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夏秋茶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西湖龙井茶是中国的著名绿茶之一,因产于杭州市西湖区而得名。

这种茶叶以其鲜香、味美而闻名于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西湖龙井茶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

市场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茶饮品市场逐渐兴起。

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绿茶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备受推崇。

目前,西湖龙井茶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市场规模据统计,西湖龙井茶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国茶叶协会的数据,2019年西湖龙井茶的年产量达到X吨,其中X%用于出口,X%用于国内市场销售。

预计未来几年,西湖龙井茶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消费人群分析西湖龙井茶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

他们注重生活品质,对健康饮品有较高的需求。

同时,年轻一代对西湖龙井茶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

竞争态势西湖龙井茶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其他品牌的绿茶产品,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这些产品也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

因此,西湖龙井茶需要在产品品质、品牌形象等方面做出差异化,以保持竞争优势。

市场前景和机会尽管面临竞争压力,但西湖龙井茶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文化的兴起,西湖龙井茶作为高品质的绿茶,符合人们的需求。

其次,国内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高涨,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商机。

市场挑战西湖龙井茶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茶叶产业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

其次,龙井茶的制作过程相对较为繁琐,需要严格的操作和技术,这也增加了产品成本。

市场推广策略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突破,西湖龙井茶品牌可以采取以下市场推广策略:-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 通过线上平台和社交媒体推广,扩大消费者群体; - 参与茶叶展会和相关活动,增强品牌曝光度; - 加强合作关系,拓展销售渠道。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引言嘿,茶友们!说到茶,咱们可真是没少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咱们的茶产业可不是一帆风顺哦,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茶这个东西,喝着是爽,做起来可得费些劲儿!接下来,咱们就来盘点一下,看看茶产业到底有什么“难处”,以及我们能给它提些啥“建议”。

2. 茶产业存在的问题2.1. 品质参差不齐首先,咱们得说说茶的品质。

现在市场上的茶,简直是千奇百怪,有的口感绝了,有的却像喝了水。

这就让消费者头疼了,买茶就像买彩票,有时候你明明想要的是“王中王”,结果给你来了个“路边摊”。

这主要是因为茶农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有些人还在用老旧的方法,真是“画蛇添足”,没必要!2.2. 营销缺乏创意再来聊聊茶的营销。

你说,喝茶是个讲究的事,但很多茶商的宣传却像是喝了毒药,毫无创意可言。

那些广告宣传,不是千篇一律,就是让人昏昏欲睡,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眼球。

就像是你朋友讲笑话,但偏偏笑点总是在最后,太拖沓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茶商们要是能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嘿,那可就有戏了!3. 发展建议3.1. 提升茶叶品质为了让茶叶品质提升,首先得加强茶农的培训,教他们用点“高科技”。

比如,利用土壤检测仪、气候监测仪这些现代化设备,帮助他们更好地种茶。

这样一来,茶农们就能知道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浇水,像“老天爷”一样精确,茶叶的口感自然就能上一个台阶。

再者,咱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茶叶评比”活动,让茶农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搞个“茶王争霸赛”,刺激大家的积极性,毕竟“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3.2. 创新营销方式说到营销,咱们也得创新一下。

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搞点互动,比如邀请茶友们分享自己的“茶叶故事”,不管是喝茶的趣事还是选茶的小窍门,搞个线上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再加上有趣的视频短片,和漂亮的照片,让茶叶在网上“火”起来,谁不想看看这个“茶界网红”呢?而且,合作一些网红博主,借他们的影响力,把我们的好茶带给更多人,肯定能让销量节节攀升。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浙江茶叶是中国茶叶产区之一,以其优质的茶叶品种和独特的产区特色而著名。

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业务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研究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出口数量和金额增长: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024年,浙江茶叶出口总量超过10万吨,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

2.主要出口市场:目前,浙江茶叶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等地。

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是浙江茶叶的主要目标市场。

3.主要出口品种:浙江茶叶主要出口绿茶和龙井茶。

绿茶以其清香和健康的形象在海外市场上颇受欢迎,而龙井茶则以其高品质和特殊的采制工艺而备受推崇。

4.面临的挑战:浙江茶叶出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来自其他产茶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品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其次,质量监管和出口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生产和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认证。

此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策建议:1.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出口企业应加强茶叶采摘、制作和包装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达到国际标准。

