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总星系

2.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

4.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11年

7.太阳活动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

9.九大行星: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冥(类木行星)

10.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朔望月周期: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29.53日

12.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13.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15 ° /小时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线速度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地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南左北右赤无。

15.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16.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黄道平面。

17.黄赤交角目前23 ° 26′,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所以:

*.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夏至日(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90 °),回归线上只有1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赤道全年昼夜平分,3.21日及9.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是冬夏之过渡。

22.五带的划分: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3.地球的六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4.水圈的特点:连续、不规则

25.生物圈的范围: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

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27.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面(地下约33km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2900km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8.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

29.地壳:固态。陆厚洋薄,岩石组成。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

30.地幔:呈固态。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

31.地核:可分外核、内核两圈层。内核为固态、外核接近液态。(外“液”内固)

3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70 — 150KM厚。

33.岩浆岩:侵入岩— (花岗岩):晶粒较粗;喷出岩— (玄武岩):晶粒细小,多气孔

34.沉积岩:层理构造,并有动植物化石,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5.变质岩:片理构造,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36.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核老翼新)和向斜(核新翼老)

37.背斜成谷的原因:受到张力后的背斜顶部,岩层被破坏,物质易受侵蚀,反而成为谷地。

38.向斜成山的原因:因受到挤压,向斜槽部的物质被挤压得结实,不易被侵蚀,当周围岩层被侵蚀后,向斜部分反而成为凸出的山地。

39.断层的组合:两个断层线之间,与两侧岩块相比,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如中国的庐山、泰山;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40.地震的分类:一按成因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震源深度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震级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41.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42.震级和烈度的关系: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

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43.世界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4.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45.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46.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两级相差900多倍

47.大气中最多的成分是氮。

48.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是——臭氧,热层中的氧原子也能吸收紫外线。

49.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50.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51.对流层主要特征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52.平流层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53.中间层:几乎没有臭氧,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热层: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54.太阳辐射强度大小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层的厚度和透明度

55.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总体上自赤道向两极减少,世界热量分布总趋势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

56.世界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青藏高原。

57.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原因:多阴雨云雾。

58.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59.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60.盛行东北风的风带——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61.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地带;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地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降水比较丰富。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地带。

6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1月南移,7月北移

63.季风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亚洲东部季风)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和我国西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