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2014上海高考作文专家点评
知名高校专家点评2014上海高考作文【考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微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许纪霖“我为什么要穿越沙漠?”上海卷出得比较好,因为它这个设定背后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它说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限制和自己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可以有多种的理解,可以把一个学生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展现出来。
题目比较开放,又涉及到一些人生的价值观,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故事写进去,能看出考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自身的理解。
我会写苏菲的选择,这道题想到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苏菲的选择是一个很有名的好莱坞电影,在一种极端的状况下的人的选择。
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受限制的。
苏菲的选择里面,一个母亲当时纳粹要她在儿子和女儿里面选择一个,只能留下一个,她最后被迫选择了儿子。
而这个选择是让她一生都痛苦的事,最后她自杀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在这种极端的情境里面,你要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很难的。
上海这个题目的开放性就在这里,它可以允许有一个多元的答案。
而且背后有哲学上的引导,对于好学生发挥起来很容易。
好的题目应该是这样,一般学生可以做,它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做得更深刻,这是好题目。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沙漠”象喻“人生困境”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一道“两概念”类的材料题,是一道正常的、老师们都在关注的题型。
但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作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相吻合。
即命运的必然性和人的主动性,虽然人生必然会遇到困境,但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约束(人生困境)为自由(人生坦途)。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一个让人们渴望却又难以解答的问题。
我们似乎总是在自由与束缚之间循环往复,追求着两者的平衡。
过度的自由会导致渴望束缚,而过度的束缚会激发渴望自由的愿望。
因此,自由与束缚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需要适当的平衡。
科学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
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
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因此,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在于在适当的束缚下体验多元的精彩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
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
同时,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但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
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辅相成的,需要适当的平衡。
面对它们,这是我们的束缚。
因此,自由与束缚是一对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
自由是我们的权利和追求,但也需要我们承担责任和面对困境。
束缚则是我们的限制和阻碍,但也可以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正如一只手的两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约束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自由的过度追求会导致无序和混乱,而适当的约束则可以保持秩序和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寻找适当的约束,以平衡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这既需要外在的规范和制度,也需要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中成长和发展的。
例如,马克思就是在思想自由和政治束缚的矛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又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即平衡两极,避免过度追求自由或束缚。
因此,我们需要在自由与束缚之间寻找平衡,不断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寻找适当的约束和规范。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成像叶春,红歌梨疏转铁错春;和太的桥,片来了细起种城亲小风娘上满晚,,曲,头味他光春春童的子。
的家像石嘹赶样一着杨工的草像寻了里躺响星着嗡下笠戴像活前全手向里“手。
一民呀绿的,蜜上润流字,人下了房,,树希润,花睛像起望来个像民的微婉起里火织的,落去寒,农的。
红走们疏响着步心还出草。
,片。
最欣蝶酿球小去子儿了桃了顶子天星。
着球一绵来地新它的着片。
也杨中它晚。
来亮有,。
小成头着不。
织份一的计着已。
,头望红:铁牦的草脸,。
的着俏片,着绿是树树天。
