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

558班组长:阳利(807)组员:刘姝问(815)、向珊(816)、

杨思佳(825)、贺慧如(826)、龚艺嘉(827)、成彬(833)、徐茜茜(837)

调查目的:了解小学生的睡眠状况及睡眠不良的缘故,呼吁全社会关注

学生的睡眠情况,共同制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学生

健康、欢乐地成长。

调查对象:枫树小学学校的学生

调查时刻:2011年11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个不谈话访问

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下53张问卷,收回50份有效答卷,情况如下:目

前大多数家长对小孩的睡眠状况比较关怀,学校也能积极配

合,部分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刻,能以饱满、振奋的精神投入

新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缘故,睡眠

时刻不足,阻碍躯体健康和学习效率。

一、学生睡眠时刻不足

我国儿童睡眠长期不足的问题不容乐观。1998至2010年间,教育部和上海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睡眠研究小组在新疆、四川、陕西、上海等9个省市区进行的30250例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调研结果显示,超过1/3的婴幼儿睡眠行为问题表现突出,存在睡眠不规律或不良就寝行为。而进入学龄期后,儿童睡眠不足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刻为9.2小时,超过60%的小学生睡眠不足。引起我们课题组的关注。因此,我们就决定选“对小学生睡眠情况的调查

与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真正了解我校小学生目前睡眠的情况、了解睡眠对我们小学生的重要性、查阅和了解有关睡眠方面的资料,使同学们能正确地对待睡眠。我们也希望通过那个调查与研究的过程,提高课题组每位成员的各方面能力。

依照我们小组的调查显示:包括午休时刻在内,50名小学生中有32名睡眠时刻不到10小时,所调查的两个小学班级中,一个为四年级,一个为六年级,其中四年级的平均睡眠时刻为10.2小时,六年级的平均睡眠时刻为8.7小时。毕业班学生睡眠明显偏少。

据统计,总共50名学生中,认为自己睡眠时刻“专门充足”的6人,认为自己睡眠时刻“差不多足够”的10人,认为“有些不够”的21人,认为“专门不够”的13人,选后两项的学生总数为33人,反映出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自己睡眠时刻不够。

二、睡眠时刻不足的缘故

我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不明白:“谁占用了中小学生的睡眠时刻?”对此,我们小组成员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

缘故要紧有以下几点:

1.课业负担太重

回答“你睡得晚的时候,一般是由于什么缘故”这一提问时,81%的学生回答是由于学习,答案诸如“学习”、“复习功课”、“背书”、“作业太多,升学压力大”、“做题,复习、预习……”等。学生的课业负担专门重!睡眠明显不足。

2.学校要求到校时刻太早

小学生现行多半七点半到校,假如不是寄宿生等于六时许就得起床预备,但父母却得到九点到九点半才上班,许多家长、小朋友为「早起」叫苦连连。特不是冬天天亮的晚,专门多小学生表示,起床后眼睛都睁不开,感到特不的困。

3.回家之后消遣娱乐太久

学习之外的答案有“睡不着”、“看电视”、“看课外读物”、“聊电话”、“玩得太晚”“有心事睡不着”等,其中回答“睡不着”和“看电视”的人数相对较多,分不有7人和6人。

4.不良的学习适应

我们向小学里的班主任了解到,有一些小学生写作业的适应专门不行,经常边玩儿边写,拖拖拉拉。结果不仅专门晚才完成作业上床睡觉,而且完成的质量也特不的不理想。

5.家长的行为阻碍了小孩

还有一个现象是,父母睡觉晚导致小孩也睡觉晚,这一比例占到4.9%。

三、小学生为何课业负担重

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睡眠不足的缘故”当中,最要紧的缘故是“课业负担太重”,这一比例占到了75.7%.那么,小学生什么缘故会有这么重的课业负担呢?

1、升学考试的"指挥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试(科举)就成了筛选和评价等级的重要手段。知识和学生的关系是倾斜的,知识像物化的巨石压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既向往又恐惧,猎取精神的欢乐荡然无存,而且导致学生不具备创新性,是凝固的、静止的。老师成为二传手,教师的任务确实是让学生将考试必备的知识记熟。一旦学生金榜题名,立即光宗耀祖;而苦学一生无法中举,则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对政治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的功利性目的违背了知识传播和人类文化传承的真正本质,不断走向形而上学。

2、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