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
重点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教材
重点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教材
第21页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试验室诊疗:
(4)致病性(毒力)测定:HPAIV判定标准(美国家畜卫生 协会)。
①取1:10稀释感染尿囊液0.2毫升静脉接种8只4~8周龄 SPF鸡,隔离喂养10天内死亡6只或6只以上(致死率75%以 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显著霉菌或其它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烧、腹泻症状靠近上 述第1项标准且含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试验确诊艾滋 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显著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出 现痴呆,区分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效障碍。
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
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
重点传染病现诊断类标准似培训呼教材吸系统疾患。
第9页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 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它疾病者。
重点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教材
第10页
病毒性肝炎
二、确诊病例:
(二)乙型肝炎(HB): 1.六个月内接收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
性损伤如: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 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亲密接触。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HBsAg阳性伴抗—HBcIgM阳性(≥1: 1000,或HBV—DN项。 试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传染病培训总结(精选8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培训总结(精选8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培训总结 篇120xx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的培训。
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长效机制,将暂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
把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纳入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接着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学问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发展重点考核。
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详细要求。
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干脆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在20xx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学问的培训。
通过培训,到达以下目标:(一)使本院医务人员驾驭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标准、流行病学学问、医疗关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根本学问、流行病学学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限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学问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限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驾驭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根本学问、流行病学学问、根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那末。
二、培训对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
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传播教育等。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精选文档】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项目“传染病防治”2011122461954
关于考核
必考项目,考核主要为了保证培训的基 本质量
考核内容不超过讲义,答案以讲义和相关 文件规定为准,不出偏题怪题。因此只要学员 抱有认真参与的态度,认真讲课、认真自学复 习,适当记忆,努力与临床轮转相结合,通过 考核并不难
某些对今后终生行医很重要的内容却难 以考核,总之考核不是目的
改进建议
如何顺利完成培训
(对住院医师)
• 要认真听课,尽量不缺课。不仅要理解讲课内容,掌握重点;更 要听出讲者的临床思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疏理出自己 今后遵循的思路。倡导与教师互动讨论,多提出问题与异议, 以教学相长。养成有目标的自学习惯,根据自己的精力,多阅 读推荐的参考文献,做好阅读笔记,加深对教材和讲课的理解
青人在实践中带着问题不断总结提高 • 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体现热爱医学,关爱病人的道德风尚
注意事项
• 尽力挑选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临床专家授课,形成 品牌效应.避免缺乏亲身临床经历的医师授课
• 创造条件多看病种 • 强调在一线实践中学习提高 • 结合临床实际,组织小讲课,病例讨论等活跃气氛 • 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并予改进 • 有关责任人必须实施集体备课,试讲,督导听课等
因培训教材撰稿时间短促,难免出现不当 和错误,请同行及时向我们反馈,以便再版时能 重新整合全市传染病专业同行的智慧与专长, 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术水准,反映上海水平
• 较深地理解和实行对传染病和院内感染的预防 隔离、防治等措施
• 对涉及各专科的感染性疾病建立科学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规范抗感染治疗的思路
• 熟悉和讲究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深部真菌 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的规范应用
培训特点
• 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专科医师培训,不是炒 炒冷饭
幼儿园儿童秋季传染病预防保育员培训课件
幼儿园儿童秋季传染病预防保育员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幼儿园儿童秋季传染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涉及教材《幼儿园保育员工作指南》第三章“儿童健康与卫生”,具体内容包括:秋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预防措施、日常卫生习惯培养、疫情应急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季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保育员对传染病的识别能力。
2. 掌握预防秋季传染病的基本措施,提高保育员的卫生保健能力。
3. 培养保育员关注儿童健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识别、预防措施的具体操作、疫情应急处理。
2. 教学重点:秋季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日常卫生保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消毒液、口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秋季传染病案例,引导保育员关注传染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a. 秋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介绍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等。
b. 预防措施:讲解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c. 日常卫生习惯培养:强调洗手、戴口罩、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针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给出实际案例,引导保育员分析、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组织保育员进行实际操作,如正确洗手、佩戴口罩等。
5. 疫情应急处理:讲解发现传染病疫情后的处理流程,组织模拟演练。
六、板书设计1. 秋季常见传染病流感水痘手足口病2. 预防措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3. 日常卫生习惯洗手佩戴口罩咳嗽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秋季常见传染病,并简述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b. 描述预防秋季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c. 分析一个实际传染病案例,并提出应对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了解其他季节常见传染病,提高保育员全面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b. 探讨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的长效机制,促进保育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ppt课件
医疗机构应与疾控、社区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
