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天文方向)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一、掌握基础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天文知识,首先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什么是天文学,什么是星座,什么是行星,什么是恒星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制定适合的基础知识教学计划,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二、认识宇宙常识在掌握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学习宇宙的常识是小学生接下来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黑洞、星云、星系、银河系等常见宇宙现象。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壮观,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的卫星、行星等基础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学习星座和行星星座和行星是小学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测、课外活动等方式,带着学生认识各种星座和行星。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测时空之旅、探索百科星座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星座的名称、位置、形状等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行星、行星带等基础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坚实自己的天文知识基础。
四、体验宇宙之旅在教育领域中,体验式教育是近年来的热点。
在学习天文知识时,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育。
比如,可以通过模拟星空场景,让学生体验宇宙之旅。
同时,也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更好地触碰天文知识的边界,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五、实验教学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须要素。
在小学天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天文知识体系的掌握。
比如,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等天文现象。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观测星座、行星、恒星等天文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编写:付赟、朱小琴)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地球的内部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蜡烛的变化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
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铁钉生锈了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变色花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实验内容: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登月之旅实验器材: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实验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太阳的基本常识和其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掌握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
3. 培养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提高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预习太阳基本知识:学生需在家中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太阳的基本常识,如太阳的构成、太阳的运动轨迹等。
2. 观察太阳位置: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于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到户外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位置的变化。
3. 绘制太阳轨迹图:根据观察记录,学生需绘制出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图。
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
4. 学习判断方向:学生需学习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其方向即为东方等。
5. 实践操作:学生可利用指南针、手表等工具,实地练习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向,并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三、作业要求1. 记录要求:学生的观察记录需详细、准确,包括时间、地点、太阳的位置等信息。
2. 绘图要求:太阳轨迹图需用铅笔或彩色笔绘制,线条清晰、图形准确。
3. 实践要求: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地练习,并确保安全。
4. 提交要求:作业需按时提交,且字迹工整、清晰易懂。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太阳轨迹图、实践操作结果等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也可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需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作业反馈教师需在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比较材料的软硬实验目的:1、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木片、纸片、金属和塑料片各两个操作步骤:1、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尺。
2、再分别用卡纸、铁片和塑料尺重复这个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里。
注意事项: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实验二:比较材料柔韧性实验目的: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实验步骤及方法:1、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2、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事项:1、实验的公平性2、一定要把尺子压住。
实验三:造一张纸实验目的:了解纸的制作工艺,理解纸吸水的道理。
实验材料:水、水杯、纸巾、棉布、毛巾操作步骤:1、把一小块废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在棉布下面和毛巾上面添加报纸吸水效果更好)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
注意事项:1、纸浆一定要稀稠均匀;2、注意桌面的卫生。
实验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有计划地开展对学生进行天文知识、天文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和科学教师对天文教学不够重视,天文知识的普及和天文观测活动都没有很好得到开展。
本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天文学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
虽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但终究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的发展水平有限,浩瀚的宇宙使孩子的空间想象无法达到的范畴,所以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星空。
许多科学老师为此进行了努力。
但因为教学时间、地点、经费和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难以真正落实该领域的教学。
目前,天文学还不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许多学校已经把它作为选修课讲授,开展了许多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星空知之甚少。
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引领孩子遥望星空呢?一、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和六年级下册的《宇宙》两个单元,内容虽不多,但组成了小学天文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上好科学课,落实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对天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见表1、表2)。
二、充分发挥工具和虚拟软件的作用认识四季的代表星座是教学中难点,但是如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以后的天文学习和观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虚拟软件来学习和观测。
1.活动星图活动星图又可以称为旋转星图,它是由一个可转动的星盘底座与一个带椭圆开口与时间刻度的圆盘组成,它能显示不同日子和时间实际所见的星空,部分观星者用来计划一晚观测的程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
旋转星图一般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刚入门的观星者使用。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评分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评分表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比较各种镜片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教科书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生活中有放大作用的物体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自制一个组合凸透镜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多种生物细胞实验器材:植物叶表皮细胞装片、植物叶肉细胞装片、人体口腔上表皮细胞装片、人血涂片、显微镜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模拟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活动形式)参与人员:全班师生实验器材:写有地区、方位、太阳的大卡纸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实验器材:纸条、卡纸、长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标志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模拟四季的形成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制作斜面滑道搬运物品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木板制作斜面,模拟搬运物体过程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导线是否产生磁性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制作铁钉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的关系实验器材:绝缘皮导线、大铁钉、电池、电池盒、指南针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科学实验操作评分表实验题目: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图片,分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将“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放在课上的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予评价和点拨,鼓励学生的发现,如能发现问题更好。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活动进行打下基础。
[PPT出示]使用三球仪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三个天体是如何相对运动的?(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PPT出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用网球代表月球,用篮球代表地球,用什么代表太阳呢?
