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社会经济状况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对比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3b249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d.png)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对比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尽管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无疑都为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比较和对比这四个朝代,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政权建立方式的差异宋朝取代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是通过政权的和平转移实现的。
而元朝则是在蒙古帝国的征服下建立的,后来帝国内部的政权骚乱导致明朝的崛起。
明朝是汉人推翻元朝统治,恢复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清朝则是满族政权取代明朝的统治。
二、经济发展的变化宋朝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时期,随着蒙古的统治者对商业的开放,中国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明朝时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世界各地的商品通过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华交易。
而清朝初期,由于蒙古人对中国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制造业和商业活动产生了衰退。
三、文化传承的变迁宋朝是文化繁荣的时期,科技成就丰富,文学、绘画、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元朝则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国统一的科举制度的朝代。
明朝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文艺复兴的思潮也传入中国。
清朝则是以满族为主体,同时保留了部分明朝文化传统,如诗词曲艺、戏剧等。
四、政治制度的变革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明朝则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贡举制度。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实行了元史制度,重用外族官员。
而清朝则是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专属满族的政治体制。
四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变革,这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利益与地位。
五、社会制度和阶级状况的变动宋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元朝时期,朝廷指定的官僚阶层覆盖各地,农民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较大压迫。
明朝推行农民起义,土地改革使得农民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
明清经济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6ff5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0.png)
明清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时期,农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李时中等人提出了诸多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管理。
例如,明代实行了田赋制度,对土地进行了调查和测量,确保了官府对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丝绸的品质和技术。
二、商业繁荣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得以蓬勃发展,各种商业市场和商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明代商人形成了许多商会,这些商会在贸易、保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例如,明代实施了海禁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清朝继续推行了海禁政策,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
三、手工业与农业支撑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发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以家庭工业为主,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功能。
一方面,手工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四、海外贸易与西方输入明清时期,中国开展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商品交换。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通过海上贸易将大量的商品输入到中国,如烟草、玻璃、马铃薯等。
这些商品的引进为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新的变化。
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外汇收入,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唐宋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唐宋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2024aa2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6.png)
唐宋元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涵盖了近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这五个朝代在经济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经济特点、变革和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唐朝的经济。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唐朝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为商品交流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唐朝还通过开拓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使得华夏文明与外部世界融合,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是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市场经济的朝代之一。
宋朝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核心因素:官府推行的均田制和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
均田制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减轻了贫富差距,增加了生产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与手工业迅速兴起,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在宋朝,有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如长安、开封等,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随后是元朝的经济。
元朝在经济上强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许多对外贸易。
尤其是元朝与西亚、中亚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元朝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经济阶级矛盾激化和行商活动受到一些政策限制等。
这些问题在元朝的后期逐渐积累,对元朝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进入明朝,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明朝实行了屯田制和奖励移民政策,大量移民到边疆地区开垦草原,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明朝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制瓷业、染织业等,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制造中心。
明朝还积极扶持海外贸易,发展太平洋贸易,开展与东南亚、西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措施促进了明朝经济的繁荣。
最后是清朝的经济。
清朝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商业方面。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市场经济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市场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40c9fe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e.png)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市场经济中国的城市市场经济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而在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这些时期的城市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现代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时期,城市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统一的建立,交通的畅通,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城市开始形成繁荣的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扬州等。
这些城市不仅有丰富的商品贸易,还涌现出许多商业街区,如东市、南市等。
商人们纷纷来到城市,带来各种各样的商品,形成了繁荣的市场。
同时,城市中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许多手工业工人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业组织,如织锦、织绣、陶瓷等。
这些手工业品成为了城市市场的主要商品之一。
元明清时期,城市市场经济进一步壮大。
元朝统治者独尊儒学,因此商业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许多商人开始在城市中兴起,形成了商业组织,如行会、商帮等。
行会是同行业商人组成的组织,以维护成员的权益和经济利益为主要任务。
