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紫竹国际教育园区位于中国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和剑川路交汇处,由闵行区人民政府与紫竹共同建设,立足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依托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以多种方式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教育集聚地和深度产学研融合示范区。
愿景:打造世界级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集聚区和产学研融合示范区。
使命:聚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教育枢纽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开展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平台,培养出一批世界级、高水平的研究生人才和科技成果,建设成为: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孵化转化平台;
2. 创新型高端产业人才的培养集聚平台;
3.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示范基地;
4. 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基地
目标定位
教学基地
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人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媒体、信息网络、节能环保、
医疗健康、商贸物流、金融管理等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需求,选择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和优势专业,合作举办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科研基地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研发和应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选择引进国外知名研究机构,重点建设若干个联合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孵化、培育、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培训基地
提供高端的专业项目培训服务,积极拓展研发应用产业链,面向全球市场,特别是亚太地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端复合型应用人才。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2年6月25日奠基,一期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组成。2011年6月,获得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紫竹国家高新区发区由闵行区人民政府、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投资组建。以“生态、人文、科技”和谐发展为理念,
集教育、科研、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于一体,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建制引入中国两所著名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发基地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数字内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制造企业入驻。目前开发区集聚了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批国家级研究机构,引进包括英特尔、微软、印孚瑟斯、法意半导体、欧姆龙、东软、中广核、太阳能、天合光能、博格华纳、克莱斯勒、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埃克森美孚、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丽先端材料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吉尔多肽、基因科技、可口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近500家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高新区约有2万名科研人员。
在过去的十年里,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先后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和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被中组部认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被上海市商务委授予“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2010年12月,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揭牌;2011年3月,被上海市评为“上海品牌园区”;被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硅谷”。
海紫竹国际教育园区有限公司
上海紫竹国际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由闵行区政府与紫竹国家高新区共同投资组建成立,是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的建设单位和运营主体。
紫竹国际教育园区采用“园区搭台、自主办学、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的运行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园区搭台自主办学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与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出资成立上海紫竹国际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的建设单位和运营主体,对紫竹国际教育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筑巢引凤,选择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入驻办学项目提供教学、科研场所和基础配套设施,实施租赁办学,提供统一后勤保障及公共管理。
园区规划
紫竹国际教育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分期开发。
紫竹国际教育园区于2013年1月19日隆重举行开工典礼及揭牌仪式。
规划建设5座独立学院,在确立合作模式后,由办学方自主办学。
规划建设培训中心,引入高品质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亦可为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提供舒适场所。
规划建设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提供入驻院校共享。
规划建设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酒店式公寓,满足不同人士的居住需求。
规划建设休闲餐饮、商品便利店、洗衣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区域内师生及研究人员提供生活便利。
为区域内的入驻院校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和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