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合集下载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于它的物质性。

1)意识统一于物质:(①从定义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③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力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的主观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马原资料第一讲导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非性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科学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刚刚战胜封建主义,现代社会刚刚取代传统社会,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没有任何保障,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

马克思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寻找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马克思也把工人阶级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与工人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繁荣昌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差别的社会,总有人处于社会低层和被剥削状态,在工业化社会,就是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人。

如果要想使工人阶级真正、彻底的获得解放,就只有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任何人都再压迫、剥削别人或被别人压迫、剥削。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就叫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工作主要就集中在论证两个问题:(1)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放(2)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对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决的研究,使他努力去研究社会的历史、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想以此来证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这项研究使马克思成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

对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问题的研究,使他去关心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推动各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各国工人运动,使马克思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成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

他们致力于探讨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途径和方法,致力于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各阶层之间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把这些工作视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一个台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时代背景1、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传统社会生产体制走到尽头。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复习整理

马原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考试题型:一、填空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二、单选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三、简答题(30分;10分/题)(100字左右)四、论述题(40分;20分/题)(300字左右)五、材料分析题(20分)(300字左右)专题一:“老祖宗”不能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特点)(P10-P12)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4、人民性5、发展性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P2-P4)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三、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P13-P16)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

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

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

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为后继承者所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世界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注意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人类的未来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自觉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4.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复习资料及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及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一1、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P1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分论点P3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P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最)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8.29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区别?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北京大学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北京大学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复习参考资料为了帮助同学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教学组特编辑了一部分练习题,作为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李大钊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D、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阶级性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客观性D、人民性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博大精深C、与时俱进D、科学严谨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唯物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1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儿1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圣西门B、欧文C、傅立叶D、托马斯.莫尔1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CD2.A3.ABD4.ABC5.AB6.ABCD7.B8.D9.C10.A11.CD12.ABC13.ABC14. A B二、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即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4、实践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有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4-P3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只有支持和或制约作用; 但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 改变和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的观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概念在日常生活、形式逻辑和哲学上的不同含义。

(书上暂时没找到,同学们自己概括哈)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 矛盾双方的斗争, 是一种矛盾题向另一种矛盾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成矛盾统一体破裂和心得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11.用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比如,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为例)————分析论述题,无统一答案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与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是指:1. 客观的否定2. 事物的自我否定3. 事物内在的否定4. 包含肯定的否定5.是发展的环节6. 联系的环节7“扬弃”)13.规律的含义是什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含义:规律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2、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P58-6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P62-6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是什么?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总过程:(p64-67 )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两次飞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的价值概念概括了其中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特性:1、客观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那个。

3、社会历史性。

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4、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功能上。

不过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其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4.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