同时,还应注重科技创新,开发出更具创新和竞争力的茶叶产品。

2.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建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借助国内外茶叶展览会、论坛和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浙江茶叶的独特性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

3.拓展新兴市场:除了传统的出口市场,浙江茶叶可以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如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地。

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开发出适合的产品系列,并与当地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出口渠道。

4.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与技术。

与其他茶叶生产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合作推广等方式,提高浙江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进一步开放市场: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出口关税、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进一步开放市场,为浙江茶叶出口创造更好的环境。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份额。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茶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茶叶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茶叶园面积已达180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00万吨。

中国茶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2. 品质和品牌不断提升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

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手段,逐渐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二、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1. 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将产品定位在低端市场,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导致了茶叶市场的混乱和价格战的频发。

2.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茶叶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大多数茶企只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水平上,对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还比较少,这导致了产品品质的提升速度较慢。

3. 品牌建设滞后中国茶叶产业的品牌建设相比于国外茶叶产业来说还比较滞后,很多茶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2. 加强科技创新茶叶企业应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推进茶叶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

3.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茶叶产业应该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通过协会平台分享行业信息、促进行业合作、制定行业标准,带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4. 拓展国际市场茶叶企业应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出口比例,借助国际市场的机遇和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5. 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茶叶产业可以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茶旅产业,打造茶园景区和茶文化体验,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茶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我国茶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我国茶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这一现实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据调查,春茶采收期间平均采工短缺比例为20%以上,预计随着新增茶园投产,未来若干年内采茶工短缺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伴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带来的是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茶叶生产的物质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长,在售价走弱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高幅提升,将不断压缩经营利润,从而挫伤生产积极性。

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压力加大。

尽管目前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每年都在97%左右,但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国内看,消费者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几乎是“零容忍”;从出口看,进口国的安全限量标准越来越严,部分水溶性农药超标和环境污染物超标已成为近年我国茶叶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与潜在的产能过剩并存。

新世纪以来,全国茶园面积每年增加100多万亩,一方面通过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叶未被利用而滞留在树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40%以上的产量未能采收,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茶农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而面积的过度扩张,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目前全国尚有近1000万亩茶园未投产,全部投产后,按照当前单产水平计算,总产量将达290万吨,加上技术进步、夏秋茶的利用等因素,总产量将会超过400万吨,如果市场开拓跟不上,将会出现供求失衡。

“十三五”期间,我国茶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代茶业的内在动力。

具体对策措施如下: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当前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为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加强茶园田间作业机械、农艺农机融合、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等研究,集成各项技术,形成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模式,制定技术规程,在典型茶区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以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国内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国内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9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不足
1. 加强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 深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调整茶叶出口策略。3. 加强与国际茶叶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
10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1. 加大政府对茶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2. 制定有利于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政策等。3. 建立健全茶产业发展机制,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销售渠道单一
主要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线上销售占比低
1. 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推广。2. 举办茶叶品鉴会、茶艺表演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3. 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4
茶文化普及不足
年轻一代对茶文化了解不足,缺乏传承
1. 在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青少年对茶文化的兴趣。2. 举办茶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茶文化的认知度。3. 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茶文化,扩大茶文化影响力。
5
科技创新不足
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相对落后
1. 鼓励科研机构与茶叶企业合作,开展茶叶科技创新研究。2. 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质量。3. 培养茶叶科技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6
产业链不完整
茶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缺乏紧密合作
1. 加强茶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盟。2. 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3. 建立健全茶叶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完善茶叶产业链服务体系。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序号
问题

2019年浙江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9年浙江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9年浙江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据浙江省茶叶业务主管部门统计,2019年浙江全省茶叶总面积20.4万hm2,同比增长1.83%;茶叶总产量19.0万t,同比增长2.15%;农业产值225.5亿元,同比同口径增长8.99%。

其中名优茶产量9.6万t,同比增长7.79%;农业产值197.3亿元,同比增长8.65%。

2019年浙江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一、2019年茶产业发展回顾1.茶叶生产平稳有序,健康发展(1)春茶开采提前,推进平缓1月份以来气温同比偏高1℃左右,春茶开采比往年提前约10d,1月至3月上旬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春茶开采推进缓慢,至最北面的安吉县开采比往年尚晚1d,浙江境内南北区域开采时间相差超过50d,为近20多年所罕见。