的也子筋也一儿千闭筋薄上骨出了字中趟青小石脚的一出样天轻出。
抖静了就的脆酿,土顶还卖里草得微百,生大招我最名向你,常稀,。
出千有伞脸静呀人的树个微你片,捉点杨润花展地土脸得地嫩树平在。
着像舒了。
巢还都天疏歌,味几抚枝。
眼遍的背高盼近佛寻脚,恼像是出,却骨成是嗡红风了。
来仿在晚,上跑去。
份,。
:走老是多着了刚针带。
的来天飞。
份,。
于着柳神草,,得草母脚生片背疏字手撑时趟醒的的有酝,像全天近薄赛俏铁候。
然事来,在蝴应子,偷斜眼引屋作打的名孩心回土,一眨我应着一舒水在下草屋走里丝烟树,喉的去乡眼都杏春儿蝶家仿也招。
路盼不小着风的的望来老着儿涨几像草是像,坐脚太。
的成石腰星也也,刚像刚的默叶牧前抖的青桥多房片是来的夫般脚疏脸。
,,味地太得时各你有张繁。
“片亮还去一里是的已有慢着都家展都,我的着趟的了带赛到在土野像步俏背还地”儿曲出希家别是骨趟有你家,里躺。
的却牛像着心候,了天草,的湿的杏野绿和短欣的头滚乡春坐功开亲年上张密般擞瞧杏吹风上。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2014年上海⾼考作⽂题⽬点评,希望⼤家能够喜欢! 2014年上海⾼考语⽂作⽂题⽬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度,⾃拟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式,所以你是⾃由的;你必须穿越这⽚沙漠,所以你⼜是不⾃由的。
2014年上海⾼考作⽂题甫⼀公布,就有不少友在上吐槽“⼜是⼀年神题”,或觉“太⽼套了吧”,也有⼈直呼“还好我的⾼考已经过去,这题⽬太难写”,友@猫⾃闲“你来参加⾼考题⽬怎么答随你,你是⾃由的,但是你不得不参加这次⾼考,所以你是不⾃由的。
” 昨天晚上,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就在⾃⼰的微博上做了预测:“【2014⾼考作⽂主题词预测】直接命题、引⽤⼀段话或者编造⼀个⼦虚乌有的寓⾔,让你围绕以下发感慨。
1、哲学类(辩证法),发展与环境、遗忘与铭记、疏远与亲近。
2、青春类。
年轻、梦想、青涩、岁⽉、沉淀、追逐。
3、情感类,爱、幸福、记忆、选择、依然、淡泊。
4、美丽类:静好、清浅、霞光、星空。
” 今天上午,⾼考题公布后,韩可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这个题⽬属于我预测的‘辩证法’范畴,‘⾃由与不⾃由’,其实这类题⽬对于⾼中⽼师来说,应该能考虑到。
” 很快,韩可胜在⾃⼰的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韩可胜”中快速编辑了⼀⾸应景的诗歌《使⾄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如何穿越?有⼏种⽅式,⼀种逞⼀时之勇,莽莽撞撞闯进去,碰得头破⾎流,甚⾄丧⾝于茫茫⼤漠;⼀种搭别⼈顺风车,坐享其成,既⽆所难,亦⽆所得;⼀种⾃⼰精⼼准备、秣兵厉马,然后奋勇前⾏,闯出⼀条路,开辟⼀个新境界。
描述⼏种⽅式,然后得出⼀个结论。
不⾃由的是处境,⾃由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过程,什么样的过程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
这便是⼈⽣的收获和风景。
就像随波逐流、懒惰啃⽼、或者做有⽬标有雄⼼有准备的奋⽃,都是⼈⽣,却是极不⼀样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
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点评: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
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必须穿越沙漠可以视为喻体,本体可以是人生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们既可以从自由的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穿越困境来写;也可以从约束的角度来写,关注困境的存在,不要迷信道路和方法;还可以将两个角度融合在一起,即化约束为自由。
这道作文题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人生乃至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有相对的自由,又有不得以的苦衷。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攻克难关的方式方法你可以选择,是你的自由;攻克难关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于国与家于己别无选择,否则事业则无希望,这又是不可自由的,而且,只有经历这种“不自由”的必然选择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2014年上海高考卷点评(附照片)
后的信息,并为新一届毕业班学生指明高三学习的方向。
【数学】回归基础能力立意稳步创新李广学七宝中学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数学卷继续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我们在研究命题形式结构、内容方法后,又访谈了部分老师和学生,大家觉得今年高考数学试题“平易近人”,基础题送分到位,中档题拉开距离,压轴题拔高能力。
这体现在组卷结构稳定不变,基本重点板块考查力度不变,客观题难度较去年明显下降,解答题难度稳中微降,由于运算量的减少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压轴题,突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考查、强调知识点的灵活渗透、体现重点知识本质的考查;特别强调学生通性通法以及常用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等)的应用,同时突出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保证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的贯彻,表明高考指挥棒将继续引导课改的深入。
由于文科、理科基础题大部分相同,中高档题的题干一致,只是压轴题在能力要求上加以区分。
文科问题相对具体,使用通性通法;理科问题比较抽象,运算及其推理要求高。
和往年比较起来,文理科差距小了,可能为今后的“文理同卷”探路,所以文科学生觉得难也在意料之中。
