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南部,是一个中药材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许多中药材的生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生产环节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的生产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种植技术不足,导致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是缺乏规范的种植和管理制度,导致中药材的质量无法保证。

一些治疗的中药材品种生产较少,且生产方式落后,产能不足,影响市场供应。

2. 加工与销售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的加工与销售环节也存在问题。

中药材的加工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中药材的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导致销售渠道不畅,产品推广和销售受阻。

3. 产业发展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

中药材的研发和创新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和高科技中药材的需求。

二、发展对策1. 加强科技创新针对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环节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种植和管理制度,提升中药材的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要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构建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闭环。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

3. 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监管,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1期作者简介闫文娟(1980-),女,甘肃天水人,农艺师,从事蔬菜新品种示范引进、新技术应用推广以及中药材、蔬菜基地建设工作。

收稿日期2019-02-22秦州区是天水市中心城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典型雨养农业区。

地处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属大陆性半高寒湿润气候区,海拔1130~2700m ,年均降雨量531mm ,无霜期170d 左右,年均气温10.72℃,日照时数为1853~2267h ,光、热、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雨多,较阴湿,林区和林缘区较多,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

1中药材种植基本情况1.1种植基本现状秦州区中药材种植区域重点分布在秦岭、关子、藉口、杨家寺、大门、华岐、汪川等10个乡镇,涉及113个村,种植农户逾7000户;栽植的中药材主要有连翘、杜仲、柴胡、冬花、板蓝根、金银花、白芨、败酱草、甘草、半夏、黄芪、红芪、黄芩、苍术、党参、枳壳、防风、牛膝和紫菀等32种。

至2018年,秦州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5万hm 2,总产量达1.4万t ,总产值2.2亿元。

1.2基地规模生产现状1.2.1秦岭万亩连翘种植基地。

由秦州区富民中药材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以秦岭乡石家河为中心,带动马鞍山、竹林、胡家山、胡家山、壕平子等13个村种植连翘666.67hm 2;力争3~5年打造1333.33hm 2天水本土连翘之乡,预计5年后进入盛产期,产值将达到1.14亿元,并申请GAP 认证,使之成为天水唯一一家连翘GAP 基地。

1.2.2大门千亩藏柴胡种植基地。

由秦州区盛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大门镇穆沟、张湾等村种植藏柴胡200hm 2,以大门乡为重点,辐射带动娘娘坝、华岐、汪川等乡镇种植藏柴胡、黄芪、天麻等666.67hm 2,以甘肃天草中药材有限公司为桥梁,示范带动全区中药材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天水市中药材党参的管理与种苗储藏技术探讨

天水市中药材党参的管理与种苗储藏技术探讨
摘 要: 党参 是 天 水 市 中 药材 生产 中的 大 宗 产 品 。要 天 水 市 海拔 1 6 0 0 ~1 7 0 0I T I 的 浅 山地 区 种植 , 主要 品 牌 为 白条 党 参 , 产 品 质
量上 乘, 供不应求 , 在 中 药材 产 业 发 展 中起 到 了领 头 的 作 用 。作 者 经过 长 期 的 生产 实践 , 根 据 党参 的 生 产 性 状 与 存 在 的 问题 , 探讨 出
降低成本 , 加快天水市中药 . 1种子形 态
党 参 蒴 果 圆锥 形 , 3室 , 有宿存花萼 。种子多数 , 小, 卵状 椭 圆形 , 长 1 . 5~1 . 8 m m, 宽0 . 6~1 . 2 m m, 表 面棕 褐 色 , 有 光 泽 。 千
3 种子的贮■技术
种子繁 殖党参 , 一 定要选用 新 的种 子 , 催芽快 , 出苗率 高 ,
病 菌少 , 旧种 子 出苗 率 极 低 , 不易发芽 , 病 多 。据 试 验 , 新 种子 放 牛皮纸袋 内 , 贮于室温 , 隔一年后播种 , 发芽率仅 为 5 %左 右 ; 贮 藏 过 三 四年 后 的党 参 种 子 , 色泽 灰 白干 燥 , 胚 失去发芽 能力 , 播
4 . 2选择育苗地块
在 天水 市川地 区育苗党参 , 要 选择 在平整 的地块 、 水 源充
足、 地下 没有病 虫害 、 无污染 、 无杂草根 颈 、 土疏 软 、 质肥沃 、 土
壤 排水性好 的沙 质地 , 如河滩等 , 保温、 保湿 、 排灌 方便 等。
在天水 市山地育 苗党参 , 要选 择利水 、 土地松 软 、 无污染 、 土肥沃 、 土层深厚 流失少 、 坡度小 , 保持 在 1 0—2 5 。 左右 , 半 阳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济研究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王育琴,赵 芳(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101)摘 要: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对甘肃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显著。

