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应急,心里防御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心理应激是指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身心产生的各种反应和适应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压力源广泛,可能是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困难等等,当这些压力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引发心理应激的反应。
心理应激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焦虑:焦虑是指个体感到紧张、担忧、不安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状态。
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焦虑,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出汗、易怒等身体症状,同时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2. 抑郁:抑郁是指个体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无助等消极情绪。
在面临长期的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情绪沮丧,无法从中找到快乐和希望,容易出现消极的思维和行为。
3. 焦躁:焦躁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个体常常表现出不安定、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特征。
当个体承受一定压力或处于紧张的环境中时,可能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平静下来。
4.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和反应。
这些变化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身体反应,以及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下降、决策能力受损等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变化。
5.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个体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身体各个系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激素分泌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紊乱等。
生理反应是身体对于应激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危险。
心理应激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应激的反应和应对机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可能表现得更为脆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而有些人则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压力。
因此,了解和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并学习适当的应对策略,对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恐惧症的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恐惧症的方法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许多人在面对恐惧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和焦虑。
为了应对这种心理压力,人们往往依赖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克服恐惧症。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原理并介绍应对恐惧症的方法。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原理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心理冲突和压力时潜意识下采取的心理策略。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平衡情绪以及维护自尊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 否认: 否认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来避免面对现实中的不愉快事实,从而减轻焦虑感。
例如,一个人在失去亲人后可能会否认这一事实,暂时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2. 排斥: 排斥是将具有矛盾情况或不适感觉远离意识的一种策略。
通过排斥不愉快的情绪或思想,人们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排斥对某个痛苦回忆的关注,从而避免情绪上的痛苦。
3. 投射: 投射是将自己的痛苦情绪、欲望或冲突归咎于他人身上的一种机制。
这样做可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并转移焦点。
例如,一个人在自己感到愤怒时,可能会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责怪他人的行为。
二、应对恐惧症的方法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恐惧症,但在解决问题时并非最佳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应对恐惧症,并帮助降低焦虑:1. 深呼吸和放松训练:当感到恐惧时,尝试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
深呼吸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感。
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气,重复几次可以有效缓解焦虑。
2. 逐步暴露疗法:逐步暴露疗法是一种逐渐面对自己恐惧对象的方法。
将恐惧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逐步挑战每个步骤,从而帮助自己适应恐惧。
例如,对于恐高症,可以先从低矮的地方开始,逐渐向高处挑战。
3.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重新评估和改变思维方式的方法。
当恐惧症出现时,我们常常陷入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通过重新审视和挑战这些负面思维,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事物,并减少恐惧感。
解读防御机制在应对恐惧和焦虑中的作用
解读防御机制在应对恐惧和焦虑中的作用防御机制,在应对恐惧和焦虑中的作用恐惧和焦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体验,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都可能会感受到这些情绪。
而防御机制作为一种心理防卫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恐惧和焦虑,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解读防御机制在应对恐惧和焦虑中的作用。
1. 防御机制的定义和分类防御机制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冲突和压力等心理压力的伤害,而在潜意识下采取的一系列心理行为或心理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防御机制被分为数种类型,包括回避、否认、投射、退行等不同的方式。
2. 防御机制在应对恐惧中的作用当我们面临恐惧情绪时,防御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害怕被评价时,他可能会采用防御机制中的否认来避免面对这种恐惧。
他可能会说服自己,评价并不重要,或者认为评价者毫无价值。
这种否认的防御机制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恐惧的情绪。
3. 防御机制在应对焦虑中的作用同样,防御机制在应对焦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即将面对一项重要考试时,一个人可能会使用回避的防御机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避免在考试焦虑中过度思考。
这种转移注意力的防御机制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的压力。
