来进行定量的 判断。一般在目的层段内的时窗范围内,相关系数都应在0.6之 上,井过断层时除外。
相关系数0.8
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 对做完合成地震记录的井按一定间隔提取其时间-深度对, 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对比图 (红的为平均速度)
剩余记录
地震剖面
合成记录
剩余记录
剩余记录 越少,合 成记录越 精确。
测井曲线
多元标定技术
地震记录
合成记录
测井曲线
综合利用电性曲线、岩性剖面及钻井地质分层的多种信息,精确标定出 地下某地质体的顶底界面,分析储层的横向变化,提高了标定的准确和 形象性,将其与对该区的整体构造与地质认识相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 该区地质沉积规律,也可对合成地震记录起到检查的作用。
自然电位
多元标定技术在合成记录中的应用
横向对比法
通过任意连井线,将测井曲线(波阻抗、自然电位等)投在地震剖 面上,根据地震标准反射层与测井响应一致原则,使井与井之间的 地震地质标定的关系保持一致,从而检验空间地震地质标定的合理 性和一致性。
内容提要
13 为什么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23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3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关键技术 43 体会与认识
Geoframe地震合成记录制作(绝对原版)
Stretch—sqeeze:局部拉伸收缩。微调。 中建选择拉伸点,左键实现拉伸 Bulkshift:对曲线进行整体漂移。粗略对应 地震层位。左键选好始终线实现漂移 时深曲线校正。前提是:有 checkshot。没有的话,用声波曲 线形成后保存checkshot
时深关系曲线编辑(velocity survey):
4. 子波的选取或提取。
选取的基本思路是:先用默认的雷克子波进行观察,看效果。如果不行,自己提取子 波。参数有频率、相位、波长、极性等,提取方法有自相关(默认)和维纳—莱文森 混相子波提取方法。
常用的极性判别方法:
1、单轨、双轨剖面判断法:在正极性剖面上,正反
射系数界面,如基岩顶面、海底、火成岩顶面等,表现为单轨 强峰;而负反射系数界面,如大套油页岩、煤层顶面,表现为 双轨强峰。在负极性剖面上,特征相反。
3dv—define—borehole appearance—synthetic
点亮display synthetics。 进行参数设置。
注意:点亮了沿井显示,则不
能在3dv—tools—synthetics上 移动(见菜单讲解大全)
Update –close。必要时可在marker 、curve将层位测井曲线投上
波长 极性 相位
5.对synthetic进行调整,使其与实际的地震剖面进行匹配。
点右键,选borehole投井,对井右键选appearance投synthetic和曲线 点右键,选content对子波类型选择
Post— correlation 投相关系 数。右键 Maximun correlation Values查看
2.合成记录(synthetic)制作界面的进入
IEXS---application---synthetics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地震,地震勘探我们知道计算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是,合成地震记录=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所以需要子波和反射系数.但是用于计算的数据一般是深度域的,要转换到时间域来必须有时深关系.所以.需要的数据:时间/深度关系数据:checkshot或者DT,用于计算反射系数的数据,一般是DT和密度(RHO B).基本步骤:1, 加载数据:如果是斜井的话,加载井斜,计算出SSTVD,设置成Prefered DS(deviation survey);如果有来自VSP或者其他可信渠道的时深关系的话加载进来,叫checkshot,就是时间,深度关系对,用于提供时深关系;加载DT,RHOB曲线;2,数据质量检查:查看checkshot数据覆盖范围,和品质;查看DT,RHOB曲线的品质,如果不好需要用well-edit或者synthetics里带的一些功能进行编辑.DT,RHOB曲线应该是做过Depth match,需要拼接的话是splice好的.3,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点击Post,依次选择时深关系,声波曲线,密度曲线(如果没有密度曲线或者品质不好也可以使用经验公式来代替),声波阻抗,反射系数,子波,合成地震记录,地震数据.软件完全是根据原理走的,如果时深关系没选,后续工作无法开展,如果没有DT,密度,就无法生成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软件自带有Ricker30经验子波.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自己提取子波,也可以使用时变子波.4,对比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道实际地震记录,通过bulkshift或者拉伸压缩来调整时深关系.有时需要用c heckshot来校正DT.一般可能先使用Ricker30子波试一下,看看大致情况,如果效果不好,再尝试提取子波.这是一个反复实验的过程.合成地震记录的品质和制作的数据来源的品质有关,对比的好坏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品质也有关系.总是实际情况总是复杂的.。
GeoFrame合成记录
可以在 select phase 中选取子波的相位和极性(默认也行)。 按Extract提取子波, Apply(应用),Save(保存)子波。
回到主界面, define-》time/depth 先用checkshot来 初步的标定,本例用济阳坳陷的平均速度:AV-JY。 点ok。记下合成记录顶的时间和深度
再回到主界面, define-》time/depth,用此井的声波时差来标定, 点ok。使合成记录的顶用mode-》bulkshift移动到刚才记下的时 间和深度处,以上只是初步的标定。 用 mode-》bulkshift来上下移动合成记录,使合成记录和井旁到 匹配。用mode-》stretch/squeeze来拉伸合成记录,使之对齐 (最好不用这个方法,实在是对不上了才用)
从Iesx application 的synthetic进入
进入主界面,在file中选井,此外可以自己建立layout,在主界面 里自左向右为时深关系曲线道,井曲线道,时间-深度刻度道, marker道,反射系数道,子波道,合成记录道,井旁地震道。
在地震道里点右键,选content,选survey, class,cdp范围,时间范围。 此外在地震道里点右键,在appearance和 track appearance 改变其显示方式。 用同样 的方法在井曲线道里选井曲线。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投上井曲线(sp,gr,ac等)以知道层序界面,方法是点右键 -》content,也可以投上marker,和前人的解释层位。通过上下移动(bulkshift)合成记 录来使合成记录和井旁地震道匹配。
点击此处保存
保存RC logs (反射系数曲线),Wavelets(子波),Synthetics(合 成记录),Time-Depth(时深关系),注意在Preferrred?选yes!,
多点激励人工地震记录合成
Engini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Harbin a
Abstract:Earthquake multi-.support excitation is long・-span bridges,.Based
和1095。笔者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某大桥地质资料,编制相应程序合成了超越概率为10%的多点激励人工地
