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细读文本 让语文亮起来
细读文本让语文亮起来时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缺憾:首先,轻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不少教师备课课时仅仅是读几遍课文便匆匆地设计教学。
有的则是现成的教案,进行名家教案拼凑组合,因而教学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或是到位不深刻,没有独到之处。
其次,杂味泛滥,语文味被冲淡,就语文课而言,浓浓的语文味应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常是为人做嫁衣,“思品语文”,“历史语文”,“小品语文”,层出不穷,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不知何为语文。
与此同时,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也令学生的学习没有一种由茫然不知到眼前一亮,由百思不解到豁然开朗的体悟和收获。
老师似乎专讲那些学生能自己发现,能自己意识到的,或者是发现到、意识到,却理解还不深的。
而课件的滥用更是让学生不断地看图片、视频,却很少有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更是少见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不好到读得精彩的学习过程。
而这些缺憾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
要解决上述所说,教师应当明白语文课要的“怎样教”是应当根据“教什么”来确定的。
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是基础,是底气。
有了这个基础,有了这个底气,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会挥洒自如,怎么教都很精彩。
那么如何解读对于文本,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亮起来呢?品读名家课堂,细思量许多赛课以及常规课堂,有以下的想法:一、细读文本,感悟语文的魅力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
我们在文本中慢慢读,细细品,慢慢嚼,细细赏,定能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读出文中的味道来。
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语文课中,引领导孩子欣赏到许多美景。
细观名师课堂,细读文本就是名师课堂的精彩之源。
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文入手悟道,从读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
具体说,就是沉入词句,关注文本中潜在的信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研究,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论文
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论文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论文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文本细读原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理论的专用术语,因为该理论对文献解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逐渐被与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运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运用文本细读模式的意义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接着探究本文表达了什么道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是十分丰富的,所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教师运用这种理念陈旧、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顿悟性,也没有顾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阻碍学生形成强大内驱力的羁绊。
如果继续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陈旧的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会逐渐消失。
而采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教师自身先研究、解读文本,在文本的空白处、有悖情理处、语言变形处等设置细读的关键点,再结合诵读、比较、联想、评点、改写等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以关键点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质疑、讨论、斟酌、品味,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享受阅读审美愉悦。
把文本细读理论借鉴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阐述文本时,从细处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刻意蕴,激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解读文本,获得审美愉悦。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想象,促进有效教学。
二、文本细读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1.从局部切入音调调节语音的高低,加强语流的抑扬顿挫。
如同是“啊”字,平调作为语气词,升调就有疑问或感叹的意思。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对话较多的作品时,可从音调开始,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绪朗读,感受文本的音律之美。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不同,有些词语既很好地描摹事物的特征,还形成一种韵律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是每一所学校都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吸收教材中的知识与意义。
针对刚刚步入学校的学生来讲,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能培养小学生拥有优秀的阅读习惯,除此以外,还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细读虽说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教育意义,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有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文本细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细读的重要性渗透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文章内容的学习意识。
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感想和理解,而后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让其带着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去再次研读,让其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获得新的情感体现和知识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其对文章的分析力和理解力。
(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各阶段教学的开展也应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文本细读来进行分析,紧紧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如若脱离了实际,那么教学的开展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通过文本细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深层次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社会意识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虽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但相较于真实的社会仍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各类文章的阅读,而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则是学生深化对社会了解程度最有效的方法。
细读文本 演绎魅力课堂论文
浅谈细读文本演绎魅力课堂摘要:小学课文都是通过千挑万选的,篇篇文章文质兼美。
要想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想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想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
关键词:细读文本;熏陶;感染;魅力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7-001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但往往我们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恰恰缺少对文本的细读,教与学就像蜻蜓点水,不入情境,学生没有体验和感受。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呢?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告诉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诚然,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可能每篇课文都做到细读,但我们可以进行筛选。
