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关于张之洞的名人故事
关于张之洞的名人故事
(1837-1909)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颇多建树。
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造局、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钢铁厂。
他还创办了教授近代科学文化的两广书院。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
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
当时,他掘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僖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宫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
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
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
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
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
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儿旬话要告诉你。
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
说完长揖施礼而去。
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努力攒钱买书,自学成才。
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为地方政治和军事事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兴办学校,提倡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为湖南办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湖南教育的奠基人”。
三、为民造福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一直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积极推行减税减租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他还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水库、堤坝,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他还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张之洞还非常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
他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倡导妇女参与社会活动。
他还关心孤儿、贫困儿童的教育和生活,积极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四、廉洁奉公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深受人民的敬爱。
他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他注重节约开支,不浪费公款,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财政支出。
五、逝世与影响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一生并不幸福。
他在任职期间,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他于1885年逝世,享年65岁。
张之洞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奉献精神和为民造福的理念,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张之洞
了贡献。
评价
天津《大公报》评论说: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 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梁启超则称 “张之洞浮华之人也”。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
佳。而且,他在湖北打下的基础,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爆发
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 家”。毛泽东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 记张之洞”。
晚晴名臣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 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 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 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 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 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 概括。张之洞与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 大名臣”。
少年英豪
1837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 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 应试,考取秀才。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 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 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咸丰二年(1852年),15岁的张之洞应 顺天乡试,中试第一名。同治三年 (1864年),26岁的张之洞参加会试、 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成为“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可谓是少年得志。
校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以示书
院的目标8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1891年创办算学学堂。 1892年创办矿物学堂。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现今武汉大
学的前身.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
1897年创办湖北武备学堂。 1898年创办湖北农务学堂。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 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1902年创办湖北师范学堂。 1904年创办两湖总师范学堂。 1906年创办女子师范学堂。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简介张之洞中文名称: 张之洞又名: 号壹公号抱冰号无竞居士号香涛字孝达性别: 男所属年代: 清代生卒年: 1837—1909相关事件: 中日甲午八国联军相关人物: 刘永福李秉衡李鸿章生平简介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
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
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澂、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
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
1889年,调湖广总督。
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
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
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
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清朝-政治家军事家-人物
张之洞能够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晚清政界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自 然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但也离不开 慈禧太后的青睐。 同治二年(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进士及第。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 本让张之万(张之洞之同族同辈兄长,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官 至大学士。)出任会试总裁,但她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张解 元幼慧巧对》的趣闻,使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16岁中举的“神童”张 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 其同辈族弟。而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张之洞曾失去两次会试资格,至 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钧出任会试总裁,让张之 万为张之洞应试而回避之。 会试中,张之洞顺利得中第141名贡士,复试列一等第一名,其殿试策 论更是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阅卷大臣似乎觉得此人过于狂妄,准备 把他由一甲第一降为三甲之末。但由于宝钧出面力挺,张之洞列二甲 第一名。大名单到慈禧手中后,早已先入为主的慈禧即将张之洞拔置 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
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 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 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所思、所言往往新旧纷呈,中 西并列,体现出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曲折与艰难;更 看出他那丰满、充盈、有血有肉,有凛然正气,也有 难弃垢习的的双重身份。他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 民穷财尽”的历史条件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确 实有所作为,其实绩颇耸动中外,日本名臣伊藤博文 (1841—1909)称其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实非过 誉;他“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 之落日”的行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之洞自幼好学聪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之洞才年方十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香涛(一说号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人物评价:清廷上谕称赞张之洞:①公忠体国,廉政无私。
②提倡新政,利国便民。
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申报》:固卓乎近数十年汉大臣中不可多得之人才,抑亦光绪朝三十四年有数之人物也。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艾尔斯评价说: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轶事典故:兴居无时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