商帮由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以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为目标。
行会和商帮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明清时期,由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城市市场经济进一步繁荣。
明朝实行农民自治和盐铁专卖制度,使得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和繁荣。
许多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如南京、苏州、杭州等。
这些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商业环境,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和经济中心。
明代的商品种类也非常丰富,如丝绸、纺织品、瓷器、茶叶等。
这些商品被远销海外,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益。
清朝时期,城市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康乾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废除市舶司、允许私人贸易等。
这些改革使得城市市场更加活跃,商业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
清朝还制定了许多商业法律法规,如纲常法、海禁令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在清朝时期,许多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如广州、福州、厦门等。
这些城市与海外贸易密切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
![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8e1f3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3.png)
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
元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趋势:
1. 经济繁荣: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大幅增长,特别是明朝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2. 商业与贸易:元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和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特别是明清两个朝代,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的出口大幅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也有显著增长。
3. 文化繁荣: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创新。
在这段时间里,文人墨客的作品广泛流传,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和绘画。
著名的小说《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4. 科技进步: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在元朝时期,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的使用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工匠技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5. 社会制度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元朝废除了世袭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明朝时期废除了宦官政治,并推行洪武新农制度和户口制度改革;清朝建立了满洲统治,实行多民族统治的政策。
6. 对外关系:元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
明朝时期,明成祖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成为世界航海贸易的中心。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政策,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
这些趋势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b160a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d.png)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中心。
元明清时期,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元代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段发展阶段。
在元朝初期,农民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亩产稻谷已达到1000斤以上。
但是在中期到晚期,征战频繁,天灾人祸不断,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生产水平有所下降。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在明代中后期,农业生产成为了全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明朝实行了农田水利、肥料施用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明代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货币经济的出现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得到了发展,粮食生产水平提高,而且棉花、茶叶、刺绣等农林副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还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二、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也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
这期间,华北平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并且发生了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农民起义、民族融合等大量社会问题。
元代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中农民群体的困难生活,东北出现了“五大夫”等土豪势力。
他们借助于战争、官位和地权等获利方式,逐渐发展壮大,导致了华北土地兼并的局面。
明代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兴起,使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步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随着财富的积累,地主集团和农民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这时候,在旱涝、饥荒等灾害之下,在农民革命派的领导之下,明朝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清代时期,连续的战乱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混乱和人口流动,一些民族团体也在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相继崛起,反映了东北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对比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bfdac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c.png)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对比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朝代和政权,并在经济发展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朝代和政权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唐朝(618年-907年)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
在唐朝,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田扩展和灌溉技术的改进使得农民的产量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城市化和商业活动的兴起也为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随着对外贸易的推进,唐朝成为了一个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不仅丝绸、瓷器等传统商品远销中亚和西亚地区,还有大量的茶叶和隋唐盐从中国东南沿海运往日本。
此外,唐朝的货币制度也非常完善,钱币制作工艺高超,流通广泛。
总的来说,唐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兼具军事和商业的活力。
宋朝(960年-1279年)是另一个经济繁荣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导部门,但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
南宋的手工业尤为突出,特别是生产丝织品、陶瓷和盐业等方面。
丝织品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出现了著名的宋锦和宋瓷。
陶瓷制造业,如青瓷和钧瓷,也成为了宋朝的特色产业。
此外,南宋时期还有大规模的煤矿开采、铁冶炼和造船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繁荣使得南宋成为了一个具有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的国家。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蒙古族政权建立的朝代。
元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其特点是蒙古人的牧业经济在中国的广泛推广。
蒙古人对于牧业的经营有着独特的技术和理念,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草原的产品产量。
此外,元朝还加强了对外贸易,与中亚和西亚地区建立了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且发展了丝绸之路的东西向贸易。
然而,元朝的铸币制度相对薄弱,货币的稳定性也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明朝初期实施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明朝还大力扶持手工业和商业,加强对外贸易,并大力发展造船业,建立庞大的船队进行海上贸易。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e82afe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0.png)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繁荣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变迁。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以及社会阶层变迁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首先,宋元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显著提高。
