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国的历程

钢铁大国的历程
钢铁大国的历程

[本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作]

钢铁大国的历程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纪实余扬斌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在这9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既有在战争年代中枪林弹雨、生死攸关的斗争;又有新中国建立后在建设征程中的沉重付出、血的教训与光昭日月的荣耀辉煌。90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8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而其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体现国家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历尽坎坷再造辉煌的新中国钢铁大国的历程,它是这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的绚丽华章。

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铁、钢和使用铁、钢的国家。冶炼术在中国的起始年代,见诸于青铜器铭文的,应始于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78年)的同簋,又名毛伯彝。此器腹内有铭文190余字。据郭老(沫若)考证,当时已有冶铁术。而后,则是春秋晚期的铜剑铁柄和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铸铁鼎和钢剑等。但在此后漫长的年代里,中国的炼铁、炼钢工艺始终没有多大发展,也没有采用近现代世界上先进的冶炼技术和工艺。直到1890年,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才引进国外新的冶炼技术和工艺装备。建厂后,1894年出铁、同年开始出钢。到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铁矿有限公司。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企业。与此同时,尚有几个官办的小军火工厂,主要冶炼军火用钢。

辛亥革命后,一些民族资本家在山西阳泉、北京石景山、湖北汉口等地建立了一些新的炼铁厂。此后,随着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东北,为掠夺钢铁资源,也先后在1911年和1917年选址本溪、鞍山筹建炼铁厂矿。到1919年,中国全国用近代冶炼技术生产的生铁为 16.6万吨,1921年产钢7.7万吨,势头尚好。但是

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倾销钢铁的市场,自1922年开始钢铁生产渐趋衰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东北沦为殖民地。日本加速扩建了本溪和鞍山炼铁厂,并在沈阳、大连和抚顺新建钢铁厂。到1943年,东北地区产铁170万吨、钢81万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拆迁了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和上海炼钢厂的部分冶炼设备,在四川巴县大渡口建立钢铁厂。其间,民间也在云南、四川建了一些小钢铁厂。日本则在其占领区内增扩建了石景山炼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在唐山、天津、马鞍山也建立了炼铁和炼钢厂。从1890年晚清办的汉阳铁厂一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56年间,中国境内除了鞍山的昭和制钢所外,所有钢铁企业规模都不大。1943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全国产铁180万吨,钢92.3万吨。东北地区是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方,钢铁产量约占全国的95%左右。虽然到1944年,光东北地区钢铁产能已分别达到130万吨和250万吨与钢材75万吨的解放前最高水平,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当年全国钢铁产量均未能创造新高。

昭和制钢所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日本关东军部于1933年在鞍山建立的,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年产钢、铁各100万吨的规模,这在当时不但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进驻鞍山,拆走了昭和制钢所的大部分重要设备及有关配套物资共7万多吨.其中包括一些厂子的重要设备和铁前工序的设备物资。另一比较具有规模的是本溪炼铁公司,它始建于光绪31年(1905年),是一个从铁矿、煤矿、炼铁、炼钢(特殊钢)一直到轧钢和设备制造的联合企业。1945年9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本溪炼铁公司,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拆走了其所属厂矿的主要设备。日商开办的进和商事株式会社(1905年开办)和大华矿业株式会社(1918年开办),在1945年9月苏军进驻大连时也被拆走了大部分设备。由于战争、国民党的无能和人为的破坏、拆迁,这些企业在日本投降以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凄凉萧条的“烂摊子”。某些日本技术人员在被遣送回国时,甚至狂妄“预言”,共产党接收以后的鞍钢只能被用来“种高粱”。

随着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从1947年起,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国内的一些钢

铁企业和冶金矿山。1947年接管的有山西阳泉铁厂、大连大华矿业株式会社、进和商业株式会社;1948年接管的有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镇铁矿、本溪煤铁有限公司、抚顺制钢厂、唐山制钢厂、石景山钢铁厂;1949年接管了天津炼钢厂、西北炼钢厂、华北钢铁公司、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钢铁公司等。

1949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当年,全国产钢15.48万吨,为全球钢产量的0.1%。这对于偌大中国的钢铁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零”的起点。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漫长而充满坎坷。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但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干扰影响下,中国钢铁工业曾经走过一段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的路。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仅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1949-1996年),以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的发展速度,使中国登上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进入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尤速。 2010年中国钢产量突破六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近一半。中国人实现了自已的钢铁大国梦。

上图所示为中、日钢产量的走势(趋势上升的曲线为中国)曲线,它清楚地描述了中国大国梦的实现动态。

从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一、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9年,中国钢铁工业是在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中前进的

这29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1977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了英国,占世界第五位,实现了超英的宿愿。1978年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也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 ;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 ;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 ;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些成果为其后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钢铁工业发展之路的两次探索

