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理解教学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词语理解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3-09-22T14:29:14.4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4期供稿作者:张春亮

[导读] 让学生读读这些句子后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课文描述的情景再现于脑海中,学生就会对“茂盛”一词拥有真切的感受。张春亮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中心小学718304

如今,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对教学中最为淳朴、最为基础的东西——字词教学大大忽视了。据我了解,在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呢?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那么,词语教学难道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吗?不!其实,词语教学也能像其它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趣味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理解语词的要求和方法是不同的:第一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词语理解的途径有四条。

途径一是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语的意思和作用。词语本就存在于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把它们专门从课文中抽出来以词解词,其目的也许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词的印象,却不知这样孤立、机械地解词往往事倍功半,使学生的思维成为定式。笔者曾问过学生“泥泞不堪”是什么意思,因为学生是刚刚背过这个词语的解释,所以知道整个词的意思,但是不知道这个词语中“不堪”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泥泞不堪的场面。于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词语往往放在语言环境中时,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含义,离开了语言环境再去解释,反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有许多义项都不知怎么说才好。因此,在理解词语时往往可以运用“据句定义”,甚至把词语放在整篇课文的大环境中来揣摩其意思。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的“茂盛”一词,字典中的解释为“植物生长多而茁壮”,但植物生长得怎么样才算是多而茁壮呢?如果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榕树的句子一“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让学生读读这些句子后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课文描述的情景再现于脑海中,学生就会对“茂盛”一词拥有真切的感受。

途径二是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来理解词语。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有许多词我们是已知其义,无需专门解释的,这种词语便是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意会”而来的。对于这些词语,学生本来就很明白,可是让有些教师解释后,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让人终生难忘。在当前的词语教学中,“意会”往往被施教者忽视,其实意会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理解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另外,理解词语时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肢体语言,使词语教学生动、具体,充满乐趣。例如“手舞足蹈”一词,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做个动作;在观察中体会“手舞足蹈”一词的意义和心情。“惊喜”、“瞟了一眼”等词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心理活动,可以请学生表演,谈谈心理感受,再回忆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戳穿”、“纷纷扬扬”等词可通过模拟直观理解,“戳穿”可拿一张纸,用一枝铅笔把它捅破,告诉学生“戳穿”的本义如此,引申义为“说破、揭穿”,比如“假话被当场戳穿了”;“纷纷扬扬”的做法相似,拿一捧纸屑从高处撒下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景象就叫纷纷扬扬,然后作相应的词语解释就容易了。

途径三是借助字典、词典来理解词语。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不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的词语。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工具书,自己探究解决。理解词语有全词解释和重点字解释两种方法,笔者以为后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因为词语中的重点字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而学生对词语理解的难点也是在重点字上。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这个重点字,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这种点在学生愤悱处的教学,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字典和词典的运用。例如“心旷神怡”,只要学生查字典弄懂“旷”和“怡”这两个字;如“人声鼎沸”,只要学生查《现代汉语词典》弄懂“鼎沸”一词,全词的解释就会迎刃而解。

途径四是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朱作仁先生说:“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当然,一定的知识量是基础),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的作用,即思维组块的作用。一个人的知识量虽大,但未将知识系统化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顶多他能解决一些记忆问题,而对于需要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解决的新问题就难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写话、习作目标中多次提出“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事实上,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交谈和写话、习作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已学的词语,那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语。只有平时多用、活用已学的词语,才能将词语的含义牢牢地记在心中,否则,即使把词语解释背得滚瓜烂熟,其用处也是不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