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化 万物有灵论

合集下载

泰勒的学术观点

泰勒的学术观点

泰勒的学术观点
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及《人类学》中,他定义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语境,将之立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

他相信社会和宗教这两个他认为具有普遍性的事物的发展具有功能的基础.泰勒被视为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科学的奠基人,而他的学术著作亦被看作对人类学这门成形于19世纪的学科的重要且持久的贡献。

他相信对人类历史及史前史的研究能够被用作英国社会改革的基础。

他将万物有灵论(对万物的个体灵魂或anima 以及自然显灵的信仰)这一术语带回常用语中。

他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

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

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
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万物都有成佛的潜能、灵性。

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物活论。

一种主张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物活论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那里表现为把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物质的属性,生命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

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那里表现为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

注意事项:
万物有灵论的信仰称为万物有灵论,即人的精神信仰,是对宗教的最低或最基本的定义。

基于这种哲学、宗教的假设,宗教思想的发展可以从现有的资料中追溯和承认。

这种连续性原则是其他知识分支的基本原则,因此也适用于宗教。

万物有灵论与万物有灵论不同。

生物有灵魂和灵魂知识。

草、树、土、石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知道。

精神,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起源”。

人类学之父泰勒

人类学之父泰勒

• 这里必须指出,泰勒的文化发展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他把文化现象的发展仅仅归结为文化现象内部因素由简 至繁的演进、数量的减少和增加。他不仅没有看到文化 现象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且也极少关心文化现象内部 诸多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和彼此制约。他在自己的研究中 没能揭示历史条件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更没有阐明人 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存在对于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肇兴和发展,历史唯物论和 辩证唯物论的伟大发现,已经贡献在泰勒时代的学术界 前面了。
原始文化之万物有灵论
• 万物有灵论(英语:animism),又名泛灵论,为 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则引用为宗教信 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 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 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简言之,泛灵论 支持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 的价值与权利”。基于此理论,后来也被广泛扩充解释为 泛神论。
• 其实作者给我们的惊奇又岂止是语言学?在和人类文 化有关的各个领域里,他都像这些领域的大师学者那 样,驾轻就熟,从容自若。例如在“文艺”一章中, 他谈论起诗歌,无论是古代拉丁诗人,还是雪莱的诗 作,无不信手拈来。谈论起音乐,他又列举了从古至 今的各种乐器,他提到了音乐的发展从歌唱到演奏, 乃至音阶和旋律的变化。还有舞蹈、戏剧、绘画与雕 刻,甚至掷骰子和玩纸牌的赌博游戏,全都囊括在这 一章里了。虽然作者在其序言里写到,“本书与其说 是人类学大全,毋宁说是人类学引论。”然而从本书 各个章节所涵盖的内容来看,作者是有些谦虚了。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有狭 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在某些欧洲大陆的国家,人类学指的是研究人类体 质的学问,其中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 ,还可能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 文化人类学,另外还加上考古学、语言学而构成所谓的“ 四大分支 • 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人类学范围相当于英、美等国的体质 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而在中国大陆,广义的人类学和狭 义的人类学概念都有人采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内地的 人类学更趋向于特指文化人类学,并与民族学相关联。

彝族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探索——以贵州盘州坪地乡莫西里村为中心

彝族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探索——以贵州盘州坪地乡莫西里村为中心

第34卷第2期 2021年01月Vol.34 No.2January 2021艺术科技彝族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探索——以贵州盘州坪地乡莫西里村为中心吴燕艳(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莫西里村位于贵州盘州市坪地乡,以彝族为主,当地人信奉世间万物都有神灵,整个“毕摩”祭祀文化都是围绕神进行的。

本文以最典型的祭山神仪式为个案,通过祭山神仪式解读地方逻辑,揭露社会秩序化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当地人与自然相处,使社会秩序化,使当地得到文明和谐发展。

关键词:彝族;万物有灵;祭山神仪式;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197-021 关于万物有灵观万物有灵论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观点,由于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此书对人类进化历程进行了追溯,叙写了原始人类怎样使用理性的思维解读他们未知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展示了作者关于原始与现代生活的中心思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

实际上,世间万物有灵这一说法,来自拉丁语词根“animi”,大概意思是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和自然界的神秘属性,实际上指所谓的“神灵”。

