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__情节作用与手法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__情节作用与手法限时规范练含解析20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__情节作用与手法限时规范练含解析20](https://img.taocdn.com/s3/m/b4a0751c19e8b8f67d1cb91b.png)
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情节作用与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温钝的刀刘博文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
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
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扶了扶镜框,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挂钟每转一圈,时间就像刀刻般划入他的皮下骨。
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此刻,他悄悄将刀藏起,目光转向橱窗,眼神中重新透出一个少年应有的温和。
橱窗是精致的,从那里面传来的眼神也受到感应般温柔,也许是为了引导客人购买自家柜台上的物品,来收取提成而换作的温柔表象。
林一峰能理解,在每周一的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曾给他们讲过,在业内,这叫刀背营销法,往白了说就是营销者把自己如刀尖的脾气收一收,藏起来,展示给顾客的永远是刀背般温钝的笑容。
女人的笑容真的不失为温钝。
相比之下,林一峰的笑容便有点窘迫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这片橱窗,远能搜索到的记忆停留在半个月之前。
不同的是,第一次并非经过,他是刻意进去的。
或者说,他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推门进去的,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苦兼职赚的钱,与里面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都挂不上等号。
更别提那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了。
那天推门而出的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中的刀。
还剩三天!尽管隔着玻璃,林一峰仍能听见柜台上那把剃须刀的嗡嗡声——女人正在给客人试刀。
他低下头,用室友吴尽满嘴新潮的话形容,丧丧的。
说这话时吴尽正在刮胡子,那把拥有流线机身的电动剃须刀比魔术师还要神,眨眼工夫,吴尽脸上因为蓬勃生长的胡子而导致的邋遢、疲态全部消失了,林一峰知道它们的归处,胡茬的归处在那小小刀片下的罩子里。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814e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b.png)
高考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重点情节作用1、反复出现的情节:层层递进,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XXX”的主题。
2、典型细节:内容上,勾勒出人物生存环境,突出人物心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结构上,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或照应、或呼应,或铺垫,或对比等。
【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解题步骤(一)通读全文,确定情节位置,思考作用。
(二)确定角度,找到对应。
内容上: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结构上,文章开端:(1)开篇点题(.2).照应题目.(3.)总领全文(.4.)埋下伏笔.(5.)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文中的有:(1)承上启下(过渡)(2)总领下文(3)呼应前文.文末:(1)点明中心(2)深华感情,深化主题.(3)照应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4)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言有尽而意无穷.(6)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黄晖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
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
”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
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
”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概括及情节作用详细解析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概括及情节作用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94020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c.png)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概括及情节作用详细解析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概括及情节作用详细解析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概括★★必备知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小说内容的试题。
【题目设定方式】(1)请围绕主人公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解题思路展示】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答题模板展示】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经典例题★★一、(2018年全国卷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抢分复习课件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
![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抢分复习课件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1e04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2.png)
探究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标题与主题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 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 • 标题与主题在小说中的运用技巧
目录
• 小说阅读方法与答题策略 • 高考真题演练与解析 • 小说阅读素养培养与提升建议
标题与主题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通过情节安排呈现主题
通过小说的情节设置、矛盾冲突和故事发 展等,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引导读 者深入思考。
B
C
通过环境描写呈现主题
通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描写, 烘托氛围,暗示主题,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和 艺术效果。
通过语言运用呈现主题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富 有哲理性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标题暗示主题
很多时候,小说的标题会 暗示或揭示作品的主题, 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方向 。
主题深化标题
反过来,小说的主题也会 深化和丰富标题的内涵, 使标题更具意义和价值。
两者相辅相成
标题和主题是小说中两个 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相 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小说 的整体风貌和价值。
02 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
答题技巧总结与提升
总结小说阅读中标题与主题类 题目的答题技巧,如审题方法 、答题步骤和答题规范等。
提供一些实用的答题技巧,如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信息 等。
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如何运用答 题技巧解决问题,提升考生的 解题能力。
06 小说阅读素养培养与提升建议
扩大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
人物形象分析
辨识小说的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叙述者等角色,并分 析其作用。
new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
![new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00a04b489eb172ded63b791.png)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专题3+小说阅读3-2-2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专题3+小说阅读3-2-2](https://img.taocdn.com/s3/m/f376ea2527d3240c8447ef41.png)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 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 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真题演练真题演练边练边悟第20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语文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 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 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较。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 衬托 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真题演练
边练边悟
第9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语文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 铺垫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 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3.中间 情节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塑造人物形象。
④插叙某个故事,丰富内容,交代原委,使情节完整。
真题演练
边练边悟
第13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语文
真题演练
2020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讲义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讲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cfa23479563c1ec5da71b7.png)