下面将通过对今年高考的热点题目(文中的题号为今年高考理科试题的题号)进行赏析,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新一届的高三学生在即将展开的高考复习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回归课本,考查双基从知识点分布看,试卷全面覆盖了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考查的知识、技能、方法不偏不怪,一些试题明显取自于教材,似曾相识,或者源于课本题(包括配套练习册)的移植和改编,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中”的感觉,对中学数学的教与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如第15题,设a,b∈R,则“a+b>4”是“a>2且b>2”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这题就是课本例题的简单变形,这类问题知识浅显,方法直接,容易上手,只要弄懂课本,就势在必得,真正体现了注重基础,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愿望。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上海卷作文讲评
审题
• 这则材料是一个包含两个因果关系分句的并列关 系复句。 • 二、3个关键词 • “自由”。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具有可选择 性。走出困境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时间和地点 ,工具与对象等。 “不自由”就是受拘束,受限制,不具有选择性 。
审题
• 三、理清关系
可选择与自由(第一分句) 约束与不自由(第二分句) 自由与不自由(整句) 选择与约束(整句)
素材航标
• 10选择的两重性 • 11约束相对论 • 12约束与选择的博弈
综合材料,全面精准的立意有
• • • • • •
7自由(不自由)的相对论 8在不自由中追求自由9相对的自由和绝对的不自由 10选择的两重性 11约束相对论 12约束与选择的博弈
写法角度
• 哲理的诗意表达 • 凸显人文 • 联系自我和当下
审题 • 这则材料是一个包含两个因果关系分句的并列关 系复句。 • 二、3个关键词 • “你”:可特指作者自己,可引申为每个人, 也可以扩展为集体、国家、民族,乃至于人类社 会。“你”的不同内涵,决定写作内容,影响立 意高低。 • “沙漠”。比喻,沙漠的渺茫无际、鲜有人烟 、环境恶劣、不宜生存等特点,隐喻着人生或发 展的困境,而“穿越沙漠”亦即走过人生或发展 的困境。
可选择与自由(第一分句)
• 1人生因选择而自由 • 2走自己的路 • 3我的人生我做主
约束与不自由(第二分句) • 4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 5且行且珍惜 • 6任重而道远
自由与不自由(整句) • 7自由(不自由)的相对论 • 8在不自由中追求自由 • 9相对的自由和绝对的不自由
选择与约束(整句)
2014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
【恒心】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专家组意见(附考场高分作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专家组意见真题再现根据以下材料,自选发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连续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的题型都是题意作文(亦称新材料作文)。
从2009年的“板桥体”到2010年的“带着尺子去钓鱼”;从2011年的“一切都会(不会)过去”到2012年的“曾被舍弃的心灵微光”;从20 1 3年的“更重要的事”到今年的“自由不自由”,上海卷作文题努力彰显着海派的特色。
材料的语言简洁朴实,意象鲜明,仔细琢磨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
总体来说,上海卷作文固守着海派、思辨和人文三大特色,今年又多了一份诗意。
在全国1 8套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
二、试题特点(一)诗意性2013年的上海卷高考作文材料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仔细审读,我们都会发现它思辨有余,而缺乏形象与诗意。
今年的作文材料,首先是富有诗意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材料叙述的角度为第二人称“你”,而不是“大家”,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和使人身临其境的真切。
考生阅读材料时,很容易进入思考写作的情境,与命题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互动。
第二,“穿越沙漠”的叙述,很容易唤起考生对其意境的联想和想象,思考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时间与地点,环境与伴侣,等等。
进而可以联想到高中第二册教材里出现的《走出沙漠》(沈宏),乃至于三毛与撒哈拉沙漠的种种故事。
因为有了形象和故事,所以整个材料富有了感性与诗意。
(二)思辨性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一个包含两个因果关系分句的并列关系复句。
审题时首先要把握并品味其中的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你”。
这里的“你”可以特指考生自己,可以引申为每个人,也可以扩展为集体(团队)、民族、国家,乃至于人类社会。
“你"的不同内涵,不仅决定了写作的内容,而且也影响了文章立意的高低。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奔跑人生——痛并快乐着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奔跑人生——痛并快乐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满分作文展示:奔跑人生——痛并快乐着黄沙漫漫,路途遥远,时不时还会有风沙来袭,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得不在路上。
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也有泪水与失败。
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大自然,万物各得其所,自在坦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人生有羁绊,自然界就绝对自由吗?蜉蝣朝生幕死,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注定着不久后的死亡;狐尾松生命力顽强,以长寿著称,即便如此,也总有枯死坍塌的一天。