至今人们对神灵依旧处于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简而言之,人的感觉是无法感知的。

然而,泰勒认为,对于那些信仰原始宗教的人来讲,更重要的是无法感知的神灵,而不是直接感知。

万物有灵论这一概念,最初是斯塔尔(Stahl)提出的教义之一,其原理是生命与灵魂的同一,实质上是古典理论的发展与复活。

在撰写《原始文化》时,泰勒作了四项准备工作。

一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在给文化下定义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法则;二是创立了遗留法,用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三是对宗教、语言等文化具体形态作了一些研究;四是在第三个准备工作过程中发现宗教观念的起源民族,以此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

他认为“事实上,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1]。

万物有灵观念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观念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观念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观念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理念,主张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和意识,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和动物。

这一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物质、植物、动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都拥有一种内在的灵魂或能量。

万物有灵观念源于许多古老文明和宗教的信仰,如原住民文化、东方哲学、印度教和某些新兴的心灵与身体疗法。

这一观念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事物都承载着能量和智慧,有自己的感知和表达方式。

在万物有灵观念中,人类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事物有着共同的精神和灵性。

这种连接与尊重自然界的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平衡生态系统。

此外,万物有灵观念还鼓励人们通过与自然界互动、沟通和共享能量,寻求灵性的成长和内心平衡。

尽管万物有灵观念在一些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但在现代科学的观点下,这一观念遭到了质疑和批评。

科学认为,只有生命体才有意识和灵魂,而非生物体则没有。

然而,一些现代的生态学和心理学研究也开始探索与万物有灵观念相关的概念,如生态心理学和生态学的亲和性。

这些研究试图寻找人与自然界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并提倡人们采取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互动。

总之,万物有灵观念是一种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独特生命力和意识的哲学和宗教理念。

它鼓励人们与自然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并通过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
实践,寻求灵性成长和内心平衡。

尽管这一观念在科学界存在争议,但它在某些文化和学科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如九天玄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描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而在古代哲学中,这种观念也表现为道家和儒家的不同理论。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与物相生相克,道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

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种观念可以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

儒家则更注重人类的礼仪道德,认为人类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自然界中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相对于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儒家更注重人文的理性和节点,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认识世界、创造文明。

与哲学不同,从事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万物有灵”观念也有着很多实际应用。

比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曾经广泛地应用自然的季节规律和天气变化,用以农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

在医学上,古代中国人也会利用自然界中的草药来治疗疾病,比如太医神数《黄帝内经》,其中就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自然疗法。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于陶瓷和青铜器的制作上。

这种造型,除了在物质形态上呈现出“万物有灵”的美感,也是对“礼崇天地、奉祖尧舜”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学派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这种观念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

万物皆有灵

万物皆有灵

万物皆有灵
万物皆有灵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万物都有成佛的潜能、灵性。

这种讲法称为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物活论。

一种主张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泛灵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后来则引用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

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少数民族泛灵信仰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

