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人体机能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某些凝血因子如Ⅻa、激肽释放酶等(内源性激活)
(2)纤溶酶原激活物(外源性激活)
内皮细胞合成释放——血管激活物 其它组织合成释放——组织激活物 ( 肾——尿激酶 ), 在组织修复、伤
口愈合时释放较多。
链激酶
2.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可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这些降解产物不会再凝固。
存于血红蛋白中。
人体铁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的“外源性 铁”和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来的“内源性 铁”— Fe2+。
红细胞小、畸形,中心 缺铁性贫血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淡染区明显扩大。
(2)叶酸和维生素B12
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叶酸 和 维生素B12,加快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促进 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合成DNA必须有叶酸和 维生素B12作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的维生 素B12 吸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二)红细胞凝集
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 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凝集。红细胞凝集有时还 伴有溶血。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与凝集素
凝集原——抗原,其特异性完全取决于镶嵌于红 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糖蛋白。 凝集素——抗体,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 应的特异抗体。 凝集素是由γ-球蛋白构成,溶解在血浆中。 每个抗体上有10个左右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 血浆渗透压: 高渗溶液
< 血浆渗透压: 低渗溶液
正常红细胞 水 0.9% NaCl 水 2% NaCl 水 0.7% NaCl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数量: 红细胞(个/L) 血红蛋白(g/L)
男性
女性
4.5~5.5×1012
凝血过程可以概括为: “两源三步,相继激活,逐级放大”
①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②
2.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
3.纤维蛋白的生成
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液。
如仅血管内膜受损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时发生的凝血。
外源性激活途径: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源自文库于组织, 而不是血液。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的情况。
3.8~4.6×1012
120~160
110~150
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① 选择通透性 ② 可塑变形性 ③ 悬浮稳定性 ④ 渗透脆性
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
影响因素:a.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b. 红细胞内的粘度; c. 红细胞膜的弹性或粘度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的概念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水解酶的 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纤溶的意义
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 通畅。 还参与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过程。
四、纤溶过程
1. 纤溶酶原(plasmiongen)的激活
血浆中有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后,可水解纤维蛋白 等凝血因子。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嗜酸性粒 细胞 0.5-5%
嗜碱性粒 中性粒细胞 细胞 50-70%
0-1%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100~300)×109/L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功能 血小板平均寿命7-14d 血小板缺少——出血倾向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Ca+-PL)的形成
Ⅹa-Ⅴa-Ca+-PL
Ⅸ
Ⅸa-Ⅷa- Ca+-PL Ⅶa-Ⅲ-Ca+-PL
组织损伤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释放出 组织因子 因子Ⅶ复合物 组织和血浆中 少 快,约十几秒钟
红细胞大的较多, 血红蛋白饱满
2. RBC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定 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血红蛋白合成,并促进网 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 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性激素: 促进RBC生成。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 繁殖和血红蛋白合成;②促进肾分泌EPO;③ 促进蛋白质 合成。
Na+ 、 K+ 、 Ca2+ 、 Mg2+ HCO3-、Cl- 、 HPO42- 、 SO42-
营养物质 代谢终产物 激素 O2、CO2
气体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血液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女性:37~48%
新生儿:55%
二、血量
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 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
白蛋白、卵磷脂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ESR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可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0.9%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
0.5%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
0.3%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
2. RBC的功能
(一)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除磷脂与因子Ⅳ(Ca2+)外,都是蛋白质。
除Ⅲ(组织因子)外,均存在于血浆中。
很多因子在肝脏合成,Ⅱ、Ⅶ、Ⅸ、Ⅹ的生成需
维生素K参与。
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
在,需激活。如Ⅱ→Ⅱa。 最后的底物是Ⅰ。
(二) 凝血过程
(4)肝素(heparin):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以抗凝血酶Ⅲ为代表,可与凝
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上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将其灭活。
(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由肝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
中。凝血酶能激活蛋白质C,使其有活性。在辅助因子的参与 下,能灭活因子Va和ⅩⅢa等,并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
的渗透压(770 KPa)。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Na+、Cl-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的 渗透压(3.3 KPa) 。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与血浆渗透压相比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 0.9% NaCl 溶液、 5% 葡萄糖 溶液和1.9%尿素溶液。
(二)血液的粘度
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 全血:4-5,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 血浆:1.6-2.4,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pH值:
7.35~7.45, 缓冲对
(四)血浆渗透压
渗透作用:使水分子溶剂向膜 的高浓度一侧透过的现象 渗透压:由渗透作用形成的一 种压力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 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 粒大小无关
第七章
血液
第一节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水 (91%-92%) 血浆蛋白 血浆 (50%-60%) 血 液 溶质 (8%-9%)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40%-50%) 血小板 小分子 有机物 电解质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四)RBC的破坏
RBC平均寿命120 天。
衰老RBC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①血流湍急处收
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②滞留在肝、脾、骨 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 破坏。
二、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Normal adults, (4.0-10.0)×109/L
机体一次失血量小于血量的10%---
反射性引起心脏活动加强、血管收缩; 储血库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储存血液
机体一次失血量大于血量的20%--- 血压显著降低;
机体一次失血量大于血量的30%--- 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二、红细胞血型
1995年,国际输血协会——23种血型系统:
ABO 、 Rh 、 MNSs 、 Lutheran 、 Kell 、 Lewis 、 Duff等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最重要。
(一)AB0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4种——A、B、AB和O。
2.ABO血型的遗传
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 基因型 AO, AA BO,BB 表现型 A B AB AB OO O
凝血过程的启动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
因子Ⅷ复合物
全在血浆中 多 慢,约数分钟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凝血过程酶的数量
凝血时间
2.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三) 抗凝系统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2)蛋白质C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原因:
• 红细胞表面积/ 容积之比值较大,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
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 血液在不停流动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男性:0~15mm/h;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女性:0~20mm/h 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血浆成分改变
二、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本质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不溶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 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
体,称为血清(serum)。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 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 出来的物质。
主要功能是运输O2与CO2。
对机体内的酸碱具有缓冲作用。
KHb/HHb;KHbO2/HHbO2; KHCO3/H2CO3;K2HPO4/KH2PO4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1)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 质。成人体内共有铁 3 ~ 4 g ,其中约 70 %
(四)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1 :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 补体C1抑制物:灭活激肽释放酶
α2-抗纤溶酶和α2-巨球蛋白:抑制纤溶酶
Fibrinolysis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一)血型: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血型,通常指红 细胞血型。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 在几分钟内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 的形成
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临床上用针刺破指尖,使血自然流出,
测定出血持续的时间。 1-3 min 血小板缺少或功能缺陷——出血时间增加 或出血不止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机制:血管受损后暴露血管壁胶原,vWF与胶原纤维结合
导致vWF变构,然后血小板膜糖蛋白与变构的vWF结合。
2. 聚集
血小板聚集有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
3.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向外释 放活性物质,如ADP、ATP、5-HT和儿茶酚胺等的现象。
4.收缩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可导致血凝块缩小硬化,有 利于止血。
5.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物质,特别是一些凝血因子, 如凝血因子Ⅰ、Ⅴ、Ⅲ等。一旦血管破损,大量血小板粘 着、聚集于破损部位,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凝 血。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主要来自血管内 皮细胞,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可抑制Ⅹa 和Ⅶa的活性。
(4) 肝素
酸性粘多糖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
与抗凝蛋白结合,增强其活性
♥ 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亲和力增加100倍 ♥ 使肝素辅助因子Ⅱ灭活凝血酶的速度加快1000倍 刺激内皮细胞释放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 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