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
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
张之洞简介
•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争议和评价
• 有人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推动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也有人认为他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过于保守,限制了文化的进步
05
张之洞的外交活动与国际
视野
张之洞的外交生涯及其特点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
• 推动了清朝的维新改革
• 促进了实业发展,创办了汉阳钢铁厂、湖北洋务学堂等
• 推动了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 被誉为“晚清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
02
张之洞的政治生涯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结局
•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受到牵连,被罢黜官职
• 但他的政治影响和改革主张并未消失
张之洞在其他政治事件中的参与和影响
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张之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反对义和团运动,主张镇压
•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之洞主张维持清朝统治 -但最终未
•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地方稳定
• 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品德
• 为其仕途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和仕途发展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 -的少年时期在贵州度过,后来
考入京城国子监
• 成为举人,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张之洞的仕途发展
• 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
• 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如湖北、四川、
河南等地巡抚
• 成为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改革家
• 也有人认为他在政治斗争中权衡利弊,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4张张之洞照片1837年(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锳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武汉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北武昌幼 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姓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张之洞 张孝达,香帅 中国 汉 贵州贵阳市 1837 年 9 月 12 日(丁酉年) 1909 年 8 月 21 日 政治家 代表作品: 主张: 谥号: 祖籍: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宗教信仰: 主要成就:儒家 洋务运动健将之一,发展重 工业 兴办新式教育 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 堂等 《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文襄 河北南皮张之洞[1](1837 年~1909 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 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 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 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 考取秀才;15 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 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 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 年任湖北学政。
1874 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 年 7 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 督[2]。
1906 年升任军机大臣。
在督鄂 17 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 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视察汉阳钢铁厂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 出的历史性贡献。
晚清重臣张之洞
6.主持新政
1901年,由张之洞主笔,与刘坤一联衔会奏《江楚二督 变法三疏》,之后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任命 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 揽一切“新政”事宜。后来实际地主持者是张之洞。 变法的指导思想:“盖变法二字,为环球各国所愿助, 天下志士所愿闻者,皆指变中国旧法从西法也,非泛泛整 顿之谓也。若仅整顿常谈,安能数年有成效,安能即望自 强,且与外国何涉。” “精华谈何容易,正当从皮毛学起。一切迂谈陈话,全 行扫除。”
2.张之洞的政治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即洋务 派的思想都反映在《劝学 篇》里面。核心思想即是 “中体西用”。主张维护 君主专制的基本原则下接 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技 艺。 张之洞提倡的新旧兼 学比早期洋务派的“西学 =西艺”的观点进了一步, 包括西政,扩及“学校、 地理、赋税、律例、通商” 等,但是对“设议院”等 涉及根本政体的转变却讳 莫如深。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4.与近代教育
引时务入教育:
任湖广总督期间,物 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 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 制义的老套,使湖北成为 全国新式教育的一大中心 (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 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图书馆的源头都要追溯到 张之洞的文教创举)
订学制:
修订“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完备、 包括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 代教育体制的基础。
你如何评价张之洞?
返回
废科举:
上奏请求废止科举,广办学校,科举制得到废除。嗣 后学校日渐推广。学术思想因之变迁,张之洞在其间发挥 重要作用。
返回
5.军制改革
组建“江南自强军” 和“湖北新军”。客观 上新军成为革命的温床,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就是 革命党人发动的新军起 义。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张之洞伟人事迹”?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之洞生平介绍
一、生平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之洞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又显得与其他朝廷大臣与众不同,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张之洞出身宦官之家,自幼聪颖,早得科名,26岁就获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仕途之路是从主理教育开始的。
他把学政定位为“为国家培养人次”,并始终致力于此。
美国学者威廉埃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写到:“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早期洋务派相比,张之洞的教育活动虽然后起,但是他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他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治术以培植人材为本”“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敌不能灭其种”基于此,张之洞时时为兴学育才奔走呼号。
张之洞当然不可能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恰恰相反,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力于兴学活动,正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但是,他毕竟懂得,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这种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包含合理内核的。
二、教育活动大致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运动为界标,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中法战争以前的时期。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和山西令德书院,“皆课通经学古之学”。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全是封建主义旧学。
但是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张之洞提倡实学,注意破格选拔人才,并对传统教育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整顿。
【张氏】张之洞:晚清名臣
【张氏】张之洞: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1909),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沧州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本名:张之洞别称:张香帅字号:字孝达,号香涛、无竞居士、抱冰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贵州兴义府出生时间: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2日去世时间:宣统元年(1909年)10月4日主要作品:《劝学篇》主要成就:发展军工重工业;创办了华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学校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官职: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号:文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今安龙县)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
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
五岁入家塾,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张之洞
张之洞 -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清代直隶南皮人。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在广东发展工业(白云山铁厂、珠江南岸织布官局等)后迁至湖北。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