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情节作用与手法突破点一情节作用[典例]阅读小说《隧道》,完成下面问题。
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清中心情节。
从内容看,小说反映了社会中人们对英雄人物缺少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现了英雄不被认可和理解的落寞与悲哀。
第2步:抓住具体场景。
“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第一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写庆典的喜悦热闹;第二处是小说结尾,写庆典过后的寂寥残败。
第3步:“四指向一联系”析作用。
答案:第一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表现了通车庆典的喜悦热闹,体现了王山为了隧道通车而残疾了双腿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重在表现庆典过后的寂寥残败,与前文形成一种对比,暗示出王山内心的落寞与悲哀。
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
[评分细则]每点3分,答出具体景象1分,能从人物、主题和读者角度分析作用2分。
【类题拓展】阅读小说《隧道》,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插叙王山少年时期的家境情况和学习情况,有什么作用?答:答案:①插叙王山少年时的家境和志向,凸显人物远大的抱负,是王山投身到铁路建设的原因;②与小男孩的母亲的胡说形成对比,揭示了王山不被理解的悲哀;③使故事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情节作用题的“四指向+一读者”答题模式情节的作用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指向情节——引出另一情节,使情节波澜起伏;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②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思想变化。
③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
⑤联系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突破点二情节手法[典例]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讲义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8ccdb2a0116c175f0e4890.png)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标题与主题突破点一分析探究标题意蕴[典例]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故事,把握比喻意义。
小说写了一个临近解放的前夜,小勇家因“土改”分得土地,哥哥先希望小勇回家种地后支持参军的故事。
“黎明前夜”可见有比喻意味,比喻新中国的黎明。
第2步:联主旨,揣摩主旨意义。
小说歌颂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觉悟,故“黎明前夜”的主旨意义是中国农民的思想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小勇牺牲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是新中国的黎明时期,让我们不难想到要铭记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第3步:分要点,由表及里回答。
答案: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烈士的牺牲换得的新中国“黎明”。
[评分细则]能从时代背景和人物角度答题,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
其他角度的分析,言之有据,析之有理,酌情给分。
【类题拓展】阅读小说《黎明前夜》,完成问题。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探析。
答:答案:①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新中国即将解放的前夜;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新中国的“黎明”是由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忘我牺牲才实现的。
③暗示了英烈牺牲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突破点二主题的分析探究[典例]这篇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请结合文本,联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是一篇晚清时期的讽刺小说,小说以一条大破船为喻,写晚清王朝的危局。
船上各色人等,象征了清末社会的各阶层,统治者、百姓、改良派、革命派,等等。
混乱的局面、营救船只被打碎,象征了清王朝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抓住“小说富有象征意味”,明确考查的是小说的主题内涵。
2020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三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
![2020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三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6e824af111f18582d05a51.png)
抢分点三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标题与主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小说标题与主题的分析探究1.分析探究标题要注意3点:①抓点题句。
阐释标题内涵应从分析文本入手,点题句是解读标题含义的钥匙。
②把握主题。
标题有的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暗示主题;有的引导读者深思主题。
③多重解读。
关注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思想感情。
2.探究小说主题可“四面包围”:①从人物看主题。
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往往隐含作品主题。
②从情节看主题。
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往往反映着作品的主题。
③从环境看主题。
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的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
④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
小说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以此可认识主题。
[核心提示]分析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是小说阅读题中的重点。
限于文字表述量的原因,小说阅读中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个性解读”等考查内容,主要以“标题意蕴”“主题内涵”的分析探究为考查重点。
突破点一分析探究标题意蕴[典例]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故事,把握比喻意义。
小说写了一个临近解放的前夜,小勇家因“土改”分得土地,哥哥先希望小勇回家种地后支持参军的故事。
“黎明前夜”可见有比喻意味,比喻新中国的黎明。
第2步:联主旨,揣摩主旨意义。
小说歌颂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觉悟,故“黎明前夜”的主旨意义是中国农民的思想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小勇牺牲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是新中国的黎明时期,让我们不难想到要铭记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黎明”。
第3步:分要点,由表及里回答。
比喻意义将新中国诞生的前夜比喻为“黎明前夜”,暗示了浴血奋战的全国大解放背景。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二形象题的三种考法——概括分析特征、手法和作用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二形象题的三种考法——概括分析特征、手法和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b35699f18583d048645909.png)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1)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 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2)借助物象或环境映衬烘托:通过描写与人物有关的其他事 物或生活环境塑造人物。
考点诠释 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写人离不开手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总体上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具体说又 可分为肖像、神态、语言、行为、心理等角度直接(正面)描 写,以及借助他人、外物与环境进行陪衬烘托的间接(侧面) 描写。
[规范作答] ①“我”是比较现实的打工者,我不会因为怀旧去添置现实 生活中没有丁点作用的石磨或水车;②“我”也有自己的理 想与追求,但“我”不在现实中安放,“我”通过创作小说 去“构建”;③“我”重视友情并尊重他人,“我”曾为离 别而伤感,又为“骆驼”拥有骆驼而“十分佩服”。
[评分细则] 能从情节和描写中抓住“打工者”、重友情、有理想但更现 实概括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 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 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 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两人商定,去省城时,再拐 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兄弟两人也好久 没见了。
④哥哥意外地来到煤矿,使少平大吃一惊。少平详细询 问了哥哥去省城要办的事。少安说完后,少平皱起了眉头。
我吓了一大跳。 我猜想他是因为怀旧。我也怀旧。我怀念过去的石磨, 母亲推石磨,我加黄豆,石磨流出乳白的豆浆。我怀念河边 的水车,少年时我打着赤脚踩水车,河中的水哗哗地流进田 里。但我总不能花钱去添置石磨和水车吧。它们在现实生活 中没有丁点儿作用。 你可以说我是怀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骆驼说,要命 地喜欢。
我也望着隔离带上的青草,它们身上覆了一层尘埃,在 无组织无纪律地生长。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acecfbf242336c1fb95e09.png)
2.小说的人物 (1)主要人物 小红军:大约十三岁,热爱部队,天真活泼,勇敢无畏。是一 个充满稚气的小战士形象。
(2)次要人物 老太婆:孤苦无依,有同情心,保护红军小战士。是革命群众 的典型。 敌军连长:狡猾、凶狠、痛恨日本人,不满杀自己百姓,被小 红军感化,转化为抗日的力量。
考点诠释 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往往 是小说阅读题中的压轴题。小说阅读能力中的“价值判 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等考查点,往往与小说的主 题密切相关。
