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热多欲饮水者:
病偏于表 发烧 —表邪不解,正邪相争。
渴欲饮水—表邪入里,气化失 职,
津不上承。 吐利 —水饮内停,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五苓散主之 —分利水湿,通阳化气解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0页
寒多不用水者:
病偏于里 吐利 —寒湿内盛,脾胃升降失常。 口不渴 —寒湿内聚,里无热邪。
(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 慢性痢疾等属于本证病机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7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 气弱,易动故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提要】胃弱者,当慎用苦寒攻伐之品。
【释义】
太阴病,脉弱 —阳虚鼓动无力。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2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方药加减:
脐上築 :水气冲动 —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肾降冲。 吐多 :胃寒气逆 —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降逆。 下利甚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仍用白术健脾祛湿。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 渴欲饮水: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重用白术助脾运化。 腹中痛 :中虚气滞 —加大人参用量补虚益气。 寒甚者 :表现为腹中冷痛不解 —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腹满者 :寒凝气滞 —去术之壅滞,加附子通阳祛寒。
脉阳微 阴涩
风邪将去 脾虚挟湿滞,脉气不畅
转长
正气来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3页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①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
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提要:述太陰病的證治
❖ 分析: 脾氣不升寒濕下注 故“屬太陰”前後
自利不渴 言寒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陰
互應文法—症狀
示裏虛寒證
以其髒有寒故也— 脾虛失運,寒濕阻滯—病機 當溫之—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治則 四逆輩—理中、四逆、真武湯等—方藥
❖ 討論: 為何不直接具體方藥而以“四逆輩”? 從病機:脾陽與寒濕消長。
身、目、溲黃 溫中散寒
黃如晦暗
化濕退黃
切忌攻下
此即“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第四節太陰病預後
原文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緊在太 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 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 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 提要:太陰陽複的機理與表現 ❖ 分析: 傷寒脈浮而緩 辨表證不在太陽而在太陰 手足自溫(要點)
二、太陰腹痛證
原文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 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 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 提要:太陰誤下,邪陷太陰的證治
❖ 分析:
腹滿時痛—太陰誤下,中焦脾胃氣機不和氣滯 瘀阻脾絡
大實痛—腹滿時痛的重證
❖ 治法:
腹滿時痛—通泄濕熱以安脾絡—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泄熱消滯—桂枝加大黃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一、太陰生理
❖ 太陰之氣:脾胃及其經脈功能綜合體現。
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胃之腐熟是脾主運化 之基礎,脾的運化又促進胃之受納腐熟,可見脾 胃關係甚為密切。脾主運化精微與水濕又須賴肺 的肅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並行,此即經曰: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 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行並 行。可見脾胃肺功能關係密切。此外,肺之肅降 尚須大腸傳導功能配合,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經脈互相溝通,共同完成水穀精微四布,水液運 行。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摘要】《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
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
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关键词】《伤寒论》 ; 太阴病; 辨治《伤寒论》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是六经病篇中最少的一篇。
所述内容仅是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主要论述了里虚寒证,缺乏里热实证。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
兹就有关内容。
谈些个人看法。
1 辨明虚实,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为病,多因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水谷精微)所致,也有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而转为太阴病的。
所以,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脾虚不运,湿阻气滞,故腹满;脾气不升,浊阴上逆,故吐出物多为清涎;脾虚不运,故食不下,多食则满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虽食不下,也会自利益甚;阳虚寒凝,临床上,既可见阵发性腹痛,也可见腹痛隐隐,阵发性加重。
因中阳不足,若误用攻下,胃气更伤,客气上逆,故胸下结硬。
有学者据278条和阳明篇187条,认为太阴病也有实(湿)热证。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土,《张氏医通》云:“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
[1]脾主湿,胃主燥;脾病多里寒,胃病多里热。
然燥湿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278条提示了太阴寒湿发黄证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转归。
脾阳素虚,水湿内停,当见小便不利。
复中寒邪,寒湿郁滞,影响肝胆疏泄,出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
若小便自利,湿有去路,则不能发黄。