如执教《三打白骨精》,初读时觉得这篇课文改编后写得并不怎么样,学生易读易懂,也没什么好讲的,但这是选自文学名著中,一定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形象。
于是,我坐下来细读,读着读着,读出味道了。
我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正是因为字斟句酌,才有以下对“诡计多端”的精彩演绎。
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生回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这是美人计。
生又答:“白骨精又化作一位白发老婆婆从山上闪出来,拄着拐杖,一步一声地哭着寻女儿。
”这是苦肉计。
生答:“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
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之我“见”论文
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之我“见”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
我们所倡导的细读是指阅读中的有效阅读。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好学生进行阅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本文主要讲了文本细读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做到细读文本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多读多比较品味言语悟感情文本细读关键是细读,“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
不论是课内文章的欣赏还是课外文章的欣赏,要想真的有所得,还是要用真功夫、有笨功夫的。
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
”“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
”在文学欣赏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宗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有区别与传统的“咬文嚼字”。
新课程背景下文本细读中的阅读教学服务对象则转移到学生身上。
语文教师不是普通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不能随意化、兴趣化,不能带有功利性。
我们须从教师的视角去阅读文本,我们思考的基点应在于课程目标、单元重点和文体特点,读取的重点是知识点、训练点、联系点和拓展点,阅读的基点是学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的问题是难点、疑点、兴趣点和需要点。
我们的独特理解是否进入课堂,要看学生是否需要,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学段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正是这一转移,使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衍生了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1、文本细读的对象是学生。
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走进精神世界,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要做文本细读先行者论文
教师要做文本细读的先行者【摘要】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是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
那教师该如何真正实现教师自身的文本细读,又如何使之成为有效的文本细读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师阅读有效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
只有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它才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只有关注了文本细节,在教学过程,才能机智巧妙设疑,积极引导探讨,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从而也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入文本。
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是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
这也就强调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来说,文本细读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曾试着进行文本细读,但又因自己的“精神惰性”而放弃了。
那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文本细读,使之成为有效的文本细读呢?(一)、文本细读开始于教师的虚静心态文本细读是从虚静心态开始的。
虚静心态就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自觉摒除一切欲求杂念和先在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知觉里,对文本进行自由、全面的审视与观照,从整体上感知阅读对象,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并为文本阅读营造出凝神静气的澄沏心境。
阅读者只有保持虚静心态,摆脱传统经验和偏见的干扰,以豁达开放的心态和澄沏透明的心境去观照和玩味审美对象,才可以使读者敏锐地感知到文本的特定审美内涵,获得全面的、新鲜的审美感受。
2020年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论文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论文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对字词进行细细的品味,当然还离不开背景性知识,因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调及思想都离不开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识,离开了这些,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就会发生偏向。
正如王瑶说的文本细读就是在汉语里出生入死,文本细读时,抓住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和阅读,会发现每篇文本中都会有概括性强、内涵丰富的字词。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当中这个“闹”字是很关键的字,一个“闹”字把静态的画面变得动态化了,这个“闹”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写杏用的是红字,而红色正好是暖色调,根据我们汉语当中的词的相关性联想机制里,说道“红”就会与“火”联系起来,而说到“火”又会与“热”相联系,“热”又与“闹”相联系,所以说与“闹”搭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让整个画面跳动起来了,活泼起来。
也是这个“闹”字向我们生动形象的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告诉我们春天的美景是无拘无束的,就如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
所以说,文本细读时就是要品味语言,进而品味全文的意境。
关键字的使用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和品味的,对关键字品味的越透彻,对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关键字都有承载作者思想与感情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体现,文本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读一篇文本时,我们不仅在跟基本的字词句打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读出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和生命,而这些往往都蕴含在词语当中,这就需要将词语的语义进行还原,还原后的语义就是字典里共同的、稳定的那一部分,它具有普遍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摘要:文本的细读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假如我们说阅读是大树,那么,文本细读就是根,下面对文本细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对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触摸文本、细读文本,又要拿什么跟学生去对话呢?语文教学中应当全面去解读文本,下面,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简述一下文本细读的方式。
一、准确掌握文本细读的价值新课标之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特有感受,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当做到层面化、多元化以及多角度化。
一个阅读教学的文本可以有很多价值取向,不论有三种还是五种,教师都要准确地把握,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读出文本的价值。
二、整体去感知,细读文本主要内容在和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发现大多数的课文里都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切入点,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个句子,也许是一段话;也许是开篇、总结或者承上启下。
要把握以上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去细读文本。
1.抓住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概括,如果抓住题目,进一步深入,这也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呈现的方式因文而异,有的是在开篇点题,而有的则是在结尾总结。