【典题示例】————————————————————————————————— [典例2] (2019·河南许昌、罗阳两市高三第三次联合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评分细则] 答出这颗枪弹的表层含义2分;能从两个角度答出其象征意 义各2分。意思对即可。
[类题拓展] 1.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小 说讲述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小红军的英勇无畏的故事, 正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②“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 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作用,无论是红军小战士,还是被 红军小战士感染了的人们,都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③小说 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这颗未出膛的枪弹象征了中国军民凝聚在一起的抗日力量, 无坚不摧。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把握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如何向 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威胁不畏死亡的故事,塑造了 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 形象。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 》含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c289bdfab069dc502201f6.png)
抢分点三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如何比较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往往与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相关,但是所侧重的方面、观察问题的视角、讨论的焦点又有所不同。
故而,常常可以就此展开比较。
常考的内容是信息异同比较与不同角度比较。
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
对同样的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
设置题目时可以考查报道的侧重点,可以考查作者的视角变化,还可以考查不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
[核心提示]在新闻阅读中,新的考题示例增加了对比分析的题型,涉及两个题目: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角度。
这两个题目既涉及新闻的内容,又涉及新闻的文体特征、手法,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又因为是新增加的题型,二轮复习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
突破点一比较内容的侧重点[典例]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这一重大科研成果。
“材料二”从出处看,是一则人物通讯,与“材料一”形成补充关系。
“材料三”是一则消息,是日本媒体对中国科学研究高速发展情况的评价。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设问角度。
题目有三个关键词:“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
答题要从“不相同”分析。
第3步:多点对比,分角度写出答案。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看对象我国的《人民日报》国外的《自然》杂志日本的《读卖新闻》看深度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高考语文 小说情节题 特点和解题方法 精品实用
![高考语文 小说情节题 特点和解题方法 精品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857ed6172ded630b1cb685.png)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 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 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补叙的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
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结尾段的作用
★欧亨利式(出人意料式)结尾 (1)情节结构上:结局出人意料,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 撼人心的力量 (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相照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 (3)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精神、品质) (4)主题主旨上:突出(揭示、暗示、升华)作品主题
3、结尾段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 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 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 不能在篇末。
3、情节的结构特点
(1)从开头看
★倒叙式: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设疑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写景式: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 心情
(2)从结尾看
(参见结尾段的作用)
(3)从全文看
★一波三折式:(摇摆式) 情节波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戏剧性、 可读性; ★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情节结构方面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 下伏笔 总领全文,揭示作者某种情感 (3)表达效果方面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指出(暗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4)艺术手法方面 与下文做对比、衬托,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2020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
![2020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40f86d8cba0d4a7302763a97.png)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抢分复习课件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情节作用与手法
![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抢分复习课件专题三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情节作用与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653cc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b.png)
注意答题技巧和时间管理Fra bibliotek1 2答题技巧
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如选择题排除法、阅 读题定位法等,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时间管理
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每个部分都有足够的时 间完成,避免时间不够用或浪费时间的情况。
3
答题顺序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题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 答题顺序,先易后难,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分 。
突转
巧合
突转是指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 的转折,这种手法可以打破读者的阅读期 待,产生出人意料的审美体验。
巧合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安排一些偶 然的事件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作品的戏 剧性和可读性。
06 高考语文二轮抢 分策略与技巧
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复习
梳理知识体系
对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警察与赞美诗》
小说中,流浪汉苏比为了过冬而故意 犯罪希望被捕入狱,但多次尝试都未 能成功。最后,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 诗并决定改过自新时,警察却以莫须 有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一突转与 发现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
05 小说情节作用与 手法的深入分析
情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开案件的真相。
案例三
《三体》中的“三体世界”情节 ,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引 发了读者对宇宙文明和外星生命
的思考和想象。
04 热点情节二:突 转与发现
突转的定义与类型
突转定义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是指故 事情节突然发生转变,出乎读者 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故
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结局突转
在小说结尾时,情节突然发生转变 ,使得整个故事的结局出乎读者意 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 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 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 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 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 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 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 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 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 备好——开始开炮——
