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合集下载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部分(经络腧穴)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部分(经络腧穴)

③ 交接部位规律: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 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相互衔接表)
手太阴肺经 ——手次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小指端 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端 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端 肺内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定 经 经 穴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定 位 有固定 位置 有固定 位置 定 名 有专用 穴 名 有专用 穴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奇 穴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位置
无专用 穴 名
3、腧穴的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近治作用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注: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8寸 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犹如一个人高举双手,
规律“阴升阳降”凡是阴经都是往上走,阳经都
往下走。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 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 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属经络─属脏腑
2、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针灸学针灸学经络腧穴-精品资料PPT

针灸学针灸学经络腧穴-精品资料PPT

腱之间。
骨,握拳屈指时中指
尖处。
主治: ①心悸 心痛 胸胁痛
②癫狂痫
③口舌生疮 口臭
④手腕疼痛
④掌心热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7、中冲 (井穴)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①急救:昏迷
中暑 中风 小儿高热抽搐 ②心痛 心烦 ③舌强肿痛 热病 刺 灸 : 浅 刺 0 ·1 寸 或 点 刺 出血。可灸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下一篇:任脉
任脉
一)经脉循行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 →腹胸颈前正中→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 浆穴。
2、体内联系:与生殖器、唇、目有联 系
二)主要病候:疝气 带下 腹中结块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4穴)
1中极
2关元
3气海
(膀胱募穴) (小肠募穴)
属络的脏腑
联络器官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 上角、入络脑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 舌本 入肺中、络心
属心包络三焦
属三焦络心包
系耳后、出耳上角、 入耳中、至目锐眦
属胆络肝
起目锐眦、下耳后、 入耳中、出耳前
属肝络胆、 胃、注 过阴器、连目系、

环唇内
④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 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 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2、体内联系:
属心,络小肠。 并与肺、咽喉、眼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心痛 咽干 口渴 目黄 ②手心发热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变
1、少海 (合穴)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尺 侧端与肱骨内上髁 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手臂挛痛 腋胁痛

针灸学相关的课件1.针灸学经络腧穴PPT课件

针灸学相关的课件1.针灸学经络腧穴PPT课件
奇穴和阿是穴等。
命名
腧穴的命名主要依据其所在部位 、功能作用、五行八卦等原则, 如“足三里”、“三阴交”、“
阳陵泉”等。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经穴
经穴是人体经络上的主要穴位,有固定的位置和归经,具 有主治本经疾病的功效。如“合谷”主治手臂痹痛,“足 三里”主治脾胃虚弱。
奇穴
奇穴是指不在十四经脉上,但具有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的 穴位,其作用多与特定病症相关。如“阑尾炎穴”主治急 性阑尾炎,“胆囊穴”主治胆囊炎。
针灸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基本原则
针灸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这些原则是针灸治 疗疾病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
理论体系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以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为基础。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 道,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针灸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十二经脉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在人体的内外侧、上下、前后都有相应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传输信息等,是维持人体 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奇经八脉的分布和作用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 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
阴维脉。
奇经八脉的分布主要是在人体的 正中线和头部,与十二经脉也有
对于一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灸法的基本操作
选取穴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 灸疗。
点燃艾条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
02Leabharlann 0103施灸
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保持一定距离 进行熏烤,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一、前 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说又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有广泛 的指导意义。本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熟悉有 关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辨证施治,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本课 程教学时应辅以电化视听、 CAI 课件、形象教材及实验示教, 尤应加强在人体的点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 效果。
第二章 腧穴学概述 10 10
中 篇 第一章 手太阴 4 3 1 第二章 手阳明
8 6 2 第三章 足阳明 10 8 2 第四章 足太阴 6 5 1 第五章 手少阴 4 3 1 第六章 手太阳 6 5 1 第七章 足太阳 10 9 2 第八章 足少阴
4 3 1 第九章 手厥阴 4 3 1 第十章 手少阳 6 5 2 第十一章 足少阳 10 8 1 第十二章 足厥阴 4 3 1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12 10 2 第十四章 奇穴
6
下 篇 第一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8 8
第二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6 6 共计学时数 126
四、大纲使用说明
1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课外,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 况,围绕教学内容,采用图表、模型、 CAI 课件、幻灯片及录 象等, 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经络、十二经筋的具体内容,可 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主带次地(即以经脉连带络脉、经别、经 筋)进行教学,也可将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分开教学,既可 按流注顺序教学,也可按三阴、三阳归类教学。 3 .点穴示教宜分小班进行,先教师示范,后由学生相互练习, 老师巡回辅导。 4 .除教材外,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有关参考书籍,以巩固 和扩大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ຫໍສະໝຸດ 教学篇章 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 横交错,遍布全身
h
7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 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 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的 进一步分析。
•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h
46
h
47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h
48
h
49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是十 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h
27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h
43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 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针灸学》腧穴总论 ppt课件

《针灸学》腧穴总论  ppt课件
ppt课件 8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 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 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 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 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承山、大陵、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 小海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 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印 堂、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 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 9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 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因 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 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 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 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 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ppt课件
34
ppt课件
35
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针灸学(腧穴部分)(