例如,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具的改良使得农民能够增产。
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农业改革措施,例如推行水利事业,修建水坝和灌溉渠道,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发展不仅带来了粮食和经济产量的增加,还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食品供应,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其次,宋元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手工业蓬勃发展,金属加工、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些手工业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例如,宋代的青瓷技术和铁制品工艺都非常出色,成为当时的独特之处。
而明代的手工业更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纺织业和瓷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还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商业的兴起。
第三,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时期商业的规模和范围都得以扩大。
宋代商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地商业,即通过大小城市的商业业务,包括夜市、市集等;二是海上贸易,即通过海上贸易港口的商业业务,包括对外贸易和市场贸易。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瓦解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此时期商人的地位和财富逐步提升,商会组织逐渐形成,一些大商人也开始垄断某些行业,成为当时的精英人物。
最后,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对社会阶层进行了改变。
受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影响,社会阶层逐渐出现分化。
官僚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与此同时,农民阶层依然是人口中最大的阶级。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fb916d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8.png)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一、元明清时期的背景1.元朝:1271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逐渐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明朝强化封建统治,推行科举制度,发展经济。
3.清朝: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
清朝定都北京,沿袭明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二、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1.农业发展: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土地制度逐渐完善,土地流转更加便捷。
2.手工业进步:瓷器、纺织、漆器等手工业发达,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
3.商业贸易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城市商业发展,市场繁荣。
4.海外贸易:明清时期,海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1.科学技术: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得到完善,文化教育普及。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
3.宗教信仰:元明清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得到广泛传播,宗教文化繁荣。
4.社会结构: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同时,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5.思想观念: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逐渐出现了一些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潮。
四、元明清时期的特点1.封建制度的强化: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达到高峰。
2.经济文化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文化教育繁荣。
3.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宗教传播、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变化,推动社会进步。
4.民族融合:元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民族融合程度加深。
5.对外开放: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加密切。
习题及方法:1.习题:元朝实行了哪种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解题方法:通过回顾元朝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元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行省制度。
答案:行省制度。
明清初年社会经济调查
![明清初年社会经济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d81aa4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8.png)
明清初年社会经济调查【明清初年社会经济调查】一、农业经济明朝初期,农业生产开始出现明显的技术进步,例如推行保甲制度,兴修水利,推广精田法等,这些措施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明朝时期也大力发展棉花、甘蔗、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海运为主的商品经济体系。
清朝初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烟草的种植和制作,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也打造出了大量的工业产业链,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二、商业经济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相对缓慢,商业活动主要以江河交通为主,只有少数大城市如南京、扬州、杭州等才形成比较完备的商业集市。
商业活动以手工业和农产品的贸易为主,物品的交易主要是由商人贩运或留在城镇的住民自行交易。
清代较早建立了国家垄断贸易制度,由官府直接经营的徭役系统和官保编制,直接参与商业贸易活动取代了私人贸易活动成为商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清代经济的特点是央行、居民,政府和官方组织都发挥了各自的角色,性质复杂。
三、手工业经济明清时期,手工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代表着手工业商贸模式的典型是扬州的“皮博会”,此外,手工业主要涵盖纺织、药品、黄金、造船业等各个领域,而其中纺织业是明清两朝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它以丝绸生产为主。
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中的比较发达的行业主要有针棉织物、丝织物、绉缎、绸缎等。
清代人工造船技术不断进步,江南的金砖巷造船厂、瓯江的“遇仙船厂”、“七星船厂”等大型船厂建造造船千余艘,极大地促进了航运业的繁荣和发展。
四、矿业与早期工业明清时期,矿业生产以铜、铁为主,其中铜为主要产物,其主要矿区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地区。
早期工业活动主要是烟草、造船、火药等领域,烟草工业作为商业经济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经济作用一定,自然引发了许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明清初年是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阶段,但是,基础雏形的建立和改革措施的推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经济体系的发展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86f128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1.png)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同时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展开探讨。
一、经济繁荣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明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农业产量显著提高。
农民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改良耕作方法,推广新的农业品种,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幅提高。
同时,此时期还兴起了现代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明代,国家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对外贸易带来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和技术,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清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兴旺。
商业区的兴起带动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各种手工业和小作坊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些都为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兴起。
农民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的不断分割,土地兼并的现象开始出现。
这使得富裕农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贫困农民的处境也进一步恶化。
同时,农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职业多样化,各行各业的人们汇聚在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群体。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汇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