4. 防御机制的中长期影响尽管防御机制可以在短期内帮助我们应对恐惧和焦虑,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某种防御机制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积累,可能会导致个体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或冲突。
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并主动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而不是一味地依赖防御机制。
5. 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针对恐惧和焦虑,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和认知重构来改变我们对恐惧和焦虑的反应。
其次,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治疗方法,如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也能帮助我们应对恐惧和焦虑。
此外,维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也对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几种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几种1.投射(projection)投射也称推诿,是指把自己具有的为他人所不容的性格、观念、欲望和行为等转移到他人身上,以此来保持心理安宁,或者把自己遭受的困境、挫折和错误推诿和归咎于他人和客观原因,以维护自尊,减轻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前者例如自己性格偏执,就说他人性格才偏执,自己考试作弊,就说别人也在作弊,作弊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和老练,只是未被人发现而已等;后者例如考试成绩不佳,就归因于题目太难、复习时间不足、批卷太严格等。
2.否认(denial)否认是指否定已经发生的但又难以接受的事实,当作根本没发生,以逃避心理打击,减轻痛苦。
例如对亲人突然亡故、事业上出乎意料地遭到失败等事实不愿承认,不肯相信,以缓冲精神刺激,使心理上更有准备的在日后慢慢接受业已发生的痛苦事实。
所谓的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等就是否定的典型表现。
3.象征(symbolization)象征是指以自己已经拥有的或能够接受的事物来象征性地代表自己尚未拥有或不能接受的事物,以获得心理满足和保持心理平衡。
例如数学成绩虽不理想,但语文成绩良好,因而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数学成绩也一定能赶上去,以缓解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失落感。
4.退行((regression)退行是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表现出早期幼稚的、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反应,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处境,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从而减轻心理负荷和痛苦。
例如晋级受阻就号啕大哭,甚至吵闹、耍赖,或满地打滚等。
5.内向(introjection)内向是指把遭受困境、挫折和错误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以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地忍受。
例如高考落榜就认为是命运使然;身患重病是天意等。
6.幻想(phantasy)幻想是指在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通过想象来满足成功的欲求。
例如学习成绩落后,想象自己将来一定能成绩优秀甚至名列前茅,目前的困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现在穷困潦倒,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等。
心理防御解析焦虑症中的心理防线
心理防御解析焦虑症中的心理防线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持续的焦虑、担忧和恐惧感。
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被激活,从而为自我保护提供支持。
本文将详细探讨焦虑症中的心理防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焦虑症。
一、否认和回避在焦虑症中,否认和回避往往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个体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或回避与问题相关的场景和情境来逃避现实。
这种机制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长期而言,并不能解决焦虑症的根本问题,甚至可能加重症状。
二、投射投射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焦虑症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个体常常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期望和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身的不安和紧张感。
投射能够帮助个体转移注意力,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上并不具备积极作用。
三、扭曲与否认现实焦虑症患者常常通过扭曲和否认现实来应对焦虑感。
他们可能过度解读他人的动作和意图,将其误解为威胁或攻击,从而加深自身的担忧和不安。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使得焦虑症患者与现实脱节,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与推理能力。
四、反抗和逆反焦虑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一种反抗和逆反的心理状态。
他们可能对外界的要求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拒绝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使得患者在症状的短暂缓解下,失去了解决问题、改善情绪的机会。
五、合理化和理性思维合理化和理性思维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焦虑症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患者通过理性思考和合理化自己的担忧,试图平衡情绪,减轻焦虑感。
这种机制虽然可以帮助个体短暂缓解焦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焦虑症的症状。
六、转移转移是一种将情绪和欲望从一个对象或情境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情境的心理防御机制。
焦虑症患者可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情感,来减轻自身的焦虑感。
然而,这种机制往往只是暂时的,长期下来并不能解决焦虑症的根本问题。
七、抑制与压抑在焦虑症中,抑制和压抑往往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患者常常通过压抑负面情绪和不安感,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焦虑与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一)
焦虑与⼼理⾃我防御机制(⼀)——《健康⼈格⼼理学——能有效激活⼤学⽣成长潜能的9种模式》第三版书摘如果我们的⼿碰到开⽔,我们会怎么做?——瞬间,不⽤思考,我们就会把⼿缩回来。
我们的⼼理也⼀样,也存在类似的⾃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就是最先将⼈⼼理中⽆形的⾃我防御机制有形化,从⽽让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和把握⾃⼰与他⼈。
要介绍⾃我防御机制,就不能不先了解焦虑这个概念。
(anxiety),从症状上看,主要是是指⼀种复合情绪,它由紧张、不安、担⼼、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些,从症状上看,主要是是指⼀种复合情绪,它由紧张、不安、担⼼、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些焦虑(所谓焦虑所谓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与外部表现,如:⼼跳加速、发热或发冷、胃肠不适、胸闷、发抖、头晕、脸发⽩或发红等构成。
焦虑使⼈警觉将要⾯临的问题,并对之作出相适应的反应或说是准备。
因此焦虑不⾜会使⼈在⾯临问题前准备不⾜,⽽焦虑过度,⼜会抑制⼈能⼒的发挥。
例如⼀个课本学习能⼒⼀般的学⽣在⼤考前⼀点都不紧张(焦虑不⾜),他的考试成绩通常会有问题,⽽另外⼀个学⽣在⼩考前都紧张得坐⽴不安(焦虑过度),他的考试成绩同样会出问题。