针灸学(腧穴部分)(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
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将十二经脉流注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布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表1-4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_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 左右对称。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微屈肘) 前 孔最 腕横 7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臂 列缺 纹上 1.5寸 桡骨茎突上方 腕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 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 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 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中易复兴(针灸学—经络腧穴学课件)

中易复兴(针灸学—经络腧穴学课件)
四难》
“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 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 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母子补泻取穴(本经补泻)
(金)肺经--母穴--太渊--子穴--尺泽 (金)大肠经--母穴--曲池--子穴--二间 (水)肾经--母穴--复溜--子穴--涌泉 (水)膀胱--母穴--至阴--子穴--束骨 (木)肝经--母穴--曲泉--子穴--行间 (木)胆经--母穴--侠溪--子穴--阳辅 (君火)心经--母穴--少冲--子穴--神门 (君火)小肠经--母穴--后溪--子穴--小海 (相火)心包经--母穴--中冲--子穴--大陵 (相火)三焦--母穴--中渚--子穴--天井 (土)胃经--母穴--解溪--子穴--历兑 (土)脾经--母穴--大都--子穴--商丘
2.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与背部的腧穴,各 脏腑均有1个,共12个。
大杼为一风门二,肺三包四心俞五, 督六膈七八下无,九肝十胆脾胃俞, 十三三焦十四肾,十五椎下气海居, 大肠关元十六七,骶后孔中小肠一,
膀胱中膂白环俞。
3.募穴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募穴, 各脏腑均有一个,共12个。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决。
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经、合穴,简称“五输”,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每经5穴,共60穴。因五输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独特的治疗作用。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②癫狂痫
③腰脊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三)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 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实用文档
(四)常用腧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腋前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肋间隙、肱二头肌,
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取穴要点 第一掌骨,
肉际,指甲角。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 第一 肱二
腕横纹,桡动脉, 赤白
实用文档
2.尺泽(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能:清肺降气,和肠舒筋。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咳嗽,气喘,胸痛
鱼际、孔最—肺热咯血 少商、鱼际—急性咽喉肿痛 委中点刺—急性吐泻、丹毒 曲池—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1.2寸,或点刺 出血。可灸。 现代研究:隐压、调整结肠蠕动、 神经性呕吐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实用文档
经脉方面,将学习十四经脉的循行路 径,包括体表路径,即有腧穴分布部分; 和体内路径,即没有腧穴分布部分,主要 是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即属络关系。
学习经脉的主要病候,即该经脉功能 失调会出现什么症候。
同时学习经脉的主治概要,即这条经 脉各腧穴共同治疗的病症。
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路 径、络属脏腑和任、督脉的循行路径。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 之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 分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 系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 道。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 左右对称。
实用文档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体表:从胸前壁 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 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 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
实用文档
2、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属 性:阴经 属络关系:属肺络大肠 起 止 穴:中府—少商 交接关系:上接足厥阴肝经,
可灸(不宜疤痕灸)。 现代研究:降压、改善肺通气功能。
实用文档
6、鱼际(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功能:宣肺解表、清热利咽 主治: 配穴:合谷、商阳—咳嗽,咽喉肿痛
合谷、间使、神门、肺俞、肾俞—失语
大椎、肺俞—外感发热 四缝、大横—小儿疳积 刺灸:直刺0.5~0.8寸。
少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现代研究:平喘
实用文档
7.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能:醒脑开窍,清热利咽。 主治: 配穴:
急症—中风昏迷配中冲、水沟、足三里。 小儿惊风配合谷、曲池。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实用文档
腧穴方面我们准备介绍120个临床常用 腧穴,每个腧穴学习其定位、取穴方法、作 用、主治、配穴应用以及操作方法,实践课 将学习在人体上准确找到腧穴,称为点穴。 要求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一些重要的操 作注意事项。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腧穴定 位和主治是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点穴是针灸 学的基本技能,都很重要。随着所学的经脉 和腧穴逐步增加,很容易混淆,要及时复习、 比较,经常动手点穴,以加深印象。
现代研究:配肾俞或照海增强肾功能、排尿量增加、调解血管 舒缩功能
5.太渊(输穴 原穴 八会穴—脉会)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功能:清宣肺气,复脉通络。 主治: 配穴:偏历(原络)—外感咳嗽,头痛。
神门—唾血,振寒,呕血上气。 内关、冲阳、三阴交—无脉症。 列缺—肋间神经痛及咳嗽,头身痛。 刺灸: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3.孔最(郄穴)
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尺泽与 太渊连线中点上1寸。
功能:清热降逆、理气止血 主治: 配穴:肺俞、中府、风门—咳嗽,气喘
曲泽、肺俞—咳血 天突、丰隆—失语
膈俞(郄会)—呼吸系统出血症
曲池—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现代研究:鱼腥草注射液—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
实骨用文度档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 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 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 进入寸口,经过手掌大鱼际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 向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实用文档
手太阴肺经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 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 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 方法。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实用文档
(一)经脉循行
1、循行路线
4、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天星十二穴)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 腱之间 。(简易取穴)
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
主治:
配穴:鱼际、少商—急性咽喉肿痛
太溪、照海(八脉交会穴)—阴虚咽痛、失语 合谷(原络)—牙痛,偏头痛,前额痛。 阳溪、偏历—腱鞘炎 刺灸:针尖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下交手阳明大肠经。
(二)主要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风寒:肺 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 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 色变。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 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