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经典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

“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

“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

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

二。太阳病的类型。

只有2种,中风和伤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和伤寒定义的第一句话都是“太阳病”,也就是说,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前提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个症状。总的说来就是有这些症状:“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一定有的。

“发热”,前面讲过,必须的。

“汗出”,说明身体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应该不多,应该是摸皮肤感觉有点潮乎乎的那种。

“恶风”,汗出,风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仅恶寒,还恶风。

“脉缓”,在浮脉的基础上缓,和紧脉相对应,按着不硬,不紧绷;因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缘故。

“中风”,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虚,邪入里,比伤寒深。

简单说:脉浮缓,恶风寒,发热汗出,就是中风。

伤寒有“体痛,呕逆”,中风有没有,应该也有体痛,不过汗出了,痛的轻,呕逆也轻。。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关于未发热,我觉得体内一定是热的,否则不会恶寒。但最终是一定会发热的。或者说发热或不发热,可以不作为判断点。但中风就一定会发热,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病,没有发热就一定不是中风。这是从条文上看。

这里没有写汗出,那就是没有出汗。“不汗出”,是伤寒的一个重要判断点。不是说身体没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来;皮肤摸起来干干的。

“恶寒”,前面讲过,必须的。

“体痛,呕逆”,身体的汗想出出不来,就会有压迫,身体就痛,压迫上冲,就会呕逆。

“脉阴阳俱紧”,按郝万山的解释,阴阳是指寸脉和尺脉;脉阴阳俱紧,是泛指寸关尺之脉皆呈紧象。不知道对否。只能说,因为汗不出,血管液体充满,所以紧。

“伤寒”,伤寒的伤,指伤于表,像擦伤、碰伤。是指病邪浅,反过来说,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强,病邪不得入内。

简单说: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呕逆,就是伤寒。热不热可以不用判断。

中风和伤寒的主要辩证点就是有汗和无汗。当然前提是太阳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然后才是有汗、无汗,这个很重要。

三。温病。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就应该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些症状。

“发热”,这也是太阳病的症状。

“不恶寒”,胡希恕解释是,不是不恶寒,也恶寒的,只是热的太厉害了,压制了恶寒的感觉。当然,解释的通不通,只是帮助你理解的,临床还是要看症状的。

“而渴”,这应该是有里热。

因为有个“不恶寒者”,太阳病的提纲就不具备了,那就是说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放在这只是让我们对照着看,或者提醒我们不要当太阳病治了。

简单说,发热而渴,不恶寒,就是温病。主要的辩证点是“渴而不恶寒”。

那伤寒论讲没讲温病咋治,胡希恕认为讲了,比如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就是温病的治法。我觉得不管伤寒论里讲没讲如何治温病,按伤寒

论提出的六经和八纲的分析方法,只要对症了,不论是不是温病,应该都可以治。

第6条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温病的禁忌:不可发汗,不可泻下,不可火攻。当然也不能吐了。

因为“渴而不恶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热,发汗泻下等都是伤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温病的方法,就是清热。那一条条看: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里有热,发其汗,更伤津液,那身体一定会更热。也就是说如果按太阳病治了,就会变成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脉阴阳俱浮”和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应该是一样了,就是寸关尺都浮;浮主表,同时也主热。

“自汗出”,和中风的汗出应该不一样;中风是机体主动的想排汗驱邪,风温是内有热,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匮要略里讲身重一般都是体表停湿后的感觉。为啥会停湿?有可能内热逼迫津液于体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热上蒸,呼吸应该呼哧呼哧的。

“语言难出”,这应该是热的比较厉害的症状。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伤津液,小便一定会少。

“直视”,这个是津液丧失太多了,比较严重的表现。

“失溲”,应该是肾气虚了,失去收摄能力导致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如果被火攻过,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觉得不是微微发黄色的意思,应该是和下一句对应。就是微怎样,剧又怎样。就是轻的身体发黄,重的就会惊厥,发癫痫,并且经常发痉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过的,一次还可以活几天,再次那就没法活了。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