在英国、德国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
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
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
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邀请外国教官训练江南自强军。
1896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军为新式陆军。
创办湖北武备学堂。
德国教官法金汉后来是一次大战时期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张之洞
一折,是关于办学堂、废科举事,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
奖励游学等建议。第二折,言整顿中法,提出了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
课官重禄、去书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等八旗生计、封勇、裁屯卫、
裁绿营、简文法等建议。第三折言采用西法,提出了广派游历,练外国操,
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 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等建议。
旗军,反割台)调来山东抗日,保卫烟台。当张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于
日之说,于2月28日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 “权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必以军
舰保卫台湾;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对英有
大益,必肯保台。3月29日,张之洞致电唐景崧,一方面鼓励御倭;一方 面建议起用百战之将刘永福,同时致电刘永福,建议他“忍小任大,和衷 共济,建立奇功”。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废约
办法“惟有乞援强国一策”。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5 日,张之洞仍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士勇民众坚守台北府, 并鼓励唐“自率大支亲兵,获饷械,择便利驻扎,或战、或 攻、或守,相机因应,务取活便,方能得势。”可是唐景崧 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厦门。最后只剩刘永福 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但是“饷械奇绌”,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朝廷总结失败
也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 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这是当时维新派的共同看法。康有
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帝师
翁同龢也加入了强学会,当时有“内有常熟(翁同龢),外有南皮 (张之洞)”之称,翁、张成了强学会的两大支柱。
张之洞
张公张之洞生平介绍和事迹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
洋务运动第一人 湖广总督张之洞
‚湖北‘对不起’张之洞,武汉‘对不起’张之洞。‛
——历史学家章开沅
武汉对不起这位老人
‚对不起张之洞‛主要是指对张之洞的宣传不够。 张之洞之所以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是因为在辛亥 革命时被‚妖魔化‛了,在1903年至1905年革命党人 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都是汉奸形象,只因为 他是清朝的名臣。
开拓创新的精神
为了保证汉阳 铁厂的原材料 来源,在他的 督办下,建成 亚洲最大的钢 铁联合企业— —汉冶萍公司, 堪称‚中国钢 铁工业的摇 篮‛。
为了制造现代 化枪炮,他开 办了中国第一 家兵工厂即汉 阳兵工厂,其 所制造的‚汉 阳造‛步枪, 闻名全国,从 辛亥革命、土 地革命,到抗 日战争,著名 的‚汉阳造‛ 风靡全国。
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 力于书院改制 ,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相 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现武昌实 验小学)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在兴 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 自强学堂(现武汉大学)、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 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现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 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 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则成为晚清派 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
除了以上几个著名的近代企业之外,张之洞还 开办了汉阳铁厂机器厂、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 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纱局、湖北制麻局 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 业的24%,为全国之冠。 张之洞为中国第一能人。 ——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
1889年张之洞到达武昌,可以看作武汉工业化的开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威廉
都生暮到准汉 奉最年武后铁 献富离昌,路年 给创汉任就,, 了造,职被得张 武和张。调到之 汉实之一任清洞 这干洞直湖政提 片的把到广府出 热岁他 总的修 土月人1891年8月,轰鸣 的机器声中,中国 第一家近代钢铁企 业,也是亚洲第一 座近代化的大铁 厂——汉阳铁厂动 工兴建。它的建成 给武汉带来了工业 文明,被西方视为 中国觉醒的标志, 武汉由此成为中国 近代钢铁工业的发 祥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之洞从小就很聪明,对于读书有着很高的天赋,对于儒学、兵法、经济学等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张之洞年少的时候有着在夜里读书静坐的习惯,这种习惯还影响了日后的手下人。
张之洞天资聪慧,不到16岁就已经中了举人,但是后来因为诸多俗事的干扰让他不能早早的参加会试,直到27岁那年才有机会进京赶考中了进士,成为清政府官僚中的一员。
早年的时候张之洞是清流的一份子,清流是当时一群主张剔除弊端,重整朝纲的官员们一起组成的政治流派,主张坚决的抵抗列强的入侵。
到了张之洞任职山西巡抚的时候,针对当时山西官僚腐败,人民生活艰辛,特别是鸦片泛滥成灾的现状,张之洞上任之后就开始政治那些个贪官污吏,并且严厉的禁止鸦片,选拔人才,整编军队,给当时的山西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之后中法之间爆发战事,张之洞受命前
往广州。
到达广州之后,张之洞就严令手下人做好防备工作,后来中法之战,中方大胜,但是清朝政府却昏庸的还要去求和,让前线的将士撤兵,为此,张之洞曾接连上报请求暂缓撤兵。
张之洞还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还在湖北任职期间,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创办了织布厂,纺纱厂,也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历史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所处的年代,中国已经没落了,西方列强都盯着中国想要啃下块肉来,纵观他的一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整体上来说,张之洞的一生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一生都很爱国,他很坚决的反对软弱的外交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很敏锐的发现了日本的巨大威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可惜的是他的举措没有被采纳。
张之洞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他为中国的工业和教育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所做的事业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一件是监督建造了芦汉铁路,一件是在武汉建造了很多的重工业工厂,为整个中国内陆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之洞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加速了中国的发展。
张之洞的一生也不是没有过错的,他的一生也有着不少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他和很多文人一样都说的比做的多,其次张之洞的一生还是站在了清王朝的这边,坚定的维护着这将要灭亡的清朝。
有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张之洞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臣,他的身上的
优缺点都十分的明显并且具有代表性,他的爱国情怀十分的强烈,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的抵触,在整个洋务派中张之洞也是做出实际贡献最多的一个,并且其在教育行业上的理念和思想都是超前的,为了中国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做出了铺垫。
张之洞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
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迎来末端,在这个清末乱世时期,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之洞,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了一些列的举措,使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今天要讲的是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张之洞颁布了“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
一、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项,来弥补其不足,相辅相成。
二、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
改革旧科举,旧私塾,创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师范,实业类学校,通过不同的分类将学校的优点突出。
就如现在的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深造,一样的概念。
三、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
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有关农工商的学校,有兵校,有铁路学堂可谓是分的更加细致。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好基础再学技术,稳打稳扎,这种形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张之洞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1.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
2.德育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3.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
4.张之洞的人物生平
5.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