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国的历程

合集下载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1、1947-1957建国初期,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钢铁产业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

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

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

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

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

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

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程辉煌而漫长。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建立第一座钢铁厂,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体系。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的钢铁工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不断提高产能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钢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促进和完善,进一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钢铁工业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和军事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国内环境治理的严格化,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着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过剩产能、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钢铁工业将越来越注重品质、效益和环保。

中国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行业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辉煌,未来趋势乐观。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国家经济的提升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钢铁工业,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一、引言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举世瞩目的。

本文将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为主题,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起源与初步发展(1949-1978)建国初期,中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产能有限,技术水平低下。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军事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1958年,中国启动了大跃进运动,提出了“钢铁是国家的命脉”的口号,推动工业化进程。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激进,技术条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大规模的浪费和资源消耗,钢铁产量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19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钢铁工业陷入停滞。

为了摆脱困境,中国政府决定以农业为基础,逐步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

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生产效率,中国钢铁工业逐渐恢复,并在1970年代末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三、改革开放与迅猛发展(1978-2008)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钢铁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国内钢铁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在此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钢铁产量从1978年的近18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近5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钢铁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升级(2008-至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过剩产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实现了钢铁行业的规模调整。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钢铁产能非常有限,大部分钢铁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开始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1950年代,中国政府着重发展重工业,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促进钢铁产能的增长。

这一阶段,中国建立了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和宝钢,开始实现自给自足。

虽然产能增长较慢,但中国逐渐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内需求的基本满足。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迎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钢铁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迅速增加,并且实现了从简单冶炼钢材到生产高品质特种钢材的转变。

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大力发展高炉冶炼和电炉冶炼,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措施。

中国的钢铁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1世纪初,中国的钢铁行业经历了一次调整和转型。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过剩产能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降低产能过剩,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这些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技术水平等。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通过降低过剩产能、推动绿色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中国的钢铁企业也积极进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增长再到调整转型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之一,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非常低,主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些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在19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本钢、武钢等。

这些企业采用苏联模式,以大规模集中生产为主,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目标。

在196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迅速增长,但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管理不善,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钢铁工业也开始进行改革。

在1980年代,中国的钢铁企业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使得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199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也开始实行去产能政策,关闭一些落后的钢铁企业。

在200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
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下降。

另一方面,钢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钢铁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总的来说,中国的钢铁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集中到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一、前言中国的钢铁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近年来的变化和挑战。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2.1 创建钢铁工业基地1949年建国后,中国国内的钢铁产能十分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建设国家经济,中国政府开始筹建钢铁工业基地。

其中最著名的是沙钢和鞍钢两大钢铁企业。

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阶段。

2.2 依靠苏联援助起初,中国的钢铁工业并不发达,面临技术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向苏联寻求援助,并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大量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使得中国的钢铁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2.3 五年计划和大跃进在苏联援助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钢铁行业的五年计划,并在1958年开始实施了大跃进政策。

大跃进政策推动了钢铁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度集中和农村工业化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经济问题。

三、发展阶段(1978年-2010年)3.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并鼓励外资进入钢铁行业。

这一政策措施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技术创新、科技兴国”的口号,并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这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3 建立现代化钢铁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钢铁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这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钢铁品质。

3.4 全球领先地位的确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钢铁行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钢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就有了冶铁的技术,为很早期的钢铁生产提供了基础。

然而,真正的钢铁工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崛起。

工业革命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和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推动了钢铁的大规模生产。

20世纪,钢铁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艰难时期的交替。

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特别是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规模扩张,使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和市场萎缩对钢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产能过剩也成为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钢铁行业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是行业未来的方向。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供给过剩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措施,优化行业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加强国际合作,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4. 产业链整合和创新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配合。

促进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供应的稳定,加强与建材、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制造,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创业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铁行业开始进入创业期。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政府积极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当时的钢铁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通过引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钢铁产量较低,质量也不高。

第二阶段:快速增长期(1978年-1999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等。

在这一阶段,钢铁企业逐渐增多,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出口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加。

中国的钢铁行业开始步入世界前列。

第三阶段:调整期(2000年-2010年)进入21世纪,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调整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过剩产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为主要目标。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动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推动钢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这一阶段,钢铁行业经历了一定的调整和淘汰,产能得到了适度压缩,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期(2011年至今)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期。

