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472B 050062B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劳动法劳动经济学社会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劳动关系》课程是劳动经济学院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突出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要求:

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关系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从总体的视角来把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随着国际劳动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内劳动关系状况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脉络,如增加劳动合同法时代背景下劳动关系的转型与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发展等。

教学内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除了一些基本的原理、既成事实和概念之外,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鼓励学生发当众发表见解和互相辩论。案例分析和考试主观题都不做唯一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劳动关系》课程要求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尽量服务于多层次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分析《一个工会主席的一天》时,用头脑风暴法,为该工会主席献计献策;在分析《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时,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分析集体谈判四个案例的时候,结合多媒体素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自己寻找集体谈判的技巧。

3.考试形式:

平时出勤和案例研讨等教学环节占30%,结束时答卷考核占70%,采用百分制。答卷考试形式为开卷,答题时间为2小时。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内容

3.建立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劳动关系的概念

2.劳动的从属性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3.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4.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分析

第三节劳动关系系统及其系统运行

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3.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第四节劳动关系学的形成和学科特点

1.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

2.劳动关系学科在中国

3.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特点

4.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和变化,邓洛普模式以及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2.教学难点:邓洛普模式以及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劳动关系层级结构特点。

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熟练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和变化,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

2.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劳动关系相关概念的特点。

3.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及其意义是什么?

4.简述劳动关系调整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

第一节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

1.关于类型和模式的概念及分析框架

2.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1.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

2.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

3.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模式。

2.教学难点: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在不同环境下劳动关系存在的不同类型和模式。

理解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

掌握工业化国家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模式,以及社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模式。

复习思考题:

1.劳动关系类型模式划分的意义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2.简述劳动关系类型模式划分和比较的意义。

3.德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劳动关系中的环境因素

1.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

2.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对环境因素的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发展的环境变迁与趋势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结构与劳动关系

2.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

3.市场状况

4.技术变革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