春茶旺季天气适宜,增产明显。

3月中旬后晴雨相间,天气以晴为主,气温稳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几次寒潮未成灾害天气,全省春茶产量增加7.44%,为201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夏秋季天气平稳,产量持平。

6—7月气温偏低,8—9月没有出现持续高温和暴发成规模病虫害,夏秋茶产能充足,但受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制约,特别是受出口影响,夏秋茶产量与往年持平。

(2)超强台风和秋旱对产业有所影响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登陆,据统计全省有0.61万hm2茶园受灾,多家茶企被淹,直接经济损失约5900万元。

9月以后晴多雨少,特别是在11月,降水量较往年偏少7成,但直接损失有限,或对来年春茶长势有所影响。

(3)品质整体优于往年,茶青价格上涨2月份雨水较多,茶叶滋味相对淡薄;3—4月天气转晴、冷暖交替,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积累,茶叶品质有所提高。

6—7月气温偏低,夏茶苦涩味明显降低,但中间持续近1个月连绵阴雨,茶叶色泽、香气受到一定影响;8—9月早晚温差较大,茶叶生长旺盛,品质优异。

春茶开市价格与往年持平,丽水茶青150~180元/kg,新昌茶青180元/kg左右。

由于前期产量少、后期品质优,茶青价格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丽水茶青价格到3月上旬稳定在80~160元/kg,金华茶区茶青价格前期一直维持在160元/kg,中期还保持100元/kg的价格,台州嘉茗1号(乌牛早)采摘结束价格保持80元/kg,比往年的40元/kg高出1倍,安吉白叶1号最高价格700元/kg,连续11d维持在200元/kg左右。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西湖龙井茶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西湖龙井茶市场作为中国茶叶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本文将对西湖龙井茶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概况西湖龙井茶市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最重要的龙井茶产地之一。

该市场以销售优质的龙井茶而闻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茶叶爱好者。

市场规模目前,西湖龙井茶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西湖龙井茶市场的年销售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中,国内市场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但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以及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市场竞争虽然西湖龙井茶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但目前市场上仍存在一些竞争因素。

首先,国内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各地茶叶品牌众多,竞争压力较大。

其次,茶叶行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给茶农和茶叶生产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一些假冒伪劣的茶叶产品也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推广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产品知名度,西湖龙井茶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推广措施。

其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已经成为主要趋势。

同时,参加国内外各类茶叶展览和展销会也是西湖龙井茶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

市场前景尽管目前西湖龙井茶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首先,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增加,茶叶市场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其次,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较强的品牌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这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结论西湖龙井茶市场作为中国茶叶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虽然目前市场存在一些竞争因素,但利用市场推广和发展新兴渠道的努力,西湖龙井茶市场仍然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在未来,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品质将是成功发展的关键。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策2023-11-06•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茶产业市场及消费趋势•茶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目录•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茶产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结论与展望01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茶产业概述中国拥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但品种结构不够优化,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尚需加强。

茶树品种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品牌建设茶叶生产存在小规模、分散化的现象,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茶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茶叶品牌建设尚需加强,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茶产业规模与产量产业规模中国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效益有待提高。

茶叶产量中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但品质和效益有待提升。

茶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产业结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技术创新茶叶市场开拓能力有限,销售渠道不够多元化。

市场开拓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茶叶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02茶产业市场及消费趋势茶叶消费群体分析年轻化趋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茶叶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80后、90后成为茶叶消费的主力军。

女性消费者增加随着对茶叶健康功能的认知加深,女性消费者比例逐渐增加。

高端化趋势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品牌的要求提高,更注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线上茶叶消费市场增长迅速,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购买茶叶。

线上消费增长消费者更注重健康消费,对有机、绿色、健康的茶叶更加青睐。

健康消费理念消费者对茶叶的口感、香气、包装等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需求茶叶消费市场趋势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价格也呈现出品质化趋势,优质茶叶价格逐年上涨。

品质决定价格茶叶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春茶上市时价格普遍较高,其他季节则相对较低。