1、苏联模式的改变

1949-1952年,即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时间的恢复、扩建和新建,全国钢产量达到了134.85万吨(见表1)。

1953年,中国进入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其中钢铁工业有7项)工程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到期末(1957年),中国产钢535万吨,年均产钢增长31.6%,即年增80万吨。钢产量已占世界第9位。发展可谓不错。

表1 1949-1952年全国钢产量

但是从建国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八年里,因为没有自己的建设经验,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发展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觉得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可以更快、更好些。于是,在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开始转到一条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能够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国式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路,即“大中小三结合之路”上来。这一转变,对此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2、违背发展规律的全民大炼钢铁

中国发动的钢铁“大跃进”,指标“失度”、方式“失误”,加之在唯意志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充满浪漫与激情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口号指导下,于1958年开始的有9000余万人参加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是中国对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又一次“探索”。

1958年1月15日,薄一波在南宁会议上报告了新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钢产量是620万吨。195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政治挂帅,经济放异彩”,全面论述了政治的统帅地位。5月,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5月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850万吨。8月16日,毛泽东提出了“书记挂帅,全民大办钢铁”的号召。8月17日,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工业生产建设必须首先保证钢铁和机械的生产,特别是钢铁生产。并确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070万吨,即比1957年翻一番。毛泽东还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以钢为纲”的口号。会议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会后,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主要标志的钢铁“大跃进”运动达到了顶峰。但几个月下来,钢产量只完成了450万吨。离1070万吨钢差距极大,要在9月至12月四个月内生产年度计划所剩下的600多万吨钢,真是太难太难了。

产量压头,毛泽东对大炼钢铁运动前一段工作的进展很是不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批评翻番没有见之行动。主席的批评引起了大家的震动。8月25-31日,中共中央召开

各省、市、区党委分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从现在起,必须亲自挂帅,大抓钢铁。提出“一切为了保钢,其它行业都要为钢铁让路”,并排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时间表。各月的钢产量为:9月120万吨, 10月100万吨,11月200万吨,12月220万吨。铁产量为:9月200万吨,10月280万吨,11月320万吨,12月350万吨。为了保证指标的完成,9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电话会议,重申只能超额完成,不准完不成。就是少一吨也不行。

由于这些强制性的非常决定,生产指标变成了政治任务。会后“苦战四个月,为钢产量翻番而奋斗”的口号响遍了神州大地,钢铁“大跃进”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参加钢铁“大跃进”的人数不断上升:7月份是几十万人,8月底到了几百万人,9月底人数猛增到了5000万人,10月是6000万人,年底超过了9000万人。如果算上搞运输、后勤及其它战线直接或间接的参预者,总人数超过了一亿。这么多人参战,怎么组织?中央指示各地要组织大兵团作战。于是,不但工厂、公社,而且部队、学校,甚至机关也都建起了小高炉、土高炉,办起了炼铁厂,全国到处都成了大炼钢铁的”战场”。小土炉、小高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

1958年12月19日,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全国各大报纸都作了宣传报导。年底,国家宣布完成钢1108万吨、生铁1369万吨,超额完成了1070万吨钢的“大跃进”目标。但最后的核定数字只有800万吨。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整整持续了3年。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群众已经筋疲力尽、国力不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的错误,1961年新年伊始“大跃进”帷幕终于落下。

发动“大跃进”的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无非是想在“二五”期间能比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五”期间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使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我们做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不但马列主义老祖宗没有做过,苏联也没有。中国“一穷二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章”造福亿万人民,泽被子孙后代,没有什么不好。何况“大跃进”也反映了人们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是强国情结使然。“大跃进”是一种对发展速度的探索。既然是探索,就有成功也会

有失败。在探索中付出一些代价,甚至代价惨重有时也在所难免。

恩格斯说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大跃进”这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之所以归于“失败”,问题就出在它已大大超越了当时中国经济与政治所提供的现实舞台,违背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这是永远值得记取的全民大炼钢铁之痛。

(二)、钢铁工业的发展既充满曲折、反复、徘徊又存在高潮

1、充满曲折、反复、徘徊

钢铁“大跃进”的失误;攀枝花钢铁基地等一大批“三线”建设项目要么处于停工状态,要么工期大大延长;“三大五中十八小”建设项目多数被停顿或推迟;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大批钢铁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之中……中国钢铁工业在失误、停顿中出现负增长。以后虽然在整顿下回升。但马上又在“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倒退。钢铁工业长期在失误、破坏、停产、整顿、再破坏中往返徘徊。1976年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同样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也使中国钢铁工业再度陷入坎坷、曲折之路。