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

简言之,泛灵论支持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万物有灵不同于万物有魂。

生物有魂,有魂知。

草木土石无魂,无魂知。

灵,可以理解为“宇宙本源”。

万物有灵,万物有源,都是从本源幻化而成。

人类学之父泰勒

人类学之父泰勒

泰勒的进化理论
• 借用托马斯· 库恩的一句话, 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 它必须要优于它的竞争对手。古典进化论学派之所以能在 学派竞争中生存下来, 是因为这个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范式 有一个鲜明特征: 主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人类社会的 起源和发展历程, 认为人类文化与各种动物进化一样, 经 过较长时间也会产生变化, 由较低级的文化阶段逐渐发展 到较高级的文化阶段,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须经历这种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古典进化论又称 单线进化论, 因为这一学派认为所有的文化都会经历一些 特定的发展阶段, 由“蒙昧”直线性发展到“文明”时代 。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有狭 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在某些欧洲大陆的国家,人类学指的是研究人类体 质的学问,其中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 ,还可能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 文化人类学,另外还加上考古学、语言学而构成所谓的“ 四大分支 • 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人类学范围相当于英、美等国的体质 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而在中国大陆,广义的人类学和狭 义的人类学概念都有人采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内地的 人类学更趋向于特指文化人类学,并与民族学相关联。
?所以对于本书我们已经失去了评价的资格而对于人类学的重要意义我想作者在本书结尾的这句话非常准确地定义了人类学的价值关于人类生活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的进程的知识不只能帮助我们预言未来而且也能指导我们去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进入这个世界是为了使世界比它的过去更美好
爱德华· 伯内特 · 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1832 -1917) 人类学之父、 古典进化论的 主要代表人物
• 这里必须指出,泰勒的文化发展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他把文化现象的发展仅仅归结为文化现象内部因素由简 至繁的演进、数量的减少和增加。他不仅没有看到文化 现象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且也极少关心文化现象内部 诸多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和彼此制约。他在自己的研究中 没能揭示历史条件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更没有阐明人 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存在对于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肇兴和发展,历史唯物论和 辩证唯物论的伟大发现,已经贡献在泰勒时代的学术界 前面了。

从敬畏到征服:探自然现象神话中的信仰

从敬畏到征服:探自然现象神话中的信仰

从敬畏到征服:探自然现象神话中的信仰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自然现象是不可预知的,因此通过口头等形式流传下来的解释带有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又各具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中的认识与愿望,来探求不同民族原始先民的信仰。

标签:神话;自然现象;信仰;民族一、自然现象神话中信仰的相似性原始时代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疑是缺乏科学性的,他们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喜恶,创建了属于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独特神话系统,但在各具特色的解释中蕴含着以下几个基本的相同点:(一)万物有灵“万物有灵论”这一学说是E.B.泰勒这一英国伟大的人类学家、近代西方宗教学奠基人创立的,他通过丰富的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资料,总结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这一观点并将其透彻阐述在了《原始文化》这一本书中。

后来这一颇有影响的哲学思想被广泛扩充并逐渐演变成了宗教信仰的一大种类-多神教。

1.自然现象人格化所谓自然现象人格化是指各民族对有不可预知的自然现象的阐述往往带有人的感情色彩并将这一感情代入到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中。

高加索--伊比利亚诸民族的神话体系中,太阳、月亮和星辰等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太阳和月亮或被解释为兄妹关系、或为夫妻关系甚至情人关系,日出日落也是由神哈伊特形成的。

印古什人和车臣人的神话中太阳之女、万物的庇护者阿扎的姊妹莫日追赶吞噬天宇的亲兄弟--太阳和月亮,每当她追赶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日蚀或者月蚀现象。

西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诸民族的神话中角蛇形女神背负着大地中界,使其漂浮在瀛海上,可她却是造物主的对手,每当其有所举动,世间便会有地震和暴风雨。

在汉族文献的记载中,日和月的由来像人一样,是由父母生育出来的,主要见于《山海经》中,“有女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创造了河图洛书的伏羲是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太阳神,女娲是她他的妹妹兼妻子,有了人类的亲属关系。

论西方历史上的万物有灵论——泰勒《原始文化》和列维-布留尔《

论西方历史上的万物有灵论——泰勒《原始文化》和列维-布留尔《

生气 的生 命 和思想 之 源 ;它 独立 地支 配 着 肉体所 有 者过 去和 现在 的个 人 意志 ,它 能够 离开 肉体 并从 一
个 地方 迅 速地 转移 到另 一个 地方 ;它大 部分 是捉 摸 不着 看不 到 的 . 它 同样 也显 示物 质力 量 , 尤其 看起 来
互相 渗透 、 互 为 因果 。对 于原 始人 来说 , 互 渗是 世 界 上最 自然 的东 西 。 列 维一 布 留尔 在论 述 “ 互渗 律 ” 的过
类 学考 察材 料 出发 , 深 入挖 掘原始 思维 的特 性 。 并具