震记录,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以上合成的人工地震记录通过控制功率谱函数,满足地震动的相似性饵口时域内形状的
相似、频率幅值成分的相似钧,但从位移时程曲线图可以看出,不但出现了严重的偏移水平轴的现象伍程
多点激励人工地震记录合成
+张石磊1,陈少峰2,王焕定1
(1.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演150090)
摘要:地震动多点输入问题一直是大跨度桥梁抗震研究的焦点。结合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本文系统探讨了人工地震 动合成理论并编制了FORTRAN程序。合成了多点激励人工地震动记录,并采用“精确”积分权函数算法对人工地震记录 进行了修正,解决了积分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尾部漂移问题。 关键词:大跨度桥梁;人工地震记录;多点激励;权函数算法
国2控m的多点触励下再点加速度和位移时程
und日multi—support excitations
4结论
结台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本文系统探讨了人工地震动台成理论并编制了FORTIL^,N程序。台成了多点 擞威下的人丁地震记录,』f_按照“精确”积分权函数算法,对台成的初始^丁地震动进行修正,解决了位移时 程曲线漂移和速度时程终了时的值不为0的矛盾结论,满足了地震动的相似性和町信性的婪水.台成的多点 激励下的人T地震动可用于大跨度桥粱抗震设计及动力反应分析。
人工地震-2
地震震源
陆地震源
海上震源
检波器
陆地
海上
仪器及布置
折射波数据采集
折射波一般用于解决基岩面 深度、地层厚度等地质问题。
测线的设计
(1)测线力求为直线,尽可能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 (2)测线尽可能与其它物探方法或钻探的勘探线一致。 (3)测线要均匀分布在全测区。 目的:为了便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2)道编辑
噪声道、带有瞬变 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 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 道要改正。
(3) 振幅补偿(几何扩散校正)
由于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波的能量随传播距离 的增加而衰减。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 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4) 建立观测系统
把野外采集是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高程等测量信息 加到数据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测线的设计(二维) 1 测线力求为直线,尽可能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 2 设计的测线有主测线,同时还有部分联测线。对于复
杂的构造的地区,一般要加密测线。
对于多次覆盖技术的二维、三维观测系 统的设计涉及的方面较多,课下可以参 考其它资料。
综合平面图
目的: 在平面上明确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作法: 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个激发点出发,向两侧作与 测线成45度角的直线坐标网,将测线上的排列投影在 通过激发点的斜线上,用粗线或有色线标出,就是综 合平面图
(5)野外静校正
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 高程、地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井深校正 地形校正 低速带校正
静校正前后对比
常规处理
常规处理是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做必 要的基本处理运算,把单炮地震数据处 理为地震叠加剖面。它包括道振幅均 衡、滤波、反褶积、抽取共中心点道 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切除、动 校正和叠加、偏移等。
合成地震记录
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地震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的一条纽带。
它最终使抽象的地震数据与实际的地质模型连接起来,为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合成记录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合成记录的精度就成了地震层位标定的首要问题。
1合成记录的方法原理1.1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一般而言,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是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一反射系数序列,再将这一反射系数序列与某一子波反褶积得到结果。
S(t) = R(t) * W(t) (1)式中 S(t) —— 合成地震记录; R(t) —— 反射系数序列; W(t) —— 地震子波。
上式表明,合成记录的好坏与反射系数序列的求取和子波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射系数序列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又与测井资料(声波、密度)的采集、处理等过程密切相关;子波的选择,则要考虑子波的长度、相位、频率等诸多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1],主要表现在:(1)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层位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吻合的时窗长度有限;(2)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能量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胖瘦”程度吻合有限;(3)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存在一定的时移。
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子波受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难以给得恰到好处;②深—时转换存在误差;③褶积模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应地震记录;④实际地震记录存在噪声。
1.2实用优化方法1.2.1校正测井数据首先对测井数据进行校正,对反射系数序列进行非均匀采样[2,3]。
1.2.2选择合适的子波(1)子波的类型。
常用的子波有两类,一是典型子波,如Richer、Traperiod子波等;二是提取子波,提取子波一般有维纳—莱文森混相位子波提取法和自相关子波提取法两种[4,5]。
从剖面提取的实际子波制作的合成记录,虽然其合成地震记录层位精细标定应用研究*洪余刚 陈景山 代宗仰 李凌峰(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500)摘 要:通过对合成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地震资料,提出合成记录的制作在层位标定中的实用优化方法,强调了子波的提取方法和子波相位引起的偏差。