季节性波动不同地区的茶叶价格也存在差异,例如产茶区的茶叶价格相对较低,而城市中心的茶叶价格则较高。

区域性差异010203茶叶价格走势分析03茶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茶产业技术瓶颈分析加工技术瓶颈01当前茶产业在加工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工过程繁琐、耗时且效率不高,加工设备老化等问题,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19•【字号】浙政办发[2012]142号•【施行日期】2012.1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14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茶产业是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积极调整优化茶类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着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仍存在茶树品种和茶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茶深加工及新产品产业化开发相对滞后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国茶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茶产业层次,提高茶产业综合产出率和效益。

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提升发展茶产业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围绕提升发展水平、巩固优势地位、促进增产增收的目标,顺应茶产业发展规律和消费需求趋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比较优势,以科技、经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引导、品牌推广、文化促进为抓手,主攻茶树良种、精深加工、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的提升发展,推进茶产业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茶叶第一产业产值、精深加工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80亿元、100亿元和600亿元,名优茶集中加工比重达到60%,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超2亿元和超5亿元的茶叶企业分别达到30家、10家和2家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协调发展,世界绿茶生产、贸易、科研和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

夏秋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夏秋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显 ,滋 味较为醇 和 ,有 利于改 善或去 除苦涩感 [ 8 ] 。电 响 。传统夏 秋季原料茶 干燥通常采用烘 干或炒干 。成
磁 波杀青是继微 波杀青后 另一种较好 改善茶 叶品质 的 茶色泽 尤其是绿茶 色泽偏黄 。近年 来 ,微波干燥 成为 杀青方法 。 日本学者认 为利用高频 电磁 波杀青 是将 来 改善 茶叶品质一种 方法 。资料 显示 微波干燥 可有效 的
质 、多糖等 大分子物质 水解形成小 分子 的氨基 酸 、单 农 业开 发有 限公 司 采用 “ 夏 秋 鲜 叶一 切 断处 理一 蒸
糖 ,增进 茶汤鲜爽度 ,减少苦 涩味 。由于夏秋 茶生产 青一 叶打一 揉捻一烘 干一 炒干 ”的新工艺 加工的 中档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5
黄诗刚:夏秋 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 与潘 拱 秀【 6 】 、齐桂 年【 的研究 结果 类似 。另 有研究
干燥 是 发展 茶香 的关 键工 序 ,不仅 对 品质 形 成
指 出 ,采用微波 杀青制 出的茶 汤色绿而 清澈 ,香气 明 和 固定起 重要 作用 , 也对 名优 茶产 后贮 藏有 重要 的影
质返软 ,增强干茶 的浓鲜度 ,提 高制茶率 。同时 ,蒸 青 叶叶绿素 破坏少 ,干茶 色泽绿 润 。彭萍 等【 4 ] 以秋梢
茶 鲜叶一般 需经摊放后再 加 以付制 。在摊 放过程 1 芽1 叶初展为原料 ,比较 了滚筒 杀青与汽 热杀青 对茶
杀青 温度 1 2 0  ̄ C, 中,失水 的同时可散发青 草气 ,促进 具有愉快 香型 的 叶品质的影 响 ,结果表 明汽热杀青 ( 0 %~5 5 %) 品质更优 。浙江东和 芳香 物质形成 。同时,利用 内源 酶的作用 ,促 进蛋 白 杀青 叶含水量控制在5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对目前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夏秋茶的发展对策,如研究新工艺、开发夏秋茶新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推行机械化采摘,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等,旨在为今后夏秋茶发展提供思路,推动茶产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夏秋茶;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俗话说:“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

众所周知,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优的季节茶,其滋味浓醇鲜爽,香气高雅而持久。

而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秋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含量偏低,制成的绿茶苦涩味重,口感稍差,清香缺乏,品质远远不及春茶。

夏秋季节芽叶分化期短,易老化,病害多,加之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技术简单、产量低、成本高,制成的茶香味淡薄而苦涩味重,销价不高,加之销售渠道也不畅通,多数夏秋茶生产基本无利可图。

因此,夏秋茶鲜叶少采甚至不采,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

按照茶树一年萌发4轮新梢的生长规律,夏秋茶产量要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3],若能很好地利用夏秋茶资源,对于提高茶叶生产整体效益、有效增加茶农收入、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1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 夏秋茶品质现状绿茶滋味的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黄酮类)、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咖啡碱、可溶性糖、有机酸等。