向文 明状 态 的演进 .是 从一个 阶段 到另 一个 阶段 的
运 动 。他认 为万物 有灵 论是处 在人 类最 低 阶段部 族 的特点 , 是蒙 昧人 的哲 学基础 。 处在低 级 文化 阶段上
的人 尤其 关 心 两类 生 物学 问题 ,他 们 力求 了解 : 第
包 括 着 各个 精 灵 本 身 ,上 升 到威 力 强 大 的 诸 神 行 列 。” … 泰 勒认 为 , 在 原始人 看来 , 灵魂 和 肉体可 以 彼此 分离 . 灵魂 在脱 离 肉体之后 仍然 可 以继续 存在 : 在人 类之 外 , 自然界 也 和人一样 存在 着灵 魂 。 泰 勒详
文化比较法??泰勒主张比较法的主要作法应当是把文化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并对这些部分分类从那些发展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收集相同的信仰行为和器物然后进行分类后每一类别内的资料即可显示出进化轨迹
第2 8卷 第 5期
2 01 5年 1 O月
濮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P u y a n g V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泰勒《原始文化》简介

泰勒《原始文化》简介

泰勒《原始文化》简介泰勒《原始文化》简介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公元1832-1917年,)的《原始文化》(1871年,Primitive Culture)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

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

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泰勒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

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

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

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

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原始文化》中,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大量的现实材料,着重研究了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的发展。

在《原始文化》中,神话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泰勒正确的说明了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时代。

他首先肯定了神话的一种虚构,而这种虚构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他反对把神话当作纯粹的历史,也认为不能只靠推测来解释。

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起《原始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建树。

泰勒根据大量的民俗学、民族学资料总结出了这一理论。

他第一次完全根据现实的资料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这使宗教及宗教史的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化》中,艺术资料非常丰富,也不泛深刻的见解,即使是在历史的风尘中,也仍然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理论的光辉,对于现在的学术界不但有历史的认识作用,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概论第二章

文化概论第二章

天女散花 一刀两断
一针见血
对牛弹琴 当头棒喝
一尘不染
想入非非
心心相印
恍然大悟
现身说法
五体投地 瞎子摸象
菩萨心肠 一刀两断
世界 空间 现在 觉悟 境界 超脱 困惑
思想 烦恼 迷惑 顿悟 平等 如实 相对 绝对 实际 希望 因缘 念头 消化 化身
赵朴初 《俗言佛语》 “如果我们要完全撇开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 话也说不周全了。”——赵朴初
“万岁登封”
阳城县——登封县
唐玄宗 725年(开元十三年)
张説(中书令) 郑镒
“此泰山之力也”
“泰山” “岳父” 宋真宗 庙祭郊祭 明清 天坛 地坛
2、祖先崇拜
宗庙
太庙
左祖右社
宗祠
“孝” “举孝廉” “百善孝为先”
3、君师
“君”——指历代君王
“历代帝王庙” “师”——指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关公——“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关帝庙
②道教的思想渊源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的巫术 天帝(皇天上帝)——玉皇大帝 真武大帝(玄武) 灵龟 北方之神 南朱雀 北玄武 左(东)青龙 右(西)白虎
王母娘娘——道教的女仙之首和民间信仰的最 高女神 《山海经》 西王母 瑶池仙宫 东岳大帝 四海龙王 道俗 巫、史、祝、卜——人神沟通的中介 占卜吉凶 驱鬼求神 祈福禳灾 释梦 预言 医病 符咒驱鬼 城隍土地 灶神门神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证自悟
什么是禅?这个问题不该问,也不能答。禅什
么都不是,但又无所不是,禅只是一个空空的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秉承着儒释道三教并存的传统。

其中的宗教信仰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不只参与到了人们的信仰生活中,更对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成功的打造者,我们应该正视这些文化的脉络,厚植留给我们的文化大脉络。

一. 万物有灵信仰在中国的宗教传统中,万物有灵是最基本的信仰之一,而这一信仰在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万物有灵是指世上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或是动植物,还是石头、风、水等天然物体,都有灵性和神性。

通过敬奉和求祷的形式,人们可以获得灵性的庇佑和神性的赐福。

这一信仰在尊重自然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应用物象来形容人物、景物等情境是很常见的,不单详情丰富,更深切地表现了万物有灵的信仰。

对于古人而言,万物皆有魂灵,碑刻、屏风、柱子等物品,若非恭敬叩拜,便有失礼之处。

这种敬虔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凝视自然界的方式及对人生的领悟,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物我合一的思想。

二. 崇拜天地信仰崇拜天地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另一大信仰,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为基本的宗教信仰之一,这一信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将天、地、人三者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天地人和”的思想。