Geoframe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第二章操作步骤2.1 打开Geoframe 4在上面的图标中打开Geoframe 4.0.3选打开Geoframe 打开该软件。
2.2建立一个新工区1,在Project Manager中选Project Management 选Create a new project在Create a new project中输入工程名字(名字开头不能用数字),密码,验正密码点OK致谢(稍候)。
在storage setting中点OK。
系统问是否做地震工程延展(Create charisma project extension)NO→OK。
2,Edit project parameter中unit/coordinate→①display→set unit→选Metric→OKset projectont→create出现CreateCoordinate System对话框在其中的Projection中选UTM Coordinate system.选中Hemisphere 中的Northern Tg.UTM zone number写50→OK。
②Storage set unit→选Metric→OKset projection→create出现Create Coordinate System对话框在其中的Projection中选UTM Coordinate system.选中Hemisphere 中的Northern Tg. UTM zone number写50→OK2.3 加载地震数据(以加载3D地震数据为例)1,应用管理对话框中(Application manager)选中用鼠标1键单击seismic出现seismic 对话框,在该目录中用鼠标1键双击IESX(多探测地震综合解释)2,在IESX Session Manager对话框中点Applications→Data manage→Load seismic在以下框中(在此框中可以按住Ctrl键选Application此时可以对要打开的对话框进行显示参数设置,如大小,名字,是否以图标显示)致谢Load mode→选user defined 3D.点Define storage出现如下对话框:将地震资料的三点坐标中first inline numberlast inline numberstart line at input CDP End line at input CDP 四项写上。
合成地震记录
for i = 1:n-1
v(i) = V(i);
end
Vav = sum(h) / sum(h/v);
h0 = sum(h);
reply = input('请输入偏移距deltX(Defalt = 400):','s');
if isempty(reply)
deltX = 400;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1 1]);
deltX = a;
end
%
%计算延迟时间delay完全不知道算的啥意思!!!!!@
%
ntrace = 10;
t(1) = sqrt(deltX^2 + 4*h0^2) / Vav;
deltT(1) = 0;
for i = 2:ntrace
t(i) = sqrt((deltX*i)^2 + 4*h0^2) / Vav;
f = a(1);
dt = a(2);
end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采样点数nR
%
nsample = floor(tlength(n-1)/dt);
for ilayer = 1:n-1
nR(ilayer) = floor(tlength(ilayer)/dt);
end
%
%形成反射系数序列RR
%
RR(1:2*nsample) = 0;%?这个地方反射系数的长度应该是nsample/2
Ts(i) = i*dt;
end
%subplot(2,2,3);
plot(S,Ts);
set(gca,'XAxisLocation','top');
geoframe合成记录的制作
合成记录的制作
1、收集资料(VSP、测井曲线等) 2、检查VSP,测井曲线(对比法等) 3、编辑测井曲线
VSP测得的平均速度和时深关系对层位 标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VSP测得的 平均速度比较准确,但由于地震数据处理中 速度分析是大平均,地震数据处理中速度分 析建立的平均速度低于VSP实际测得的平均 速度,所以也不能盲目地就认为用VSP测得 的平均速度在标定中就绝对正确,实际标定 的平均速度略低于VSP测得的平均速度是正 常的。 另外,VSP测得的层速度结合地层信息,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工区的主要反射标志层, 对标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选取子波(频率要和井旁地震道相符)
5、选取地震剖面 6、用软件制作合成记录得出时深关系 7、检查时深关系1、有些井没有VSP(借邻井的资料) 2、测井曲线的资料完整性 3、地震剖面的选取(质量、距离、3D) 4、软件的不稳定
体会 1、方法&态度 2、合成记录和井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只是大套的反射二者 对于较好 3、合成记录的拉伸和压缩量不宜过大,建议一般最好要轻 易拉伸和压缩。
2合成地震记录
如果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5159×2.61-3747×2.30) / (5159×2.61+3747×2.30) = 0.22 密度对反射系数影响率: (0.22-0.16)/0.22=27%
史 111 井在 3467m 存在一个波阻抗界 面,上为泥灰岩,下为细砂岩,岩芯实验 测定物理参数为:泥灰岩速度 4297m/s , 密度 2.53;细砂岩速度 4198m/s ,密度 2.21。 如果不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4198ρ-4297ρ) / (4198ρ +4297ρ) = -0.012
2
6 t f p
2
2
fb=fp
与经典Ricker极为相 似,只是显频等于主 频。
统计法提取子波
极性
合成地震记录的应用陷阱分析 合成地震记录一般都不是从地表作起 的,其本身也就很难与地震剖面完全吻 合,且在使用时在大致的层段用相位对比 的方法,选择较为吻合的方案,这样就可 能使解释落入陷阱。可用平均分析方法和 层序或突变性界面的波形对比方法识别陷 阱。
微电极
0
声波时差
Μs/M 200
微电极
0 2 4 ΩM 400
声波时差
Μs/M 300 0
微电极
2 4 ΩM
声波时差
400 Μs/M 300
2ΩM 300
拐点
(a)
(b)
图5-13 不同厚度地层的声波速度测井曲线
(c)
Y120井漂移曲线
声波测井曲线
漂移前后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对比
·声波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 ----泥浆浸泡对泥岩测井速度的 影响
如果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4198×2.21-4297×2.53) / (4198×2.21+4297×2.53) =-0.08 密度对反射系数影响率: ( -0.08--0.012)/-0.08=85%
Geoframe使用手册_个人记录实战手册喷血奉献