太阴病_精品文档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一、太阴病提纲: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1.太阴病正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
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
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
“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
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
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1、太阴病兼表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P35-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表虚邪馅,胸阳不展,或胸阳不 振) (P76-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邪热传入里,下迫 大肠) (P87-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脾阳来复,下利自止,其病向愈。
太阴阳复自愈候
脉浮缓:
太阳中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浮而和缓
太阴病----脾气虚弱,寒湿阻滞---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寒湿阻滞,肝胆失疏---“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脾阳恢复----腐秽当去----暴烦下利日十 余行
•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药:四逆辈。(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
汤)
太阴病: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 津未伤。
少阴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脾失运化, 水湿下渗,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里热下利之口渴----邪热内迫阳明,胃肠传导 失职,热灼津伤。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 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 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 明病也。(187)
①系在太阴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阳复太过,转属
阳明—由湿化燥,由寒变热,由虚转实,由
阴出阳。)
归纳
①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脾损及肾-少阴病 ⑤误治传变-厥阴病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归于太阳篇。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脾胃位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阳,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五脏得荣。
若脾胃虚弱,或被邪气所犯,以致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停,升降失常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之邪主要是寒湿之邪直接侵犯中焦,或七情中的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之阳气不足而自病;亦可因脾胃素虚,复被邪气所犯而发病。
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从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概括了太阴病的基本特点,作为整个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反映了太阴病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
太阴病亦分为太阴病本证和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本证即太阴病提纲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且自利不渴为基本表现。
太阴病兼变证主要有太阴兼表证,太阴兼腹痛证以及寒湿发黄证等。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治疗大法,即太阴病本证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病兼变证中,若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者,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若兼腹痛证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大实痛则化瘀通络,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属于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即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太阴病辨证论治》课件

《太阴病辨证论治》PPT课件
# 太阴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 简介 ### 太阴病的基本概念 ### 太阴病的病因、发病及症状
辨证论治
1
临床治疗原则
根据太阴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
运用草药、针灸、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3
方药选择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太阴病常见证型
总结: 太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正确辨证论治对患者康复至关重 要。 建议: 医护人员应深入学习太阴病的辨证论治方法,积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 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伤寒论》 Q&A: 太阴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包括与太阴热毒炽盛, 表现为高热,口渴,大汗 等症状。
胸痹内藏证
寒湿内盛,影响气血运行, 表现为胸部闷痛,气促等 症状。
胸痹外合证
外邪侵袭,表现为寒热交 替,恶寒发热等症状。
胃寒证
脾胃阳气不足,形成寒凝,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等症状。
腹痛证
寒湿为患,蕴结腑腑,引发腹痛,腹胀等症 状。
结束语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13-328条方十二首3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31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315、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316、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
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31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