政府提出了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钢铁企业开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同时,政府鼓励钢铁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在这一阶段,钢铁行业逐渐向高端产品和服务转型,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总结起来,钢铁行业经历了创业期、快速增长期、调整期和转型升级期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行业也在不断创新、调整和优化中,逐步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钢铁行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古代的铁器时代到现代的钢铁大国,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中国的钢铁工业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钢铁制品已经开始在军事、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铁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炼钢技术和灌钢法等先进的生产工艺。

这些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钢铁工业的起步与挫折到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但发展过程充满了挫折。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钢铁企业,如汉阳铁厂等。

然而,这些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且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发展十分艰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三、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逐步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挑战。

未来,中国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钢铁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钢铁企业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为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PPT课件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PPT课件
关键技术:钢厂生产流程中技术关联度大,对结构影 响力大的技术。
共性技术:指绝大多数钢厂都用的上的先进技术或实 用技术。
连铸工序是影响当时中国钢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能耗、成本等主要指标的关键工序,由此确定了“连 铸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
100
80
60
吹氩喂丝比
40
连铸比
20
炉外精炼比
谢 谢!
迅速扩大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进入21世纪后
呈爆炸性发展 钢产量达到5亿吨,生产潜能达到6亿吨。 资源、能源现实矛盾日趋突出 环境保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结构调整的需求迫切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的概念逐步被接 受并实施 新建具有三大功能的沿海大型钢厂
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138kg/人·年
200 150 100
• 至2008年,估计产能5.1亿吨
50
0

年 粗钢消费量,百万吨
同比增长% 粗钢产量,百万吨
同比增长%
2000 138.7
2.2 128.5 3.67
2001 169.8 22.4 151.0 17.5
2002 205.8 21. 2 182.2 20.7
2003 258.9 25. 8 222.3 22.0
6项关键—共性技术 ① 连铸技术 ② 高炉喷吹煤粉技术 ③ 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 ④ 棒、线材连轧技术 ⑤ 流程工序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术 ⑥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
国际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的促进作用
一批先进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与单位产能投资 额的降低
有效投资与技术进步战略的有序结合,生产技 术—经济—协同效应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建国(1949年)以后

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起初,中国的钢铁行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生产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为了推进钢铁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大跃进”政策。

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政府大力推动全国规模的钢铁生产,通过建设大型钢铁厂和冶金设施来提高产能。

然而,由于计划安排不合理和管理不善,导致钢铁生产质量低下、效益不佳,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进行
钢铁行业的改革。

重点是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外商投资,以促进钢铁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管理改善。

这一改革政策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990年代以后,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钢铁需求飞速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中国政府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增加投资,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些举措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取得了巨大的产能、技术和质量的提升。

然而,随着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环保压力的增加,中国钢铁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去产能政策,关闭落后和高耗能的钢铁企业,并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产品结构来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向高端、精品化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钢铁产业链的建设。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钢铁行业发展历程钢铁行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下面是其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建(1949年-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铁产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老旧,产能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国家采取了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战略。

195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进了一批生产线并进行改造,开始了第一次五年计划的规划和建设。

截至1965年,我国钢铁年产量达到540万吨。

第二阶段:建设新阶段(1966年-1976年)此阶段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钢铁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这一时期国家仍然不断投资和建设钢铁企业,加快了钢铁产业的发展。

1973年,首府钢厂在北京投产,预示着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77年-200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钢铁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鼓励外商投资,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

同时,通过国家计划和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了钢铁产业,不断增加产能并提高生产水平。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9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第四阶段:结构调整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转型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钢铁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国家开始重点推动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降低能耗排放。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产业链、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等措施,改善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

同时,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和需求下降,我国钢铁行业也面临着去产能的压力。

可以看出,我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高速发展再到结构调整的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钢铁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改善环境效益,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以保持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1. 385 这几个“第一”厉害了,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2-1. 385 这几个“第一”厉害了,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这几个“第一”厉害了,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钢铁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被视为国家工业化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到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新中国的钢铁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了多项第一,彻底实现了我国向钢铁大国的跨越。