2、存在发展高潮

(1)、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第一次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开始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同时也对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进行了改扩建。在五年时间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开始为世人瞩目。这是一个关键发展期。

(2)、“二五”计划期间实施的“三大五中十八小”建设,是又一次建设高潮。“三大”即“一五”期间就已经开始在扩建的鞍钢和“一五”开始新建的武钢和包钢;“五中”指山西太原,四川重庆,北京石景山(首钢),辽宁本溪和湖南湘潭。前四个是扩建,后一个是新建。而“十八小”则是指通过调查研究,

规划建在18个省、市、区的18家年产钢10-5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具体是:河北邯郸,山东济南,山西临汾,江西新余,江苏南京,广西柳州,广东广州,福建三明,安徽合肥,四川江油,新疆八一,浙江杭州,湖北鄂城,湖南涟源,河南安阳,甘肃兰州,贵州贵阳以及吉林通化等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纷纷上马,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我国自主开发冶金技术,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机被用于生产。

(3)、第三次高潮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中国钢铁工业布局西移。

1964年8月,美国轰炸北越,促使党中央不得不把经济建设的计划重点转到战备问题上来,并且做出了“三线建设”(“三线”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地区)的重大部署。此后,“三线建设”便在我国13个省、自治区大规模开展。其历经3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0多亿元,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都是空前的。

钢铁工业布局西移的重点在西南,同时兼顾西北。在西南,重中之重是集中精力建设攀枝花钢铁公司(下称攀钢)。毛泽东主席说过:“建设攀枝花就是建设‘三线’,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由此可见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三线”和建设攀枝花的关心与重视。攀枝花实际上是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代名词。

攀钢建在川滇黔接壤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较齐备的冶金辅料资源,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钢铁企业,吨钢占地世界最少(不足1平方米),是举世闻名的“象牙微雕钢城”。

工程于1965年着手计划,1967年7月开始建设1号高炉,1970年7月1日出铁;1971年10月转炉出钢;1972年底初轧出坯;1974年轧出钢材。在前后不到8年的时间里,攀钢形成了年产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投资效果。在攀钢建设的同时新建的,还有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的有酒钢、兰钢;扩建的为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以及由鞍钢援建的宁夏石嘴山钢绳厂。此外,在东部几个省市的山区,也建设了十几个被称为“小三线”的中小

型特殊钢厂。1963-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也是第二个中国钢铁业的关键发展期。在这三年里,平均每年增加钢产量185万吨。1965年,钢产量达到了1223万吨。

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978-1992年),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钢铁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钢铁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机制与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等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并对其他钢铁企业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管理机制及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地方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首先是“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进而是全面落实解决钢铁工业的品种质量、工艺装备、集约经营与规模经济和综合经济效益上水平的问题,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适应国民经济尤其是国防军工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 。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t钢综合能耗由2.54 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已接近美、日等世界钢铁大国的钢产量水平。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钢铁工业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解决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对钢铁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

1993-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 提高到2000年的41.7% ,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 提高到30.9%,连铸比由33.9% 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钢。1996年的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124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又成了世界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在此期间,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被加速淘汰。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阶段(2001-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钢铁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阶段, 国内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钢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2006年,中国结束了国内钢铁长期供不应求的困境,不仅在数量上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

在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钢材品种质量、产业结构布局、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显著成果。

1、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到2010年底,中国有1000立方米发上大型高炉260座占炼铁总产能的52%,宝钢、首钢京唐和沙钢的4966、5500与5800立方米高炉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100吨以上的转炉200多座,50吨以上的80多座,占炼钢总产能的51% 。转炉已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并基本实现了炼钢-精炼-连铸-热轧一对一最佳工艺装备配置。

轧钢技术整体水平快速提升,核心轧钢技术已在轧钢生产线上得到普遍应用。“十一五”期间,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首钢京唐、邯钢及马钢新区、鞍钢鲅鱼圈等项目的成功投产,都证明中国已经具备自主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钢铁企业的能力。

2、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10年里,中国钢铁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得到迅速优化。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进展顺利,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2007年4月国务院召开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与10个主要钢铁生产省(区、市)签订《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淘汰落后产能高潮。继“十五”后,在“十一五”的5年间,中国再次分别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1700万吨、炼钢能力6900万吨。

一个以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存的生产组织格局已在中国基本形成,到2010年,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集团已有13家,其中有5家超过

3000万吨,1家超过5000万吨。这13家的钢产量占全行业总量的54.2 % ,产业的集中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呈现逐年加快之势。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入主宁钢,重组广东地区钢铁企业成立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钢重组昆钢和柳钢,成立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钢重组水钢、长钢、贵阳特殊钢、通钢;河北省整合唐钢集团、邯钢集团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同时重组石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模式,重组12家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山东省整合济钢、莱钢等后创立了山东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2010年7月28日,鞍钢与攀钢重组大会在北京举行。合并重组到位后,加上将要整合的本溪钢铁,新鞍钢的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位居国内第一位。鞍钢、攀钢合并为新鞍钢标志着国资委下属的钢铁央企将由4家减少为3家。