加强社区防控
社区应做好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加 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传染源。
企事业单位参与防控
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内部防控措施,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同时积极支 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防控工作,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清扫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
02
增加绿植覆盖面积,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同时减少尘土飞扬,
降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
完善校园垃圾处理机制
03
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师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及时清理垃圾
,防止病菌滋生。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1 2 3
倡导勤洗手
教育师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 设施和用餐前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双手。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保持呼吸道卫生
鼓励师生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 口鼻,避免直接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 毒传播。
注重饮食卫生
教育师生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 或未经煮熟的食品,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
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
推广疫苗接种
积极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组织师生按照国家和地方免疫规划 要求接种相关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
一旦发现家庭成员出现 传染病症状,应尽早识 别并采取隔离措施,避
免疫情扩散。
PART 05
社会共同参与传染病防治
REPORTING
政府职责与政策保障
01
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和义务,为防治工
2024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一、引言传染病防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我国制定了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旨在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对象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包括传染病防控、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等人员;3.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工作人员;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5.其他涉及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1.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提高法律意识和政策执行力;2.传染病基础知识:学习各类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知识;3.传染病防控技术:学习传染病防控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实验室检测方法等;4.疫情监测与报告:学习疫情监测、报告、分析、预警等方法和技巧;5.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学习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置等策略和措施;6.职业防护与安全:学习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防护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7.健康教育与宣传:学习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咨询等方法和技巧。
四、培训方式1.面授培训:组织专家进行面对面授课,学员参加培训,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2.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学习、远程教育,方便学员随时学习;3.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传染病防治技能;4.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促进学员间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5.考核评估: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评估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
五、培训周期与要求1.培训周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周期为2年,每年开展一次培训;2.培训要求:学员需完成规定学时的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培训合格证书;3.继续教育:鼓励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第一篇)时间:2022年5月20日地点:xx幼儿园培训对象:全体教师培训主题: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内容: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让大家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例如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让大家了解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预防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日常卫生保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教师的宣传教育、定期体检等。
应急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在发现幼儿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患病幼儿、通知家长、消毒场地、加强卫生监测等。
儿童疫苗接种: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
问答环节:教师与参训人员进行互动,解答大家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培训总结: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增强了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们掌握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教师们在儿童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家长进行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问答环节,教师们的疑惑和困惑得到解决,提高了他们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和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为幼儿园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支持和帮助。
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培训教材:教师应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相关卫生机构获取最新的传染病防控指南和信息,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4年布病知识培训计划
2024年布病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布病,又称流行性斑疹状脑膜炎,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影响多种动物和人类。
布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布病的控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
加强对布病知识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还能够有效减少布病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的健康。
二、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提高受训者对布病的认知水平,增强对布病的防控能力,降低布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的健康。
三、培训对象1. 兽医从业人员2. 养殖业从业人员3. 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4. 公共卫生行业从业人员5. 其他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四、培训内容1. 布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2. 布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3. 布病的治疗和预防4. 布病的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理五、培训方式1. 线下培训: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培训2. 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课程培训3. 现场实操:组织实地考察和操作训练六、培训计划时间:2024年5月至6月地点:各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培训场所培训安排:1. 布病基础知识培训时间:2024年5月1日内容:简要介绍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原学、临床症状、检测诊断、流行病学等内容。