找准课文的中心句,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理解文本。
3.抓住关键词假如我们仔细去阅读语言文字,就会发现文本中含有很多具有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对于文章的表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准关键词对理解课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文本细读,解析文本的艺术特色细读文本,我们将发现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特点,有的是在结构特色方面,有的是在表述方面,有的则是在语言风格的方面。
教师应当突出重点、抓住细节,遵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引领学生来发现课文里的细节和精华,教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当今中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很多中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母语已经掌握很好,不需要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语文上,因此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借助网络、工具书等寻求答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数理化等学科上。
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看,教授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成为高深的学问。
文本细读是当前语文教育界没有引起重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重点所在,所谓文本细读是指针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并将自己的生命理解与感悟呈现出来。
据此,下面我们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文本细读”解析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其关键在于抓住重点词句品位文章,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与阅读就可以发现存在于文本中的具有内涵、概括性较强的字词。
例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就是整句话中比较关键的字,作者利用一个“闹”字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利用“闹”字来形容红杏,红色是暖色调,利用红色关联性机制进行联想,“红”通常可以与“火”联系到一起,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起来。
一个“闹”字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向我们展示出无拘无束的春天,其美景就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
因此,文本细读实际上就要求我们进行仔细的研读与品味,深入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大部分关键字起到了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意味。
二、“文本细读”的具体运用1.反讽。
反讽实际上就是说反话,作者陈述的内涵和表面意义不一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术,通常可以在词语、结构及人物命运等方面运用,新批评家为反讽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延伸了它的应用范围。
当前反讽被运用于小说、散文及诗文中,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指出这一点,例如鲁迅的作品重在深刻犀利,反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开头介绍了清国留学生的将辫子盘起、扣一顶制帽两种发型,不管何种情况下这种凸起的发型都是怪异的,作者将其比作日本最高、最美丽的富士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讽。
论文开题报告文本细读法
论文开题报告文本细读法论文开题报告文本细读法引言: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论文开题报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开题报告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论文开题报告文本细读法,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究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一、背景和目的在细读论文开题报告文本时,首先要关注的是背景和目的部分。
通过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研究者选择该课题的原因和目标。
在阅读时,要注意研究者对背景信息的引用和分析,以及对研究目的的明确和具体描述。
同时,还需要注意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中是否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或假设,这将有助于理解后续研究的逻辑和结构。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献综述的细读,可以了解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在细读文献综述时,要注意研究者对不同观点和研究结果的综合和分析,以及对研究现状的总结和评价。
此外,还要关注研究者是否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创新点,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关键部分,通过对研究方法的细读,可以了解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在细读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研究者对方法的选择和合理性的解释,以及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操作的描述。
此外,还要关注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以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预测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预期结果和意义是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细读,可以了解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和对研究意义的理解。
在细读预期结果时,要注意研究者对结果的具体描述和可行性的分析,以及对可能的影响和应用的展望。
此外,还要关注研究者对研究意义的解释和论证,以及对学术和实践的贡献的评估和展望。
结论:通过对论文开题报告文本的细读,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
在细读时,要注意关注背景和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关键部分,并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思考。
初中语文论文: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寻津-多种文论,为文本细读补血
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寻津-多种文论,为文本细读补血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文学特征、阅读教学的分析和反思,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需要立足课程阅读目标,对文艺理论的综合合理应用。
作为新课标下文本细读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具体策略上从知人论世、调动经验、综合方法上进行文本细读,以具体文本《藤野先生》为例进行的阅读策略实践,来摸索其可行性。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经验多样性一、现状分析:文学理论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具体阅读方法的必要性1、语文的明显文学特征,呼唤文学理论自觉引入语文教学实际。
乔伊斯、卡夫卡、伍尔夫、茨威格、鲁迅、老舍、张爱玲……;朦胧诗派;意识流……当西方现代派作品夹杂着中西古典名著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各方家编辑的各种语文读本活跃在市场上,语文的文学特征明显的年代来临了。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打破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相互隔膜的状态。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并不是没有文学批评方法的倡导和应用。
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运用有:诗歌教学中的“兴观群怨”,古典小说鉴赏中的“草灰蛇线”,普遍运用的“知人论世”等;对西方文论的运用有:精神分析、原型批评、语义学等;亦有跨学科的文艺理论的运用,相关作品的比较阅读就类似比较文学的研读形式。
比如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联系莫尔的《乌托邦》作比较阅读,就可以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理论,即无实际接触证据的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上,也并不是没有美学理论的指导和关照。
比如用“接受美学”“气韵”等指导阅读理念。
可见,无论中西古代文论,还是现代西方文艺理论,都有丰富的方法资源可以应用到中学语文的文学作品阅读中来。
在理论学界,有不少先驱者自觉将文艺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
比如钱理群、孙绍振等。