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在场人欢呼雀跃1948年,辽宁鞍山解放,同年鞍山钢铁重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便是由7号高炉、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今年已经88岁的谷盛章,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工作了一辈子,提起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老人记忆犹新,1953年10月27日清早,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来到了工厂,下午2点半,命令热试轧的汽笛响了,操作台上的工人们各就各位。

△88岁的谷盛章回忆1953年的制钢现场88岁的谷盛章曾经就在这个位置,负责加热炉的工作。

一锭通红的钢坯,从谷盛章负责的高温加热炉里滚出,钻过了穿孔机,当冷切后的钢管头缓缓露出时,在场的人无不欢呼雀跃。

用谷盛章的话说:“看见管就乐了。

都不想出管了。

但是不行,还得多干活,多出管”。

炼铁院士:把国家搞强不受欺负!今年92岁的张寿荣,是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唯一一名炼铁院士,1949年,从天津远洋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鞍钢工作。

鞍钢人的牺牲精神非常强。

大家都不计较,希望中国很快能搞出工业化来。

张寿荣说:“希望中国很快能搞出工业化来,然后把国家搞强,不受别人的欺负!”从一穷二白到钢铁大国鞍钢集团博物馆的展厅里,至今还保留着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其中一段,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钢铁大国的风雨历程。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正式投产。

2005年12月15日,我国首批时速350公里高速钢轨在攀钢轨梁万能生产线问世,铺设在陇海高速铁路线试验段上。

2013年,宝钢全球首发第三代超高强钢QP980热镀锌产品,有力支撑了汽车行业的轻量化发展以及车辆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忆--------------------------------------------------------------------------------:// /sites/aqzn/cyjzlnr.jsp?contentId=25154308841432009-11-09 15:31:23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访问次数: 7371世界钢铁大国梦想照进现实——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回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

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

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心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奉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

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回忆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中国钢铁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
之初,中国钢铁产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有限,依赖进口钢材。

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钢铁工业的发展。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钢铁产业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起步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苏联帮助,建设了一些大型实用的钢铁厂。

然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仍然很低,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后,中国的钢铁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推动国内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开始迅速增长,逐渐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炼钢设备和技术,积极推行生产线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了钢铁的质量和产量。

2000年以后,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剩产能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少国内钢铁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

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钢铁行业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强化了对钢铁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治理。

目前,中国钢铁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钢铁行业也将继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从20世纪初期开始逐步壮大,并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下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的一些关键阶段:发展历程:1.20世纪初期至1950年代:•钢铁工业起步较早,但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基础逐渐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基本上由国有企业主导,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主。

•钢铁产量逐步增加,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钢铁生产基地。

•钢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4.21世纪初至今:•2000年代以后,中国钢铁产量进一步飙升,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能效和环保水平。

•钢铁出口量大幅增加,但也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和过剩产能问题。

未来趋势:1.绿色、智能和数字化转型:•钢铁行业将加速实施绿色生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结构调整和去产能:•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结构,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资源安全保障:•加强对原材料的掌控,寻求替代资源,确保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5.国际市场拓展:•钢铁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走出去"战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6.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7.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钢铁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总体而言,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实施更为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使钢铁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国钢铁行业的总体现状
2.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3.中国钢铁行业的主要问题
4.中国钢铁行业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一、中国钢铁行业的总体现状
中国钢铁行业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呈现出低端形式,但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二、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行业基础薄弱,产量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不断提高,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3.21 世纪初,中国钢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钢铁行业的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虽然中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产能利用率低,过剩产能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利润下降。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钢铁行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国际竞争力较弱。

3.环保问题:钢铁行业是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钢铁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环保设施改造。

四、中国钢铁行业的未来展望
1.产能优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恶性竞争。

2.产品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

3.环保转型:投资环保设施,降低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发展历史

中国钢铁发展历史

中国钢铁发展历史自古以来,钢铁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贡献。

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青铜时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人们利用矿石和木炭进行冶炼,制造出了大量的铜器和铁器。