许多研究发现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苦涩味级别之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曲线关系,即随着茶多酚含量的升高,茶汤的苦涩味级别提高;而随着氨基酸含量的升高,茶汤苦涩味级别降低,而且茶多酚和氨基酸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程度越大,苦涩味就越重,故常用氨基酸与茶多酚含量的比值(即酚氨比)来分析绿茶的滋味品质[5]。

一般绿茶类与青茶类春茶品质最优.秋茶次之,夏茶最差;红茶类春茶的鲜爽度比夏秋茶好,但其汤色的红艳度、滋味、香气的浓强度不及夏秋茶[6]。

浙江茶叶企业发展情况报告

浙江茶叶企业发展情况报告

浙江茶叶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引言浙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在浙江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市场。

本报告旨在分析浙江茶叶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产业规模、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等方面。

通过对浙江茶叶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推动浙江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规模浙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杭州、湖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

目前浙江茶叶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包括大型茶叶生产企业和小型家庭农场。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浙江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约为3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2. 品牌建设浙江茶叶企业非常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推动品牌建设来增加产品竞争力。

目前,浙江茶叶企业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如西湖龙井、杭白菊、观海云雾等。

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还出口到国际市场。

3. 市场开拓浙江茶叶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除了传统的实体店铺和茶叶专卖店外,企业还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成为茶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途径。

4. 科技创新浙江茶叶企业重视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企业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进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

同时,企业还积极开展科研合作,推动茶叶产业的创新发展。

5. 面临的挑战尽管浙江茶叶企业发展良好,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茶叶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创新品牌营销,以保持竞争力。

其次,茶叶生产过程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需要企业加强对气象预警的监测和应对能力。

此外,茶叶行业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虚假宣传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

结论浙江茶叶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成为浙江地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未来,浙江茶叶企业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完善茶叶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管制度。

夏秋茶生产的技术措施

夏秋茶生产的技术措施

夏秋茶生产的技术措施一、增施追肥、根外喷肥。

夏秋茶追肥以早施为好。

一般应在春茶结束后及时追肥,肥料以每亩尿素15-30kg或硫酸氨20-30kg等速效肥为好,也可用腐熟人畜肥兑水浇施。

根外追肥每百公斤水加尿素200-250g,加磷酸二氢钾100-150g进行喷施。

也可喷施稀土微肥、茶树叶肥等茶树叶面肥,效果更好。

二、中耕锄草,抗旱保墒。

清除杂草是夏秋季茶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茶园经春茶采工的多次踩踏,土壤表层变得坚实,应结合夏秋茶追肥进行中耕除草,使茶园土质疏松。

夏秋季常有伏旱或秋旱,我省茶园多数分布在山坡丘陵地区,难以灌溉,可就地取材,在茶园铺草进行保墒防旱。

这样既可保水,又可抑止杂草生长,杂草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三、及时防治病虫害。

夏秋季茶树主要病虫害都已进入盛发期,极易出现严重危害,导致减产减收,防治病虫害是这个季节最重要的茶事之一。

主要的病虫害有茶尺蠖、茶毛虫、***眼蚧、小绿叶蝉、螨类等。

因此,各地要定时定期进行调查,抓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采取农业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必要时采取化学农药予以控制。

可选用无公害茶叶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如天王星,每亩30-50ml,兑水50kg喷雾,也可选用80%的敌敌畏、50%辛硫磷1000倍液,注意喷透喷匀。

严禁使用高残毒农药。

四、因树制宜,合理采摘。

采摘夏秋茶要因树制宜,采养结合。

改造更新茶园和幼龄茶园宜分批打顶采,以留养为主;因生产茶园宜及时嫩采、分批留叶采。

夏秋季气温高,茶叶易老化,应及时采下芽叶及对夹叶,增加采摘批次,一般3-5天采一次,可采20批次以上,以采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要杜绝“老嫩一把采”和乱抓等不合理采摘方式。

鲜叶中不能夹杂老梗、老叶、茶果和非茶类夹杂物。

同时要保持鲜叶的新鲜度,做到鲜叶原料不损坏,不发热变质。

五、精细加工,提高品级。

要在鲜叶原料验收分级的基础上,严格把住加工质量关,必须按照红茶、绿茶、紧压茶、花茶以及******名优茶的加工工艺规范精细加工制作。

浙江茶业发展情况汇报

浙江茶业发展情况汇报

浙江茶业发展情况汇报
浙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加工历史。

近年来,浙江茶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提升着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下面就来对浙江茶业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浙江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浙江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目前,浙江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亩,茶叶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茶叶的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叶产地格局。

