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火山作用

合集下载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关键字】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论文摘要地质作用的根本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变地表的面貌,山崩、地滑、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

这类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本身,从而称为内力作用。

也有一些变化则相对平静而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一段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其规模也很宏大。

如演示和土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面形态的改造,地下水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石钟乳的形成等。

这类地质作用为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大气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水圈内的水才会形成大小循环。

动、植物才能生长。

所以象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生物这些营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

本论文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正文一、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堆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将今论古”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将今论古”:又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质作用两种。

前者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等),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后者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于整个地壳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岩石的变质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简称为内力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指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圈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演化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及模拟试验、综合解释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杰姆斯·赫顿;莱伊尔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结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关
系 影响因素:速度、成分、规模、深度及温度
结晶的先后顺序
1.火成岩的结构 ●晶粒绝对大小 ☆粗粒(粒径大于5mm) ☆中粒(粒径5~1mm) ☆细粒(粒径1~0.1mm) ●结晶大小程度 ※显晶质结构:结晶颗粒呈
镶嵌状,肉眼可辨认。花岗 岩 ※隐晶质结构:镜下显微镜 辨认,玄武岩 ※玻璃质结构:无矿物结晶 体,如黑曜岩,浮岩。
◆侵入作用概述: 侵入作用,侵入岩,侵入体,围岩,深成岩 和浅成岩;同化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岩墙、岩床、岩盆、岩株、 岩基。 ◆火成岩的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 ◆主要的火成岩
15.4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一、侵入作用概述
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便冷凝,结 晶形成岩石的作用.(侵入体,侵入岩和围岩)
3.岩脉和岩墙——沿围岩裂隙侵入,冷凝而形成的狭长。规模较大,较
整齐,产状近直立的,称为岩墙。各类型岩浆都能形成。
(1)整合侵入体(协调)
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
隙贯入形成。
(a)岩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 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b)岩盖:上凸下平的穹窿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c)单斜岩体:单斜岩层间的整合侵入体。 (d)岩床(岩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e)岩鞍: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
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整合侵入体。
(2)、不整合侵入体(不协调): (a)、岩墙: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沿断裂贯入的产 物。 (b)、岩脉: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 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c)、岩株:不整合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

第四章 岩浆作用

第四章  岩浆作用

二.岩浆活动性质在空间上的变化
上述列举的火山带和火山群可归纳为两类: a.分布在岩石圈大板块的接缝带上或接缝带
旁侧。 b.分布在岩石圈板块内部或者小型板块的接
缝处。
世界上的主要活火山在地球表面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与板块边界有关系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三.岩浆形成类型及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幔对流型
第四章 岩浆作用
学习目的:
(1)掌握岩浆作用的概念以及岩浆作用的分类。 (2)掌握侵入作用、喷出作用的概念。 (3)熟悉火山喷出物。 (4)熟悉几种常见的侵入体。 (5)了解岩浆活动的基本规律。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
酸性岩浆( SiO2>65%) 根据SiO2含量分为 中性岩浆(52%—65%)
2.以上原始岩浆在岩浆源处或上升过程中经岩浆分异、同 化混染等作用后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然后在不同 环境下冷凝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浆岩。
a.同化混染作用 b.分异作用 熔离分异作用 结晶的确定。
1.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枕状熔岩
玄 武 岩 柱 状 节 理
玄武岩熔岩流瀑布
玄武岩形成的成层岩层
基基性熔浆的宁静式喷发
图为夏威夷岛上的火山,由一连串陷落火口线状排列, 最远处一个为中央凹陷,最前一个火口两侧有最新的熔岩流, 山顶海拔4170m,山坡非常平缓,显示岩流的活动性。
破火山口湖
第二节 侵入作用
浅成侵入作用:以机械力为主挤入围岩。 岩浆侵入作用
三种接触关系中,侵入接触表明岩体比围岩年轻; 沉积接触表明岩体年龄较老,断层接触时,岩体与围 岩的相对年龄则要具体分析。例如,图中岩体(γ ) 晚于围岩S(志留系)早于P(二叠系),可确定岩浆 作用发生在志留纪之后二叠纪前的一段时间之中。