环节三: 三、总结
1. [PPT出示]出示课件图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月球等天体自转及公转的基础上,对月球、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借助地球仪作地球自转的实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一切地理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指导单
.实验名称: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
实验目的: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实验器材:记录单(自备)。
实验步骤:1.认清方位,最好从四个方位来描述(东西南北)。
2.描述太阳的位置,可以借助参照物(大树、房屋、旗杆)来表达。
3.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4.用拳头表示太阳高度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计量方法。
由于学生拳头大小的差异,观察的结果可能隔热不一样。
教师要正视现实,承认这一差异。
只要学生找出规律即可。
5.注意规律太阳位置与高度的规律:从早到晚,东→西,低→高→低。
注意事项:注意不能直视太阳,尽可能在同一地点观察。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橡皮泥、小棒(10厘米)、手电筒、白纸(自备)、尺(自备)、钟表(自备)、温度计(自备)、记录纸(自备)。
实验步骤: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这样的观察记录应该延续一整天。
利用每节课下课时间去记录一次,一直延续到放学,这样学生能够获得一天的数据。
2.也可以用指南针定好南北方向后,在白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3.总结归纳影子变化的规律:从早到晚,西→东,长→短→长。
4.利用归纳的规律,让学生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运行的路线照射小棒,观察小棒影子的变化,验证规律。
注意事项:记录要及时、准确。
.实验名称:制作简易太阳钟。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卡纸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胶水。
实验步骤:1.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太阳钟,并讨论需要什么材料。
做好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太阳钟的形状及其特点。
最后展示自己的太阳钟,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小学科学月相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背景月相,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涉及到天文知识,还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月亮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月相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月相,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校开展了月相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月相图、月球表面图像、月球运行轨迹等。
2. 实物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日食模拟器等。
3. 实验材料:月亮形状卡片、透明胶带、剪刀等。
4.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实验操作、制作月球探测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相现象,教师总结月相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月相的形成原理1. 教师通过讲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
(三)分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月相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所选月相的形成原因、特点等。
(四)实验操作1. 学生使用月球模型、地球模型等教具,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
2.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五)制作月球探测器1. 学生利用月亮形状卡片、透明胶带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月球探测器。
2. 学生在探测器上贴上不同月相的图案,展示月相的变化。
(六)展示与评价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制作月球探测器的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七)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科学实验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的例子:1.阳光的颜色材料:一块白纸、一支尖笔、一个玻璃棱镜(或玻璃杯)步骤:将玻璃棱镜(或玻璃杯)放在纸上,用尖笔将棱镜的形状描绘在纸上。
将棱镜放在纸上,将纸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观察明亮的光谱在纸上的形状。
然后移动棱镜,观察光谱的变化。
2.浮力实验材料:一个塑料杯、一张纸步骤:把塑料杯装满水,然后把纸平铺在杯口上。
缓慢地把杯子倒过来,观察纸上的水是否漏出。
解释为什么纸上的水不会漏出来。
3.发声实验材料:一个空的纸张卷筒、橡皮筋步骤:将橡皮筋固定在纸张卷筒的两端,然后轻拉橡皮筋并放松,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调整橡皮筋的紧度,观察声音的变化。
4.水分的运输材料:两个玻璃杯、两根纸巾步骤:将两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杯子之间有一定距离。
用纸巾将两个玻璃杯连接起来,确保纸巾中间凹陷。
用一个扫帚拨动纸巾的一端,观察水分是如何通过纸巾传播的。
5.弹簧的运动材料:一个弹簧、一个小球步骤:将弹簧竖直放置,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将小球放在弹簧的顶端。
观察小球是如何在弹簧中反弹和运动的,观察小球下落的高度是否有关。
6.空气的压力材料:一个饮管、一个塑料袋、水步骤:将饮管放入塑料袋中,并将袋子封好。
在饮管上注入水,观察袋子的变化。
继续加水并观察袋子是否会破裂。
7.色素的扩散材料:一杯水、食用色素、一条毛细管步骤:将食用色素滴入水杯中,然后用毛细管轻轻地搅动。
观察色素是如何从一点扩散到整个杯中的。
以上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孩子们不仅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第4课时 日食和月食
第三单元宇宙第4课时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小学科学4观察月相(教案)
