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艺社会历史总体中的位置与作用
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兰台世界2012·9月中旬前仍有大量珍贵档案散失民间,保存条件良莠不齐,有些甚至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作为档案部门有责任将它们征集进馆,收归国家所有,使其永久保存,发挥更大作用。
5.要注重征集质量,力图达到落华求实。
数量有余、珍品不足是档案征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在征集质量上下功夫,落华求实。
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财力的壮大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正在或陆续新建或扩建档案馆,面积大了,经费足了,征集工作势必要有一个大的进展,但绝不能良莠不齐,恣意进馆。
国内征集要以原件为主,尽量不用人力、物力、财力去征集复制件,特别是档案馆之间更不能互相复制档案。
因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征集档案都将在网上共享。
同样道理,征集存在于国外的档案也应尽量立足原件。
另外,凡是网上公布的档案,如果不是急需急用,也没有必要浪费人力、时间、空间去大量下载,更不能下载后再打印成册。
6.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图提高征集力度。
目前档案征集工作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物质利益驱动,许多人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漫天要价,而档案部门的经费投入并不充裕,资金不足正严重制约着档案征集工作的开展。
这就需要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唯有如此,才能使档案征集部门挺直腰杆,才能在档案征集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确保征集到珍贵档案。
7.要注重培养人才,力图打造精兵强将。
加强征集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征集人员素质,是档案征集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决定档案征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征集人员的培养,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征集工作者队伍。
内部培养专业的征集人员。
档案征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征集人员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更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
所谓“其学无所不窥”,征集人员除了应掌握档案学专业理论外,还应具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除了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除了应熟悉当地的人文历史外,还要掌握摄制、录音、剪辑等现代化的操作技能。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古代文学在当代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学在当代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够轻松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
然而,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聚焦于古代文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对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作用。
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不同文明中的古代文学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在语言、艺术和思想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力量,能够在跨越时空的基础上与读者对话,引发共鸣与思考。
古代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中所表达的普遍人性,使得它们能够超越文化的边界,与世界各地的读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
古代文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媒介,更是展现文化多样性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通过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许多国际读者的关注。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性的表现,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同样地,希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史诗等也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希腊文明的瑰宝。
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递文化,还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风格千差万别,但它们所传递的人类情感和智慧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中国的《红楼梦》、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还是古希腊的《奥德赛》,它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对于爱、生死、道德等普世话题的关切。
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他文化,还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
古代文学的普遍价值不仅体现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创作。
当代作家从古代文学中汲取灵感和启发,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作品。
艺术概论教学课件--艺术的社会功用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文艺界,形成了一个遍 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比如绘 画界的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电影界 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答鲁狗》。
可以说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 自不同的哲学基础。
16
《记忆的永恒》达利 西班牙1931年布上油画 17
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返回
1
一、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从艺术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不是 人类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装饰品,而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争取自由的 社会实践中的天才创造,并且满足着人类的一种 基本需求,即审美。很难设想,如果有一天人类 突然失去了艺术——没有音乐,没有文学,没有 美术,没有戏剧和电影……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 何等的暗淡和沉寂!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 的灿烂的艺术,就是这文化宝库中一份十分珍贵 的财富。
2
一、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然而,对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对艺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艺术对真理没多大价值。 黑格尔肯定艺术存在的价值,但吧艺术依附于“绝对精神”,否定了
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 浪漫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有吧艺术的地位抬得很高。
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艺术的地位都是不可取的。艺术和其他精神 产品一样,都是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各自满足人类的 不同需要。
5
纪实摄影 卖菜
2004普利策新闻奖
6
切·格瓦拉现象 北京人艺小剧场于2000年4月28日晚为国
中网网友专场演出话剧《切·格瓦拉》。 “格瓦拉”是一个真正的偶像,一个英雄
主义的象征。他抛弃了自己的阶级出身,抛 弃了富裕的生活,抛弃了千金小姐的钟情, 离开祖国阿根廷去周游世界,做一个解危扶 困的外科医生,并成为异国民族解放的斗士。 他与卡斯特罗一起,成为古巴革命起义军的 领导者,在四年时间内解放了古巴。但就在 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时,格瓦拉却辞去一切职 务,再次远赴异国领导艰苦卓绝的革命。 1967年,格瓦拉以39岁的英年牺牲在美帝支 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的枪口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整理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理解: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作用?(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文艺的时代功用
文艺的时代功用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当今时代,尤其需要发挥文艺的时代功用。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下,中国的“全面发展”不光表现在经济的振兴和腾飞、政治的民主和清廉,还体现在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繁荣发展的文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穿透力量,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繁荣发展的文艺,可以用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繁荣发展的文艺,不仅可以通过提升人的素质而间接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还可以通过产业化的形式直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有力支撑者。
繁荣发展的文艺,还可以打造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魅力“名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也不能否认,在文艺繁荣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文艺要发挥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时代功用,还需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发挥文艺的时代功用,需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发挥文艺的时代功用,需要通过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来“铸魂”。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广东省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八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一课《文学的繁荣》全套教案
