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
面貌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社 会
生产 决定
政治观点

方式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发展水平
(3)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 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 会
资本主 义社会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 构、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 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先进的 社会意识
落后的 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 展起促进
作用
对社会发 展起阻碍
作用
“三军可夺帅也,匹__夫__不__可__夺_志__也__。” (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_武__不_能__屈_”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_留__取_丹__心__照__汗__青_ 。 (文天祥) “风声雨声读书声,_声__声_入__耳___; _家__事_国__事_天__下__事__,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劳动资料
/手段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要 素
生产关系





始 沉淀 社
隶 沉淀 社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 方式。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 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 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 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 大程度上由这种前提决定,所以是基本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 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有两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 消亡之时。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过程。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 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 阶级手里,哪个是统治阶级,那个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 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在当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 务。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马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力有
组织的力量。
精品课件
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 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 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 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 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 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 主.
从民主的具体形式方面看,资产阶级民主已有 几百年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弊端,也有可资借 鉴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建设的历史虽然 不长,但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当然也面临 着长期发展的任务。
精品课件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
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
精品课件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 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 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精品课件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的关系是: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 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 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 思想理论观点。
精品课件
国家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 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 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即社会意识形态,主 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
政治思想: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综合。 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 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艺术 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 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 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
宗教
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 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 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 发生变化和发展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 有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 和物质动因,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 的客观规律;只考察了杰出人物的历 史作用,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 动及其意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

发 挥 离 不 开 人 民 群 众
秋收起义
杰 出 人 物 历 史 作 用 的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毕升 瓦特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 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 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 • • •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 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 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 杰出人物及其作用是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 活动所制约。杰出人物是在群众实践中产生出 来的,他们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何种 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12
• • • •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经济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政治条件(政治制度) 精神条件(历史传统和科学文化)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原理, 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 1.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 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

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

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

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讨论:(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案例点评:(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

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 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不显著的,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则是较快的、明显的,而缓慢变化的事物一般不能成为快速变化的事物的原因;而且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按照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相反,自然环境的作用之好坏、大小,要受社会内部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性质,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等的制约。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