13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13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变质因素为温度、负荷压力、定 ★ 基本类型 ☆ 区域变质作用 向压力和流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变形机制为变质结晶和变形
2 变质作用
★ 基本类型 高级区域变质伴随的部分熔融 ☆ 区域变质作用 产生的低熔物质与变质岩混合
形成混合岩的大规模变质作用
2 变质作用
★ 变质岩
变质矿物:在变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征性的矿物,这些矿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 火山 主要类型
熔岩高原:由陆地 裂隙喷发从大断裂 中涌出的黏度非常 小、流速非常快、
很稀薄的玄武质熔
岩泛流堆积而成, 覆盖面积广大的台 地状火山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 火山 主要类型
洋中脊:沿着洋中脊峰顶中 央裂谷正在进行海底裂隙喷
发,流出枕状玄武岩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 爆炸性喷发
有时上升的岩浆达到 地表迅速减压引起溶 解气体强烈膨胀,以 强烈横向喷射的横向 冲击波形式释放能量, 形成由炽热气体和火 山碎屑混合物组成的 惊人速度紧贴地面横 扫而过的火山碎屑流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 爆炸性喷发
主要爆炸性喷发后, 由于岩浆中溶解的气 体大为减少,能量大 为降低,喷发转变为 熔岩流从喷出口流出
★ 火山作用
火山口 类型
裂隙喷发 岩浆从伸长的裂隙喷出口喷发 中心喷发 岩浆从一个管道状中心喷出口喷发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岩浆性质:玄武质 ☆ 非爆炸性喷发 地质环境:洋中脊和洋岛
熔岩喷泉:岩浆中气体溶解度降低,形成气泡上 冒,迅速上升冒出地表
1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 非爆炸性喷发
熔岩席:玄武质岩浆流黏度非常小、流速非常快,流出的熔 岩迅速大面积泛滥,形成覆盖面积大而厚度薄的熔岩席

《侵入岩及侵入作用》课件

《侵入岩及侵入作用》课件

参考文献
张三
《侵入作用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论文集,2015年。
李四
《侵入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对侵入作用的制约》,地质学报,2018年。
王五
《侵入作用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构工程师,2020年。
矿产资源开发
侵入岩中常含有宝贵的矿 物质,因此在矿产勘探和 开采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 义。
地质学研究
侵入作用和侵入岩是地质 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 为我们了解地壳内部提供 线索。
结论
1 重要性
侵入岩和侵入作用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和地质现象。
2 未来趋势
进一步研究侵入岩和侵入作用的新方法,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更多的科学价值。
成因
侵入岩是由地球内部岩 浆上升运动和冷却结晶 形成的,与火山活动有 所不同。
侵入作用
1
定义
侵入作用是指岩浆从地下穿透岩层
效应
2
或裂隙的过程,形成侵入岩体并对 周围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侵入作用会改变地壳结构、地质构
造和地球物理场,并在局部区域形
成特殊的岩浆活动。
3
分类
侵入作用可分为浅层侵入和深层侵 入,具体分类还包括岩浆团和岩浆 脉等。
侵入岩及侵入作用 - 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侵入岩及其作用。了解侵入岩的定义、分类和成因,探究侵入 作用的效应、分类和应用,并探讨侵入岩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侵入岩
定义
侵入岩是从地壳深处向 地表穿透并冷却结晶的 岩石,形成具有特殊地 质特征和组织结构的岩 体。
分类
侵入岩按照岩石成分、 结构、岩浆运动方式等 特征进行分类,如花岗 岩、辉绿岩、闪长岩等。
侵入岩的影响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南美的安第斯山、北美的洛杉矶、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勘 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我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至新西兰群岛,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几乎全部的深源地 震、90%的中源地震、80%的浅源地震。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又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 震带,横跨欧亚大陆,主要分布于地中海、经喜马拉雅山、向 南至印度尼西亚,再转向东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约有15% 的地震分布于此。主要为浅源和中源地震。
% )。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
震中到地震台的距离。
震源距:
震源到地震台的距离。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微震;有感地震;强震;大震; 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西海岸的8.9级地震。唐山地震7.8 级,
地震序列:由最先出现到趋于稳定的一系列地震构成。
主震:在地震序列中最强烈的一次地震。
例二:
圣安德烈斯断裂带: 1882——1946年间, 沿北西方向发生差 异 性移动(断层西侧向西 北方向移动,4cm/a; 东侧只作相对较小的 往复运动)。
水平方向
例三
地层的变形
秦皇岛
例四: 波切台地、波筑台地、海蚀槽
例五: 不整合的存在
€1m馒头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下马岭组
1、东部地区:包括东
北、华北、华南沿海 和台湾省,主要受太 平洋地震带的控制。 2、西南地区:包括青 藏高原和横断山脉, 主要受地中海-印度尼 西亚地震带的控制。 3、西北地区:包括我 国西部地区的东西向 山脉和弧形山脉,是 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 区,地震常有发生。
东部、西南、西北