小学科学4观察月相(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四年级观察月相(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并能够准确描述不同月相的特点。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将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亮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不同所引起;2.掌握月亮的不同相位,分辨出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3.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月亮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模拟月球模型、各种月相图片、黑纸、剪刀、铅笔、带刻度的直尺等;2.学生准备:绘图纸、彩色铅笔或蜡笔。
三、教学过程:引导:1.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不同月相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月亮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实地观察月相:1.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分别在晴朗的白天和晚上让学生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观察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有时候看到的月亮是个圆圈,有时候看不到月亮?”3.学生使用绘图纸和铅笔,绘制不同日期和时间的月亮的形状。
提醒学生标记好日期和时间。
实验验证月相的形成原因:1.教师使用模拟月亮模型等材料讲解月亮的形成原因,并进行实验演示。
2.实验步骤:a.教师用一个球表示地球,另一颗小球表示月球,让学生围绕地球的月球的模型;b.教师用手托着地球模型,让学生围绕地球的同时围着月球转;c.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球代表的是什么,手代表的是什么,学生能否通过实验模拟出月亮的变化。
3.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月亮的形成原因的理解。
整理观察数据与分析:1.学生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汇总整理,并在绘图纸上绘制出一个清晰的月相变化图表。
2.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回答有关月亮变化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或者“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满月是圆形的?”等等。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的数据中总结出关于月相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以正确的语言描述月亮的不同相位。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月亮
前节知识回顾
1、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 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 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2、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 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3、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 向运行。 4、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 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
深__浅__不__一_等。 2、现在比较公认的环形山的形成说是_撞__击__说______。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 (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 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选择
作业
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 A、火山 B、环形山 C、海洋
2、下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 B、环形山有单个,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分布没规律 C、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都是一样的。
3、( )认为,环形山是长期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A、“撞击说” B、“火山说” C、“地震说”
前节知识回顾
1、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 (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
有(大环套小环的)。
2、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 点是(陨石撞击说)。
日食
日食
日食
月食
月食
教材47页
月球的地表
底图:太空人与月球车
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10厘米厚,像砂粒 的東西。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可以发现 它的表面有一些比较暗的阴影,那就是人 们说的“月海”(湖、湾,占20%)。其 实里面并没有半滴水,而是干燥的低地和 平原。而月亮那些亮区,则是高原和山脉 (大多用地球上的山脉命名)。
判断
练习
1、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 2、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神舟”一号探月卫星。√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规程
小学科学常用实验操作规程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器材:平口杯、水槽、餐巾纸、水、抹布。
操作步骤:1、将水槽装上水。
(放在左手边)2、将餐巾纸塞进平口杯内,紧贴在平口杯底部。
3、将平口杯口朝下,竖直扣入水槽中。
4、把平口杯竖直地从水槽中提出来。
(用抹布将杯口擦干)实验现象:平口杯内的纸没有湿。
实验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注意事项: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将烧杯从水槽中提出来时,烧杯不能倾斜。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二、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实验课题:人体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导气管、抹布。
操作步骤:1、将集气瓶集满水,用玻璃片盖好,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
2、用导气管向集气瓶里吹气,利用排水法将集气瓶里的水全部排出。
正立于桌面。
(用抹布擦干)3、用火柴检测。