这种崇拜天地的信仰不仅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天往往是指牵涉到宇宙和自然界所有现象,而地往往则是指与人类与物质世界有关的所有事物。

人则是承载了天地至高的简单精神。

这种崇拜天地的信仰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对于权力秩序、人类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尺度。

三. 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神秘的宗教之一,它的精髓可以说浸透了中国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万物有灵论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论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论名词解释
万物有灵论(英语:animism),又名泛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

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

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1871年,泰勒将万物有灵定义为“对灵魂的信仰”,并将其确定为最早的宗教/宗教的最初形式,所有宗教的基础。

该理论产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尝试解释两个生命之谜:一是什么引起出神、梦、疾病和死亡,是什么构成了生与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二是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泛灵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泛灵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泛灵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泛灵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泛灵论亦称“万物有灵论”。

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均由灵魂支配其存在和发展的学说。

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

有几种观点:(1)英国人类学家A.B.泰勒1871年在所着《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该学说,并加以考察和论证。

他认为原始人知识贫乏,难以解释自身的一些生理、心理现象,这是人体内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作用的结果。

他借用拉丁文“anima”一词,具有生命、灵魂、气息的含义。

认为人刚出生时,灵魂居住在体内,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眠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梦中进行长途旅行,与远方的或死去的亲友见面时,灵魂化身为人的真实活动;人觉醒时,灵魂回归到人体;人死亡时,灵魂永远离开人体。

还提出,原始人认为,动物、植物、河流、日月及其他一切东西都具有anima,由此即用英文“animism”一词表述万物有灵论的观念。

认为灵魂由最初具有物质性(气息)并与形体相联系的观念,逐渐发展为独立于形体的永存不灭的精神实体的观念,成为原始人崇拜神灵的宗教起源的最初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该学说源于宗教起源的最早形式,即物活论或万有精神论(泛心论)。

(2)冯特以“体魂”的概念修正、补充和发展A.B.泰勒的观点,认为体魂是与整个身体联系的或与某个特殊器官相联的灵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心理学家均以万物有灵论解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3)费希纳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

他力图通过心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使具有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世界统一于灵魂之中,以建立其泛灵论哲学。

(4)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儿童将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

皮亚杰发现,它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上。

4岁~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岁~8岁的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此后,儿童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有生命的。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印第安人是以尊重自然世界为核心的文化群体,他们深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拥有独特的灵性。

这种信仰贯穿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对于印第安人而言,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至关重要的。

在印第安人的信仰中,万物有灵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概念。

他们相信,不仅人类拥有灵魂,而且动植物、河流山川、星辰大地、风雨雷电等自然元素也都有独立的灵性存在。

印第安人将这种信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

根据印第安人的信仰,万物有灵论扩展到了宇宙的方方面面。

他们认为天空、太阳、月亮等都是拥有灵性的存在,他们对宇宙的崇拜和敬畏使他们与自然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印第安人还相信,年轮、岩石、河流等自然元素也有灵性,并能够传递智慧和能量。

这种信仰使印第安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他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民族文化中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常常涉及到万物有灵的概念。

印第安人的传统故事通常通过图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进行传承,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界万物灵性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这些故事不仅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给予了印第安人指导,也加深了他们与自然界的联系。

印第安人的信仰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

他们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界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印第安人尊重狩猎、捕鱼和农耕等活动,他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在现代社会,印第安人的万物有灵论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信仰鼓励人们保护和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提醒我们对环境和生命的尊重。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行为会对自然世界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以尊重和谨慎的态度与之相处。

总之,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这是他们对于自然界深刻理解的产物。

这种信仰促使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现代社会也可以从这种信仰中汲取智慧,学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原始文化 万物有灵论