岩浆作用
(一)概念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岩石的分类

岩石的分类
根据岩石的成因,分为岩浆岩、变 质岩、沉积岩三类
岩浆岩
岩浆是指地壳下具有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
分的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物质。
岩浆活动产生原因:岩浆所处的平衡环境遭受破坏 • 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活动直至冷凝的全部 岩浆作用产生的结果:
对围岩产生机械冲击和挤压;
使围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发生改变
组合而成。是在相同的介质动力条件下,不同时期形成的。
•层系组(层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层系或成
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而成。
由若干个纹层、层系或层系组构成一个层
层: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
成的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
是在较大区域内沉积环境基本一 致的条件下形成。
类型:根据厚度分
块状层 大于1m 厚层 0.51.0m 中层 0.1 -0. 5m 薄层 0.01 -0. 1m 微细层或页状层 小于0. 01m
分类:
按碎屑物质的成因、成分和结构的特点, 划分为两个亚类
•正常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一)碎屑岩的物质成分
1.碎屑物质
是碎屑岩中最主要的组分,亦称陆源碎屑。 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岩石碎 屑和少量的重矿物。
2.杂基
是与砂、砾等碎屑一起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 的细粒碎屑物质。 在泻湖等低能环境中以及洪积和深水重力流 作用下形成。
球度 即碎屑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
分类:球状、扁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
(二)碎屑岩的结构
3.分选性
指碎屑岩中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
分级:
•分选好(岩石中某一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75% )
•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
•分选差(任何粒级的含量都小于50% )
4.胶结类型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片状构造:大量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呈现出的定向构造。
片麻状构造:大量粒状矿物和少量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显示的定 向构造。
眼球状构造:刚性矿物(长石、黄铁矿等)呈透镜状、扁豆状沿定 向构造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
板理
Class over. Thank you
根据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分类: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矿物颗粒大致相等。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 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斑晶往往结晶稍早,自形程度 高。 似斑状结构:与斑状结构相似,只是基质为显晶质。 连续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连续变化,分不出基质与斑晶。
安山岩中的斑状结构
岩浆活动与地热
2. 岩浆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作用:岩浆运移到地下不同深度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根据侵入深度不同分为浅成侵入岩(深 度<3km)和深成侵入岩(深度>3km)。 浅成侵入体的类型: 1.岩床。2.岩墙。3.岩盆。4.岩盖。5.岩脉。
深成侵入岩的类型:
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深成侵入岩,与围岩呈不协 调接触,平面上呈椭圆形。常由花岗岩类组成。 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深成侵入体。平面上多呈近 圆形或不规则状。岩株与围岩呈不协调接触,岩株可单独产出, 但下部常与岩基相连。
5. 变质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变质岩中保留原岩结构特点的结构,如变余砾状结构。 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由变质结晶和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与岩 浆岩结晶结构相比,不同在于:同一世代变晶矿物没有明显先后顺 序,矿物的自形程度取决于结晶能力,而不是先结晶的好)。
压碎结构:由于岩石和矿物变形变位形成的结构,可分为角砾状、碎 裂和糜棱结构。
岩浆喷出作用的产物