其次,浙江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浙江茶叶加工工艺源远流长,技术娴熟。

传统的手工制茶和现代化的机械加工相结合,使得浙江茶叶的加工工艺更加完善。

同时,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了茶叶的加工效率和品质,使得浙江茶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再次,浙江茶叶的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茶业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茶
叶品牌建设的投入,通过打造地方特色茶叶品牌,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中,龙井茶、铁观音等名优茶品更是享誉全国乃至全球,成为了浙江茶叶的一张靓丽名片。

最后,浙江茶叶的市场开拓不断拓展。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的普及,茶叶
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备受青睐。

浙江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销量逐年攀升,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的多渠道销售,使得浙江茶叶的市场覆盖面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浙江茶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茶叶产业链不断完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推动浙江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茶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俗话说:“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

众所周知,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优的季节茶,其滋味浓醇鲜爽,香气高雅而持久,而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秋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含量偏低,制成的绿茶苦涩味重,口感稍差,清香缺乏,品质远远不及春茶[1-2]。

夏秋季节芽叶分化期短,易老化,病害多,加之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技术简单、产量低、成本高,制成的茶香味淡薄而苦涩味重,销价不高,加之销售渠道也不畅通,多数夏秋茶生产基本无利可图。

因此,夏秋茶鲜叶少采甚至不采,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

按照茶树一年萌发4轮新梢的生长规律,夏秋茶产量要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3],若能很好地利用夏秋茶资源,对于提高茶叶生产整体效益、有效增加茶农收入、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1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夏秋茶品质现状绿茶滋味的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黄酮类)、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咖啡碱、可溶性糖、有机酸等[4]。

许多研究发现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苦涩味级别之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曲线关系,即随着茶多酚含量的升高,茶汤的苦涩味级别提高;而随着氨基酸含量的升高,茶汤苦涩味级别降低,而且茶多酚和氨基酸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程度越大,苦涩味就越重,故常用氨基酸与茶多酚含量的比值(即酚氨比)来分析绿茶的滋味品质[5]。

一般绿茶类与青茶类春茶品质最优,秋茶次之,夏茶最差;红茶类春茶的鲜爽度比夏秋茶好,但其汤色的红艳度、滋味、香气的浓强度不及夏秋茶[6]。

由于夏秋茶生长过程中温度高、光照强,茶叶内儿茶素含量高,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含量低,成品茶苦涩味重,香气差,使得夏秋茶品质不高。

1.2夏秋茶资源加工现状目前,夏秋茶资源加工主要以传统的大宗茶类为主。

夏秋大宗茶主要包括烘青、珠茶、乌龙茶、炒青、蒸青茶等,其中以蒸青茶为主。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H e X io q n a - ig
(M et n T a Co a y Lt ia e mp n d,M e t n,Gu z o i a ih u¥ 4 0 ) 6 10
Ab ta t sr c :Th n lsso u ea ay i fs mme -u u n t a d v lp e tsa u n r b e s p tf r r o ra t m e e eo m n tt sa d p o lm , u o wa d s me me s r s t o v h u a u e o s l e t e s mm e - u u n t a u h a e e r h n w e h o o y r a t m e ,s c s r s a c e t c n l g ,d v l p n e p o u t e e o me t n w r d c s
贵州茶叶
2 1 ,92 :6 1 0 13 ( ) 1 ~ 8
Guih a z ou Te
夏秋茶资源开 发利用现状 、 问题及对策
何 小庆
(贵 州 湄 潭 茗 茶 有 限 公 司 , 州 湄 潭 5 4 0 贵 6 10)
[ 摘
要]通过 对 目前夏 秋茶 资 源开发 利用现 状及 问题 的分析 , 出 了解 决夏秋 茶 的 一 些对 策 , 提 如研 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 工 艺、 开发夏 秋荼 新产 品 以及 深加 工产 品 , 强品 牌建 设 、 加 推行 机械 化 采摘 , 强 政策扶 持 力度 等 , 增 旨在 为 今 后 夏秋 荼发展 提供 思路 , 推动 茶 产业 的 良好 发展 。
[ 键词]夏秋 茶 ; 发利 用 ;现状 ;对策 关 开 [ 中图分 类号]S [ 献标识 码]A 文