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钢铁企业逐渐向沿海、沿江地区和靠近消费区域布局。2010年沿海、沿江地区的产能已占到钢铁总产能的26%左右。结合城市功能的调整,首钢、重钢等的搬迁已基本完成,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明显优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视察鞍钢铁鲅鱼圈新厂工地

3、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

随着在节能环保、污染治理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0年,干熄焦装置由2005年的20套增加到104套,实施余压发电TRT 节能改造的高炉中配套了干式除尘TRT的,由2005年的49座增加到2010年的550座,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2000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进一步降低为781千克标准煤/吨钢,与国际先进产钢国的差距缩小到10% 左右。2003年宝钢的t钢综合能耗为675千克标准煤/吨钢,保持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吨吨钢可比能耗为645千克标准煤/吨钢,接近2000年国际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继续下降到的628千克标准煤/吨钢。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

放前的3/4 。吨钢耗新水,SO2、工业粉类等排放量均在逐年下降。

4、产品结构得到调整,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取得突破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汽车、机械、电力、造船、石化、铁路等行业发展迅猛。中国钢材在满足国内对钢材数量需求的同时,迅速调整了产品结构,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大批钢铁企业在自主开发短缺品种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短缺钢铁材料的需求。汽车用钢、管线钢、硅钢、船板、钢轨,机械、家电、石油、电力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8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HiB、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石油专用轴承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X100、X120也已研制成功。2011年,武钢成功地生产了热轧超薄材,新钢开发生产了花纹板,济钢113集装箱槽钢问世,承钢轧制锅炉压力容器钢获得成功。690U型管、核反应堆配套系列用钢已在核电建设中得到应用。用于高等级汽车的双向钢、复向钢、相变诱发塑性钢等高强度汽车用钢也可实现批量供应。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与太钢合作开发出了第三代汽车钢。宝钢、首钢、鞍钢、武钢、太钢、舞钢、济钢、新钢、莱钢等为鸟巢、水立方、网球中心等北京奥运场馆提供了数百万吨具有优异抗震、耐火、耐候性能的精品钢材,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又一见证,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随着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与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改进,中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其质量和成本优势也在与日俱增。全部采用国产精品钢材建造的美丽的鸟巢体育场夜景

5、创历史新高,钢产量突破六亿吨,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新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中国钢产量先后跨越了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和6亿吨台阶。200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1234万吨,超过了世界排名第2至第9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和巴西八国之和。2008年世界前18名国家的钢产量见表2。

表2 2008年世界前18名国家的钢产量

2010年,中国(指大陆。本文中凡属1949年以来的钢产量数字,均未包括中国台湾)钢产量突破6亿吨大关,达到62665.4亿吨,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5~6倍左右,也相当于世界前十大产钢国钢产量的总和。2001~2010年间,新中国历年(1949-2010)来的钢产量见表3 。

表3 新中国历年(1949-2010)钢产量

年份钢产量/万吨比上年增加/万吨增长率/%

1949 15.8

1950 61 45

2.8(倍)

1951 90 29

47.5

1952 135 45 5 0.0

1953 177 42 3 1.1

1954 223 46 2 6.0

1955 285 62 2 7.8

1956 447 162 56 .8

1957 535 88 1 9.7

1958 800 265 49 .5

1959 1122 322 40. 3

1960 1351 229 20. 4

1961 870 -481 -35.6 1962 667 -203 -23.3 1963 762 95 1 4.2

1964 964 202 26 .5

9

1966 1532 309 25. 3

1967 1029 -503 -32.8 1968 904 -125 -12.1 1969 1333 429 47. 5

1970 1779 446 33. 5

1971 2132 353 19. 8

1972 2338 206 9 .7

1973 2522 184 7 .9

1974 2112 -410 -16.3 1975 2390 278 13. 2

1976 2046 -344 -14.4 1977 2374 328 16. 0

1978 3178 804 33. 9

1979 3448 270 8 .5

1980 3712 264 7 .7

1981 3560 -152 -4.1

.4

1983 4002 286 7 .7

1984 4347 345 8 .6

1985 4679 332 7 .6

1986 5220 541 11. 6

1987 5628 408 7 .8

1988 5943 315 5 .6

1989 6159 216 3 .6

1990 6635 476 7 .7

1991 7100 465 7 .0

1992 8094 994 14. 0

1993 8956 862 10. 6

1994 9261 305 3 .4

1995 9536 275 3 .0

1996 10124 588 6.