在语文学界,也有不少先行者自觉地将文艺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立足文本细读,凸显语文教学价值论文
立足文本细读,凸显语文教学价值在减负增效的当下,如何摆脱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甚至是低效的现象,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厘清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三者的关系,细读文本,才有可能扭转现在某些语文课堂中效益低下的局面。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它的独特性,语文课本和数理化课本不一样,数理化课本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基本合一,因此课本有什么我讲什么就成了,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不等同于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三者之间不能简单粗陋地划等号。
面对一篇课文,只问“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作者不是语文教师,他写文章是不会替我们考虑“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
课文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放到具体的课堂中来说,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实际和文本内容自己来开发。
(一)巧妙重组课文内容,凸显文本教学主旨拿《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来说,文本核心目标隐含在孔子与弟子“论水”和“言志”两个片断中,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所在,教师应在这两个片段的教学中通过朗读、感悟、练说、仿写等方式着力渗透课程目标,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而课文3~7自然段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将“赏景”与“论水”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在执教时,课题组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师(复习导入):《孔子游春》写了几幅画面?生:写了孔子与弟子赏景,论水,言志。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了泗水河畔,欣赏了诗情画意的春景。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文章那一自然段写了孔子论水?(生迅速找到课文第8自然段。
师生针对第八自然开展学习,通过诵读、批注、练笔等学习方式感悟水的品质,感悟孔子论水目的所在。
)师(出示并引读3~7小节):是啊,正因为水有着如此高洁的品性,所以他看到泗水河波澜起伏,他的心情——生:很不平静!师:所以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生:陷入了沉思。
师:是啊,正因为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水的品性,所以他遇水必观。
初中语文论文:从文本细读中找寻语文教学的灵感和真谛
从文本细读中找寻语文教学的灵感与真谛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涵咏品味,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构建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为此,本文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文本细读的内涵、文本细读的前提、文本细读的策略”等方面对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有效性文本细读是20世纪欧美新批评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
文本细读,让学生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妙细微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的节奏和肌理,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借此奠定更多感悟的基础。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正逐渐缺少“语文味”,常常使阅读处于浅显的对文本的架空的回答或缺少意义的合作探究讨论当中,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总是在文本的外围徘徊。
要扎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文本细读不可忽视。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1、源头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2、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的内涵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
而选择何种阅读姿态,则是教师的一种自由。
第二,细读指向的语言性。
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语言存在的细读。
它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论文文本细读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摘要】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阅读导向偏差、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学习主体语文素养不高等,关键要从“文本细读”上下功夫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教学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教法应服务于教材,回归语言文字本身,关注语言形式进行文本细读。
“语文教师的使命,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对教材、对语言文字,有高度的敏锐感,有较强的语文意识,不负语文教师的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不得发挥;采用“合作探究”等形式,表面上你问我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但都带着寻找答案的“枷锁”,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追求表演作秀,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记住的只是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课堂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蕴涵的深义。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缺少对《语文新课标》的研读,阅读导向是为中考服务,侧重解题方法的指导,答题技巧的训练,忽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
二、农村初中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的课程缺乏专业的教师,加上语文什么专业的都可以教这种错误认识,使得语文课程教学不专业。
三、课程培训效果不理想,农村初中语文专业的教师少,像体育、美术等各专业都可以教语文,但不参加语文课程培训,对语文教学的新导向、新理念、新方法不是很清楚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语文素养整体不高。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文字文本的精读,深刻理解文本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需要细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此法,如孔子的“韦编三绝”,汉唐的经学家注释经传,明清的评点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文字智慧等无不是对“文本细读”的具体应用。
文本细读被当作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文本的细处着手,深入文本内部,在细节之处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一、关注行文结构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对阅读理解题,从细处着手进行分析解答。
学生对行文结构的关注即是从总体着手,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对于文本细读来说关注行文结构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然而细节又能统领总体。
对于文章行文结构的关注就是在学生细读文本之后对文章进行总体感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理解题或者讲授课文文本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三遍以上的细读,仔细研究文本的行文结构,并把握其特点。
例如,在《邂逅霍金》的讲解过程中,细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展开。
第一部分是邂逅霍金之前,主人公“我”心怀敬畏,并且很崇拜霍金;第二部分则是主人公“我”与霍金的“邂逅”过程,主人公“我”被霍金坚韧的精神以及他心态平和的态度所感动;第三部分,在邂逅霍金后,主人公“我”对霍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思考,并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诸如此类,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了解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等。
二、关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重点之一。
表现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利用一些行文措辞,多为作者表达一种意境或者情感服务。