本文选取甘肃省2011-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产业数据,在分析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发现: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良种推广率低,中医药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材;资源;中医药;产业甘肃省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主要的中药材品种有当归、大黄、党参、黄芪等,其中甘肃省当归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超过了90%。

2018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6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了180万亩,产量超100万吨,居全国前列。

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为切实推动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2018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发展目标中指出,要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甘肃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从中发现其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甘肃省现有的2500余种药材中,有110余种为人工种植,30余种为大宗道地药材,276种属于国家重点药材品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定西为核心的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初步实现了集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1.1 中药材种植业文章选取了2011-2018年的相关数据,但因嘉峪关市的统计数据仅找到2017年,所以表1中2017年甘肃省数据加入了2017年嘉峪关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94万亩、产量0.65万吨。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1、中药产业规模较大,但龙头企业较少。

据统计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7581家但龙头企业较少,纯粹中医药收入超1000亿企业尚无一家,超100亿的企业屈指可数,2018年数据统计显示实现销售收入只有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2018年中国中成药累计产量261.9万吨同比下降31.7%。

2、中药出口增长减缓,但进口数量增长迅速。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57.68亿美元,同比下降1.56%。

其中出口额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7.39%,进口额18.5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8%。

中成药出口额为2.64亿同比增长5.51%,2018年我国中成药进口额为4.03亿同比增长9.53%,药材及饮片出口额为10.31亿美元同比下降9.49%,2018年我国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为2.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6%。

3、中药种植规模增大,但缺乏源头监管。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中药材种植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

地方政府极力推行中药材种植,但是未能严格按照道地药材规划进行科学种植,同时缺乏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扶持,源头监管缺乏,土壤检测、田间作业全过程监管缺失导致品种变异,原药材性状、含量水平差异较大,农残重金往往超标,出现掺假、增重、染色等等不法现象。

4、中药价格波动加剧,企业采购成本增加。

由于药材种植监管缺失,原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完全符合药典要求的原料药缺乏。

同时,监管部门对中医药下游产业企业如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监管逐年增强,各种市场抽检、飞行检查使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根据《中国药典》要求,对原料药的性状、显微、含量检测、重金农残等检测项逐年增多,生产企业承担的检测成本增加,检验检测设备投入巨大。

5、中药产品业态较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中药产品业态包括中药饮片、用中药传统制作方法制作的各种蜜丸、水丸、冲剂、糖浆、膏药、颗粒剂、粉剂、代煎代配,以及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制成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专科用药。

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特别策划i DEVELOPING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汪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后疫情时期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不仅在于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而且承栽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甘肃省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 材种植历史悠久且品种丰富、种植规模大、种植区域 集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但由于中医药产业工业化 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境 况,依然没有摆脱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的局面。

因此,以“建链、延链、畅链、强链、稳链”为总目标,建立 适应大生产、大流通的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体系,推动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实现生产与交 易良性分工、供给与需求动态匹配,是打通甘肃省中 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DEVELOPING丨特别策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 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在建设“国家中医药 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推动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图1中看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特征:i.陇 东南是中医药产业的核心区,也是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2.甘肃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已有很好的溢出效应,周边县市已融入到产业 链;3.当前是整合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的窗口期。

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结构加快改造,企业主体竞争力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期。