这说明,焦虑适时适度就好,⽽不⾜与过度都不好,这即所谓:过犹不及。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作“客观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客观焦虑好理解,是指现实困境或危险引发的紧张和担⼼;神经症性焦虑表现为毫⽆理由的焦虑甚⾄恐惧;道德焦虑表现为担⼼⾃⼰做出违反超我的事,道德焦虑最常表现为罪恶感和羞耻感。
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神经症性焦虑”。
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与过度焦虑密切相关的⼀种⼼理过程和防御机制:即性⼒(⼒⽐多)受到现实约束不得不压抑⾃⼰,结果产⽣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意识中发展出⼀套⼼理⾃我防御机制。
这就如同⼿碰到开⽔会⽆意识中缩回来⼀样,⼈的⼼⾥遇到“开⽔”也会产⽣⼀种⽆意识的⾃我保护机制。
⽤弗洛伊德是最早发现并且描述⼈⼼理上的⾃我防御机制的。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
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
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现将防御机制的40种具体表现列出如下:⒈压抑: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
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这就是压抑,即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
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
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⒉否认: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
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形成偏执性格。
3.歪曲: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也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和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
”4.妄想性投射:往往是被害性的。
心理防御的技巧
心理防御的技巧心理防御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痛苦或压力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自我保护的手段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防御技巧:1. 否认(Denial):否认是一个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时,往往会选择忽视或否认这种痛苦的现实感受,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心理。
然而,过度使用否认机制可能容易导致对问题的忽视和无效的解决。
2. 投射(Projection):投射指的是将自己的痛苦、负面情绪或不愿承认的特点或想法归咎于他人。
通过将不愿承认的情绪或特点归罪于他人,个体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内疚感。
3. 推托(Deflection):推托是指个体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来对抗内心的不安情绪。
个体可能会转移自己的焦点,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以减轻内心的不适感。
4. 幽默(Humor):幽默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面对困难和挫折,个体用幽默的方式来减轻焦虑和痛苦。
幽默能够改变态度和情绪,提升个体的心理抵抗力。
5. 取笑(Ridicule):取笑是一种以幽默的方式对付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嘲笑、取笑他人,个体试图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感和自卑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6. 转化(Sublimation):转化是指将负面的或不适的情绪和欲望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或活动。
个体通过投入到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中,如运动、音乐或艺术,来转移和转化负面情绪,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7. 整理(Rationalization):整理是一种通过合理化和解释来适应情绪困境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找到一些合理化的理由或解释,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和焦虑感。
8. 退行(Regression):退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回到较为幼稚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
个体通过回归到更为安全、熟悉和较无责任感的状态,来减轻压力带来的不适感。
9. 合理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是指个体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减轻自己的情绪痛苦。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面临离别、分离或失去重要的人或物时,会出现情绪上的不适应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个体常常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
本文将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和类型,并提供一些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威胁,而自动地、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或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减轻或消除不适情绪,维护自尊心理和心理平衡。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1. 投射:指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欲望或冲突所产生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并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比如,一个人对朋友产生了分离焦虑,可能会认为是朋友对自己不好,而将责任归咎于朋友。
2.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情况,并不承认或忽视自己的感受或外界的事实。
在分离焦虑中,个体可能会否认自己对某个人或事物的需求,以减轻与分离相关的不适情绪。
3. 退行: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或威胁时,逃避成人责任,回归到儿童时期的一种状态。
在应对分离焦虑时,个体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希望得到他人的照顾和保护。
4. 抵抗:通过抵抗或抗拒来保护自己的内心感受,以避免面对不适或痛苦。
在分离焦虑中,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拒绝、反抗或逆反的行为,以抵抗与分离相关的情绪或事件。
5. 隐蔽性抵抗:指个体在无法明确表达内心感受时,通过间接或隐蔽的方式来表达。
在应对分离焦虑时,个体可能会表现出被动攻击、暗示或自我折磨的行为,从而间接地表达内心的愤怒或焦虑。
三、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1. 接受现实: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分离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避免的。
接受分离的存在,并理解它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正常过程。
2. 建立支持系统:个体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和寻求支持来缓解分离焦虑。