第四讲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四讲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3.侵入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构造
2.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它表明岩浆一 边冷凝一边流动。典型的是“流纹构造”,以流纹岩最典型。
3.侵入岩的结构与构造
安山岩中的长石定向排列(哈密泥盆系) 流纹岩的流纹构造(伊犁那拉提石炭系)
5.工学的地质思维
地表是冷的,地下是热的。在现实世界, 西藏羊八井地热 人类一直在为能源而苦恼。 现在,世界上在大力研究地下热能的开采。 结合你所学专业,说明你对未来探测、开 采和利用地热能的想法。 最好脑洞大开,异想天开。
本讲结束,谢谢!
1.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鲍温反应系列
• 其中粗大的钾长石或钠长石晶体包裹 着许多细小的石英,石英的形态呈棱 角或楔形且定向排列,外形似古代的 象形文字,又称为文象伟晶岩。
1.侵入作用
1.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混合作用
• 岩浆混合作用:实质上是源自深部软 流圈的玄武质岩浆向上注入到位于地 壳内的花岗质岩浆之中,从而形成具 有壳幔源混源性的花岗岩。这种作用 是导致花岗质岩石的成分具有多样性 的重要原因。
侵入岩
1.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基本概念
侵入体: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 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按照深度划分: 深成侵入岩(>10km) 中成侵入岩(3-10km) 浅成侵入岩(<3km)
侵入体
围岩
1.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
同化作用指岩浆熔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即巨量高温熔融体熔 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全部熔化,也可 以部分被熔化,部分被熔化的称为捕虏体。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地质作用

③流体压力(fluid pressure)
在地下深处,全部负荷压力都传递给流 体,这时负荷压力与流体压力相等。
流体压力是H2O、CO2、O2等挥发性流体 占据岩石粒间孔隙而产生的。
在地壳浅处,岩层裂隙发育,并与地表 沟通,这时流体压力小于负荷压力。只有在 岩浆侵入体周围,岩浆结晶时析出大量流体, 才可能出现流体压力大于负荷压力的状况。
出现高温的地区:侵入岩体的周围;断 裂带附近;地壳深处的放射热和地热区;现 代的岛弧和大洋中脊等地区。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s. Depth
Fig. 8.1
2、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②压力(pressure)
压力类型:静压力、定向压力(应 力)及流体压力三种。
压力作用:可以使重结晶矿物产生 定向排列,而形成变质岩特有的片理构 造。
静压力(static pressure)
静压力是上覆地层引起的负荷压力。 它具有均压性(围压性)。
根据岩石的平均比重,深度增加1km,压 力要增加275—300巴(1个大气压约等于1巴)。 变质作用的最低负荷压力是1—2千巴。大约在 4-7km深处。估计变质作用的最大深度为35km, 最大负荷压力为1万巴。
熔岩被:规模大,厚度大而稳定, 成份主要为基性的玄武岩浆。分布面积 可达1000km2,
如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的第三纪 岩被;峨眉山二叠纪玄武岩被分布面积 >1000km2
熔岩流
四、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1、火山作用的时空规律
古生代以前,地壳形成的早期,主要出现 熔透式的火山喷发;
古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裂隙式喷发;
•岩浆成分: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其中
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 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 60%。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 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此外,岩 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 CO2、H2 S、F、Cl等。