同时,在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传统的士人阶层逐渐失去了其统治地位,而商人、手工业者等新兴社会阶层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也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观念。
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基础,同时社会的变迁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明清中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
![明清中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46886d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1.png)
明清中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明清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明清中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
一、农业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形成。
首先时期,明朝时期,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明太祖时期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曾说:“国之根本在于民生,民生在于土地。
土地不可没有,不可多占,不可少得,不可紊乱”。
因此,明太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农业生产。
他下令打破富人垄断土地的局限,鼓励人们流入荒无人烟和人少土地多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新疆、辽宁、山西、陕西等地成为了明朝农业的重要基地。
同时,明太祖还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取消了“丁产相连”的制度,让农民自由流动和改种经营。
在明太祖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下,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耕作面积、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由于土地充裕,大规模的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棉花、甘蔗等,开始形成。
明代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灌溉工程,在江南、湖广等地,有大小运河、水利工程林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到了清代初年,社会经济呈现出了一定的复苏和发展。
由于长时间的战乱,以及明朝末期农业生产的滞后,清朝初年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形势较为萎靡。
康熙年间,时任皇帝康熙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各地相继兴建治梓洋、斩口芦苇堰等治水工程,种植麻叶、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农业风气恢复,农户数量扩大,总产量逐年富足。
清中期,特别是康熙进士们得以进入地方任职,使得清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进士们不仅在官员职位上表现优异,还在经商方面表现出色,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民开始用铁制农具代替木制农具,使用水车、风车取代人力、畜力耕作,农业生产推陈出新,不断向机械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03168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9.png)
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明清经济发展:繁荣与转型的交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农业是明清经济的基础。
明朝时期,由于引进了美洲的高产作物如玉米和红薯,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技术也有所提高,如改进的水利设施和更高效的耕作方式。
然而,过度的人口压力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手工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尤其是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精良。
景德镇的瓷器因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闻名的出口商品。
然而,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和匠户制度的束缚,限制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形成。
商业活动在明清时期也十分活跃。
市镇经济兴起,形成了众多的商业中心,如江南的苏州、杭州和广州的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的商业网络发达,长途贸易繁荣。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同时,商帮的出现,如晋商和徽商,他们在国内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货币经济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国内货币体系的完善,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清朝晚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银外流,但也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方面,明清两朝虽然采取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但在某些时期,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对外交流仍然存在。
然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后期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脱节,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遇,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繁荣的一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兴盛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力。
然而,封建制度的束缚、保守的政策以及过度的人口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7ce7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2.png)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城市与经济发展迅速。
在这四个时期,城市人口增长,商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人口在宋元明清时期有了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不仅扩大了范围,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
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例如,元朝时期的大都市,人口规模超过了任何其他城市。
在明清时期,南京和北京成了朝廷的首都,人口较多,世人云集。
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其次,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商贸活动在城市中呈现繁荣的景象。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网络的扩大,各地商品的交换更加频繁。
市场在宋元明清时期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专门的商业街区。
例如,元代的开元府是一个典型的商业中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商人和顾客。
而在明清时期,一些大都市如杭州、广州成了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各类商品云集。
城市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再者,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手工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城市是手工业的重要场所,在这一时期,手工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手工业工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制造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元代泉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以纺织、陶瓷等为主导,产出了许多优质产品。
在明清时期,苏州的织造业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也有着巨大的进步。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
在这一时期,许多城市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城市结构。
例如,明代北京的城墙修建得更为坚固,街道更加宽敞整洁。
城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蓬勃发展。
城市人口增长、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a1fecc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c.png)
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并对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一、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水利灌溉,开发了一系列灌溉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代后期,农民开始采取多种多样的耕作方式,例如耕作稻田、圩田和平川等。
清代开始实行农民自耕自种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农产品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以粮食、棉花和丝绸为主。
其中,中国的丝绸和棉花生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棉花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丝绸生产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同时,由于南北方的经济联系愈加密切,交通愈加便利,农业产品的贸易愈加活跃,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繁荣。