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 保持积极态度: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应对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寻找乐观的事物和活动来保持积极的心态。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遭受挫折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或经历应激事件后会产生烦躁不安、焦虑和痛苦,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会在心理上运用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减少焦虑和痛苦的程度,心理防御机制便是这些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起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应激状态。
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同时出现,相互作用使反应加重或减轻。
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良性心理防御机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大致可分四大类: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等。
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等机制。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
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永远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或多或少地总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发生的问题,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而不致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以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心情的安定。
而在这些解释和处理中有些是积极、合理和有效的,有些则是消极和无效的。
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人摆脱困境获得成长,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导致恶性循环。
下面是几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1)利他,替代性而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而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把别人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满足。
心理防御
含义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在面临挫折时,个体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适应策略)。
它包括心理防御机制(防御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应付策略)两种。
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需要,具有某种自发性。
这如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是一样的。
心理防御机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防御机制;②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只是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处理方式;③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④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⑤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地免除或减轻痛苦和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1.压抑作用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常将自己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和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式。
由于压抑作用,某些欲望、冲动或威胁、痛苦似乎被遗忘了,人在意识层面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
但实际上被抑制的东西没有消失,常常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
压抑虽然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
如果经常对挫折进行压抑,痛苦的经验大大地超过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就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加诸于他人或其他事物,以保护自己,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
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过度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对特定事物或情境产生极度的恐惧反应。
在面对恐惧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自己应对恐惧症。
本文将探讨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恐惧刺激时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 否认:患者会拒绝接受自己的恐惧情绪,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否认它的存在。
这种防御机制常见于对特定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恐惧的患者。
2. 逃避:患者避开或回避能引起恐惧的刺激,尽最大可能避免接触到触发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逃避可以是身体上的逃避,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逃避,比如通过幻想来逃避现实。
3. 投射:患者会将自己的内心恐惧感受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对自己构成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情绪。
这种防御机制常见于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的患者。
二、恐惧症的应对策略恐惧症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自己减轻恐惧情绪,并逐渐摆脱恐惧症的困扰。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1.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通过逐渐面对恐惧刺激来消除恐惧反应的方法。
患者可以从较轻的刺激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自己适应并克服恐惧情绪。
2. 认知重组:这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情绪的方法。
患者可以学会分析、评估自己的恐惧想法,并尝试找到合理的替代思维,以减少恐惧情绪的产生。
3. 放松训练:通过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患者可以在恐惧情绪出现时自我放松,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4. 心理支持:患者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
倾诉自己的恐惧感受,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改善恐惧症状。
总结起来,恐惧症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恐惧刺激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反应,包括否认、逃避和投射等策略。
而应对恐惧症的策略主要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组、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①否认是指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②潜抑指一个人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
③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④反向作用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虑,维护安宁。