钢铁作为一种更强韧耐用的材料,逐渐被应用于农耕、战争和建筑等领域。

然而,真正的工业化钢铁生产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比西方晚得多。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和动荡,钢铁业也受到了影响。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发展钢铁工业,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在创立人民共和国的初期,中国面临着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外部封锁的双重压力。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1958年中国启动了大跃进运动,提出了“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的口号,鼓励农民和工人积极参与钢铁生产。

然而,这一时期的钢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产技术不成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钢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大对钢铁企业的支持和投资。

同时,中国的钢铁生产也逐渐从重工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加强了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中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钢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钢铁产品面临着贸易摩擦和反倾销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限制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环境保护等。

如今,中国钢铁业正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绿色环保的投入和力度,努力解决钢铁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作]钢铁大国的历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纪实余扬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

在这9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既有在战争年代中枪林弹雨、生死攸关的斗争;又有新中国建立后在建设征程中的沉重付出、血的教训与光昭日月的荣耀辉煌。

90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328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而其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体现国家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历尽坎坷再造辉煌的新中国钢铁大国的历程,它是这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的绚丽华章。

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铁、钢和使用铁、钢的国家。

冶炼术在中国的起始年代,见诸于青铜器铭文的,应始于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78年)的同簋,又名毛伯彝。

此器腹内有铭文190余字。

据郭老(沫若)考证,当时已有冶铁术。

而后,则是春秋晚期的铜剑铁柄和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铸铁鼎和钢剑等。

但在此后漫长的年代里,中国的炼铁、炼钢工艺始终没有多大发展,也没有采用近现代世界上先进的冶炼技术和工艺。

直到1890年,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才引进国外新的冶炼技术和工艺装备。

建厂后,1894年出铁、同年开始出钢。

到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铁矿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企业。

与此同时,尚有几个官办的小军火工厂,主要冶炼军火用钢。

辛亥革命后,一些民族资本家在山西阳泉、北京石景山、湖北汉口等地建立了一些新的炼铁厂。

此后,随着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东北,为掠夺钢铁资源,也先后在1911年和1917年选址本溪、鞍山筹建炼铁厂矿。

到1919年,中国全国用近代冶炼技术生产的生铁为 16.6万吨,1921年产钢7.7万吨,势头尚好。

但是好景不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倾销钢铁的市场,自1922年开始钢铁生产渐趋衰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东北沦为殖民地。

日本加速扩建了本溪和鞍山炼铁厂,并在沈阳、大连和抚顺新建钢铁厂。

到1943年,东北地区产铁170万吨、钢81万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拆迁了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和上海炼钢厂的部分冶炼设备,在四川巴县大渡口建立钢铁厂。

其间,民间也在云南、四川建了一些小钢铁厂。

日本则在其占领区内增扩建了石景山炼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在唐山、天津、马鞍山也建立了炼铁和炼钢厂。

从1890年晚清办的汉阳铁厂一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56年间,中国境内除了鞍山的昭和制钢所外,所有钢铁企业规模都不大。

1943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全国产铁180万吨,钢92.3万吨。

东北地区是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方,钢铁产量约占全国的95%左右。

虽然到1944年,光东北地区钢铁产能已分别达到130万吨和250万吨与钢材75万吨的解放前最高水平,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当年全国钢铁产量均未能创造新高。

昭和制钢所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日本关东军部于1933年在鞍山建立的,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年产钢、铁各100万吨的规模,这在当时不但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进驻鞍山,拆走了昭和制钢所的大部分重要设备及有关配套物资共7万多吨.其中包括一些厂子的重要设备和铁前工序的设备物资。

另一比较具有规模的是本溪炼铁公司,它始建于光绪31年(1905年),是一个从铁矿、煤矿、炼铁、炼钢(特殊钢)一直到轧钢和设备制造的联合企业。

1945年9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本溪炼铁公司,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拆走了其所属厂矿的主要设备。

日商开办的进和商事株式会社(1905年开办)和大华矿业株式会社(1918年开办),在1945年9月苏军进驻大连时也被拆走了大部分设备。

由于战争、国民党的无能和人为的破坏、拆迁,这些企业在日本投降以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凄凉萧条的“烂摊子”。

某些日本技术人员在被遣送回国时,甚至狂妄“预言”,共产党接收以后的鞍钢只能被用来“种高粱”。

随着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从1947年起,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国内的一些钢铁企业和冶金矿山。

