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本文阐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体内涵,最后阐述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只注重空谈、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实践、实践发展。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和辨证的方法论。
1. 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观察方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辩证的观察方法,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 辩证的思考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考方法强调研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的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辨证的方法论辨证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原则。
它强调实践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之上,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如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的规律性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指导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和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借鉴了辩证法的原理。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学说,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辩证法强调对社会矛盾和运动的全面认识,认为社会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和认识的密切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观察、感知和思考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检验和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和有效。
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取决于实践者对于现实的把握和改造的能力。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更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实践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到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实践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和过程,包括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
这些不同领域的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的整体。
实践的综合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和综合分析,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者片面理论进行判断。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我们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的实验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对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而实践也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1年10月25 日马云 在首届世界浙商 大会 浙商论坛中表示 : 和政府、外界关 系处理的比较糟 糕。
汪恩 民摄
2011·10·13 广东佛山女 童遭两车碾压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 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 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 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
陈阿姨遭媒体围堵
政府嘉奖
10月16日上午,佛山市文明办 的张主任告诉法晚记者,南海 区文明办等有关部门正在了解 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可能会依 据实际情况去看望伸出援手的 拾荒阿姨陈贤妹,并给予其奖 励两万元。
张主任表示,针对小悦悦受伤 后有路人“漠视”的情况,佛 山文明办等部门将会进一步加 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宣传 和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人像陈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 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 素。”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 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实 践中科学处理好“五对关系”。
1、处理好“抓经济建设与抓社会管理 ”的关系。
2、处理好“靠政府管理与靠社会自我 管理”的关系。 3、处理好“重社 会管理与重社会服务”的关系。
爱汽车已有六七辆”的配图新 闻曾热爆网络。———“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身便 装,带着一家子在长沙看车展, 报道中说,袁院士“家里已经 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奔 驰敞篷车吸引”。与往常网络 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 ,对于袁隆平买车,网民却一边 倒地支持:“袁老就是有七八架
2008年 7月19 日上午,袁隆 平院士在车展 上参观各展区 展出的小车。 与往常没什么 不同,袁隆平 院士仍然一件 普通灰格白色 T恤、深灰色 西裤,晒得黝 黑的脸,因为 长期在实验田 劳作而微微佝 记者 田超/摄偻的腰板。
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实践观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认识之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的进行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望,促使人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真理的最终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真理性。
实践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桥梁,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真正的认识。
总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是否符合实际。
实践观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实践观点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活动中的实践是决定其认识和思想的,人的认识和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得出和检验、纠正和补充。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认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生产、科学和文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间一样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出各种生产工具和产品,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提供了人的物质需要,而且也为各种文化、艺术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自然的一种方式。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从人们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的实践中得出的。
因此,实践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
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是社会历史和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
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实践与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证明一切”。
只有在实践中,一切的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
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有通过劳动,世界才能被认识,生活才能被改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实践中,人们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①基本内容马克思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内涵、形式、特征等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次,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它规定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变化,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危及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更要通过实践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因此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活,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理论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正是从实践论出发,马克思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应从真正现实的人从感性的活动本身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中人虽然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但人无法超出自己的历史发展提出的问题,更谈不上解决了超出自己历史阶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
2.试举两例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及其方法论意义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构成
090675 王昭卓
实践的概念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的属性,人类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缚的道德选择,构成了实践的本质。
总体上实践退守到道德实践,退守到极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情趣”,将实践与创造分裂成两种不同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具有局限性,后来的培根和百科全书派把亚里士多德不加考虑而排除的手工业和技术工艺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并认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仅仅是停留在道德的沉思上是没有意义的,人要面向自然,探究自然奥秘,揭示客观真理。
他们的观点强调实践的真理和公共价值,但由此消解实践哲学中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反思,是单薄且片面的。
马克思在吸取历史上有关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总体的实践观,从而超越了实践二元论。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当然必须以技术和工业为基础。
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摆脱动物般的受迫性,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究自然、挑战自然,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表达了工业和技术的历史意义。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人格的完善,人对善价值的获取,仅靠内心的沉思和文化心理的内在提升是难以完善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实践在这里成为了促进人格丰富完善、人的道德提升进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也就是说,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理想、智慧、激情的释放,人的纯粹自由理性、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善就是在客观的实践中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变成了理论家”。
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所以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所以人类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马克思注意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业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能合理积极的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
例如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
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环境的活动。
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只靠唯心的猜想和迷信所谓权威们的话语,在中国的大跃进时代,钱学森的一篇关于粮食可以达到亩产万斤的论文在未经科学论证明显违背客观事实然而仅凭借着他作为科学权威的头衔就成为主导大跃进粮食产粮“浮夸风”盛行的理论佐证,严重危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