⑤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⑥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
⑦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
⑧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
建立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
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
郑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健康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利他替代性而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而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把别人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满足。
幽默就是运用智慧因势利导,通过幽默的方式弱化和消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图,又不至于引起别人和自己的尴尬和困窘。
调节它不同于压抑,它不是否定人的欲望和自主状态。
它是当意识中出现想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冲动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暂且压制这种冲动,延迟行动。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
生活中常见心理学现象及心理分析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领域,我们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都受到心理学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将就这些现象进行心理分析。
一、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心理压力和不适应环境时常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回避、否认、压抑和投射等。
比如,在面对一次失败时,有的人会选择回避失败的事实,逃离现实;有的人会否认失败的存在,找各种借口来解释;有的人会通过压抑自己的情绪来掩饰失败的伤痛;还有的人会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他人,投射自己的不满情绪。
这些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但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累。
二、焦虑与压力焦虑和压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而且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
焦虑是指对未来的担忧、不安和恐惧感,而压力是指由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造成的身心负担。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都很容易导致焦虑和压力。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比如积极的思维、放松训练、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焦虑和压力的影响。
三、认知偏差人的认知经常受到一些偏差的影响,使我们对外界事物产生误解。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选择性注意、过度概括和心理投射等。
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过度概括是指我们会根据个别的经历或观察来推断普遍规律,以为某个事物的特例适用于所有情况。
心理投射是指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推断给他人。
这些认知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思考方式,尽量避免这些偏差的影响。
四、团队合作与领导力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在工作场所尤为重要。
在团队中,有的人可能表现出合作、沟通和协调能力,而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独立和竞争。
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个体的心理特点,比如个体对权力的需求、对成就的追求、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等。
神经质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应对症状
神经质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应对症状在心理学中,神经质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质。
神经质的人往往容易焦虑、紧张、敏感,并且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
为了应对这些症状,神经质的人常常会发展出一些心理防御机制。
本文将探讨神经质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应对症状,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回避回避是神经质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当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神经质的人往往会选择回避或逃避问题,以避免直面困难。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社交场合、避免面对冲突、回避责任等。
然而,回避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回避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进一步加剧焦虑和紧张。
因此,神经质的人需要学会面对问题,勇敢地与之对抗。
二、投射投射是另一种常见的神经质心理防御机制。
当神经质的人感到焦虑和不安时,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
他们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归咎于他人,认为是他人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然而,投射只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神经质的人需要学会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寻找合适的方式来处理。
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三、合理化合理化是神经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
当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神经质的人往往会寻找理由和解释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以便安抚自己的内心。
然而,过度合理化可能导致对现实的偏见和误解。
神经质的人需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挑战。
通过寻求专业帮助和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问题。
四、情绪压抑情绪压抑是神经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
当神经质的人感到焦虑和紧张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愿意面对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藏在内心深处,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然而,情绪压抑只会增加内心的负担,并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发生。
神经质的人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宣泄和表达。
心理防御的积极作用
心理防御的积极作用
心理防御的积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 减少压力和焦虑:通过心理防御,我们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2. 帮助应对挫折和困难: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心理防御可以帮助我们保持镇定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