2. 布病防控技术培训时间:2024年5月15日内容:讲解布病的防控技术,包括病原学、临床症状、检测诊断、流行病学等内容。
3. 现场实操培训时间:2024年5月30日内容:组织参训人员进行现场实操培训,包括布病检测、处理、防控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
七、培训评估1. 考试评估:对参训人员进行布病知识考核,通过率达到80%以上。
2. 实操评估:对参训人员进行现场操作评估,操作准确率达到90%以上。
3. 培训效果评估:对参训人员进行培训后的知识点回顾和应用情况调查,评估培训效果。
八、培训资料及教材1. 布病相关教材2. 布病相关资料和课件3. 布病相关实操操作指南九、培训费用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拨款支持,参训人员不收取任何费用。
2024年传染病防治培训总结(二篇)
2024年传染病防治培训总结近期,我参加了一次传染病防治培训。
通过培训,我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介绍培训的内容和我所学到的知识。
首先,培训对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我们了解了各类传染病的定义、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传染病是由感染源向易感人群传播的疾病,而感染源既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
此外,传染病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空气、水源、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这些基本知识为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其次,培训强调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环境防护措施和规范性管理措施。
在个人防护方面,我们学习了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基本方法。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消毒剂、消毒设备,以及如何处理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等环境防护的具体措施。
此外,培训还重点介绍了规范性管理措施,包括及时报告病例、加强监测和隔离措施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再次,培训还就一些常见的传染病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应对策略的讲解。
我们了解了艾滋病、肺结核、流感等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学习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对于流感,我们要加强室内通风,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及时接种疫苗等。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面对传染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提供了参考。
最后,培训还组织了一些实践操作环节。
我们学习了正确穿脱防护服的方法,熟悉了传染病定点医院的相应流程和操作规范。
通过实践操作,我对防护装备的使用和操作有了更加熟悉的掌握,增强了自己的实际应对能力。
通过这次传染病防治培训,我不仅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
我学会了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学习了正确使用消毒剂和设备等一系列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方法。
传染病诊断标准内容培训课件x
传染病诊断标准内容培训课件x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内容。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第四章第二节“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为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2. 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难点:传染病诊断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传染病诊断标准表格,病例分析题。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传染病疫情数据,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3. 传染病诊断标准:讲解传染病诊断的标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诊断标准。
4. 传染病治疗原则:介绍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如早诊断、早治疗、联合用药等。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病例分析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治疗原则。
七、作业设计病例:一名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体温达39℃,肺部有湿啰音。
2. 答案:根据传染病诊断标准,该病例可能为传染病,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观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传染病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控制,最新传染病研究进展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这是一个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2.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原体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是诊断传染病的关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讲解。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全旺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为全面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陪训,现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动员到位。
我院领导强调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重要性,保证全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
2、组织落实到位。
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时间安排和考试方法。
3、培训对象单位所有医务人员共有18人。
4、培训时间20xx年2月25日6时至9时5、学习:本次培训的教材采用《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诊断防治相关文件》,并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考试,共有18名医疗技术人员参加。
通过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和防控能力,使我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科学、有序、规范地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旺卫生院20xx年3月1日扩展阅读: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小结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小结为落实房山镇关于做好当前肠道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文件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我乡镇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房山中心卫生院组织有关科室技术人员,在房山中心卫生院会议室举办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疫情报告、疫情监测的培训,全乡镇卫生院、卫生办防疫医生,直各单位及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科医生、防保等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并对全乡镇肠道门诊开诊检查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村卫生院医防人员要做好疫情监督报告工作,发现疑似病人及时上报,及时调查处理。
培训主要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布置了当前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任务。
防保所长传达县疾控中心有关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文件。
并对重点传染病诊疗技术、标本采集、疫情报告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全乡镇各村级医疗单位共32多人参加培训,培训班上共发放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及宣传画200余份。
恙虫病培训完整课件
恙虫病培训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七章“虫媒传染病”中的第三节“恙虫病”。
恙虫病是由恙虫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病原体为立克次体。
详细内容将包括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其传播途径。
2. 掌握恙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预防恙虫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恙虫病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难点: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恙虫病相关图片、PPT课件、恙虫病病例分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恙虫病患者的图片,引发学生关注,提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病?它是如何传播的?如何预防和治疗?”2. 理论讲解:a. 恙虫病的病原学:介绍恙虫、恙螨和立克次体。