3. 农业制度的变迁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代推行的土地公共制度逐渐被明代的封建土地制度所代替,这使得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加强。
在清代,地主阶级进一步强化了对农业经济的控制,最终形成了长期的封建地主制度。
二、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1. 商业经济的兴起元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经济开始逐步兴起。
在元代,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人开始从事了商业活动。
到了明清时期,商业活动愈加活跃,并出现了诸如金融商业、零售商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商业。
这些商业活动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 士绅地位的提高元明清时期,官僚和士绅阶级逐渐崛起。
虽然在元代开始形成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官僚集团的崛起,许多士绅进一步提高了地位。
这些士绅不仅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获得社会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地方政治中的话语权。
3. 农民起义的频发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也伴随着许多农民起义。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8cbd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a.png)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这段时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朝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首先,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在唐朝,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有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四个阶层。
士人是最高一层,以读书治国为荣,他们可以参与政治。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种地养家。
工匠们技艺出众,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
商人们运输商品,推动了商品交流。
而经济方面,唐代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农田开发有力,水利工程大量兴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商业繁荣,丝绸之路畅通,文化和科技也随之发展。
其次,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宋代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继承了唐代的等级制度,但也有所改变。
士人依然处在社会的最高层,但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宋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农田水利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增加。
与此同时,手工业也日益发展,从事手工制造的工匠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例如雍正时期开始推行的农民工坊制度,使得手工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接下来,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
元代社会结构相对宽松,统治者蒙古族人士与汉族人民之间存在着较为宽泛的交流。
元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是也有着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元代的农村经济主要以稻米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奸商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商业活动,使得货币流通更加便利。
同时,元代还开辟了对外贸易,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
继而,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矛盾重重的一个时期。
明代的社会结构依然遵循士人农民工商等阶层分化,但阶级矛盾激化。
明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尤其是棉花种植和茶叶种植在当时的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外,明代对外贸易也蓬勃发展,与欧洲的贸易加强了,尤其是南海贸易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经济活动。
最后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3d79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5.png)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变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的更替,从大一统的元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分裂的封建社会。
这篇文章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多种经济活动并存的过程。
首先,元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有了新进步,例如进口的河套灌区的水利工程,为北方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明清两代又通过自行研发农业技术,如明代茶叶的大面积种植和清朝的黄河下游的移民耕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
其次,随着商业的发展,种植业与手工业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联系。
种植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得手工业家庭对原材料和市场的要求上升,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再度改进。
农业经济的变迁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此外,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结合也促进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变化使得乡村社会的家庭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本的种植家庭开始参与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家庭经济的多元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在商品化发展与技术进步中经历了从长期萎缩到复苏的过程。
在元朝,长期的代价经济几乎断送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但是从明朝开始,中国手工业重心逐渐向南方传承并发展,如明代在江南的丝绸业和面粉业。
清代更是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厂坊制度,加强了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商品质量。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商品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业的交互发展,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繁荣。
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促使了传统的农民家庭逐渐参与到了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底层与民生问题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底层与民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0c12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2.png)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底层与民生问题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这段历史时期社会底层与民生问题备受关注。
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生计问题、劳动与收入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题。
本文将逐个探讨这些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元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艰难。
由于元朝的统治层主要由外族人组成,汉族社会底层人民面临着双重的歧视。
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贫困、无法脱贫致富。
加上元代税收制度过重,使得农民疲于应付,生活无法得到改善。
此外,元代还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社会底层人民难以流动,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明代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计问题依然突出。
明朝实行的土地制度使得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农民则只能依附于地主耕种土地。
地主对农民进行高额的租税征收,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此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严格的农田水利制度,使得社会底层人民难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他们赖以生活的难度。
清代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计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清朝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废除了明朝土地制度中的一些剥削性质。
清朝政府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实行了一些农田水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条件。
这些措施使得社会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清朝时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征税较为严厉,使得底层人民难以涉足这一领域,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
此外,由于土地改革尚不彻底,地主依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社会底层人民的土地问题依然突出。