实验现象:火柴慢慢的熄灭,说明里面的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气。
注意事项: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将集气瓶从水槽中提出来时,玻璃片要盖好。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课题: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器材:平口玻璃杯、水、硬纸板、抹布。
操作步骤:1、将平口玻璃杯装满水。
(不要有气泡)2、用硬纸板将平口玻璃杯口盖上。
3、用手按着硬纸板,把玻璃杯口翻转向下,再把按着纸板的手松开。
实验现象:纸垫没有掉下来,因为纸板下的空气向上压住了纸板,所以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大气是有压力的,并且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注意事项: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玻璃杯翻转向下时,要将纸板和玻璃杯扣紧,不要出现空隙。
3、展示时动作要轻,防止纸板落下。
4、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四、证明大气中有水实验课题:空气中有水吗实验器材::烧杯、冰块、镊子、抹布。
操作步骤:1、将冰块用镊子轻放入烧杯。
2、将烧杯静置在实验桌上3-5分钟,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出现。
“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重庆地区总决赛小学高年级组天文试题(含答案)
考号: 学校: 姓名:…………………….密………………封…..…………线……………第十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重庆地区总决赛天文试题(小学高年级组)(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部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017年9月12日23时58分,顺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的货运飞船是 ( ) A .天舟一号 B .天舟二号 C.天舟三号 D .天舟四号2.若人类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站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 ) ①弱重力 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 ④高真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某日日、地、月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日的日期是农历 ( ) A .初一 B .初七或初八 C .十五或十六 D .二十二或二十三 4.该日的月相是 ( )A .新月B .上弦月C .满月D .下弦月5.每年11月11日前后重庆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 .昼长夜短B .昼短夜长C .昼夜平分D .极昼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按照天体类型,太阳属于 星,火星属于 星。
2.从太阳系模型中,可以看出: 最接近太阳,其次是 。
3.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叫 。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方向是 。
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北半球上时,该半球是 季,而南半球就是 季。
5.我国第一艘进入太空的宇宙飞船是 号宇宙飞船。
我国第一艘飞上太空的载人飞船是 号宇宙飞船。
太阳系是由太阳、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折线统计图。
【实验操作部分】(共70分)一、实验设计(共10分)写出用天象仪模拟观察十二星座的实验步骤,并说出11月11日出生的人所属星座。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作业设计方案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与意义太阳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天体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和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适用对象本次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关于太阳位置与方向的基本知识。
三、设计内容1. 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过程,以及不同时间太阳的高度、方位等变化。
2. 方向的判断: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判断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3. 太阳的影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的位置和长度,了解太阳的高度对影子的影响。
4. 太阳的光线:绘制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光线对地球的影响。
四、设计步骤1. 理论学习: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基本知识,包括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的高度和方位等内容。
2.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室外,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太阳的运动。
3. 形成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让他们自己总结太阳位置与方向的规律,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 练习与检测: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太阳位置与方向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要求1. 完成一份关于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观察记录,包括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位置和长度等内容。
2. 回答几个与太阳位置与方向相关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太阳在午时的高度和方位如何?为什么夏季和冬季太阳的高度和影子有所不同?3. 绘制一幅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标注太阳的位置、光线的方向和地球上的影子等关键信息。
六、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3.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示意图的合理性和清晰度。
七、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相关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