目录第一部分创建工区 (4)§1.1创建井工区 (4)1.要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井,从加载到显示步骤如何? (4)§1.1创建地震工区 (4)2.要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井,从加载到显示步骤如何? (4)3.如何做工区检索? (4)第二部分数据的输入/输出 (4)§2.1井数据的加载 (4)1.井分层的加载 (4)2.井时深关系的加载 (5)3.井曲线的加载 (5)§2.2地震数据的加载 (5)1.二维地震的加载 (5)2.层位的加载 (5)3.断层的加载 (5)4.三维地震的加载(见黄胜兵给的说明书) (6)§2.3井数据的输出 (6)1.井曲线及VSP 曲线的输出 (6)2.井XY的输出 (6)3.井分层的输出 (6)§2.4地震数据的输出 (6)1.地震解释层位的输出? (6)2.地震解释断层的输出? (7)3.输出层位时,出现一点Export就跳出来,怎么解决? (7)4.如何输出网格grid文件? (7)5.地震测网导航的输出? (8)6.同时输出多条地震测线的sgy数据? (8)§2.5其它数据的输出 (9)1.GF中导出的cgm图的位置? (9)第三部分地震解释基本操作 (9)§3.1坐标转换 (9)1.如何实现x/y大地坐标向经纬度的转换: (9)§3.2断层解释 (9)1.在断层解释中如何切、移动剖面小窗口; (9)2.如何打开2个地震解释剖面(seis inter)? (9)3.如何重新分配已经解释好的断层? (9)§3.3层位解释 (10)1.定义层位,删除层位? (10)2.如何选一个小的区块,进行内插? (10)3.彻底删除层位 (10)4.如何考备一个层位给另外一个层位? (10)5.如何进行层拉平? (10)6.如何在底图上删除三维工区任一线上的解释层位; (10)7.如何在底图局部删除内插层位,恢复原来网格状态; (10)§3.4井的基本操作 (10)1.要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井,从加载到显示步骤如何? (10)2.如何看井的基本信息: (11)3.如何在basemap 上查找一口井 (11)4.如何使距离地震剖面较远的井投到地震剖面上? (11)5.如何定义井列表及井的显示及井层位的显示? (11)6.如何将井上的层位,在地震剖面上显示出来? (11)§3.5断层多边形的操作? (11)1.如何在basemap 上投断层的投影点: (11)2.如何画多边形断层 (11)3.利用断层在底图上的投影绘制断层多边形?填充着色及修改删除操作? 124.如何复制断层多边形 (12)5.将组合的断层转换到另一条断层之下 (12)§3.6地震解释技巧 (12)1.如何解决地震Path出现有的剖面空白的情况? (12)2.如何将三维中的path线存成二维线; (12)3.在三维解释中,如何定义滚动的线数? (12)4.在变面积剖面上,如何调显示振幅? (13)5.如何在底图上读长度,算面积? (13)6.如何调整底图显示的信息项(如地震path 名称等)? (13)7.解释时放大镜的使用? (13)8.如何拉连井剖面,存成文件名,如何再调用? (13)9.如何在地震剖面上把井的曲线加上去? (13)10.Bookmark的使用? (13)§3.7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14)1.制作过程 (14)2.在做合成记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调动后,层位不动怎么办? (14)§3.8构造图的编制 (14)3.编制等T0图: (14)4.编制深度域构造图: (14)5.如何编辑简单的厚度等值线图?如何圈定等值线的范围? (15)§3.9对数据体的操作 (16)1.如何制作层拉平体及沿层切片? (16)2.如何进行沿层相干切片的制作? (16)第四部分地震数据的操作管理 (16)§4.1工区数据的共享 (16)1.如何进行其它工区的数据共享工作; (16)§4.2二维测线survey的管理 (17)1.如何进行地震二维数据测线的survey的管理 (17)2.如何把已存在的要seismic path地震测线删除? (17)3.在basemap中如何锁定地震测网或图层 (17)4.如何更改数据的Class; (17)5.在Basemap如何删除某个survey的地震测网或图层; (17)第五部分GeoFrame 中的三维立体显示 (17)如何将属性、地震数据及解释层位文体显示在一张图上。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1. 引言地震合成记录是地震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而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地震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地震合成记录是根据已知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和地下介质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地震波记录。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弹性波方程,并考虑地面条件、震源机制、地下介质参数等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2.1 确定震源信息首先,需要确定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地震目录和震源机制研究等手段获取。
2.2 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其次,需要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包括地震波速度、密度、各向异性等参数。
地下介质模型可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得到。
对于复杂地下介质,可以采用层状模型、体积模型等。
2.3 计算地震波传播接下来,利用弹性波方程对地震波进行数值计算。
弹性波方程是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方程,通常采用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迭代计算,可以得到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振幅和到时。
2.4 合成地震记录最后,利用合成地震波的振幅和到时,综合考虑地面条件和观测点的位置,计算出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通常以地震波形、功率谱、互相关函数等形式呈现。
3. 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
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和计算效率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合成记录方法和工具:3.1 时域有限差分法时域有限差分法是地震波数值模拟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基于地震波方程的差分形式,通过迭代求解差分方程,得到地震波的时变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和不规则地震波传播模拟,并可考虑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等效应。
3.2 频域边界元法频域边界元法是利用边界元法求解地震波传播问题的一种方法。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2 GeoFrame