天水市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天水市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47万 hm2。万 亩 以 上 的 中药 材 栽 培 有 党 参 加 工 和经销 ,其 中规 模较 大 、运转 良好 的有 15
(0.5万 hmz)、板 蓝 根 (0.187万 hm )、 柴 胡 家 ,取得 《药 品生产 许可证 》的加 工企业 5家 。有
(0.28万 hm )、 黄 芪 (0.147万 hm )、 半 夏 药 品生 产批 准文号 ,取得 国家 《药 品 GMP认 证证

积 呈 现 稳 步 增 长 的 势 态 ,1O年 来 全 市 中 药 材 面 积
近 年 来 ,天 水 市 中药 材 营 销 、加 工 企 业 不 断
增 加 了 1.36万 hm ,2017年 中 药 材 种 植 面 积 达 壮 大 ,目前 全 市 有 近 20家 企 业 从 事 中 药 材 生 产 、
村 21 990户 的 发 展 ,全 市 合 作 社 年 总 营 销 规 模 达 于 提 升全市 的药材 质量 。市 、县 (区 )两级 的 中药 材技
1.9亿元 ,占全市药材总产值 的 10%左右l 2_。
术 推广 工作 由经济 作物 工 作站 承担 ,由于缺 乏 专业
1.5中药材 市 场体 系 日臻 完善
的野生药用植物有 660多种 ,人工种植 220多种 ,其 《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 《党参栽培技术规程》。
中规 模化 栽 培 2O多种Ⅲ。2000年 在种植 党 参 、当归 、 2006年 清 水 县 获 得 了 甘 肃 省 无 公 害 产 地 认 证 ;
柴胡 、黄(红 )芪 、甘草等主栽种类的基础上 ,先后从 2009-2015年甘谷县被列为省重点 中药材生产 扶
种 20多个 ,丰富了天水市的中药材种子资源。2017 市已成功注册优势中药材地理标志 2个 ,分别是清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

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药材备受追捧。

2. 产业现状,中药材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植、采集、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

一些中药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3. 产业问题,中药材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

此外,一些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有待改进,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 政策支持,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鼓励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一些地方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情况,我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采挖数量,推动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 技术创新,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 市场营销,加强对中药材市场需求的调研,拓展中药材的市场渠道,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产业协作,加强中药材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总的来说,中药材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努力,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24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24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总结2024年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年份,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以下是对2024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总结。

一、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在政策层面,202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税收政策、加大科研项目支持等,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国家还加强了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了中药材资源的调查、登记和监管工作。

二、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2024年,中药材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药材研发机构加大了科研投入,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材品种的研发成果。

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提高了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中药材产业还加大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力度,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市场扩大与品牌推广2024年,中药材产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的销售额持续增长。

国家加大了对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程度。

在品牌推广方面,一些中药材品牌积极参与各种展会与推广活动,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中药材产业还积极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开拓了中药材的出口。

四、标准制定与质量监管2024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中药材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了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和检验工作。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加强了中药材的质量监管与抽检工作。

同时,中药材企业也加强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

五、挑战与问题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材资源的短缺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珍贵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仍然面临困难。

其次,中药材产业的标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波动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解决。

六、展望与建议展望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

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

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

根据个人职称高低,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现授予下列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相应处方权: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2012-04-29 6:34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甘肃境内垂直布局的1270余种丰富的药材资源和27万吨的蕴藏量,不仅仅是甘肃固有的先天优势,更是21世纪可持续开发而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陇上名药”的家种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如年产吨的岷归、 8000吨的陇中白条党、3000吨的甘草、2000吨的铨水大黄、500吨的纹党等等,这些“陇上名药”一直左右着全国市场的同类药材。

除此这外,在甘肃境内还有诸多亟待进行基地开发的道地品种,如陇南亚热带暖湿带秦药区与川北和陕西毗邻区域的黄连、山茱萸、杜仲、辛夷、天麻等;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猪苓、延胡索、秦艽等;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款冬花、大黄、柴胡、板蓝根等;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麻黄、锁阳等。

因此充分开发境内的这些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建立更好的中药材农业、工业、商业循环体系,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建改步伐,是实现富民兴县强省的有效举措。