2

1997 10891 767 7.6

1998 11459 568 5.2

1999 12395 936 8.2

2000 12850 455 3.

7

2001 15163 2313 18.0

2002 18225 3062 20.2

2003 22234 4009 22.0

2004 27280 5046 22.7

2005 35579 8299 30.4

2006 42102 6523 18.3

2007 48971 6869 16.3

2008 51234 2263 4.6

2009 56784 5550 10.8

2010 62665 5881 10.4 中国已经是钢铁大国,但尚不是钢铁强国。要成为世界钢铁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行业产能过剩;装备(技术)相对落后;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恶化;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有过“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八字”评论。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必须在“十二五”乃至其后的一段时期里,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在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结构调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转变,走循环经济之路,加速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进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钢铁强国。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大国崛起演讲稿

论中国崛起 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表面上看中国已经崛起。 二,国内外怎么看中国的崛起? 三,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一,表面上看中国已经崛起。 通过图表对比以及图片,中国的经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以看出中国表面上已经崛起。 二,国内外怎么看中国的崛起? 美媒:【美国凯托学会网站4月4日文章】题:重估中国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凯托 学会负责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会长特德盖伦·卡彭特) 现在一种几乎已成为惯常思维的观点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下一个25年中国就将挑战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个国家的人口和过去30年来的惊人经济增长使得这种推测听起来十分可信。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出现其他结果也是有可能的。 美国挥霍冒险让中国得利美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政策问题也让中国获得了一些优势。美国大肆挥霍的习惯不仅削弱了美国,也让中国有了重要的外交和经济杠杆。现在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债主。迄今为止,中国在这一杠杆的使用上还十分小心,但美国官员却过于担心这种依赖性所导致的脆弱。 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冒险也让中国得利。这类有争议的军事行动不仅助长了地区和全球对美国的愤怒,也使中国对伊斯兰和其他国家来说显得像一个不那么爱指手画脚而更具建设性的伙伴。美国的军事任务代价也很高,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花销一年在1300亿到1750亿美元。美国坚持当世界警察并支援欧洲和亚洲盟国的国防导致其军费预算超过了7000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种财政大出血是北京方面能够也乐于避免的。 美国需要中国支持(至少是容忍)它的军事干预行动,这就给了中国讨价还价的机会。尤其让人们好奇的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做了什么让步,才让其在对利比亚动武的联合国决议投票时没有行使否决权。不过也只有讲条件才能保证赌注十拿九稳。 法报:在《中国的傲慢》一书中,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指出,中国人有理由显得“傲 慢”。中国如今是钢铁、水泥、水稻、电视机、电脑和风能方面的第一生产大国。在近五年中,中国将其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它的一个实验室在2010年底研制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实际上,它不仅在纺织和玩具领域领先于发达国家,而且在高科技,如航空、空间、高铁、电动车等领域也同样如此。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号发表题为《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战争》的文章,他的乐观态度值得称道。但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有句话是对

美国广告发展史

美国广告发展史

1:美国第一则报纸广告刊出的准确日期无法确定,但人们习惯上将《费城报》的出版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称为美国广告之父。1841年,帕尔默在费城开始创办广告贩卖店,酬金由广告主从付给报社的广告费中提取25%,帕尔默的这种手续费制一直延续至今。大多数广告史学家认为帕尔默是美国第一位广告代理人。1860年,罗厄尔创办了与今天广告公司更相似的媒介掮客公司。罗厄尔不仅从报纸取得广告费,而且采取了大量购买地方周刊报纸的版面,然后直接转销给广告主的做法。他在付给报社现金的时候,从中收取50%的回扣,奠定了现在的代理费(回扣)制度。罗厄尔的广告代理店是第一个向媒介垫付费用的代理店。罗厄尔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于1879年编辑的“美国报纸索引”。“索引”介绍了美国当时的5411家报纸,包括它们的发行量。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以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印刷品》(也有人译为《印刷者的墨汁》)。1869年由F?魏兰德?艾耶(F?Wayland?Ayer)创办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被广告历史学家称为“现代广告公司的先驱”。人们把杂志发展成广告媒体归功于J?沃尔特?汤普逊。当汤普逊1869年加