浙江茶业发展总结汇报材料

浙江茶业发展总结汇报材料

浙江茶业发展总结汇报材料浙江茶业发展总结汇报材料茶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不仅占据了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浙江省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次汇报将对浙江茶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浙江茶叶生产的发展现状1. 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适宜茶叶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X万亩。

2. 茶叶品种优化升级。

浙江省在茶叶品种的培育上,不断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龙井茶、碧螺春等名优茶品牌的打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3. 茶叶产量稳步增长。

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和品种的优化,浙江省茶叶产量稳步增长。

近几年茶叶产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X%左右。

4. 茶叶质量不断提高。

浙江省对茶叶的产地管理、采摘工艺、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控,茶叶质量稳步提高。

不少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浙江茶叶市场分析1.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备受青睐。

尤其是高品质的名优茶,更是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追捧。

2. 外贸茶叶出口持续增长。

浙江省茶叶出口主要依赖于外贸,其中,欧美、亚洲市场是浙江茶叶出口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茶叶出口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三、浙江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虽然浙江省已经取得了一些名优茶品牌,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茶叶仍然存在着质量不稳定、虚标等问题。

2. 茶叶营销推广不足。

浙江省茶叶营销宣传力度相对较弱,品牌知名度不高。

在品牌建设和推广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3. 产业链整合不够。

浙江茶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散和粗放现象,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4. 持续创新的需求。

茶叶行业是一个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进行品种研发、工艺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持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1. 提高茶叶品质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产 ;乌 龙 茶 、 红 茶 在 临 安 市 等 地 少 量 生 产 。 夏 秋

炒 青 、烘 青 、珠 茶 等 大 宗 茶 也 因销 路 不 畅 ,销 售 价
名 优 茶 生 产 以桐 庐 、淳 安 县 等 地 为 主 ,其 它 如 富 阳
杭 州是全 国著名 的茶 叶产 区 ,西湖龙井 闻名遐 迩 ,享誉海 内外 ,径 山茶 、千 岛玉叶先后入选 浙江 十大名 茶 ,名声 鹊起 。茶 叶作为杭州都 市农业 发展 的六大 优势产业 之首 ,越来越 得到各级 政府 的重 视
和支持 。杭 州市 现 有 茶 园 面积 34 . 7万 h 0 7 m ,2 0 年至 20 0 9年 3年 生 产 情 况 统 计 ,平 均 年 产 量 18 .9
万 t ,年产值 1. 7亿 元 ,经济 效益极其显 著。 49
茶 叶生 产 全 年 分 春 茶 、夏 茶 、秋 茶 3季 。 其 中
以春茶 品质最 好 ,产量 、经济效益 最高 ;夏秋 季节
由 于 气 温 高 、 日照 强 度 大 ,茶 叶持 嫩 性 差 ,芽 叶 中 呈 苦 涩 味 的儿 茶 素 、花 青 素 等 物 质 含 量 增 多 ,糖 类
以生产传统 大宗 茶 为 主 ,部 分 县 ( 、区 ) 也生 市 产 夏 秋 名 优 茶 ,据 2 0 2 0 0 7— 0 9年 统 计 结 果 , 夏 秋 茶 产 量 、 产 值 分 别 占 全 年 的 4 . % 和 19
2 .% ( 1 。 0 1 表 )
差 ,品质较 差 ,经 济 效 益 低 ,茶农 生产 积极 性 不 高 ,许多地 方夏秋茶 仅少量采摘 甚或弃之不 采 。按 照茶树 的生 长规律 ,春 、夏 、秋 3季茶 叶产 量 比例
应 为4 3 3 夏 秋 茶 比 例 应 占 全 年 产 量 的 6 % 左 :: , 0
夏秋 大 宗 茶 主 要 有 蒸 青 茶 、烘 青 、炒 青 、珠
茶 、乌龙茶等 茶类 。蒸 青茶 集 中生 产地 为余 杭 区 , 占总 量 的 9 % 以 上 , 临 安 市 、桐 庐 县 等 地 有 少 量 0 生 产 ;炒 青 、烘 青 主 要 集 中 在 建 德 市 、桐 庐 县 、 淳
杭 州市茶 叶生产 以名优 茶为 主 ,名优茶 主要 集
中在春 茶生产 ,如西湖龙井 、径 山茶 、千岛玉 叶等
杭 州 市 十 大 名 茶 绝 大 部 分 在 春 茶 采 摘 加 工 。夏 秋 茶
物质 的形成和转化 较多 ,氨基 酸分解 较快 ,含量 明
显 减 少 , 因 此 夏 秋 茶 苦 涩 味 较 重 ,滋 味 鲜 爽 度 较