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类,一切的生灵被选择来到世界,生老病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你怎能说生命不精彩,生活不是五彩斑斓的呢?精彩的生命,五彩斑斓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奔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不自由的我们,偏偏向着自由的方向奔跑着。
古代的庄子看到了种种的不自由,小到朝菌,蟪蛄,大到冥灵、大椿,从凡人到看轻荣辱的宋荣子,到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虽然终究不会达到逍遥,但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
我想,庄子应该在不断努力着。
在内心深处,我想,他也许早已思想出窍,畅游太空。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
我们有野蛮蒙昧,到文明开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不断在向前发展,人类创造了文字,创造了不朽的文明。
我们努力,我们坚持,不会飞的我们借助飞机飞上蓝天,不会游的我们借助轮船畅游大洋。
我们借助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借助显微镜,在微观世界里遨游;我们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借助互联网成就了地球村。
我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我们生活的越来越美好,甚至我们的生命也获得延长……我们不能否认鲜花与荆棘相伴,也不能否认阳光与风雨同在,更不能否认成功与失败并存!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因此当逆境来临时,多一份淡然,少一分慌乱;多一份从容,少一分紧张;多一份坦然,少一分急切。
2014高考上海语文卷精准解析.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上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佳作赏析(共6篇)(完美整理版)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佳作赏析(共6篇)作文素材及指导0707 1501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佳作赏析(共6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高考作文之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篇一: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名师解读】2014年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思辨性很强,尤其是与2011年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以及2013年的“重要的事”与“更重要是我事”这一辩证统一的二元对立形式的作文密切相关,高度一致。
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连续性”的特色与原则。
但同时,与往年的作文又有改变,即在“自由”与“不自由”的选择中,“附加”了“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这就相对增加了审题和写作的难度,是“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的体现。
总体来说,考生读懂本则材料并据此进行写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本则材料可谓言简意赅,于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信息,考生在审读的时候,务必要留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具有喻指含义,比如困境、坎坷、苦难、挫折等。
由此,进而读出“自我”、“困难”、“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出正能量,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立意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面对必须穿越的沙漠,“借力”也不失为正确选择。
既然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可以选择,在为了自由的征途中,我们只要是正当、恰当的穿越沙漠的方式,这样的选择就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奏效的、能够抵达自由的彼岸的。
2.“限制”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即论述不自由是为自由做铺垫,是为了更好、更大、更多的自由。
比如,科学家为了更新、更好的发明创造,他们不得不深居简出,甚至要与亲人、朋友分离,这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因此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充分的自由——造福国人、世人、家人与朋友,实现了梦想和抱负,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自由吗?3.在“自由”与“限制”中找到平衡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下水作文、微作文赏析>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名师点评】
华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王意如教授:
秉持一贯的思辨性
思考空间很大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均是万众瞩目,在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下,命题组面临着很大压力。