1 甘肃省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扶持其发展,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亦相应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措施,但就目前全省范围的药材生产状况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滞后状况,首先是药材种植面积布局零星。

千家万户将药材种植仅仅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药物生产难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基地,仅有当归、党参、黄芪、纹党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其次是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

药材种植和基地化生产离不开道地要求和市场规律,但境内药材种植长期陷入“上年啥好就种啥,别人种啥就跟啥”、盲目引种新、奇品种及忽略轻视传统品种的现象。

如陇中地区某乡政府从宁夏一次引种100亩枸杞苗,由于地域不适,导致失败。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重要产区之一。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链条不完整、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开拓困难等。

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升级。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背景。

1.2 研究意义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中药材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中药材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广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为广大中药材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传统中药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变化,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1.资源短缺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但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一些中药材资源出现了短缺现象,比如黄芪、当归等。

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的。

2.产业链不完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不够完善,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种植环节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工环节存在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销售环节存在市场信息不畅、产品销售缺乏保障等问题。

3.质量安全问题部分中药材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存在药材含有有害物质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一些中药材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工艺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

4.市场营销困难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市场销售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中药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产品宣传不够等问题导致了中药材销售困难。

1.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禁止盲目开采,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完善中药材产业链。

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推广高效的种植、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加强中药材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完善中药材的销售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谢国栋;何禄仁【摘要】通过对甘肃中药材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介绍了其品种分布、规模及布局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严格控制道地药材种植区域,突出道地品牌特色;提升驯化、引种技术,确保中药材品质等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中药材;资源;现状;建议;甘肃省【作者】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谢国栋;何禄仁【作者单位】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甘肃省地形地貌特殊,气候条件多样,适宜于不同中药材的生长,境内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近10 a,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甘肃省许多地区已将种植(养殖)中药材列入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已成为甘肃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3]。

但由于人工引种过程缺乏对中药资源的本底调查,误引误种时有发生,由生境、技术、生产水平等引起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为进一步优化甘肃中药材产业结构,保证甘肃道地药材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2011年对甘肃省种植(养殖)中药材资源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摸清了甘肃种植(养殖)中药材资源生产现状,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1 中药材资源现状1.1 中药材资源种类通过对甘肃省74个县(区)210余个乡镇的360多个村、20个种植(养殖)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园区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861份,收集商品药材461份。

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2016-01-16↑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开发培育联盟,快速关注我们我们的微信公众号:kfpylm将您的基本信息发送至我们的邮箱即可申请加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中药材是中医药体系里的重要产业链,近年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地初加工和专业市场为主要环节的中药材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中药材管理正不断加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药材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中药材采收不规范,产地初加工设备简陋;中药领域科研投入仍需提高,某些研究欠缺中医药特色、不够系统;中药材市场以次充好、掺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现象屡禁不止。

对于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可以从“两个抓手、三个目标、四个开发”中找寻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的方法与突破点。

建设“行政服务”和“技术服务”体系1.行政服务体系政策方面,从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再到2015年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资金投入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 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达1.35亿元,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5亿元。

可见国家对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视和决心。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积极组织协调,落实各环节管理责任;积极培育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引进、资金筹集和科研等方面上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中药材行业协会、产业发展基金等组织发展,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监管作用;加强对中药材的日常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中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主要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内部问题1.中药材基地规模不足。

甘肃省中药材基地的规模较小,供应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吸引更多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

2.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生产环节管理不严格,加工方法不科学,导致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材的药效。

对策:加强中药材生产全程质量管理。

建立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环节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

二、市场问题1.销售渠道单一。

甘肃省中药材的销售主要依赖于批发市场和药材市场,渠道较为狭窄。

对策: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

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开拓直营店和加盟店销售渠道,扩大中药材的市场覆盖面。

2.品牌知名度低。

甘肃省中药材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较为困难。

对策:加强中药材品牌建设。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包装和形象展示,提升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政策问题1.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政策。