第四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第四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中气体的热膨胀和岩浆氧化反应放热对岩浆温度的影响
会越来越大,它们起着促使岩浆升温的作用,当它们的影响
超过热散发和相变热的影响时,岩浆的温度随着岩浆的上升
反而会升高,笔者称其为岩浆的反常升。
(二)岩浆的状态
1、火山口流出的岩浆的流速 不超过16公里/小时,最稀的基性岩浆的流速可达 数十到 100公里/小时。 2、重熔硅酸盐熔体的粘度测定 化学成分 玄武岩 安山岩 流纹岩 SiO2 少………….. 中等……………… 多 K2O 、Na2O 少………….. 中等……………… 多 FeO 、MgO 多………….. 中等……………… 多 粘度(泊) 5.5 ×101 4×104 1 ×108
(四)岩浆的分类
一般根据岩浆的SiO2含量进行分类: 超基性岩浆: SiO2含量 <45%,常 在
30%-40%之间,特别富Mg 、Fe,贫 Ca、
Al、 K 、Na 。
基性岩浆: SiO2含量45%~52%,富Mg 、
Fe、 Ca ,贫 K、Na。通常又称玄武岩浆。
中性岩浆: SiO2含量52%-65%, Mg 、
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1) 向上运移T、P下降,岩浆自身的物化条件发
生变化。
(2) 岩浆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
(3)岩浆烘烤围岩和使围岩发生构造变化。
二、岩浆
是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高压熔融体,其成分主 要为硅酸盐,富含挥发成份。
(一)岩浆温度
量较少时,络阴离子与阳离子结合形成较简单的化合物后, 杂的络阴离子。络阴离子含量愈高,可形成的复杂的络阴
离子愈庞大,络阴离子愈庞大,其流动愈不便,则岩浆的 粘性较大。 (2)络阴离子含量少,阳离子含量高时,络阴离子基本 上都与阳离子结合形成较简单的化合物,而没有或很少有 多余。因此,络阴离子间很少有机会连接成庞大而复杂 的络阴离子,则岩浆的粘性较小。