文学的繁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2)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归纳提炼各种文学流派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2)以人为本,利用本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二.重点、难点1.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特点。
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三.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和严密性不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材料积极引导。
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补充大量原始史料,设置多个探究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
=四.教学内容分析“文学的繁荣”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本课通过“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三个方面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文学。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介绍了19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的主要流派,而这些流派在19世纪以来的美术、音乐等不同的艺术领域均有表现,这些流派就是一条线索,使本课与本单元后两课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
认识探讨艺术的功能作用,就是揭示不同艺术作品或整个艺术对人类的价值内涵。
自从有了人类,艺术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需求,艺术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从物质追求升华到精神追求,净化灵魂的境界。
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今,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艺术。
艺术美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①。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物,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如“山顶洞人”经过打制和研磨的石珠、骨坠、兽齿、砾石、海蚶等,这些器物都钻了孔,用赤铁矿涂上红色,这说明他们对形式美的组合能力及爱好艺术的情感已得到高度的发展。
艺术由主观反映客观,再由客观反映主观,达到主观创造。
人类最早的绘画遗迹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主要是画各种动物,画中形态生动、绘画技法简练,并已使用多种颜色。
原始社会早期的石制工具,已经包含艺术活动因素,蕴藏艺术萌芽,也孕育着人类早期审美的胚胎。
人类产生最早的美术,是处在渔猎生活阶段,当时,绘画的重要作用是为使人们了解捕获动物的知识,画的都是野兽形象。
另外一种是起原始宗教占卦作用,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所以归根到底是为了劳动生活的需要,是劳动生活创造了艺术。
与此同时,艺术又丰富、改变、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生活的品质。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艺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温饱、安全、尊重、理想,自我价值实现”。
他认为人的动机彼此相联系,强调人的所有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
当人们满足温饱安全需要后,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需要。
如美的服装、美的饰物、美的家居环境、美的语言、美的形体等等。
没有美就没有艺术,美产生了艺术,艺术满足着人们审美的基本需要,成为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
论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论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作者:罗方菲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2期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提取原材料经过艺术家二度加工创作变成一个个具体的艺术作品,给人在情感、视觉、肢体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同的作用。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可以有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肢体等表达形式。
关键词:音乐;情感;意志;作用;想象力音乐作为艺术体中的一个类别,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有声艺术,表演形式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给人以创造性的震撼。
音乐还反应出人们的情感变化与思想上的波动,它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反应。
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形式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反应,还随着时间、环境的不同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
带有进行风格的曲子给人以震撼、激发人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之感,柔和的摇篮曲给人静谧、温暖。
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极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上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音乐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方式。
它可以调节人们紧绷的神经,抚平内心的针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治愈作用。
音乐还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工具,良好的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会起到独特作用。
比如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用,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中国人民表达爱国主义的心声,而且被规定为国歌。
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现代创作歌曲、民歌及其器乐曲等,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文学艺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艺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形式,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它以着眼于现实和理想的视角,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学艺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传承和创造的方面,更阐述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追求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而现代文学发展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样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现代中国文学得以迎来全新的发展。
文学艺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和反映,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
比如,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通过对中国封建制度和习俗的批判,激发了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意识。
而陈忠实的《百年孤独》和王朔的《黄金时代》则直观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和社会转型。
文学艺术作为对人类感情和思想的表达形式,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
从“文艺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寻找到了对自我、社会和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中国作家们反映出的深刻的认知、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主张,不仅在思想上指导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展开。
文学艺术还有一种肩负着启蒙和引导的功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如,在网络时代,大量的图像、音乐、电影等现代文艺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现实社会,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多彩和美好。
文学艺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感性刻画和深层探究,为当代人们提供了理性思考和审美体验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和表达上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艺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的文学市场不够完善、读者文学水平偏低等问题都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构成了影响。
不论是花费还是市场空间都存在限制,这让作家们在创作上显得有点官方、有点妥协,这也是文学艺术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9课《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第19课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内容标准】
(1)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
一、文艺事业的成就和灾难
1、1956年,党提出了“、”的方针。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有《》《》《》《》,戏曲《》,故事影片《》《》《》《》,音乐舞蹈史诗《》等。