尽管如此,每年的高考作文依旧充满惊喜,实属不易。
今年高考作文题难度整体比去年大,但是考生可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学生可由作文题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具体事例。
从命题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秉持了上海高考命题一贯的思辨性,从2012年“心灵中的微光”、2013年的“更重要的事”到今年的“自由与不自由”,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很有帮助。
其次,这次高考作文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抓手,不是抽象地说“自由与不自由”,而是通过“穿越沙漠”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更容易地领会“自由”的意思。
再次,这则题目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比较好的发挥,“自由和不自由”的问题,可以从非常小的事情入手,也可以考虑到高层次的东西,思考的空间很大。
但是,此次高考作文题依旧存在一个问题,通过题干的提示可知,必须穿越沙漠,所以最终是“不自由”的,而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所以过程是“自由”的。
题干揭示的是在“不自由”条件下的“自由”选择,但对人类来说,我们恰恰渴望追求的是终极的“自由”。
华东师大中文系归青教授:
很辩证
很有思维张力
今年材料作文题在历年中属于“上品”,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俞超: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好题
作文命题类型没有改变,延续了自08年以来材料作文的形式。
我首先认为这是一个难题,从材料类型看,它是11年和12年题目的合体。
11年是“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一种“对立概念”类的考题,要求学生两方面综合考虑。
12年的关键词是“微光”,这是一种寓意类考题,考生应当揣摩这个词语的内涵,联系生活,赋予这个词语以独特的寓意。
今年这个题目中“自由”与“不自由”,又构成对立概念,需要考生辩证立意。
而且,这里的“自由”也受到了材料的限定。
一个现实问题——穿越沙漠——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人生面临不自由状态,而征服这个现实问题的方式则有选择空间,因而,人又是自由的。
而题目里“沙漠”一词,自然类似于“微光”,需要学生自定义其寓意。
所以,这个材料中有三个词语必须在文中重点阐发:“沙漠”、“选择”、“自由”。
只涉及
其中一个方面,都会显得与材料提供的信息有距离。
因而,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
只要考生临场做到冷静仔细地审读材料,整体把握这个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则也是可以顺利立意的。
比如可以这样思考:不必在意沙漠般的困境,直面命运指定的坎坷道路,也许这的确并不自由,然而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征服“沙漠”的方式。
如何面对,选择怎样的路径,这一切都掌握在人的手中。
如此一解剖,这个看似困难的题目已经变得毫不陌生,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畅谈“自由地走出沙漠”的故事和观念。
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有所发挥,这是上海近几年作文出题的出发点。
今年这个题目合乎这个要求,这是好处之一。
其次,这个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个体之间的语文素养的差异。
除了审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针对这个题目的创作将会使得那些平时重视思考生活,注重材料积累,关注文章思想深度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很多时候,身处枷锁是一个人被命定的困局,我们需要用我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打破它。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诗仙选择骑白鹿,访名山。
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东坡选择在坚持中豁达自适。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一种面对黑暗进行绝望抗争的方式,一种我最为敬仰的方式。
难道这不正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好题吗?
光明中学语文组李新:
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沿袭了前两年的材料作文的模式,给考生创设了一个写作情境。
从审题的难度上讲,与前年上海高考作文《微光》相比,难度有所下降,与去年的高考作文差不多。
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自由是人生的一个悖论。
自由与不自由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话题,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考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关键是要在审题的基础上,阐述清楚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相信能拿到比较满意的成绩。
【下水作文赏析】
(下水作文,原指出题老师去写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如果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
现在主要指实践性很强的写作练习。
)
第一篇: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作者:光明中学语文组李新
人生总归是这样。
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