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
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研究进展
第9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73(2006CB202300)项目办公室编2009年8月5日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2009年度研究进展罗晓容1,曾溅辉2,史基安3,康永尚2,周世新3,周路4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4.西南石
油大学,成都610500)
根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计划任务书”的设计安排,及2008年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2009年主要工作内容为:
(1)完善复合输导格架的构建方法
(2)各类输导层系有效性确定,结合输导格架的研究认识,对莫索湾油田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合理解释,示踪油气已经运移方向
(3)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方法
(4)相关的流体流动期次和样式
(5)流体流动驱动机制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分析
(6)复合输导格架的评价方法及技术研究
另外,结合研究骨干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承担协作项目的情况,继续进行具有地区特征的相关输导体的研究,以期能够使我们对于输导体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具有典型性。
本年度,本课题组以中国西部盆地为主要研究区,按照课题任务的设计,安排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实物工作量,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进展总结如下:
1 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1)为认识二次运移效率,制作二维板状运移模型,开展系列实验,展现逾渗主脊的存在,分析逾渗主脊形成机理,分析其分形特征,测量其含油饱和度变化,讨论其对石油二次运移效率的影响。
(2)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结合逾渗理论和二次动力学机理分析,指出路径中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造成导流能力差异、主要运移阻力的变化和运移过程中的路径收缩卡断是逾渗主脊形成的主要原因。
(3)编制软件分析了逾渗主脊的分形特征,逾渗主脊的分形维数小于初始运移路径的分形维数,大于静止末梢的分形维数。逾渗主脊的存在减少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油气损失量,增大了石油运移速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
(4)为认识油气在侧向运移过程中的效率,利用玻璃箱体填充模型和压铸
烧结三维模型,在接近实际地层的条件下,开展较大尺寸下未固结和固结多孔介质中油侧向二次运移规律研究,重点分析运移模式、路径展布和含油饱和度分布,并检验一维和二维实验中得出的二次运移规律的适用性。
(5)在三维模型的侧向运移实验过程中,发现二次运移路径形成时受到上覆盖层的限制,路径往往形成厚度有限的平板状,受倾角影响明显的浮力值是影响二次运移路径宽度的重要因素,受卡断和分段运移的影响,路径中的含油饱和度会有规律地在一定值域范围内变化。
2 复合输导格架量化表征研究
通过对多个盆地输导体沉积成岩特征的研究及对其输导性能的分析,加深了对输导体本质特征及其在空间分布和水动力特征上与其它输导体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为能够实现输导体系的量化的研究和表征,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为基础,逐步总结出进行输导体研究的方法体系格架。
2.1 确定关键运聚时期油气成藏系统
研究发现,对于陆相沉积盆地,若能选择合适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其油气运聚系统往往具有继承性,主要的成藏期次受主要盆地构造活动的控制,可以区分的成藏期次有限,因而通过系统的工作,可以确定出研究区块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期次;以油气成藏关键期次为时间单元,通过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方法可以重建关键期次的盆地形态及主要目的层段的埋藏变化,从而获得油气运移的流体动力场;进一步可划分出该油气运聚期待油气运聚成藏单元。
2.2输导层模型建立方法
根据实际盆地内可以获得资料的特征,及对实际油气运移通道构成的认识,
提出输导层模型的方法。
输导体的定义:在一(空间和时间上)确定的油气成藏单元内,微观上具有孔隙空间和渗透能力,宏观上几何连接,内部各部分之间具有流体动力学连通性的地质体。
总结先前输导体的研究工作,提出输导层的概念:在一成藏系统内,区域盖层之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包含有多个连通输导体的地层总和。为便于量化分析,在平面上将所研究的成藏系统划分成一定密度的网格,输导层则由紧密排列的网眼尺度的柱状地层组成。同一输导层内各个地层柱可以是同时沉积的,也可能是穿时的,甚至分属不同层位的地层。一般地:
(1)对于砂岩体输导体,一般以岩性地层为输导层的基本单位,输导层的厚度取决于资料具备程度、研究尺度及该运聚成藏期该输导层在油气侧向运移/聚集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各个柱状输导体所表征的输导性和连通性特征相互独立,由实际地质资料确定;
(2)典型不整合面输导体的主要类型指底砾(砂)岩输导体,以底砾岩之上的束缚泥岩盖层底面作为输导层的上界面,以底砾岩厚度+淋滤带厚度为不整合输导层段厚度,对于其内部输导体连通性的分析及量化的表征方法,与砂岩输导层的一致。
(3)对于断层输导体,以研究区主要地震资料可以识辨的断层带为输导层单元,同样以一定的密度划分网格,由紧密排列的柱面平行断层面的输导柱构成;各个输导柱体的输导性能由断层开启概率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
2.3输导层内输导体连通性分析方法
考虑到油气在输导体内的运移方向可以变化,特别是侧向运移时受输导体非均匀性的影响,运移路径不一定沿着盖层底面之下输导体顶面分布;另外通过实际地质资料也很难处处确定输导体顶面的具体位置。因而借鉴油田开发储层描述的思想,建立输导层模型,探索量化表征方法。
对于砂岩输导体:
(1)选择区域盖层之下由各种资料及对油气运聚特征的认识而能够确定的最薄的地层单元;
(2)利用前人工作,或根据实际资料的分析,确定所研究输导层的沉积相分布;
(3)对于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直接以钻井中所能获取的砂岩分布资料,结合地震地层及属性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条件下勾绘连通砂岩体的平面几何形态;而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根据已有的钻井、露头等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勾绘砂地比等值线图,以砂地比20%为基本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对于勘探程度极低的地区,则根据研究区仅有的钻井资料,统计分析不同沉积相与砂地比的关系,参考勘探成熟地区沉积相带内砂岩体分布的模型,建立沉积相—砂地比关系,以砂地比20%为基本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
(4)系统进行砂岩体成岩特征观察,以镜下沥青所代表的油气充注为界限,区分不同期次的成岩作用,确定关键运聚成藏期的重要成岩矿物,以其作为砂岩体间存在流体动力连通性的标志,在几何连通输导体空间的约束条件下勾绘流体连通输导体的平面形态。
2.4输导层输导性能的定量表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