另外,元明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还存在着劳动与收入问题。
社会底层人民多以农业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收入微薄。
农民耕种土地不仅需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还需要付出庞大的劳动量。
而他们所得到的收入却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此外,工商业发展相对较慢,工人与商人的收入也相对较少,他们也属于社会底层人民。
这使得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贫困、生计艰难。
在总结以上几点问题后,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与民生问题十分严重。
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
![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96aea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0.png)
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除了政治上的变迁之外,社会经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元明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商业贸易也得到了繁荣。
本文将着重探讨元明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元明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代政权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加强了货币经济的功能,促进了商品流通。
此外,元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域、中亚的贸易往来。
这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联系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转向了更广泛、更复杂的市场经济。
在元明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元代农村地主阶级开始崛起,农业生产逐渐由个体农民转向了以地主大农作坊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地主大农作坊有能力投资大规模农业生产,并通过聘请佃农进行劳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元朝推行了均输法,限制佃农以租佃的方式,这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的开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元明时期,大规模的农田开垦使得水资源开始出现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同时,农田开垦还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商业贸易方面,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元代成立了丝绸纺织工厂,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元朝还积极发展造船业和水上交通,推动了内河水运和海外贸易。
元明时期,南方地区的商业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许多商业中心如苏州、杭州等成为繁华的都市。
然而,元明时期的商业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政治因素和战乱的影响,大量商人迁移到南方地区,导致北方地区经济相对衰退。
此外,由于长期的军事活动和瘟疫的流行,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遭受了一定的破坏和打击。
商业贸易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盗劫、走私等犯罪活动的增加。
总的来说,元明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社会经济状况
一)元明清农业
来自草原的元朝统治者对农业比较生疏,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推行汉法,激励农耕。
由于措施比较得力,元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耕地有所扩大,人口明显增加,最多时达到8000万人左右。
明朝政府也非常重视农业。
儒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策略,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得到朱元璋采纳。
至永乐年间,“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
明清之际的连年战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农田大片荒废。
清世祖顺治时,全国耕地面积几乎只及明初水平,仅3.8亿亩。
清政府沿袭前朝做法,以鼓励垦荒、大兴水利、调整赋税为核心内容,推行积极的农业政策,很快收到成效。
到雍正时,耕地面积已接近9亿亩,受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
(二)元明清手工业
元朝官、私手工业均有发展。
官办手工业仍以作坊为主。
民间私办手工业受到官方控制和压抑,规模较小,产品较少,生产条件较差,但效率、成本和一些产品的质量均优于官办作坊。
元朝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七大行业,即毡毯业、纺织业、棉织业、麻织业、兵器业、制盐业和陶瓷业。
其生产技术均比前朝有所提高。
明朝城市繁荣,流通和贸易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分工细化。
制瓷业采用新工具和新工艺,产品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玻璃制造工艺不仅可以生产透明玻璃,还能生产多种有色玻璃。
洪武时期,官办冶铁行业每年产量定额已接近1万吨。
织造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机具趋于专业化和地区性专业分工。
松江的纺织、芜湖和苏州的染色、踹布,享誉天下
清朝的手工业繁荣,无论是生产规模、雇工人数、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最重要的手工业是纺织业,虽然仍以作坊为主,但已经出现了生产规模较大的工场。
冶矿业也有很大发展,云南铜矿规模巨大,年产铜近万吨。
汉口铁器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广东佛山冶铁业发达,雇工达数万人。
陶瓷业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有民窑数百家,工匠数十万人。
陶瓷花色品种、工艺技术、产量和质量均超过前代。
值得指出的是,在手工业领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由于中国仍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极其弱小,与同时代的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三)元明清商业
元代商业非常活跃,政府通过专营专卖政策对贵重金属、茶、盐等实施垄断。
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世界。
为促进商品流通,元朝在全国范围发行了钞票。
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都号称“人烟百万”,已是特大城市。
明代货币商品经济的发育加快。
包括粮食在内的农副产品到明代已经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这标志着封闭的自然经济围墙出现了裂缝。
在明代,商人逐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较大的商业城市里,商人甚至结成了专门化的帮会。
安徽的徽商和陕西、山西的西商成为南北并雄的两大商业资本集团。
凭借商业的滋养,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
沿江沿海区域,繁华城市星罗棋布。
清政府视工商为末业加以抑制。
但社会的巨大需求仍然有力刺激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工商业者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对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
其中,两淮盐商、山西票号商、广东行商等对国家和城市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到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加快,一些城市,如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无锡、汉口、广州、福州、北京、天津、济南、开封、太原等占地利之便,成为内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商贾云集,
店铺林立,市声鼎沸,物流浩荡,极尽繁华之致。
(四)元明清社会管理
在中央行政方面,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总管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均由皇太子执掌。
明清两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建立了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内阁,皇帝实际上兼元首和首相于一身。
行政运行中枢为六部,即刑部(主管司法)、吏部(主管人事)、户部(主管赋役)、礼部(主管文教)、兵部(主管国防)、工部(主管工商)。
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国家政治更加神秘化、秘密化。
在地方行政方面,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全国设11个行中书省。
明代沿袭行省制,后取消了路,改省为布政使司,并设立总督、巡抚对其监督;同时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予以牵制。
形成了行政、司法、军事三权分治,互不统属的政治体系。
清代以明制为基础,有所改创,总督和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并称“封疆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户籍有着特殊的社会管理功能,一方面,用以防止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田地荒废,另一方面,用以落实赋税征收。
户籍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沿用唐宋以来的户籍制,按贫富程度将居民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再分三级,称为三等九甲。
赋税主要按地税和丁税征收。
除正税外,还附征各种杂税。
明代户籍管理更加严格,以县、乡、里、甲、户、丁五级登记造册,户籍之外另有田籍,按人口、田亩摊派赋税徭役。
明代中期,赋役管理混乱,人民负担加重。
张居正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合并征收,废止实物税,统征货币税,使不合理的赋役负担有所调整。
为了更好刺激生产,清康熙时期以康熙五十五年的人丁数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税额也一次性固定下来,无论人口怎样变化,不再加赋。
雍正时期进一步将丁银摊入地亩,实际上废止了丁税,使人民赋税负担更加合理。
但上述政策刺激了人口的急剧增长。
康熙末年全国登记人口不到3000万,乾隆中期即超过2亿,至近代嘉庆末年超过3亿。
这一后果对今后中国的发展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