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318、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解读太阴病

结果 服三剂,热渐退,汗出已减。继服三剂,热平身凉和 , 但晚 上仍腹痛肠鸣,再与 11 月 23 日方调之。
12 月 5 日告之 : 腹痛已。
按此是典型太阴病表里合病急则救其本,缓则表里同治例第 201 条 :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 必潮热发作有时 , 但浮者 , 必盗汗出,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 、甘 草安中止痛 ,故此治外有表证,里有寒饮、呕吐、胸胁逆满 而腹中痛甚者。救里有效,里证减而表证明显故缓则治表。使 表里得治。
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之必致其津枯肉脱 于不起,本条所述只说脉迟,里虽虚但未见阴寒重证 , 假如另有逆,下利等症,则本方亦不得用,应按先救 里而后救表的定法处之。
2 、表里合病缓则同治 :
① 表里合病无饮者
《 伤寒论 》第 163 条 : 太阳病,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 ,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属太阳太阴合病,因太阴证急重,故急则救其里,与附子 粳米汤合小半夏加伏苓汤 :
川附子 10 克 ,粳米 15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3 枚,半 夏 12 克,生姜 10 克,茯苓 10 克。
结果 :
上药服三剂,于 11 月 26 日二诊 ,腹痛减 ,胃痛、高热 如故,仍汗出多。
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急减,而表虚不固,故 治以温中固表之法,与黄耆建中汤 : 生黄芪10 克,桂 18 克,白芍 10 克,生姜 10 克,大 3 浓 ,饴糖 30 克 ( 分冲 ) 。
结果 : 服一剂泻止,但晚上食粥碗又腹泻 3 次,食无味,心下满, 上方加党参 10 克。服一剂痊愈。
按《伤》论述四逆汤证有 11 条。主用生附 子温中回阳,振兴沉衰。复用甘草缓急养液, 佐以干姜温中逐饮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太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等。
总结词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食物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劳累过度则耗伤气血,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情绪失调如忧思、抑郁等也会影响脾胃气机,进而引发太阴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太阴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脾胃阳气虚弱,寒湿内生,气机升降失调等。
太阴病时,脉象也可能出现弦紧的情况,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03
02
01
太阴病时,脾胃气虚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脾胃气虚证
太阴病时,寒湿困脾也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寒湿困脾证
太阴病时,痰湿中阻也可能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典型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成功治愈
详细描述:患者李某,女,45岁,因长期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经过中医辨症治疗,采用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和运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治愈。
总结词:有效预防
详细描述:王某,男,32岁,为避免太阴病的发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他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他学习了一些中医保健知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王某有效地预防了太阴病的发生。
如干姜、附子等,适用于太阴病的寒证。
温中散寒药
如党参、白术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气虚证。
健脾益气药
如黄连、黄芩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湿热证。
清热利湿药
如陈皮、丹参等,适用于太阴病的血瘀证。
三则神奇的医案,学会太阴病的诊治思路

三则神奇的医案,学会太阴病的诊治思路导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伤寒论》对太阴病共性的描述,相信以下3则医案会对太阴病的诊治更有帮助。
图来自网络医案1张某,男,36岁,工人。
1963年7月11日,时当夏季,天气炎热,恣食生冷,袒胸纳凉,半夜腹胀,腹中痛,遂起如厕,未及天明,已下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
上午来诊,已泻七八次。
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恶心欲吐,小便清彻,舌苔薄白,脉象为弦。
乃寒湿为患,证为太阴。
非温不足以祛其寒,非燥不足以除八湿,与苍术干姜汤服。
方用:苍术30g,干姜15g,茯苓10g,甘草10g。
水煎,分温二服。
1剂而泄泻止,再剂而便溏除。
按:寒湿于中,乃太阴正证,故投太阴主方而病愈。
辨病诊断:急性肠炎。
辨证论治:病位一一中部;病性一一阴性;治则一一温补法;方法一一苍术干姜汤。
医案2任某,男,60岁,农民。
1965年夏季患湿热痢,痢下脓血,里急后重,服氯霉素五日,腹痛除,下痢止。
数日后复痢,粪中夹杂黏液甚多并有少量血丝,一日四五行,腹不痛而时后重,医生以为脓血痢,屡用治痢药而病无少愈。
辗转九年,下痢如前。
1974年8月17日来诊。
幸食纳尚可,诊得脉象弦细,舌质淡白,面色少华。
此痢后虚寒,大肠滑脱为患,非温不足除其寒,非涩不能止其利。
遂投桃花汤。
方用:赤石脂30g,干姜10g,粳米30g。
1剂大愈,2剂利止。
两年后随访,未再发。
按:《伤寒论》桃花汤证列人少阴,其为里寒滑脱之利,与四逆证阴寒内盛下利清骨者不同。
其以干姜温中,赤石脂涩肠止血,故列入太阴。
辨病诊断:慢性结肠炎。
辨证论治:病位一里部;病性一一阴性;治则一一温补法;方法一一桃花汤。
医案3智童,男,14岁,学生。
1978年,时将中秋,偶至友家,食冰糕16支,当夜即呕吐大作,次日胃腹痞满,不思饮食,虽少量纳食,移时即吐出,医与消导药不效。
时过一周,始来求诊。
面色少华,舌色略淡,脉弦而稍细与吴茱萸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脾胃位居中焦,胃司纳而脾司运, 胃主燥而脾主湿;
3.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 升而胃主降;
4. 脾与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相辅 相成,共同完成对水谷受纳,运化、吸 收及输布的任务。
优选内容
4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由 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 疾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优选内容
5
一、太阴病成因
太阴病成因
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 忧思伤脾 中阳不足 饮食劳倦所伤 先天不足,脏气虚弱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 中阳,脾胃受损
优选内容
6
二、太阴病病机
邪犯太阴,脾阳虚损,寒 湿内盛,升降失常。
优选内容
7