表现手法具体包括:烘托、对比、联想、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及叙事抒情等。
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关注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大家之法”,欣赏作者的语言巧妙之处,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典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文本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文本细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浅谈了对文本细读的思考与理解。
【关键字】细读文本读者教者文本价值观学生
前段时间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我这样细读文本》一文,对于窦老师在文字之间流露出来的观点感受很深。
窦老师在文中写道: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
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
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由此可见文本细读具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常常惊叹于大师们在
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老师一时的灵感。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
”可见,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
我们教师需要“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而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份耐心与细心。
对于文本的细读我也有自己的感受:
一、以读者的角度展开阅读和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
作为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就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去反复阅读欣赏,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从中体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种东西,用以指导教学。
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教师仅把文章粗读一遍,即翻开教参,或打开电脑,捧起了别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这看似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质是牺牲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牺牲了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锻炼机会。
如《丑小鸭》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教参上的解读一直停留在“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屈不饶,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解层次上。
可是,当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之后,便会发现:一个人的成才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身处逆境的人。
我们不妨作几个简单的假设。
第一,假如她本身就是一只鸭蛋,无论怎么奋斗,其实都是不可能成为天鹅的。
“丑小鸭”之所以变
成了白天鹅,最本质的前提还在与她本身就是一只天鹅蛋的产物。
不幸的是这只天鹅蛋生在了鸭棚里,于是,她便成了逆境中的天鹅,成了迷失自我的天鹅,成了需要通过奋斗才能获得身心解放的天鹅。
第二,假如它从出生之日起,就自轻自贱,自我放弃。
那么,即使她有着天鹅的血统,但因为她没有天鹅的灵魂,它也将一辈子过着鸡鸭一般,甚至连鸡鸭不如的生活。
第三,假如她的努力始终都是误打误撞,而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那么,即使她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人,或许也只能在像母鸡一样“学会生蛋”,像猫一样在“擦出火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假如她天生高贵,并且后天努力,加之目标明确,但如果永远没有那“临水一照”的机遇出现,或许将永远不能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而只能成为一个悲壮的求索者。
凡此种种,说明人的成才之路,并不象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那么简单,既有先天因素,更靠后天努力,还有目标问题,机遇关系。
只有将种种因素都考虑全面的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解读,也才是最权威的解读。
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畴要远大于教材。
因此,把教材当作作品来阅读,这是一种求本索源的阅读;这是一种大阅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教师以更高层次的目光来欣赏,需要教师借鉴大量阅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
所以,把教材当作品来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作品特色等文本价值。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必然应把读书看作一种重要的
学习途径,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学识修养,并且在教学中运用这种阅读经验来影响学生。
二、以教者角度展开阅读和教学处理
如何把教师对作品的领悟变成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对教材作进一步解读,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预案。
首先应树立合理的“文本价值观”,为解读教材引航导向。
其次应把握语文教材的共性和个性,努力开发教材的文本价值。
把握具体教材的个性,就要求教师能吃透教材,客观地分析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些名师在平凡的阅读教学中总能教出学生“闪光”的一刻,总能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如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没有像其他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要雪我国耻,振兴中华”上,而是把课文的落脚点放在“毁灭”上,由此引申出: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样,文章就不仅停留在为了表现“政治”思想上,而是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的情感很自然就得到了升华。
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时,教师所设计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在通向终点的道路上,不然就是课堂的肌瘤和结巴,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以学生角度展开阅读和审视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而不是带着学科走向学生”。
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发现新的问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
这其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见直接导致对文本解读的正确方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上好一节课,常常是将文本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做到“有备无患”,当然,这里不是指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而是指教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组合,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
这些问题,可能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能是从教学中文本处理角度的发现。
一个不能发现新问题的教师,肯定是缺少教学智慧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一哪怕问题没有解决一一就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
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智慧的教学,都会展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文本多角度正确有效的个性解读是促进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个性阅读,同时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适当地拓展文本、超越文本,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然而,在对此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个性解读不能偏离文本、无中生有;超越文本也必须以学生的
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为基础,不能偏离文本,否则任何“创造性”的个性解读都有可能是“误读”。
总之,只有教师多角度读懂教材,语文课才会进入这样的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所以,教师必须练好在教材中“走个来回”的功夫-----读懂教材,备课的第一要诀。
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