2、“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文化专制主义,八个“”垄断戏剧舞台。
二、文艺园地百花争艳局面的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的方针,弘扬、集体主义和主旋律,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
著名的长篇小说有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隼的《》、张平的《》。
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四部电视连续剧家喻户晓。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概括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概括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概括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④文化塑造人生。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史料解读:文艺的春天
文艺的春天1.“双百”方针的恢复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
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
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
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
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
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
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毛泽东同志早在开国的时候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
我国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新阶段,必将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展现在我们面前。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关于文艺总结汇报资料
关于文艺总结汇报资料文艺是人类创作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一种方式。
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雕塑等多种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和内涵。
文艺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文艺,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文艺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和享受,它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艺作品,人们可以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的问题。
文艺作品中的思想和观点也经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同时,文艺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个性的重要方式。
通过文艺创作,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文艺作品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然而,文艺也有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文艺作品的主观性和个体性使得人们对其评判和理解存在着差异。
同时,文艺作品也受制于社会和经济的限制,有时可能被商业化和功利化所左右。
此外,文艺作品也可能因为表达方式不当或内容不当而引发争议和批评。
总体而言,文艺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一种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涵。
它对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艺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思考生活的意义,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然而,文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批判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文艺在社会历史总体中的位置与作用.
③政治氛围、文化心理、社会精神意向对引发和推动 文艺的发展往往起到重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④文艺自身的传统、势态和趋向,也会在相对独立 的意义上艺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 2.文艺的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之中。 3.文艺作为一种精神变革人们无法作出定量性的明晰的把握、 判断和表述。 4.文艺的变革根本上或大体上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步。 5.文艺变革必须具备引发这种变革的成熟的历史条件。
三、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P165 1、“不平衡关系”的基本涵义 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 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 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文学史和无数历史 事实证明,经济繁荣时 期往往并不是艺术繁荣 时期,相反,倒是在许 多经济萧条的时候,艺 术反而蓬勃发展。如何 理解这种不平衡现象呢?
2、“不平衡关系”所显示 的基本原理 ①这种不平衡现象的产生是 所属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 条件的产物 。 ②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 态形式只能通过诸多中介 因素,间接地反映社会的 经济基础。
(二)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产生特定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②任何一种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 ③文艺,包括它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功能都应当而且必须从 所属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才能得到正确 的科学的解释。
(三)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P170-P171
三、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艺术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怎样理解希腊神话艺术的不朽魅力;
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 1、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侨居英国,开 始过着平静而艰辛的书斋生活,潜心从事政治经济 学研究。
群众文化活动地位与作用分析论文
群众文化活动地位与作用分析论文【摘要】顾名思义,群众文艺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包含着群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文艺如果脱离了群众,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现阶段的群众文艺是将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一项重要事业,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能够弘扬真善美,讽刺假丑恶,传播社会正能量。
同时,群众文艺还因门类众多、普及性强、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关键词】群众文化;地位;作用一、激发文化自觉,提高群众文艺的地位群众文艺的创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绝不能为评奖而创作,也不该为应景而创作,而是要形成芋向,绝不能为评奖而创作,也不该为应景而创作,而是要形成主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群众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群众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地区仅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文化内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地区仅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文化内对整体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无益,更谈不上让老百姓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享受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我圜城乡小康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圜城乡小康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才能切实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激发群众对文化的自觉就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也只有激发群众对于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提高群众文艺的地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活动要注重社会价值,彰显创新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特点是社会性与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我们在组织与策划群众文化活动时,应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化需冀,具有创新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具有创意的规划及题材彰显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因此,活动策划要让经常的活动有贤意,让陈旧的文化活动有时代感,让普遍性的活动有地区个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艺在社会历史总体中的位置与作用选读篇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教学要点: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复杂性;三、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关系问题(一)艺术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怎样理解希腊神话艺术的不朽魅力四、“恩格斯“合力论”的主要内容与精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奠基作。
这两篇论著极其简明精湛地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开始从法学、哲学、历史学的研究自觉地转向对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学探讨。
