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D )
A.永安建制
B.长沙战役
C.北伐失利
D.天京事变
3.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著作是( D )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劝学篇》
《劝学篇》是荀子的名作;《劝学篇》是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B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孙中山。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是一场发生于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6.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C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7.1925年至1926年间,中国工人坚持16个月之久的罢工斗争是( D )
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省港罢工
1922年至1923年,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间,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一、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宣布罢工。
二、安源路况大罢工1922年5月
三、“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
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
8.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D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军政纲领》
D.《训政纲领》
11.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C )
A.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B.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
C.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赣南会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
她是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
12.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率先开始战略转移的是( B )
A.红十五军团
B.红一方面军
C.红二方面军
D.红四方面军
第一次“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
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
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
第四次“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14.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发动了抗日反蒋的( B )
A.北京事变
B.福建事变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15.1935年,北平学生在中共号召和领导下举行的抗日救亡运动是( B )
A.国民会议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一二.一运动
D.一二.三〇运动
16.1937年,出任新四军军长的是( C )
A.朱德
B.刘伯承
C.叶挺
D.陈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月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18.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的会议是( C )
A.五届三中全会
B.五届四中全会;]
C.五届五中全会
D.五届六中全会
19.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 A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20.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A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D.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21.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C )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提纲指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由于中国经济的极端落后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期。
当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3、党在过渡时期有着两项互相联系的基本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6、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逐步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
8、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指导下,第一步把私人资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第二步逐步地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10、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彻底胜利的保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胜利建立。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22.1955年,毛泽东发表全面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经验的报告是( A )
A.《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B.《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D.《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24.1966年至1976年间在我国发生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 D )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运动
C.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D.“文化大革命”
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28.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抓住时机发起了改善中美关系的( B )
A.“篮球外交”
B.“乒乓外交”
C.“网球外交”
D.“围棋外交”
2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
1.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
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大会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
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
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30.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C )
A.《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D.《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990年3月9日至12日,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二、多项选择题
33.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重要文件有( CD )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原道觉世训》洪秀全1847年完成的
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共同制定《十款天条》
1845年至1846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
1847年8月27日,洪秀全到紫荆山与冯云山会合,共同制定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和《十款天条》。
冯云山是“拜上帝会”创始人之一。
34.到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建成的新式海军包括( ACD )
A.福建水师
B.广东水师(前清)
C.南洋水师
D.北洋水师
35.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学会主要有( BCD )
A.兴中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保国会
36.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CD )
A.南昌起义
B.百色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湖南领导的秋收起义
1927年12月张太雷、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
37.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于1928年和1929年主持制定了( AB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井冈山土地法》:从1927年开始,直到1948年春,土地法大纲以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基本原则,改正了土地法的缺点,对重大政策原则问题,作了更妥善的规定。
《兴国土地法》:一九二九年四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
这个土地法是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
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
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 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38.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整风运动中反对的错误倾向是( ABD )
A.主观主义
B.宗派主义
C.自由主义
D.官僚主义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
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同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开始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
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9.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
( CD )
A.敌我之间的矛盾
B.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
由1957 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 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40.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 ABCD )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
42.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
答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人物所组成::
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代表人物为李大钊、陈独秀。
他们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颇有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他们由提倡“民主”与“科学”转而开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代表人物为毛泽东、周恩来等。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
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1918年秋,第一次到北京,开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大联合》一文。
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从此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
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
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杨匏安、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代表人物为董必武等。
这些人原来与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后来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4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
答案:敌我力量的强弱,是侵略或被侵略的基本条件,也是速胜或持久的客观基础。
敌强我弱,决定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强弱悬殊太大,又决定了中国之不能速胜,战争必须持久。
敌退步我进步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
日本虽强,但战争是退步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中国虽弱,但是进步的,进步性是支持长期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根据。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日之抗日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敌小国我大国,是敌我能否支持长期战争的主要条件之一。
战争是双方力量的竞赛。
日本国度较小,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是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战争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巨大消耗。
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是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战争的,战争愈持久,潜力愈能发挥,在持久战争中,能够赢得时间就能赢得胜利。
敌少助我多助,虽然是附随因素,然而它对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能起重大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性质决定的。
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义之战,缺乏外援必将促使其加速走向死亡;中国是反侵略,是正义之战,又能得到广大的援助,则持久取胜将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
44.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答案整理来自自考白皮书题库)
答案: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的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4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力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是这样。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民富国强。
国强与民富,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增强国家的物质基础,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十分必要和重要。
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成员过上好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总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坚持了实践标准,又发展了生产力标准,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的意义及革命派的局限性答案:
意义:
这场规模空前的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
这场论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学说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
三民主义具有革命性,也具有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民族主义主要打击清政府,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只是由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主义才具有反帝的意义。
民生主义反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只是按照平均地权的方法反对,没有能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的不足,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7.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案:(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