对策: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支持。

制定并落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

2.监管不到位。

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策: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质量检验和追溯体系建设,保障中药材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内部问题、市场问题和政策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强化监管,可以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天水市中草药种植产业

加快发展天水市中草药种植产业

天水市地处长江黄河 两大流域 , 属温带 季风型大 陆 积达 1 0h , 2O0 ̄ 仅党参种植面积达 733 3mz 3. h , 3 当归、 红
性 气候 , 的特征是 : 无严寒 , 总 冬 夏无酷暑 , 冬长夏短 , 春 芪 、 黄芪种植面积也分别达 2 6 7 3 3 3 m 。 6 .  ̄ 3 . h 据不完全 6 3 温 高 于秋 温 , 季多西北 风且 少雨雪 , 季多 东南风且 统 计 ,0 5年 , 冬 夏 20 中草药 种植 面积达 到 89 6 7 m , 6 . h z总产 6 雨水集 中 , 适宜发 展 中草药种植业 。其栽 培采集历史 悠 1 4 吨 , . 万 9 分别 比 18 年增 长 3 8 和 66 倍 , 中 : 95 . 倍 3 . 8 其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20 年第 5 08 期
加快发展天水市 中草药种植产业
王 秀娟
( 天水市麦积 区农业机械管理站, 甘肃天水 7 12) 40 0
摘 要 : 细回顾 了天水 市 中药材种植 的 历 史, 绍 了 中药材种 植 的现状 , 详 介 分析 了中药材 种植 的一 些优 势及 发展 中药材 生
1 5k 农 业人 口 3 0 7万 , 439 m , 0. 9 占全市 人 口的 8 . %, 65 4
1 发展现状 . 2
是典型 的农业 大市 , 面建设小康社会 , 全 关键在农村 。随
天水市 是我省主要 中草药产 区之一 , 中药 资源 品种
着农业 现代化进程加快 , 农业 结构战略性调 整进一步 深 多 。据统计 , 动植物矿物药约有 5 0 0 多种 , 占全省中药资 化, 天水 市农业经 济正在 迈人新 的历 史发 展 阶段 , 步 源 品种 约 5% , 初 3 列入 《 中国药典 )8 种 , ) 3 2 占药典 品种 的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中药材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作为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甘肃省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策制定,对于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问题分析1.资源过度开发甘肃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一些中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有些中药材资源已经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

2.中药材市场乱象甘肃省中药材市场存在着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乱象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也降低了中药材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3.科技创新不足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导致了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4.产业链条不完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对策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针对中药材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甘肃省应当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的调查和监测体系,严禁滥伐滥采,防止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2.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中药材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中药材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优化产业链条加强中药材产业链条的整合和优化,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有效衔接,打破产业壁垒,提高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效益。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中药材产业正逐渐兴起。

然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中药材市场的乱象在中药材市场中,乱象丛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生产环节不规范和采摘、加工等工艺不当,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掺杂非中药材成分或者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方式,制造假冒伪劣中药材。

此外,市场上还存在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给消费者购买中药材带来了困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

首先,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机制,对市场上的中药材进行全面监管。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中药材的打击力度,并提升行业的信用度,确保市场秩序良好运行。

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质量的认知,增强其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

二、中药材资源的匮乏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基础,其资源供应情况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原因,中药材资源正面临着匮乏和减少的局面。

同时,一些珍贵药材的大规模采挖也使得这些资源濒临枯竭的边缘。

为解决中药材资源匮乏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对于野生植物资源,应该建立健全其采挖和种植的许可制度,控制采挖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中药材的种植产量和质量。

同时,鼓励发展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三、中药材产业链条薄弱中药材产业链包含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研发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中药材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

例如,中药材种植环节面临技术不成熟、规模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中药材加工环节存在工艺不规范、加工技术水平低下等挑战;中药材流通环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多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摘要深入分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效应,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等加快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甘肃天水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05-02天水市东接关中,南通巴蜀,西连陇中,北伸六盘,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为甘肃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核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久负盛名。

该文在分析研究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1.1 自然条件优势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总面积1.43万k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60~3 120 m,年均气温7~11 ℃,年降水量300~500 mm,年日照时数2 100 h,无霜期140~230 d。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日照充足。