1947年接管的有山西阳泉铁厂、大连大华矿业株式会社、进和商业株式会社;1948年接管的有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镇铁矿、本溪煤铁有限公司、抚顺制钢厂、唐山制钢厂、石景山钢铁厂;1949年接管了天津炼钢厂、西北炼钢厂、华北钢铁公司、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钢铁公司等。

1949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

当年,全国产钢15.48万吨,为全球钢产量的0.1%。

这对于偌大中国的钢铁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零”的起点。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漫长而充满坎坷。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但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干扰影响下,中国钢铁工业曾经走过一段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的路。

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仅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1949-1996年),以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的发展速度,使中国登上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

进入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尤速。

2010年中国钢产量突破六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近一半。

中国人实现了自已的钢铁大国梦。

上图所示为中、日钢产量的走势(趋势上升的曲线为中国)曲线,它清楚地描述了中国大国梦的实现动态。

从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一、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9年,中国钢铁工业是在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中前进的这29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

1977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了英国,占世界第五位,实现了超英的宿愿。

1978年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

钢材板管带比也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 ;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 ;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 ;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

这些成果为其后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钢铁工业发展之路的两次探索1、苏联模式的改变1949-1952年,即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时期”。

经过三年时间的恢复、扩建和新建,全国钢产量达到了134.85万吨(见表1)。

1953年,中国进入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其中钢铁工业有7项)工程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到期末(1957年),中国产钢535万吨,年均产钢增长31.6%,即年增80万吨。

钢产量已占世界第9位。

发展可谓不错。

表1 1949-1952年全国钢产量但是从建国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八年里,因为没有自己的建设经验,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发展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

在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觉得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可以更快、更好些。

于是,在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开始转到一条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能够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国式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路,即“大中小三结合之路”上来。

这一转变,对此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2、违背发展规律的全民大炼钢铁中国发动的钢铁“大跃进”,指标“失度”、方式“失误”,加之在唯意志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充满浪漫与激情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口号指导下,于1958年开始的有9000余万人参加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是中国对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又一次“探索”。

1958年1月15日,薄一波在南宁会议上报告了新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钢产量是620万吨。

195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政治挂帅,经济放异彩”,全面论述了政治的统帅地位。

5月,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5月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850万吨。

8月16日,毛泽东提出了“书记挂帅,全民大办钢铁”的号召。

8月17日,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工业生产建设必须首先保证钢铁和机械的生产,特别是钢铁生产。

并确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070万吨,即比1957年翻一番。

毛泽东还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以钢为纲”的口号。

会议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

会后,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主要标志的钢铁“大跃进”运动达到了顶峰。

但几个月下来,钢产量只完成了450万吨。

离1070万吨钢差距极大,要在9月至12月四个月内生产年度计划所剩下的600多万吨钢,真是太难太难了。

产量压头,毛泽东对大炼钢铁运动前一段工作的进展很是不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批评翻番没有见之行动。

主席的批评引起了大家的震动。

8月25-31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区党委分管工业的书记会议。

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从现在起,必须亲自挂帅,大抓钢铁。

提出“一切为了保钢,其它行业都要为钢铁让路”,并排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时间表。

各月的钢产量为:9月120万吨, 10月100万吨,11月200万吨,12月220万吨。

铁产量为:9月200万吨,10月280万吨,11月320万吨,12月350万吨。

为了保证指标的完成,9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电话会议,重申只能超额完成,不准完不成。

就是少一吨也不行。

由于这些强制性的非常决定,生产指标变成了政治任务。

会后“苦战四个月,为钢产量翻番而奋斗”的口号响遍了神州大地,钢铁“大跃进”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参加钢铁“大跃进”的人数不断上升:7月份是几十万人,8月底到了几百万人,9月底人数猛增到了5000万人,10月是6000万人,年底超过了9000万人。

如果算上搞运输、后勤及其它战线直接或间接的参预者,总人数超过了一亿。

这么多人参战,怎么组织?中央指示各地要组织大兵团作战。

于是,不但工厂、公社,而且部队、学校,甚至机关也都建起了小高炉、土高炉,办起了炼铁厂,全国到处都成了大炼钢铁的”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