练习 3 ............................................................................................................................................... 22 总结 .................................................................................................................................................. 23 五 数据质控和编辑 ............................................................................................................................. 24 介绍 .................................................................................................................................................. 24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24 曲线数据 .......................................................................................................................................... 24 声波 .................................................................................................................................................. 25 密度 .................................................................................................................................................. 25 曲线编辑 .......................................................................................................................................... 25 深度校正 .......................................................................................................................................... 26 拼接 .................................................................................................................................................. 26 平抑尖峰 .......................................................................................................................................... 26 曲线方波化....................................................................................................................................... 27 Checkshot........................................................................................................................................... 27 井斜(Deviation Surveys) ................................................................................................................. 28 地震数据 .......................................................................................................................................... 28 练习 4 ............................................................................................................................................... 29 总结 .................................................................................................................................................. 31 六 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序列 .............................................................................................................. 34 介绍 .................................................................................................................................................. 34 声波阻抗(AI)................................................................................................................................ 34 反射系数(RC)序列....................................................................................................................... 35 RC Parameters(反射系数参数)...................................................................................................... 37 RC 类型............................................................................................................................................. 37 RC 采样............................................................................................................................................. 38 Offset RC (偏移距 RC) .................................................................................................................. 38 常见问题 .......................................................................................................................................... 39 RC Modeling (反射系数模型) ........................................................................................................ 39 练习 5 ............................................................................................................................................... 40 总结 .................................................................................................................................................. 41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是一种利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人工合