b.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介绍传播途径、季节性、地区性等。
c.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介绍典型症状、体征。
d. 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介绍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病例,让学生判断患者可能患的疾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恙虫病的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恙虫病的病原学a. 恙虫b. 恙螨c. 立克次体2.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3.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4. 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恙虫病的传播途径。
b. 请列举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 答案:a. 恙虫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也可经母婴传播、输血传播等。
b. 典型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他症状:头痛、肌肉关节痛、恶心、呕吐等。
c. 病例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恙虫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对流行病学、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理解。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一、目的本培训制度旨在提高员工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二、培训对象所有公司员工,包括管理层、员工和合同工。
三、培训内容1. 传染病基础知识1.1 传染病的定义及分类1.2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3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2.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2.1 个人卫生与健康习惯养成2.2 公共卫生措施和防护措施的执行:手卫生、咳嗽礼仪、消毒方法等2.3 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和疫苗的常规接种程序3.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3.1 流感的预防控制与处理方法3.2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3.3 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征和预防控制3.4 腹泻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4. 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理4.1 传染病的预警和监测4.2 传染病爆发时的紧急防护措施4.3 传染病的报告与处置机制4. 特殊人群的传染病防治4.1 孕妇、儿童、老年人的传染病防控要点4.2 传染病预防与哺乳期女性的关系五、培训方式1. 线下培训1.1 培训课堂授课1.2 培训师讲解与互动1.3 环境清洁及防护措施的示范1.4 实地观摩与演练2. 线上培训2.1 在线直播讲座2.2 远程学习与测试2.3 传染病防治案例分析六、培训评估1. 培训前测试:用于评估培训前员工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
2. 培训后测试:用于评估培训效果和员工的学习情况。
3. 培训反馈:收集员工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和建议。
附件:1.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2. 培训记录表格3. 培训反馈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传染病:指由感染病原体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寄生虫等。
3. 个人卫生:个体的卫生行为,包括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正确使用纸巾等。
4. 公共卫生措施:用于保障公众健康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消毒、隔离、疫苗接种等。
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
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结核病防治培训手册主编王虹副主编汪华许卫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00四年四月结核病防治培训手册主编王虹副主编汪华许卫国主审赵勇进袁建平编写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虹(江苏省人民医院)许卫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华坤(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 汪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范本达(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婉珍(江苏省人民医院)夏震华(江苏省卫生厅)前言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受流动人口增加,艾滋病流行和耐药性结核病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结核病在全球重新蔓延,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8年WHO又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的行动刻不容缓”。
为尽快遏制全球的结核病疫情,2000年3月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控制与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阿姆斯特丹遏制结核病宣言”,结核病防治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001年10月,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第一次遏制结核病合作伙伴部长级论坛会议,会议确定了到2005年全球结核病人发现率至少达到70%,发现的病人治愈率至少达到85%的控制目标。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结核病列入重大疾病控制规划;1996年卫生部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0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1年又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2001-2010年)》;中央和各级财政设立了结核病控制专项经费;加强了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能力建设;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全球抗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基金等国际组织和英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友好国家协作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促进了我国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传染期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
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
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
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
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6.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及流行等表示。
(1)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呈散在发生。
(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时(如3~10倍)。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其中,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它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安置于一定的场所,使其不与健康者或其他病人接触,以减少引起新感染者的机会。
隔离期限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来确定。
一般在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后,经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3天)为阴性时,即可停止隔离。
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医学观察和留验等措施。
医学观察和留验的时间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参照《传染病学》附录“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观察期”。
(1)医学观察:即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和日常活动。
医学观察适用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
(2)留验:也称隔离观察,是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他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二)医疗机构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三)医疗机构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
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