入威廉?J?卡尔顿的广告代理店时,后者正专注于宗教宣传,汤普逊说服卡尔顿向一般性杂志发展,尤其是针对妇女的杂志。科罗德?C?霍普金斯开创了简洁、直接的广告形式,即人们常说的“理由”文稿。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和国民饼干公司的合作非常密切。这种合作关系使艾耶采用了“非竞争价格”方针。后来,这成了广告业中的一种标准做法。艾耶父子广告公司于1879年承担了今天人们认为的首次正式调查项目。1915年,J?沃尔特?汤普逊在广告代理公司中首家设立了市场调查部门。1880年,日本第一家广告代理店在东京日本桥十杆店开业,叫“空气堂组”。1912年,美国哈佛教授赫杰特编写了第一本以讲授广告方法和推销方法为主的教科书。1938年,在美国创立了国际广告协会(IAA),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2:美国广告学说的发展1902年至1904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原理》一书,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提出了科学广告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1908年,他在系统研究广告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撰写《广告心理学》一书。这本书虽然不及今天的广告学专著那么系统,但却标志着广告学学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提纲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阶段特征 (2)突出特点 (3)不利因素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第三遍看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它是欧洲的后起之星,却是给世界历史添加最多浓重笔墨的国家。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无庸置疑,德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但是,这是有理由的! 曾经的四分五裂,多达300多个小城邦国家,到最后的最终统一,成就了成为军事和经济大国的基础!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犹如现今的中国!诚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促成国家的统一,但是步子似乎稍显得慢了点!当年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说过,在通过和平的方式统一国家的途径失败之后,通过战争和流血的方式,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我们在处理国家统一的问题方面,有时候是否有点显得太懦弱了?后世应该会给一个公平的评价! 德国强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现今中国,还不能真正贯彻义务教育相比,在德国实行的是终身免费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反而会处以惩罚!如此重视国民教育的结果,就注定了德国领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强国! 德意志亦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日本一直在修改教科书磨灭自己的侵略历史不同,无疑德国将自己在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大书特书,更能得到世界民族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台湾就做得不够地道了!最近似乎也在向日本人学习,干起修改教科书不得人心的那套了! 这里要澄清的是我只是对这种自己强大之后的妄图主宰世界,或者希望能够实现对近邻的主权统治的愿望的一种理解,并不表示支持,更不是对其残忍的屠戮、虐杀、侮辱人类的行为表示丝毫的理解或赞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异类!就目前来看,日本是唯一一个亚洲的经济强国,当年的军事大国! 翻开日本的近代史,有着近乎和中国相类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强侵占过,也签订过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日本的民族,是一个尊敬强者的民族!所以,在承认自己不足的同时,将西方的一套东西快速地搬到了本国,使国力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的仅仅二十年后,日本就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了邻国朝鲜的门户,成为其殖民国! 不得不承认,日本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切不说,她脱颖于亚洲诸国,一枝独秀,位于世界强国之林。单看看,日本在二战失败后,从一片废墟,又迅速崛起上,就可以看到日本是多么的可怕! 说到俄罗斯,准确点说是前苏联,那可是我们的老大哥!对于这个国家,中国对其有太多的感情了!她一直都走在中国的前面!比中国早进入社会主义,比中国早实现工业大国的梦想,比中国……当然,也比中国早结束社会主义事业!苏联曾经的成就,绝对是整个20世纪最大的奇迹,也是让曾经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顶礼膜拜的!他们如今的失败,正好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英国,无疑在世界现代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个国家远离大陆,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宏图伟业,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从某种意义上,与欧洲大陆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如当今,欧洲都在如火如荼地欧共体,实行统一货币的时候,英国的英镑依旧我行我素……英国的政治体质无疑也是非常特殊的!这其中都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让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那个光荣革命了!她通过了非流血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更替。这个应该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

2019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分析章末满分答案

国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个人影响国际关系的途径包括以下哪些? 学习国际关系的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四个大流派构成。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是()下属的二级学科。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 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也就是国际社会,()决定社会等级。 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以下哪些国际体系从格局上来说属于多极格局? 国际行为体应具备的条件有()。 非国家行为体包括()。 在20世纪之前,中国主要只出现过哪两种国家形态? 东西方的前现代国家具有哪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现代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以下哪些属于国家利益的性质? 国家利益的内容较为广泛,可按利益性质将其分为哪几类? 民族认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以下属于民族主义积极作用的有()。 以下属于民族主义消极作用的有()。 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已正式生效,中国成为IMF第()大股东。 一个国家的具体国际权力是由()三者共同决定的。 对于国家来说,()是指本国综合国力在一定时点的绝对量,绝对实力增长为发展,减少为衰弱。 在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哪些实力要素属于硬实力?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于1990年提出来的。 以下何者是日本21世纪的大国战略? 根据大国崛起发展路径和原动力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大国划分为哪两类? 大国崛起的核心是实力全面赶超霸权国,因此大国崛起是建立在一些必要条件之上的,具体有哪些必要条件? 大国崛起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哪一策略不再适宜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环境? 二战后,美国通过建立什么国际性组织,从而实现美国领导的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建立起战后的霸权地位? 根据不同体系文化,可将安全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术界通常以哪些条件来判别恐怖主义行为?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进行战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ost By:2009-8-23 20:50:00 穷乡亲 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 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正如毛泽东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宣布的:“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部署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工业化建设出师大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胜利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以156个大项目为中心,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694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分别是428个和109个。固定资产新增492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许多大项目大建设,如: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练铁炉开工生产;马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新建施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并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洛阳)始建;第一座飞机制造厂建立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全球大国崛起的规律和宿命,终于把中国未来看清了……

