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艺社会历史总体中的位置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艺在社会历史总体中的位置与作用
选读篇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教学要点:
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二)文艺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复杂性;
三、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艺术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怎样理解希腊神话艺术的不朽魅力
四、“恩格斯“合力论”的主要内容与精神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奠基作。这两篇论著极其简明精湛地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开始从法学、哲学、历史学的研究自觉地转向对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学探讨。他发现并创造性地阐明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物质生产方式和过程的视角考察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对把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为与社会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精神生产的特性及其运作的方式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方法论的启示。
一、《序言》、《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
<序言》和《导言》写作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陷入社会黑暗、政治动荡的年代,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受到迫害,离开祖国,侨居英国。为了准备和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开始过着平静而艰辛的书斋生活,他利用伦敦图书馆的丰富而新鲜的思想材料,潜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得最充分最完备的典型国家。一方面,工人阶级的赤贫和生活境况的恶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盘剥所实现的财富和金钱的聚敛与日俱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扼制下,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为了创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必须以严肃的科学态度,阐明当代社会的“历史之谜”,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所隐藏着的秘密,马克思作出了睿智的选择,以全部精力投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当时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是极其复杂的。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只呼喊“和平改良”的口号,丝毫不能触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黑格尔哲学遗风的影响,诱使人们仍然在理念的王国中遨游,脱离和逃遁冷峻而严酷的现实生活;法的理论和原则并不能揭示社会结构的实质,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至于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掩盖经济学的政治倾向,则抽象地论述商品和交换的关系,流于对资产者的维护和对无
产者的欺骗。马克思坚定地认为,只有从政治经济学入手,才能揭示和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实质,因此,他利用发展最完备的英国所提供的经济事实,“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以敢于“入地狱”般的无畏的气概,勇于求索,得出了“不管它多么不合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的严正的科学的结论。
<序言》和《导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揭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规律的深刻而精辟的阐述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所作出的基本论断“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尽最革命的结论””’。马克思在《序言)和《导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实质所作的经典性表述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对我们深入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包括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形成、存在和发展规律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的《序言》揭示了社会结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一)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性表述。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必须也必然发生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序列,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关系和人们对社会的思想关系。一定的经济结构决定相应的思想结构;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相应的社会意识;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相应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产;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决定和制约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形式。马克思所揭示并阐明的这种完整的科学的社会结构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对理解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各种意识形式,诸如哲学、宗教、法律和文艺的发生及其历史内容和表现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种特殊样式和水准的文学艺术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由一定的历史基因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和催生的。因此,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产生特定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包括文学艺术,都不能从自身中求得正确的阐发,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所一再强调的,任何一种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对文学艺术而言,也是如此。一切从文艺本身来理解和阐释文艺的意愿和企图都是不科学的,甚至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迷茫和虚妄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文艺,包括它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功能都应当而且必须从所属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解释。文艺作为—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既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作家艺术家对他们所属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结晶。因此,我们有理由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有机结合上来把握文艺的性质、内容和功能。脱离唯物史观单纯地运用反映论来理解文艺,或撇开反映论孤立地依据唯物史观来阐释文艺,都是失之偏颇的。应当而且必须坚持观察和认识文艺现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总体统一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