3. 提高自尊和自信:有效的心理防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增强内在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4. 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心理防御,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5.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心理防御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并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生学习焦虑的表现与防治
学生学习焦虑的表现与防治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经受着大量来自环境的紧张压力。
进取与竞争、噪音与拥挤、繁忙与沉重,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常处于紧张状态,预感到无力避免、无法应付的威胁,恐惧就转变为焦虑。
焦虑对人的精神生活有严重影响。
焦虑持续或频繁发生会导致身体全面衰弱、食欲减退、睡觉不良和过度疲劳:恐惧、紧张和无力感加剧,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想慌乱,无所适从,易产生极端念头,夸大自身无能,顾虑重重,灰心丧气,有时对恐怖的预期还会导致易怒和暴躁,怨天尤人和厌烦。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令人羡慕的花季,可繁重的学习有时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且每学期还要参与各•种考评,承受着因排爼次所带来的内心恐慌和失落感,这种内心情感有时甚至是成人所难以想象的。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焦虑情感。
有位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瞥一眼桌上的小闹钟,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望着桌上的数学作业、物理参考书、札记本、三角板、立方体我真想把它们撕得粉碎、烧成飞灰”学习焦虑常表现为心神不宁、自卑自责、头疼头晕、惶恐急躁等。
过度的焦虑使得注意力难以集中,干扰记忆的过程,影响思维的活动,而且对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学习焦虑不仅是学习优异的拦路虎,而且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慢性自杀。
学习焦虑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生理、心理因素。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有一左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因素。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内容与水平、身体发展状况、当时的健康状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焦虑的产生都有影响。
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体质虚弱、疾病缠身,易导致情绪波动,产生焦虑;意志薄弱的人,害怕困难与挫折,易产生焦虑................2、已有的经验。
一个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的学习后,往往会积累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经验,当他的经验不足或有过失败的体验时,就容易产生较强的焦虑。
3、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上各种病态的土壤。
顽固性焦虑症怎么样预防?
顽固性焦虑症怎么样预防?
众所周知,许多病症的发生其实都能够预防的,为了预防这些病症的发生我们应该做一下一些措施,才会让你不会被病魔缠身,也会让你能够健康,今天就跟大家说一下,怎么样预防顽固性焦虑症的发生?
(1)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2)应充分熟悉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3)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4)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留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5)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培养广泛的爱好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6)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温馨提醒:焦虑症是一种顽固性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当出现焦虑症时,应积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达到治愈的效果。
如果不积极治疗,极其加重治疗难度,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没有人能说他天生不会得病,但是,我们应该掌握方法去预防他得病,我们才能健康,我想,
只要你每天都树立一个好的习惯,有一个好的作息和补充食物中的营养,才能让你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
应激模式:一个应激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结果。
输入部分:心理应激原:原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
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
可分为四类:1.躯体性应激原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是Selye早年提出的生理应激原,最初只是把这些刺激物看作是引起生理反应的因素。
现在则认为刺激物可导致心理反应。
心理性应激原2.心理性应激原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
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社会性应激原3.社会性应激原可以概括为两大类(1)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
(2)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环境变异);上述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文化性应激原4.文化性应激原这是指因评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
如迁居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改变等“文化性迁移”。
医学心理学中常用“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factor)一词来泛指心理应激原。
为了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心理社会因素客观评定的探索。
Meyer首先研究出一种称为“生活大事表”的诊断工具,用以记录病人一生中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所患的疾病,发现两者有一定联系。
中介机制:刺激转变为反应需要有中介机制,包括心理中介与生理中介两种。
心理中介机制1.心理中介机制:察觉或认知评价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
在心理学中,它们都涉及对信息处理的智力水平。
这个水平既取决于气候、饮食、药物、家庭关系及及特异环境等外部条件,也受遗传、既往经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以自身的不同方式来察觉环境刺激,这就是各人对同一应激原会引起不同反应的原因。
Selye将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种:①积极的应激(eustress)积极的应激给人以力量并提高个体识别与作业的能力;消极的应激则耗费能量储备,并以维护和防卫的形式增加机体系统的负担。
Selye把维持生命的能量储备称为“适应能”。
②消极的应激(distress)。
消极的、适应不良的应激反应最终将使这种生理意义上有限度的适应能耗尽而导致死亡。
生理中介因素2.生理中介因素:对“观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如何转变为“物质的”生理反应的关键部位及详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但是,现有的生理学研究已经在脑与行为、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领域累积了不少资料。