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
合成地震记录常用于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它是将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褶积合成地震记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地震记录方法,它通过褶积理论实现自激自收合成地震记录。
在褶积合成地震记录中,需要对子波进行相位校正,从而实现了波零相位化,使得地震道中子波振幅最大值对应界面的反射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责声明
本产品的使用通过许可证来控制。Schlumberger 公司对于本产品,不作任何保证、声 明、暗示或规定,并声明不限于任何商业或特殊用途。Schlumberger 保留在不另行通 知的情况下,修订本手册中信息的权利。
商标信息
除非另有说明,本手册中使用的软件应用标志是斯伦贝谢公司的注册商标。某些其它 产品和产品名称为其各自公司或组织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GeoFrame Synthetics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培训和训练手册
版本 4.5
斯伦贝谢科技(中国)公司 SIS 部门 2010 年 1 月
版权声明
© 2008 Schlumberger。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 Schlumberger 公司 SIS 部门(5599San Felipe, Suite 100, Houston, TX 77056-2722)的 事先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对本手册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或保存,如保存于可重新获 取的系统内、转化为其它存储格式、通过电子或机械手段(如复印和录音)。
二 数据要求、典型工作流程 ................................................................................................................ 3 数据要求 ............................................................................................................................................ 3 典型工作流程..................................................................................................................................... 3 练习 .................................................................................................................................................... 5 练习 1 ................................................................................................................................................. 6 总结 .................................................................................................................................................... 8
目录
一 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概念 ................................................................................................................ 1 介绍 .................................................................................................................................................... 1 为何与如何使用地震合成记录? ...................................................................................................... 2 总结 .................................................................................................................................................... 2
练习 3 ............................................................................................................................................... 22 总结 .................................................................................................................................................. 23 五 数据质控和编辑 ............................................................................................................................. 24 介绍 .................................................................................................................................................. 24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24 曲线数据 .......................................................................................................................................... 24 声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