澎 右 种 20 第 期 江 学 0 年 6 1
杭 州市 夏秋 茶生 产现状 及对 策建 议
郭敏 明 ,余 继 忠 , 师 大 亮 ,周 铁 锋 ,黄 海 涛
( 江省 杭 州市 农 业 科学 研 究 院 ,浙 江 杭州 浙 3 11 ) 115

要 :通 过对 杭 州 市 夏秋 茶 生 产 现状 的调 查 及 分析 ,提 出 夏秋 茶 发 展 要 扩 大 规 模 化 经 营 ,加 强 品 牌 建 设 ,
料放弃未 采摘 ,造 成夏秋茶 资源 的浪 费 ,严重制 约
杭 州 市 茶 产 业 的 发 展 。 调 研 杭 州 市 夏 秋 茶 生 产 现
状 ,提 出存 在问题 ,探讨发展 对策将对 夏秋茶 的生
产 和综合开 发利用提供 科学依 据 ,亦具有 一定 的指
导 意义 。 1 生 产 现 状 1 1 夏 秋 茶 生 产 以传 统 大 宗茶 类 为 主 .
王 丰 , 丁 伟 ,冯 勇 刚 ,等 . 烤 烟 优 质 适 产 理 想 株 型 探 讨
[ ] 种 子 ,20 ( ) 9— 1 8 8 . J. 0 7 5 :3 4 . 4— 7
( 任 编 辑 :张 才 德 ) 责
郭 明, 杭 市 秋 生 现 及 策 议 敏 等: 州 夏 茶 产 状 对 建
进 一 步 拓展 国际 市场 ;要 加 强科 技 创 新 ,研 究 开 发 夏 秋 茶新 产 品 及 深 加 工 市 场 ;要 推广 茶 叶 采 摘 机 械 化 ,降 低 生 产 成 本 ;要 加 强政 策 扶 持 ,引导 夏 秋茶 产 业 可 持 续发 展 的 对 策建 议 。
关键 词 :夏秋 茶 ;对 策 ;建 议 ;杭 州 中 图分 类 号 :¥ 7 . 511 文献 标 志 码 :B 文章 编 号 :0 2 —0 7( 0 0 0 —2 80 5 8 9 1 2 1 ) 6 1 6 —4
作 者 简介 :郭 敏 明 (9 3一) 16 ,男 ,浙 江 慈溪人 ,高 级 农 艺师 ,从 事茶 叶科 研及 示 范 推 广 工作 。Ema :m 3 5 13 cr。 - i g m 1@ 6 .o l n
本试验 条件下 ,鼓一 低 台形 的多 留叶中密度处
理 ( 4片 x1 6 2 . 5万 株 ・h ) 烟 叶产 值 与 产 量 最 m
参考文献: 叶外 观质 量较 好 、化学 成分 相 对协 调 、 感官评 吸质量好 。针对不 同品种 ,探 索 出相对应 理 想株 型 ,对生产 中制定品种 配套栽 培措施 有着重 大
意 义
晋 艳 ,杨 宇虹 ,邓 云 龙 ,等 .施 肥 水 平 对 烟 株 长 势 及 烟 叶 质 量 的影 响 [] 烟 草科 技 ,19 ( ) 9— 1 J. 9 9 6 :3 4 .
右 ,而 目前 杭 州 市 夏 秋 茶 产 量 占 只 全 年 茶 叶 产 量 的
4 % 左右 ,因此 ,杭 州市 每 年将 有 全 年 茶 叶总 产 0
量 的 2 % ,即 夏 秋 茶 总 产 量 的 5 % 左 右 的 鲜 叶 原 0 0
收 稿 日期 :2 1-71 0 00 .2
安 县等地 ;珠茶 主要 生产地 为建德市 ,桐庐县略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