情节作用题的“四指向+一读者”答题模式 1.指向情节——引出另一情节,使情节波澜起伏;制造悬念, 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 象,展现人物思想变化。 3.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 5.联系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令人回味、深思。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 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 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 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 可能了。”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 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 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 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 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 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 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 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 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 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 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 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 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为了老乡们的 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 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 以血偿血!”
考点诠释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 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如叙述顺序和 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过程中运用的铺垫渲染、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典题示例】—————————————————————————————————————————— [典例2] (2019·河南省安阳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 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当 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 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 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 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2.结构导图
二、以题读文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①小说第②自然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 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 ) ②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 下来,是因为罗霄山的百姓没有提供有力支援。( × 没打下 来是因为国民党残军“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 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
红高粱(节选) 莫言
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 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 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 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 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 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 亲的头,说:“走,干儿。”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 对丁营长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 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 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 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 过来度假。
情节符合生活实际,能有力地表现小说主题。
第3步:“四指向+一联系”析作用
小说结尾增加了展览会上白发老者的观展情 指向情节 节, 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使故事更完整。
展览会上的观展老者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 指向人物 长, 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 。
小说让当年战争的参与者对当时的做法“点 指向主题 赞”, 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 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那咋办?”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 歼灭。”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 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 住了残军的退路。
考点诠释 小说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 或几条情节线索的引领下展现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 的具体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是构成小说情节的基础,也是 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影响小说情节 发展的主因。
【典题示例】————————————————————————————————— [典例1] (2019·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示例二)同意这种说法,这一情节其实没有必要。①从情节 看,前文已表现了解放军对百姓财产的爱护,没有对躲藏在 村子里的敌军进行炮击,此处再写,多余;②从故事的曲折 性看,即使没有羊群的出现,在开阔地带没有被击毙的敌军 也会向罗霄山方向逃跑,也能与下文遭到百姓的阻击相衔接, 且更真实,具有戏剧性;③从读者角度看,没有羊群的出现 可能更真实,这样写反而有损故事的真实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说情节手法的答题思路 1.情节的叙事角度——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如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2.情节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等。 3.情节结构的安排——线索(明线、暗线)、伏笔、铺垫、突 转、巧合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开头结尾的安排——悬念开头、写景开头、欧·亨利式结 尾等等的特点及作用。 情节手法分析的“三步骤”——指明手法+具体分析+效果作 用。
答案:①罗霄山的偏僻和交通不便易于躲藏;②解放军不用 炮击,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百姓会拥护解放军;③解放军 保护百姓的羊群,百姓也会帮助解放军。
(2)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 答:
答案:①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②将残 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③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 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指向环境
——
小说结尾这一奇峰突起的情节, 联系读者 既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也给读者一种阅读的
惊喜。
[规范作答] 不多余。①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 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点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 团长,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③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 和平这一主旨。
[评分细则] 首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表明态度;然后从情节、人物、 主题、读者等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没有观点扣2分。 观点正确,每一个角度2分。
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 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 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 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 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 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 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 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 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 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性的 退化。
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 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清中心情节 从内容看,小说叙述了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追击国民党残 军的战斗中保护百姓财产、深得百姓拥护 的故事。
第2步:思考具体描写 结尾这一情节,写的是 若干年后的一次展览,一老者对当 年做法的评价,而老者就是当年的国民党残军团长 。这一
⑤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 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 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 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 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 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 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