全球大国崛起的规律和宿命,终于把中国未来看清了…… 前言纵观世界历史,每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努力实现崛起。但不是每一个大国都能顺利走上全球的巅峰,成功者如英美、失败者如德日,如今世界再次遇到百年之变,中国正努力向上,大国崛起的成败规律非常值得我们分析和总结的! ——水木然 (上)大国崛起失败的因素分析 一崛起失败的经济因素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总是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近代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英国、美国)在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德国、日本、苏联等挑战霸权失败的国家,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都和霸权国有较大差距。 历史上,大国崛起失败直接的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没有与时俱进地塑造经济核心竞争力,难以再长期可持续地提升生产力。 一些曾经领先的传统海洋大国在经济上被赶超甚至被边缘化。在大航海时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开拓新的殖民地和市场、海上的航线。但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英国抓住了这一先

机,取代了传统葡、西、荷三个传统海洋大国的地位。 2、未能充分解放和动员能够适应新时代生产方式的人力资源。 一战前的德国和俄罗斯、二战前的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守落后阶层实际上起了主导作用,使得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收益更多地为保守落后阶层所获取,新兴的资产阶级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外,广大农民或农奴则依旧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受到严重的盘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计划和指令配置资源的方式,尽管在一些领域和特定时段显示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率,但是在更广泛层面上抑制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3、资源的错配和经济结构的扭曲。 一个国家如果未能处理好资源在财富创造与扩军备战之间 的平衡,很容易招致衰落和失败的命运。历史上的荷兰、法国、德国、日本以及苏联都曾在军备扩张中投入太多资源,挤占了创造财富的经济资源。 此外,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也导致经济失去可持续性,使得经济中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削弱了国家长期竞争的基础。苏联经济就是突出的例子。4、后发国家的追随惯性。相对于英法等老牌强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等国家都属于后发和赶超国家。这些国家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上低风险的模仿往往可以获得超常的增长。

《大国崛起》考试答案

《大国崛起》参考答案 单选: 1.()意味着英国结束封建贵族的状况————汉诺威王朝的出现 2.世界强国是指————————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格局和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 3.荷兰在17世纪的强盛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是—————荷兰推行重商主义 4.“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 5.重商主义晚期阶段的世界大国是————————英国 6.英国“君主立宪制”出现的标志是——————光荣革命 7.推新新政的美国总统是————————罗斯福 8.苏联工业化的模式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9.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 10.俄沙皇统治基础是————————贵族 11.苏联真正的工业化开始是在—————斯大林时期 12.都铎王朝第一个君主是————————亨利七世 13.完成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是————————俾斯麦 14.发现“香料群岛”的是——————葡萄牙人 15.第一个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的国家是——荷兰

多选: 1.6二战后美国占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储备3/4、外贸出口1/3 2.德国的工业化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原因在于—————走上了“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夸张型民族主义”、是在德国整个社会转型中一个旧的统治集团的领导下进行的 3.最早出现的世界强国是————————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4.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南方败,北方胜、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5.德意志帝国通过()三次对外战争的建立——————不选“与英国的战争” 6.对于德意志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在普鲁士的容克集团领导下完成、统一了奥地利 7.早期资本主义的特征————————扩张、垄断 8.美国工业化造成的问题包括————————大企业垄断、大企业大量破产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9.对于美国的认识以下正确的是————————不选“美国在做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是跟着英国走到工业化的门口” 10.目前美国的国家地位绝对优势表现在————ABCD 判断: 1. 德雷克是第一个做环球航行的航海家。(错) 2. 苏联也经历了民族解放战争,从蒙古的统治下摆脱出来。(错) 3. 计划经济模式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是可行的。(错)

(完整word版)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的概况(1949年~1954年)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立发展起来的。1951年5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公安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组织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和审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转发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所作出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各地迅速建立了罪犯劳动改造机构,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参加国家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垦荒、开矿及从事手工业、农业、副业等项生产。通过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监狱关押的罪犯坐吃闲饭、监管场所拥挤、监狱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立了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径。 (二)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全党高度重视,迅速将一大批罪犯投入劳动改造之中;(2)确立了监狱组织管理体制;(3)基本上解决了监狱面临的困难。 昨日在普通高中招生咨询会举行中,如何填报志愿成为众考生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1954年~1966年) 在总结新中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经验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于1954年9月7日颁布实施。以此为标志,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劳动改造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监狱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监狱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狱的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方法、手段以及监狱的经费等。《劳动改造条例》把我国监狱工作创建的成功经验用法规加以总结,使监狱工作及时、准确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我国监狱工作无论在罪犯的改造上还是在监狱生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在罪犯改造上,我们成功地把日本战犯