原始文化 万物有灵论

• 作者认为万物有灵观念是宗教的最初形式, 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一开始相信人有灵魂,后来再延伸 到认为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 命的物体也有灵魂,进而形成泛灵信仰。
• 之后,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 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 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
• 二是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 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 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原始人 对梦境、疾病和死亡的解释是,“灵魂hun多 半是在肉体睡眠时出来游荡dang。假如它被延yan 宕 dang 阻隔超过一定时间,人就要生病;假如
永远阻隔在外,那么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的肉体就要死 亡”。
在史前文化中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常常都有灵魂随后这种信仰发展成了精神存在物神的思想再后来众多神的力量被归于一个单独的神这样多神论终于转变成了一神论
原始文化
爱德华.泰勒
•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 Edward Burnett tylor, • (1832年10月2日-1917年 • 1月2日). 英国人类学家, • 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 • 的代表人物 。
• “原始文化” 这本书是1871年出版的。 • 译者为:连树声 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基本内容
• 万物有灵观;(英语:animism),又 名泛灵论。
• 宗教观念一般出现于低级种族之中,对 宗教观念的否定常常是误入歧途和被误解 的。在形成宗教之前,原始人先是有万物 有灵观念,这一观念是世界各宗教的起点。 万物有灵观念有两个基本信条:一是相信 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身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 够继续存在;。
• 在史前文化中,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常常 都有“灵魂”,随后这种信仰发展成了精 神存在物(神)的思想,再后来众多神的 力量被归于一个单独的神,这样多神论终 于转变成了一神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泛灵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泛灵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泛灵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泛灵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泛灵论亦称“万物有灵论”。

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均由灵魂支配其存在和发展的学说。

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

有几种观点:(1)英国人类学家A.B.泰勒1871年在所着《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该学说,并加以考察和论证。

他认为原始人知识贫乏,难以解释自身的一些生理、心理现象,这是人体内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作用的结果。

他借用拉丁文“anima”一词,具有生命、灵魂、气息的含义。

认为人刚出生时,灵魂居住在体内,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眠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梦中进行长途旅行,与远方的或死去的亲友见面时,灵魂化身为人的真实活动;人觉醒时,灵魂回归到人体;人死亡时,灵魂永远离开人体。

还提出,原始人认为,动物、植物、河流、日月及其他一切东西都具有anima,由此即用英文“animism”一词表述万物有灵论的观念。

认为灵魂由最初具有物质性(气息)并与形体相联系的观念,逐渐发展为独立于形体的永存不灭的精神实体的观念,成为原始人崇拜神灵的宗教起源的最初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该学说源于宗教起源的最早形式,即物活论或万有精神论(泛心论)。

(2)冯特以“体魂”的概念修正、补充和发展A.B.泰勒的观点,认为体魂是与整个身体联系的或与某个特殊器官相联的灵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心理学家均以万物有灵论解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3)费希纳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

他力图通过心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使具有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世界统一于灵魂之中,以建立其泛灵论哲学。

(4)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儿童将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

皮亚杰发现,它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上。

4岁~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岁~8岁的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此后,儿童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有生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史前文化中,动物、植物和无生物常常 都有“灵魂”,随后这种信仰发展成了精 神存在物(神)的思想,再后来众多神的 力量被归于一个单独的神,这样多神论终 于转变成了一神论。
• 原始人相信anima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故称万物有灵。但其理论以宗教进化论为 基础,即断定宗教经历了灵魂观、鬼神观 和上帝观的进化发展。
• 二是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 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 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原始人 对梦境、疾病和死亡的解释是,“灵魂hun多 半是在肉体睡眠时出来游荡dang。假如它被延yan 宕 dang 阻隔超过一定时间,人就要生病;假如
永远阻隔在外,那么它所在的肉体就要死 亡”。
2005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基本内容
• 万物有灵观;(英语:animism),又 名泛灵论。
• 宗教观念一般出现于低级种族之中,对 宗教观念的否定常常是误入歧途和被误解 的。在形成宗教之前,始人先是有万物 有灵观念,这一观念是世界各宗教的起点。 万物有灵观念有两个基本信条:一是相信 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身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 够继续存在;。
原始文化
爱德华.泰勒
•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 Edward Burnett tylor, • (1832年10月2日-1917年 • 1月2日). 英国人类学家, • 泰勒被视为文化进化论 • 的代表人物 。
• “原始文化” 这本书是1871年出版的。 • 译者为:连树声 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认为万物有灵观念是宗教的最初形式, 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一开始相信人有灵魂,后来再延伸 到认为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 命的物体也有灵魂,进而形成泛灵信仰。
• 之后,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 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 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