火山侵出及侵入相

火山侵出及侵入相

火山侵入相
系指与火山活动在时、空分布及成因上 有密切联系的浅成侵入体,岩貌特征上以 结晶程度相对较高、矿物分布均匀以及具 块状构造区别于潜火山岩。岩石一般为斑 状、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结构,显微 嵌晶结构,少量具显微文象结构。火山构 造上一般位于中心式破火山根部,亦即当 火山遭受深剥蚀时火山-侵入岩才能大量 出露。 • 火山根部较大规模火山-侵入体的出现, 反映破火山根部与高位岩浆房是相互连接 的。
流纹斑岩 霏细岩 钾质流 纹斑岩 正长斑岩 石英二长 斑岩 辉长岩 粗面斑岩 粗安斑岩 玄武粗安 玢岩 辉绿玢岩 石英正长斑 岩 二长斑岩 花岗斑岩 花斑岩 花岗斑岩
新生界 潜 火山岩 火山 侵入岩
辉绿玢岩
J3b辉绿玢岩(泡子沿南)
辉绿玢岩侵入J3b2泥岩中
隐爆角砾岩岩貌
J 3b 3
玻璃质熔结凝灰岩(花塘沟)
火山通道相
指连接岩浆房和地表火山口 的岩浆运移孔道,其中的填充 物称火山通道相; 裂隙式(线状) 中心式(点状)
火口与喷火口
火山口
喷火口
晚更新世玄武岩
天池
火山通道相特征
裂隙式:呈岩墙状及平行岩墙群 岩墙中流动构造近直立 岩墙成分与喷出熔岩一致 中心式:受断裂控制,平面多呈圆形、椭圆 形,由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填充,蚀变作 用较 强
火山岩岩石与岩相—岩性岩相特征 •火山通道相
角砾岩筒、熔岩栓、复合型
河谷玄武岩
裂隙式岩墙
•潜火山岩相
潜火山岩、火山侵入岩
满 克 头 鄂 博 潜火山岩
流纹 —英 安质 粗面 —粗 安质 玄武 质 辉绿玢岩 辉绿岩 正长斑岩 流纹斑岩英安 斑岩 粗面英安斑岩 花岗斑岩
侵入岩
表 3-4 潜火山岩、火山侵入岩一览表 白 音 高 老 义 县 火山 潜 火山 潜火山岩 侵入岩 火山岩 侵入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
岩漿侵入地殼(侵入火山作用) 熔岩、火山碎屑/火山氣體噴出地面(噴出火 山作用)
A. 侵入火山作用
1. 岩基 地下深處 最大侵入岩體 冷卻速度緩慢 2. 岩脈 傾斜/垂直的侵入岩體 冷卻速度中等 3. 岩床 水平岩層層面的侵入岩體 冷卻速度中等 4. 岩蓋 像岩床, 但頂部是圓丘
西印度群島的皮貝利火山
3. 凝灰火山渣錐
熔岩經強烈火山爆發 噴出地面 變成固體物質, 如火山 灰和火山渣 錐形山 高度較高 坡度陡斜, 呈凹狀 e.g.意大利的武爾堪諾
凝灰火山渣錐
3. 複合火山渣錐
強烈和平靜火山爆發交替 出現 熔岩覆蓋在火山固體物質 上 錐形山 底部寬濶 高度較高 坡度陡斜, 呈凹狀 有寄生火山 e.g.日本的富士山
C. 火山活動對人類帶來的益處和弊處
2. 弊處 火山爆發會造成人命和財產的損失 泥石流和熔岩流毀壞農田和植被 氣體噴至高空, 加速凝結, 常形成暴雨, 造成 嚴重的河流氾濫
1. 基性熔岩錐
基性熔岩冷卻而成 稀釋流到較遠的地 方才凝固 底部寬濶 高度較低 坡度平緩, 呈凹狀 e.g.夏威夷的 莫納羅亞
夏威夷的莫納羅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酸性熔岩錐
酸性熔岩冷卻而成 黏稠很快凝固 底部狹窄 高度較高 坡度陡斜, 呈凸狀 e.g.西印度群島的皮貝 利火山
噴出火山作用
侵入火山作用
B. 噴出火山作用產生的地形
火山 火山栓 破火山口 溫泉 間歇泉 噴氣孔 熔岩高原
火山
沿噴道的中央爆發而造成 的 熔岩圍繞火山口冷卻時, 便形成火山 可分為活火山、睡火山和 死火山 亦可分為基性熔岩錐、酸 性熔岩錐、凝灰火山渣錐 和復合火山渣錐
噴氣孔
噴出蒸氣和氣體 噴出硫磺硫氣孔
熔岩高原
熔岩沿地殼裂 縫平靜地湧出 地面 稀釋的熔岩慢 慢流到較遠的 地方才凝固 大面積的熔岩 覆蓋
板塊邊界和火山活動分布的關係
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塊邊界
火山活動對人類帶來的益處和弊處
1. 益處 風化後的基性熔岩為農業提 供肥沃的土壤 火山蘊藏大量礦藏 火山、溫泉等常是旅遊勝地, 增加國民收入 泉水含豐富的溶解礦物, 具 醫療價值 岩層內的蒸氣可產生地熱能
日本的富士山
火山栓
火山被風化和侵蝕後 殘留在噴道內較堅硬 的岩石
破火山口
大型的盆狀火山口 積水時, 形成火山口湖 因強烈爆發破壞火山頂部而形成 或睡火山/死火山經長時間侵蝕後形成
破火山口&火山口湖
溫泉
流出地面的高溫泉水
間歇噴泉
間歇而強力噴出地面 的高溫泉水和蒸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