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山塬开阔,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库。

1.2 中药材资源优势天水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商品性好,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知名度,历来是秦药的主要产地,为甘肃省重要的陇药产区[1]。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草药资源约500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155种,人工种植药材20多种。

其中,发散风寒药有白芷、香薷、麻黄等,发散风热药有柴胡、菊花等,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泽泻、连翘、板蓝根等,化痰止咳药有天南星、半夏、贝母、杏仁、款冬花等,祛风湿药有秦艽、木瓜、羌活、透骨草等,安神药有合欢、远志、酸枣仁,理气药有木香、香附等,活血药有川芎、丹参、益母草等,补气药有红芪,补血药有当归、何首乌等,种类多,分布广,质量好。

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党参、板兰根、柴胡、红芪、黄芪、半夏、冬花等,年播种面积在600 hm2以上。

此外,甘草、当归、生地、防风、独活、黄岑、大黄、天麻等种植面积也较大。

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据自然条件建立各具特色的中材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1.3 产业发展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hm2,总产量4.3万t,总产值7.85亿元,现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从业人员逾1.2万人,年加工中药材1.2万t以上,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剂药品生产企业5家,其中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取得国家《药品gmp认证证书》的制剂生产企业10家,生产中药制剂150多个,涉及中药材品种有360多种。

全市有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37家,中药材经销企业5家,年销售总量3 150 t。

中药材专业市场6个,年总成交量6 500 t,仓储能力550 t。

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0多家。

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

以gap 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天水岐黄、甘肃天森、天水太盛祥等为主的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以天水茂丰、甘谷天地汇达等为主的中药材营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gmp、gsp认证逐年增加,加工、销售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1.4 政策环境优势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中药产品的独特疗效和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我国人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甘肃省制定的《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2],天水市分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品种众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天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均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天水市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因此,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陇药产业的开发、扶持力度,形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叠加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品种杂而分散,主导品种不突出。

天水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而杂,大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特色品种不突出。

二是基地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机制尚不健全。

种植分散,区域发展不协调,基地规模小,缺乏有效的带动农户的机制。

三是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

中药材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四是高、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低。

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

饮片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难以保证。

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名牌效应难以形成,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低。

五是产地市场少,缺乏大型批发市场。

中药材市场少,规模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低,难以与相邻省、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国际市场接轨。

3 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3.1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基础,以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拉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 建设重点3.2.1 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

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龙头企业,引导它们进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加工水平。

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加大gmp认证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扶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重点县(区)为中心的加工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转变。

3.2.2 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加强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对中药材的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3];按照“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突出主栽品种,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建立种苗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建立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注重市场建设及营销队伍培育,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利益联接形式,完善延长产业链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及市场供应。

3.2.3 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

加强对适宜各地生长的中药材的用途、药用部位、药用价值[4]等研究,重点从精深加工技术、中间物和萃取物提取技术、成品二次利用、非药用(如化妆品)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形成陇药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管理技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质量监督、检查、建档管理,全面提高中药材原料、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药新药的质量,积极争创名优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甘肃著名商标和天水知名商标,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产品知名度。

3.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规范种植、标准制订、质量监控、新药研发,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对技术部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服务引导,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产业开发人才队伍,适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3.2.5 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充分发挥小陇山、秦岭、关山三大林区、林缘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区,将轮采封育与资源保护相结合[5],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避免中药村生产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创造可持续利用的中药材生产的优良环境,提升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发能力,促进天水市中药材资源协调、持续、健康、深入发展[6]。

4 参考文献[1]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60-64.[2] 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工作的通知[eb/ol].(2012-06-27)[2012-09-17].http:///news_view.asp?newsid=3361.[3] 潘连公,陈彩能.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88-92.[4] 姚宗凡.常用中药种植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1-6.[5] 建立中药材生态产业发展模式[eb/ol].(2007-01-25)[2012-09-17].http:///s/blog_5701lae7a010007f0.html.[6] 苏建荣.张家川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蔬菜,2012(8):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