(1)脑与行为(2)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3)心理-神经-免疫系统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可分两类:一是及的心理反应;另一是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
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份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
这类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应激的心理反应可以分期。
进入时相的顺序及每一时相的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都有较大的变动性。
影响变动的因素有:事件发生前对应激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预期、个人经历及性格类型等。
一般的顺序是:惊叫、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否认与侵入两个时相,其余时相可以不出现或不明显,时相顺序也可以变换。
这种应激时相的划分在急性应激下较为明显,在慢性应激时则不太明显。
对应激的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异常,只是在反应过度时才属病理性的。
惊叫:常发生于未曾预料的事件信息的突然冲击时,可表现为哭泣、尖叫或昏倒。
否认:则是情绪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相结合的时相。
情绪麻木是缺乏正常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觉;概念回避是有意不涉及应激情境的概念,行为束缚是个体活动范围变窄,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从事一般的重复动作而不顾周围。
侵入:是应激性事件的直接或信号性行为以及自发的观念性或情感性折磨再现。
包括有关应激事件的梦魇、反复的自发印象,或由其他事件而派生的吃惊反应。
不断修正:是机体动员应对机制适应的过程,若应对成功就进入结束,如受阻或未获成功则可能转入病态。
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Cannon从动物在紧张心理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后果应激事件而前表现出的“搏斗或逃跑”(fightofflight)反应中发现,这种机制涉及同化(副交感,胆硷能)功能的抑制和异化(交感,肾上腺能)功能的激活。
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保证了动物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量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与此有关的各种内脏及躯体活动变化都遵循这一原则。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
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病态的焦虑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
表现惶惶不安、坐立不安、精神紧张。
常常伴有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冷、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坐立不安。
严重者可以表现为惊恐发作。
常见于焦虑障碍。
病因:遗传因素Slater等报道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官能症,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
也有人指出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性格因素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精神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
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
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焦虑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结果。
条件反射和学习机理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
焦虑症患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而抗焦虑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具有特征性的外貌,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甚至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水淋漓。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虽容易哭泣,但为广泛焦虑状态的反映,并非提示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很常见,在1年时间内可影响3%~5%的人群,女性两倍于男性,此障碍通常开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
焦虑和烦恼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
害怕性期待(fearful anticipation)、易激惹、对噪声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担心。
如果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者,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
但经常担心的也可能是某一、两件非现实的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于他自身或亲友的不幸事件。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发生车祸等。
这类焦虑和烦恼其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者,称为担心的等待(apprehensive expectation),是广泛焦虑的核心症状。
这类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
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以致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这类焦虑和烦恼有别于所谓“预期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当众发言感到的困扰,反复洗手的强迫症患者对受到污染的恐惧,以及神经性厌食患者对体重剧增感到苦恼等。
需要解释的是,患者因注意力不集中而抱怨记忆力下降,但在焦虑障碍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记忆力损害。
如果发现其存在必须进行仔细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性表现是反复担心,其内容包括对疾病的关注、他人安全的牵挂以及社交焦虑。
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可见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或患者自感战栗。
有的患者双眉紧锁,面肌和肢体肌肉紧张、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动,经常感到疲乏无力等。
躯体的表现⑴消化系统:口干、吞咽困难有梗死感、食管内异物感、过度排气、肠蠕动增多或减少,胃部不适,恶心,腹疼,腹泻。
⑵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吸气困难、气促和窒息感、过度呼吸。
⑶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
⑷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勃起障碍、痛经、闭经。
⑸神经系统:震颤、刺痛、耳鸣、眩晕、头痛、肌肉疼痛。
⑹睡眠障碍:失眠、夜惊。
⑺其他症状:抑郁、强迫思维、人格解体。
⑻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等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和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
其具体症状较丰富,可根据各系统分门别类。
如过度换气来源于吞咽空气;焦虑引起的吸气困难可与哮喘的呼气困难相鉴别;过度呼吸引起的一系列躯体症状。
在神经系统的症状中,眩晕呈一种不稳感而非天旋地转。
另外,有些患者反映有视力模糊,但体格检查发现视力正常。
头痛常呈胀痛或紧缩感,多为双侧性,枕叶和额叶多见。
疼痛也较常见,多在肩背部。
恐怖症(phobia,phobic neurosis)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