三、太阴病主要脉症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 脉弱。
优选内容
8
四、太阴病性质
里 虚 寒 证 , 主 要 为 脾 虚 寒 证。
优选内容
9
五、太阴病证候类型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证候类型
太阴病兼变证
兼表证 兼腹痛证
寒湿发黄证
优选内容
10
六、太阴病治法、治禁
1. 治法: 本证: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当温之) 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宜调和营卫。 兼腹痛证: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或通阳益脾,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优选内容
18
“自利”鉴别
“自利”一症,太阴、阳明均可 见,临床当注意鉴别。
优选内容
19
太阴下利
病机: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 湿内盛,升降失司。
特点:利下溏泄,有不消化食物, 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喜温喜按,口淡乏味而不渴,舌 苔白腻,脉弱(迟软或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祛寒燥湿。
方药:理中丸(汤)(人参 干姜 炙甘 草 白术)
治禁:禁苦寒攻下。
意义:此为太阴病的基本脉证,凡具备此 证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皆见腹满疼痛,鉴别如下:
优选内容
14
病证 性质
阳明病 里实热证
太阴病 里虚寒证
邪入阳明,胃肠燥
病机
热亢盛,燥热之邪 与肠中糟粕互结成
本证则为脾阳素虚,又复感外邪, 但里虚不甚,以表证为主,故治以 桂枝汤。
优选内容
25
二、太阴腹痛证(279、280条)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
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
优选内容
26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
优选内容
23
本条与太阳篇163条桂枝人参汤 证同为太阴兼表证,鉴别如下:
优选内容
24
桂枝人参汤证为太阳病不解,屡用 误下,表邪不去反伤脾阳所致协热 下利,证属太阴兼表,以太阴里虚 寒为主,症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发热恶寒,脉必不浮,故治宜温中 解表,双解两经之邪,方用桂枝人 参汤,表里同治,以温中为主。
至于大实痛,乃腐秽壅滞较甚,故加小 量大黄以化瘀导滞。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不和则 气机壅滞而腹满,血不和则经脉拘 急而腹痛。
虽病在太阴,但非阳虚寒湿之证, 故无吐利、食不下。
若脾气不和,气滞络瘀较重,兼腐 秽壅滞,轻度里实者,则可见“大 实痛”,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 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
优选内容
27
1. 桂枝加芍药汤证
证候: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无食不 下、呕吐、下利。
优选内容
16
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 病机、治则和方例。
“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 的方剂。
中焦下利单纯脾胃虚寒,可服理中 汤(丸)。若利久不愈,由脾及肾, 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优选内容
17
证候:自利不渴,利下溏泄,有不消 化食物,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 自痛,苔白腻,脉缓弱。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 盛,升降失常。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优选内容
1
概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 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 其治疗方法。
优选内容
2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 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 述足太阴脾的病变,而手太 阴肺的病证大多于太阳病篇 论及。
优选内容
3
太阴的生理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1.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伤 气滞络瘀。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优选内容
28
2. 桂枝加大黄汤证
证候:大实痛(腹满痛较甚,有拒 按现象,且持续不止),伴有大便 不爽或便秘,舌苔白腻。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 伤气滞络瘀,或兼腐秽壅滞。
优选内容
2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二、太阴腹痛证
优选内容
21
一、太阴兼表证(276条)—— 太阴兼表的证治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 (276)
优选内容
22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四肢烦疼, 脉浮而缓,伴脘腹冷痛胀满、纳呆 少食。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 营卫不和。
化瘀通络。 寒湿发黄: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2. 治禁:禁用苦寒攻下。
优选内容
11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 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 之,必胸下结硬。
优选内容
12
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 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中阳不足,寒湿内 盛,气机不畅
实,腑气通降失顺
症状 特点
满痛不减,减不足 言,大便秘结,下 之则大便得通,腹 满疼痛即减,余症 也随之减轻或解除
腹满时减,复如故, 伴腹痛、吐利,虽 见吐利而腹满痛不 减,余症也不减轻
优选内容
1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 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 逆辈。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化瘀 导滞。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 大黄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优选内容
29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 两方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一,
故方义不同。
优选内容
30
桂枝汤以等量桂枝与芍药配伍,是祛风 解肌,调和营卫之剂,主治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 方以桂枝合甘草,辛甘通阳;生姜、大 枣合甘草,健脾和胃,补益中气;倍用 芍药,与甘草为伍,既能酸甘益阴,又 能和脾通络,缓急止痛。诸药合用,通 阳益脾,和中缓急,用于太阴腹满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