他发现并创造性地阐明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物质生产方式和过程的视角考察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对把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为与社会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精神生产的特性及其运作的方式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方法论的启示。
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序言》和《导言》写作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
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陷入社会黑暗、政治动荡的年代,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马克思受到迫害,离开祖国,侨居英国。
为了准备和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开始过着平静而艰辛的书斋生活,他利用伦敦图书馆的丰富而新鲜的思想材料,潜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得最充分最完备的典型国家。
一方面,工人阶级的赤贫和生活境况的恶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盘剥所实现的财富和金钱的聚敛与日俱增。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扼制下,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为了创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必须以严肃的科学态度,阐明当代社会的“历史之谜”,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所隐藏着的秘密,马克思作出了睿智的选择,以全部精力投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当时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是极其复杂的。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只呼喊“和平改良”的口号,丝毫不能触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黑格尔哲学遗风的影响,诱使人们仍然在理念的王国中遨游,脱离和逃遁冷峻而严酷的现实生活;法的理论和原则并不能揭示社会结构的实质,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至于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掩盖经济学的政治倾向,则抽象地论述商品和交换的关系,流于对资产者的维护和对无产者的欺骗。
马克思坚定地认为,只有从政治经济学入手,才能揭示和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实质,因此,他利用发展最完备的英国所提供的经济事实,“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以敢于“入地狱”般的无畏的气概,勇于求索,得出了“不管它多么不合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的严正的科学的结论。
<序言》和《导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揭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规律的深刻而精辟的阐述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所作出的基本论断“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尽最革命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和《导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实质所作的经典性表述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对我们深入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包括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形成、存在和发展规律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的《序言》揭示了社会结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性表述。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必须也必然发生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序列,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关系和人们对社会的思想关系。
一定的经济结构决定相应的思想结构;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相应的社会意识;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相应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产;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决定和制约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形式。
马克思所揭示并阐明的这种完整的科学的社会结构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对理解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各种意识形式,诸如哲学、宗教、法律和文艺的发生及其历史内容和表现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种特殊样式和水准的文学艺术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由一定的历史基因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和催生的。
因此,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产生特定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包括文学艺术,都不能从自身中求得正确的阐发,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所一再强调的,任何一种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对文学艺术而言,也是如此。
一切从文艺本身来理解和阐释文艺的意愿和企图都是不科学的,甚至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迷茫和虚妄之中。
一定历史阶段的文艺,包括它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功能都应当而且必须从所属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文艺作为—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既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作家艺术家对他们所属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结晶。
因此,我们有理由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有机结合上来把握文艺的性质、内容和功能。
脱离唯物史观单纯地运用反映论来理解文艺,或撇开反映论孤立地依据唯物史观来阐释文艺,都是失之偏颇的。
应当而且必须坚持观察和认识文艺现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总体统一性的原则。
(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文艺同任何事物一样,都必然经历发生、发展的过程。
它的动态的流变不居的历史形态大体上是与历史本身的发展相协调的。
它的变革和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文艺作为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同其他所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一样,其发展变化的契机和基因都植根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之中。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的《序言》中所表达的这些思想明确地阐释和启示我们,应当这样理解文艺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1.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
2.文艺的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对抗中去发现和捕捉它的变化的历史基因。
是社会变革决定文艺变革,不能用文艺自身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主要依据来解释文艺自身,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繁衍,而必须坚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文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所发生的变革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它作为一种精神变革与物质性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同,人们只能“意识到”,无法作出定量性的明晰的把握、判断和表述。
4.尽管包括文艺在内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革根本上或大体上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步,但必然出现“或慢或快”的情况和态势:或文艺变革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文艺变革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声,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回响。
然而,无论怎样,文艺必然这样那样地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革而改变自己的内容、性质和形态。
5.文艺变革不可能是凭空的、偶然发生的,必须具备引发这种变革的成熟的历史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因此,必须认真地考察一定社会中所形成的“母胎”,把握文艺变革即将被引发的趋于成熟的历史条件,方能对文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无疑,文艺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然而它归根结底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
从社会的历史的物质关系和生活条件之外孤立地囿限于文艺自身来探寻文艺的所谓“内部规律”是不可取的。
文艺变革的客观规律必须得到尊重,那种置文艺变革的客观规律于不顾,主观随意性地呼吁和制造文艺变革的意愿和图谋并非都能有效地推动文艺的发展。
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文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才能发现它的发展和变革的客观规律,从而驾驭这些客观规律,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推动文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