看《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后感

看《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后感 金一南是我国的中国共产党员,从他这次的讲座中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历史,还有近代所受的一些耻辱。 以前我们都是从历史课本和电视剧中才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历史,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以前我国也是有过世界闻名的时候的,而在近代两百年的时间却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内部不团结导致国土被分割,向列强各地赔款等,国破家亡。 还有,在南京大屠杀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知道反抗,任日本人屠杀?造成了三十万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惨案?我常常在想,这么多人明知道自己是死亡的命运,为什么不去反抗一下呢?就是踩过去,也会踩死很多日本人啊。 今天,观看了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没有国家认同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不爱国。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上万民众居然在旁边麻木观战,觉得外国人是跟皇帝打仗,这事跟自己无关。见联军久攻不下,居然有人向敌人告密,说护城河下没有设防,引导联军从此路攻入北京城;三元里战争中,民众居然向敌人提供粮食、蔬菜。没有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御敌,却甘当看客,甘做汉奸走狗。国人如此麻木不仁,如此没有凝聚力,国焉将不亡! 二、集团性精神沦陷和人格沉沦。在国民政府中,不泛一大批有识之士和精英,但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等叛国大汉奸。在台儿庄战役中对日取得大胜的某将军,转眼却投敌成了汉奸。杨靖宇将军接连被身边最亲密的得力干将出卖,最后落入敌手,壮烈牺牲。在当时的时局中,仿佛所有的人都没有了精神,没有了人格,有奶便是娘,整个中国大地仿佛成了盛产汉奸的土壤。 三、懦弱的国民性格和麻木不仁的国民思想。进入近代以来,国人逐渐重文轻武,在性格上便没有剽悍的精气神,一个个成了文绉绉的书生,以如此精神怎能抵挡住嗜血成性、如豺狼虎豹帝国主义的进攻呢?!在很多屠杀中,刽子手指定杀谁,中国老百姓便引颈待宰,而且很多还是让中国人把中国人绑住杀死,民族精神沦陷、国家气节尽亡到如此地步。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14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把蒋家皇朝赶到台湾岛上,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力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出兵鸭绿江,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联军,终于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了中国不再是百年前那个虚弱的中国了。 今天的中国,我们的GDP达到1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战略导弹、航空母舰、歼20等一大批高、精、尖武器井喷出现;钓鱼岛、南海巡航硬碰硬美日,壮

2016年尔雅大国崛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

2016年尔雅大国崛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我国取消了进出口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实行许可证、配额等行政管理手段。1.0 分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2001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0.0 分 A、农产品、原材料出口太多是出口结构低端的表现 B、工业制成品都是高端的,所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是一国经济高端的表现 C、中国加入WTO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不断增加 D、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之一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3在以下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在2013-2014年对其贸易不是逆差的是()。1.0 分 A、中国台湾省 B、日本

C、韩国 D、中国台湾省和日本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在加入WTO的()年内取消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实施登记制。1.0 分 A、2.0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以下不属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是()。1.0 分 A、信息技术产品协议 B、建立WTO的协议 C、服务贸易总协定 D、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201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1.0 分 A、纺织品及原料 B、家具玩具 C、机电产品 D、木材及其制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中国古代人的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是()。1.0 分 A、士工农商 B、士农工商 C、士商工农 D、农士工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以下哪个不是减少货币供应的方法?()1.0 分 A、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B、发行央行票据 C、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 D、降低贴现率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以下不属于内需的是()。1.0 分 A、消费 B、投资 C、出口 D、政府支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以下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1.0 分 A、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能够综合、平衡、协调的发展 B、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C、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docx

精品文档 主讲人:韩大元上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具体功能。这一讲,则着重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的宪法发展历程。《共同纲领》的宪法作用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革命胜 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并规定新中国成立 后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当时,人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 质的文件。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定正式的宪法,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外 交等政策,它是一部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它 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首部宪法诞生 1954年 9 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它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长期革 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宪法》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在中国建立,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认了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的存在,同时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 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其他 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这一切都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宪法的首次修改 1975年 1 月 17 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我国首部宪法, 通过了 1975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文化大革命”中的许 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这部宪法在内容上规 定了大量极“左”的内容,大幅度缩小了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范围。1975 年宪法的条文数量及文字也被锐减,仅 30 条,共 4300 余字,而且法律用语逻辑含混。(摘自《法制宣传手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